讓您家裡的小朋友快樂成長 深入說明各種情緒管理之間的相互效應,不但能克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情緒問題,更為全面成功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礎。
書中分別說明孩子每個階段情緒發展的特性,並且肯定負面情緒的價值,再進一步提出有效的教養觀念與方法。更深入說明各種情緒管理之間的相互效應,不但能克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情緒問題,長遠來看,也能將內化成性格的特質,為全面成功的人生奠定良好基礎。
美國應用心理學中心(The Center for Applied Psychology)的創建者與總裁。主張遊戲可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善於運用遊戲對兒童進行心理治療的專家。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圖管資訊碩士。譯有《跳出思路的陷阱》、《啊哈!有趣的推理》(天下文化出版)。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曾任《自由時報》編譯,現任《中時晚報》國際新聞中心編譯。譯有《另類家庭》(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序 小改變,大成效 第一部 情緒管理 1 教養孩子的新妙方 2 從父母做起 第二部 道德發展 3 同理心和關懷 4 誠實和正直 5 羞恥心和罪惡感 第三部 思考方式 6 務實思考 7 樂觀主義 8 以想法改變行為 第四部 解決問題 9 父母的身教 10 語言的運用 11 解法訓練 第五部 社交技巧 12 與人對話 13 培養幽默感 14 交友的重要性 15 加入同儕團體 16 禮多人不怪 第六部 自我激勵 17 期望成功 18 恆心與努力 19 面對並克服失敗 第七部 表達情緒 20 情緒的自覺與溝通 21 非語言的溝通 22 情緒的控制 23 身心的情緒治療 第八部 電腦科技 24 軟體好幫手 25 網路的資源
教養孩子的新妙方 對幼稚園安珊老師班上的小朋友而言,今天是個很特別的日子。倒不是說在這色彩鮮明、空間寬敞,擺滿玩具和書籍的教室內,每天都不特別。只是今天,班上將有位重要的訪客,他會和小朋友玩有趣的遊戲,而且,每個人都輪得到。 四歲的貝利首先雀屏中選。這位訪客是兒童發展的研究人員,他故意設計了一個很困難的遊戲:把一顆閃亮的金屬球放在平板上;再把平板搭在一座小塔上。研究人員對貝利說:「這就像是個小電梯,你要把板子移到小塔的最上面,而且不要讓球掉下來。」 貝利第一次嘗試時,球幾乎馬上就掉下來;試第二次時,球又掉了,還滾到桌下的角落;試第三次時,貝利可以把板子移到塔高的四分之一,球才掉下來。第四次則與第一次相差無幾。 「你想你能做得到嗎?」研究人員平穩地問道。 「能呀!」貝利一邊嘗試,一邊熱心地回答。 貝利的表現是典型的反應。每位參與這項自我激勵實驗的小朋友,都會重複經歷試著把球舉高和失敗的過程,但是,他們個個都說自己終將辦到。 年幼的孩子天生自信十足,即使面對重複的挫敗也不灰心。前述實驗的創始者斯帝佩克(Deborah Stipek)寫道: 在六、七歲以前,孩子對成功都有高度的期望,儘管過去表現欠佳……他們幾乎都預期,自己能把板子移到小塔的最頂端。不過,試了四次都是板子沒舉高多少,球就已經掉下來了。 眾所周知,安珊老師班上小朋友所展現的特質——毅力、樂觀、自我激勵和熱誠,是情緒智商的一部分。情緒智商並非取決於孩子的智力,而是視所謂的「個性」而定。研究發現,社會和情緒技巧對終生成就的影響,要比智力更具關鍵。換句話說,對於未來的成功而言,EQ比IQ更重要。 ■什麼是情緒智商? 一九九○年,哈佛大學的薩洛維(Peter Salovey)和新罕布夏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的梅爾(John Mayer)率先以「情緒智商」(EQ)描述成功者的情緒特質,它包括了: ‧同理心 ‧了解、並能表達感受 ‧控制脾氣 ‧獨立 ‧適應力 ‧受人喜愛 ‧解決人際問題的能力 ‧毅力 ‧友善 ‧仁慈 ‧尊重 到了一九九五年,此觀念才由高曼(Daniel Goleman)的暢銷書《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引薦給大眾,還因此上了《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EQ的觀念之所以令人興奮,不僅在於它與孩子的教養有關,更在於它可以適用於工作和所有的人際關係。研究顯示,孩子的EQ技巧不但有助於他受老師肯定、受朋友歡迎,也勢必對他二十年後的工作或婚姻有所助益。 美國企業界的諸多研究顯示,成人的行為模式與他幼時並無大異,工作上的社交和操場上的你爭我奪也很相近。不過,EQ技巧對工作影響之大卻是出人意表。例如,法那姆(Allen Farnham)在《財星》(Fortune)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一項在貝爾實驗室(Bell Lab)裡進行的研究試圖找出,為什麼有些科學家的智力和學問雖不比其他人差,工作的表現卻乏善可陳。研究者檢視所有科學家的電子郵件後發現,情緒和社交技巧很差的員工易受同僚排斥。就像是操場上愛出風頭的人或書呆子,總是沒人找他們玩。只不過在貝爾實驗室,操場變成了電子圖表,科學家利用這個空間閒聊、交換專業資訊,或是工作遇到瓶頸時,可以在此尋求指點。該研究的結論是,低EQ造成的社交孤立,會導致不良的工作績效。 ■善用知識作決定 雖然EQ最近才成為大眾用語,對這方面的研究卻已不少。過去五十年來,有上千的研究在探索兒童EQ技巧的發展。不幸的是,基於學術界、學校老師和專業人士之間的意見分歧,只有極少數的研究獲得有效的運用。但是,我們不能再以「直覺」或「遵守正確策略」的方法來教養孩子。就像是醫藥和其他有憑有據的科學,我們必須抑賴知識,作出有利於孩子生活福祉的正確決定。布朗大學教授戴蒙(William Damon)在《道德兒童》(The Moral Child)一書的前言中,強而有力地說道: 研究兒童的道德感,極可能會滿足我們急欲改善兒童道德價值的期待。不過,人們尚未發覺這種潛能,因為大多數的研究不是未為人知,就是被視為無關緊要,甚至被稱為象牙塔裡的胡謅謬論……兒童道德感的學術研究之所以隱諱不彰,就是因為它只發表在學術期刊,或是散見於完全不相干的文章中。 除了學術研究之外,我們也可從學校得到關於教導社交和EQ技巧的實際資訊。雖然在「把有關心智健康的議題帶入大眾教育是否有益」這問題上,教育學者之間頗有爭議,但是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在教導社會和情緒技巧方面,已花了上百萬美元的經費。殘障兒童教育法案(the Education for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是賦予學校合法教授這些技巧的法源,這項打破傳統的立法聲明,所有的美國兒童都有接受公共教育的權利,一旦有任何妨礙兒童學習的問題,都須由學校提出。把這項法案付諸實行的學校心理學家和特殊教育老師,是首先把EQ從學術界運用到學校教育的專業人士。由於他們的努力,大眾才可享有各式針對特殊兒童所發展的技巧和課程,並能將它們運用到家中孩子的身上。 ■EQ與IQ 社會科學家對於形成個人IQ的確實因素仍有爭議,但是,大多數的專業人士都同意,IQ可用標準化的智力測驗來衡量,如魏式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它可用來測量語言和非語言的能力,包括記憶力、字彙、理解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思考、認知、處理資訊和感覺統合技巧。從這些量表所得出的「一般智力因素」(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即是我們所謂的IQ。在兒童六歲以後,IQ變得特別穩定,與其他性向測驗(如大學入學測驗)互有關聯。 EQ定義的爭議則更多。薩洛維和梅爾首先把EQ定義為「是社會智商的一部分;是一種能觀察自己和他人的感覺和情緒、分辨其間的差異,並運用該資訊引導自己思考和行為的能力。」他們反對以EQ一詞作為情緒智商的同義字,因為他們怕會誤導大眾,讓人們誤以為確實有測驗可以衡量EQ。不過事實上,EQ雖然不能被測量,但仍是個有意義的概念。雖然目前我們不能測量仁慈、自信、或尊重他人等人格和社會特質,但是,我們仍可從孩子身上辨認出這些特質及它們的重要性。高曼的《EQ》廣受讀者歡迎和媒體青睞,更證明大眾直覺上了解情緒智商的意義及重要性,並且認同EQ是該觀念簡寫的同義字,就像IQ是認知智力的同義字。 EQ技巧並非IQ或認知技巧的相反詞,EQ技巧指的是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概念。理想上,如同一些偉大的領導者,一個人可同時擅長於認知技巧、社交和情緒技巧。根據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政治學者巴伯(James David Barber)的看法,美國前總統傑弗(ThomasJefferson)的個性完美又具智慧,是位偉大真誠的溝通者,也是真正的天才。至於其他偉大的領導者,似乎只需高EQ就夠了。許多人認為,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活力十足的個性和鼓舞人心的樂觀主義,是他能帶領美國度過經濟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的主因。不過,霍姆茲(Oliver Wendell Holmes)描述羅斯福只有「二流的智力」,卻有「一流的性情」,同樣的說法也適用於甘迺迪(John F. Kennedy),根據許多歷史學家的說法,他是以情操和智慧來領導美國。 或許IQ和EQ最重要的區別是在於:EQ不太受基因遺傳影響,父母和教育者有機會以後天的養育來決定兒童成功的可能性。 ■IQ增加,EQ卻降低 二十世紀後半期,人們對兒童福利懷有高度興趣。父母們也體認到,親子互動對孩子生活有深遠的影響。所以,父母多會設法提供孩子更充實的生活,他們認為,愈聰明的孩子,就愈可能成功。孩子才落地數天,父母就開始對他解釋這個世界;幾個月大時,父母就讀書給他聽;即使孩子還不會說完整的句子,他就開始玩起電腦。這種情形現在也不算少見。 最近研究顯示,為了使孩子更聰明,我們已經做得非常完善,至少孩子在標準化IQ測驗的表現比以往更好。根據紐西蘭歐太國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的政治學者弗林(James R. Flynn)指出,從二十世紀初第一次有IQ測驗以來,平均IQ已增加了二十點,這證實我們已違反了進化模式。雖然IQ增加〔現在稱之為弗林效果(Flynn effect)〕的確實原因並不清楚,但是,就某方面而言,這是人們更加妥善照顧新生兒和更重視孩子整體健康的結果。弗林表示,至少部分是因為二次大戰以來教養方式的改變,才造成IQ的增加。 但弔詭的是,兒童雖然一代比一代更聰明,但是,他們的情緒和社交技巧卻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我們用精神健康和其他社會統計數字來衡量EQ,就可以清楚看出上述現象。一個鼓吹兒童權益的非營利組織「兒童防禦基金會」(The Children掇 Defense Fund),描述了美國年輕一代平均每天會發生的事: ‧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死於愛滋病感染,二十五位被感染。 ‧四二位十八歲以下的兒童,因為暴力犯罪而被逮捕。 ‧四○七個新生兒的母親為青少年。 ‧八三三位兒童輟學。 ‧二位兒童被逮捕。 ‧三五○○○位兒童帶槍上學。 這些統計數字是我們觀察的現象,至於兒童情緒問題的統計數字,可能要幾年以後才會表現出來。心理學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在著作《樂觀兒童》(The Optimistic Child)中描寫,過去五十年來,沮喪如傳染病般蔓延,在兒童和青少年間增加了幾乎十倍,而現在沮喪的情況開始出現在更小年紀的兒童。根據「全國心理健康協會」(National Mental Health Association)的資料顯示,幾乎有七%的美國兒童有顯著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之中只有二一%的兒童接受治療。 許多社會科學家相信,今日的兒童問題可溯源於過去四十年來社會模式複雜的改變,包括離婚率增加、電視和媒體廣泛的負面影響、家庭缺乏對學校權威的尊重、以及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減少等。如果社會變遷難以避免,我們如何才能養育出快樂、健康、對社會有貢獻的孩子? 答案也許會讓你訝異——你必須改變孩子腦部發展的方式。 ■情緒的神經運作 欲完整了解EQ對教養子女的影響,我們必須先簡單介紹情緒的神經運作。科學家常認為,腦部掌管思考的是大腦皮質(cortex);掌管情緒的是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事實上,這兩區域之間的關係會影響到EQ。 ●大腦皮質 大腦皮質覆蓋於大腦半球之上,是一片約三厘米厚的縐摺組織。大腦半球控制身體多數的基本功能,如:肌肉動作、感覺;大腦皮質才是賦予我們行為和感覺意義的總管。就字面上的意義而言,大腦皮質是指「思考之頂」(thinking cap),是它將人類推上進化階梯的頂端。雖然較低等的靈長類(如:貓、狗和老鼠)也有大腦皮質,能從經驗中學習、會溝通,甚至可作簡單的決定,但是,和人類的大腦皮質相比,牠們的大腦皮質功能有限,不能計畫、作抽象思考或擔憂未來。 大腦皮質是人類最凸出的特徵,也是人類研究最仔細的部分。醫學界研究腦部的機會,主要是來自有人因受傷或疾病而導致腦部受傷的時刻。大腦皮質有四片腦葉(lobe),任何一葉的損壞都會導致特殊的問題,例如:枕葉(occipital lobe)位於頭部後方,主管腦部主要的視覺區域。該區域若受傷,會造成視覺受損,受傷程度嚴重者,甚至可導致失明。位於頭部另一邊、耳朵後方的顳葉(temporal lobe)若受損,則會對長期記憶造成影響。了解大腦皮質及其發展,可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的孩子是資優生,有的孩子有學習障礙;有些孩子的幾何學很好,有些則連拼字都有問題。 大腦皮質雖被視為大腦掌管思考的部位,但也不可輕忽它對EQ的影響。大腦皮質讓人們對自己的感覺有所感受,並具有洞察力,能分析感覺的由來,進而有所因應。讓我們看看以下的例子: 斐莉在學校餐廳吃午餐時,有六位全校最受歡迎的女孩過來和她同桌,這種情形很不尋常,因為這些女孩從未和斐莉講過話,更遑論和她同桌共餐。她們閒聊著十一歲女孩的話題,如新衣服、男孩、電視節目,而斐莉只是在旁聆聽。接著,其中一位女孩南西轉頭對她說:「斐莉,我們昨天在聊,看誰是我們這年級最醜的女孩。妳覺得呢?」 斐莉慢慢觀察整個餐廳,認為自己應該會有個不錯的答案。她的眼睛停在蘿莎身上,蘿莎有一頭蓬亂的紅髮、長而尖的鼻子、臉龐瘦削又有暴牙,看起來像隻兔子。斐莉有點迫不及待對著那群女孩說:「我認為是蘿莎,她的長相真嚇人,對不對?」 「不!」南西說,「我們認為妳才是最醜的。」她說來輕鬆,就像在評論天氣。 斐莉感到腸胃打結,好像有人在她體內狂抓亂揪。她臉色慘白,一時之間覺得自己快昏倒了。過了那陣子後,她對自己說道:「這只是個想讓我感到難受的詭計。」她察覺到自己的憤怒取代了反胃感,而且上臂緊縮,兩手拳頭緊握。斐莉察覺所有的女孩都回到各自的談話,不過,每人都在偷覷她的反應。她正視著南西,以最堅定的語氣說:「我想每個人都會犯錯。」說完,就拿著餐盤走開了。 斐莉的大腦皮質,即腦中專司洞察的部位,幫助她分析狀況、及時反應。她瀟灑應戰,決定無損尊嚴地離開,這表示她腦部掌管思考的部分戰勝了情緒的部分;她控制反應的能力(了解自己面對惡作劇,卻必須不失顏面地應對),使得此事不致變成永難釋懷的羞辱,或是留下永久的創傷。 在決定行為上,腦內掌管情緒和邏輯的部位雖各有不同的功能,卻又相互倚賴。腦內掌管情緒的部位反應較快、也較強。遇到危險之前,即使我們還不知究竟危險為何,它就會發出警示。特別是大腦皮質中的額葉前部(prefrontal lobes),就像是個調節開關,在我們有所行動前,它便能依照當時的情境,賦予情緒適當的意義。就像斐莉面對同學的揶揄,卻能控制情緒,靜觀其變,未使自己的憤怒和羞辱造成行為的失控。 不久前,腦神經外科醫生曾一度認為,切除部分大腦皮質可治療精神疾病,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腦部情緒和思考並存的微妙方式。根據《三磅宇宙》(The Three-Pound Universe)的作者胡珀(Judith Hooper)和特里斯(Dick Teresi)指出,在一九四○到一九五○年間,光是美國就作了四萬次以上的額葉前部切除術(prefrontal lobotomies)。這些手術的用意在於治療侵略性和情緒過度激動的病情,但是,許多病例都顯示,在病人的額葉皮質上鑽孔,切除連接腦部的神經纖維,只會使病人變成情緒遲鈍。他們寫道: 缺乏完整額葉皮質的人,乍看之下很正常,不過,相處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他的情緒冷漠、易分心、無精打采、凡事無動於衷,對社會事件漠不關心,以致常出言不遜,參加聚會常遭人冷落。 ●邊緣系統 另一方面,腦部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位於大腦半球的深處,主要負責調節情緒和衝動。邊緣系統包括海馬(hippocampus)——情緒的學習在此進行,情緒的記憶也在此貯存;杏仁核(Amygdala)——即是大腦控制情緒的中心,以及其他幾個結構。 雖然腦神經專家已能辨識大腦各部位特定負責的情緒功能,但仍需各部位的整合,才能真正定義出EQ。讓我們想像一下,某晚你在家梳洗完畢,預備上床歇息時,門鈴突然響起,這時,你的腎上腺素馬上增加,向杏仁核發出警告,小心可能會有危險發生。你很謹慎地把門打開,站在門前的是你最喜歡的名人,他向你解釋,他的車在你家門前爆胎了,所以他需要你的幫忙。這時,腦中的海馬認出這個人會令你興奮,引發杏仁核頓生驚、喜等多種感覺;大腦皮質會提醒你,眼前的人有名有姓,因為車子爆胎才會出現在你家門口,可不是專程來看你,藉此提醒你不致說話失禮。接下來,大腦皮質會打算叫你向他要個簽名或合照留念。 ●生化物質 腦神經系統中與EQ有關的第三個成分,也是最有趣的部分——情緒經由生化物質傳達到身體各部位的方式。過去十五年來,科學家已能辨識出一段胺基酸,稱為神經癒]neuropeptide),它是一種和情緒相關的生化物質,貯存於腦部掌管情緒的部位,一有情緒發生,它就會傳輸至身體各部,告訴身體如何反應。這類腦部的化學物質稱作神經傳導物質。在斐莉面對羞辱,感覺自己快昏倒時,以及名人造訪的例子中,就是這類神經傳導物質使人唇乾臉紅,胃部因興奮而緊縮。每一種情緒反應,都是大腦將這些化學物質輸送到遍布全身的接收系統所形成。在第二十三章將細述,除了傳送情緒,神經瞻]能保護孩子的身體免於病毒和致命疾病的侵害。 ■父母怎麼做? 上述這些知識對我們為人父母的方式會有何影響?不妨看看這個例子: 六歲的馬修和米奇是同班同學。馬修害羞而畏縮,幾乎每天都哭著上學,他媽媽說他「連自己的影子都怕」,這種情形自出生起就一直沒變。米奇則愛說話、討人喜歡,雖然老師稱他是天生的領導者,不過,米奇可不是生來就是如此,事實上,米奇小時候和馬修很類似。他一到保母那兒就哭,也不喜歡陌生人或陌生的地方,別的孩子在公園玩上跳下,他只會在旁坐著觀看。 哈佛心理學家凱歌(Jerome Kagan)把人類從出生後的性情分為四種,他將馬修和米奇的嬰兒時期歸作「行為的抑(behaviorally inhibited)或怯懦。凱歌認為,孩子的性情反映出他腦中天生的特殊情緒線路;這種線路將是他現在及未來表達情緒和行為的藍圖。 根據凱歌的說法,害羞的孩子生來杏仁核就比較容易受到刺激,可能是因為遺傳到較高的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或是其他會過度刺激腦部掌管情緒部位的化學物質。他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天生害差的孩子,有三分之二長大以後像馬修一樣,害羞、畏縮、容易焦慮、恐懼、不善社交。這些孩子顯然沒有發展出杏仁核和大腦皮質間的神經通路,好讓大腦掌管思考的部位幫助穩定情緒的部位。 不過,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似乎能馴服自己過度興奮的腦部掌管情緒部位,到了上幼稚園時,他們和米奇一樣外向、愛與人交往。這些孩子之所以不同,乃是在於他們的父母處理他們怯懦個性的方式,凱歌聲稱,這種不同「確實改變了他們腦部的發展」。 長大依然怯懦的孩子,他們的母親多採保護心態,不讓他們承受任何苦痛,只要孩子一哭,馬上就給予安慰。長大後克服怯懦的孩子,他們的母親則認為,孩子應學習如何面對難過,她們也體貼孩子,但不會增強孩子的哭泣和憂慮,而是設立堅定的原則,堅持孩子遵守。凱歌認為,長大後能克服怯懦的孩子,是因為父母一再讓他們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以致改變了他們腦部的化學物質;那些未曾接受挑戰的孩子,「腦部線路」仍然沒變,因此,他們的情緒仍是過度反應。 ■反其道而行 凱歌的研究和其他類似的研究均顯示,雖然孩子天生就有特定的情緒傾向,但是,他們的腦部線路仍保有某種程度的可塑性。他們能學習新的情緒和社交技能,建立新的神經通路與更具適應力的生化反應模式。不過,若想有這些改變,你可能得先調整自己的本能反應,改採和你生活習慣相反的方式來教養孩子。下列數例說明父母、老師和心智健康專業人士如何調整自己的本能反應: ‧心理學家通常建議,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將有助於他們了解他人的感覺。但是,語言只占情緒溝通的一小部分(小於一○%),人類往往用腦內更原始的部位來解釋情緒訊息,第二十一章將會說明,教導孩子了解姿勢、臉部表情、聲調和其他身體語言的意義,可使他們更能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受過創傷的兒童通常被視為極端脆弱。傳統的作法是,讓他們在支持和療養的環境下,有足夠的時間釐清情緒。但是,最近認知行為心理學上的新知則建議我們,採取更立即、更直接的作法來紓緩創傷的影響,包括刺激腦部的舒緩中心,以期能更有效地防止一些心理朕兆,如噩夢和焦慮反應。第二十三章會討論這個技巧。 ‧過去二十五年來,人本心理學運動的支持者一向提倡,以不斷的讚美和強化作用來發展孩子的自尊心,事實上反而弊多於利。第七章將指出,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在他們感到完成一項成就和學會新技能時才有意義。 ‧壓力被視為忙碌科技社會的邪惡副產品、童年的天敵。但是,保護孩子免於壓力,可能愛之適足以害之。我們可從凱歌對怯懦孩子的研究中看出(第十八章會進一步討論教導孩子如何持有恆心),學習面對難關,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新的神經通路,使他們更具適應力、更能發揮所長。 ■了解EQ的發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可從他們身體、認知和情緒上的改變,觀察到腦部的發展。幼童的腦神經發展早已預先設定各發展階段的時間表。我們通常很容易察覺孩子身體發展的時間表,急切記錄他們六個月大時怎麼學坐、在十二到十八個月間學走路、在二歲半到三歲之間學會自己上廁所。如果孩子不在預定時間的前後幾個月內,達到這些身體發展的里程碑,我們理當感到關切,並向小兒科醫生提出諮詢。 同樣地,我們也清楚孩子認知發展的里程碑。多數幼兒在十八個月大時可說一些單字;二歲以前會說些簡單的句子;在五歲到六歲之間學會字母和數字;七歲時會唸簡單的句子和簡單的加減;八、九歲時會發展出能記誦九九乘法表的能力。不過,孩子要到中學才能學會幾何和代數,因為抽象思考的能力通常要到十一至十三歲間才得以發展。 正是因為父母的心思多停留在孩子身體和認知發展上的改變,以致較忽略關切孩子情緒發展的改變,才會造成許多原可避免的問題發生。本書的主要宗旨即在於:點出情緒的發展階段。書中討論的每一項EQ技巧,各有它的發展時間表,雖然每個人發展此項技巧的差異大於身體或認知上的發展,但在多數情形下,它仍在可預測的範圍內。 以前面安珊老師的學前班為例,四歲大的孩子雖然並不能每次都把球放在板上平衡舉起,他們卻依然保持樂觀和自信,認為自己必能完成任務。在第十七章會介紹,孩子在七歲以前,天生就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他們分不清努力和能力,認為只要一試再試,終會成功。不過,孩子到了小學三年級時,認知便會逐漸成熟,他們開始能更真實地評估自己,明白能力有優劣之別,要像班上資質好的同學一樣成功,就必須加倍努力。 對八到十二歲的兒童而言,領悟勤能補拙的道理是關鍵因素;教導孩子以毅力來面對難關,也是關鍵要素之一。如果我們能預期此發展上的改變,從孩子入學起,我們不僅要獎勵他們的成就,更要獎勵他們的努力,孩子就會有比較好的讀書習慣與相關技能。 ■本書如何幫你 父母普遍同意教導孩子EQ技巧是件重要的事。本書首先以系統化的方式討論EQ技能的發展,並解釋若干實用方法,幫助讀者教導出具有高EQ的孩子。作者並非以心理學家的觀點來談這些題材,而是以美國各大學、醫院、診所所作的研究為基礎。這些研究來自廣泛的領域,如神經解剖學、兒童發展、社會人類學、教育和心理學,而各家學說的結果都很一致:解決人際問題、具毅力、友善和同理心等EQ技巧,都是可以經由教 育傳達給孩子,它們對孩子生活品質的影響無遠弗屆。 在本書中,我把EQ的構成要素區分成六個項目:有關道德行為的技巧、思考方式、解決問題、社交互動、學術和工作成就、情緒。每個項目下再細分成特定的EQ技巧,如自我激勵、交朋友、體諒他人(同理心)、務實思考等。一旦讀完本書,你將能很清楚地了解孩子的EQ為何,以及如何幫助孩子發展EQ。 閱讀本書時,你會找到許多教養孩子的不同作法。我無意讓讀者覺得自己的作法有誤,或是讓你背負過度理想化教養方式的負擔。而是希望你能擷取書中可用之處,佐以修正自己教養孩子的方式。雖說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不過,父母若能提供孩子所需的社會和情緒成長的基礎,並且讓他們有機會持續發展,也就稱得上是盡力而為了。 另外一項重要的觀點請謹記在心——即使只做了一項改變,對孩子的生活仍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書常使人把EQ技巧視為如騎腳踏車或溜冰般的獨立技能,其實不然。本書提及的EQ技巧幾乎都是互相關聯。教會孩子一項技巧,也會影響他其他方面的EQ能力。例如:第六部討論的EQ技巧對於學校成就十分重要,我建議以合作活動來減輕孩子的壓力。而在教導孩子合作技巧時,也特別有助於孩子發展友誼。換句話說,在家中,即使只強調一方面的EQ,也會造成雪球效應,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
小改變,大成效 在底特律市郊,兩個原本會在操場以拳頭解決問題的七歲男孩,現正坐在教室後面,同意由同學來調解他們的摩擦。在佛羅里達的一家醫院,一位十歲大的孩子正等著做化學治療,卻開心得樂不可支,因為她剛和護士及裝扮成外星人的實習醫生打完水槍大戰。在洛杉磯,一位父親應學校輔導員的要求,和他三個孩子進行合作遊戲(cooperate games),兩週以來,家庭紛爭幾乎消逝無蹤。 這些孩子都受益於情緒控制和社會技巧的訓練,有人稱之為「兒童心理學的革命」。在全美上百所學校內,藉由同儕來仲裁糾紛,已明顯減少學校電召父母、勒令停學、甚至校園暴力的次數。醫院常利用小丑逗笑病童,因為幽默不僅有助於紓解病童的壓力,更能實際刺激免疫系統,加速療程。而榮辱與共、有賴團隊合作爭取勝利的合作遊戲,更是已經證實能有效建立家庭的凝聚力,顯著減少孩童的憤怒和侵略性。 ■「教導」情緒控制 有人質疑:為什麼教導孩童控制情緒很重要?他們問:「難道情緒不是與生俱來的嗎?」答案是否定的。 許多科學家相信,人類情緒的演化主要是作為生存的機制:害怕可保護我們免於傷害,並對危險提出預警;憤怒有助於克服障礙、獲取所需。與人為伴,使我們覺得愉悅,並可彼此保護,同時也能伺機找到伴侶,確保種族的繁衍。傷悲可將離去的親人喚回身邊,或是重新找到替代者。 不過,我們的情緒只適用於老祖宗身上,不足以面對現代工業化生活的挑戰。舉例來說,憤怒雖然仍在情緒抵禦上扮演要角,自然的演化卻沒想到,現代人在塞車、看電視或玩電動玩具時,很容易就會被觸發憤怒的情緒,更沒想到十歲的孩子竟會用手槍槍殺同學來洩憤。 西雅圖的心理分析家諾登(Michael Norden)曾說明,現代生活對情緒的影響,多少阻礙了情緒的演進,他寫道: 我們不再是居住在如石器時代只有數百人的村莊,而是住在有六十億人口、城市密集的地球村內。現代生活所累積的壓力,造成各種沮喪、焦慮和失眠等問題,或是其他較不明顯的問題,像是體重過重和癌症等。我們多數人都有自用藥(以抑制情緒),從咖啡因到古柯鹼,幾乎每人都服用。 本書所列的情緒和社會技巧,幫助你教導孩子,用更好的方式來處理現代生活的情緒壓力。如果慌亂緊湊的生活使孩子有煩躁易怒的傾向,你可教導他們認識並控制那些情緒;如果治安不佳或是經常搬家使孩子孤立,無法享受開放而彼此熟稔的社區,你可教導孩子交友並維持友誼的社會技巧;如果孩子因為父母離異或再婚而難過、因面對新環境感到不安、或是對學校功課過於自滿,你都可教導他們不同的EQ技巧,協助他們面對並克服成長過程中各種常見的問題。 ■一笑解千愁 調救孩子控制情緒的過程中,最有趣的部分就是,你真的正在改變孩子腦部的化學變化,更正確的說法是,你教導了孩子如何控制自己腦部的功能。情緒不是心理學家命名的抽象觀念,而是身對於腦部實際產生的特定生化物質產生反應,所呈現出來的行為。 以血清胺(serotonin)為例,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neurotransmitter),負責把腦部傳達出來的情緒訊息輸送到身體各部分,造成各種情緒反應。過去十年來,血清胺一直備受矚目,因為它在治療沮喪上功效顯著【用於「百憂解」(prozac)】,對於減輕壓力,特別是強迫性行為及其他心理失調也頗具療效。不過,心理分析家諾登在著作《超越百憂解》(Beyond Prozac)中辯稱,我們可採取簡單的方式,如:注意飲食健康、增加運動量、睡眠充足等,訓練腦部自然產生血清胺。 血清胺對孩童情緒生活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為它會影響許多身體功能(如體溫、血壓、消化和睡眠等)。大量刺激腦部分泌血清胺,可幫助孩童處理各種壓力。它可以減少侵略性和衝動,而產生血清胺只需一個微笑。扎喬克(Robert Zajonc)和他的同僚指出,微笑時,人的臉部肌肉會收縮,附近血管的血流量因而降低,導致血液冷卻,腦幹的溫度一旦降低,便會刺激血清胺的產生。我們告訴孩子:「笑一個就沒事了。」這真是個正確的建議。一個小小的微笑,就有大大的妙用。 ■在遊戲中學習 人類對腦部解剖和發展心理學的新知,提供父母許多機會幫助孩子發展高EQ,希望本書的方法能夠對你有所助益。有些方法我稱之為訣竅--即能立即有效改變孩子行為的簡易妙方。例如,如果輔導對象是個愛打架的孩子,我便教他「烏龜訣竅」:想打架時,就把自己想像成一隻正要躲進龜殼內的烏龜,手貼身、腳併攏、下巴縮緊,然後一邊做深呼吸,一邊數到十。 對孩童而言,這類技巧學起來既簡單又有趣,不過,它確實是有心理學上的技巧:手腳都併攏,他就不能拳打腳踢;一邊深呼吸一邊數到十,他的大腦便會發出訊息,減少分泌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s)(這類物質會增加他想打架的意識);縮緊下巴時,他就無法和自己的假想敵對看,進而喪失打架的意願(人幾乎不太可能和自己無法平視的對手打架)。 本書的活動能教導孩子認識和調節情緒的社會技巧。這些技巧要花時間學習和練習,不過一旦抓到竅門,自然就會變成第二本能。例如,解讀非語言的溝通,像臉部表情、手勢和姿勢,視還寔很容易就能學會的技巧。根據研究顯示,情緒的溝通有九○%是以非語言的行為來表達,因此,這種解讀技能十分有助於孩子了解他人的感覺,並給予適當的回應。 本書也提供鼓勵孩子養成高EQ習慣的建議。例如,教導孩子以放鬆和想像的技巧來處理病痛和心理壓力,對他一生都會有深遠的正面效果,這些技巧不只讓孩子轉移身體上的痛苦,更能實際刺激身體自然產生止痛劑,並能降低血壓,刺激腦部引發免疫系統。 本書所列舉的訣竅、技巧和習慣,大多以遊戲和有趣的活動來呈現。兒童治療師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曾解釋道: 「孩子的工作便是遊戲。」我一直衷心地將這句話奉為圭臬,總是以好玩、富挑戰性的遊戲教導孩子新的情緒和社會技巧。遊戲特別適用於教導EQ的技巧,因為孩子喜歡不斷地玩遊戲。經由遊戲,孩子有機會得以學習,並能從中練習新的思考方式。在參與這些遊戲的同時,父母也能成為孩子情緒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 在閱讀本書、和孩子一起參與遊戲和活動的過程中,你真正需要的只有三樣東西:時間、興趣,以及接受挑戰的意願。這些是教養高EQ孩子最重要的因素,祝各位好運。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