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化、數位化、高科技的發展,
這位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國老師,再度走入現代,為你開講:
第1課 平凡出身,非凡成就
第2課 關鍵時刻的領導與管理能力
第3課 未來人才養成計畫
第4課 情感教育從孝順做起
第5課 慎選朋友,豐富生命存摺
第6課 M型社會必備的貧富觀
第7課 人格修養如何化為競爭力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熱情分享閱讀筆記
孔子的偉大,無庸置疑,他不但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老師,也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他的思想與學說,直到現代仍然適用,更引發了企業界的研究熱潮。
本書共分七章,每一章都觸及了現代人最關心與切身的課題。從孔子的生平談起,深入了解他從平凡貧賤,走向波瀾壯闊的非凡人生路;接著分別探討他在領導管理、孝順、人才養成(教育)、交友、金錢觀和個人修養上的觀察。此外,每章末尾,由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提供他這些年來在公司治理與企業文化上應用孔子思想的成功實例,理論與實用兼具。讀者不但可從中獲得安頓身心的方法,也可以找到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的環境智能。
民國三十九年生,上海市人。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暨教授。傅佩榮教授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曾獲頒教育部教學特優獎、大學生社團推薦最優通識課程、《民生報》評選校園熱門教授等獎項,另外在學術研究、寫作、演講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作品深入淺出,擅長說理,曾獲國家文藝獎與中正文化獎。
著作甚豐,範圍涵蓋哲學研究與入門、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轉進人生頂峰》、《活出自己的智慧》、《那一年我在萊頓》、《珍惜情緣》、《宇宙的舞者》、《向孔子學做人》等數十本書。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著有《究竟真實──傅佩榮談老子》、《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樂天知命──傅佩榮談易經》、《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孔子:追求人的完美典範》、《孟子:浩然正氣與成功人生》、《老子:在虛靜中覺悟人生智慧》與《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易經入門與國學天空》、《國學與人生》、《人生,一個哲學習題》、《品味人生12講》、《傅佩榮易經課》等書(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
★傅佩榮國學官方頻道:https://reurl.cc/mEZgl
推薦序 半部《論語》治王品 戴勝益
作者序 認識孔子 傅佩榮
第1課 亂世中的優雅靈魂——孔子的人生之道
閱讀筆記:在人生的每個轉折處,另闢成長蹊徑
第2課 領導人的試煉——孔子的為官之道
閱讀筆記:複製一顆領導的腦袋
第3課 人才的夢工廠——孔子的為師之道
閱讀筆記:後天人才製造法
第4課 人性的根源——孔子的孝親之道
閱讀筆記: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
第5課 尋找方位相同的朋友——孔子的交友之道
閱讀筆記:懂得分享,所以快樂
第6課 如果生在M型社會——孔子的貧富之道
閱讀筆記:生活簡單就是富有
第7課 人格創造大力量——孔子的修養之道
閱讀筆記:修養是最好的競爭力
儒家的入世思想
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主張將個人的自我實現,與社會的繁榮發展結合在一起。孔子周遊列國時,曾經碰到幾位隱居的人,他們認為世界太亂,不如明哲保身,自己找個偏僻的地方耕田,自食其力,不去管這個混亂的天下。孔子就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微子〉)意思是:人不能與鳥獸一起生活,如果人不與人類在一起,要與誰在一起呢?
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入世性格,認為每個人都要在家庭、社會裡才有可能成長,因此儒家是從正面看待社會的。
在〈子路〉中記載:孔子前往衛國,冉有為他駕車。孔子說:「這裡人口眾多啊!」冉有說:「人口眾多之後,接著應該做什麼?」孔子說:「使他們富裕。」冉有說:「如果已經富裕了,還應該做什麼?」
這裡提到三點:庶之、富之、教之。首先是肯定人口眾多。由此可見,儒家肯定生命的價值,反對自殺或殺人。
金錢的正面價值
接著,人口多了之後,就讓人們發財;有錢不是壞事,有錢可以使人自由。黑格爾(Hegel,一七七○~一八三一)說:「人的自由來自於私有財產。」比如你要在一天之內從南方到北方,可以乘飛機、搭火車,也可以坐汽車;但如果沒有錢,這一切都是空談。
因此人的「自由」,需要以金錢做為基礎,但金錢不是萬能的,我們不應該以它做為人生的唯一目標,它只是中間的階段,亦即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所謂「必要條件」,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還不夠。
根據《孟子‧藤文公下》的記載,孔子過世以後,弟子捨不得離開老師,就為他守喪三年,然後才各自回家,繼續進行自己的生活與事業。只有子貢回到老師的墓前,蓋了一間房子,再守一個三年之喪,這除了對孔子的敬愛之心非常深刻外,他還需要有些金錢維持生活,才能連續守在墳旁五十個月。
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年輕時很窮,後來做生意發了財,一生中經歷了貧窮與富裕。孔子曾說子貢沒有得到官府的允許,就自行做生意。春秋時代社會已經開始亂了,很多事沒人管,縱使沒有特許,也可以私下做一點生意,子貢就是這樣累積財富的(〈先進〉)。結果,他生意做得很成功,發了財;有了錢,他才有能力再多陪孔子三年。所以賺錢不是壞事,只要賺來的錢是正當的即可。
第三點,是要「教之」,就是要讓人們受教育。好的教育讓人擁有正確的人生觀,知道人生的目的何在。以上就是儒家的人生觀:人口眾多,大家發財,接受好的教育。這裡把「教育」列為第三,並不是認為教育不太重要,卻反而是強調:教育是人類活著及有錢之後的「目的」所在。若不是為了受教育,則人們光是活著又有享受,就可能淪為孟子所說的:「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藤文公上》
蘇格拉底判斷有錢人的兩個原則
古今中外的大哲學家,在思考人生問題時,對於財富都有一些基本的態度。以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四六九~三九九)為例,他對有錢人提出兩點看法。
第一,是否用正當手段掙到錢。如果是,當然要尊重,因為賺錢需要能力、努力、聰明加上運氣,再加上許多其他外在條件,所以只要賺錢的手段是正當的,就值得我們尊重。
第二,觀察他賺錢後對金錢的態度。有一種人是「守財奴」,有錢之後,變成金錢的奴隸,這樣又怎麼獲得別人的尊重?另一種是「金錢的主人」,利用賺到的錢來行善,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蘇格拉底認為,手段正當和善用金錢這兩點,是我們判斷有錢人的重要原則。
對財富要有正確的認識
關於財富有三點要考慮,第一是財富的「命定性」。孔子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顏淵〉)命和天是很難掌握的,冥冥中好像有天意,在安排一切。
有些人天生命好,口含金湯匙出生,要什麼有什麼;有些人命苦,生下來什麼都沒有,孔子就屬於這一種。後來他很有成就,別人稱讚他,就問子貢說:「你們老師怎麼有這麼多才幹呢?」子貢口才非常好,順著這個話就說:「上天讓我們老師成為聖人,同時使他有許多的才幹。」意味孔子是上天特別選定的人。
後來孔子聽到這段對話,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意思是:我小時候的家境清寒,出身卑微,任何瑣碎的事情都要學,什麼粗重的事都會做。原來別人稱讚他多才多藝,都是源自於從小家裡貧困,沒有幫傭、小廝啊。世間沒有人喜歡貧困,但是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並非自己所能選擇的,因為時也,命也,運也,所以不必把富貴當成人生的唯一目標或最高目標。
第二是財富的「合法性」。如果認定人生的目的是賺錢,很可能會為了這個目的而不擇手段。孟子引用陽貨的話:「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財富往往來自不仁德的手段;反之,要行善做好事,就很難發財。俗話也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
第三是財富的「終結性」。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一五六四~一六一六)說:「有錢人就好像一頭驢子,背著沉重的金幣走完一生。」我們沒有錢的人身上反而較為輕鬆。儒家則認為,只要用正當的手段賺錢,也可以為社會做許多好事。
用財富來行善
因此,對於財富首先要有正確的理解。一個社會應該設立公平競爭的機制,只要通過這個合理的機制,能者得之,甚至能者可以得天下,天下算是最大的財富了。如果不是為了占有,而是為了幫助別人、照顧百姓;這樣的能者,愈有錢,愈有地位,對人民愈好。
孔子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述而〉)意思是:如果財富是可以用追求來得到的話,即使讓我在市場擔任守門員我也做,但是如果必須使用不正當的手段,行不義而得到富貴,那麼它對我就如天上的浮雲。這時我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全力修德吧。
可見儒家思想基本上認為只要手段正當,可以儘量發財;只是發財之後,要記得用財富來行善,回饋社會。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遭遇貧賤時又該如何呢?孔子曾說:「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子貢也曾請教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學而〉)意思是:貧窮而不去諂媚別人,富有而不流於驕傲,老師認為這樣的人怎樣?這兩句話正好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孔子的回應是:「這樣可以了,不過還不夠,還可以更好。」意思是修養還不夠,離君子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人最怕原地打轉,所以有了這種表現還要繼續進步,提昇自己的層次,讓自己的生命具有更大的主動性。
所以,孔子接著對子貢說,最好是:「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八個字,就是孔子對於貧富最基本的觀念。
古代若要遵守禮儀,是很耗費金錢的,因為禮儀必須展示排場,合乎一種必要的規格。有錢人好禮的話,言行中規中矩。「富而好禮」,顯然比較容易做到。
但是「貧而樂道」,處在貧困中而依然快樂學道,就很困難了。孔子認為學生之中只有顏淵可以「貧而樂道」,〈雍也〉上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這三句話說明了顏淵非常窮困,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窮困的憂愁,但是「回也不改其樂」,顏回卻始終沒有改變他的快樂。這就顯示出生命的不同內涵,因為顏淵有他獨特的價值觀。
《莊子‧讓王》提到孔子勸顏淵做官,因為顏淵德行好、知識淵博又好學,最有資格做官,連子貢都不禁讚嘆「顏淵聞一知十,我聞一知二」(〈公冶長〉)。但是顏淵不做官,他以老師的道為樂,「所學夫子之道足以自樂也」,因此甘願過著有點稀飯可以喝,有蔽寒的衣服可以穿的生活。
樂於道義,謀道不謀食
孔子的道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可以讓人快樂?學儒家就是要把這個祕密找出來。
我們只知孔子多次稱讚顏淵,知道顏淵雖窮困但很快樂,卻疏忽了孔子也很窮,孔子描述自己:「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意思是:吃一點簡單的飯菜,喝一點白開水,手臂彎起來做枕頭就睡了,快樂就在其中呀。
儒家快樂的涵義是什麼?簡言之,儒家思想掌握到人性的真相。一般人往往只看外在的作為與遭遇,人的得意或失意;儒家卻能看到人的真實內在。只要真誠,就會由內在引發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十分關鍵。
活在世界上就是一種生命力的表現,真誠引發力量,由內而發,讓自己去做該做的事;因為是由內而發的,所以快樂也是由內而來的。也就是說,做了自己認為該做的事,就會對自己滿意;至於別人是否了解我的動機、是否對我行為的結果表示滿意,我並不在意。做自己所知該做的事,該做的事就是善,而善就是自己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的實現。
儒家最重要的貢獻是,對於善有清楚的界定。《孟子‧盡心上》提及四種善:孝、悌、忠、信。這四種善有其共同的結構,「孝」是與父母的關係,「悌」是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忠」是與老闆長官的關係,「信」是與朋友的關係;以上四者,都是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換言之,善惡的概念是不能離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善就是「適當關係」,與人相處,關係適當就是善。
以適當方式實現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緊接著要問的是:如何判斷「適當」二字?我們可以參考以下三點:第一,內心的感受要真誠;第二,對方的期許要溝通;第三,社會的規範要遵守。
首先,真誠就是忠於自己的內心感受,對人有幾分感情說幾分話,既不可隱瞞,也不要誇張。孔子曾說,「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公冶長〉),意思是:把怨恨藏起來,而假裝友善與別人交朋友;左丘明認為這種作為可恥,而我孔丘也覺得這樣的行為可恥;換言之,交朋友要坦誠。朋友之間共處共事,不免會產生誤解的狀況,這時最好坦白溝通,使誤會自然化解。所以,與人相處,內心的真誠是第一步。
第二,對方的期許要溝通。在與別人來往時,當然要知道別人對自己有什麼要求。如果不管這一點,而一意孤行,自以為是,雙方就很難交往下去。若要做到孝、悌、忠、信,一定要考慮到相關的人對自己的期許,但也不必要去討好每一個人。刻意討好每一個人,就接近鄉愿,成為孔子最討厭的人了。所以,交友要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約束自己,減少交往的複雜性;與別人來往愈單純,就愈能以誠懇的態度去面對。
從留意到內心的真誠感受,到溝通對方的期許,接著要考慮的是社會規範。社會規範是一個社會的共識,包括禮儀、法律、公序良俗等。一個行為要想符合「善」的要求,自然不可破壞這些規範了。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意在於此。將以上三點合起來思考,就知道該如何選擇適當的方式,來實現人我之間的關係,這就是「善」。問題在於這三點如果相互之間無法協調,又該怎麼辦?答案則是:要以真誠為最後考量。
遇到特殊情況要知道變通
此外,儒家談善的時候也強調「變通」;通權達變。權就是權衡、度量,權衡緩急輕重才可採取變通的作法。
《孟子‧離婁上》裡面有一段著名的權變故事。古人十分講究男女授受不親,於是有人就故意問孟子:「如果嫂嫂掉到水裡快淹死了,我能不能伸手拉她?」孟子說:「嫂嫂掉到水裡不救的人是豺狼,太狠心了。」因為這時候不出手相救,可是要出人命的,這是特殊情況,要知權變。
人生有平常的情況,也有特殊的情況,儒家能守經達權,最主要是看存心正不正。儒家的思想能掌握到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並且教人如何判斷是否適當。首先是從真誠開始,在把握真誠時,會發現自己與別人多少會有認知上的落差,這時就需要溝通了,溝通時再以社會規範為標準,這樣錯誤自然就會減少,「道」也就可以實踐了。顏淵就是了解孔子的「道」,並且不斷加以實踐,因而覺得快樂由內而發,有如得到源頭活水。
《論語》有一段話聽起來很簡單,解釋起來卻不容易。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里仁〉)大意是:富與貴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如果不是透過正當途徑得到的,我就不要。
後面一段就難了:「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即貧與賤是每個人所討厭的,如果不是透過正當途徑加在我身上,我也不去避開。
德行比財富更重要
為什麼不該得的富貴要避開,而不該得的貧賤卻安然接受呢?譬如柳下惠非常傑出,卻沒有受到重用,那麼他為什麼不想盡辦法避開貧賤的處境呢?孔子自己也處在類似的狀況啊!由此可以看出儒家認為人在貧賤中,更容易掌握到人生的正確途徑,因為在貧賤中沒有什麼其他的心思,能夠更專心於修德。這正是了解儒家的關鍵。
沒有人喜歡貧賤,但是不巧因為時也,命也,運也,而遭逢貧賤的窘境,這時不必逃避或怨天尤人,不妨努力學習顏淵、孔子,在貧賤中專注於實踐「擇善固執」的理想,由此體驗人生的真正樂趣。一棵樹要長得高,根一定要扎得深,扎得深是既辛苦又痛苦的,因為地底下又濕又暗;然而扎根愈深,將來才可長成愈高大的樹木。賺錢發財偶有僥倖,但是人的德行一定是在艱苦修練中慢慢成長的。
儒家期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明白「道」:從「人性向善」到「擇善固執」,再嚮往「止於至善」的境界。要把天生的稟賦發揮出來,用個人的力量來幫助別人。不但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還要努力實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在孔子的想法裡,有能力有辦法、有富有貴的人,都應該幫助弱勢者,如此天下就走向太平了。
所以,儒家的理想能夠實踐的話,人們就不會把賺錢當成生命最高或唯一的目標了,因為人生是要在價值的階梯上不斷向上提升的。
我學習儒家幾十年,發現孔子的思想與世界各大哲學家並列毫不遜色。當代德國的哲學家卡爾‧雅斯培(Karl Jaspers,一八八三~一九六九),是存在主義的重要人物,他寫了一大套介紹歷代哲學家的書,最後選出了「四大聖哲」,按照年代先後分別是: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耶穌。
四大聖哲證明人生價值在內不在外
為什麼會選擇這四人呢?從世俗的眼光看來,這四人並不是所謂的成功者:釋迦牟尼本來出身貴族,是小國的王子,後來放棄了王子身分,過著像乞丐般的出家生活;孔子周遊列國到處受人嘲笑,有如喪家犬;蘇格拉底最後被判死刑;耶穌三十三歲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沒有人可以否認他們的偉大,就是證明了生命的價值「在內不在外」,人格的尊嚴既不是世間成就可以增加的,也不是各種患難與不幸所能減少的,連死亡對他們也莫可奈何。他們四人給所有的人帶來生命中最深刻的信心與希望。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貧富差距愈來愈嚴重的M型社會,該如何看待此一趨勢呢?不妨以孔子的貧富觀做為安頓自己的原則。孔子提醒我們:「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能夠身處富貴而不傲慢,比較容易做到;能夠身處貧賤而毫無怨恨,甚至喜悅自得,才難以做到;如果能夠更進一步,做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那才是真正的偉大。
孔子能夠列名世界四大聖哲之一,可謂當之無愧。我們又何其榮幸,有這麼一位偉大的至聖先師。
戴勝益的閱讀筆記
生活簡單就是富有
每次我去路邊攤吃東西,看到老闆的小孩一邊寫學校作業,一邊還得隨時注意父母的吆喝趕緊幫忙,總會感動不已,並且想起孔子說的「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經歷了這樣的磨練,我相信小孩長大後,做任何事都能不以為苦,絕對會有一番成就。
孔子讚美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樣的境界也是我十分嚮往的。雖然我一直努力提高同仁的待遇,不希望他們過得這般清苦,但是卻希望能貫徹節儉的美德與精神。所以生活公約「龜毛家族」裡,就有一條規定:不崇尚名貴品牌、辦公室夠用就好,不求豪華派頭、購車總價不超出一百五十萬元。
我個人很反對名牌。穿著打扮,只要乾淨整齊,讓人看了舒服就好,不需要追逐名牌。有些人把賺來的錢全都花在購買名牌上,結果讓自己的生活品質降低了,這就是本末倒置。
生活要有品味,而不是要名貴。在物質上過分追求享樂,只會讓自己更奢華也更痛苦而已。因為欲望是無底洞,永遠也填不滿,今天你戴勞力士錶,明天我戴滿天星,怎麼比都無法滿足,那種追求是永無止境的。
我們公司沒有公務車,自然就沒有司機;如果有事必須用車,就開自己的。我希望從自己做起,影響整個企業文化,人人都能從物質的虛假成就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珍惜地球資源的人。
貧與富的分別不在金錢,懂得自得其樂,生活簡單就是一種享受。就像顏淵一樣,別人以為苦,他卻甘之如飴,不在乎別人的眼光,回歸內在的純真,才是真正的富有。
我在某次接受採訪時說過,我們公司上下都很愛錢,有錢大家賺,這也是王品留住人才的秘訣。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我們絕對不會為了賺錢而做出任何偏差的行為。
更重要的是,我們做到了「富而好禮」。公司多年來不遺餘力地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為需要的人或團體,提供實質的金援。看到傅教授說,「在富貴時,記得用財富來行善,回饋社會,才是真正的偉大」,確實是於我心有戚戚焉。
摘自《向孔子學做人》第6課 如果生在M型社會——孔子的貧富之道
孔子的一生,驗證了從平凡到不平凡的過程。
三歲喪父,由母親帶回娘家養大,生活貧困、地位卑微。這是孔子的青少年階段,再平凡也不過如此。但是,他從十五歲開始,在別的孩子接受命運擺布、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之際,他立志求學,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也間接影響了往後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
孔子的秘訣是:好學、深思與力行。
好學使他精通五經、嫺熟六藝,掌握了傳統所集結的智慧與能力。他由此「溫故而知新」,覺察禮壞樂崩之後需要重新界定道德的基礎。於是提出「仁」的理想,做為一個人由真誠所引發的內在動力,依此要求自己去行善。
孔子的志業可以用「承禮啟仁」一詞來描述。他的深思構建了儒家的哲理。「仁」之一字,包含三個層次: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這是「吾道一以貫之」的簡單說明。「善」的定義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唯其如此,孔子的志向才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亦即他想以一人之力來改善整個天下。只要明白孔子思想,就會接受類似的觀點,體認天下一家、天下一人的親切關係,進而也會效法孔子,願意為天下人服務了。
他的力行不僅體現於個人的修德與講學上,也促使他在中年之後從政做官,為魯國百姓謀福利。孔子為官,政績卓越,但最後依然無力回天,於是在別人考慮退休之時,他反而周遊列國,鬥志昂揚,傳播自己的理想。有人說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性格,有人稱許他為「天將以夫子為木鐸」。他則淡然自況:「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能做到這樣的「三忘」,忘食、忘憂、忘老,人生必有深刻的樂趣。
孔子是一位哲學家。一方面,他要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由此找出人生的應行之道,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有尊嚴、有意義、有價值。另一方面,他在知行合一的實踐過程中,必須體驗快樂的境界。哲學如果不能讓人活得快樂,我們又何苦去費心鑽研?孔子本人不論窮困或通達,都能表現「安貧樂道」的情懷。他的傑出弟子顏回也有同樣的表現。其他眾多弟子在同一條人生之道上,亦步亦趨,分別走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兩千多年以來,中國讀書人學習儒家,由此獲得安身立命的憑藉。他們的學習材料,首推《論語》一書,幾乎到了「人人手邊有論語」、「人人心中有孔子」的盛況。不過,書本只是文字資料,要靠每一代的讀書人去「好學、深思、力行」,才可能使孔子的言行記載,得到新的生命,展現新的力量,帶來新的啟示。
我們今天處在類似的情況,也想經由《論語》來認識孔子的思想。這是雙重的挑戰:首先,要充分了解經典,求其融會貫通;其次,要使經典與經驗結合,讓孔子在二十一世紀還能栩栩如生,為我們提供生動活潑的教誨。為了回應此一艱鉅的挑戰,傳播媒體責無旁貸,學者更是努力配合,由此形成了風起雲湧的國學熱。這是值得樂觀期待的大趨勢。
學習孔子思想,不是為了增廣見聞或附庸風雅,而是為了安頓自己的身心,接上自己的傳統,使自己在天地之間可以站得穩、行得正。學者們各盡其能,揭示孔子思想的某一側面,希望引起共鳴,形成基本共識,重新肯定炎黃子孫獨到的智慧,在紛紜的世事中找到一處心靈的樂土。任何這方面的工作都是一個開始,電視中的講述、書本上的介紹,都是在扮演橋樑的角色,希望讀者進而閱讀經典,直接與孔子對話。
本書原是作者在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的七篇演講,經整理修訂而成。我要特別感謝王品集團戴董事長所做的回應,他在每一章都提供了寶貴的閱讀心得筆記,更是增加了我們對儒家的信心。天下文化編輯同仁費心整理、潤飾初稿,在此一並致謝。
摘自《向孔子學做人》作者序 認識孔子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
《論語》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孔子是我最崇拜的偶像。
從大學時代到現在,《論語》一直是我的案頭讀物,只要一有空,我就會拿出來翻看複習,每一次反覆咀嚼孔子的話語,最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他在兩千五百年前說的每一句話,到現在都依然適用;而現代企業所強調的領導、管理、誠信、效率和人性,《論語》裡早已寫得清清楚楚。
我認為,孔子及他的思想,是上天在二千五百年前,給中國人最好的禮物。
前一陣子,教育部主張減少文言文在國文教學的比例,我馬上寫文章表達堅決反對的立場。文言文不但詞藻簡潔、優美,以文言文寫成的古籍經典,更蘊藏了深奧的中國智慧。斷絕了文言文,等於脫離了中華文化,脫離了老祖宗的智慧。這些文化的珍寶,不但不該揚棄,反而應該好好發揚光大。
所以在王品草創之初,我就決心要「復古」,將古人智慧應用於事業上,營造一個讓員工願意全心投入與打拚的企業,以及有別於其他企業的文化。
因此我不交際應酬、不擔任社團負責人、不送紅包、不走後門、不打高爾夫球。當時很多人等著看好戲,「鐵口直斷」我們必倒無疑。即使如此,我還是決定放手一搏。
我花了很多時間,參考孔子的想法,制訂了公司的「憲法」,以及「龜毛家族」,也就是員工生活公約,比如說:迷信六不(子不語:怪力亂神);辦公室夠用就好,不求豪華派頭、不崇尚名貴品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在王品,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內規,當然包括我在內。希望藉此創造讓員工滿意的公司與工作環境;如此一來,員工自然能夠提供顧客滿意的服務;客人一滿意,公司就會有更多營收,形成一個善的循環機制。
結果,我們成功的走出了自己的路,這證明了《論語》的確是放諸四海皆準,可說是「古道今通」,完全沒有時代的隔閡。而且王品的員工流動率很低,這代表員工都認同我的理念,讓我得以繼續推展王品集團獨特的企業文化。
宋朝宰相趙普說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也一樣,用半部《論語》做王品。我把《論語》運用在公司的治理與企業文化上,都獲得很好的迴響。換句話說,我們是《論語》的實踐者與受益者。
近年來,全球掀起一股向東方學習的熱潮,中國大陸更是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孔子的智慧、中華文化的精隨,重新獲得世人重視,是我最樂見之事;而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這本新書的出版,更是適得其時。因此當天下文化邀我以現代企業經營的角度,在每一章的末尾,分享我的閱讀筆記時,我真是滿懷欣喜,抱著野人獻曝的心情,與你們分享我的一點點心得。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