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寧願去抽牙神經,也不願意跟一群陌生人應酬?歡迎打開這本——探討「抗拒社交者」如何發揮社交長處的第一本書!
拜訪客戶、交際應酬是你眼中的苦差事嗎?就連隨意聊天哈啦的場子也會被你搞冷掉?本書作者黛芙拉完全能了解內向者面對諸多社交場合的苦惱,因為生性內向低調的她全都經歷過!黛芙拉希望用這本書告訴所有內向國度的子民:你不用改變自己的個性,也能在社交舞台發光發熱。
職場社交與建立人脈是達成專業目標的方式之一。「內向型人」有自己的社交節奏與特點,像是:
* 習慣深思熟慮、在談話前反覆思索(而不是害羞或憤世嫉俗)。
* 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少數事件上,而非關注大量瑣事。
* 需要獨處的時間,為自己的頭腦充電。
從自己的個性出發,選擇適合的社交溝通方式,內向者也能以專業取得他人信任和尊重,建立自己獨特的社交網絡。
大多數討論成功要素的書都會提到人際關係,建立廣闊的人際網絡似乎是邁向成功的必然條件之一,但就不喜歡社交的內向型人來說,如何擴展人際關係、提昇自我成功的方法呢?
本書作者Devora Zack是美國知名企業諮詢顧問,也自稱是「內向型」的諮詢師。在本書裡,他將打破坊間成功書的慣例,為我們解讀「內向型人」的成功特點,包括:
作者首度打破了坊間書用古老「守則」分析內向、外向人格的界定,明確分析「外向型」和「內向型」的社交特點,並鼓勵不擅社交的內向型人應該盡量提升自己,以專業取得他人信任和尊重,願意與別人分享所知所學的知識,且樂於幫助他人等優勢,建立自己獨特的社交網絡。
生性內向,從小偏好獨自遊戲與閱讀。取得康乃爾大學(強生管理學院)企管碩士學位,也是全額獎學金優秀學者,並且在1996年創立唯有連結顧問公司,為許多不知所措和欠缺人脈的優秀客戶服務。另外也在康乃爾大學MBA領導力技巧計畫(MBA Leadership Skills Program)擔任客座學者,她是門薩(Mensa)協會十五週年年會的主講者。身為美國政府知名的「總統管理人員培訓計畫」(Presidential Management Fellows Orientation Program)主任,黛芙拉的籌備與主持功力,獲得該計畫創辦以來最高的評價。
黛芙拉傳授領導術、人際社交術、簡報技巧、溝通、變革管理和團隊發展,習慣一下課就隱退獨自用餐。出書之後,她在編輯們脅迫下不得不「加入」臉書。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漫步華爾街》(合譯)、《稱職主管16堂課》、《專案,就是要這樣管理》、《決策制定》、《廢墟中站起的巨人》、《我的祕密河流》、《在地的幸福經濟》、《兩性大和解》、《Top Sales報告》和《星際遊俠》等書。
引言 內向者必讀
第一章 歡迎打開你的專屬指南
第二章 你是哪種內向者
第三章 原來大家都誤會你了
第四章 我們就是討厭做關係
第五章 絕對實用的新人脈法則
第六章 社交活動急救包
第七章 人脈金科玉律再會吧
第八章 沒有人脈也能做好社交
第九章 內向者的求職
第十章 應酬、出差、公司聚會
第十一章 內向也能辦個好活動
第十二章 定義成果,達成目標
結語 自個兒用餐也不壞
「害羞」和「活潑」這類的標籤,與內向、外向沒有直接的相互關係,有活潑的內向的人(我就是!)和害羞的外向的人。明顯內向的人、中庸的人和外向的人,全都表現出一大堆可供指認的行為⋯⋯而且這些人從沒被「矯正」過。
如果你趕時間,請詳讀這份專供你使用的方便圖表:
內向的人 外向的人
內在導向 外在導向
三思而後言 說話以便思考
自我激勵 與他人彼此激勵
不太喜歡刺激 享受同步的刺激
需要專注 需要適時分散注意力
專注於想法和點子 專注於人物和活動
偏好一對一討論 偏好團隊討論
重視隱私權 重視與眾人分享
大伙兒,我們來實地考察⋯⋯
內向和外向
一般人不知道,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文化,它們雖然不是用性別、年齡、種族、族群、體能或身高來區分,但卻是完全不同的類型。這兩種文化在團體中有一些變異,但仍然保留著清楚的習俗和儀式。內向者具有獨來獨往的傾向,他們在漫無目標盯著窗外時往往能做出最佳決定。他們的專注程度高,能夠達到連身在震央都察覺不到地震的程度。外向者成群行動,他們隨興分享心中大部分的想法,經常追求新的興趣,並且容易結交朋友。
然而,這兩種人在地表上已經完全融合,即使是在組織緊密的家族內,也沒有明顯的指標可以指出一個人的個性傾向!
你很容易就能發現並試著接觸某個看起來像你,但卻操著另一種語言、有著格格不入的習慣,而且完全誤解你意圖的人。「尊重」、「男女關係」和「娛樂」等概念,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意涵也不盡相同。
中庸的人的出現使得這種多元文化的樣貌更加多姿多采。中庸的人可能算得上內向或外向,或者兩者皆非,而這樣的人是龐大的社群。
能夠幫助你了解這些複雜多元群體的唯一工具是什麼?一本高品質的實作手冊,也就是本書。
快速剖析內向者
跟著我唸:「內向不是病!」或者直接把它寫下來。不需要說話,這樣會中斷你的思路。
「內向者」具有什麼特質?過去幾年,我對數千人做過意見調查,進而得到了以下主要的回答:
安靜 害羞 不安 超然
笨拙 不擅團隊工作 私密 搞神祕
頑固 冷淡 反社會 無趣
粗魯 不友善 疏遠 冷漠
緩慢 不活潑 古怪 書呆子
沈悶 坐慣了 專注於自己 孤立
枯燥 難捉摸 負面思考 情緒化
不需要科學家才能夠認得出來,我們的社會通常將這些描述文字視為負面的字眼。
多年來,研究人員聲稱,美國人有70%是外向者,內向者只占30%,1994年當我努力研讀以求通過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BTI)認證時,我們背誦的百分比數字就是如此。這個統計數字後來大幅變動,達到將近50%比50%(請參閱邁爾斯、麥考利、昆克和哈默爾,《邁爾斯布里格斯分類指標》,諮詢心理學家出版社〔Myers, McCaulley, Quenk, and Hammer,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anual , 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1998〕)。
我對這項改變有一個理論(雖然我尚未對此進行研究,但我相信我是正確的,而且我認為你會同意):我認為內向者約占總人口的半數。之前在數字上的差異,反映了一項事實:內向者並未參與關於性格類型的意見調查!我想像著,那20%內向的人在迴避研究人員的詢問時一定想著:我為什麼要和一個陌生人分享個人資料?有些聰明的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一定發現了突破這個障礙的方法。
透過許多活動和範例,這本手冊教導討厭社交的人如何應用三項新的引導技巧來進行(甚至享受)社交。停頓(pause)、準備(prepare)和調整步調(pace)這3P是建立在「好的人際網絡建於與他人連結」的信念基礎上。好的人際社交在於與他人建立連結。
即使是本來就愛好社交的人也會從本書獲得益處。如同一位外向的人對我透露的:「我認為我很會經營人脈,但是我最好的人際網絡,一向來自建立有意義的連結。」的確如此。
指導原則 支援技巧 起始基礎
三思而後言 停頓 研究、吸收、擬定策略
尋求深度 準備 專注、聆聽、按優先順序處理
自我激勵 調整步調 連結、充電、思考
在接下來幾章,我們會更深入探討這些令人驚奇的三個技巧,它們不像3D,不需要特殊眼鏡。
內向的人不必被改變或管理。
這本書的前提是,內向的人、不知所措的人、缺乏人際網絡的人都擁有很多優點。當我們運用而非限制我們的本性時,一切都可能做到。
準備更進一步探索建立人際網絡的基本功嗎?
摘自《零壓力社交:內向者的輕鬆人脈術》第三章
用希臘文學拉丁文
我到康乃爾大學研究所的第一天,上了個體經濟學。教授為了安撫我們這些菜鳥的緊張情緒,於是以令人寬心的語調說,他會給我們看很多圖表,不必驚慌。他說:「只要把圖表想成流程圖,就沒事了。」我是從事藝術工作的,毫無經濟學背景,聽了這話頓時覺得暈眩,眼前一片模糊。流程圖我從未聽過,看來是在劫難逃了。
我後來描述商學院前幾週的經驗,像是試圖用希臘文學拉丁文⋯⋯不過我也不懂希臘文。不論我多認真做筆記,上完幾個小時的課後,還是有聽沒有懂。
這樣的慘狀就像自稱不擅交際的人,拚命將自己擠入專為另一種人撰寫的社交規則,完全沒有參考座標,因為腦中沒有存取相關資料的記憶體;問題不在資料本身,而是這些資料根本就像外文一樣難懂。
這本社交指南絕非如此,我的訴求對象是內向者、在人群中不知所措的人和缺乏人際網絡的人,以他們慣用和理解的語言寫就。這不是挺幸運的嗎!各位的社交學分終於有機會及格了。
順帶一提,我現在每年都會回康乃爾大學,在企管研究所教授人際社交。當然,他們並沒打算請我回去教經濟學。
內向者更需要社交指南
為什麼這種書會存在?這不就像提供法式鹹派食譜給對蛋和起司過敏的人,或是在嚴重花粉症患者的四周擺滿芬芳的花朵?如果你厭惡非絕對必要的東西(社交便是其一),為什麼不找別的事物來充實你的生活?為什麼要折磨自己?
這些問題很實在,謝謝你提出來。
容我說句話,首先,我百分之百同意你,根本不必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討厭的活動上,即便只是一小時!話雖如此,這件事情沒有這麼快就結束。
先別把這本書放回書架上(或者是電子書架),並且聲稱自己好像人際網絡這罐醋裡摻進的一滴水。絕非如此。我準備變個令人驚奇的戲法,讓人際社交變成有趣、有益的活動,而且你完全不需要改變你的既定想法!所以請拉一張舒適的椅子或找一片草地坐下來,全心投入,你不會後悔的。
這本操作手冊一開始會檢視傳統上眾所周知的人際網絡理論,然後再將它們徹底破解。看看諸如以下的鐵律:
* 不斷推銷你自己。
* 更多人脈=更高的成功機率。
* 絕不單獨用餐。
* 建立不間斷的人脈接觸點。
* 從中得到愈多東西愈好。
直到現在(事實是主觀的),人際網絡書籍訴求的對象,始終是擁有特定性格的人,那些本來就喜歡在滿是陌生人的會場中穿梭來往的人。我們在本書的開頭會發現,這種類型的人僅占所有人的30%到50%,我確定這是其他作者無心且並非惡意的疏忽。但光是想到這點,我就義憤填膺,因為其他50%到70%的人都被忽略、誤導、欺騙,該是讓這些人拿回自己應得的人際網絡的時候了。
在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建立人脈時,了解和運用天生風格的有多重要。內向的同胞們請別再壓抑我們的本性。
幹嘛這麼麻煩?
你在喃喃自語些什麼?你不喜歡人際社交,不管怎樣也沒有興趣?它耗費你的心神?它從不管用?你沒有時間?你不需要這麼做?那種做法是騙人的、自私、虛假、不可信、膚淺、不正派、愛操弄,而且毫無用處?
什麼都先別想,喝一口水,讓自己冷靜下來。
內向的人、容易不知所措的人以及欠缺人際網絡的人,在傳統的人際社交方面失敗,因為他們遵循的規則本來就並非針對他們而設計的。
就我的經驗,自稱討厭社交的人也認為自己對此並不在行。但真實的情況恰好相反。你擁有成為社交高手的本錢,你只是聽從錯誤的指示,標準的社交建議沒能給你幫助,所以你認定你在經營人脈上失敗。此外,你本來就討厭交際。
現在,你終於可以學到符合你本性的社交方法,時機終於來了。
為什麼是現在?
改善人際關係能幫助你達成一生中最想要的任何事情,這個理由夠充分了吧?
建立人脈能夠讓你發揮潛力。想像一個大目標,像是:找份新工作、獲得晉升、擁有新的公事或私人人脈、改善世界、擴展個人影響力、銷售產品或服務、寫書、談成一筆生意、加強合作、建立聲譽、達成夢想,或是擴展事業?
建立人脈能將你的目標發揮到最大。我擔任高階主管顧問十五年,從未見過哪個人不是根據自己的條件經營人脈而且獲益良多的。
究竟什麼是建立人脈?建立人脈是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讓彼此分享正面結果的藝術。
建立人脈即是連結。
你愈真誠,你建立的人脈就愈富有活力和寶貴。你可以忠於自己,運用你既有的優點來學習人際技巧。你可以學習運用而非對付你的內向、不知所措或欠缺連結的自我。以前被視為不利的條件,現在成了你最好的優點。
心動了嗎?
投資報酬(ROI)
時間是你最重要的資產(除非你家財萬貫)。何不放下手邊的事情,投注寶貴的幾小時,打開這本操作手冊?
a. 你會學到非常有效,而且淺顯易懂的新社交方法。
b. 你會獲得許多實際要訣,同時學到清楚、具關連性直接應用到你的社交目標的行動步驟。
c. 我多年來在許多領域中發現相當多值得記住的實際案例,你閱讀和研究這些案例將受用無窮。
你需要一枝筆或鉛筆。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很高興你願意加入我的行列。
摘自《零壓力社交:內向者的輕鬆人脈術》引言
抗拒它不如面對它,你一定得社交的。作者的創新技巧幫助內向者成功打入人群,而且輕鬆自在,再也不緊張了。
—Joe Thomas (康乃爾大學管理研究所所長)
你絕對不必遊走人群,蒐集一張又一張的名片。本書作者證明了你可以展露真實自我,但依然能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在專業與人際上綻放光芒。
—Jeff Weirens (德勤管理顧問公司總裁)
職場的交際應酬向來有如野戰叢林,但作者卻相當高明而幽默的道出悠遊其中的技巧。我迫不及待要來嚐試她建議的社交成功小祕訣。
—Walter Mclean(前加拿大國務卿)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