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當代精神導師的派克醫生第一本著作《心靈地圖》,創造了美國出版史的紀錄,連續十年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並由全美讀者票選為最具影響力的書之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大迴響。 本書是作者選出心靈成長各階段中值得記錄與分享的議題,如「寬恕」、「死亡」、「靈性修練」、「信仰」等觀念,分別作了更深入的分析與探討。在派克醫生引領之下,讓人興起重新探索存在終極意義、瞭解生命神秘重要的想望,同時克服惶惑不安,靜心面對人生的複雜多變,開闊成熟的視野與人生。
序 生命的飢渴 阮大年
序 尋求靈性解放 王浩威
作者序 多元化的思考向度
第一部 成長
第一章 包容痛苦
第二章 學習寬赦
第三章 接納死亡的意義
第四章 品味神祕
第二部 探索
第五章 就從愛自己開始
第六章 從神話中發掘人性
第七章 躍向心靈更高峰 第八章 回歸伊甸園的路
第三部 信仰
第九章 追尋心靈宗教智慧
第十章 整合生命所有疆域
第十一章 審慎迎接新觀念
第十二章 攀上性靈的國度
後記 提供自己心靈養分
痛苦是人生的一部份,但是,愈能承擔痛苦,就能感受愈多歡樂。
這一輩子我都在想,我真正成長以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到了約莫七年前,我突然覺悟,我永遠不會長得夠大——成長是一種永不止歇的過程。我於是問自己:「好啦,派克,到目前為止,你長成一個什麼樣的人了呢?」一提出這個問題,自己就嚇了一大跳,因為我發現,我已成為一個傳福音的人,而我一直以為,此生最不可能做的就是傳福音。而且這種人可能也是一般人最不願意碰到的人。
「傳福音的人」一詞,予人種種最壞的聯想,例如,你可能會立刻聯想到一個指甲修得整整齊齊、頭髮吹得油光滑亮的牧師,身穿價值兩千美元的西裝,戴滿金戒指的手裡捧著一本仿皮面的聖經,高聲吶喊:「哦,主耶穌,救我吧!」
別擔心,我沒說我變成的是這種傳福音的人。我所謂的「傳福音的人」,是這個字眼最原始的意義——一個散播好消息的人,只不過我也會散播壞消息。我是個同時散播好消息和壞消息的傳福音人。
如果你跟我一樣,習慣暫緩滿足自己的欲望,當別人問你:「有好消息和壞消息,你要先聽哪一樣?」你一定會說:「請先告訴我壞消息吧。」所以我先宣布壞消息:我什麼也不知道。
一個傳福音的人,所謂「帶好消息來的人」,竟然一口承認他什麼也不知道,可能很奇怪。但真相是,你、我什麼也不知道,大家都同樣無知,我們生存在一個神祕無比的宇宙裡。
傳福音的人應該帶來「安慰與喜樂的好消息」,我卻有一則關於人生旅途的壞消息,這與痛苦有關。我要告訴你受苦是做人的一部分,自伊甸園以來就是如此。伊甸園的故事當然是神話,可是它跟其他神話一樣蘊含著真理,對人類意識進化的過程,有逼真的描述。
人類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就開始有意識,有意識之後,立刻就產生自我意識,上帝就靠這一點看出人偷吃了果子,因為我們突然變得謙虛、害羞。這則神話告訴我們,害羞是人性的一部分。
由於我是個心理醫師,近年又從事寫作和演講,因而有機會遇見很多傑出且思想深邃的人,他們基本上都很害羞。不過我也遇見極少數真正不害羞的人,全都因為他們曾在某些方面受過嚴重的傷害,喪失了這部分的人性。
害羞是人性,我們自從在伊甸園產生自覺以來,就一直是害羞的。自覺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個獨立的個體,跟大自然和宇宙合為一體的感覺頓時消失。被逐出創世樂園,象徵我們就此喪失了跟其他造物合一的感覺。被逐出伊甸園,就是永遠的驅逐,再也不能回去。我們不能回頭,只能往前走。
不回頭的意識之旅
回伊甸園就像企圖回歸母親的子宮、回復嬰兒期。既然人不可能回到子宮或嬰兒期,我們除了成長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唯一的路就是越過人生的沙漠,千辛萬苦度過乾涸荒蕪的大地,一步步踏入更深的意識層次。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因為人類的心理疾病,包括吸毒嗑藥在內,絕大多數都源於重返伊甸園的企圖。參加雞尾酒會時,喝上一杯,有助於減輕自覺,消除羞澀。
適量的酒精、大麻、古柯鹼或其他組合,也能讓人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暫時恢復跟宇宙結合為一體的感覺。我們可以尋回那種跟大自然水乳交融,溫暖而朦朧的甜美感覺。
不過,這種與外界合而為一的感覺向來不持久,所花的代價也不值得。正如神話說的,我們真的回不去伊甸園了。我們必須向前衝過沙漠,可是旅途處處險阻,意識常受痛苦煎熬,因此大多數人都盡早止步。只是找一個乍看很安全的地方,不願再跋涉遍地仙人掌、荊棘、鋒利石塊的痛苦沙漠。
富蘭克林曾說:「痛苦是學習的一部分。」但這種橫越沙漠式的自我教育造成的痛苦太大,他們還是儘早停止努力。
老化不僅是一種生理上的失調,也可能是一種心理上拒絕成長的表現,任何終生追求心理和心靈成長的人,都可以預防這種失調。那些很早就終止學習和成長,讓自己定型不再改變的人,往往陷入所謂的「第二童年期」。這種人喜歡無病呻吟、需索無度、自我中心,但這並不代表他們真的找到了第二個童年,事實上,他們從未脫離第一個童年,薄薄一層成年的粉飾很快就磨蝕殆盡,暴露出潛伏的孩童本質。
很多外表已成年的人,其實內在還是個情緒化的小孩。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論,並非因為來求診的人不及一般人成熟,相反的,尋求心理治療、真心渴望成長的人,恰好是少數有意擺脫不成熟,不願再忍受自己幼稚的有心人,他們只不過一時找不到出路罷了。其他人反而可能因為從來不打算接受完全的成長,所以不願面對這個問題。
一九八○年一月,我寫完《心靈地圖》一書後不久,曾巡迴各地推廣我的著作。我在華盛頓包了一輛計程車,去參加一連串電視和廣播節目,到過二、三個電台後,司機問我:「喂,老兄,你是幹啥的?」
我告訴他,我在推廣一本書。他問:「書裡寫些什麼?」
我就談了一些書中有關整合心理學和宗教的道理。他聽了半分鐘後說:「嗯,聽起來好像人生的屁事還真有可能兜得攏。」
這人看來雖是粗人,卻天生就有一流的洞察力。所以到了下一個電視台,我就問電台人員,我可不可以談這件事,他們說不可以。我猜他們是反對「屁」這種字眼,所以就建議把它改成「大事小事」,可是他們仍然說不可以。
一般人就是不願意談真正的成熟,太痛苦了。
讀者或許還記得《心靈地圖》的第一句話:「人生困難重重。」那是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我現在要為它添一句注腳:人生變化無窮。
每個人都必須自己摸索人生的路,沒有自助手冊、公式或簡單明瞭的答案可以憑藉。適合甲的路或許乙走了就是錯誤,所以本書中絕對沒有「走這條路」、「在這兒左轉」的字樣。人生的旅程不是康莊坦途,它是一條沿路視線不佳、沒有路標,且穿過曠野、崎嶇不平的山徑。
過去十年來,我在曠野中摸索前進,學到一些減輕旅程艱辛的訣竅,都盡可能記錄在本書中。但是當我告訴你,迷路時根據青苔生長在大樹北側的原則,又可以找到原路的同時,也一定會警告你,如果置身紅木林中,你會發現很多樹的四周全都長著青苔,很多時候你還是要自行判斷。
更不要以為人生這條路會一直筆直向前,只要你一步一步踏出去,就能不斷前進。書中所寫的是我個人心靈成長的進階,不必然是每個人成長會經過的道路。人生的路像一連串同心圓,從圓心向外不斷擴張,其中的關連無法用任何簡單直接的原理說明。
可是我們不必堅持踽踽獨行,可以向出現在我們生命中、任何一股超過自我的力量求助。每個人對這種力量的觀點不同,可是大多數人都知道它確實存在。此外,一路行進時,也不妨與他人結合力量、同舟共濟。
如果本書對你有任何助益,我最希望它能幫助你避免以偏概全的思考方式,不要鑽牛角尖尋找公式或簡單的解答,而開始從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崇揚生命的神祕與矛盾;不要因為每一次經驗內存著許多因果關係而惶惑不安,安心去欣賞生命的複雜多變吧。
阮大年(台中技術學院校長)
本書是美國著名精神導師派克醫生繼《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而寫的續集,顧名思義他所探討的乃是一般人不常去思考的問題,也是一般認為不實際的問題。
中國人一向重視實用,也許是中國人的歷史一直是為了生活而努力、奮鬥,不得不實際面對生存問題,在台灣這數十年經驗裡,果然看到了實用主義的輝煌成果,而使 台灣人民走到任何地方都抬頭挺胸、趾高氣昂,甚至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氣概,只是令人擔心的是,經濟的成就並沒有帶來真正生命的豐盛和愉悅,反而是沈迷與失 落。
其實台灣的問題不是偶發的,而是一味追求發達及富足之後的必然因果,一九九二年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中記載:「近來有一種飢 渴,源自唯物主義和科學發展而來,是一種使人不安的匱乏感,一種對內在生命的渴望……愈來愈多的人亟於找尋一個從心靈與精神層次出發的答案。」同樣的話可 描繪在台灣的中國人,我們目前心靈的飢渴及精神的苦悶,比當時的美國人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派克醫生的主張,是因應這種飢渴而寫的。
人 生是由一連串的飢渴而編織成的,一個嬰孩一生下來就飢渴——需要食物及溫情;稍長後又對知識、真理產生飢渴——因此要上學、讀書;有生理及性的飢渴——因 此進入婚姻之門;有群居及歸屬的飢渴——因此組織家庭、參加社團;有追求卓越的飢渴——因此努力於求名求利、著書立言等。
飢渴感並沒什麼不好,而且是使人類努力的原動力,然而吾生也有涯,往往因為忙於解決上述一般的飢渴後,人生也就在解飢止渴的過程中溜走了,而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體會到生命中有另一種更基本及深邃的飢渴——心靈永恆的需求。
聖法蘭西斯有言:「神啊!我心永遠不得安息(或作永遠在飢渴),直到在繝裡面。」
派克醫生的話,不一定能解除你我心靈中的飢渴,就像他一開始就說的「壞消息——我什麼也不知道。」他的目的也不是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雖然他承認已經尋到了自己的答案及方向。
派 克醫生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卻又可能是永恆的,外在、可見的身體是會變老及消逝,但我們內心已經看見心靈是永存及可以日新又新的,只可惜人幾乎把一生的精 力及時間都去改進和化妝外在的形體,而忽視了對心靈的貫注及追尋。從某方面講,外在努力是可見且容易見效的,也容易引人注意,甚至功成名就還可以遺傳給兒 女、惠及子孫,何樂而不為?反之,對心靈的追尋、是非,只存乎一心,別人也體會不到,更不易傳授轉贈,因此在功利的環境中更加不受重視及被忽略了。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它是暮鼓晨鐘,在這個多元卻無目標的社會中發出了一個聲音:「要追求永恆!」、「要自省!」確實,這一代可稱為不多自省的一代,我們每天看到的都是批評、不滿,卻鮮見任何人自省。
派克醫生認為人類的心靈有無止境求新求變的獨特能力,這也是孟子所說人之異於禽獸者的「幾希」,而作者認為心靈的成長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人可謂是混沌的心靈,只有生活的過程而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第二階段的人屬於需要形式才能滿足的心靈,他們倚賴某些形式作為生命意義之所依,這形式可能是宗教、藝術團體,也可能是黨派、社團,他們的特徵是強調組織內的形式及教條,而以儀式為最高準則。
第三階段的心靈較自由且理性,也許沒有明顯的信仰主題,但都積極正面地參與社會,認為生命的意義在貢獻自己,使世界更美好。
第 四階段的心靈可以說是第三階段努力尋求後的答案,他們不迷信宗教,卻真正可以認識上帝,生命中有不能說的真正神祕,也真正能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地。然而 這並不是一個目的地,第四階段只是表明真正進入一個有無限發展可能的心靈之旅,也正如基督教所謂的信仰是一條路——來於信,以致於信。
無論如何,一個好好接納本書的讀者,對自己心靈的成長都有更高、更深一層的激勵,也能認清自己內心有比目前更進步的可能,正如王爾德所說的:「每個聖人都有不可告人的過去,每個罪人都能有美好的盼望!」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