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暢銷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當月與年度好書
★OPRAH.COM傳記類選書
擁抱推薦
林葳媫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
夏嘉璐 主播、主持人
陳月卿 癌症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陳啟明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副院長
陳鴻彬 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彭菊仙 親子作家
番紅花 作家
蔡康永 主持人、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段放手的歷程、生與死的探索,讓自己接受生命當下,
在所剩不多的時間裡,擁抱每一日的荒謬與美好。
故事起始於一個頑強小區塊,蔓延成失控的病魔。但作者走到人生終曲時,我忘卻了這一個癌塊,心裡盡灌滿了作者與家人朋友之間豐潤綿密的愛。面對已知的死亡,誰能從容?面對未知的每日存活,又何嘗不是?但讀完此書,我知道世間唯一的篤定是:真摯的陪伴、付出與愛。因病魔終將隨生命消失,但愛卻恆久存在。——彭菊仙 親子作家
當命運來到你面前,你是否還有其他選擇?
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是什麼讓生命充滿意義……
死亡不是世界末日。人生有太多事比死亡可怕(比如說忌妒、嚴重便祕、沒有幽默感……還有丈夫為你清理引流管時痛苦的表情),也有些事比你想像的更重要(比如說把握時間)。妮娜.瑞格斯,文學家愛默生的後裔,書寫她在病痛中如何維持正常生活,以溫和堅定的口吻提出與世人相反的觀點:癌症不是我們「拚輸贏」的對象,她的目標是「不對結果耿耿於懷」——不管是化療結果、教育孩子,甚至寫作。
本書以癌症期數做為大架構,回顧發現罹癌、病情惡化等重症患者與家屬都曾(或即將)經歷的過程,不只面對,更跨越死亡。
她以優美的筆調描述她的家庭,她對自然、文學的熱愛,成功讓本書瀰漫奇蹟般的光亮與喜悅。她的最終勝利,不是以擊敗癌症的形式展現,而是拒絕讓癌症摧毀她擁抱生命的熱情。
面對死亡,或許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但你可以選擇,從現在開始好好活出生命的真正意義。
詩人、創意寫作老師,兩個小學生的母親,也是文學家愛默生的曾曾曾孫女,37歲時被診斷出罹患乳癌。2016年9月,在《紐約時報》發表散文〈當一張沙發不只是一張沙發〉,引起廣大回響,也促成這本書的出版。
擁有藝術創作碩士學位(MFA,主修詩作),在2009年出版暢銷詩集《幸運、幸運》(Lucky, Lucky)。她在部落格「多疑之境」(Suspicious Country)書寫乳癌轉移之後的生活,作品常發表於《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2017年2月病逝,生前與丈夫、兩個兒子及兩隻狗住在北卡羅萊納州的格林斯伯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畢業。
專長領域為心理學、社會科學,喜愛語文與藝術。
譯有《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大藝術家如何面對死亡,在死亡之中度過日常》。
各界讚譽
前言 騎腳踏車
第一期
1.一個小區塊
2.天大的麻煩
3.棋盤方格法
4.不是什麼好事
5.www.嘿妮娜瑞格斯一切都會沒事的.com
6.不知所措7.化療學校8.化療港灣
9.多疑之境10.我相信(當我墜入愛河,將持續到永遠)
11.獨舞12.狐狸詩人
13.此在14.透明的眼球
15.剃頭
16.空無一物的海洋
17.火警警鈴
18.預立醫囑
19.黑暗中
20.更多類固醇
21.讀書會
22.野獸貓
第二期
1.近似哀慟的灰暗
2.潛伏的腫瘤
3.來自黑暗的使者
4.記得說「請」
5.義大利母女遊
6.朝聖者
7.瑕疵品
8.影集
9.地理狀況
10.狼穴
11.一「回憶」大象
12.重新探勘邊界
13.綜合餅乾盤
14.停車費蒐集者
15.沒有那種地方
16.個人廣告
17.癌症團隊聯合會議
18.安寧療護
19.刀鋒
20.紫色房子
21.乳頭公路
22.近視
23.相簿
第三期
1.死亡靠近的十五個徵兆
2.你害怕去做的事
3.新鮮事正要展開
4.火葬場
5.偷竊
6.紅色惡魔
7.勞動節
8.夏日度假屋
9.重建
10.漲紅的臉
11.疼痛
12.小磚屋
13.泛泛藍調
14.贖身
15.陰陽魔界
16.對稱
17.不是僧帽水母
18.儀器
19.地下一樓
20.生命的本質
第四期
1.最黑暗的一天
2.直升機
3.毀壞的碎片
4.完美的沙發
5.亮點
6.警戒海盜計畫
7.死亡的模樣
8.介入
9.你持續朝其前進的某處
10.橋
11.餘燼
12.娜塔莉.波曼會怎麼做?
13.戰場大道旁
14.放射夏令營
15.清單
16.到處亂跳
17.女殺手
18.成人監督
19.萊拉
20.週年紀念
21.段落18-B
22.信心
23.死神
24.沉重的瓦礫堆
25.限制級
26.壁爐
27.仁慈修道院
28.回家路上
29.Memento mori
30.腫瘤負荷
31.哇嘛
32.燦爛時光
後記
致謝
第一期
1.一個小區塊
約翰遠行去紐奧良參加研討會時,那通電話打來了。我們先別在這些細節上徘徊不前——微弱的光線在我摺衣服時透進臥房不斷位移,外頭的桃葉櫟上,最後幾片葉子隨風顫動,準備飄離,卻又還沒放手。暖氣出風口發出喀答喀答的聲響。狗兒舔舐著腿上一小塊皮膚。新年懸在空中像個問號。電話在床上震動。
此時接近中午。學校外面,孩子們想必正排隊準備午休,他們的手指伸進手套,彷彿探險家穿越隧道。
乳癌,執行切片檢查的醫生說,一個小區塊。約翰看到我的簡訊,從分組會議離場,我對他複述:「一個小區塊。」我對我的母親複述,她說:「你在開玩笑嗎?不會是你,不可能這麼早。」
我爸帶著雞湯到我家,我再次說出這幾個字。我和最好的朋友蒂妲坐在沙發上,反覆糾結於與醫生之間總共二十個字的通話,我再次跟她說這幾個字,她又對我重複這幾個字。在我刷牙、排隊等待共乘、解開內衣扣、即將入睡、走在雜貨店通道上、漫步於林蔭道、躺在磁振造影儀器狹窄而鏗鏘作響的洞穴裡接受檢查時,腦中重複——一個小區塊。
這幾個字化為一首頌詩、一種振奮人心的呼喊。一個小區塊是有救的。一個小區塊只占生命中的一年。沒有人會因為一個小區塊而死去。
「噢,乳癌。」我的姨婆九十三歲時死於心臟衰竭,我記得她說過:「我在一九七○年代曾得過這個東西。」
4.不是什麼好事
「我自己都還沒理出頭緒,我不覺得我有辦法告訴兒子們這件事。」確診隔天,我跟我媽說。佛萊迪剛滿八歲,班尼五歲。
「好,」她說:「但你要知道,不會有完美的時機。」
八年前,我母親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後,從醫院打電話給我,我坐在床邊哺乳,佛萊迪當時兩週大。
「該死的,我好氣這種事發生。」我記得她這麼說。
我沒有哭,我叫她別擔心,專心開車回家,並告訴她我會打電話給在外地讀大學的弟弟查理。
但是,當我要轉告查理這個消息時,幾乎說不出話來。
「你到底要說什麼?」查理一直問。
「不是什麼好事。」我用盡全力,只說出這幾個字。
謝天謝地,他只問幾個問題就懂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離開床沿。孩子在我腿上奶醉了,他的連身睡衣已經溼透。
9.多疑之境
確診之後,我馬上發現自己幾乎無法閱讀。我的思路不清,而且已沒有耐心閱讀慢慢鋪陳的想法與想像。
「對啊,我也曾經那樣。」當我跟我媽提到這件事,她這麼說。「我常對著那面牆發呆。而且我重看『重返犯罪現場』的每一集,有點像懷孕時的感覺。別擔心,你會恢復的。」
我記得,幾年前的一個聖誕節,她病得很重且感覺十分茫然,我們用一個寒冷的週末,在海邊閱讀和討論蒙田的傳記,這讓她感到比較踏實。我拿出在研究所時讀的老舊蒙田文章影本,並開始閱讀。
在我最喜愛的其中一篇文章裡,他寫到他的弟弟被網球擊中頭部,意外致死,得年二十三歲:「他並沒有坐下或休息,但五、六個小時後,他因重擊造成中風而死。
當這些案例如此頻繁、普遍發生在我們眼前,我們怎麼可能擺脫與死亡相關的念頭?死亡的念頭怎麼可能不無時無刻掐住我們的喉嚨?」
生於十六世紀法國的蒙田,十分了解死亡:他的六個女兒之中,有五個年幼早逝;他最好的朋友在他懷中忽然死去,被瘟疫奪走了性命;他一輩子飽受腎結石發作之苦。
「死亡的折磨可能在任何時地來襲,造成的痛苦無可慰藉。我們左顧右盼,試著避免又一次受苦,就像身處多疑之境。」
多疑之境——我正開始認識這個地方。
這個名字絕對比鎮上一家名為「一席之地」的商店來得好多了。這間店專賣化療和掉髮相關產品,裡頭滿是帽子、頭巾、假髮、舒緩乳液,甚至還有以人的毛髮製成的眉毛,包裝泛黃,看起來有些悲慘。
第一次去那裡時,我抓著腫瘤科醫生的處方打開門,處方上寫著「頭部假體」。剛得知罹病的我糊里糊塗,心想:「噢,這一定是給別人的,我的頭還在。」就把醫生第一次開的處方丟了。
造型師凱特琳在店內的房間剃光了我剩下的頭髮,幫我戴好假髮。蒂妲幫我拍了很多張照片,我們笑個不停。
蒙田寫道:「當一匹馬失足,當屋瓦掉落,當我們被針刺了一下(不管這根針多麼細小),這些事發生時,讓我們馬上沉思:『假如這就是死亡?』」
當剪刀突如其來剪下,當電動剃刀發出嗡嗡聲響。當你的新髮型柔順整齊的出現在一個鞋盒中。
據說蒙田的城堡外沒有守衛,儘管當時盜賊猖狂且政治紛擾不斷,我很喜歡他這一點。他的門從不上鎖。他承認恐怖的事可能發生,但經過仔細思考,他接受恐怖的入侵,決定與之共處:「我希望死亡來臨時,我正在種植甘藍菜,而非憂慮死亡即將到來,更不希望我正憂慮著未完成的菜園。」
我的假髮聞起來有毒,讓我感覺自己像個銀行搶匪。但也許這易容術只是在幫助我安然行過多疑之境。
第二期
1.近似哀慟的灰暗
我懷孕十六週時,生平第一次照超音波。在陰暗的房間裡,約翰在我身旁。我們看著技術員,然後一位醫生進來,然後另一位醫生進來,技術員一回又一回涉水進入我肚裡的海洋,找到我們正在長大的男孩——他的脊椎如浮木般彎曲、他轟隆作響的心跳。這是我們見過最奇特的景象,我們忍不住一直看著螢幕(那片海洋)——他。
但他們繼續照了好多張相、測量好多東西,他的腳、他的腿、他的大腦、他的心臟,再次測量他的腳。所有人不發一語,直到某人突然說:「嗯,我猜現在你們應該知道,事情有點不太對勁。」
我們本來並不真的知道,但現在開始明白了。我們從沒遇過這種事。我發現自己開始回憶第一次帶著我們的老狗小不點到海邊的往事。
我們把牠從汽車後座放出來,牠筆直跑向大海,在沙灘上繞圈奔跑,嗅著退潮、海草、腐壞的蟹殼,和乾燥魟魚卵的黑色囊袋那刺鼻的氣味。
最後,牠邊嗅邊到了潮汐最低處的邊界,海灣的潮水溫柔拍打著沙灘,然後,當海水碰觸到牠潮溼的鼻子,牠忽然動彈不得,彷彿直到這一刻,牠才明白這不是後院的水碗。
我們看著牠把前爪伸進這未知之地,抬起頭小心翼翼的檢視周遭環境——藍色的海洋從四面八方湧來,廣大又高深莫測,就像睡眠,就像個壞消息。
牠倒退兩步,停下來,然後開始咆哮。這個世界變得更奇怪了。某種灰暗、近似哀慟的東西,從牠眼中一閃而過,然後牠的目光轉向一隻低飛的海鷗,開始追逐牠。
經過掃描檢查之後,醫生告訴我們結果:內翻足(又稱杵狀足),這東西聽起來像來自中世紀黑暗時代,猛然朝我們襲來。我的思緒飄到了英雄敘事長詩《貝武夫》。他們說,這是原發性的,在我們聽起來,就像莎士比亞劇中的傻瓜聽到了希臘文。不過,結果這是個好消息,代表這隻腳沒有牽連到更大、更恐怖的複合組織。只有一隻腳,右腳。
這不是世界末日,只是讓人感覺天翻地覆。每一件事都變得陌生。他以後能走路嗎?他們談論手術、石膏和支架,談論出生後馬上切斷阿基里斯腱。我們才剛剛得知他是男孩。他們一直說:「這是可矯正的。」
回到家後,約翰禁止我拚命上網,但願意讀一份名單給我聽,上面是他搜尋到患有先天性內翻足的人名。結果,名單上不只無名的惡毒君主,還包括運動員:特洛伊.艾克曼、克麗斯蒂.山口、米婭.哈姆、佛萊迪.桑奇斯——他在二○○六年為約翰家鄉的匹茲堡海盜隊贏得了打擊王的頭銜。不久之後,我們以他的名字為超音波裡看到的那個形體命名。八年後——經過腿部石膏、矯正支架、手術——我們看著他跑過一壘、二壘,滑上三壘。
今天,接受化療後的掃描檢查時,放射科醫師正在測量,還有照相,按著鍵盤,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音。再次測量。照太多次了。
「嗯,我不敢說我看到的是好東西。」最後她說。某種近似哀慟的灰暗。
腫瘤還是在那裡,而且沒有變小。事實上,變得比他們所預期的更大,好像要往四面八方擴散。而且,在原本的腫瘤上方、距離幾公分處,有另一個腫瘤,它先前的位置較深,沒被看見,現在才顯露出來。
「我們需要再做一些檢查。」她說。
天翻地覆,就是這樣。我在等候室傳訊息給約翰,知道他也感到搖搖欲墜。事情變得更陌生了。
小不點從未真的成為一隻優游於海洋的狗。牠是米格魯和柯基的混種,身材矮小,比海浪的高度還矮,且上半身比下半身更矮。但是,那天下午稍晚,有一瞬間,牠確實追著一隻海鷗到了淺灘,幾乎沒有往下看。
前言 騎腳踏車
「死亡不是世界末日。」我的母親確診為癌症末期後,喜歡這麼開玩笑。
我從未真正理解她的意思,直到那天,我忽然明白──三十八歲的我正接受乳癌治療,在她過世幾個月後,有一天,我的癌症經確認已擴散轉移,而且是不治之症。有太多事情比死亡更糟:心懷怨恨、欠缺自我覺知、嚴重便祕、沒有幽默感、丈夫清理從你體內經引流管流入量杯的液體時,露出痛苦的表情。
我和丈夫約翰在家門前的人行道上,一起在接近中午的陽光下移動著,教我們的小兒子騎腳踏車。
「先別放手!」班尼喊道。
「但你學會了,你已經學會了。」我在他旁邊跑著,同時不停的說。我扶著座墊後方,從那動能之中,感受到一股嶄新的穩定力量。「你幾乎完全靠自己騎了!」
「但是我還沒準備好!」他大叫。
我們從沒教過長子佛萊迪騎腳踏車。有一天,他要求我們把輔助輪拆掉,幾分鐘後,他就在後院騎車繞圈子了。班尼不是這樣。他一直沒有準備好讓我們放手。
「你在幫我嗎?」他繼續問。
週末的空氣是種良藥,我開始感覺自己愈來愈強壯:我已結束歷時幾個月的化療,就快完成為期六週的放射治療。我們以轉角的停車號誌為目的地(那號誌位在大約十五公尺前),這段路有極為和緩的斜坡。
「用力踩,」約翰說:「眼睛直視前方,握好把手。」
一對年輕情侶帶著狗過馬路到對面,好讓路給我們。他們對班尼微笑。我回以微笑,並試著和約翰交換眼神。他要放手了。我看著前方,沒有往下看。
接著,我撞到腳趾頭,絆倒在水泥台階上。
那一刻,體內深處的某種東西猛然斷裂。班尼聽到我的呼喊,然後我和約翰同時放手了。約翰支撐了我全身的重量,我飄浮在名為疼痛的陌生宇宙中,也看到班尼搖搖擺擺的前進,繼續騎啊騎。
「媽,抱歉!你還好嗎?」他轉頭喊道。「看!我還在騎!」
這就是了──美麗而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世界繼續運轉。
隔天,我在醫院的磁振造影掃描儀裡,機器運轉的聲音就像是惡狠狠的外星人組了個龐克樂團。我想起從國家公共廣播電台聽過一個故事,關於一位南韓老闆運用團隊訓練活動,來提升員工的工作士氣。活動進行時,員工身著長袍坐在桌前,每人寫一封信給他們所愛的一個人,彷彿那是他們最後一次通信。此刻,哽咽抽泣或甚至放聲大哭,都是可以的。每張桌子旁有個大大的木盒,但那不是普通的木盒,而是一具棺材。他們寫完信後,躺進棺材裡,有個人假扮死亡天使來到他們身邊,敲打棺蓋闔上棺材。他們在黑暗中盡可能保持靜止不動,躺在裡頭大約十分鐘。這個活動背後的構想是,當員工脫離這場假的葬禮時,將會產生新的眼光,讓他們對工作更有熱忱,更珍視生命。
這些人圍繞在我身邊:一間又一間檢查室裡,穿著醫院袍的病人平躺著,身上緊緊纏著發出巨響的管子,有些病人沉默的坐在輪椅上,被推到這些地下室的陰暗房間,又被推著離開。我想,我們正在練習。在這部機器鏗鏗鏘鏘又嗡嗡作響一個多小時之後,我化作寂靜天使。我想著,別管死亡天使了。顯影劑在我的血管內流竄,然後,就如技術員警告我的,機器接近我的身體,這位想像中的醫療天使靠近我,但沒有真的觸碰到我。當噪音終於停止,我聽到附近病房裡另一種機器發出的指示音:呼吸。暫停呼吸。現在,呼吸。
磁振造影儀控制室裡,一張照片從黑暗的螢幕中浮現──我的脊椎正被腫瘤吞噬。這種被稱為病理性骨折的現象,由潛藏的疾病所造成。就在這次磁振造影檢查,他們發現癌症已蔓延到我的骨頭。結果顯示,我剩下十八到三十六個月的壽命。
半小時後,我以相同姿勢躺在急診室裡用簾幕圍起的小空間。一位放射腫瘤科的住院醫師緊握我的手、輕撫我光禿的頭頂,含淚告訴我,他原本向我保證,我這兩個月感受到的疼痛,是核心肌肉歷經數月化療之後,太過虛弱所導致;但這股疼痛其實源於癌症,現在,這癌症已無法驅離。
台灣各界好評
「圓滿的一生」是東方追求生命的人生哲學。罹患過乳癌的志工常會說感恩這份疾病,因我們從疾病中學習到自助、互助、助人。感謝中外癌友姐妹無私奉獻,像太陽般溫暖癌症旅途中的旅者。希望癌友能悟出生命的真理,我強力推薦姐妹閱讀《當我即將離你而去》一書。
——林葳媫,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秘書長
上午才為了孩子不受教而氣結,下午就收到這份書稿。看著這位罹癌的媽媽,在離世前為生命、為孩子、為那些最終自己還真的在乎覺得重要的一切,留下的書寫反思。隨著作者的細膩筆觸,會讓你對眼前的悶悶不快,開朗許多!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
對全家人來說,當一張沙發不只是一張沙發,它還象徵些什麼?假使空氣中瀰漫著死亡的氣息,牽動全家人的生活,家庭系統又該如何因應調整,並且好好道別?《當我即將離你而去》就是這麼一部貼近死亡、貼近家庭,又不時令人忍不住對生命發出輕嘆的作品,富含溫度。
——陳鴻彬,諮商心理師/資深輔導教師
國際讚譽
一開始讀就停不下來。妮娜.瑞格斯關於生與死的回憶錄反思生命、家庭,如何與我們所愛共度存在的每一天——無論剩下多少時間。
——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在痛苦的故事之下,埋藏著率真的幽默(我多次大笑出聲)及閃現的詩意……所有醫生和病人都該讀這本書……很難不把本書與《當呼吸化為空氣》相比,兩書作者都在三十歲後段發現自己正步向死亡,都以少見的犀利文筆寫下簡潔散文。兩本書同樣感人。
——麥特.麥肯錫醫師(Dr. Matt McCarthy),《今日美國》
深刻又犀利……極為出色……當我放下這本書,我變得有些不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感受到難以承受的哀傷,以及瑞格斯所說的「這世界溫暖的懷抱」。
——凱莉.柯利根(Kelly Corrigan),《歐普拉雜誌》
妮娜.瑞格斯讓我們進入她的世界,一起購買假髮、和她兒子談心,我們不可能不愛這個女人。這本書不是關於沉重的失落,而是關於愛的富饒,以及愛使我們振奮、支持我們的力量。她給家人及讀者一份禮物,這是多麼美好的一份禮物!
——喬伊斯.梅納德(Joyce Maynard),《一日.一生》作者
這是一趟充滿情感的旅程,敘事中帶著赤裸裸的坦誠和淘氣的幽默。喜愛《當呼吸化為空氣》和《凝視死亡》的人也會喜歡此書。就如那兩本書,本書是關於死亡教導每個人的有力一課——如何活著。
——威爾.史沃比(Will Schwalbe),《最後的讀書會》作者
迷人又勇敢,即便在毀滅之中,妮娜.瑞格斯的回憶錄仍滿載生命力與洞察——文句如此詩意,讓我一時喘不過氣。讓人心碎、幽默、思路清晰,而且完全沒有陳腔濫調。這本書是她,也是我們得來不易的寶物。
——露西.卡拉尼提(Lucy Kalanithi),《當呼吸化為空氣》作者遺孀
與《當呼吸化為空氣》相提並論一點也不為過,但還不足以形容這本書有多好。
——莎拉.史密斯(Sarah Harrison Smith),亞馬遜書評
這是本極為出色的作品、令人心碎的生命反思——不僅關於你該如何在活著的時候珍視生命,也關於怎麼擁抱生命的結束,是本年度的《當呼吸化為空氣》。
——諾拉.庫克(Nora Krug),《華盛頓郵報》
瑞格斯的故事不僅受到緊追在後的黑暗的乳癌所驅動,也啟發自她度過的時光與讀過的書。別只為了本書的主題而讀,要為其中蘊含的洞見而讀。
——Vulture 網站
很多書都在談如何面對死亡,但瑞格斯——一位臨終女性——將告訴你該怎麼活。
——《紐約時報書評》編輯選書
由一位還未活夠的人,帶來來自死亡前線生動、即時的快報,及一份生命的紀錄。她溫暖描繪身邊的每一個人,成為這本書情感力量的一大來源。
——《波士頓環球報》
瑞格斯提醒世人,我們都活在這世界上,但總有一天會離開;她描寫母親葬禮時的黑色幽默,讓讀者既欣賞又懷著罪惡感大笑。不論是否正在對抗疾病,每個人都該閱讀這本文字優美的書。
——《圖書館雜誌》
感人又充滿洞見……她在這本溫柔的回憶錄中,無時無刻都對生命展現出敏銳的覺知與敬意——包括光亮與黑暗、殘酷和美麗。
——《出版者週刊》
妮娜在二○一七年一月底完成本書原稿。在那之前,我們得知癌症已擴散至她的肺部,且有一定的嚴重性,病況預後不佳。她在編輯本書的最後階段變得更加虛弱,就連休息時呼吸都十分困難而費力。她在二月十六日住進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再下一週,經過與腫瘤科醫師討論剩下的治療選項,她決定轉至位於格林斯伯勒、離家五分鐘的安寧療護機構,不再接受具侵略性的化療。因為比起勉強延長性命,此時接受化療,似乎更可能縮短她的生命。
二月二十五日夕陽西下時,珍妮和邦妮帶我們的兒子回家吃晚餐。他們對妮娜說晚安,而非再見。妮娜的呼吸在午夜過後出現變化,我通知她父親和弟弟,他們在半夜趕來和我一起守夜。我在混亂與哀慟的同時,腦中閃現妮娜十年前即將生下佛萊迪時的記憶。
一天之中,妮娜一向最喜愛早晨時光。她在生病之前,總在第一道曙光出現時就跳下床,而且她堅持在睡前拉開百葉窗,就算我們在沙漠中的旅館,東邊的陽光直射房間也一樣。她在二月二十六日清晨六點過世,正好在日出之前,這個時間似乎非常適合她。
——約翰.杜伯斯坦(John A. Duberstein),二○一七年三月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