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怪老天沒能讓你從富貴的家庭裡出身,
也別怨嘆自己時運不濟、懷才不遇,沒有辦法讓孩子盡享榮華富貴,
即使是首富之家,也有「富不過三代」的隱憂。
與其巴望著「啣著金湯匙出生」的好命,
不如踏實付出努力,用對方法,
自己打造一根金湯匙,
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為富足、活得有意義,
行有餘力,還可以分享幸福給別人!
如果你出生時沒有含著金湯匙
就自己打造一根吧!
吳若權認為,這根金湯匙的構造有三部份:「品德」是握點,也是關鍵點,它決定了正確的方向,以及何時該取,何時該予;「知識」是匙柄,也是力量,越堅實的知識,可以撐起越遠大的夢想,並得到越多的實質報償;「財富」則是湯匙底部的盛納空間,積儲你努力所換得的成果,不但可以增添生命珍貴的價值,也可以將美好的價值分享出去。
真正的美好人生,應該是從先懂得認識自己、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進而具備良好的品德,然後學習一些可以幫助別人創造價值的技能,接著自然而然賺錢、終於累積財富。
更上能層樓的境界則是,當我們擁有了財富,因為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於是主動地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積極行善,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編輯室報告 教養,從自己開始
自序 自己打造金湯匙
【品德篇】擁有品德,才能真正快樂
預約人生成功的入場券
品德是一切的基礎
搶救品德低落的危機
品德管理要從家庭做起
品德也會遺傳
學會負責,從教養開始
【知識篇】獲得知識,要從教養開始
「陪」而不「絆」的親子學習
抗壓性高,學習效果好
學識要靠自己栽培
感情,也是必須學習的知識
性愛,從小就要開始教育
教養孩子,男人不能缺席
【理財篇】創造財富,學會分享幸福
從「小」開始學理財
賺跟自己很像的錢
理性和財富成正比
貪小便宜難致富
賺大錢的三個秘訣
做個真正的有錢人
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看重自己、認真學習,
在自己的舞台上,每個人都是主角,每次粉墨登場,都是成功的契機!
曾經在雜誌上讀到一篇有意思的報導:「成功人生最需要掌握的四張入場券!」指的是一個人的「出身」、「學歷」、「婚姻」和「社群」,決定了他是否能夠快速成功。這四張入場券,代表不同階段的關鍵因素,看起來只要在適當的時間,做了正確的選擇,好像都有翻身的機會,但其實溯本追源,還是和一個人的家世背景,脫離不了關係。
擁有良好的家世背景,猶如「啣著一根金湯匙出生」,榮華享受不盡。但什麼是良好的家世背景呢?良好的家世背景,真的有如此正面而絕對的影響嗎?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提到良好的家世背景,首先想到的是「達官顯要」、「富商巨賈」,若是考慮現代社會的變遷,恐怕還要加上「影藝名人」。這些家庭擁有:優渥的經濟基礎、富裕的成長環境、暢通的人脈關係……的確提供了很多好處,讓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比別人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獲得獨特的競爭力。
的確,上一代的庇蔭可以讓下一代平步青雲,有不勝枚舉的實例是這樣的。總統的孩子、企業家的後代、明星的寶貝,從小就生活在「上流社會」,對社交禮儀耳濡目染,見識廣博、氣度大方,就算沒有直接傳承衣缽,要轉行學別的、做點不一樣的,都比較容易成功。
話雖如此,也有很多反例,來自「上流社會」的孩子,長大後卻混到「下流社會」去,一生都飄流在自己叛逆的血液裡,靠不到真實人生的邊岸。甚至因為家族巨大的光環,帶來揮之不去的壓力,不論到哪裡都成為別人目光的焦點、八卦的對象,活得很不自在。
就如同上述分析,所謂「良好的家世背景」,若只是建立在名利之上,正反兩面的影響都可能存在。但是,另一種「良好的家世背景」指的是很注重品德教育的家庭,他們不一定很有錢或地位,但對待別人時謙和有禮,看待自己時是非分明。在這種環境之下長大的孩子,通常個性壞不到哪裡去,生涯的發展也不會太差。也許他們不是非常有財有勢,但為人坦誠而自信,樂意幫助別人,到處受歡迎,心靈的財富,無人能比;發展的機會,也不可限量。
如果用這個標準來檢視自己,我不敢說自己擁有「良好的家世背景」,卻很感謝父母親以身作則,教我明辨是非善惡。他們待人誠懇熱情,處處為別人設想,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占他人便宜。看似是默默積了許多陰德,福澤子孫,但是從理性的觀點來看,我倒覺得是父母寬厚的品格,對我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儘管我能學到的跟他們做的比較起來,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遠,但哪怕只是一點一滴的影響,都讓我更多了些機會,往人格正直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家世背景」,讓我在人生路上可以結交到忠實的朋友,遇到善良的好人,並且得到許多貴人相助;受到挫折失敗的時候,能夠有天無絕人之路的信心。如果我今天的為人處世,有任何被別人稱許的地方,都要感謝父母,雖然他們只有中等教育程度,也不特別費心口傳言教,只是讓我看到他們「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就是最寶貴的教育了。
◎ 多為別人著想,是行銷成功的祕訣
印象中,有幾件事情對我的影響很大。
爸媽的個性大不相同,甚至從年輕吵到老,但是在待人接物和教育子女的想法上,卻非常近似。譬如:他們從來不把別人的好意視為理所當然,凡事都抱持感恩的心,對別人好到令我們不解的地步。家裡養雞鴨、種蔬果,他們可以自己捨不得吃喝,全部拿去招待親友。
孩提時代,我只要到別人家裡玩耍,爸媽總是耳提面命,不可以隨便接受別人的好意或禮物;回到家之後,他們總要詢問我有沒有吃了人家的食物,或拿了人家的東西。如果有,爸媽都很慎重地向對方再三答謝,然後準備更豐富的禮物回報,即使家裡已經沒有什麼東西了,他們會想辦法節衣縮食,「變出」一項拿得出手的禮物,送給對方。
到現在,回想起他們「虧待」自己的人生態度,我依舊非常心疼,但是看到他們老友成群,不遠千里而來的噓寒問暖,擁有我所沒有的豐厚友誼,又為他們感到驕傲不已。
儘管,我不是完全同意「吃虧就是占便宜」的說法,也不覺得想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就需要虧待自己,卻漸漸懂得了人生不該有太多的算計,多為別人著想,總是錯不了。最起碼的收穫,就是心安理得,半夜睡得安穩,白天不會害怕見到誰會心虛,這就是很大的福氣。
而意想不到的是,很簡單的「多為別人著想」這個思考習慣,竟成了我後來工作的最大本錢。
我大學主修企業管理,對行銷課程最感興趣,十幾年來做的都是跟行銷直接有關的工作,領悟到行銷最核心的思考,其實就是設身處地了解顧客的需求,進而滿足他們內心的欲望。正因為我從小養成「多為別人著想」的習慣,才能避免「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的障礙,深入目標市場中消費者的內在需求,完成行銷的任務。
傳承自父母多為別人著想的態度,正好也是《論語》中說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賢,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顏淵〉除了讓我在行銷工作得心應手之外,更重要的意義是:盡自己的力量對別人好,得到來自別人的恩惠時心存感謝,其實是「善」的基礎,這種思維讓自己有機會成為一個「好人」,把自己準備好,也能夠對別人好。我覺得,這是品德的開始。不論做任何一件事情,當心中有了這份惦記、這份提醒,人生就不可能出差錯,不可能往壞的方向走。
◎讓孩子願意把雙親當作學習的典範
我說過,爸媽的個性完全不同,但是他們還有個共同點,就是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非常專注,而且全力以赴。把答應別人的承諾,看得比自己的事情還重要。
母親是個裁縫師,常常工作到深夜,為了如顧客要求完成的日期交件而趕工。在半個世紀以前,她就是個SOHO族,在家裡開設個人工作室,幫婦女量身訂做高級的衣服。這必須要有很高的自我紀律和專業能力,才能勝任。
到現在我還記得,母親趕工到半夜的情景。家人都已經沉沉進入夢鄉了,唯獨不想睡的我還陪在一旁,望著牆壁上的老鐘,指針滴滴答答地走著,呼應著我的肚子嘰哩咕嚕的飢餓。母親坐在縫衣機後面的板凳,彎著腰、踩著必須人工操作的踏板,把年華一針一線車進美麗的衣裳裡,從不曾有半句怨言或嘆息。她的執著和毅力,讓我學會認真及認份,把握每個工作機會,並且努力不倦地完成。
而從父親身上,我也看到類似的優點。父親的認真,表現在有條不紊的態度,完全是典型處女座的性格。他很擅長整理及收納,除了集郵之外,還喜歡紀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包括當天要事及消費金額。所以我也有樣學樣地照著做,到現在還有寫日記及記帳的習慣,哪一天發生什麼事,皮夾裡有多少錢,總是記得清清楚楚。
「寧願刻苦自己,盡量對別人好!」「信守承諾,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事要清清楚楚,光明磊落,別亂七八糟!」這些傳授自父母身教的優點,不見得能夠讓我功成名就,我既沒有年少得志,也未必就能大器晚成,卻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有種對父母與有榮焉的崇拜,和「你看,我也會!」的學習企圖。雖然他們沒有巨大的財富供我繼承,卻給了我比財富更重的信念,讓我在面對後來的人生困境時,不會退縮逃避,願意用自己的方法,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嘗試、去克服、去突破!
每當我跟年輕的朋友提到這些經驗,有些人的反應是:「雖然你不是出身大富大貴之家,但至少有這麼值得學習的父母。哪像我爸媽啊,真不知道要跟他們學什麼?」
老實說,這樣的難過和感嘆,我很能理解,甚至我在很小的時候,也有過類似的心聲。但是,我年紀漸長,體會了父母那一代的辛苦,終於知道「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這句話不一定是對的,但「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這句話絕對是真的。父母不必在兒女面前冒充完美的人,寧可承認自己也有不足,教導孩子改變觀察的角度,就能找到父母值得學習的地方。效法長輩的優點、避免長輩曾犯的錯,也是一種寶貴的學習經驗。
英雄不怕出身低!人生的第一張入場券,也不必在乎票價多便宜、被安排坐在哪一區,只要看重自己、認真學習,在自己的舞台上,每個人都是主角,每次粉墨登場,都是成功的契機。
有時候,也別入戲太深,站遠一點,用觀眾的眼光審視自己,會看到更多面相,獲得更多成長的空間。
吳若權
摘自《自己打造金湯匙》第一篇第一章
知識,可以強化實現夢想的能力;金錢,可以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
但是,只有品德可以讓學識和金錢都用在正確而良善的地方。
朋友的小孩就讀私立小學五年級,是人人稱羨的五星級貴族學校。學費貴得令人咋舌,靠做點小生意維生的他卻甘之如飴。「為了孩子的前途,接受好一點的教育是值得的。」他說。
但是最近他為了協助孩子處理一題數學題目,氣憤地跑去學校和老師理論。題目的大意是:發生山難,登山者A君獲救,碰到B君及C君。B君拿出4條土司麵包,C君拿出5條,肚子餓了,三個人平分這些土司麵包。A君從身上掏出600元, B君和C君應該跟他要多少錢?
數學題的正解是:B君應得200元,C君得400元。因為B君自己吃了3條,只拿出1條給A君,而C君自己也吃了3條,拿出2條給A君。B君和C君拿出的比例是1:2,所以600元應按照1:2的比例,分配給B君200元、給C君400元。
從數學的觀點,命題邏輯嚴密而完整,推理精準、解答正確。儘管台灣因為推展新的教育制度而讓小學生家長聽到「數學」而色變,深怕「建構式」的教學方法,把孩子教笨了,但是看到這樣的題目被公平合理而清楚地解答出來,應該還是可以聊以自慰吧!沒想到,我這位不惜千金萬金也要讓子女受高級教育的朋友,看完題目的解答之後,非常傷心。
「怎麼會這樣呢?什麼題目不好出,竟然教小孩要向發生山難的人收麵包錢?」他難過地說。
「對啊!而且哪一家的土司麵包,竟然這麼貴啊?」他的太太也開始抱怨了。
他和校方約好時間,針對這個題目給出自己比較接近「人道精神」的答案:「應該不用收錢。」校方非常客氣地接待他,並說明教材不是學校老師所編,以後會請老師多注意等等。但他心裡很明白,這一切只不過是形式上的交代,他的孩子正在被這個教育環境及制度,雕塑成一個他無法想像的樣子。
感覺有點無能為力的他,並不灰心。「學校教育只是一部分,幸好我們還有家庭教育可以補救。以後,要花更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跟孩子一起生活……」他說。
我很佩服他的教養態度。樂觀,是父母可以留給孩子最寶貴的一項資產。如果,自己都對下一代的前途發展感覺悲觀 ,怎麼有可能教會孩子樂觀呢?
更重要的是,他沒有推諉一個為人父母者該有的責任,當他發現學校偏重知識教育,忽略掉品德的部份,他很有警覺性地提醒自己,還是要靠家庭教育來打基礎,不能全部仰賴學校。畢竟,人生的成就,不是單靠知識就能打造。知識,只是其中的一環而已。
◎真正的美好人生,從具備良好的品德開始
過去,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但是,現代人相信金錢的影響力大於知識的力量。「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新座右銘。也許,有些聰明人想到了:擁有知識,再加上金錢,更能夠擁有「雙效合一」的力量。沒錯,我同意。但是「知識」+「金錢」=「雙效合一的影響力」這條公式,必須立基於良好的「品德」之上,否則會變成毀滅的力量。
就拿最近幾年熱門話題最多的醫生這個行業來說吧,能夠當醫生,知識和金錢都不缺,應該擁有很崇高的地位了,但是從日本暢銷多年的小說「白色巨塔」、本地作家侯文詠也寫了一本「白色巨塔」,探討的都是擁有高學歷的醫生,角逐金錢與權位的故事。有人以為:小說的描寫,也許多少有點誇張;但真實的案例,也相距不遠。
記憶猶新,報上曾經登載一位受虐女童被當成人球,輾轉到距離很遠的醫院去急救,案發之後各界對失職的醫生,大加撻伐。醫院以病床不夠為由,拒收急診病患的弊端,由來已久。這個案件對因為太過封閉自大而被描述成「白色巨塔」的醫界來說,是一次改革的契機,但是,整個教育體系該檢討的疏失,也不容忽視。
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社會教育,現代人太強調「功成名就」的價值觀,讓大家都很單一地將「賺錢的能力」視為最重要的目標,而忽略了品德的重要,也因而喪失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精神。
但是,這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因果關係,真正的美好人生,應該是從先懂得認識自己、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進而具備良好的品德,然後學習一些可以幫助別人創造價值的技能,接著自然而然賺錢、終於累積財富。更上能層樓的境界則是,當我們擁有了財富,更因為能夠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於是主動地分享自己所擁有的,積極行善,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根據報導,中國大陸浙江有位大學二年級男生,看到星座書上的解析:「有商業頭腦,適合做生意,不適合做學問。」同時也從學歷不高但很會賺錢的父親身上,印證「不需求學、也能成功」的道理,於是向學校提出休學的申請,被校方斥為無稽之談,通知家長,並以「需要加強輔導」結案。
輕率的用星座書籍的論點,當做人生重大決策的參考,固然有錯,但是另一個有關做學問的觀點,卻是不可抹滅的事實──大學教育所傳授的知識,絕對不等同於賺錢的能力,不要對大學教育有錯誤的期待。
大學傳授的學識,應該是幫助同學們建構一套有系統的方法,獲取專業知識,而不是像職業學校那樣直接傳授就業所需的技術。學識的範圍,比技術還要廣一些;學識的層次,也比技術還要再深一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技術的確比學識立即而實用。但是,若要真正培養賺錢的能力,光靠技術或學識,都是不夠的。
◎學歷,並不完全等同於賺錢的能力
看到新聞報導說,有位二十來歲的學生在網路上拍賣,每月賺進比父親薪水高出四倍的金錢,決定要先辦理休學,好好專攻網路拍賣,賺一筆錢再說。
媒體的片面報導,不能完全推斷這位年輕人「休學」和「創業」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係,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因為想賺錢而休學,但也有可能是太過於忙著賺錢,忽略了課業,所以被迫休學。但是,對於年輕一代的新人類來說,「休學」和「創業」之間的因果關係並不重要,絕大多數的他們,早已經很務實地確認「金錢」的重要性,將賺錢擺在求學之前,是很他們在做人生規劃時很普遍的優先順序。
不久之前,台灣有家直銷公司,大力鼓吹年輕人加入,導致許多大專同學休學拼業績,引起很多議論。
「學歷,並不等於賺錢的能力!」這句話是一個事實,但隨著年代的不同,也有完全不同的解讀角度。老一輩最常舉的實例,是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先生,他學歷不高,但經營事業很成功。新一代的台灣首富鴻海集團的董事長郭台銘先生,也沒有顯赫的學歷,但財力卻領先群倫。從這個角度來解釋「學歷,並不等於賺錢的能力!」有其正面的意義,表示縱使學歷不高,也可以有很大的成就。不過,也不要擴大解釋,畢竟這是很少數的例子。
死讀書,不能活用知識,則又是另一個角度可以解讀「學歷,並不等於賺錢的能力!」這句話,有其警惕的意義。但是,最好不要曲解為「學歷無用論」,以免誤導很多年輕人的價值觀。在「滿街都是大學生」的現代,「大專文憑」,已經是基本學歷的要求了。沒有完成大專學歷,就急著投入市場賺錢,也許剛開始的時候,會有獲利的機會,但是當企業營運到需要成長的階段,就可能碰到經營的瓶頸。這時候,必須仰賴有學識及經驗的專家組成團隊來協助,或靠自己繼續進修。像「EMBA」課程,就提供了這樣讓「學歷」和「財力」可以同時升級的管道。
我詢問過很多年輕人,他們將賺錢擺在求學之前,但都不否定學歷的重要性,他們認為賺錢的機會稍縱即逝,但求學卻可以在賺了錢之後再補修回來。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彷彿言之成理。但最大的問題是,很多人一旦坐慣了賺錢的位置,就怎麼樣也下不來,捨不得放下手邊賺錢的機會,回頭進修。所以慢慢變成腦滿腸肥、沒有氣質的生意人,或淪落為曾經興盛一時但難以突破經營瓶頸的失意人。
學歷,的確不等於賺錢的能力。但空有財力、沒有學歷、再加上缺德,很重的銅臭味就消之不去。
做大事業、賺大錢的人,都有良好的人脈、準確的判斷、獨特的眼光,懂得情緒管理,生活十分自律,而且非常善解人意……這些,才是真正會賺錢的本事。然而,更重要的是開始賺錢之前,內心追求成功的動機、以及能夠賺錢以後,想要達成的人生目的。
◎打造一根金湯匙,自己受用無窮,分享幸福給別人
我想,大部分的人最開始賺錢的動機,都是為了改善生活,讓自己溫飽、?家人過得更好。但是,當財富累積到一個程度之後,必須有更遠大的理想,才能不被物慾所役使,繼續做金錢的主人,並且維持對生活的熱情。
大家所熟知的比爾蓋茲,是個典型的例子。他從學生時代就很有興趣鑽研軟體,歷經波折,締造微軟王國之後,成為全球首富。連續幾年穩坐「全球首富」這個寶座,他沒有浪得虛名,因為他在另一個排行榜上面,也同時得到冠軍,就是捐輸善款從事公益慈善事業,幫助弱勢的族群。
曾經在微軟公司服務多年的我,深知比爾蓋茲的行事風格,他對工作要求嚴格,自己恪守紀律,生活簡單並不奢華。這幾年來,微軟的組織日漸龐大,團隊運作成熟,他漸漸授權給專業經理人,把部分時間挪去關注需要幫助的人,足跡遠及非洲貧窮地區。
講到幫助非洲,在台灣也有個大家熟知的人物,連家恩。在他有機會正式成為很會賺錢的醫生之前,利用服替代役的期間,到非洲幫助當地的人民,並在網路發起捐助的活動,引起全球善心人士的迴響,救濟物資不斷湧入。這段人生經驗豐富了他自己,也成為現代的典範。
比爾蓋茲和連家恩,不同領域的兩個專業人士,卻有些共同點。他並非出身權貴之家的子弟,絕不能算是「啣著金湯匙」長大的人,但是他們卻靠後天的努力打造了一根金湯匙,不但自己受用無窮,同時也把幸福分享給大眾。
這根金湯匙,結構很簡單,包括三個部份:「品德」「知識」「財富」。而其中,「品德」是握點,決定正確的方向;「知識」是匙柄,運用槓桿原理,讓有限的力量可以撐起無限的夢想;「理財」是湯匙底部的盛儲空間,可以增添生命珍貴的價值、也可以將美好的價值分享出去。
知識,可以強化實現夢想的能力;財富,可以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但是,只有品德可以讓學識和金錢,都用在正確而良善的地方,並且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不要怪老天沒能讓你從富貴的家庭裡出身,也別怨嘆自己時運不濟、懷才不遇,沒有辦法盡享榮華富貴。即使是首富之家,也有「富不過三代」的隱憂。與其巴望著「啣著金湯匙出生」的好命,不如踏實付出努力,用對方法,為自己打造一根金湯匙,不但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為富足、活得有意義,行有餘力,還可以分享幸福給別人!
吳若權
摘自《自己打造金湯匙》自序
真正認識吳若權,是2005年和他合作《其實,我這麼努力——吳若權的精采履歷》結下的緣分。在那本書的製作期間,我們每週見一次面,從他的出身家庭到求學、工作,一路深入訪談,持續了好幾個月,對於他之所以成為現在的吳若權,終於有了一點理解。
吳若權在事業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已經不需多言,更重要的是,他在待人接物上,永遠是那麼應對得體、進退合宜;做事認真用心、對人溫暖體貼,教人幾乎挑不出一點錯處,更會由衷生出望塵莫及之感。
「真是個有教養的人啊!」相信每一個接觸過吳若權的人,都會有這種強烈的印象。然而,這樣的吳若權,其實出身於平凡的家庭,甚至有過困頓的童年,青少年時更經歷了人生的灰暗期,大出一般人的意料之外。這也讓收錄在《其實,我這麼努力》中的〈從前有一個笨小孩〉一文,成為當年度網路流傳最廣的文章之一。
從困頓家庭的笨小孩,到如今的成功典範,吳若權證明了:雖然你出生時嘴裡沒有含著金湯匙,但你絕對可以靠自己打造一支。
於是,我們再度邀請吳若權親自執筆,和讀者分享他脫離貧困,創造成功人生的經驗。正巧,過去這幾年來,他南北奔波,深入全國各地的校園及社區,參與了超過千場講座,近距離接觸了數萬名青少年和家長,對於社會現況與教養問題,都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經驗及見解。除了藉由富邦文教基金會策劃的廣播節目「媒事來哈啦」和聽眾交換意見之外,也希望能透過文字,分享他在親子溝通及自我成長議題上,多年來思考的收穫。於是,《自己打造金湯匙》的企劃,就這麼誕生了。
和《其實,我這麼努力》不同的是,《自己打造金湯匙》把討論的面向集中於「足以成就個人一生幸福的養成教育」上,將分享的對象依照年齡上下延伸至在學的同學、以及家長和祖父母。
吳若權認為,這根人生金湯匙的結構包括三個部份:「品德」、「知識」、「財富」。「品德」是握點,也是關鍵點,它決定了正確的方向,以及何時該取,何時該予;「知識」是匙柄,也是力量,越堅實的知識,可以撐起越遠大的夢想,並得到越多的實質報償;「財富」則是湯匙底部的盛納空間,積儲你努力所換得的成果,不但可以增添生命珍貴的價值,也可以將美好的價值分享出去。
在吳若權七十餘種的作品中,這本《自己打造金湯匙》是唯一以教養議題切入,分享自我成長的著作,風格和內容都非常獨特,提供讀者豐富而深刻的見解,在生活上有實用的作法,在觀念上有很大的啟發。吳若權強調:「知識,可以強化實現夢想的能力;金錢,可以擁有豐富的物質享受;但是,只有品德可以讓學識和金錢都用在正確而良善的地方。」
如果你也曾經怨嘆過自己的「先天不足」,沒有富爸爸加持庇蔭,何不想想另一種更好的可能:教養自己。如果你已經為人父母,卻遺憾沒能給孩子錦衣玉食,更應該參考書中的建議,以教養的觀點重塑家庭文化。只要你即刻動工,相信你一定可以就此改變命運,創造幸福,打造屬於自己的金湯匙!
丁希如
摘自《自己打造金湯匙》編輯室報告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