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首度分享我從孩童到青少年時期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段青春的記憶裡,有我很多笨拙的事蹟。然而,人生碰到的每個挑戰,都是老天安排的任務,要給通過考驗者一項美好而珍貴的禮物。
如果,你跟我一樣曾經是個輸在起跑線的「笨小孩」,或現在仍是;那麼,讓我把它獻給你,讓我們共同開啟正向能量,站在各自生命的峰谷,回顧與前瞻。──吳若權
《從前,有個笨小孩》是吳若權出版的第92號作品,完整披露他從孩童到青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從一個被學校和教育體制放棄的笨小孩,一路轉變為優質多職人的心路歷程。
本書首度公開許多年少傷痛的真實經歷,嚴重鼻竇炎帶來的學習障礙、理解力跟不上教學進度的挫折、校園的不當管教和霸凌、為符合期待而作弊的掙扎與矛盾、友誼的珍貴與脆弱、國中畢業卻考不上高中的萬念俱灰、自信心的全盤崩解與辛苦重拾……
吳若權以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一個被教育體制放棄、輸在起跑線的笨小孩,如何拒絕放棄自己,靠自己的力量逆轉人生;並以多年在校園與年輕學子接觸的經驗,探討現在的青少年最易遇到的挫折,以及解決之道。
也許,你和他有過一樣的困惑與經歷,也許,你深陷在更加艱困的處境無法脫身,這本書謹獻給曾在或仍在成長路上跌撞摸索的成人和孩子,為大家加油打氣。透過他的青春回顧,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現在,邀請你與他一起,開啟正向能量,逆轉人生、重拾信心,做更好的自己!
畢業於政大企管系,曾任職IBM、HP、Microsoft……等公司,現任多家企業行銷顧問,並參與非營利組織投身公益,主持電視及廣播節目,作品經常榮登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創作類型多元,廣及兩性、勵志、小說與企管,曾以短篇小說榮獲中興文藝獎。
樂於享受孤獨,自詡是一只風箏,翱翔在幸福的天空。愛的牽繫,心的悠遊,支持他越過千山萬水,看見更寬闊的人生視野,即使是風雨的路程,都能灑落溫暖的陽光。《從前,有個笨小孩》是吳若權出版的第92號作品,完整披露他從孩童到青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以真實經歷見證,就算在起跑線上慢了一步,一樣可以逆轉人生。你將訝異於他過去的笨拙,感動於他如何用力翻轉青春、向上奮起,達成自信圓融的人生。
歡迎加入吳若權Facebook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ericwu567請上網搜尋:「吳若權好友俱樂部」,按讚,可以隨時接獲吳若權寄送的生活感想及出版情報!
吳若權「若有所思」部落格www.wretch.cc/blog/eric599
新浪微博,吳若權專頁:http://t.sina.com.cn/1766297367
邀請吳若權演講或通告請洽:spk637@gmail.com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同年於義大利國立米蘭藝術學院主修古典油畫,後赴威尼斯國際平面藝術學院修習金屬版畫、石版畫與手工書籍裝訂。創作形式內容多樣化,散見於各大平面媒體出版品。努力堅持著自由無拘的生活方式。
Meng-Yun Wu graduated with a degree in Fine Arts from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Upon graduation, she went to Brera Academy in Milan, Italy to study Classical Oil Painting. After that, she studied metal and stone engraving and bookbinding at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Venezia in Venice. The content of Wu’s works is multi-faceted, and can be seen in many publications. She insists on living a free and unfettered lifestyle.
序 比誰都用心經營人生 陳藹玲
01 我是外星人
02 急著要長大
03 不敬禮,解散!
04 孤獨的風箏
05 放牛班的日子
06 曾和黑道是麻吉
07 只能一次的墜跌
08 翻滾吧,笨小孩!
09 高興一天就好!
10 人生的游泳課
11 關於作弊這件事
12 重拾真正的自信
13 第二個童年
14 等待風起
15 當我青春無畏時
後記 召喚自己的內在小孩
翻滾吧,笨小孩!
懂得羞恥,也是進步的動力;否則哪來的決心改變自己?
人生最怕被罵到失去知覺,只要能分辨逆耳的是忠言,還有救!
很喜歡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尤其是她在小說《廚房》中寫的一段話:「人的一生,如果不品嚐一次絕望的滋味,就無法看清自己到底真正放不下的是什麼,也不知道真正令自己快樂的是什麼。」我能夠在國四班短短一年的日子裡脫胎換骨,是因為那三百多天,讓我嚐盡了絕望的滋味。
光是上學第一天穿的那身補習班的制服,就足以考驗我畢生的勇氣。上半身是國中生的傳統制服白色短袖上衣;下半身是從日據時代就一路傳承下來的高中生黃色卡其褲。
這身「高不成、低不就」的打扮,在青少年時期真是令人很尷尬的形象。我滿佩服經營「國四班」的補習業者,可以想出這種「混搭」的造型創意,讓國四班的孩子站在馬路上,顯得非常醒目,一眼就可以被大眾辨識出來:這傢伙正在重考哪!
是的,沒錯!我在重考,這絕對不是什麼光榮的事,甚至讓我感覺很羞恥。這身制服設計得好像很低調,其實卻造成反效果,非常突出。尤其每天清晨六、七點鐘出門搭公車,跟已經考上明星高中的昔日同校同學擠在310公車上,真教人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
只可惜,公車上沒有地洞,只有嘲笑的眼光。
每個就讀建中、北一女的男生、女生,都會用睥睨的眼神看這一身怪異的服裝。或許,沒有!他們連看都懶得看我一眼,只是我自己想太多,卻還是令人覺得彷彿有千萬支冷箭射出,命中我內在沒有考上高中的自卑感,令人無地自容。
偏偏,當時從士林到龍江路,要轉兩趟公車、三段票,穿越大半個市區,簡直像罪犯在被斬首之前要遊街示眾。當自卑的心態作祟到極致,連搭公車看到剪票的小姐,幾乎都會以為她的晚娘面孔是衝著自己而來。因為沒有學籍的我,拿出來的不是學生票,而是票價高出一倍,足以讓我們全家人內心持續滴血的全票。
在升學率不高的年代,不僅明星高中很難考,連一般大學的升學率都很低,被迫重考的學生很多。補習班生意好到門庭若市,有的還會推出電視、廣播等廣告招生,像南陽街的「台大補習班」就是很擅長宣傳的箇中翹楚,主題歌「台大補習班,明明補習班,台大的跳板,升學的搖籃」幾乎傳遍大街小巷,大家都耳熟能詳。有錢做這些廣告,不難想像補習班的學費有多貴。
家裡有個重考生,加上兩個姊姊的學費,爸媽的負擔很大。除了有經濟的重擔要扛,顏面盡失的痛苦也讓他們心情沉重。爸媽經常面臨學費不夠的窘境,幸好舅舅、阿姨都很關心,不時主動接濟,才能度過難關。但是,對爸媽來說,兒子名落孫山,更是讓他們沒面子到連頭都抬不起來。每次碰到不常聯繫的親友到訪、或打電話問好,只要問起:「若權現在念哪裡?」不僅爸媽很尷尬,全家都不好受。
◎爸媽都是為孩子好,話中帶刺也是想要有所激勵
事後想來,懂得羞恥,也是進步的動力;否則哪來的決心改變自己?年輕不懂事的時候,我只知道這些問題令人窘困,但還不足以體會他們的痛心和擔心;等到自己活到可以為人父母的年紀,才深深懂得爸媽的心情。無論多苦多痛,都願意替孩子承擔,但很多路卻必須由子女自己去走,就算有再多不捨,還是要眼睜睜地看著孩子經歷風雨。只盼孩子可以鍛鍊得更堅強,更早一點覺悟。
對於學識和經濟比較弱勢的父母來說,或許無法給孩子很具體的指導及建議,但是他們豐富而持續的愛,像陽光普照大地,只要等到生命的季節更替,種子還是終有發芽的一天。
我的爸媽算是比較傳統型的父母,即使胸中有豐沛的愛,卻不會用言語表達,連日常的行動都很低調。甚至,媽媽鼓勵我的方式,聽起來都是很刺耳的。從國中唸放牛班開始,我讀書既不專心、也不得法,拿到的成績單上有很多科目不及格是常有的事,我不知道檢討自己,只怪被學校編入放牛班,學習風氣差。雖然媽媽同意這是事實,卻不縱容我找藉口搪塞。有三句台灣俚語,是她最常告誡我的話,從前覺得很不中聽,進了國四班接受魔鬼訓練後,對這幾句聽來諷刺的話,漸漸有了一些領悟。
那三句令我刻骨銘心的俚語,分別是:「提著籃子假燒香」,告誡我讀書要專心,不能只是做表面功夫;「不會駛船嫌溪彎」,提醒我學習要懂得方法,而不是隨便找藉口;「水底睏,沒一位燒!」則是要我主動適應環境,而不是抱怨環境不好。
人生最怕的是被罵到失去知覺,只要能夠分辨逆耳的是忠言,還算有救!從前我聽不進去的忠告,在徹底失意潦倒的國四生涯裡反覆思索,才咀嚼出它的意味。畢竟爸媽都是為孩子好,即使話中帶刺,也是想要有所激勵。但是,這番道理還是要孩子能夠先體會爸媽的苦心,才能奏效。
◎家人的支持,是一股巨大的安定力量
我真正體會爸媽送我去補習的苦心,是從一盒溫熱的便當開始的。媽媽很重視飲食營養及衛生,每天都清早五點多起來,親自做當天的便當,同時準備全家人的早餐。唸國四班時,我天天熬夜讀書,嚴重睡眠不足,有一天竟然糊塗到忘了把桌上的便當放進書包裡。
當我趕到補習班時,發現忘了帶便當,正感到非常焦慮難過的時候,從窗外望出去,看到樓下有個胖胖的婦人,提著裝便當的紙袋,急急忙忙向補習班這棟大樓走來。
原來媽媽在我出門後就發現便當沒拿,立刻花了一個多小時的車程,特地幫我送便當來。累積多年的愧疚與感恩,在剎那間湧上眼角。在糢糊的視線裡,我立誓不要再讓爸媽失望了,一定要好好努力,順利考上高中。並且下定決心,等我考上高中後,不要再花他們任何一塊錢上補習班。
在《相依》(時報出版)分享過上述這段經歷後,無數讀者透過網路替我加油打氣。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因為彼此一時的疏失或固執,忽略父母無盡的愛,唯有在人生碰到重大挫折的轉角,驀然回首,才發現家人的支持,是一股巨大的安定力量。雖然,有時候這份愛的表達方式,不是我們預期中的型態,卻無損於愛的本質。
我所就讀的國四班,天天都有親子的愛與衝突上演,最經典的是老闆和他的兒子。
這家補習班的創辦人之一「牛頭」潘老師,學問非常淵博,教學技巧高超,是一位很優秀的國文老師,同時也是很傑出的經營者。很意外的是,他的兒子也來重考,跟我就讀同一班。潘同學身形高大,是打籃球的體格,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很好,眉宇間有股狂傲不羈的霸氣。但是他的成績跟我們一樣糟,幾乎天天放學前都要上台挨打。
令人佩服的是,他挨打的時候,瀟灑到眉頭從不皺一下。而且,無論哪一科的老師,對他都一視同仁,絕無放水。只要分數不到標準,還是照打,而且沒有從輕發落。藤條落在他屁股和大腿的聲響,清脆刺耳得跟打在我們身上的一樣。
◎愛得太多,紀律太少,很容易變成放縱的溺愛
這藤條的聲音實在太熟悉,很容易讓我回想起國中時被訓導主任痛打的記憶。不同的時空背景,同樣的體罰方式,我的感受卻有很大差異。
在補習班被打,機制很透明,標準很公平,為什麼被打、該怎麼打,清清楚楚,就算心底再不甘願,都接受這個遊戲規則,而且會相信爸媽和老師是為了我好,才會用藤條打我。國中時被訓導主任處罰,很明顯是他把管理失控的情緒,發洩在無辜的我身上,很難令我心服口服。
「愛的教育」盛行的年代,教育部明令嚴禁體罰,我有很多從事教育工作的朋友都感到無奈。基於規定,他們不但不敢打罵學生,連言詞稍有閃失,隔天就可能被家長告上媒體。甚至有些老師認為,自從教鞭被剝奪之後,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比移動富士山還難!
或許,「管教權」不能等同於「打罵權」,但是手無寸鐵的老師,除了短暫幾年相處的愛,還有什麼可以感動學生?更何況師生之間,若尚未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基礎,哪可能會有愛?
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教育觀點,以復古的做法驚動全世界。《虎媽的戰歌》(天下文化出版)一書作者蔡美兒(Amy Chua)認為,嚴管勤教的方式對青春期之前的孩子非常有效。
綜合以上兩種極端的主張,可以組合成最不負責任的說法,叫做 「愛的教育+鐵的紀律」。它的困難度在於:父母或師長很難拿捏尺度。倘若愛得太多,紀律太少,很容易變成放縱的溺愛;如果管得太嚴,寬限太窄,孩子可能往畏縮或叛逆發展。
大人的世界談管教,長期以來陷入這樣的兩難;可是當我回到心中,問青春期的自己,卻永遠可以敏銳地判斷出大人管教的動機——是因為自己情緒不爽,才打我出氣?還是真正純粹是為我好,才下此重手?
面對這個問題,大人比較自欺欺人,小孩都比較坦誠!
至少,在我十四歲歷經青春的黑暗期那年,當補習班關燈後,我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狹長樓梯間,忍著疼痛的屁股,一步一步走下樓的時候,對於別人打我的動機,內心的答案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摘自《從前,有個笨小孩》
比誰都用心經營人生
紛紛紅塵擾攘 歲月用風霜把淚深藏
茫茫天涯走遍 寂寞辛酸
悠悠時光流轉 再沒有青春能換滄桑
默默擦肩而去 夜已闌珊
人生如萍 聚散無常 何需朝朝暮暮盼望
雁子回時願別來無恙 怕相思比夢還長
人海浮沉 隨波逐浪 各自風風雨雨幾番
別問歸航把秋水望穿 怕相思比夢還長
一日哼著費玉清的「相思比夢長」, 赫然發現是若權寫的詞,驚訝中有著敬佩。這是我的大學同學吳若權?記憶中那個青澀的大男孩嗎?
大二那年,主修新聞系的我輔修企業管理,有一堂課是現在政大校長吳思華教授的企業政策。老師要求我們三人一組做企業個案分析,我和新聞系的一個好友、還有若權組成一組。此刻才猛然憶起,當時我們這組的報告輕輕鬆鬆便拿了全班最高分,應該和若權鉅細靡遺的筆記有很大關係!
除了上課,為了做報告我們經常聚在一起討論。在或魯莽衝動、或自命瀟灑、或木訥笨拙的一群大學男孩中,若權顯得非常獨特──優雅、細心、敏感、溫柔的他,令人不知不覺感到放心與安心。
看完這本書,發現自小到大那麼多的蛛絲馬跡,在在顯現若權有著很不一樣的人格特質。外星人嗎?哈哈!也許!但我非常贊同,他絕對有個非常非常老的靈魂。
與其說他經歷的每件事,特別是挫折感傷,都帶給他學習的機會,我更想說,每一次的生命經驗,都讓若權喚起累世的記憶與智慧。
大學畢業之後,我們失聯了幾年,因為這首歌詞的提醒,重新連絡上。
當時富邦文教基金會推出廣播節目「台北愛情國」,已是暢銷書作家的若權正是我們期盼已久的主持人選。
就這樣,近二十年來我們一起合作,無論是節目主持、校園演講、各類公益活動,只要託付給他的,一定使命必達。除了我們的私交外,我想這是因為若權生命中有股無私奉獻、服務他人的熱情在驅動著。
同事私底下告訴我,有幾次基金會的預算不夠,「吳顧問還自己想辦法找贊助,讓活動更成功」!從來不曾聽他提起這些事,讓我一方面不好意思,一方面更認識他的真性情。
寫了這麼多本書的若權,第一次將自己的成長點滴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只是我,包括認識若權多年的老友,都從未聽聞。
翻閱每一篇章節,我一邊想像若權的年幼樣貌、一邊對他的記憶力感到萬分敬佩。他到底是怎麼記下來的?為何所有細微的變化,都這麼清楚地在他心上烙下痕跡?
剛聽了ted.com一位記者Joshua Foer的演講,恰好給了一個很棒的答案。他在採訪一個記憶力大賽之後,發現記憶力是可以經由訓練增強的,於是他以身試法,並在一年之後拿到全國比賽冠軍。
姑且不談記憶增強之術究竟如何訓練,重點在「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是記憶堆疊出來的,你記得多少,你的人生就呈獻那樣的樣貌」「記憶力增強的過程中,不專心是最大的敵人。但現在每個人都拿著手機、不好好跟身邊的人互動、觀察四周的景物,如此一來,我們將失去多少值得記憶的故事?」「要活出一個值得記憶的人生,一定要記得去記憶!」
Joshua的演講讓我知道,若權擁有如此清晰的年少記憶,天賦異稟固然有可能,更大的原因是處處用心。
若權形容自己是一個「載客量超大的透明電梯,可以方便很多人上上下下,但是始終隔著一層玻璃,很難碰觸到內心」。承認自己天生反骨,最大的順從也是他最大的叛逆。我卻要說,處處用心、勇於付出而不求回報,才是他的「真面目」。
情到深處無怨尤,別以為這情,指的只是男女之間的情份,若權用情之深,包括了友情、手足之情、親子之情,甚至對所有人類的感情。
謝謝若權真摯誠懇的智慧分享,相信有心者都可從中受益匪淺。
(本文作者為富邦基金會董事陳藹玲)
摘自《從前,有個笨小孩》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