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珊瑚礁雖然面積不大,但生物種類繁多,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寶庫。
作者常年研究台灣珊瑚礁生態,一直希望讓國人認識珍貴的珊瑚礁生態,並解讀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
特別撰寫這套既通俗又富知識性的書籍,引領讀者認識台灣珊瑚礁的分類、分布、特色以及生長現況等,
並搭配多年累積的攝影傑作,讓大家一窺台灣珊瑚礁之美以及萬千風貌。
台灣的珊瑚礁雖然面積不大,但生物種類繁多,約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寶庫。作者常年研究台灣珊瑚礁生態,一直希望讓國人認識珍貴的珊瑚礁生態,並解讀珊瑚礁的生物多樣性,特別撰寫這套既通俗又富知識性的書籍,引領讀者認識台灣珊瑚礁的分類、分布、特色以及生長現況等,並搭配多年累積的攝影傑作,讓大家一窺台灣珊瑚礁之美以及萬千風貌。
全書分為「台灣本島篇」及「離島篇」上下兩冊,上冊介紹台灣北部、東北部、東部及恆春半島的珊瑚礁,下冊介紹難得一見的離島海洋生態,包括澎湖群島、綠島、蘭嶼、小琉球、北方三島、基隆嶼、龜山島、東沙環礁和南沙太平島等,可謂套書在手,台灣的珊瑚礁全貌盡收眼底。
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從事台灣珊瑚礁生態研究三十餘年,潛水足跡遍及台灣、離島以及東沙、南沙太平島等。現任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台灣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及專書數本。著有『台灣珊瑚圖鑑』(貓頭鷹出版)、『台灣的海洋』(遠足文化出版)、『台灣珊瑚礁地圖』(上下兩冊,天下文化出版)。
1962年生,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擅長自然生態插畫,畫風寫實精確,繪作『獨角仙』曾獲小太陽最佳插畫獎。
繪有『台灣野生蘭賞蘭大圖鑑』、『台灣蜥蜴自然誌』、『自然老師沒教的事1─100堂都會自然課』、『台灣珊瑚礁地圖本島篇』、『菜市場水果圖鑑』(以上均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其中『菜市場水果圖鑑』榮獲2013年金鼎獎最佳非文學類圖書獎。
『都會賞樹秘笈─100種樹木圖像記憶法』是最新完成的力作。
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從事台灣珊瑚礁生態研究三十餘年,潛水足跡遍及台灣、離島以及東沙、南沙太平島等。現任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教授、台灣珊瑚礁學會常務理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及專書數本。著有『台灣珊瑚圖鑑』(貓頭鷹出版)、『台灣的海洋』(遠足文化出版)、『台灣珊瑚礁地圖』(上下兩冊,天下文化出版)。
Chater 8 澎湖群島
8-4-1 澎湖北部海域
8-4-2 澎湖內海
8-4-3 澎湖東部海域
8-4-4 澎湖南部海域
Chater 9 綠島
9-5-1 南寮港至機場
9-5-2 南寮港至龜灣鼻
9-5-3 龜灣鼻至大白沙
9-5-4 綠島東岸
9-5-5 公館鼻至樓門岩
9-5-6 公館鼻至綠島燈塔
Chater 10 蘭嶼
10-4-1 蘭嶼西南海岸
10-4-2 蘭嶼西北海岸
10-4-3 蘭嶼北部海岸
10-4-4 蘭嶼東部海岸
Chater 11 小琉球
11-4-1 東北方龍蝦洞
11-4-2 東南方厚石裙礁
11-4-3 西南方蛤板灣
11-4-4 西北方美人洞
Chater 12 北方三島
12-4 彭佳嶼
12-5 棉花嶼
12-6 花瓶嶼
Chater 13 基隆嶼
13-3-1 基隆嶼西側
13-3-2 基隆嶼東南側
13-3-3 基隆嶼南側
Chater 14 龜山島
Chater 15 東沙環礁
15-4-1 環礁潟湖西側
15-4-2 環礁潟湖東側
15-4-3 外環礁東側
15-4-4 外環礁西側
15-4-5 外環礁南側
15-4-6 外環礁北側
作者後記
參考資料
澎湖群島
澎湖北部海域‧澎湖內海‧澎湖東部海域‧澎湖南部海域
◎地理位置
澎湖自古稱為「西瀛」、「澎海」、「平湖」,地處台灣海峽中央,由90座大小不等的島嶼組成,星羅棋佈地分散在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22公里的海面上,群島總面積約127平方公里;其中以澎湖本島、白沙嶼和西嶼等三島面積最大。
澎湖群島擁有豐碩的自然生態資源及文化資產,舉凡雄偉崢嶸的玄武岩地形地質、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海島生態景觀以及歷史悠久的海洋文化等,深具發展觀光的潛力,為此,交通部觀光局於1995年7月1日成立「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有效利用資源,推動澎湖觀光遊憩計畫,促進經濟發展。此外,澎湖縣政府於2009年9月公告東吉嶼、西吉嶼、頭巾嶼、鐵砧嶼等為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由於澎湖南方海域諸島在地景地質、海域生物資源和人文史蹟,具有規劃為海洋國家公園之條件,內政部營建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2009年起推動設立海洋國家公園。
◎交通指南
澎湖縣位於台灣海峽的群島,對外交通全須仰賴海、空運輸,其中又以航空運輸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目前開闢台灣─馬公航線的航空公司有立榮、復興、華信達30餘班,分別從台北、台中、台南、嘉義、高雄起飛;海運則可由高雄港、台南安平港及嘉義布袋港搭乘輪船前往。
◎海岸的地質與地形
澎湖群島主要由火成岩構成,除了花嶼的岩性屬於安山岩質的熔岩外,其餘都是由玄武岩構成。這些火山熔岩大約是在1740萬年至800萬年前,從板塊擴張所產生的裂隙中噴發出來的。由於裂隙式火山噴發出的熔岩黏稠性較低,因此很容易向四周流動散開,凝固後形成平緩的熔岩流岩層;熔岩流在冷卻收縮時會產生許多收縮中心,這些中心因收縮所產生的張力,使岩石發生多角狀的破裂面,即稱為柱狀節理。如果熔岩是均質或收縮張力平均,就會形成正六角形節理,當熔岩逐漸由外緣向內部冷卻時,收縮也跟著進行,它的多角形狀由地表向下延伸,最後就形成垂直岩面的柱狀節理。在幾次噴發過程中,溢流出來的火山熔岩與沈積物相互疊置,就構成現在澎湖群島的特殊地質景觀。
玄武岩隨著地殼隆起或海水面變化而露出海面,形成由南向北微傾的熔岩台地。在海浪侵蝕與各種風化侵蝕作用下,沿岸斷崖逐漸發育,形成眾多表面平坦、四周陡峻的島嶼,也就是澎湖群島著名的方山地形。此外,由於季風的推波助瀾,造成海蝕作用旺盛,使得澎湖群島發展出曲折複雜、凹凸相間的海岸線,因此澎湖群島面積雖小,海岸線全長卻達320公里。
澎湖群島因位於台灣海峽中部,潮差相當大,平均約2.5公尺,有些地方則可達3公尺,海岸長期受到風浪的侵蝕,大致可分成三種類型:(1)海崖,係由柱狀玄武岩壁崩落而形成,其下方潮間帶則多為寬狹不一的海蝕平台或沙礫海岸,大多分佈在群島的西方和南方;(2)無海崖的岩礁海岸,為較軟的岩石和珊瑚礁所構成的寬廣海岸,潮間帶常寬達數公里,大都分佈在群島的東岸和北岸;(3)沙灘,由有孔蟲的鈣質殼體、珊瑚及貝殼碎屑所組成的白色沙灘,海岸平緩,潮間帶水淺而寬廣,大都分佈在群島所圍成的內灣和南方的海灣內,如吉貝、山水與蒔裡等地的海岸沙灘。
三種海岸的近岸或外圍大多有珊瑚分布,尤其在無海崖的岩礁海岸,潮間帶下緣就有許多珊瑚生長,由於地形平緩,有些地方甚至從海岸向外延伸10餘公里,在大退潮時露出大片的珊瑚群體,短暫暴露於空氣中。
◎珊瑚群聚觀察
澎湖群島位於北緯23度10分至50分之間,北回歸線通過其中央,海域水溫適中,而且沿岸大多為玄武岩硬底質,坡度平緩、潮間帶廣闊,屬於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因此,珊瑚在澎湖群島海域的分布十分廣泛。
珊瑚與澎湖人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在澎湖群島,到處可見由一顆顆「咾咕石」堆砌而成、獨具滄桑風味的古厝與防風圍牆。由於澎湖以前建材缺乏,當地居民只好就地取材,利用海底的天然珊瑚礁石,這些不同大小、形狀不規則的咾咕石建材,其實是澎湖人早期從海底挖取回來的珊瑚骨骼或礁石;而由咾咕石築成的古厝和擋風牆,也成為澎湖著名的人文景觀。
澎湖群島擁有廣闊的海域和多樣的珊瑚群聚,周圍海域受到黑潮支流、南海表層流及中國大陸沿岸流等的交互作用,來自此三大水團的海洋生物幼苗,匯集於澎湖海域,只要找到適當的底質,就可能存活下來,因此使得澎湖群島擁有相當高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兼具熱帶暖水性與溫帶冷水性海洋生物,例如已知魚類有800
種以上,以硬骨魚為主,軟骨魚較少,此外,尚有眾多的棘皮動物(如海膽、海參、海星、海百合、陽燧足等)、甲殼動物(蝦、蟹類)、軟體動物(腹足類、雙殼類、頭足類)等,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這些都是澎湖的重要資產;自古以來,澎湖居民大多靠海為生,並且發展出與海洋和諧相處的獨特文化。
澎湖群島適合珊瑚生長的海域範圍非常廣闊,而且由於海洋環境複雜多變,因此發展出多樣的珊瑚礁和珊瑚群聚。影響澎湖海域珊瑚礁發育的環境因子主要有海流、水溫、沉積物、季風和颱風。澎湖群島位居台灣海峽中央,來自大陸與台灣河川的大量沖積物,都可能隨著海流漂送過來,使澎湖海域的混濁度升高,沉積物過多;尤其當冬季東北季風持續盛行時,中國大陸沿岸的冷水團大舉入侵,可能使澎湖北方海域的水溫降至攝氏15度以下,對珊瑚及眾多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災害,例如2008年1至2月的寒害事件,就曾造成澎湖群島北方海岸出現大量死亡魚群及無脊椎動物,共有58科172種的珊瑚礁魚類及超過百種的甲殼動物、軟體動物和棘皮動物等大量死亡;固著性的珊瑚也遭到嚴重的衝擊,造成大量白化和死亡;但是在相同期間,澎湖南方海域的水溫降低較少,而且低溫持續時間較短,因此珊瑚及珊瑚礁生物受到的影響比較輕微;因此,水溫的劇烈變動顯然是影響澎湖海域珊瑚生長和珊瑚礁發育的關鍵因子。
此外,澎湖群島的地勢低平,缺乏高山的屏障,強勁的東北季風和颱風巨浪,都會對澎湖海域的珊瑚造成重大擾動。基本上,冷水團入侵和強烈颱風侵襲事件是影響澎湖海域珊瑚礁生態系的主要因子,當這些因子發生時,就可能造成珊瑚群聚的巨幅變動,因此在澎湖海域經常可看見活珊瑚生長在死珊瑚骨骼上面的現象。
整體來說,澎湖群島位在珊瑚礁形成與否的分界線上,北回歸線以南的海域珊瑚生長比較繁盛,大多有珊瑚礁形成;北回歸線以北的海域則通常只維持在珊瑚群聚的型態,很少形成珊瑚礁,即使有礁形成,也屬於不連續的塊狀礁型式。
澎湖群島的石珊瑚類約有150種,而且主要分布在沿岸淺海與潮間帶,很少超過水深15公尺。珊瑚覆蓋率在不同地區之間有很大差異,其中以澎湖群島南部海域的珊瑚生長最為繁盛,包括望安島、將軍澳嶼、七美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西吉嶼、東吉嶼等海域的部分地區,珊瑚覆蓋率高達到70%以上。其次為澎湖北部海域的吉貝嶼、目斗嶼和鳥嶼,以及澎湖本島南部青灣至風櫃一帶的海岸地區,有較高的珊瑚覆蓋率,部分地區可見塊狀礁形成。澎湖內海由於沈積物較多,海流交換不佳,珊瑚覆蓋率通常不高;東部海域則位於迎風面,容易受到季風和颱風侵襲的影響,而且位於黑潮支流北上通道,海流較強勁,因此珊瑚覆蓋率大多不高,也無珊瑚礁發育。
摘自《台灣珊瑚礁地圖(下)》
作者後記
戴昌鳳
三十年來,在很多因緣際會之下,得以造訪台灣各處的珊瑚礁或有珊瑚生長的海域,從最南的太平島至最北的彭佳嶼,都曾有過數次潛水的紀錄,本書可說是我歷年來在這些海域潛水觀察的一些心得與紀錄。
本書的完成得到很多朋友的幫助,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鄭明修博士,多次協助我們離島潛水調查,並且提供澎湖海域生態的精采照片;水中攝影協會理事長蔡永春教練是我相識三十年的好友,他是最優秀的導潛和潛伴,而且總是毫無猶豫的提供海底照片及必要協助;郭道仁教練分享豐富的潛水經驗和提供精彩照片,使本書增色不少;綠島潛水俞明宏教練,雖然和我只有一面之緣,卻非常熱情地提供所有需要的協助,令人非常感動;蔡明憲教練提供東北角潛點的寶貴經驗、海底照片和協助整理一些資料;還有台大海洋所珊瑚礁研究室歷年來所有同學,在潛水工作上互相照顧,讓我們每次都能快樂出海,順利完成工作,而且平安返航。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遷加速的衝擊之下,台灣的珊瑚礁或珊瑚群聚已面臨嚴苛考驗,本書所記載的珊瑚生態,有的完好如初,有的可能已經美景不在,令人十分惋惜;例如東沙環礁內部三百餘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在1998年的水溫異常事件中,珊瑚大量死亡,至今仍恢復緩慢;2008年的澎湖寒害造成澎湖北部海域大多數珊瑚死亡,至今少有恢復。這些氣候變遷引發的巨大影響,提醒我們珊瑚礁保育的重要性,不只是設立海洋保護區和海洋保育執法,也必須從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做起,大家一起來節能減碳,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使地球氣候恢復正常軌道,才能讓珊瑚礁永續,讓地球生態永續。
摘自《台灣珊瑚礁地圖(下)》作者後記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