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時代的脈動,掌握「新」經濟思潮
這是一本簡明的「新」經濟學入門書,
除了討論應有的基本知識之外,
特別側重討論在經濟領域中一些新的演變:
如知識經濟、市場失靈、風險、勞動市場、人力資本、套利與報酬等。
將幫助讀者在第一時間,掌握住現實生活中對新經濟現象及新經濟問題的了解。
二十世紀人類在最後十年的轉變,助長了「全球化」、「新經濟」、「知識經濟」、「網際網路」等新現象與新名詞的誕生。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免費)資訊,以及加入WTO之後的新情勢,我們正身處在一個內外都在變化的「新」世界。 面對經濟「新」世界,研習經濟學科的讀者,必須要把握住正在轉變中的「新」經濟思潮,把自己變成一個與時代脈動同的步觀察者。
這是一本簡明的「新」經濟學入門書,除了討論應有的基本知識之外,特別側重討論在經濟領域中一些新的演變:如知識經濟、市場失靈、風險、勞動市場、人力資本、套利與報酬等。將幫助讀者在第一時間,掌握住現實生活中對新經濟現象及新經濟問題的了解。
每章末均附習題,習題解答於下方連結。
第一章解答 第二章解答 第三章解答 第四章解答 第五章解答 第六章解答 第七章解答
第八章解答 第九章解答 第十章解答 第十一章解答 第十二章解答 第十三章解答 第十四章解答
大同工學院學士、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碩士、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經濟學博士。曾任政大經濟系系主任、中華民國住宅學會理事長、《工商時報》主筆、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荷蘭萊頓大學交換教授、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發會主任委員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現任政大經濟系教授及《經濟日報》主筆。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住宅經濟、勞動經濟與兩岸經貿。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在國內外知名期刊。出版的專書有與高希均敎授等合著的《台灣突破-兩岸經貿追蹤》、《台商經驗-投資大陸的現場報導》,與方博亮教授合著的《管理經濟學》,個人著作有《兩岸經貿與大陸經濟》、《重回經濟高點:兩岸經貿與台灣未來》及《前進東亞,經貿全球:ECFA與台灣產業前景》等書。
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1970∼1992年任美國明尼蘇達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
李教授曾擔任台大、政大客座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國際工業關係協會常務理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力資源管理、比較勞資關係、知識經濟與經濟發展。主要著作除英文學術期刊論文數十篇外,編有下列重要書籍:《人力資源管理的12堂課》、《知識經濟的迷思與省思》、《從充分就業到優質就業》、《險渡金融海嘯》及《後ECFA時代台灣的經濟政策》。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編輯委員會召集人、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校長、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副院長、財務管理系所主任、商學院投資人研究中心主任、亞洲財務學會理事及副理事長、財務金融學刊總編輯。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赴美留學獲得美國印第安那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商學博士學位,在美國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大學任教三年後歸國服務,2018年榮獲韓國成均館大學名譽教育學博士學位。
著有《Life理財學》、《不理財也發財!?我的幸福理財書》、《經濟學的新世界》、《公司管控》、《投資學的世界》等書,常於報章雜誌發表專論,公開演講,並為公私立機構之諮詢、公益董事、獨立董事。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知識經濟」的興起
第三章 需求與供給
第四章 企業與市場結構
第五章 市場失靈
第六章 風險
第七章 國民所得
第八章 物價、利率與總合供需
第九章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第十章 國際貿易與國際收支
第十一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市場
第十二章 知識經濟與人力資本
第十三章 風險與報酬
第十四章 套利與避險
一、經濟問題不斷出現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年,台灣經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也令台灣社會陷入了空前的不確定。
這些經濟問題包括了:股價下跌、財富縮水、投資下降、產業外移 、企業呆帳上升、銀行壞帳比率上升、台幣貶值、失業上升、外銷成長下降、國內投資減少、赴大陸投資增加、經濟成長率下降、政府稅收下降、人民消費下降、民眾信心下降、企業出走意願增高、企業倒閉增加、犯罪增加、金融風暴逐漸形成,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民,不能不對這些問題關心。
而且,還應當進一步提出類似的問題:今後哪些工作及職業為社會所需?待遇如何?為什麼會有財政赤字?如何減少這些赤字?為什麼物價會上升?物價管制有效嗎?為什麼失業人數會增加?什麼才是有效的對策?當公害發生時,誰應當負擔這些成本?貿易逆差可怕嗎?採取保護措施是否有效?˙運用哪些經濟原則,私人企業的利潤可以達到最大?或者損失可以降到最低?台商去大陸投資,會使台灣產業空洞化嗎?加強兩岸經貿與投資會是對方贏,我方輸嗎?面對劇烈變化中的國內外情勢,政府在經濟職能上到底要扮演什麼角色?一個國家為何可以長期維持競爭優勢?當北京與台北同時進入WTO後,對彼此的經濟有什麼重大的影響?
事實上,每一個人雖不一定受過經濟學的訓練,但都時時刻刻在接觸經濟問題,呼吸著「經濟的空氣」。大學課程中經濟學已逐漸成為一門共同必修科。˙有關經濟新聞的報導與分析已為大眾傳播工具所重視。
討論經濟(金融、投資、股票市場等)問題的一般性與專門性雜誌、書刊及電視節目迅速增加。 在現代社會中,大家都參與經濟活動,大家也都無法避免受經濟波動的影響。經濟學理幫助我們對許多重要問題,建立起正確的觀念。
雖然經濟學並不一定可以提供一組保證有效的定律,但卻能提供一套系統化的思考方式與一些有用的工具,以協助我們了解並應付許多經濟問題。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薩孟遜(Paul A. Samuelson,已退休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經語重心長地寫過:「沒有受過一些經濟訓練的人,對一國經濟問題要思考都無從思考起,就如聾者要去欣賞交響樂一樣。
給他一個助聽器,他可能仍然缺乏足夠的才華,但至少可以意識到音樂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真是一個生動的譬喻。當社會大眾關心經濟問題時,經濟學家能做的貢獻正如助聽器一樣!
摘自《經濟學的新世界》
面對「新」經濟與「新」世界
(一)
從英國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算起,經濟學開創的歷史已經超過了二百二十餘年。在這段過程中,產生了兩個最大的演變。
一是一九二九年起開始的全世界經濟大恐慌,引發了「凱因斯革命」,一反過去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政策,提倡以政府的力量(包括財政赤字)來干預經濟活動,出現了西方世界所謂的「混合型經濟」,也避免了資本主義的崩潰;另一個演變即是一九九0年代初,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全世界的焦點由東西方軍備競賽轉為全球競爭力的競賽。
競爭力提升的最終目的是在增進人民福祉,這一個最新的發展,令人鼓舞。 二十世紀人類在最後十年的轉變,助長了「全球化」、「新經濟」、「知識經濟」、「網際網路」等新現象與新名詞的誕生。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免費)資訊,面對加入WTO之後的新情勢,我們不得不興奮地說:人類已經進入了拚經濟多於拚軍事的一個「新」世界。
(二)
面對經濟「新」世界,研習經濟學科的讀者,必須要把握住正在轉變中的「新」經濟思潮,把自己變成一個與時代脈搏跳動的同步觀察者。 我們四位作者都是以教學與研究為志業,我們最憂慮的即是:社會進步的步伐永遠被古老的觀念與落伍的行為拖慢。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從不徘徊在守舊的隧道中。
它必定面對變局,做勇敢的選擇與痛苦的調整:揚棄不再合適的觀念,調整不再合適的行為,修改不再合適的政策,才能從落伍的俘虜變成現代社會的主人。 進步的市場經濟觀念開創了富裕的西方世界,這再度證明: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
回顧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一股巨大而無形的力量即是「經濟人」的萌芽與茁壯,他們追求利潤、累積財富。在此一過程中,這些「經濟人」-即是大家熟知的民營企業家-為自己創造了聲譽,為社會增加了就業,為政府增加了稅收,為台灣開拓了市場,為經濟奠定了持續成長的基礎。
這些第一代創業的經濟人,在台灣經濟起飛階段中,有過歷史性的貢獻。可是,曾經成功的經營理念與商業行為,已不再適合劇變中的當前社會。回顧過去第一代經濟人的經營模式是: -生產方式偏重勞力密集。 -產品偏重抄襲與模仿。 -用人偏重家族。
財務上偏重利用法律邊緣的漏洞。 -與員工分享利潤的觀念淡薄。 -對於污染的防治淪於空談。 面對強烈的國際壓力與快速的社會變遷,第一代經濟人必須要在觀念上與行為上做全面的調整,變成「新」經濟人。 「新」經濟人所面對的是一個內外都在變化的「新」世界。
內有高漲的勞工意識、環保意識、消費者意識、衰退的競爭力及惡化的投資環境;外有步伐加快的的自由化、國際化,以及加入WTO之後一連串的衝擊;更有大陸市場興起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三)
正就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四位決定在較短時間內合作寫一本簡明的「新」經濟學入門書,除了討論應有的基本知識之外,特別側重討論在經濟領域中一些新的演變:如知識經濟、市場失靈、風險、勞動市場、人力資本、套利與報酬等。
在全書撰述的分工上,高教授負責第1、2兩章;林教授負責第3至第7章;李教授負責第11、12兩章;周教授負責第13、14兩章。 我們這樣的嚐試,是希望當一本入門書注入了這些新的演變後,讀者就容易在第一時間,掌握住現實生活中對新經濟現象及新經濟問題的了解。我們也誠懇地盼望讀者能對本書提供批評與指教。
高希均 林祖嘉 李誠──周行2002年6月28日 台北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