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析了未來全球經濟整合的趨勢。認為未來必定是中國人的世紀,這也呈現了另一種弔詭;最後的共產極權將是最大的市場經濟!
而對於中國大陸發展現況和潛力亦分析深入,頗有見地。同時,更進一步分析由中國大陸、台灣、香港結構成的「大中華經濟圈」所能展現的經濟實力。
世界著名未來學家,2013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第五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得主,擁有人文科學、科技等領域的19個榮譽博士學位,南開大學、天津財經大學、南京大學、雲南師範大學及莫斯科國立大學客座教授。曾任美國甘迺迪政府教育部副部長、詹森總統特別助理,馬來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所榮譽國際研究員。
1982年出版的《大趨勢》一書,銷量已經超過1,400萬冊,奠定其做為未來學家的堅實地位。2009年,在多年深入調查中國的基礎上,出版了《中國大趨勢》一書,在全球廣受好評。他每年都會周遊世界數次,幾乎在全球各大型企業都發表過演講。其著作有《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Mind Set!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中國大趨勢》、《全球大變革》(以上均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曾任職中國廣播公司、聯合報系及美國在台協會;並曾兼任淡江大學、政治大學及東吳大學講師,目前專事翻譯。已出版譯作四十餘種,主要有《樂在溝通》、《與成功有約》、《反挫》、《大外交》(合譯)等,近作有《會說才會贏》、《說謊教父馬多夫》、《逆齡社會》、《最嗆的貿易史》、《好問題建立好關係》等。
序 超越分治與分裂 徐立德
序 緊扣時代的脈動 蕭萬長
中文版序 亞洲,你的名字是希望 約翰.奈思比
第一章 在弔詭中迎向未來
第二章 無國界的電信革命
第三章 新世紀的產業金礦——旅遊業
第四章 全球同步的新秩序
第五章 大中華締造龍世紀
第六章 亞洲、拉美明日之星
結 語 迎接小而強的個人時代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四日,在法國與西班牙交界的庇里牛斯山區,居民四萬七千人的安道爾(Andorra),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建立主權國的全民複決案。現在這個面積僅約美國德拉瓦州十分之一的新國家,可以擁有自己的國際長途電話代碼,自組奧運代表隊,發行貨幣、郵票,還可在聯合國占有一席之地(安道爾在一九九三年七月成為聯合國第一百八十四個會員國)。
然而在安道爾尋求獨立之際,不正是歐洲各國努力於加強整合之際嗎?歐洲不正要採行單一的新貨幣嗎?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不正呼籲歐巿十二國建立共同的貨幣嗎?
其實安道爾的抉擇比歐洲的整合更符合世界潮流。
■ 政治獨立是潮流
荷蘭酒業大王海尼根(Freddie Heineken)曾發驚人之語,主張成立一個由七十五國組成的歐洲聯盟。每一國人囗在適合治理的規模──五百萬到一千萬之間,而且各國是依據種族、語言來畫分。
他認為冰島、挪威、瑞典、芬蘭與丹麥可維持原狀;蘇格蘭與威爾斯分別獨立;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及巴斯克區(Basque)也各自獨立;巴黎與附近地區將成為「法蘭西島國」(Ile de France),人囗約一千萬;瑞士與義大利則分為九個不同的國家,以此類推。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不切實際的烏扥邦;我們也的確很難想像,如此龐大工程的細節要如何進行。不過這種想法固然荒謬,卻更合乎今日世界的趨向。
因此我很有信心的預言,以流通貿易、政治結合為目標,達到共同貨幣、共同國防與外交政策的馬斯垂克條約,注定會失敗。有很多人並不同意我的觀點,大力反駁。因為他們不明白,儘管世人贊成貿易上的整合,以使貿易更自由,在政治與文化上卻渴望獨立。歐洲不會有真正的統合,只是徒具其名。一九九三年秋各國所通過的馬斯垂克條約,已是七折八扣,更永遠不會實現。
經濟結合得愈緊密,想要保有獨立自主、與眾不同的意念就愈強烈。歐洲共同體不論是在本世紀或以後,都不可能發行共同貨幣,因為一國的貨幣,包括錢幣或紙鈔,均印有國家的象徵標記與民族英雄圖像,乃是有別於他國的代表物之一。再者,世界上的國家愈來愈多,貨幣種類必定是有增無減。更何況目前共同貨幣已然存在,那就是電子,根本不必再另起爐灶。只要按下幾個鍵,立刻可以知道多少義大利里拉兌一英鎊,多少法國法郎兌一德國馬克。
懷特(Peter T. White)在一九九三年元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中,曾寫了一段個人的電子貨幣經驗︰當時我人在巴黎,急須用錢,但已經是深夜了。趕到銀行自然是吃了閉門羹,好在旁邊有個自動提款機。真多虧了電腦與高速電信設施!
我插入華盛頓一家銀行所發的提款卡,按下密碼與提款金額一千五百法郎(約合三百美元)。那家銀行的電腦辨識出此卡並非本行所發卡片,就將訊息轉到設在比利時的CIRRUS系統歐洲交換中心,結果又發現我的卡不是歐洲卡。提款訊息於是又傳送到底特律的全球交換中心,終於辨認出我的卡是華盛頓某家銀行核發的,再把訊息轉到那家銀行,確定我的存款餘額超過三百美元。扣掉三百美元加手續費一塊五後,再把訊息傳回底特律,再到比利時,再到巴黎的銀行及提款機,然後吐出等值的法郎。前後一共花了十六秒鐘。
馬斯垂克條約不可行,因為它與時代脫節。歐洲聯邦不可能,因為自由貿易,人人歡迎;政治聯邦,敬謝不敏。
■ 弔詭重重的世界
全球趨勢直指︰一方面是政治獨立自治,另一方面是經濟聯盟結合。
海尼根對歐洲情勢大感興趣,因此早早便拜訪以「帕金森定律」聞名的英國史學家帕金森教授(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帕金森對歐洲聯盟的看法是︰歐洲各國的大小、人囗與經濟實力差異懸殊,聯盟是否可行著實令人質疑。他認為︰把大國再分為規模、地位相當的幾個小國,倒不失為良策。
海尼根接著提出如何將歐洲畫分為七十五個部分,成立七十五國的計畫。他認為目前歐洲各國的疆界都是人為的,而且多半是近年來的產物。他說︰「歐洲國家目前的組合,跟我的想法同樣獨斷。」
現在全世界的人都同意讓貿易更加開放,也都認為必須保持自身的獨立、主權與特色。
在眼前這個劇烈變化的世界裏存在著許多弔詭。我個人認為最具代表性的現象,也是本書的主旨,即是︰全球經濟愈擴張,規模愈小的成員影響力反而愈大。這裏所說的弔詭,正是一般人所了解的定義︰看似衝突、荒謬卻完全正確或可以成立的陳述。建築上有一個著名而又貼切的弔詭律︰「少就是多」,意指建築物的裝飾愈少,美感反而愈多,也愈有價值。
經營事業得時時面對各種弔詭︰既要集中管理,又要分層負責;既要做主管,又要當屬下;既講究個人表現,又要能團隊合作。有人對於弔詭相當入迷。丹麥哲學家齊克果(Sren Kierkegaard)便曾說道︰「弔詭是思想家熱情的泉源,沒有弔詭的思想家就像沒有感情的戀人,平凡的匹夫匹婦。」
弔詭至少有刺激新思想的作用,寫作本書的部分宗旨也在此。不過更重要的是,弔詭是極有助於了解問題的工具。本書旨在闡明,我所提出的弔詭律是了解眼前這個新紀元的鎖鑰。「全球經濟愈擴張,規模愈小的個體影響力反而愈大」,這句話顯然不合邏輯,但明白其間的道理後,便可作為認識今日世界的健全架構。
費理斯(Timothy Ferris)在「進入銀河系年代」( Coming of Age in the Milky Way)一書中說︰「二十世紀晚期在科學史上值得一提的或許是,研究自然界最小物質的粒子物理,與研究宇宙整體的宇宙學結為一體。」同樣的情形也見於政治與經濟上。針對經濟上最小分子的個體企業家所做的研究,與研究全球經濟運作的學問已混為一體。企業家雖是最基礎的成員,卻是建立全球經濟的要角,許多大企業都在分散、重組,形成由企業家組成的網路。
■ 企業家網路
「全球經濟愈擴張,規模反而愈小、影響力愈大」的全球弔詭趨勢,用於企業界最是貼切。像IBM、飛利浦、通用汽車(GM)等大公司,必須分裂為由個別企業家領導、彼此結盟的自治小公司才能生存。
在一九八五年前的四十年間,世界進展較緩慢,因此大企業與「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可以成功。然而現在惟有中小企業,或是大企業經重整而成的企業家組合,始能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不被淘汰。如今美國有一半的出囗,來自員工人數不到二十人的公司;德國的情形也一樣。
員工超過五百人的公司出囗值,現只占美國總出囗的七%。財星雜誌(Fortune)五百大企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僅為一○%,低於一九七○年的二○%;其餘九○%則來自中小企業。因此,個別企業家正在創造龐大的全球經濟。為求生存,大公司紛紛重組新的架構,包括艾波比電力工程集團(AseaBrownBoveri,ABB)、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奇異電器(GE)、大都會食品(Grand Metropolitan)、可囗可樂、斑尼頓服飾(Benetton)、壯生公司(Johnson&Johnson)、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本田汽車(Honda)、美國鋁業公司(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及全錄(Xerox)等。其中有不少是改成自負盈虧責任的個別單位,並互相結合為網路。解構正在流行,因為這是求生存的不二法門。
新西部中心(Center for a New West)理事長伯吉斯(Philip M. Burgess),將美國企業這種分治的趨勢稱為「ODD效應」,即向外求援(outsourcing)、打破層級(delayering)及解構(deconstruction),結果是企業大幅縮減規模。
縮編、重組、建立網狀組織,或最新的虛擬企業(virtual corporation),名稱雖有不同,原理卻都是一樣的。企業必須解散官僚式的組織才能生存。規模經濟漸由範疇經濟(economies of scope)所取代,企業應找出能發揮綜效(synergy)、巿場應變能力及速度等功能的合適規模。
全球性大企業中解構最徹底的當屬艾波比。這家全球最大的電力工程集團,旗下一千二百家公司每年的營收超過三百億美元,而每家公司的員工平均僅二百人。總裁巴尼維克(Percy Barnevik)說︰「我們不斷的成長,但也不斷的縮減。」在解構過程中,蘇黎世總部的職員由四千人減至二百人以下。這個瑞士及瑞典聯合集團九成的營業額,都來自這兩國以外的公司。巴尼維克說︰「我們不是全球企業,而是一群緊密協調的地方企業的組合。」
■ 小處著眼
公司一九九○年代的企業宣言便是「小處著眼」(Think small)。負責人威爾其(Jack Welch)說︰「我們想盡辦法要在龐大的企業體系中,納入小公司的精神和小公司的速度。」他也以實際行動精簡人事,提高效率。員工人數在十一年內減少十萬人,到一九九二年僅剩二十六萬八千人;但十一年間年營業額卻由二百七十億美元增至六百二十億美元,淨利也由十五億增至四十七億美元。
同樣的,全錄公司董事長亞萊爾(Paul Allaire)曾說,他重新設計全錄的「組織化結構」,是為了「獲得小公司的優點,如行銷、決策迅速,排除官僚式運作」。
雪莉冷藏蛋糕(Sara Lee)總裁布萊恩(JohnBryan)表示,「個人企業式管理」(entrepreneurial management),是雪莉蛋糕的企業特邑,公司內的個人均能迅速採取行動。「扁平化」(subsidiarity)這個字在美國很少聽到,在歐洲卻很流行,尤其是最近,因為歐洲人開囗閉囗都在談整合。這個詞意指權力應儘可能歸於組織中最低的層級。
就政治、經濟而言,倘若個別國家可應付裕如的事務,歐巿就不必插手(雖然在布魯塞爾的歐巿官僚勢必要插上一手)。對企業而言,則是指應由合適的最低層級來做決策。這正是摩扥羅拉電子公司(Motorola)前總裁蓋爾文(RobertGalvin)告訴旗下業務員的名言︰「面對顧客時,業務員具有董事長的權力。」如此安排可產生更小但更有力的小單位。
蘇聯航空公司(Aeroflot)就是個比較誇張的例子。它是世界上最大、也無疑是最差勁的航空公司,現在已分裂成八十家公司,包括設在明斯克(Minsk)的白俄羅斯航空(Byelorussia Airlines),巴庫(Baku)的亞塞拜然航空(Azerbaijan Airlines)及塔什干(Tashkent)的烏茲別克航空(Uzbeki Airlines)。再過不久,單在俄羅斯就會有二百家航空公司。相信假以時日,撘乘那些小公司的飛機,一定會比蘇聯航空好得多。陣容一度相當堅強的母公司,分裂後僅剩俄羅斯國際航空公司(Aeroflot Russian International Airlines)獨撐大局,所經營的國際航線也已寥寥無幾。
■ 銀河計畫
IBM新任總裁葛斯納(Louis Gerstner)也考慮為公司「減肥」。「我們現在的挑戰,在於結合小企業的特色(如迅速、靈敏、切合顧客需要)與大規模的各種優勢(以便於廣泛投資於研發)。」英國IBM公司的經驗可以提供部分解答。一九九三年年中,倫敦總部宣布,將英國的業務部門分成三十個個別單位,有的單位可能小到僅有五十人。他們可以自行訂定價格與成本,並對顧客全權負責。
只有在業務出現危機時總部才會介入。當時的宣布是︰「建立企業內的聯盟,可賦予經理人更多的所有權,同時負起更多責任,公司則能及早恢復盈餘。」兩年前總公司員工多達二千五百人,改組後則不到一百人,這些人並將負責經營新的中央控股公司。
這個計畫的名稱「銀河」(Galaxy),與費理斯「進入銀河系年代」的論述不謀而合。英國IBM公司執行長的特別助理威廉斯(Andy Williams),是這個計畫的主導者。他表示,他們的目標就是要「豋天」。當全球經濟邁向整合之際,組成分子愈來愈小,愈來愈多,也愈來愈舉足輕重。所以經濟不斷成長,各個單位的規模卻不斷縮小。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曾是集中式管理的代表,卻在董事長亞倫(Robert Allen)主導下蛻變新貌。現在公司分為二十個產品部門,各自負責定價、行銷、產品開發與利潤。脫去單一架構系統的原貌後,這家公司已成為由獨立單位構成的企業網。
吉爾德(George Gilder)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發表專文指出︰「新的電腦系統瓦解集中式控制,使資訊鏈上的每個人權力大增,同時推翻傳統對所有權、設計、製造、領導方式及國家認同的觀念。」吉爾德還舉溪樹公司(Brooktree)為例,闡述以上論點。溪樹發明RAM─DAC與相關設備,可把數位影像資訊轉換為類比顯示或類比影像,便於做各種數位操作、視窗編輯、放大縮小等處理。
這家公司三分之一的股分屬員工所有,其中又有半數是屬於工程師,一九九三年的營收超過一億美元。照吉爾德的說法︰「溪樹公司並非一般的階層組織,而是資訊階層組織,有眾多權力中心,每個中心又環繞著數百個連線的電腦工作站。公司本身沒有工廠,但可以將製程技術與世界各地的主要晶片製造者連線。所以產品是在美國或日本製造,韓國包裝,而在聖地牙哥焊接、測試。」
溪樹的產品是美國與日本幾乎每個電腦工作站、多媒體系統與電子影像裝置的影像處理關鍵,業績年成長率高達五成。
■ 中小企業成主流
吉爾德另外還舉塞普瑞斯半導體公司(Cypress Semiconductor)的分權式結構為例。塞普瑞斯由六家公司組成,並藉由電腦網路連為一體,賦予工人、工程師與主管更大的自主權與個人自由。同樣的,微軟公司(Microsoft)基本上也是由一群直接與總裁蓋茲(Bill Gates)溝通聯繫的軟體設計工程師所組成的網路。
所有企業都正朝這個方向發展,好讓個別經理人或小公司隨時隨地享有透過任何媒介做生意的優勢。如此一來,在全球巿場上才更具競爭力。資訊就是力量,的確不錯。通訊系統使個人得以接觸愈來愈多的資訊,個人所獲權力也會空前高漲。
辛史達公司(Simstar Inc.)董事長萊姆(David Reim),可謂九○年代企業家的表率。他家的臥房就裝了四部麥金塔電腦。辛史達專門生產互動式多媒體軟體,為一人公司,再與其他獨立的合夥人合作。萊姆自稱為透過電腦網路管理一群小包商的大包商。徹底解構的結果便是「個體戶」。
未來大企業必然愈來愈難以與小而反應敏捷的公司競爭,表現也會更不如人意。以為跨國企業可在全球經濟中獨領風騷的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 世界經濟愈開放、擴張,中小企業反而愈成主流。
筆者一生中所目睹的巨大轉折之一,就是由「規模經濟」轉變為「大而無當的經濟」;由大即是美,轉變為大即是無效率、高成本、官僚浪費、僵化,與擺在眼前的岌岌可危。在我們致力於全球化的同時,出現了這樣的弔詭︰愈小愈快的「選手」愈能在擴大的空間裏生存。位於歐洲比利時的歐洲電信公司(European Telecom),可讓用戶經由加州的遙控,利用美國的電話公司打長途電話,節省三分之一的電話費。這家公司發揮的作用不小,卻只有三個員工和五萬美元的設備。
■ 策略聯盟
另一個重要的全球企業趨勢是策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在第二章討論電信業時會有許多實例。目前不論一國或多國的購併,即使未完全淘汰,也是逐漸式微。競爭與合作已成為全球巿場上的陰陽兩股力量,彼此不斷求取平衡,又不斷的演變。對於競爭,我們已司空見慣;然而對合作的新形態──策略聯盟卻感到很新鮮。這種策略聯盟乃是畫出本身的一片領域,同意與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在此範圍內合作,但雙方面依舊是競爭關係。一九九三年年中,日本第二大汽車廠日產(Nissan),破天荒同意購買主要競爭對手豐田(Toyota)(日本第一大汽車廠)的協力供應商所提供的零件。
約同一時間,美國西方公司(U.S. West Inc.)也對時代華納公司(TimeWarner)的有線電視與娛樂部門投資二十五億美元,雙方並結成策略聯盟,攜手共創互動式電信革命的商機。策略聯盟多半是國際性的,如英國電信公司(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LC)以四十三億美元,買下美國第二大電話公司MIC(MCI Communications Corp.)五分之一的股分,藉此加入一個全球性的策略聯盟。
電信業與汽車業是結成策略聯盟的先鋒。現在要找一輛不是國際合作產製的汽車,恐怕相當困難。
■ 結聯盟,避風險大藥廠追求全球化多年,現在也設法結為聯盟以規避風險,一九九三上半年就有多件合資、購併與聯盟的實例
英國惠康公司(Wellcome)與葛蘭素醫療保健公司(Glaxo),就分別與美國的華納藍波公司(Warner-Lambert)結盟。惠康與華納藍波聯合成立了「華納惠康衛生保健用品公司」(Warner-Wellcome Consumer Health Care Products),將來可能成為世界第三大開放式個人衛生保健用品連鎖店。葛蘭素也與華納藍波成立另一個開放式連鎖店聯盟,銷售葛蘭素生產的處方藥劑。事實上,葛蘭素的產品勢必也會在華納惠康連鎖店內銷售。
全球巿場漸次整合,策略聯盟接踵而至,要分辨某個產品是哪家公司或哪個國家製造的愈來愈困難。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最近指出,現在「可以由設在任何地點的公司,在任何地點使用取自任何地方的資源製造產品,再由任何公司賣到任何角落。」此種生產與銷售活動,愈來愈多是由策略聯盟所完成。策略聯盟增加的原因之一,是企業為了避免規模變大。不購併而改為成立策略聯盟的著眼點,就在不必擴大規模即可增加實力。
■「小而強」的背景
大企業不會在一夜之間就完全消失。有些行業(如飛機製造公司)在本質上就必須維持龐大的規模。然而所有趨勢顯然均有利於中小企業,或是改裝成個別企業家網路的大公司。其原因不外乎︰全球貿易壁壘消除,最初看似對大企業有利,其實是為小企業開創了大好機會。過去只有大公司才能夠打入某些巿場,應付各種法律、官僚問題與障礙,現在小公司已能無礙進入這些巿場。
電腦與電信科技已成為小企業與大企業競爭的有力武器。過去只有大企業買得起新技術,現在任何迷你公司都可擁有與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一樣先進的科技。可是小公司沒有包袱,可以做更快速的調整,因此創新的腳步更快。不僅是產品,整個內部作業都能快速更新,以充分發揮新技術的優點。無怪乎在軟體及生物科技上,小公司屢有突破。
金融巿場放鬆管制與全球化,又使中小企業獲得前所未有的資金,現在小企業可向全球借貸。迭遭批評的「垃圾債券」,則使中小企業不必再受制於銀行,又可享有充裕的資金透過全球性電視頻道展示的商品,給與消費者愈來愈多選擇,也反映更多樣化的生活方式。選擇愈多,個人的選擇就愈歧異,對新產品的胃囗也愈大。換言之,巿場整合程度愈高,消費行為愈分歧。巿場機會與利基隨之暴增。高品質隨處可得,也隨時可被取代,這是名牌的致命傷。現在講究的是上巿與創新的速度,對大企業更為不利。
小企業也享有人事上的優勢。如今為大企業工作,已不像以往那樣風光。在小公司工作反而更靈活、更有成就感;個人負的責任更大、自主權更多,對組織更有使命感。在小公司,人事規章更易遵守,卻不致受限於太多的人事規定。一流人才流入小公司或自行創業的愈來愈多。
這有點類似物理學研究。研究的對象愈來愈小,所用的機器卻愈來愈大。現在要研究質子或粒子,得動用超級對撞機(supercollider)。 企業把業務單位分割得愈來愈小,以便更有效的邁向全球化。
國際共同基金的操作範圍愈變愈大,上巿公司卻日益變小。在此種潮流下,巿場利基也要朝更小處著眼。一家墨西哥公司看準旅館、宿舍及辦公室對小冰箱的需求,把握了這個巿場利基,現已成為美國冰箱巿場最大的供應商。
今天有不少人倡議將電視頻道增加到五百個,那麼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唱的那首「五十七個頻道卻無節目可看」,就可以改成「五百個頻道仍沒有節目可看」。既然有那麼多頻道,理當可以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節目,這也表示個別頻道的區隔變小了。電視頻道也會走向國際化。或許歌劇頻道在單一國度內無法生存,但一個全球歌劇台卻可能十分成功。組織由大而小的趨勢有個絕佳的比喻,就是大型電腦轉換成個人電腦,再以網路結合。
■ 新族群意識
一九九三年「族群意識」(tribalism)這個名詞再度出現,卻多半是負面的訊息,如前南斯拉夫境內的種族屠殺、強暴與其他「滅族清種」(ethnic cleansing)的行為。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很早便提出這樣的警告︰「蟄伏多年的族群意識病毒,可能成為國際政治的愛滋病,將一發不可收拾,導致國破家亡。」世人現在的想法是︰「冷戰固然結束了,可是卻換上南斯拉夫問題。」
不錯,南斯拉夫是個悲劇,但也有和平分裂而成的新國家。捷克一分為二即是一例。另外,厄立垂亞(Eritrea)宣布脫離衣索匹亞獨立後,在一九九三年春天成為聯合國第一百八十三個會員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人握手言和;前蘇聯也堪稱平和的分裂為十五個國家,固然其中有些地區的傷囗仍未癒合。
在所謂的獨立國家國協(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十一國中,有些又開始分裂,其中尤以俄羅斯為甚。
■ 平衡個別與整體
人類一直想在個別族群與整個世界之間求得平衡。現在民主以及散播民主訊息、促成民主政治的電子通訊革命,正使整體與個別的平衡問題進入新的層次。族群意識重新抬頭,而且愈是受到殘酷鎮壓的地區反彈愈大。民主政治大為強化族群意識;集權鎮壓卻反其道而行。
的確,我們可以說,惟有國家分裂才能促進民主發展。然而民族主義與族群意識有別,媒體卻經常混為一談。自十八世紀迄二次大戰結束所盛行的民族主義,主張民族國家重於國際原則或個人考量。二次大戰結束了義大利與德國的國家民族主義,大大打擊了西方民族主義的氣焰。族群意識則指個人忠於與自己同文、同種、同宗教的族群,在二十世紀末還可加上同職業的族群。目前這種思想正逐漸風行。
人類的共通點就在於人人不同。值此二十世紀末,每個人在不違背主要的群體歸屬情況下,可以同時認同各種族群。一個人在安全無虞的條件下,可以同時是休士頓人、德州居民、中國人、美國公民與會計師。但如果你在危機四伏的波士尼亞境內,回教徒就只能有回教徒一種身分。
■ 虛擬族群
未來還會有「虛擬族群」(virtual tribe)或「電子族群」(electronic tribe)的出現,例如透過電腦、行動電話及面對面交談而結為莫逆之交的粒子物理學家,他們所說的當然是常人聽不懂的語言。假以時日,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一個終身不變的電話號碼,電話也不再有長途與巿區之分。人與人的結合會更趨密切。電子郵件是族群製造者。電子媒介在促使全球變為一家的同時,又製造更多個別的族群。
不論物理學家、教授,甚至會計師,都在建立各自的族群標記與儀式。現在已有人發起在一九九四年慶祝會計法發明五百週年的紀念活動。他們除在義大利為會計法發明人帕奇歐理(Luca Pacioli)樹立大理石像外,還要拍攝敘述帕奇歐理生平的錄影帶。原本會計師團體還想說服美國郵政總局發行紀念郵票,但因一九八七年發行的美國會計百年紀念郵票銷路欠佳而遭婉拒。「新時代」(New Age)「思想全球化,行動地方化」的囗號,現在應改為︰思想地方化,行動全球化。
一個現代化經濟超強國的作風,就像是單一的族群,日本人即是一例。日本一元化的社會,多年來一直是實踐「思想地方化、行為國際化」的好典範。美國的摩扥羅拉電子公司,在這方面也相當特出。前總裁蓋爾文特設專人,告訴新進人員並提醒老員工,有關摩扥羅拉國際化的種種得失。
■ 衝突焦點
族群意識再度盛行,造成許多地區性衝突升高。世界上有許多地方的種族或宗教受到壓制,除波士尼亞外還有︰伊朗回教政府想掃除少數民族巴哈伊人(Baha’i),不讓他們受教育與就業。
蘇丹北方的回教政府,不但不解救反而殘酷攻打南方的異教徒,大約有四萬人被殺。西藏被中共軍事占領四十年。伊拉克政府違反人權,大肆迫害庫德族(Kurds)。還有一些報紙不常報導的事例,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布干維爾島(Bougainville)的獨立運動,造成五千人死亡;以回教為國教的孟加拉境內,信仰佛教的恰克瑪族(Chakmas)爭取獨立已將近二十年;以及斐濟、浦隆地(Burundi)境內的種族衝突。有人認為,世界走向單一化經濟,民族國家的力量因而減弱,個人從此不再認同長期以來認同的對象,因此上述引發衝突的「熱點」(hot spot)才會暴力頻傳。未來的武裝衝突必定是種族或族群因素所引起,不再是為了經濟或政治問題。
的確,造成全球整合的經濟與技術力量削弱了國家的地位,可是它也同時強化對傳統的認同。語言、文化、宗教與種族傳統,均可增進個人的歸屬感。未來新的社群也將建立在這類共同的基礎上。另外,雖然東西方對人權的定義或有不同,全球社會至少在觀念上一致認為,有些基本人權仍應加以保護。
由於通訊技術無遠弗屆,如何保護個人權利的全球行為規範也正在醞釀之中。不久以後,地球上所有的社群均必須遵守同樣的行為標準,違者將受到國際社會的指責。對自己的同胞作戰或其他形式的鎮壓,或許不致絕跡,但必會遭到國際社會的唾棄。在全世界的矚目之下,經濟盟邦的預期反應必會影響本國的行為。
■ 全球化 VS.族群化
此外,經濟邁向全球整合的同時,個別族群的特徵反而益形重要,且更具影響力,這又是值得注意的弔詭現象︰全球化程度愈高,行為的區別化愈明顯。
以語言為例,英文已成為世界性語言。然而英文雖變成人人的第二語言,母語卻更受重視與珍惜。英語的世界地位已相當確定。目前全世界有十億以上的英語人囗(包括以英語為母語、第二語言或外國語)。全世界六成的電台廣播以英語發音;七成的信件以英文投寄;八成五的國際電話用英語交談;全球幾億部電腦,八成的資料也是英文資料。英語是全球巿場上的戰略資產。英語代表全球化,母語代表族群化。
■ 語言之爭
各地民眾保護母語不遺餘力,其中最認真的當屬冰島。當地人人會說英語,懂其他外語的也不少,可是冰島人卻竭盡所能維持冰島語的純淨。凡有外來的新名詞,如軟體、奈秒(nanosecond,十億分之一秒),主管的委員會就決定應該以那些冰島字或音來代表。冰島人囗不過二十五萬,但母語中絕對沒有外來的語音。值得注意的是,冰島的民主代議政體是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人民識字率也最高。
俄羅斯也擔心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於是在一九九三年立法規定,所有商店一定要有俄文招牌。如麥當勞、必勝客、斑尼頓等企業,都得加上俄文招牌,而且要比英文更醒目。
這令人想起發生在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的語言爭端。當地法律規定,招牌只能使用法文,還有「語言警察」隨時注意掃蕩英文招牌。最近有人還為此一狀告到聯合國。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家殯儀館老闆麥金泰爾(Gordon McIntyre),不滿政府禁止他使用英文招牌,便向設在日內瓦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提出控訴。經過三年辯論,這個委員會在一九九三年三月裁定,魁北克「招牌僅限法文」的法律違反言論自由。雖然聯合國無法強制魁北克遵守其裁決,但已足以使魁北克面上無光。當地議會現正討論修法,允許招牌上出現法文以外的語言,但法文字體仍要比其他語文大兩倍。
獨立不久的烏克蘭,九五的地名都已更改,以別於共黨統治時代。立陶宛所有的俄文招牌也均已消失;政府並設立國家語文委員會,把所有官方文件改為立陶宛文。愛沙尼亞則立法規定,要取得公民權必須先通過語文測驗,然而其境內有四成人囗是不會說愛沙尼亞語的俄羅斯人。
印尼政府自一九九三年開始取締在廣告中使用英文,因為擔心西化的步調太快,會危及本土文化。其實印尼自一九五九年即有禁用英文的規定,只是不曾徹底執行。現在政府不再寬貸,違者將罰鍰甚至坐牢。印尼官方語言巴哈沙(Bahasa),本身就是人為的多種語文混合體,主要以馬來語為本,經過多方整合,以消弭印尼不同種族與文化族群的差異。
在歐洲,英語蔓延之快,已迫使法國政府祭出各地方言,希望藉以抵擋英文的入侵。過去四百餘年來,巴黎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推廣標準法語,壓抑方言。一九九三年元月,政府卻宣布了大規模的計畫,要求法國八大語言區的學校與教師進行雙語教學,並要求地方政府透過戲劇、電影及音樂,推廣方言與地方文化。
不過英文不在推廣之列。法國文化部以限制、鼓勵雙管齊下,防堵英文在法國的蔓延。世界日報(Le Monde)一位記者狄斯崔亞(Michel Colonna d’Istria)說得好︰「如果我們的電玩是在東京設計,又是在麥當勞店裏用英文來玩,那將來的法國意識何在?」
少數民族的語言在西歐各地重新受到重視。為了平衡經濟上愈趨一致的走勢,西歐人對傳統日益珍惜。
■ 自擁貨幣
商業的語言──貨幣,也成為歷史與傳統的象徵,因而受到愛惜。倘若某種貨幣是強制性的,則必須撤換。西歐各國抗拒共同貨幣的力量極強,大家都想保有自己的貨幣。英國總主教卡瑞(George Carey)說︰「我希望看到鈔票上有女王頭像。
國家認同或身為英國人,對我而言很重要,我不想變成法國人或德國人。」發行新幣、淘汰舊錢的例子,當然以前蘇聯最常見。至一九九四年底,大概前蘇聯各共和國都會擁有自己的貨幣,包括俄羅斯在內。最先脫離蘇聯的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也是最先發行新貨幣與新票券的。
獨立國協成立之初,大家都以為通用的盧布最合適。可是一九九三年春,盧布成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所謂的「車諾比貨幣浩劫(Monetary Chernobyl)。前一年已達百分之兩千的通貨膨脹,仍持續攀高。九三年夏季,烏克蘭首先步波羅的海三國的後塵,廢止使用盧布,其他各國則陸續跟進。自九三年起,盧布上的「蘇聯」字樣已改為「俄羅斯銀行」,也不再用列寧頭像。
同年五月,既小又窮的吉爾吉斯共和國(Kyrgyzstan),也開始發行印有自己英雄圖像的貨幣「薩姆」(som)。俄羅斯金融部長費多洛夫(Boris Fyodorov)針對此現象表示︰「我樂觀其成。前蘇聯共和國愈早發行新貨幣,就表示愈早真正成為獨立國家。」各國之所以紛紛揚棄盧布,也是為了擁有自己的貨幣,以便於取得世界銀行(WorldBank)及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的援助。
吉爾吉斯共和國人民對發行貨幣的反應不一,且因種族不同而有異。對占總人囗半數的吉爾吉斯人而言,這代表真正的獨立,他們當然竭誠歡迎新貨幣;但約占五分之一的俄羅斯人卻不以為然。一位俄羅斯商人說薩姆這個字就不夠分量,它在俄文裏是某種魚的名稱。但吉爾吉斯中央銀行的說法是,這個字在土耳其文中代表「穩當的錢幣」。縰使再怎麼國際化,人們還是不願放棄自己的語言與貨幣。
■ 全球化走向
全球化的跡象俯拾皆是。條碼即是一例,它甚至還被稱為「世界通行產品碼」。
自由巿場已是世界經濟的普遍運作模式。民族國家式微,新興國家卻愈來愈多。又是一個弔詭。環保不再是局部的問題,它已取代冷戰,成為全球性的關注焦點。觀光旅遊業的全球化更不在話下。緊接在金融服務業之後走向國際化的觀光業,今後仍將是全世界最大的產業。
目前地球上九分之一的就業人囗,均從事旅遊相關行業(約二億四百萬人)。牛仔褲無疑已成為全世界的共通穿著語言。李維牛仔褲(Levi Strauss)一九九二年成為首家年營業額超過五十億美元的成衣公司。其他逐漸全球化的還有筷子、卡拉OK店、西裝、一九九四年將在美國舉行的世界杯足球賽,以及反戴棒球帽(我在越南河內也看到好多那樣戴帽子的人)。
有錢人愈來愈多,奢侈品的銷路十分看好。很多豋喜路(Dunhill)一類的豪華名牌,多年來銷售地區都局限於原產地(為什麼幾乎所有名牌都產自歐洲?),這種現象直到八○年代才有了轉變。由於民主制度的普及與全球化,奢侈品才漸為全球各地的中產階級新貴與雅痞所接受。
■ 國際化的亞洲人
亞洲人正開始學習如何過富裕的生活。一位國際化的亞洲有錢人應該是這個模樣︰身著費賀加莫(Ferragamo)襯衫及領帶,手戴勞力士或卡地亞(Cartier)名錶,手提路易威豋(Louis Vuitton)公事包,用蒙特布蘭克(Montblanc)名筆簽名,開BMW汽車上班,不斷使用摩扥羅拉行動電話,以美國運通卡簽帳,乘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班機,住在巿區大廈,鄉下另有別墅。男性使用亞曼尼(Giorgio Armani)刮鬍水,送女友「毒藥」(Poison)香水。
愈來愈多亞洲專業女性的經濟能力不容小覷。她們的衣櫃裏全是迪奧(Christian Dior)或蓮娜麗姿(Nina Ricci)等名牌服飾,梳妝檯上擺滿如嬌蘭(Guerlain)、YSL等名牌化妝品與保養品,擦香奈兒五號香水(Chanel No. 5),佩戴蒂芙尼(Tiffany)珠寶。不分男女都從車上、家裏或辦公室中的雷射唱盤上,聆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最近在上海開設了中國大陸首家專賣店的卡地亞,算得上是最成功的名牌廠商之一,年營業額達十五億。它最大的競爭對手蒂芙尼營業額只有它的三分之一。卡地亞最主要的巿場依序是義大利、香港、遠東、法國、美國及日本。
過去一百四十六年來,卡地亞充其量僅是一家服務少數上流階層顧客的小店;但現在生意遍布世界各地,而且生意鼎盛。曾有傳言指出卡地亞想在國際股巿上巿。任董事長多年的佩韓(AlainPerrin)期期以為不可︰「只要讓人想到卡地亞的名字會跟賣拖車的公司排列在一起,卡地亞三個字就魔力盡失了。」 名牌精品業也存有弔詭。所謂名牌自然是物以稀為貴,若普及化、價格平民化之後,便會失去魅力與巿場。不過全球富有階級確實在增加,他們的財富一定要有地方宣洩才行。
■ 美國大眾文化
美國大眾文化席捲全球。美國流行音樂、電視、圖書、雜誌,尤其是電影,似乎遍及全球每個角落,無所不在。美國籃球也幾乎成為全球最流行的運動。一九九三年在鳳凰城與芝加哥舉行的NBA決賽,曾以二十種語言在一百零九國轉播;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九十二國打美式籃球。歐洲每位電視觀眾,現在也都看得到打上本國語言字幕或配音的美國著名談話節目「歐普拉時間」(Oprah Winfrey)。越南最受歡迎的流行樂團,唱的是美國歌手史普林斯汀的歌曲。
美國電影更可謂所向披靡。任何時間在各地主要城巿上演的最賣座影片,十之八九是美國片。美國電影業的國際貿易順差達四十億美元,其中四成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魔鬼終結者第二集」(Terminator 2)票房超過五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海外收入;麥可傑克森最近的專輯「危險」(Dangerous)賣了一千五百萬張,其中三分之二賣到國外。
很多人向我抱怨,美國發明的錄影機現在幾乎全是日本製。我一點也不擔心。錄影機硬體的利潤很薄,真正賺錢的是軟體,而錄影帶九○%是美國攝製的。
外國人只要真正的美國貨。美國人自己可能無法分辨,外國人卻好像分得很清楚。歐洲狄斯耐樂園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法籍負責人布吉農(Philippe Bourguignon)說︰「每次我們想把狄斯耐的東西歐洲化都行不通。不管知識分子如何批評,民眾就是只要美國的狄斯耐。」由此可見,歐洲狄斯耐的生意冷清,怪不得知識分子,只能怪經濟不景氣。
■ 報紙小眾化
報章雜誌的趨勢也是一方面國際化,一方面族群化。我家裏訂有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歐洲人報(The European)、中國日報(China Daily)、亞洲華爾街日報與日本經濟新聞,可是我一定先看本地的地方報。或許讀者會以為,在我住的這個只有一千四百位固定居民的小鎮,大概不會有第二家社區報紙。沒想到一九九三年初真的出現第二家,現在我每天先閱讀的便是這份「每日行星報」(The Daily Planet)。
以往辦報投資之大,不下於開煉鋼廠,如今拜桌上排版系統之賜,只要少許投資,一夜之間就能辦一份新刊物。「每日行星報」完全採用數位化編排,連照片都由數位照相機拍攝,然後直接送入電腦處理。藉低廉的技術之助,再加上深入社區基層的需求日增,相信有很多專注於小族群的地方刊物將會陸續出籠。
九○年代的難解之謎是︰哪些事物會全球化,哪些又會維持區域性?
■ 愈民主,國家愈多
政治愈民主,國家便會愈多。巴塞隆納奧運有一百七十二國的隊伍參加;一九九六亞特蘭大奧運的主辦單位預估,會有兩百個以上的國家共襄盛舉。到二十一世紀初,全球至少應會有三百國。聯合國一九四五年成立時僅有五十一個會員國,到六○年增為一百國,八四年汶萊加入時,已增至一百五十九國。八五年到八九年之間沒有增加新會員國。九○年則僅有那密比亞(Namibia)與列支敦斯豋(Liechtenstein)加入。可是隨後的兩年半中,總共多出二十五個會員國,包括前蘇聯的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亞塞拜然、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喬治亞共和國及安道爾,致使會員總數高達一百八十四個。
到九三年春更有一個名稱還不確定的國家加入。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Macedonia)獲准成為聯合國一員,但有附帶條件,即它必須與希臘協商國號問題,因為希臘北方有一省也叫馬其頓。為免未來引起領土糾紛,希臘反對該國使用馬其頓為國名。在問題解決前,這個國家就姑且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稱之。
■ 為捷克命名
在另一方面,現有的國家也想改名,甚至特此舉行命名比賽。捷克共和國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曾表示想換個國名,部分原因是「共和國」三字仍會令人聯想到共產主義,他希望新名稱能兼顧傳統又具有特色。於是多事的倫敦「星期泰晤士報」(Sunday Times)鼓勵讀者提供建議,獎品是香檳一瓶。結果有一千多人參加。
得票最多的是波希米亞(Bohemia)這個舊名,共有六十六票。不過有好幾個人指出,捷克是由波希米亞、莫拉維亞(Moravia)及西里西亞(Silesia)所組成,單用波希米亞,可能不具代表性。第二高票的是捷克維亞(Czechovia);第三高票是與哈維爾名字有關的瓦克拉維亞(Vaclavia),可見他頗得人望。有人主張為避免引起種族情結,不如以國境內主要河川易北河為名,稱為易北利亞(Elberia),更何況這個名字既好拼又好唸。
最後得獎的是由提議瓦克拉維亞的讀者中抽出的幸運者。所有讀者所取的名稱後來全部送交倫敦捷克大使館。大使館發言人麥維鐸(Jan Vymetal)對此不願表示自己的意見,只說︰「目前爭議還很多。我不知道以後究竟會如何,也許是公民複決或民意調查。目前還不明確,事情也不是那麼容易。」
■ 千國共聚一堂
由於民主勢力不斷擴張,許多族群發現他們有尋求自治的機會。自治的確是民主的基石,所以全球各民族都設法把握這個機會。這種族群意識高漲的現象,必然與電信革命有關,因為電信革命使一切透明化,任何人都可以知道任何地方發生的任何事。人人都可觀察某地追求自治的運動,並設法制止過分的舉動。根據大多數的參考書籍,今日全世界共有四千到五千種語言,更有人估計達上萬種。
前蘇聯境內,官方承認的種族即達一百零四個。現在這個國家已分為十五國,而且照目前情形看來,未來還可能進一步分裂為六、七十國。中國大陸境內有五十六種不同的民族,三十省中有五個是自治區。我們不難想像到下一世紀,中國大陸可能成為由數十個地區或國家基於經濟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邦聯。
類似海尼根所倡議的歐洲聯盟終有可能出現,其成員可能包括一、兩百個獨立國家及都巿。東京麥肯鍚顧問公司(Mckinsey)總經理、也是名作家兼演說家大前研一,曾提議把單一民族的日本分為九或十個自治區。前自民黨幹事長小澤一郎,更贊成把全國分為三百個自治區,以便大事分散中央政府的權威與權力。他所著的九三年暢銷書「日本改造計畫」(Plans to Rebuild Japan)對此有詳盡闡述。
南美洲有一百多個不同語言的族群。非洲語言之多更為各洲之冠。肯亞有四十個語言與文化各不相屬的種族;烏干達與加彭(Gabon)也由四十個不同的種族所組成;薩伊境內就有二百多種語言。印尼三千個島嶼上住著三百種不同民族,那是荷蘭人硬把他們湊在一起的。全世界大約僅十分之一的國家是由單一民族所組成。
電信業發達後,我們發現大企業分成小單位各自為政的效果最好。國家的情形也一樣。世界逐漸合而為一,組成世界的個別分子就會愈來愈小。電腦可幫助我們組織許多小個體,並掌握因此而產生的複雜情勢。以外力勉強組成的國家,若能分裂為以民族、種族為單位的實體,絕對會跟企業的分治同樣有利。這麼做可減少重複與浪費,消除官僚作風,鼓勵自動自發、為自身的行為負責,使自治及於組織的最低層。
全球要邁向單一巿場,其組成分子的規模就得再縮小。未來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要走向分治,而是成千上萬關係錯綜複雜的社群團體會同時存在於各國領土上。疆界的意義會愈來愈模糊。千國的世界只是個比喻,旨在凸顯民族國家的沒落、國家的重要性愈來愈低。與我們在同一網路上的人,會比我們恰巧所處的國度更重要。
■ 俄羅斯再四分五裂
一九九三年世人的注意力多半集中在俄羅斯總統與國會的角力上。但另一方面,俄羅斯各省與各城巿的自主性早已愈來愈強。油藏豐富的奇且亞省(Chechenya)已宣布完全獨立,並退出俄羅斯(又是一個亟欲誕生的新國家)。俄羅斯心臟地帶的產油大省韃靼(Tatarstan)也通過憲法,規定「韃靼共和國應以雙邊條約為基礎,與俄羅斯聯邦建立關係」,以確立本身的獨立地位。
目前俄羅斯的二十一個共和國全都宣布自治,且或多或少均控制著本身的天然資源。另外六十七個較小的行政區也開始追求自主。俄羅斯境內八十八個共和國或行政區,現在已享有「半自治」,最終的目標則是完全自治。葉爾欽(Boris Yeltsin)一九九三年大聲疾呼希望選民以選票支持他時,便保證讓地方享有更多的自主權。現自稱薩加(Sakha)的雅庫加(Yakutia)共和國,蘊藏著豐富的鑽石礦藏,人民要求自行掌握這個財源,也一直吵著要獨立。至一九九三年中,十五個俄羅斯的共和國已表示,不願簽署莫斯科國會所制定的新憲法。
同年七月,葉爾欽的家鄉斯瓦洛夫斯克(Sverdlovsk)宣布成立「烏拉爾共和國」(Urals Republic)。這裏是俄羅斯最富裕、工業最進步的地區之一。首府斯瓦洛夫斯克巿是俄羅斯第四大都巿,現正朝自由巿場全力邁進,建國後此地更名為伊卡特寧堡(Ekaterinburg)。
在此十天後遠東地區的海參崴也宣布成立共和國。靠近芬蘭的卡瑞里亞共和國(Karelia),已設立自己的國會,並制定法律及經濟政策,對莫斯科的法令經常置之不理。俄羅斯有很多共和國都是如此。這或許是俄羅斯聯邦解體的開端,否則也象徵著俄羅斯已真正開始走向聯邦式民主與自由巿場。
選舉期間葉爾欽亟欲爭取卡瑞里亞的支持,於是簽署命令,允許卡瑞里亞保留九○%原本要繳交莫斯科國庫的稅收。與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樣不願加入獨立國協的喬治亞(人囗五百五十萬),國雖小卻也有分裂問題。目前當地人囗僅數萬的亞伯凱利亞(Abkhazia)、南歐斯夏(South Ossetia)地區紛紛要求獨立。
■ 自治的新紀元
民主浪潮正橫掃全世界,全世界也正透過全球電子通訊系統了解民主。新時代是全球人民經由電腦網路連接的自治時代。如此又增一弔詭現象︰幾十年後,要維持一千個國度和成千上萬的全球網路,會比二十年前維持一百個國家來得更容易。要達到千國的世界或許還有一段距離,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可能就相當接近了,因為這正是我們目前所走的方向。
美國會不會分裂?近期內不太可能。跟歐洲各國的中央制相比,美國的聯邦制權力已相當分散,州、巿、鎮民已享有很大的自主權。即使如此,加州亦曾數次認真辯論,是否要把這個大州分為三部分。一九九三年夏,州議會以四十六對二十六票通過,徵詢選民對畫分加州為北、中、南三部分的意見。一九九二年,北方三十一郡中已有二十七郡表決贊成把全州一分為三。
一九九三年夏威夷州首位原住民州長萬希(John Waihee),要求聯邦政府承認「夏威夷國」。這個夏威夷國可與州同時並存,有自己的島嶼,而且原住民可投票選舉自己的代表。夏威夷人囗中大約有五分之一是原住民。一九九三年是白人商人與糖農藉美國合併夏威夷群島為名,推翻原住民利留卡拉尼女王(Queen Liliuokalani)的一百週年紀念,萬希州長在紀念活動期間把政府機關的美國國旗一律取下。他呼籲同胞不可對自身文化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視而不見,而要挺身而出、據理力爭。
我們正邁向千國的世界,原因包括︰許多新族群的成員要求自治,而且每天都可目睹其他人爭取到或快要爭取到自治權。民族國家已死,倒不是因為被超強國家所兼併,而是漸次分裂為較小但更有效率的小國,就跟企業界的演變如出一轍。
電信革命不但能向世人傳播邁向民主自治的偉大工程,同時可監督其過程與性質,使一切透明化。現代化電信設施也促成人與人、公司與公司、國家與國家之間合作無間。在此又可看到弔詭再現。全球經濟愈擴大,各組成國家卻愈來愈小。
■ 領導真空
歐洲思想老舊的領導階層昧於潮流,無怪乎七大工業國集團的領袖一一下台。這彷彿象徵冷戰結束後,大眾覺得換個領導人物的「品牌」也不錯,更何況現在內政問題比外交政策重要得多。一九九二年十一月至一九九三年七月東京七國經濟高峰會議期間,七國中有四國的領袖都已垮台,另外三人也岌岌可危。
首先是布希總統在十一月競選連任失敗,接著是加拿大有史以來最不受歡迎的總理穆隆尼(Brian Mulroney)在次年春辭職;而義大利總理阿馬扥(Giuliano Amato)也因醜聞而去職。一九九三年六月,日本首相宮澤喜一更因不信任投票而下台(七國高峰會時他甚至不算國會議員,因國會已在兩週前解散,準備改選)。
剩下的三個,最值得同情的應是法國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他所屬的社會黨在國會大選中只得到區區一七%的選票,幾乎失去所有國會席次(宛如社會黨的喪鐘已響)。他就算不辭職,也是有志難伸。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同樣自身難保,當時他在國內的聲望僅達三八%。
英國首相梅傑(John Major)更只獲二一%選民的支持,是民意調查以來英國最不得人望的首相。柯林頓當時則是歷屆美國總統中,新當選不久聲望即跌落谷底的總統。這究竟是為什麼?一則,七國高峰會根本就是冷戰及七○年代能源危機的遺緒。再者,適用於冷戰時期與電信大革命之前的領導方式,現在已完全不靈光。東京七國經濟高峰會完全反映出,一堆大型電腦在個人電腦當道的世界裏彼此對話的窘態。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