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團體看來就是特別機敏、有才氣,他們所成就的美好事物,讓其他人格外顯得庸碌平常?
為什麼有些經理人就是很能用人,而得以其超卓的技巧,領導眾人激盪出耀眼的火花?
作者舉出七個令人振奮的偉大團隊,以其生花妙筆,讓我們興味盎然地加入這些舉世聞名的超級隊伍中,領悟出創意鮮活的天才團隊如何為人所不能為、追求卓越。
班尼斯是近代最重要的管理學人之一,一般公認他是「領導學之父」,他數十年來對組織行為中「領導」及「領導者」意義的深刻耕耘研究,才使得這方面議題在管理學領域中提高到不可或缺的位置。班尼斯自況一生沉迷於組織績效與領導的關係,而他也一再挖掘出膾炙人口的領導精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領導者做對的事,經理人則把事情做對」。英國管理學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稱班尼斯「最大的天賦即在於他尋獲意義和訊息的能力,而其他人只看到事情的經過,或是昨日的新聞。」;《華爾街日報》則曾兩度封他為「管理學界十大意見領袖」之一。他的領導學大師地位也使得他經常被世界級企業及數任美國總統垂詢建議。 儘管來自媒體、同儕與企業界的稱譽不可勝數,學界地位崇隆的班尼斯仍保持著多年不懈的研究及寫作產量,至今他已有超過三十本以上談領導及組織的著作問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領導者該做什麼》(On Becoming a Leader)、《再造領導力》(Reinventing Leadership)。班尼斯並自述本書是他長期深入鑽研領導學生涯的重要補白,他與另一位領導專家提區耗時五年,企圖再為領導者的決策行為建構出實證可行的模式。班尼斯現為南加州大學榮譽教授,並且是該校領導學院的創辦人。
曾任《水牛城新聞報》專欄作家,現任職《洛杉磯時報》,專長為寫作文化事務方面的主題報導。
畢業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曾任職於加拿大律師事務所、時報出版公司。目前服務於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曾專事翻譯多年,譯作遍及小說、旅遊及童書類。譯有《婚姻,可以很美滿》、《7個天才團隊的故事》(以上皆由天下文化出版)等書。
序 懷夢想,追未來
自 序 雪夜相遇的迴響
第一章 獨木難撐天
第二章 白雪公主與七矮人/迪士尼卡通
第三章 反叛的心靈/全錄的帕洛奧圖中心和蘋果電腦
第四章 兜售希望/柯林頓的競選團隊
第五章 臭鼬計畫與隱形飛機/洛克希德飛機公司
第六章 黑山實驗/黑山學校
第七章 曼哈坦計畫/洛沙拉摩斯原子彈小組
第八章 十五項訓誡
序 懷夢想,追未來
查爾斯.韓第
世界上有「團體」,也有「偉大的團體」。如何將前者變為後者,則是每一個領導者心中的美夢。本書提供了線索,激發出一些問題,同時也留下幾個謎團,有待後人解答。
偉大的團體希望「在宇宙間留下痕影」──這是蘋果電腦的傑伯斯(Steve Jobs)對麥金塔電腦開發小組所說的話。偉大的團體如同火箭般,爆發之後,一瞬間旋即消聲匿跡,留下他們創造的成果(如第一枚原子彈、新形態的學院、一台驚人的電腦、或帶給全世界歡笑的一組卡通人物)。我們不由得猜想,這些花招能夠重複嗎?或像蝴蝶般,僅只能奉獻出短暫而美麗的一生?生活在團體解散之後,活力還在嗎?或能藉由他們的創造物永生不滅?
本書作者班尼斯最大的天賦即在於他尋獲意義和訊息的能力,而其他人只看到事情的經過,或是昨日的新聞。他與畢德蔓使昨日重現眼前,塑造出「但願我在場」的臨場感,進而彙整出適用於每個人的生聚教訓,對那些想在個人領域開創出一片天的人,尤其重要。
兩位作者筆下如行雲流水,使你在不知不覺間,將他們的訊息吸收到潛意識裡。過去,我經常自以為發明了了不起的新構想,事後卻汗顏地發現已在班尼斯的書上讀過,這次也不例外。這七個偉大團體的故事如此生動,令讀者對每一個人物產生偷窺似的親密感。在他們兩位的協助下,讀者雖然旁觀,體悟卻很可能比當事人更深入。
金錢V.S.遊戲的刺激
「組織天才」(Organizing Genius)應該是個兩相矛盾的用語,它們既衝突,卻也是人們所渴望,而不切實際的期望。然而班尼斯與畢德蔓找出十五條重要的線索,在最後一章做出美好的總結,其中有幾點頗令人驚訝──真正重要的似乎不是「金錢」,而是「遊戲的刺激」。
這點不禁使人懷疑:在管理者身上砸大錢,是不是正默認著這場「遊戲」毫無刺激可言。兩位作者還發現才華需要有「恰當的發展空間」──偉大團體內的角色是不能互換的,所以在日常工作團體中,若是為求提高效率而堅持角色互換,就是排除了邁向偉大的機會。
事實上,本書介紹的團體中,「效率」並非經常被提及。這些團體受使命感驅使,竭力追求與眾不同,他們不在意工作時間、環境,也不以賺前為目標。但難道追求效率、生產力、立竿見影,真是邁向偉大的障礙嗎?
這些故事背後似乎隱藏著迷惑。不過最後提出的問題卻最教人不安:工作刺激會不會蒙蔽了對後果的客觀判斷?在洛沙拉摩斯(Los Alamos)製造原子彈的小組,有人也曾如此擔心(不過是在任務完成後)。換句話說,我們是否經常為了達到目的而自圓其說?
益友亦良師
數十年來,班尼斯一直在撰寫有關領導力和組織方面的題材。而我則是在三十年前在麻省理工的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MIT)走廊結識他的。此後他對我的人生便影響深遠……一如他影響了許許多多人。他和大多數教授的不同之處於:身為一所了不起大學的校長,他始終身體力行自己的學說。因此《7個天才團隊的故事》是他個人所獨具天才的發揚光大,充分結合了他的廣泛所學與深刻經歷。就像所有好書一樣,當你沉醉其中時,它也會令你咀嚼再三。
組織往往是人類靈魂的牢籠。本書提供了一線希望,但願書中某些部分可以為您帶來不同凡響的活力。
班尼斯
本書誕生於四十年前,我和米德(Margaret Mead)的一席談。當時,米德早因社會活動論和文化人類學上的成就,已經蜚聲國際,而我僅是初出茅廬的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副教授。一個下雪的夜晚,我來到劍橋的哈佛大學聆聽米德演講,並在會後向她自我介紹,和她聊了起來。我一直都對出類拔萃的團隊合作很感興趣,很想了解為甚麼「偉大團體」會比具有天分的個人秀有更高的成就。我告訴米德,我想寫一本書,介紹一群群才華洋溢的人們如何合作以改造世界。
「這個主意太好了,」米德說:「尤其是——從來沒有人寫過,你應該稱它為『智慧的圈子』(Sapiential Circles)。」
事隔數十年,我才寫完這本討論「創意性集體合作」的書。在此同時,我沈迷於各種形式及風格的領導,訪問了好幾十種學科的數百位領導者,致力於精準發掘使某些領導者成功、卻使其他人失敗的態度和行為。同時繼續研究團體如何應付變遷——在動盪不安的當今,這絕對最重要。
了解愈多,我就愈明白把團體與領導力視為個別現象來觀察是不夠的。最令人振奮、最撼動世界的團體都是由一位能幹的領導者和一群傑出人士,在彼此尊重的情形下組合而成。團體之所以偉大,其中的每一份子(不論領袖或成員),都必須能自由發揮全力。
本書描述的重點是:結合一群天才,以各種方式讓他們完成大業,同時體驗成就所帶來的歡欣與個人轉變。在現今物競天擇的經濟環境下,惟有能開發成員創造力的團體,才有存活的可能。
本書是我和畢德蔓合寫的,也算是一個合作的結果。畢德蔓是一流作家,也是我多年的老友,偶爾和我合作寫書。你可以看到我們所選的書名並非米德博士的建議,而是:《7個天才團隊的故事——如何領導創意菁英》;其中一部分出自歷史,一部分是指導方法,還有另一部分是思考何以某些團體能出人頭地、而大部分團體卻仍舊懷才不遇的思辨過程。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於加州聖塔莫尼卡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