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在商場上才是英雄?什麼樣的企業才是成功典範?
本書由專攻美國歷史的葛洛斯與《富比士》雜誌編輯群共同完成,書中共有二十個故事,講述包括麥當勞、奧美廣告、福特汽車、迪士尼等二十個知名企業及其代表性人物的事蹟。
書中人物的成功經驗兼具娛樂與教育價值,對於喜歡閱讀奮鬥歷程、想知道現代社會形形色色事物演變軼聞的人而言,是不可錯過的好書。
曾就讀於康乃爾大學,並取得哈佛大學美國歷史碩士學位,現居於紐約。葛洛斯是自由新聞工作者,為許多知名刊物撰寫有關於商業、政治以及美國歷史的文章,這些知名刊物包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紐約雜誌》(NewYorkMagazine)、《紐約目擊報》(NewYorkObserver)、《波士頓全球報》(BostonGlobe)、《大無畏》(Audacity),以及《新共和》(NewRepublic)等。
富比士雙週刊雜誌創刊於一九一七年,已為讀者提供全美國最成功的商業故事超過四分之三世紀。富比士是真正經由強而有力的精采報導、挑戰傳統經營智慧的雜誌,為成功企業人士必讀英文刊物。每期都以頂尖經理人的眼光及角度報導,刊載超過五十則關於企業及經營企業人物的簡潔創作。
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電腦系畢業。譯有《漫步華爾街》、《穩健理財十守則》、《策略遊戲》、《組織遊戲》、《電子精英》、《富比士二百年英雄榜人物》、《可樂教父》等。
導 讀 小卒也能變英雄? 吳惠林
前 言 努力才能成功 提摩西.富比士
第一章 費城商業王子
莫里斯與美國獨立戰爭
第二章 農業機械化先驅
麥科米克與其收割機事業
第三章 標準石油公司
石油業的沙皇:洛克斐勒
第四章 拯救國家危機的人
領導者中的領導者,金融大亨摩根
第五章 汽車大王
亨利福特改良汽車裝配線
第六章 美林證券軼事
美利歐讓股票投資普及化
第七章 大夢想家與全國廣播網
沙諾夫從RCA到NBC奮鬥不懈
第八章 華德迪士尼的娛樂王國
米老鼠、唐老鴨與白雪公主
第九章 以出版行動爭取黑人民權
強森跟他的雜誌事業
第十章 市場調查與現代廣告之間
奧格威與奧美廣告
第十一章 無所不在的麥當勞
奶昔機銷售員克羅克的故事
第十二章 影印機權威
從全錄公司推出九一四機型開始
第十三章 發明旅行支票之後
保守謹慎的美國運通公司
第十四章 高飛的大黃蜂
玫琳凱化妝品直銷事業
第十五章 英特爾傳奇
葛洛夫屹立半導體山頂
第十六章 窮人的福音
華頓創立華爾商場
第十七章 打敗AT&T托辣斯
麥高文與MCI力拼電話市場
第十八章 鹹魚大翻身
哈雷機車從谷底爬出來
第十九章 槓桿收購專家
四兩撥千金的柯貴羅公司
第二十章 綠色巨人的軟體革命
比爾蓋茲與微軟的崛起
費城商業王
莫里斯(Robert Morris,1734-1806)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1775-1783)最富有的人,大家稱他為「財務專家」,而這個稱呼也道出其天賦、專業及一生的成就。
一七七○年代,正是美國爭取獨立的艱苦時期。當時,莫里斯和亞當斯(John Adams,1735-1826)、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以及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等人一樣在政壇上活躍。
但是,到了一七八一年,當美國幾乎要因破產而放棄獨立之際,莫里斯是當時新政府中,唯一能夠總理財務的人選。在美國獨立戰爭最艱困的一七八一、八二年間,莫里斯所擔任的「財政總監」(Superintendent of Finance)一職,等於是政府財政部門的首長。莫里斯在一七八四年辭職之前,已針對如何健全美國財政,規劃出具體可行的方案。
儘管莫里斯的構想無法全面實行,但是,他平息了財政恐慌,並且設法維持住軍隊,那可是令人激賞的成就。另外,從英國殖民時代以來,政府與商業界之間一向不太愉快、疏遠的關係,也在莫里斯的努力下,變為另一種較密切、也較自由的關係。
莫里斯堅信︰「為了大家的利益,我們必須使商人具有創業精神,引導他們去注意對大眾最有利的目標。商人本身的利益和民眾的利益原本就是一致的,商人並不需要其他的激勵或指引。」
莫里斯是美國第一位真正的企業家。無數人在莫里斯協助建立的美國經濟體制中獲得成功,而那些成功者的典範也正是莫里斯本人。莫里斯原本沒什麼資產,但靠著信譽、關係及細心,得以逐漸累積財富。莫里斯以費城為基地開始,建立了無數合夥關係,之後旗下的船隊和投資遍及全球。
在莫里斯那個時代,大多數美國人是以農業為生,因此,不論是對個人或國家整體而言,自給自足都相當重要。但莫里斯卻視「相互依存」為機會,認為只要運用得當,彼此依賴的關係不但可以造福個人,更有助於國家經濟發展。
局勢逆轉使莫里斯在晚年時失去所有的財富,但就算因債入獄,也未能減損他一絲天生的樂觀。一直到生命的終點,莫里斯仍在計劃開創新事業。
凓凭莫里斯於一七三四年出生在英國。十二歲時隨著名字同為羅伯的父親移居到當時尚為英屬殖民地的美國馬里蘭州。老莫里斯是個生活多采多姿的商人,即使只是在船運業上有些小額投資,卻有辦法維持數個未具合法婚姻的家庭。依照當時的習俗,老莫里斯為兒子在費城一家名叫威凌(Willing)的船務公司安排當學徒的機會。雖然十五歲的莫里斯已不能稱為神童,但他的表現實在出眾,老闆威凌先生如果要出遠門,就會託莫里斯管理公司,後來該公司竟獨占了中大西洋麵粉巿場。
莫里斯有著和父親一般隨和的個性,很快成為費城最受歡迎的青年,連老闆的兒子、生性陰鬱的湯姆士‧威凌(Thomas Willing)也喜歡他。後來,老闆威凌先生讓年方二十的莫里斯從學徒升格為正式合夥人,公司名稱則改為威莫公司(Willing & Morris)。
威莫公司的倉庫位於當時人稱國王街(King Street)的費城華特街(Water Street),每逢春、秋兩季船舶進港時,倉庫前的人行道上就堆滿了待運的貨物。當時停泊在費城的船有數百艘,分屬數十家船運公司,但十年內,威莫就搖身成為其中最成功的公司,同時擁有六艘船。
當時,威莫公司經營載運貨物往返西印度群島的業務,獲利頗豐,並順便進行一些商品的投機交易,譬如菸草、麵粉、糖及藍色染料等。當時社會有另一項投機工具--紙幣(指各個殖民地用以作為取款憑據所發行的紙幣,因受到部分投資者的青睞而成為投機工具),莫里斯居中協助法國投資者取得紙幣,並與其建立良好關係。但是在自己精算的帳目中,莫里斯發現,單船開航到西印度群島的業務,只要三個月就可以賺進相當於投資紙幣一年半所賺得的錢。
莫里斯並不是賭徒型的人物,他在社交場合中顯現的優雅,與在生意上的精打細算恰成對比。愛說「準時是最重要的交易本錢」的莫里斯總是慎密策劃、作避險安排、訂嚴格的契約,更重要的是,非常謹慎地選擇投資標的。莫里斯曾告誡一位野心太大的年輕合夥人說︰「你絕對要克制不願錯失任何好事的強烈慾望。」
在婚姻方面,則不像他父親。莫里斯只結了一次婚,而且婚姻幸福。妻子瑪麗(Mary White)出身名門,對他的事業很有幫助。莫里斯夫婦育有六名子女,在費城及鄉間均擁有多所宅第,各個都裝潢富麗,也常賓客盈門。
莫里斯從不嚴格區分生活的各個層面,在獨立戰爭爆發前的緊張時刻,還寫信給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1726-1791,日後擔任維吉尼亞州州長,任期1781-1784),談到自己新近的愉快經歷︰「我依然像往日一樣,把工作和娛樂結合在一起,且再次感到它們互有裨益。」
脫離效忠英國
在當時仍為英屬殖民地的美國,很少人有閒錢,銀行與股巿皆不存在。當時投資純粹是個人行為,沒有制度,商人的承諾就是保證(威莫公司尤其以誠信交易著稱),但在較複雜的交易事務上,明文契約依然是必要的。
英國政府非常明白這一點,因此,在一七六五年,開始以徵收印花稅的方式對所有投資行為課稅,規定所有法律文件、報紙及書籍都必須貼印花。此舉使得向來對任何會影響商業發展的事物均特別敏感的莫里斯挺身而出,站在最前線持續反抗印花稅法案。於是和其他一起反抗的人一樣,莫里斯踏出脫離效忠英國的第一步。
接者莫里斯逐漸成為美國獨立革命的核心人物。他不但是大陸會議(Continental叁Congress)的代表,是獨立宣言的簽署者,是富蘭克林號召精英分子組成的安全委員會(Council叁of叁Safety,該委員會以費城為基地,支持獨立運動)一員,更是狂熱的愛國者。
然而,沒有什麼事可以阻撓莫里斯繼續從事商業活動,那並不是白手起家者的短視,而是傑出務實者的哲學。對於像莫里斯這樣的人而言,商業是離不開政府的,就像它離不開生活,沒有政府就沒有商業。因此,莫里斯在積極參與規劃新政府的同時,財富持續增長,對於當時掙扎求生存的新政府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宣布脫離英國的美國人無疑是獨立自主的,而且大體來說,原先各殖民地也都能自給自足,因此,無論在新政府中有無代表權,大家都不願意繳稅。新國家是由大陸會議來管理,那是個非常獨特的政府機構,有權印鈔票、採購、舉債及養軍隊,但卻無權徵稅來支應開銷。
聯邦政府是在假設能夠多方籌措財源的前提下,與英軍進行戰爭(成立軍隊作戰是聯邦政府頭幾年唯一的功能),但實際上僅有幾種籌措財源的方法真正有效。印製鈔票是最簡單便利的方法,但事實證明也是最不可行的方法。
戰爭初期,向私人借錢是新政府的重要外來財源,富有的殖民地居民以年息百分之四(後來增為六)的利率貸款給政府,後來大陸會議向各州伸手要錢以償付貸款,不料收到的挫折比現金還多。另一項新政府財源是向外國求援,整個一七七八年,法國人在富蘭克林等人的不斷敦促下,持續借錢給美國,沒隔多久,法國政府正式宣告表示支持美國,並給與貸款和協助。除了向私人借貸及向外國求援之外,新政府最簡單的籌款方式要算是︰沒收親英份子及被懷疑是親英份子的身家財產,此法或許一時之間收穫頗豐,但長期而言,並不是個穩定財源。
自由的代價
新政府也能印製紙幣來挹注自己,但那些紙幣除了美國政府未來的贖回能力之外,根本沒有任何擔保。印製紙幣原本只是暫時救急的手段,然而因為那是應付通貨膨脹最簡單的辦法,新政府便不斷印發紙幣,反使通貨膨脹更加惡化。沒多久,紙幣的面值低落到抵不上用來印製的紙張成本,只得停印。
這一來美國沒錢卻要作戰。事實上,在一七七五年春天,當美國這個本質富裕的新國家面對強大的英軍時,手頭有的不過是幾箱火藥而已,軍隊沒槍、沒軍服、沒船、沒補給。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國家,就算是一個新成立的國家,都會開徵稅捐,但如同莫里斯曾指出的,美國就是和其他國家不一樣。
富蘭克林解釋美國不同的作法與美國革命有何關聯︰「對抗英國就是因課稅問題而引起的,因此,除非是萬不得已,不然,徵稅會是個愚不可及的舉動。」
但是,新政府每年得花費一千六百萬美元在對英戰事上。從一七七五年到一七八○年,大陸會議用盡稅捐之外的各種方法籌措到四千五百萬美元。但到一七八一年四月,國債已高達二千四百萬美元,卻沒有辦法提出任何具體的償還方式。美國糧食充足,但軍隊襤褸,前線戰士補給嚴重不足。一七八○年冬天,有位州長送出一批毛毯給華盛頓將軍(George叁Washington,1732-1799)時,還附上一張帳單。
華盛頓和其他將軍眼看著部屬疲憊、飢餓,士兵個個幾乎衣不蔽體,而且裝備嚴重不足,連保護自己都有問題,更別說要去打仗。英國也冷眼旁觀那一心要求獨立的美國被自己毫無價值的錢幣拖垮。眼見美國的失敗似已成定局,法國的熱心也冷卻了。
法國大使收到指示︰向新政府表示最深的同情,但別再給錢。 當時沒有公債系統的美國,能在財源不足的情況下支撐戰事好幾年,已經算是非常幸運。
最後,一向言出必行的華盛頓放出狠話,除非美國這個本質富裕的新國家,能想出給與軍隊持續且充分補給的辦法,並且立即執行,否則他將解散軍隊。也因如此,一七八○到八一年的那個冬季,大陸會議代表首當其衝要面對的難題就是︰如何化解財務即將崩潰的危機?
終於獲得各州支持的北美聯邦條款(The叁Articles叁of Confederation)在一七八一年三月一日正式施行。條款中雖然給與各州否決權,但仍呼籲成立統一國庫,「由各州按州內土地總值比例分攤財稅」,並給與大陸會議各項鑄造貨幣、規範貿易及借款的專有權利。
總理財政唯一人選
財政體制確立後,當然需要財政主管,那必須是具商業歷練、能削減成本、重建美國信用、為新政府奠定穩固財政基礎的人士。包括亞當斯在內,原有不少人反對由一人獨攬大權,擔任「財政總監」(畢竟,那時甚至還沒有總統),但在任職人選敲定後,大家卻一致贊成,因為擔當重任的將會是費城商業王子莫里斯。
莫里斯在仔細考慮過後,決定有條件地接受任命。莫里斯提出的兩項條件是︰可以自行選任部屬,並且在位期間仍能兼顧本業利益。
一七八一年二月二十日,莫里斯的任命案宣布,許多美國人重新燃起希望。當時費城的軍需官本想儘快把消息傳送給正駐守於哈德遜河的華盛頓將軍,卻因軍隊請不起快遞信差而作罷。當華盛頓終於收到消息、知道莫里斯將掌管財政後,終於和巿井小民一樣感到如釋重負,軍隊一直努力要挽救新建立的國家,現在終於有人可以挽救軍隊。
一七八一年夏天,莫里斯致力於廢除英國對美國所設下的禁運法令,該法令禁止美國向大英帟國其他殖民地進囗或輸出任何貨物。該項法令在外交上或許表達了英國政府強硬的立場,但它的實質影響力不及英國封鎖美國的貿易。無論如何,禁運法令觸犯了莫里斯慣有的商人意識,他說︰「商業應該完全自由;個人財產安全應受保障。」
美國第一家銀行
莫里斯就任財政總監後,雖不確定該先從何處著手,但十分清楚該做什麼。頭一件想做的事是建立國家銀行。莫里斯上任才三天,就遞交一份有關國家銀行的企畫書給國會。莫里斯構想中的銀行既是一個公債系統的基礎,也將成為真正統合各州財政的第一步。
莫里斯的「北美銀行」(Bank of North America)計畫,充分流露出他固有的信念,顯示私人商業利益的結合應該有利於公眾。他規劃銀行將由私人管理,資產可由政府處置,而所有權在於購買其股份的個人。
莫里斯規劃中的銀行,初期資本額是四十萬美元(共一千股,每股四百美元),預計四年內成長至四百萬美元的規模。但更重要的是,它將象徵一個穩定、安全的美國貨幣政策。該銀行發行的紙幣不是沒擔保的,在營業時間內可以隨時兌換為硬幣。可是,當北美銀行真的要成立時,幾乎沒人能湊出四百美元現金。南卡羅萊納州州長說,該州連一名原始認購人也沒有。
即將成為美國第一家銀行的北美銀行,是莫里斯遠大計畫的起步。莫里斯上任時,大家都寄望他能提出一勞永逸的辦法來解決財政問題,而北美銀行就是他的解決方案之一。但是設立銀行必須暫緩,因為更急迫的問題是如何餵養軍隊。
私器公用
在上任頭幾個月裡,莫里斯糾集物資時所展現的氣勢,就如同華盛頓號召軍隊一般。因莫里斯來不及重建美國的信用,便經常動用自己的資產為華盛頓的軍隊購買軍需品。他也替政府從事投機活動賺取利潤,日後雖承認那是不當的行為,但也是在戰爭的危急時刻才出此下策。
莫里斯為軍隊購買糧食,找到大宗物資的供應來源,還強迫各州州長捐贈牛隻給軍隊。他也請求眾多朋友共襄盛舉。莫里斯曾經自掏腰包支付軍隊一個月的薪水,好讓軍隊願意追隨華盛頓,繼續推進到維吉尼亞州的約克城(Yorktown, Virginia)。
莫里斯的效率、細心及凡事迅速處理的作風,使軍隊在獲勝關鍵的約克城之役(一七八一年)中得到充足的補給,而他的專業風格也使得軍中士氣大振。莫里斯可說是一位白領戰士,使情勢轉變為有利於美國。
莫里斯曾寫說︰「許多不得不趕緊辦理的事務吞噬了我的時間,使我無暇顧及財政總監這職位應該要做的全面規畫。」其實,莫里斯所掛心的全面規畫,在上任滿週年前已頗有進展。他全面改組財政部,且著手成立美國的鑄幣廠。法國也因莫里斯接任財政總監之故,再度提供美國金錢援助。
由於有法國強勢貨幣的支持,北美銀行終於得以在一七八二年一月於費城板栗街(Chestnut叁Street)開張營業,距莫里斯提出計畫案不到一年。由於美國當時沒有現成的貨幣單位,銀行是以墨西哥元來計帳。銀行的成立雖然不像莫里斯預期中的成功,但能維持營運,而且對戰事補給有顯著貢獻,也是好一陣子美國經濟穩定的鐵證。
就在上任的第一年,也就是一七八一年,莫里斯給了國家一項最重要的禮物,以挽救美國的危機︰「我在戰爭風暴中謹慎維護的個人信用,已經替代了國家失去的信用。我現在正努力把這信用轉給大眾。」他以個人資產為擔保發行紙幣,稱為「莫里斯紙鈔」,那些鈔票可以全額換成黃金。
也就是說,莫里斯以自己的資金作為美國後盾,儼然是一個沒有國庫國家中的一人國庫。莫里斯以自己的名聲和信用作橋樑,使美國這個初生國家由崩潰邊緣逐漸邁向秩序。
對莫里斯來說,發行或流通以黃金為後盾的紙鈔,不只是促使美國經濟活動恢復繁盛的暫時措施,也是徵收不可免的聯邦稅的手段。莫里斯堅持聯邦稅的徵收勢在必行,如果各州同意實施,美國就有機會建立可控制的公債系統。
正因如此,莫里斯跨越純財務的領域,大力提倡新稅制。莫里斯是新政府中第一位作風強勢的行政官員,以自身務實而非空談的思考方式來解釋聯邦權力。他似乎準備用自己的職權,促使各州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而不只是鬆散的聯邦而已。
簡言之,莫里斯是個擁護聯邦制度的聯邦主義者(Federalist)。在美國建國初期,聯邦主義者猶如沒有船的船長,莫里斯得自己費力地建造那艘船。
徵稅之戰
一七八一年十月英軍棄守約克城後,莫里斯著手規劃稅務。他制定的並非一項單純的稅目,而是一套有根據且可靠的稅制,包括土地稅、人頭稅及進囗稅。同時,他也指出當時債務管理的另一項問題,那就是︰政府民防和軍事單位的開銷均未受到監督。
此外,身為美國最能幹的商人,莫里斯明白長期合約好處多多,因此引進並實行合約制度,一方面確保能以較低價格收購貨物,又可準確預知未來開支。另外,莫里斯革除採購作業中部分無效率的作法,讓他在建立美國信用的努力上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然而,莫里斯一直未能說服各州代表,讓他們明白徵稅是戰爭所必須的。那些代表對彼此競爭的關心程度超過對抗英國。沒有稅捐,莫里斯就得倚靠各州的徵收款,但幾乎沒有一州支付。(徵收款是根據各州有權課稅的前提下制定的,假設各州會把稅收轉交政府。)每一州都在等其他州先付錢,結果是沒有一州付錢。
一七八三年初,財政部預計應有二百萬美元的稅收,結果只收到一筆來自新澤西州的五千五百美元。當時,國債已高達一千六百萬美元,還未包括流通的紙幣在內。莫里斯一直希望戰爭能使各州團結,但隨著一七八二到八三年間和平徵兆的出現,讓各州同意課稅的機會便日漸渺小。結果是,各州贏了戰爭,取得獨立,卻不需支付分文或讓渡權力給政府。
無論情勢多困窘,莫里斯也算是冷靜的老手。但是,在任職財政總監的最後一段時間,卻變得急切想達成原先設定的目標,也就是他所說的「引導美國發揮團結一致的力量」。
莫里斯為了使各州讓步而預測說,一旦美國與英國簽定和平協議後,爭論不休的各州間將爆發內戰,心有不滿的戰士解散後將變為難以控制的群眾,使得戰時沒有善待這些戰士的地方遭殃,但這些預言似乎沒有發揮作用。莫里斯猜總有一州會設法阻擾有關徵稅的協商,結果這次是羅德島的代表發言,在西部土地問題未能解決前,該州不願談任何有關稅務的議題。
這一類愚蠢的言辭惹惱了莫里斯,他變得無法忍受那所謂財政總監的職務,因為他已經不能靠著建立秩序來維持美國財政,只是不斷在混亂局面中掙扎,力求情況免於失控。一七八三年一月莫里斯提出威脅,如果情況沒有改善,他將辭職。在國會保證將認真考慮徵稅議題後,莫里斯同意留任,但國會食言了。
對付不肯妥協的各州,莫里斯還有一張王牌。因為整個一七八三年夏天,各州首府都謠傳兩件事︰一是,如果軍隊在沒有拿到酬勞的情況下被遣散將會起暴動;二是,莫里斯是唯一有能力支付或解決軍餉問題的人。莫里斯試著利用當時的局勢迫使各州合作,但各州只給囗惠,最後還是莫里斯讓步。
莫里斯讓步一方面是為了大眾利益,另一方面則是他認為不付薪水給戰勝的軍隊是不榮譽的事情,因此他把權力鬥爭和課稅方案暫時撇開。莫里斯向一位經紀商借了三十五萬美元,支付軍隊部分薪水,解除暴動危機(莫里斯去職後,沒人記得應該償還這筆三十五萬美元債務)。
戰爭結束
一七八三年九月,美國與英國的和平條約終於簽訂。一年後,莫里斯認為他已竭盡所能,無法在工作上再有任何發揮或突破,便於一七八四年十一月辭職,這次並沒有受到積極慰留。莫里斯未能完成計畫,也未能為美國這個他稱為「年輕而興起中的國家」建立健全的財政結構。但是,其實他已經救了美國。
戰爭結束、莫里斯不再位居財政總監後,個人未來的職業生涯還是相當看好,畢竟莫里斯還擁有巨額財富,對國家的前途也深具影響力。一七八七年,美國召開制憲會議(Constitutional叁Convention),召開的原因之一,是要解決各州債務及償還國家債務的問題。莫里斯也出席了會議。在那次於費城召開的會議中,各州代表通過了給與聯邦政府許多莫里斯在任內、任外都曾大力爭取的權力。
莫里斯也在會中提名華盛頓出任首屆美國總統,他自己後來則被選為代表費城的參議員。在美國第一任總統任期內,美國的首都還在費城,華盛頓及其家人就住在莫里斯的住所內。華盛頓邀請老友莫里斯出任財政部長,但被莫里斯婉拒,他急欲回到本行,於是轉而推薦和他一樣具有聯邦主義意識的年輕人漢彌頓(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
漢彌頓的個性和莫里斯不同,和莫里斯也沒什麼交情,但畢竟完成了莫里斯計畫的主要部分,只是,漢彌頓不像莫里斯一樣,堅持主張企業和政府在金融活動上應成為夥伴。漢彌頓也建立了公債系統、中央銀行和鑄幣廠,讓商業完全獨立。
江河日下
莫里斯的沒落就像四十年前崛起時一樣地富有戲劇般變化。他的施政理念在離職後反而順利實現,但不幸地,他的商業活動卻是在離職後日益走下坡。
一七九○年代,莫里斯感染所謂的「土地熱」,買進位於維吉尼亞州和紐約州西部大片土地及散布全國的小塊土地。幾年內,莫里斯成為全國最大的地主,擁有超過八百萬英畝的土地。
華盛頓曾試圖勸阻他,不要把過多資金投入不熟悉的領域,但他實在無法抗拒地價節節上漲的誘惑。
除了地價的誘因外,土地開發也讓莫里斯得以實現長久以來的願望,使他能夠建立對國家及人民有益的私人企業。莫里斯精心規劃優雅的社區,即使在邊疆地帶也不例外。他的代理人也以合理價格將土地賣給欲建屋居住者,不鼓勵投機活動。
莫里斯所擁有的土地包括位於紐約州的吉尼斯河谷地(Genesee叁River叁Valley)。就在莫里斯的代理人開始出售該河谷社區建地的百週年後,當地居民舉行大規模紀念莫里斯的活動。一位發言者總結說︰「幾乎每戶住在這美麗河谷西郊的人家,都和莫里斯有關聯。
別人也許遺忘了這個名字,忘了他曾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貢獻卓著的財務專家,但他的名聲將永留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愛這塊土地,子女在這裡生長,祖先在這裡長眠。」原先的土地辦公室則已改為莫里斯紀念館。
土地的確是不朽的,但是它卻毀了莫里斯。船隻往返加勒比海一趟需要三個月,一切現金交易。很快地,身為全國最大地主的莫里斯發現自己缺乏現金。債務到期時,他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來償付。土地價格下跌少許就足以讓他捲入破產的漩渦,他得面對許多窘迫的局面,而當中最諷刺的是,由他一手創立的北美銀行是最早控告他的債主之一。「失望使我無法準時支付」是莫里斯唯一能給的答案。
莫里斯在購買土地上似乎著了魔,即使被債主包圍、或甚至賣不出原先購進的土地時,仍然不停地購買。他忘記了自己曾給過年輕合夥人的忠告︰「你絕對要克制不願錯失任何好事的強烈慾望。」
殖民地時期最富有的人莫里斯,轉眼變成美國最窮的人。一七九八年二月十四日,莫里斯因為未履行債務而被逮捕監禁,翌日關入債務人監獄。他的帝國已瓦解,在六十三歲的年紀又回到原點。當天晚上,莫里斯獨自一人坐在狹小的房間裡,握著父親留給他的金錶,不知道能否保有那項遺物。
債務人監獄類似簡陋的公寓,一般入獄者只在那裡住上幾星期,等待親友籌錢解決債務後,就可以拍拍屁股離開。但莫里斯不同,他比較像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rles叁Dickens,1812-1870)小說《小杜麗》(Little叁Dorrit)裡描寫的杜麗先生(William叁Dorrit)。杜麗先生也是從上流社會落入債務人監獄,感覺是︰「剛開始難以接受入獄的打擊,但很快就在裡面找到平靜。」
莫里斯的晚年
莫里斯在獄中住了三年,平日照顧花園,寫寫家書,見見訪客。華盛頓曾經到獄中和這位老友兼顧問消磨了半個下午,漢彌頓也曾來拜訪。莫里斯在獄期間,既未被監獄外的世界所遺忘,也未因破產而受指責。
總統候選人傑佛遜(後來成為美國第三任總統,任期1801-1809)甚至明白指出,如果莫里斯能出獄,將任命他為海軍部長。但是莫里斯的親友一直籌不出他所欠下的三百萬美元,任命一事終未實現。
後來新破產法通過,鼓勵債權人與債務人和解,莫里斯這才得以出獄。莫里斯出獄後過著樸實生活,等待著一個又一個謠傳將請他出任的政府職位。政府職位無望後,莫里斯決定作一名古董經紀商,期許以自己獨到的眼光在拍賣場中蒐購古董再出售。
但還未真正進入古董業之前,莫里斯在一八○六年去世,死前一如往昔地依然對前景充滿希望。他的墓碑上只簡單寫著︰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財政總監。
富蘭克林被視為美國建立之初的偉大外交官,傑佛遜被視為哲學家,莫里斯則是財務專家。財務除了那些鎮日與之為伍的人外,並不是能輕易了解的。即使在莫里斯擔任財政總監時,也有人懷疑莫里斯其實並不富有,只是擅於謀略,使自己看起來很富有。也有人指責他利用職權積聚財富,這樣的傳言在軍隊裡散布,最令莫里斯生氣。
莫里斯既是政治家又是自信的商人,這樣的組合,使他無論在殖民地時期或美國成立之初,都是一個特例。
莫里斯服務公眾多年,在一七八一到八二年的關鍵時刻,以財務為工具,送給他的國家比金錢更可貴的東西︰他給了它時間,使美國能逐步建立財政體制而慢慢茁壯。僅此一點,莫里斯就應當為人永誌難忘。
莫里斯的經紀人
「今天我找了薩洛蒙(Haym叁Salomon)先生好幾次,請他幫忙籌錢。」莫里斯在一七八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的日記上如此寫著。在美國極缺資金的年代裡,這樣的言辭在莫里斯的日記裡可謂千篇一律,而當時薩洛蒙總是有求必應。
薩洛蒙和莫里斯一樣不是在美國本土出生,是具有猶太和葡萄牙血統的波蘭人。他也和莫里斯一樣,在費城發跡致富。獨立戰爭前薩洛蒙是頭號紙幣經紀人,被莫里斯延攬成為財政部官方經紀人,為莫里斯發行的紙幣尋找客戶。
然而,在局勢最惡劣時,即使是頭號經紀人,也無法誘使任何人投注資金於獨立戰爭,那時薩洛蒙只剩下一個客戶。由於愛國熱忱勝過商業意識,薩洛蒙自行貸款二十一萬一千美元給新成立的政府。
戰末政府籌不出軍隊薪餉時,薩洛蒙又購買高達三十五萬三千美元的政府公債。當美國向莫里斯求助時,莫里斯轉而向薩洛蒙這樣的人求助,而薩洛蒙也傾其所有給了國家。薩洛蒙一七八五年去世時,身無分文且健康崩潰。他借給國家的錢雖然有去無回,但並未白費,那些錢終究協助建立了一個國家。
摘自《富比士二百年英雄人物榜》
前言 努力才能成功
提摩西.富比士
這是一本寫英雄的書。沒錯,收錄在本書中的人物,和任何叫得出名字的戰士、運動員、探險家、政治家一樣,擔得起英雄之名。藉著製造與銷售、藉著組織與融資、藉著發掘和滿足他人的需求,這些人物塑造了現代生活與文化,影響之深遠,僅有少數創造歷史的人物,可與之比擬。他們多半因此致富,有些甚至成為巨富。摩根、洛克斐勒和當代的比爾蓋茲,幾乎已成財富的同義詞,但他們的成功絕非來自貪婪。
華爾商場(Wal-mart)讓收入不多、居住在較偏遠地區的美國人,得以較低花費,享受較多的選擇和較好的品質。華爾商場的創辦人華頓(Samuel Moore Walton)讓客人辛苦賺來的錢發揮更大作用,而成為世界首富(華頓於一九九二年逝世時的財產,接近二百八十億美元)。華頓改善了數百萬人的生活品質,這才是他真正的遺產,而這也點出了商業活動的基本精神--服務他人。缺乏這樣的實踐,沒有一個企業或企業家能夠成功。
「成功的定義將改寫為服務」,我的祖父富比士(Bertie Charles Forbes)曾把這樣的概念放進他一九一七年出版《塑造美國的人》(Men Who Are Making America)一書的導讀中,從許多角度來看,這本書是《塑造美國的人》的延伸。那本卓越的傳記為祖父帶來名與利,使他得以創辦《富比士》雜誌。
讓商業人性化
如今,商業刊物和其他刊物一樣,有大量的人物報導。但在二十世紀初,在我祖父嘗試真正去辦一份報導人物的雜誌之前,商業報導只是一堆枯燥的數字而已,媒體很少會注意到數字背後的人物。
我的祖父是個貧困的蘇格蘭移民,他努力上進,深信美國充滿機會,每個人在此都有可能成功。他認為,自己筆下撰寫的大企業領袖報導,可以激勵和教育像他那樣的普通人。這些大企業家都是真實世界中的「奧格英雄」(意指出身寒微,靠誠實與勤奮白手起家成為巨富的英雄),而他們的故事,或許你現在還可以在書店的勵志叢書中找到。
這些故事傳揚人類基本美德,諸如正直、克己、勤勞、獨立、抱負、勇氣,以及最重要的,堅持到底。我祖父富比士相信,具有這些特質,任何人都可以自我改進。《富比士》雜誌所報導的人物,都有他所謂的「罕見而高尚的情操」,對於這項特點,我祖父知之甚詳,而收錄在此的人物,也具如斯特色。
很少人有像亨利福特、約翰強森或玫琳凱那般的才能,但只要努力,我們依然可以成功。想要成功,努力總比不努力好,這是無庸置疑的。這是八十年前我祖父富比士著書傳達的訊息,也正是這本書要傳達的訊息。
除了引述我祖父富比士的話,我也想不出更好的結語︰「我要怎樣才能成功?這是每個有理性的人都想探求的事。」
想知道這些人怎麼成功嗎?那你一定要好好讀完這本書。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