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不住的超國界趨勢
趨勢科技在十五年初創立時,只是一家典型的台灣本土企業
──夫妻創業、資本額小、也走過OEM的路。
但十五年後的今天,它卻已發展成比微軟、新力索尼還國際化的「超國界」公司。
這個以世界為版圖,受到美國《商業週刊》讚譽,哈佛商學院肯定,
以及十大台灣國際品牌價值首獎榮譽的公司,
其成長蛻變之路充滿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苦與掙扎,
作者將親身帶您領會國際經營的奧妙與自創品牌的歷程。
自1999年《@趨勢》出版後,全球企業陸續經歷了經濟風暴的侵襲、網路神話的破滅,在連番的大震盪中,趨勢科技卻如同其推行的「全球走紅」行銷方案一樣,在全世界愈走愈紅。它是憑藉著什麼在風雨中搏鬥,乘風破浪而出?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趨勢科技是真正做到「全球化」的企業代表之一。它獨特的國際經營方式,不但受到世界各大媒體的注意,哈佛商學院更以趨勢科技的多國文化管理,進行個案研究。這個以世界為版圖,包含各種國籍、膚色、背景與文化的「混血團隊」,是如何跨越彼此的鴻溝,打造出超越國界(transnational)的跨國公司?
作者張明正與陳怡蓁將在本書中,與讀者分享這15年一路走來海外開創的路程。經由作者鮮活的文筆,讀者將看到創業者面臨的困境與掙扎、堅持走自己品牌路的困難與歷程,以及國際經營的思維與挑戰。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總執行長。曾兩度獲得美國《商業周刊》推選為「亞洲之星」,為台灣創業家的代表。 出生於台灣屏東。輔仁大學應用數學系畢業,美國賓州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電腦碩士。 1988年創辦趨勢科技以前,先後於美國Sales Promotion Analysis Research Inc.任專案經理、台灣惠普業務工程師及創辦華夏資訊。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天下雜誌社編輯。一九八八年與先生張明正共同創辦趨勢科技,掌管全球行銷與人事,帶領趨勢科技四連霸台灣十大國際品牌。二○○五年轉任文化長,為全球業界第一位文化長,致力於企業社會責任與文化藝術教育的推廣。 現任: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文化長 趨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中廣藝文FUN輕鬆節目主持人 著有:《@趨勢》、《擋不住的趨勢》(天下文化出版) 《不一樣的旅程》(香海文化出版)
作者序 擋不住的趨勢,不變的價值 張明正
作者序 舊愛與新歡,蠟燭兩頭燒 陳怡蓁
前 言 我為什麼創業 張明正
第一章 破繭而出(1996至1998年上市)
第二章 走自己的品牌路(1996至2002年)
第三章 完美的風暴(2001年夏季)
第四章 核心競爭力
第五章 非變不可:應變的新策略
第六章 哈佛個案:國際化趨勢(2002至2003年春季)
第七章 混血團隊
第八章 超國界管理
第九章 登峰造極
附 錄 趨勢科技大事紀(1988至2003年)
第一章 破繭而出
創業是許多人的夢想。如果成功了,外表看來結果都大致相同,不外乎發財致富、功成名就;至於創業最初是為了什麼理由,卻是各有各的企圖、雄心、夢想,甚至苦衷。人人各有不同、大異其趣。而創業的過程更是百味雜陳,「不足為外人道」的事,罄竹難書。
我從未認真問過張明正(Steve),「你為什麼非要走創業這條路?」對於天生不安現狀、勇於追求改變的他,不能想像的是一成不變的上班、爬企業組織的階梯,創業反而顯得是那麼地理所當然、不容人質疑。
我們初識時,他大四、二十二歲,我大二、剛滿二十,那時只顧著享受玩樂,幻想著畢業之後就攜手浪跡天涯,未來是一片天真的光明與浪漫,從未考慮過如何謀生的問題,我也沒料到將會「嫁做商人婦」。近年來明正在大學演講,常有學生問他,「大學生該如何早日創業?」他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大學生應該盡情談戀愛、開派對、跳舞玩樂,偶爾也記得讀讀書就好,幹嘛想創業?」這樣的回答常惹得哄堂大笑,其實這不是幽默,而是他的真情實事、肺腑之言。
大學畢業後,我們出國留學、結婚生子,都在短短兩年內相繼完成。他選擇第一份工作就以「學習創業」為首要目的,與當時留學生的目標,「收入豐厚穩定、福利優惠、假期多多」,完全不同,在許多美國親友的不以為然中。
他選擇紐約一家創業型的小公司為職業生涯的起跑點,求仁得仁的在那兒盡力多攬事、甘心被壓榨,不計較上班時數、也不在乎職位頭銜,最在意就是工作的挑戰性以及跟老闆學習的機會。
兩年後又在親友的惋惜與不解當中,放棄到手的高薪與博士學位,回台灣惠普擔任業務行銷,他只想回到家鄉「貼近市場、了解客戶」,掌握將來在台灣創業的優勢,薪資、職稱或業績獎金諸事完全沒放在心上。
不到兩年,為了怕被惠普安定優渥的工作環境迷惑,因而錯失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天降大任」,又慌忙把自己投身苦海當中,等不及地上刀山、下油鍋,轉任一家迷你電腦系統代理商的總經理,他說這是「磨練十八般武藝的天大好機會」,我只能陪著嘆道,「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偏自投」。
磨練兩年,果然被股東、員工與客戶整得十八般「苦藝」樣樣精通。心志苦澀、筋骨酸勞之後,終於自認準備好了,就此義無反顧地走上創業的不歸路。從1983年創立華夏資訊研發中文資料庫系統、繼而開發不斷電系統,1985年誤闖娛樂界,創立當時剛剛興起的KTV,再到1986年出售華夏資訊,遠走他鄉開拓海外市場,終於在1988年分別在洛杉磯與台北創立趨勢科技。
歷經多次失敗,花錢買了無數教訓,直到1998年8月趨勢科技在日本股票上市,才終於揚眉吐氣,有一種「創業有成」的痛快感覺。
如今看來,公開上市是那麼的理所當然,但是在這之前,其實我們經過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掙扎。為了要不要改變看似美滿的現況、放棄已經成形的安定,而反覆思量、再三探討。我們幾度深思創業的目的、人生的意義,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同時湧現,也曾經讓我們猶豫不決、輾轉難眠。
存在或不存在(To be or not to be ?)
那是1996年,距離最初創辦趨勢科技已經將近八年,我們在台灣埋頭研發防毒軟體,單機版的PC-cillin在全球已經小有名聲,在日本與台灣早已稱霸;網路防毒軟體則與英特爾的網路應用部門合作愉快,他們負責行銷歐美、我們擁有亞太市場,每年除了自己營業所得,還能向晶片業的霸主收取將近五百萬美元的軟體智慧權利金,真是春風得意。
我們年年成長80%以上、毛利率95%、純利率維持在40%上下,一切是那麼順心如意。明正對公司前景充滿信心,怡樺的創意源源不絕,員工的向心力強烈得叫同業忌妒,股東的投資報酬率高的不好意思有任何意見。
我不再擔心家庭經濟、不再憂愁創業無成、不再後悔沒有繼續在藝文界耕耘。
我們都很心滿意足,也常常慶幸當年與英特爾的策略聯盟讓我們利潤豐厚,又得以專心致力於技術的研發,認為這步策略聯盟靠向老大哥的棋,是致勝的妙招。但是我們在高科技投資金融業任職多年的猶太人朋友孤獨狼(Peter Wolff)卻總是笑我們傻:「你們是市場上的一塊肥肉,誰咬一口都很滋補。你們認不清自己的價值,隨便讓人咬還很開心!」
這番恥笑令我們顯得很沒志氣、頓時英雄氣短。「嘿!我們現在賺得飽飽、憂愁少少,有什麼不好?既然肉肥、分人吃點有什麼關係?」我生性淡泊,其實也的確是商場上志氣短,很安於現狀,對未來並沒有妄想,常常反駁孤獨狼的取笑。
明正卻很喜歡跟他討論企業擴充成長以及資金來源的問題、辯論企業的出路與股東的目的。不論我們多淡薄、多知足,看遍企業興衰的孤獨狼老是苦口婆心勸我們擺脫英特爾、更上一層樓,好好準備上市籌募資金,才可以再創高峰、大展鴻圖。
另一方面在英特爾網路部門擔任總經理,與我們交情深厚的愛固衝(Ed Ekstrom)因為常聽我們淡薄言其志,知道我老是嚮往無為,他便總是半開玩笑的出言誘惑:「何不把公司賣給英特爾,你們三人拿了大把鈔票去加勒比海邊躺著,享受人生,豈不美妙?何必如此辛苦地經營公司?」喔!這真是說到我的心坎裡了!加勒比海的藍天碧海彷彿在向我大送秋波。
說愛固衝開玩笑卻又不盡然,他的確認認真真捧了協議書來跟我們議價。八百萬美金,在1994年趨勢毛羽未豐的年代,也不能說不豐厚了,何況當時趨勢科技的營業利潤還有一大半羊毛出在羊身上,來自於英特爾呢!明正卻不為所動,怡樺也強力反對簽下賣身契變成英特爾的上班族。
究竟是要繼續獨力經營、希冀美好的現況永續?還是要與英特爾合併、保障既得的利益?又或者應該更上層樓、尋求公開上市?這是企業生死存亡必須選擇的一條路,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生存不生存、To be or not to be的問題。究竟我們想要什麼呢?創業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又嚮往什麼樣的人生呢?
創業的目的
於是為了公司的命運,一起創業的我們三人,第一次認真地討論起我們創業的原始動機與將來的想望。
「我可以挑戰自己的能力極限,帶著一群聰明人,把腦袋裡的創意變成實際的產品,還可以賣錢賺錢。這是最過癮的事、也是我最珍惜的事!」身為創辦人、一直以來領導趨勢科技產品研發、年紀輕輕就獲英國《網路安全》(Secure Computing)雜誌「終身成就獎」的科技總監怡樺,顯然是為了發揮自己的潛力而投入創業。
「我不過是嫁什麼隨什麼、幫助家庭經濟罷了。創業可不是我的初衷。」這是我最常用的公開答覆。這樣的說法有幾分真情,如果不是為了與明正一起圓夢,學文的我怎麼可能投身資訊業?再說創業初期,咱們的家庭經濟也真是需要努力幫助的。我也不否認這個答覆有幾分假意,其實創業的動盪多變比當編輯或作家刺激得多、人生經驗豐富得多,因為這樣,我被深深吸引,幾次有機會回到出版界,結果還是選擇繼續為趨勢效力。
「企業的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利潤,」擔任火車頭的明正身負成敗重責,平常與我們嘻笑怒罵、不拘小節,碰到緊要關頭他可很嚴肅、無心開玩笑,「不論最初我們創業的動機為何,在資本主義的理論環境下就應該了解,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為股東創造最大利潤,其次是為顧客提供服務,然後才是為員工提供就業機會。好玩或完成自己的夢想,其實都是對我們個人而言的附加價值。」
自從創立趨勢科技以來,隨著公司的成長,我們三個人的歷練經驗也跟著累積。當年明正在輔大主修應用數學之後,在美國賓州理海大學獲電腦資訊碩士;怡樺政大哲學系畢業後赴美國德州達拉斯大學獲得資訊管理與國際管理雙碩士;我則台大中文系畢業之後,隨著明正赴美修了一些基本的資訊課程。學校所學當然不敷創業所需,儘管我們常常研讀很多商業企管的書籍,也常聆聽業界前輩的演講與訓勉,但老實說,最主要還是從實際碰到的問題當中摸索學習。一步步走來,我們對於商業、創業,甚至人生都有了多樣不同的體驗,想法也免不了有所改變。
明正一直在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最初創業只是憑著一股衝勁,為了好玩、為了試驗自己的能耐、為了掌握自己的命運。但是隨之而起的是責任,對客戶、團隊、股東的責任與日俱增。有時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已經不是單純的個人興趣或意志所能完全掌控。再說我們的小家庭也在成長,從兩個兒子的成長當中,我們也感受到肩上的責任加重,跨入人生的另一階段,不再能瀟灑輕狂。
美滿的現況
當時趨勢科技全球員工不到五百人,防毒軟體從單機的PC-cillin、企業用戶端的OfficeScan、到伺服端的ServerProtect、網路閘口的InterScan、ScanMail等等,產品線相當完整,在台灣、日本、德國都處於業界第一,在美國也躋身三強之一,每年純利率40%以上,年年總是出乎意料的賺錢。
每當在股東會上宣布年度結算、提議年終分紅的比例時,因為對大家都是意外之財,因此全體董事與股東總是無異議地大力鼓掌、一致通過,快樂的不得了。
如果單就當時眼前的現實狀況來說,各方面實在是美滿幸福。公司不大不小四百多人,我們三人分工合作,雖然忙碌也還應付得來,一呼四諾、沒有內部管理或鬥爭的問題;客戶愈來愈多,雖然偶有怨言紛爭,但大都折服於趨勢防毒產品的科技先進,對其他服務或價錢方面就不大苛求;家庭經濟也不再拮据,雖非大富大貴,總算股東們也都有房有車、小有積蓄。剛度過創業艱辛期的我常不自禁地滿懷感謝,祈願時間凍結、美景永存。
但是,就像我曾千百遍對著年紀四、五歲、胖嘟嘟、傻呼呼的小兒子懇求:「不要長大了、就這樣好可愛喔!你不要再長大了好不好?」他總是堅決地搖頭、大聲說:「不要!我要趕快長大!」
世間一切活的事物都會長大,一切隨著人事而發生的景象也必然會改變。趨勢科技是一家由許多人組成、在社會上活躍的公司,它有自己的成長模式、自己的責任義務;它必須迎戰電腦病毒、與業界的對手競爭,它必須面對必然的挑戰、應付必然的變局,一旦停止成長就必然走向衰退。如果我的小兒子果真應驗我的要求、違反自然原則不再長大,我想我會崩潰、嚎啕大哭!儘管留戀現狀,卻不能抗拒前進,不進則退是任何事物成長的必然。
只是一定得拚命快速的成長嗎?不能悠哉悠哉慢慢來嗎?也許這就看生長的競爭環境而定了。
叢林中的捷豹
經過種種考驗,我們愈來愈了解資本主義下的商業競爭原則,也明瞭公司的結構與責任。尤其是明正,他總是把「如何能夠維持成長、贏得競爭、繼續創造利潤」時刻記在心頭,老是擔憂趨勢的體質不夠強健、不能永續經營。那時他三十多歲,精力充沛、鬥志十足,警覺得有如叢林中的捷豹,總是注意著業界動靜,擔心著敵對威脅。對內管理的每件事都是「現在不做就來不及了」。對外業務的每件案子都是「輸了、我們就沒前途了。」
他的偏執狂有時令向來樂觀的我不耐煩:「公司明明好好的,你幹嘛擔心得那麼遠?」「現在不擔心、哪天怎麼死的都不知道。企業不能停滯不前,一定要想辦法維持高成長。」他心心念念著高成長、從不知足。
「天啊!每年近乎百分之百的成長率還不夠好嗎?到底要把大家逼成什麼樣子你才滿意?」每年在訂定下年度計劃時,我們總是和各分公司的總經理爭論不休。台灣總說市場已經飽和、不可能成長30%以上;美國總說競爭對手花多少錢在做行銷,我們比不過人家;日本總說總體經濟不好、沒把握成長;歐洲就說請不到菁英加入,難以繼續高成長;大陸當然說要繼續投資、短期不能期望回收;中南美就說都是幣值不穩惹的禍,沒把握、沒把握!
明正總是堅持一貫的高成長策略,強力要求大家「別睡覺了!」「如果產品那麼好賣、成長那麼簡單,請高中生來當總經理就好了!就是因為困難才需要大家拚命啊!」在這樣威脅利誘、加上明正自己帶頭衝刺之下,從1988年創業到1996年之間,每年總體業績竟然維持百分百的成長,我覺得實在難能可貴,明正不該再有怨言了。
成長是生存的不二法則
但是他有他的道理:「如果這世界上沒有競爭者,我們的確可以自滿。要知道我們雖然成長率百分百,但是我們的營業額比競爭對手少一半,成長當然容易得多。假設他們接下來三年平均成長率30%就好了,要追上他們,我們就得連續三年再繼續成長80%以上才能追趕得過。」
「為什麼一定要跟他們比?我們在亞洲當龍頭,輕鬆一點、成長緩慢一點,有什麼關係?」我最愛跟他抬槓。
「割地稱王能長久嗎?對手是美國上市公司,每季公開財報都得表現成長。就像菸草公司、汽車製造廠、電器產品等等,在歐美成長達一定極限了,要不要往亞洲、非洲尋求繼續成長?軟體公司不像消費產品、一個項目可以有好幾個品牌共存。你可以舉出四、五家洗髮精的品牌,但是你記得資料庫軟體第三名是誰嗎?軟體業是贏家通吃的競爭,如果不能全球稱霸,就只有等著被併吞或消滅。」
就在這樣偏執狂式的擔憂、不知極限的往前衝刺之下,趨勢科技在全球防毒軟體業界闖出了名號。當時我們在日本與台灣稱霸;在美國被認定是技術與遠見超前,行銷與業務卻必須急起直追的老三;在歐洲則仍有英國的所羅門軟體(Dr. Solomon)纏鬥不休、難以稱霸一方。
趨勢科技如果想要繼續成長,必須得面對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擺脫各方競爭者的威脅,爭取全球數一數二的地位。據明正所言,這是企業用軟體公司生存的不二法則。
要達到這個目標,除了我們目前已經擁有的技術與產品優勢之外,一定得大力加強全球市場行銷。在客戶層方面也必須往上開拓大型跨國組織的市場、往下深耕中小企業與個人使用者的市場。這一切都必須在公司內部的策略、組織與營運上大力變革,才有可能。
始為家天下
考慮上市是變革的第一步。唯有從根本的公司體質、股東結構改變,藉由公開上市的財務稽核制度昭信大眾,才能獲得股票市場的資金挹注、媒體界的注目、大型組織客戶的信賴,以及專業經理人的青睞加入。這些都是處於轉捩點的趨勢科技所亟需的。
我們創業初期的五千美元資金來自自己的儲蓄,兩年後的三十萬美元擴充資金來自家人的投資,此外一切投資所需都來自營運利潤,從來沒跟金融機構貸款。我們拒絕過許多矽谷的創投基金,得罪過不少有意當股東的親朋好友(包括很有遠見的郭台銘先生)。
自始以來,我們的股東結構非常單純,除了創辦的明正、怡樺與我三人,就是我的父母兄弟以及分到乾股的二十多位早期加入的重要員工。這樣的股東結構非常有利於創業初始的營運,大家團結一致,沒有私心也不貪心。
董事會成員都是自己家人,開董事會好像在開溫馨的家庭聯誼會,雖然會議形式在明正的堅持之下一向很正式,財務人員總是戰戰兢兢地準備詳盡報表。身為董事長的明正總是不厭其煩地向不懂資訊產業的董事解釋策略與經營,連我的父母在董事會上也必尊稱女婿為「董事長」。但是一切議題都輕鬆過關,董事會無法提供任何策略建議,也抱著賺錢就好的心態,未盡督察之責。
如果我們創業的目的是為了家庭的富裕或個人的財富,為了傳子傳孫世代不愁吃穿,那麼保持這樣的私人資金結構,維持和樂的董事會,讓經營者沒有掣肘之虞,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趨勢科技處於必須高度成長、稱霸全球的轉捩點,這樣的董事會與股東結構必須改變。一來因為繼續擴充所需的巨額資金已非原有股東所能增資承擔。雖然原始股東對趨勢科技充滿了信心、也絕對願意全力支持,奈何個人財力有限,把從前賺得的投資報酬通通拿出來增資也不夠應付全球快速擴充的需要。畢竟從前的股本太小、如今的挑戰太大,風險已非保守的原始投資人所願承擔。
二來因為創業的我們三人在國際營運方面也極需追求進步,健全的董事會應該可以幫助我們釐定策略、因應變局所需。當時我們三人分工合作,明正掌管全盤發展策略與業務,怡樺掌管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我管行銷與人事內務。財務方面皆非我們所長,雖然有專業的財務人員負責,卻無法應付全球快速成長的運籌帷幄。久了,還真怕出亂子!必須尋求有經驗、有擔當的董事會來加強我們的國際營運知識、補強我們在財務管理方面的不足。
需才孔急
必須改變董事會與股東結構最重要、也是最緊迫的理由是,身為軟體產業的一員,我們深知人才是唯一的資產,唯有不斷召募人才投效趨勢,我們的資產才能不斷上漲,我們的競爭才有希望。
然而很無奈的,因為我們單純的股東結構,以及創業三人之間牢不可破的夫妻、姐妹關係,雖然我們極力撇清,也的確是各擅其長、分工合作,卻總免不了被人視為家族企業。不知自何時起,家族企業這個名稱非但不吃香,反而帶點神秘的罪惡感,似乎是不公開、不專業、用人徇私、利益輸送的代表。在大陸上還有「夫妻黑店」之說,叫人好不難堪。
許多專業人員總是擔心在這樣的企業工作,永遠沒有出頭天的時候。一切全憑企業主的喜好辦事,缺乏制度的保障,也許會拍馬屁逢迎的就吃香。身懷真才實學的專業人士誰願意這樣被糟蹋呢?
即使我們三人在能力特長上互補有無、合作無間,但我總是處於尷尬的地位,有時也免不了心虛,「若非因為身為明正的妻子,我憑什麼坐在這個一人之下的位置上?」我戒慎恐懼、不敢囂張。
台灣的趨勢同事喜歡親切地叫我「老闆娘」,殊不知這是我的緊箍咒,一聽就頭痛,彷彿因為我這樣特殊的與總裁之間的關係,害得趨勢沾染了家族企業的氣息;彷彿我不是因為實力才貴為副總;彷彿一切成就都是因為特殊的身分而得、一切榮耀都不該歸我。這是身為「老闆娘」多年不為人知的心病,也是我永遠不敢居功、永遠比別人多下苦功的真正原因。
要到多年後,經過許多掙扎、自我解套、自我認知、自我肯定,才能見山又是山,做回原來的自己,不受俗見定論的影響,甚至也能以老闆娘的稱號為榮。
當然最該感謝的是明正對我百分之一百的信任,他從不認為我有做不到的事、從不懷疑我是當時他能找到的行銷副總最佳的選擇;他從不因為我是妻子就對我在公事上讓步,從不因為我的任性或撒嬌就改變自己的看法,也從不聽信人言就對我的信用打折扣;更難得的是,即使在十分大男人主義的日本商業環境,他也從不介意我當「跟得夫人」,出差、應酬、談判處處前後相隨。
他對自己的信心使他能對我放心、他對世事的豁達使他能任我隨意發揮。要不是有這樣公私分明的老闆,我這個專業老闆娘的角色將更難扮演。
我們夫妻之間、姊妹之間的專業分工,趨勢內部大概都清楚,我們三人之間的默契也是創業初期致勝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們之間牢不可破的婚姻與血緣關係,不免引起外界家族企業的聯想,或許因而阻礙了傑出專業人士的投效,為了公司長遠的發展,我們希望趨勢科技是一家國際級的專業管理的公司,而不是容易被一般人誤會的家族企業。
活的企業
公開上市是唯一的最迅速的變革方式。我們或許失去一些自主權、失去每年自由分紅的暢快,卻能換得充裕的資金、健全的董事會、值得信賴的財務制度,天下豪傑因而投效,家天下得以變身公天下。
倘若沒有我們三人,趨勢照樣欣欣向榮、繼續成長,我們因此創造了一個活的企業體,可以生生不息,這才是企業長遠之計,也才是我們創業真正想要達成的。我們也壓根兒想都沒想過要讓我們的兒女繼承趨勢。
何必這樣剝奪他們的人生探索、牽制他們的自我成長,甚至毀了他們將會有的其他成就呢?我們時常不解,為何有人非要強迫兒女接班呢?創業是我們選擇的路,兒女自然也該有權選擇他們自己要走的人生旅途。這是我們三人數度深談之後相當肯定的共識!
在幾番深度討論、細心反省之後,趨勢科技不要被購併、不要家族經營,而是要公開上市,征戰全球的決心終於牢不可破。
有了決心就開始進行種種規劃,首先要考慮的是究竟在哪兒上市。說起來我們真幸運,竟然有三種選擇的煩惱,美國、台灣、還是日本?
首先考慮美國。幾乎所有國際性的軟體公司都在那斯達克上市,我們當然不會不嚮往。它是最先進的高科技股票市場,微軟(Microsoft)、甲骨文(Oracle)等國際知名軟體公司都名列其上,智慧財產與資訊軟體的價值早已被認定,是全球矚目的股票焦點。
在那斯達克上市就能立即提升趨勢科技的全球知名度,這是相當誘人的好處。不幸的是,當時已經有兩家防毒軟體公司〔賽門鐵克(Symantec)、網路聯合(Network Associate)〕在那斯達克上市,而且都是美國本土知名的老牌軟體公司,趨勢科技若以第三家的姿態上市,實在很難脫穎而出,必然會被相提並論、受到嚴格的評比,又難以彰顯我們在技術研發以及全球市場的價值。
再說1996年以前,美國趨勢科技正在艱苦奮戰,營收不過佔趨勢全球營收的15%左右,如果拿這一部分去和其他兩家爭長短,豈非雞蛋碰石頭?既然我們可以另有選擇,何必走這條老三的路?我們於是決定另謀出路,暫且把那斯達克的上市夢擺一邊,等到時機成熟再考慮。
打破日本神話
在我們考慮上市的1996年當時,日本的軟體業方興未艾,幾家軟體公司上市成果都不錯,本益比維持在五十以上。趨勢科技的名聲在日本也愈來愈響亮,營業額竟佔趨勢總營業額的一半以上。尤其我們的研發能力以及國際行銷的實力在日本軟體業界獨一無二,相當受到矚目。
正好那時日本軟體銀行以小拚大併購美國最大的資訊媒體Ziff-Davis與Comdex電腦展覽,又成功投資美國的網路明星雅虎(Yahoo!),資產大漲,在國際間聲望鵲起、如日中天。
軟銀的孫正義自從初創業就與我們惺惺相惜,趨勢科技的防毒軟體在日本透過軟銀經銷,是當時對軟銀的利潤貢獻度第二高的軟體廠商(第一高是日本微軟),兩家公司合作無間、相輔相成。跟我們相識多年的孫正義知道趨勢科技的爆發力,也很希望能與我們有更進一步的合資關係。
在排除了美國與台灣的上市,又有了軟銀的投資提議之後,我們於是認真考慮在日本上市的可能性。據說從來沒有外來企業能夠成功在日本股市登陸,這個挑戰令我們很興奮。想想看,我們已經打破了外國人在日本不能創業的神話,何不更進一步接受股市的挑戰?
「有軟體銀行加入趨勢科技的股東行列,在日本上市就多了一道護身符。」我們的日本幹部這樣認為。他們總是擔心台灣出身的老闆在日本還罩不住。
「別聽他們胡說!你們自己的條件夠好,又已經有英特爾2%的股票投資,哪裡需要軟銀?不過是被他們平白賺一筆罷了!」當時在霸菱任職高科技股分析師的朋友孤獨狼對我們信心十足,總是勸阻我們讓別人投資。
「我們的研發實力、財務條件與營收遠景確實都足夠上市、綽綽有餘。問題是我們在上市準備方面完全沒有專才、沒有資源,軟銀在這方面卻是經驗十足、人才濟濟,」明正的考量向來比較周全而理性:「當然我們也可以花錢請人掌理這些申請與規章事宜,但是身為創辦人與領導人的我們,勢必得分心去督導應付,偏偏現在網路防毒市場競爭正烈,我們如果注意力分散,可能上市成功了,經營卻敗下陣來,那就得不償失。而且上市之後成長壓力更大,必須持續努力證明自己的實力,現在絕對要先打好基礎。」
「何不各擅所長?讓軟銀投資入股,請他們的財務專家進駐,專心輔導主持上市,我們則繼續在防毒技術與經營上努力,豈不萬無一失?」當時趨勢科技在日本只有會計經理,沒有財務專才,我常常必須居間聯絡美、日、中各方,以便做成合併報表,如果上市事宜還要我這種完全沒有財務概念的人來負責聯絡,那一定該糟。在日本想要請到可靠又高明的財務專才加入未上市的外國老闆公司又是難上加難,我因此大力贊成軟銀入股,但願他們把財務規劃以及與日本證管會的交涉事宜完全接管。
後來我們迅速做成決議,軟銀以三千五百萬美金買下趨勢科技35%的股份,開始積極協助趨勢在日本上市。
飛向天空
憑著軟銀多次協助投資公司上市的經驗,以及趨勢原來就很健康的財務報表,果然破紀錄地在開始申請後十個月內順利上市,1998年8月18日趨勢科技以4704的代號在日本股市上櫃,股價一飛沖天。此後兩年直到2001年網路泡沫化之前,趨勢的股價一值維持在穩定成長的高檔,本益比一度高達五百以上。
我們初期很慶幸有軟銀的提攜才能快速通過上市考驗,但是後來認真想想,孤獨狼也並非全無道理,也許可以說我是個在金錢方面沒有遠見、沒有野心的人,當時只想到軟銀入股,我們先賺一筆,資金充裕就可支援美國市場的艱苦行銷,何樂不為呢?但畢竟孤獨狼在股市分析上是眼光奇準的老狼了,趨勢的市價果然應驗他的預測,上市之後如出蚌的珍珠光芒逐漸顯露,投資法人開始認識到我們的技術研發實力、國際經營遠景以及創造利潤的天才,軟銀對趨勢在財務規劃方面的幫助在上市之後開始遞減,甚至成了負擔。
孫正義對趨勢的原始投資在上市之後立刻大賺不只八倍,但是當時他正意氣風發、大膽擴張版圖,在全球瘋狂投資網路公司,沒多久現金調度就出現了問題,雅虎持股是他最大的價值所在,如果出讓勢必影響軟銀市價與貸款信用,權衡之下不得不匆匆在隔年(1999年)趨勢科技掛牌那斯達克時,悉數賣出所持有的35%趨勢股份。
當時我們非常擔心這樣大量賣出的結果會讓股價大跌,也擔心投資法人對我們的未來失去信心。不料我們是傻人有傻福,投資法人竟然空前熱烈搶購,認為軟銀退出趨勢科技是個大利多,從此趨勢股票流通量大增,經營管理更加獨立,日本經銷商也不再受限於軟銀一家,原有的產品研發與國際經營的實力更能充分發揮,真正可以宏圖大展了。
於是我們原先的擔憂變成意外的利多,趨勢科技就此破繭而出,從家天下變為公天下,再進一步擺脫創投公司的控制,財務長不再是軟銀人馬,資金調度不再受制於人,大股東多是台歐美日各大法人機構、持股穩定,董事會由內部專家與外部監察人組成,沒有家族色彩,獨立而健全。
我們的上市初衷得以如願,從此趨勢的天空變得寬闊無垠、沒有極限,台灣的鳳蝶翩翩飛向繽紛的國際,開始展現曼妙的舞姿。
我更高興的是,趨勢科技的創新、品牌、文化與國際經營都得到正面的評價。雖然商場競爭勝負乃兵家常事,最後的勝利也仍在未定之天,但是趨勢科技能夠繼續成長、逐漸取得在網路企業防毒市場的龍頭地位,除了創新技術、自有品牌與全球服務網路等種種競爭必備的利器之外,我想企業文化一定也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
不一樣的超國界文化、特別重視創新的精神支持著我們,在緊要關頭依認同的價值觀行事,在必須取捨之時勇敢堅持理想,在飽受壓力之時不怕千夫所指,在名利誘惑之時衷心不為所動。沒有這種人文的考量,我想趨勢科技不過是另一家商場逐利的企業,再成功也沒有什麼特別。
前言 我為什麼創業?
張明正
大丈夫當如此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紐約一家行銷資料庫軟體公司擔任程式設計,那時剛從賓州理海大學拿到碩士,沒有任何工作經驗,英語也不怎麼靈光,整天關在辦公室內與電腦為伍,雖然很喜歡軟體工程中所包含的創新,但是也很嚮往辦公室外的業務挑戰。
有次跟隨公司的創辦人,同時也是總經理鮑伯‧布朗(Bob Brown)去芝加哥開會,向桂格(Quker Oaks)公司行銷部解說我的促銷程式的使用方式,住在一流的大飯店中,只見穿西裝打領帶,手提黑色皮箱公事包的商務人士進進出出,言談之間充滿自信,說的都是預算、計劃、策略、國際會議的事,我不覺心生「大丈夫當如此」的想望。
從小我就想創業,大概是因為家裡開設保齡球館、建造教堂等影響,父親從來不是上班族,母親則是出點子開創新業的高手,我自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似乎覺得創業是天經地義的事。那次在芝加哥出差,讓我眼界大開,想創業的心願未改,只是因為羨慕那些人周遊世界各地的經歷,也被商務運作中的種種深奧所吸引,因此立志要學習業務行銷,要做國際經營的生意,而我熱愛軟體創新,也只有這方面的專長,當然只能從軟體中尋求創業的機會。
十年後,因緣際會,我與太太怡蓁,以及聰明絕頂的怡樺共同創立了趨勢科技,似乎當真實現了當年的願望,軟體創新與國際經營。
療傷、救贖之路
1998年當趨勢在日本上市,我的父親已經嚴重中風,但是他特地從洛杉磯飛到東京與台北參加我們的上市慶典,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兩位姐姐玉君與珀君也特地穿上長禮服左右相伴,父親開心得合不攏嘴。當時母親也輕微中風,因為體力不濟不敢長途飛行,事後她聽姐姐們的敘述,看照片與錄影帶,感動得淚流不止。
曾經生活在日本殖民陰影之下的父親與母親,怎麼也想不到從小反抗性強、不聽長輩的話、不愛讀書作功課、不被看好、不被引以為榮的小兒子,竟然創下一個在日本上市的公司,被日本人稱為社長,經常用英文向日本人訓話演講,他們覺得不可思議、出人頭天,終於可以這個兒子為榮。
我突然醒悟,原來心底深處,我一直希望贏得父母的尊重與信任,一直想向他們證明我的能力,證明我不是失敗者,我有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我要自立自強,闖出一片天地,是這種決心激勵著我。原來佛洛依德的理論是有根據的,我的發憤圖強竟來自於兒時不被父母肯定的創傷。
父親於2001年冬天突然去逝,當我在葬禮上對著各國的親朋好友致詞,第一次哽咽不成聲,「父親!你可以安眠,我不再怨恨你打罵我直到高中,趨勢科技圓了我的夢,最重要的是,我終於能夠讓你以我為榮,」化解了父子間多年的心結。
原來我創業的最原始動機,沒有什麼崇高偉大的理想,只不過是我的心理療傷、救贖之路,是幫助我走向成熟的過程。外界的聲譽肯定或誹謗不屑,我都不在乎,我不過是要贏得父母的肯定。
真正做自己
自從公司上市,我已完成了這個深埋心裡的願望,母親如今在洛杉磯最高興的就是看到我的消息上報、甚至上電視,有時為了取悅老人家,我才接受日本媒體的採訪。
解開這個心結之後,我變得舒坦、從容、接受自己,對自己感到滿意,對外界感到契合,終於能夠真正做自己,發揮自己最好的一部分,「Be the best part of myself」,這是我創業的最大收穫!
車上的CD正唱著我最愛聽的阿姆(Eminem)的饒舌歌「自我陶醉」(Lose Yourself);他唱著:「If you had one shot, one opportunity......you better never let it go. You only get one shot, do not miss your chance to blow. This opportunity comes once in a lifetime yo.」(如果你有一顆子彈,一次機會,可別放手。就這麼一次機會,別搞糟了,一生只有一次,嘿!)。我心裡卻又想起另一首我與怡蓁最愛的爵士歌「世界真美好」(What a wonderful world)。
過簡單的生活,做真實的自己,世界真美好!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