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公司在公開上市之後,利潤總是下跌?
為什麼投資台灣股市根本沒有風險分散的效果?
為什麼股價總在分析師喊買進之後下跌?
為什麼神奇的複利效果常不存在?
從事投資或對金融市場有興趣的你,對上述問題的答案一定感到十分好奇。
本書將教你識破金融市場與公司財務能否賺錢的真相,同時也教你在不同的金融環境下投資時的自保之道。
經由作者幽默風趣的文筆以及簡單的圖形,你將了解所有深奧的理論與金融變化,
增加投資決策的分析能力,使自己更能自信投資、聰明理財。
我們都知道,投資要懂得分散風險,「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們都聽過,「股市的複利效果超過定存的複利效果」;我們也都認為「高風險會有高報酬」……,但是這些所謂「正確」的投資觀念在現實的世界中並不一定靈光,為什麼依循這些觀點進行投資還是會賠錢?是哪裡出了問題?
本書作者嘗試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說明一些有趣的金融現象、釐清一些投資觀念。書中提出許多與傳統不同的觀點,經由作者幽默風趣的文筆,讀者將可輕鬆領略金融市場的奧妙,同時也可以加強自己對投資決策的分析能力,使你更能自信投資、聰明理財。
推薦序 親近投資世界的入門書 許立慶
作者序 一本試著說「人話」的金融普及書 沈中華
第一部 股票市場與企業金融
一、59分效應——盈餘管理或盈餘操縱
二、好東西不與好朋友分享?——公司上市與現金增資
三、五十步笑百步——無法分散的市場風險
四、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的地方——被忽略的流動性風險
五、神啊!請再給我多一點獲利——神奇的複利效果常不存在
附錄 高風險與高報酬
六、分析師現形記——可以相信券商推薦的股票嗎?
第二部 外匯市場
七、台幣升的少貶的多——區域貨幣弱勢原則
八、你是我美麗的倒影?——到底台幣應強勢還是弱勢?
九、人民幣升值之後?
第三部 銀行管理
十、最敏感與最不敏感的存款——外匯存款也可預測匯率
十一、賞罪罰功——錯誤的盈餘造成錯誤的決策
第四部 經濟
十二、當華爾街指標與主要街指標背道而馳時
59分效應 只要多一分就好
我在唸大學時,有時不小心經濟學原理考個59分(請注意只是不小心),我心中會非常希望老師能再施捨一分給我,只要一分就好,這一分對老師個人事小,對我及格與否事大,且由於當時考題都以問答題為主,故多給一分應該是老師自由心證的問題,絕不會影響老師公平無私、正義凜然的權威。不過由於對老師無上的尊敬,心中深怕如此做表示不信任老師的專業,所以從未去請求老師施捨這一分。
歲月如梭,轉眼我也成為一位大學教授,也有不小心給學生59分的時候,但這一代的學生比我當年有勇氣多了,得到59分的學生大都會來要分數,他們會說:「老師,拜託啦~,這一題別人都有8分,我只有2分,能否再給1分就好,拜託啦!」,我心中也會想:「只有1分嘛,就算了。」便會將59分改為60分,所以成績單60分的同學,原先可能是不及格的。
這種得到59分再來爭取一分的情形一旦發生多了以後,要求改分數的同學太多了,我也會漸漸變聰明,乾脆將原先59分的自動給60分,原先為58分的則給57分,如果將學生的成績畫成一個直方圖,就會發現這個圖形不是常態分配,而是在59分出現一個大凹洞,但在60分處卻過高,表示我對分數進行一些調整,這種現象,我自嘲地說:「這是59分效應」。
這59分其實反映的是人們心境的一個障礙,或稱之為「門檻」。我發現這門檻無處不在,它也存在於公司的年終盈餘,投資人千萬要小心盈餘所產生的「59分效應」。
「合法」操弄盈餘
每一家公司在年底做帳的時候,都可能面臨59分效應。當公司的盈餘為負的一點點,公司的老闆會想:「公司今年不賺錢,股東一定會質疑盈餘為何為負的,即使這負的金額不太多,但股東可能也不會罷休。如果能做一點什麼,使公司盈餘改為正,即使只有正的一點點,那麼股東就不會過分質詢我。」還有,如果經理人的紅利是依盈餘為發放基準,則經理人更會想將盈餘調整好看一點,反正這又不違法!所以公司老闆或經理人就會與會計人員討論,是否能合法地運用一些方法,讓盈餘更好看:
(1) 將今年的某一部分費用列到明年;
(2) 預先認列未來收入;
(3) 再不然就賣掉一些股票或票券,只要盈餘不要為負的就好。
所以報紙有時會刊登:「某某公司今年營收不理想,決定賣掉手中台積電股票,預計可進帳2億元」,這時大家就可知端倪。當營收不好,如果不是大環境因素,就是表示經營方向有誤,與手中持股何干?但因為一旦賣掉持股,可使盈餘好看一些,所以不惜賣祖產以增加收入,應付大眾的質疑。 一旦我們了解盈餘管理存在於每一個公司,就不會訝異美國一位商業小說作者柯恩(Charles Cohen)將「盈餘管理」列為企業十大惡習之首。柯恩這位作者也曾經開過一家公司,他說:他二十六歲初出茅廬創業的第一年,有一天和會計師(一位正直之士)商討盈餘的問題。
他問會計師,「我們賺了多少錢?」 會計師的回答是:「你想賺多少?」 我們以前或許還不太懂他們的對話,現在則較為具體了!也就是盈餘不是衡量公司績效的可靠標準,主因在於盈餘數字是可以合法操弄解釋的。書中又提到,一個盡職的會計師也許會告訴你,公布公司的盈餘可能會付出昂貴的代價,再教你如何以輕易以合法手段隱藏盈餘,藉以逃避。結果出現了諷刺的結論:一家業績良好公司按正常作法呈報的盈餘只有蠅頭小利,甚至虧損;而一家表面財報上賺一些錢的公司,其實是有相當的虧損。
盈餘有如此大的變化,任何學者或分析師要以此資料進行績效評估分析,其實都應非常小心,因為當盈餘低時,並不表示該年度公司績效差;而當年盈餘高時,也不表示該年度公司的績效好。只有充分了解公司作帳的方式,才會得到正確且有意義的答案。
所以我們除了由盈餘判斷一家公司好不好,也要參考別的指標。以前我會建議參考報表是否由好的會計師簽證,但自從安隆案(Enron)之後,我也不敢再如此說。 除此之外,美國最富有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ant Buffet)認為,掌握財務會計、銀行會計(但不是學那種如何記帳的會計),是在投資中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他說:「當管理者想把企業的現實狀況告訴你時,可以在會計學的規則下進行。不幸的是,至少在某些行業,當管理者想敷衍塞責時,也可以在會計學的規則下完成。如果不能辦別清楚這種區別,那你就不應該涉足投資行業。」
他的意思就是:我們如果想投資,就應有財務知識,否則,就不要選擇購買股票。換言之,如果一開始就不懂閱讀公司的財務報表,那麼選擇買進股票純粹就是一賭博。
由此看來,所有公司財務報表的盈餘竟然都不可靠,我們投資人真的要非常小心了!
一本試著說「人話」的金融普及書
沈中華(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與亞太金融中心主任)
這本書嘗試說明一些有趣的金融現象。我在進行研究時常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簡單金融圖形,這些圖形雖然簡單,卻可用來協助我們了解金融知識。我希望能藉由這些圖形來傳播金融知識,並幫助大家更了解金融世界。
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廣大的薪薪學子喜歡唸書,也喜歡做學問,所以我努力將深奧難懂的理論用簡單的話說出來。這看似簡單,但其實並不容易,也要很努力,才能完成目標。
我在唸研究所時,一位客座的數學教授曾告訴我們:「教好數學的方式就是給例子、將它具體化。」這個觀念對我影響深遠。我自己在教學、或與朋友聊天時,就常聽很多人說:「請你們學者說人說的話。」我的好朋友,中研院周雨田教授轉述另一位計量大師的名言給我聽:「最沒有power的test就是沒有人用的test。」雖然這些論點並非人人贊同,但對我影響很深,所以我在教學、研究、服務、公益活動之餘,不斷鞭策自己往這個方面努力:將深奧的學問,用簡單的例子說明,讓大家有具體的感覺,如此一來,學子才能吸收快速,學問將也因此變得親切可人。
看故事,學金融知識
本書的特色可簡稱「金融普及化」,在這本書中,我挑了12個與金融學問或投資有關的例子。許多認識我的人都曉得我喜歡說故事,特別是引用金融思想史來說故事,例如柯南的「引爆摩天大樓」、歌德的《浮士德》、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的《獵殺紅色十月》、牛頓出任鑄幣局局長……等,都是我與同學聊天常引用的故事,所以本書的例子,也是如此誕生,例如〈神啊!請再給我多一點獲利〉、〈好東西不與好朋友分享?〉、〈賞罪罰功〉等,大家也可當故事來看,相信會減輕不少學習的負擔。 本書的許多看法均與傳統略有不同,所以我也非常歡迎大家指正,與我討論。如果我說的不好,請一定要多原諒。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天下遠見文化事業群的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的大力支持,此書才得以問世。此外,也要感謝編輯劉家瑜小姐在本書撰寫過程的大力協助,沒有他們,也沒有這本書。
最後,我要謝謝政治大學以及國科會給予我許多學習機會,還有許多好朋友及好學生的討論與鼓勵,其中,政治大學會計系戚務君教授,實踐大學張邦茹教授及政治大學金融系博士班張雲翔同學都給了我許多珍貴意見。如果本書仍有錯,當然一切均是本人的責任。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