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大師科特勒論生技業的品牌行銷
第一本剖析生技業如何進軍全球品牌的書
生技業的下一步:研發、全球化、品牌
品牌將是生技業的成敗關鍵
從製藥與國防到食品與化妝品,
生物技術的突破創造巨大的全球市場機會,
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大製藥廠、資訊技術大廠商、以及生技新公司,都必須重新思考經營模式。
這是第一本有關生物技術的書籍,
作者法蘭秀斯‧西蒙與菲利浦‧科特勒結合生物技術與行銷專業,
告訴經理人如何在生技領域中創新,
如何以生技品牌贏得顧客,並且創造全球性的長久優勢。
從製藥與國防到食品與化妝品,生物技術的突破創造巨大的全球市場機會,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製藥廠、資訊技術大廠商、以及生技新公司,都必須重新思考經營模式。
這是第一本有關生物技術的書籍,作者法蘭秀斯‧西蒙與菲利浦‧科特勒結合生物技術與行銷專業,告訴經理人如何在生技領域中創新,如何以生技品牌贏得顧客,並且創造全球性的長久優勢。
西蒙與科特勒以淺顯的文筆,解釋為什麼在新的生物領域創新,將是由跨產業的合作網路所帶領,尤其是資訊技術、消費者主義、與系統生物學,這三個改變的力量。作者以最新的產業案例說明,例如日立、西門子、安進、與輝瑞等企業,利用這些因素將在未來數十年成為生技的領導者。
本書主要章節是建立與維持生技品牌。西蒙與凱科勒提出有力的架構,讓經理人重新定義傳統模式,並且改變成新的品牌思維模式:全球「大眾市場」的模式,或者全球「目標療法」的模式。作者以威而剛、立普妥(Lipitor)、厘度姍(Rituxan)、格里維克(Gleeve)等新產品為例,這些產品推出即造成熱賣轟動市場,已經證明這兩種模式很有效。
從消費者商品到工業產品,所有的產業都受到生物技術的影響,每一位必須了解生技世紀的經理人、行銷人員、分析師、與顧問,都應該閱讀本書。
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世界最著名的行銷專家之一,西北大學凱樂(Kellogg)管理學院強生(S. C. Johnson & Son)傑出教授。
科特勒教授著述繁多,著名的有《科特勒談行銷》(Kotler on Marketing)與《行銷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
法蘭秀斯.西蒙(Françoise Simon),二十年來從事生技領域,是該領域的策略大師。
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商業與公共衛生教授,SDC顧問集團總裁,客戶遍及全世界。
西蒙博士曾與人合著四本書。
政大歷史系畢業,美國肯塔基州默海德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士。曾任中國生產力中心主編、經理,讀者文摘叢書主編,良辰出版公司總編輯。
現專事翻譯工作。
譯有《了解全球化》、《虛擬國家》、《新君王論》、《知識經濟大趨勢》、《推銷員成交策略》、《聰明女人致富七招》、《顧客關係管理》、《就是這個IDEA!》、《打造全球生技品牌》、《這一生,你為何而來》與《奧客不擋路》、《我愛大客戶!》等書。
序 行銷國際 開創生技新紀元 李鍾熙
序 研發+經營+品牌=成功 凱文.夏瑞
第一部 航向全球生物科技新紀元
第一章 新生物市場
第二章 生物產業改變的力量
第三章 生物網路的創新
第二部 運用生技品牌的力量
第四章 生技行銷的規劃
第五章 建立生物品牌
第六章 維持全球生物品牌
第七章 更新生物品牌
第三部 迎向挑戰
第八章 取用與價格取得平衡
第九章 生物產品定價策略
第十章 連結網路與非網路的策略
結論
專有名詞解釋
英中/中英名詞對照
第一章 新生物市場
生物學將主宰二十一世紀的科學。 傅利曼.戴森(Freeman Dyson) 二○二○年四月,紐約 上午八時,早晨春光明媚,傅勒一家人正忙著。約翰在律師事務所上班正準備上路,妻子辛西雅習慣上班前跑步,八歲大的瑪莉安準備上學。他們住在衛徹斯特,瑪莉安在家中的餐桌上,剛剛接受最新的預防接種。這時候已經不再採用注射的方法,她剛才吃的香蕉就是預防接種疫苗。
約翰剛完成每個月的健康檢查,他穿的T恤有感應器,所吞服的膠囊可以收集資料,再使用腕表式傳輸器,將資料傳給內科醫師。他的健康狀況良好,因為他有控制飲食與做運動,但也是因為根據他的基因型所特別訂製的新藥。他總是很忙,所以很容易忘記服藥,但是他現在植入微晶片,可以緩慢釋出藥效。
辛西雅在浴室裡使用新化妝品,處理她的青春痘,效果讓她很滿意。自從去年冬天滑雪膝蓋受傷重建之後,她每天早上都跑步,現在剛跑完回來。同時,約翰完成銀行轉帳,決定賣出一支股票,他認為已經上漲到高點了;透過虹膜掃描與其他生物辨識系統,網路交易安全已經不再有問題。
戶外的空氣清新宜人,赫德遜河看起來非常清澈——生物燃料與能夠吃掉廢棄物的細菌,在過去幾十年內很神奇地改變紐約的生態。飛往加拿大與西岸的飛機掠過天空,旅客搭乘這種飛機更加安全,因為機翼與機身是以生質製作,可以感應偵測到壓力,並且在裂縫發生之前能夠自我修補。飛機的航空電子設備包括神經中樞網路,可以迅速反應重大的意外事件,像是液壓流失。不過,有兩件事情沒有改善,腿部空間還是很侷促,機場也還是很擁擠。
這是子虛烏有的理想國嗎?貶低生物科技的人認為如此,他們還描繪出生物科技恐怖的另一面,像是讓人自食惡果的科技食品,農作物狂亂突變無法控制,以及以優生學創造出恐怖的「超級階級」。2這種世界末日的景象其實不太可能發生,因為有管理法規,限制生物科技往這個方向發展。我們所描繪的二○二○年情景,每一項創新都已經在發展或者已經進行市場測試階段:
.食品疫苗的研究,已經研發出可以產生B型肝炎抗原的植物,以口服方式就有免疫效果。一片香蕉乾就可以使小孩接種,費用是注射的十五分之一,而且不需要「低溫鏈」(cold chain)(低溫保存運送系統),這在許多開發中國家是一大問題。
.食品、化妝品、與藥物的區分逐漸模糊;聯合利華(Unilever)行銷醫療食品,像是降膽固醇的人造奶油。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的視網醇(Retinol)(維他命A酸,皺紋剋星)化妝品有醫療效果。資生堂出資贊助生物製藥研究,首先發展出不會引起過敏症的稻米。「黃金米」品種可以合成維他命元A,這已經開啟一條路,未來將可以製造出其他維他命與植物。
.健康資訊與監測公司(Vivometrics )的「生命襯衫系統」(Life Shirt System)可以監視三十多種生命跡象,已經獲得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許可。這項產品最初是針對三個市場:臨床藥物與設備的試用、居家睡眠診斷、與心肺醫療的研究。
.應用數位解決方案公司(Applied Digital Solutions)開發出一種追蹤設備,使用行動電話晶片置入腕錶大小的電波探測器,並且計劃研發用於醫療上,可以傳送脈搏與血液化學成分等資料。西門子與安捷倫科技公司(Agilent)也開發出醫療監視器的原型機,美敦力(Medtronic)的「記錄」(Chronicle)透過網際網路將心律調整器(pacemaker)與醫師連線。
.韓國三星公司開發出「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居家診斷工具,這是一種吞服的膠囊,可以檢查體內器官,並且傳送資料給醫師。
.微晶片(MicroCHIPS)公司是麻省理工學院附屬的新公司,計劃在五年內推出一種晶片,內有四百劑藥物,並且有一個微處理器,可以在不同的時間釋出藥物。到二○一○年,第二代產品將與內嵌式感應器互動,讓身體本身的訊息自動釋放藥物。
.再生藥物,如器官進化集團公司(Organogenesis)的阿普李格拉夫(Apligraf)(第一個通過食品藥物管理局許可的腳潰瘍皮膚再生藥物),以及在臨床測試的人工肝臟。還有一家組織工程公司金蒂斯(Gentis),結合支架、分子、與皮膚細胞,可以再造新的軟骨原骨(全球有十億到三十億美元的市場)。
.生物燃料、植物聚合物、與高效能酵素等技術,促成「碳水化合物經濟」的出現。愛德蒙公司(Archer Daniels Midland)在乙醇生產上領先,而卡基爾道(Cargill Dow)則在聚乳酸(polylactic acid)上得到認可,這種生物高聚物是一九五○年代以來第一個新的纖維物質類。
.在一百七十億美元的美國生技市場上,環境生物技術佔十億美元以上。這些公司包括再生(Regenesis)公司,他們的產品有助於分解下水道的污染物。
.要充分發揮生物科技的潛力,企業必須專注在三個競爭基礎上:創新、品牌建立、與全球普及。創新從醫藥化妝品轉移到生物技術,而品牌建立大多還是大型製藥公司的專長。有個新的現象出現,像輝瑞等大藥廠與許多生物技術廠商連結成一個生技衛星網,這些網路包括資產投資與虛擬的連結。
除了行銷上的力量之外,醫藥化妝品對於普及全球也有貢獻,因為生物技術必須藉此回收他們的研究支出。本章討論生物技術的跨產業範圍、時間表、與全球普及;第二章討論產業的趨勢改變。接著幾章探討生物網路與生物品牌。
生物技術的經濟影響
如果將生物產業的定義說得寬廣些,那麼全世界國內生產毛額(GDP)超過三分之一是生物產業。以美國而論,受到影響的產業包括四千億美元的化工業、八千億美元的食品業,以及超過一兆美元的生質業。
還有更強大的力量將推動生物科技業更進一步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力量是到了二○五○年,全世界人口將達到九十億,這麼多人的食衣住行需求必須獲得滿足。 生技將超越醫療健康的領域,而醫療健康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產業,在德國佔國內生產毛額的 12%,佔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 14%,幾乎是資訊科技業的兩倍。人口老化造成慢性疾病普遍,也造成對於基因治療的需求;到二○三○年,超過六十五歲的美國人將從目前的三千三百萬人增加兩倍以上,達到七千五百萬人。十年內,美國國內生產毛額的 17% 將花在醫療保健上。
生技創新有顯著的成果。三十年來,這個產業已經生產出一百多種藥物,而且將近四百種產品在臨床試驗。生技創新對於社會有很大的價值。 創新是生技公司的命脈,各公司因為其醫療上的重心,而面對一些獨特的挑戰;包括道德上的考量、法規與專利上的問題。生物科學的發展無法以二十世紀的數位產業發展來推斷,生物科學不像資訊科技,它有時間上的矛盾:後基因組的研究加速跨行業的創新,但是法律與道德上的問題在整個生技的歷史上扮演「社會煞車」角色,在遇到像幹細胞療法與人類複製等問題時,這個趨勢會日益增強。
創新的時間表
生技業的時間表(timeline)是個很重大的問題。我們所描繪的二○二○年場景,有些可能在短短五到十年就會實現,有些可能永遠不會出現。從一九四四年第一次發現DNA是細菌的「改變因素」以來(或者更往後推,從一八六三年孟岱爾(Gregor Mendel)發現植物的基因組以來),生技就跟資訊科技一樣,是由許多明確的轉變點刺激出下一個創新發現。一九七二年,艾垂吉(Eldridge)與古爾德(Gould)提出「強調均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的理論,認為快速進展的改變發生在相對較短的期間內。生物製藥第一個轉變點發生於十九世紀,科學家從植物與染料中合成化合物,引發出各種創新,如阿斯匹靈於一八九七年推出。
第二個轉變點,也是生物科學的發軔點,是在一九五○年代華生(Watson)與克里克(Crick)發現DNA的結構。第三個轉變點是二○○○年描繪人類基因組的圖形,帶動分子製藥的出現,治療方法瞄準特定的病患的基因型。生物技術從一開始就與其他科學一起進化,如果沒有富蘭克林 (Franklin) 與威京思(Wilkins)在x射線結晶學上的發展,華生與克里克不可能於一九五三年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
後來,應用生命系統(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麥可.韓克匹勒(Michael Hunkapiller)於一九八六年首度發展出自動基因定序器,國家衛生研究所(NIH)的奎格.文特(Craig Venter)加以使用,生物科學與電腦科學開始結合;第二個轉變點是一九八八年,文特的ABI定序器,這時他已經在賽雷拉(Celera)公司,可以完成基因組定序計劃。 電腦與生物科學繼續融合,創造出新的領域,像是生物資訊學。IBM提出許多創新,例如擁有藍色基因(Blue Gene)超級電腦,其功能包括蛋白質動態(dynamics)的研究,因此在這領域領先群倫。
由於生物科學整合許多領域,處理的又是複雜的生化系統,因此研發成本與所需時間都比資訊科技高出甚多。在篩選的五至一萬種化合物中,通常只有一種可以推出上市,因此一種新藥的開發成本超過八億美元。研發時間更是令人怯步,發現DNA結構二十九年之後,第一個基因重組療法(基因技術與禮來推出的胰島素)才推出上市。同樣地,單細胞繁殖的抗體(單株抗體)最早是在一九七五年研發,但是到一九八○年代,混合科技(Hybritech)之類的公司想要將它商業化,卻徒勞無功。
第一個治療用單株抗體直到一九九八年才上市,當時愛德克(IDEC)的厘度姍(Rituxan)獲准將它用來治療非霍奇金氏症(non-Hodgkin)淋巴瘤。早期單株抗體的主要障礙,在於它是取自老鼠的融合瘤(hybridoma,以抗體產生細胞與骨髓癌B細胞融合而成,會產生同樣的抗體),會造成免疫系統的抗性,第二代的單株抗體部分或全部取自人類,這才獲得成功。 由於有這些歷史上的延誤,一般對生技創新的前景有不同的看法,未來幾年很可能經常修訂。
對投資族群的影響
生技科學的進展往往需要數十年的時間,而不是在幾季之內就可以看到,但是投資人希望在短期內獲利的心態,使得時間表的問題更加嚴重。雖然這產業至今已經吸引二千億美元的投資,但這產業的股價也起起伏伏。一九八四、一九八八、一九九四、一九九七、與二○○一年,股價都曾經大漲之後大跌。一九八二年,基因技術與禮來(Genentech/Lilly)的優泌林(Humulin)獲准上市之後,一九八二到一九八三生技業相當蓬勃,有九家公司股票上市,包括安進、生物基因、開隆(Chiron)。
另一波高潮出現在一九八六年,有七家公司股票上市,包括OSI、Xoma、尖占(Genzyme),但是一九八七年股市大跌之後,這些股票都變成廢紙。同樣地,一九九一到一九九二年生技類股大漲,一九九三年因為敗血症藥物失敗以及柯林頓總統計劃改革健保,股價又大跌。二○○○年三月,科技泡沫達到最高峰,而且就在宣佈繪製人類基因組圖之前,總統發表聲明,暗示不應該對遺傳資訊給予專利,這使得生技類股應聲重挫。二○○一年下半年,情勢逆轉,恐怖主義使得生物國防這個領域開始出現。
社會的障礙
生物科學在其發展歷史中,也受到「社會煞車」的影響,像是道德上的恐懼與專利的爭議。一九七○年代,DNA重組的發展,使得分子生物學家自動延遲對於基因黏接(gene-splicing)的研究。從那時候開始,大多數重大的發現都引起各種警告與限制。一九九八年,威斯康辛大學首先分離出胚胎幹細胞,美國在幹細胞研究上本來領先世界。二○○一年,總統決定限制美國聯邦對於已有的細胞株提供經費,之後,國家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宣佈,六十四個合格的細胞株有四十八個是在非美國的實驗室裡。
人才與經費的改變可能造成這種結果,因為英國、北歐與荷蘭這方面的規定比較自由;更重要的是,國家衛生研究所每年在生物醫學的預算將近二百億美元,美國的限制對此影響甚鉅,可能更進一步延遲以幹細胞治療帕金森氏症、中風或糖尿病(估計至少已經落後十年)。11同樣地,二○○一年十一月,先進細胞科技公司(Advanced Cell Technologies)宣佈,它已經複製出第一個人類胚胎,結果遭受大眾與一些國會議員的嚴厲批評。異種移植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歐洲的國會議員要求延緩這方面的研究,因為這牽涉到動物對人類的病毒傳播。
專利引發的爭議,對於生物科學研究也產生強力的煞車作用。一九八○年的戴蒙對查克拉巴帝(Diamond v. Chakrabarty)是一指標性案例,美國最高法院認可生命型態基因工程的專利原則(給予艾克森(Exxon)石油公司吃油微生物的專利權)。過去十年,美國專利商標局給予企業一萬多件專利,包括英賽德(Incyte)、基因技術(Genentech)、與諾華(Novartis),但是也給予學術機構與政府專利。新的指導方針則是需要有醫療效用,也就是在DNA序列上有「明確、重大、可靠的用途」。先進細胞科技公司、因菲基(Infigen)、與吉龍(Geron)(於一九九九年購併羅斯林生物醫學公司(Roslin Bio-Med))之間曾有爭議,導致專利商標局調查他們在複製技術上的專利。
解決這個爭議可能需要兩年的時間;同時,這個事件可能使得某些投資人放棄複製的領域。 隱私權的問題使得道德與法律的障礙更加複雜,說得明確一點,消費者關心的是,會不會根據基因檢測,在保險與僱用上造成歧視。 生技公司從創新的歷史可以學到許多教訓: .大趨勢矛盾分歧-正面的人口統計資料遭到價格與取用問題所反擊;企業必須強調生物科學對於社會的經濟價值。
.生物創新無法從數位產業來推斷,生物部門逐漸產生利潤與生產力,但是有部分被持續的「社會煞車力量」所抵銷。
.整體產業與個別企業必須更積極處理道德與法律上的疑慮。
.這三十年來生技產業受到景氣循環大起大落影響很大,企業也應該努力減少這種現象,讓投資人的期望不致落空。
研發+經營+品牌=成功
凱文.夏瑞(Kevin Sharer,安進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
安進公司與其他公司都非常樂於看見《建立全球生技品牌》的誕生。生技業已經趨於成熟,我們看到生物製藥公司全球化,安進在這領域扮演領導的角色。我們成功的因素很簡單—我們致力於成為以科學為基礎,以耐心為動力的公司。
我們是相當年輕的公司。為什麼我們(以及我們的股東)認為我們有能力達成抱負?為什麼我們初步成功之後,不認為自己會「衰退」?我們認為答案在於,我們獲得某種重要多數,成為「世界級生物製藥」公司。
世界級生物製藥公司有什麼特色?先是在許多核心學科有足夠的寬度與深度,將生物學家的研究發現,變成對於病患有用的產品,而且花錢購買這產品的人覺得有這個價值。我們成為世界級生物製藥公司有幾點因素,容我略述如下:
.在「新生物學」中擁有科學專業知識:生物製藥必須超越其最初的平台或產品領域,才能在一些平台上,像是蛋白體學(proteomics)或是基因組學(genomics)發展出能力,才能了解其背後的創新。
.在「使成為可能的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上有技術深度:有能力可以大量又有效率地生產蛋白質、抗體、與其他物質,要有產業規模也要有臨床品質。
.專注在基礎建設上:人力資源、財務、法律、以及其他總務行政功能,必須配合全體職員與預算,並且能保護公司的專利資產。
.以顧客為中心的商業化:行銷、銷售、與發展必須與顧客培養出密切關係,有助於將科學上的進展變成真正有益於病患。
.遍及各地:世界級生物製藥公司必須在任何市場上行銷或是配銷產品才有意義。產品在全世界出現,也才能夠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與創新能力。
簡而言之,世界級生物製藥公司專注於將分子生物的最新發現商業化,並且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與資源獲得成功。
雖然我們的抱負非常清楚明白,我們了解必須有更廣泛與更複雜的技能才能完成。西蒙與科特勒將這行業許多公司所應用的策略,做一個完整周延的綜述。在這領域沒有成功的靈藥或秘方。如同作者所指出的,融合最好的經營方式與科學上的領導優勢,再加上一點好運,成功就會降臨。
行銷國際 開創生技新紀元
李鍾熙(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科技的世紀,世界各國紛紛積極投入生技研發及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亦將其列為「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劃中的一顆星。這本由全球知名生技策略專家賽蒙(Francoise Simon)及行銷大師科特勒(Philip Kotler)合著的Building Global Biobrands(中譯“打造全球化生技品牌”)一書,適時提供了豐富的市場資訊及分析,可協助台灣生技業者在站穩腳步的同時,也能擷取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經驗,包括生技市場的開拓、產品定位、營運模式、行銷策略、跨業結盟等。若能知己知彼,必能加速生技商機的開拓。
該書的主軸在討論生技品牌與行銷,作者以淺顯的文筆,闡釋為何生物科技創新是由系統生物學、資訊技術與消費者主義三者之合作所帶動,並提出有力的架構來分析生技產品、市場、營運模式之互動關鍵。書中引用了多項精彩的案例,如立普妥(Lipitor)、威而剛(Viagra)、厘度姍(Rituxan)及格里維克(Gleevec)等新產品的發展及經營實例,生動具體、深入淺出,是少有的一本關於生物製藥行銷與品牌的經典之作。
「進軍國際」是生技產品及產業成功的必要途徑,而品牌及行銷又是進軍國際最重要的利器,也是台灣產業最弱的一環。「打造全球化生技品牌」一書,從國際市場的角度,引領讀者進入生物科技的世界,了解經營全球品牌的奧秘,相信這本書必能協助許多有意於下一波科技產業的有志之士,開創嶄新的生物科技新紀元。
生技業的書很多,但是很少是關於生物製藥業的行銷與品牌。這本書真是稀有。西蒙與科特勒的書切合時機,內容充實,而且平易可讀。讀來真是享受。
——史蒂芬.博瑞爾(G. Steven Burrill),博瑞爾(Burrill)公司執行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