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下,
企業和經理人該如何面對管理上的改變與挑戰?
台灣管理學大師許士軍教授,長期觀察台灣的管理現況,
從眾多管理好書中,激發出跟傳統思維不一樣的管理觀點,
要幫你打通企業經營的任督二脈。
目前台灣面臨哪些管理的創新與現實的挑戰?
如何兼顧組織紀律和員工自主?
成功的領導者要具備哪些條件?……
台灣管理學界大師許士軍教授,常常有超越時代的不凡見解。他在本書中,以前瞻、創新的思維,提出跟傳統不一樣的管理觀點,值得企業經理人參考、借鏡。
全書共收錄35篇文章,分為五大部:
◆ 管理必須因應環境的挑戰
◆ 新世紀下的企業成長策略
◆ 領導、願景與創新
◆ 經營管理智慧
◆ 管理的根源在於人性和倫理
本書為《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系列,閱讀本書,除了幫助你掌握新近出版的多本管理好書之精華,更可領略到許教授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詮釋。
選書緣起
本書為《許士軍為你讀管理好書》系列之四,閱讀本書,可以幫助讀者掌握新近出版的多本管理好書的精華,更可領略到台灣管理學大師許士軍教授獨到的見解和精闢的詮釋。
自序 創新管理的現實與挑戰
第一部 管理必須因應環境的挑戰
1 台灣企業在二十一世紀中的新生命和新優勢
──《貿易達人誌》
2 什麼是「不連續時代」帶給組織的挑戰?
──《不連續的時代》
3 走向解構化世界的策略觀
──《策略管理》
4 成功走出自己的全球化道路
──《趨勢科技》
5 區域主義下的行銷
──《科特勒帶你發現新亞洲》
6 你還以為,能用貨幣計算的才是「財富」嗎?
──《Wealth 3.0:托佛勒財富革命》
7 從歷史和經濟發展觀點探討連鎖加盟經營型態的意義
──《連鎖加盟寶典》
第二部 新世紀下的企業成長策略
8 開發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藍海商機
──《精實服務》
9 打通經營企業的任督二脈
──《川普商學院》「你就是接班人系列」
10 如何塑造我國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創新關鍵》
11 一家用心、自然而踏實的成功企業
──《統一全世界》
12 「基業常青」之道:追求質的貢獻,而非量的擴大
──《愛變才會贏》
13 我們看到的,還不只是一部好電影!
──《管理要像一部好電影》
第三部 領導、願景與創新
14管理創新與現實的困境
──《管理大未來》
15 領導的極致,是培育員工做到「自我管理」
──《願景領導》
16 領導的真正挑戰在於「造福社會」
──《領導者該做什麼》
17 改變你的人生和命運的人──真正的領導者
──《人生的教練》
18 十一位「說故事」的成功領導人
──《領導這一門課》
19 管理知識工作者,更要合乎人性
──《葛洛夫給你的一對一指導》
20 「愛」是現代管理學所要尋找的「道」
──《淚煮三國》
第四部 經營管理智慧
21 MBA們可以從這本書中學到什麼?
──《大師觀點MBA》
22 一位以管理為他最愛的偉大思想家 ──悼念大師杜拉克
23 建立在積極樂觀人生觀上的管理智慧
──《嶄露頭角的成功法則》
24 最大的勇氣和力量來自簡單
──《簡單管理》
25 探討「思考」問題這一股熱潮
──《金字塔原理》
26 大,不是你唯一的選擇--開啓企業經營的一個新境界
──《小,是我故意的》
27 為什麼說是「管理有理」!
──《管得有理》
28 「向上管理」的智慧
29 系統工程──人類心智模式的具體化
──《系統工程概論》
30 探究「當則式管理」的思維與脈落
──《當責式管理》
第五部 管理的根源在於人性和倫理
31 倫理乃人生社會之大道
──《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
32管理既不是「管制」,也不是為「營利」服務
──《IBM,MBA與吃角子老虎》
33正派經營不是夢
──《贏家說真話》
34根植人性的管理體悟
──《管理的關懷》
35看一場由華爾街導演的商場殊死戰!
──《門口的野蠻人》
36追求自我和獨立思考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 (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 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著 唐勤 譯 天下文化出版(2007/7)
你怎樣定義這個人?
相信在很多人還不清楚這本《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書的內容以前,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恐怕就是本書作者,不是藉藉無名之輩,而是曾獲《金融時報》2001年票選為當代十大管理名師第二名,以及其他無數榮譽的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在這位英國管理大師的眾多膾炙人口而為我們較為熟悉的著作,至少有《非理性時代》(The Age of Unreason, 1989)、《覺醒的時代》(The Empty Raincoat, 1994)和《大象和跳蚤》(The Elephant and the Flea, 2002)這幾本。
事實上,他並非一位單純的學者,早年曾服務於殼牌石油公司,奉派擔任英屬婆羅洲的業務代表,也擔任過廣播節目主持人和作家,尤其出乎人們意料的,他在牛津大學所學的竟是古希臘羅馬文史,而不是一位刻板印象中專攻管理的哲學博士。在書中,他也說,他視自己為社會哲學家,而非任何一類管理專家。以韓第過去近五十年豐富多樣的人生經歷,實在很難用一個領域或頭銜來定義他這個人。
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像對於這樣一個人,我們該如何定義他?這不但是我們讀者的問題,也是韓第自己想去尋找答案的問題和寫作本書的動機。表面上,從這本書書名”Myself and Other More Important Matters”看來,它不過是一本自傳而已,然而實際上,本書所要探討的就是「到底有沒有真正的我」這回事。這本書的中文書名被取為《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緊扣主旨,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出版者與譯者在命名上的用心。
為什麼要認識自己?
古人說「人貴自知」,瞭解自己,對於任何人來說,應該都是最重要的一等大事。
因為做到這點,一個人才能安排和選擇自己的未來: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然而在現實世界中要能認識自己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首先,有人可能是懵懵懂懂,過一天算一天,從未意識到這一問題;再說,人們一般對自己的認識往往受限於自己的記憶,使得這種自知是十分模糊的。何況,這種自我意識往往受到自己愛憎的影響,其中有自己想要的,也有要閃避的,因而未必願意真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
然而,這一「定義自己」的問題卻愈來愈不容人閃躲或自欺。在過去,人們一生一業到底,朝九晚五,環境單純,不必面臨不同的考驗,也許可以不去面對這一問題。然而在如今的世界,一方面人們壽命延長,另一方面工作變換增多,工作改變了,往往生活也跟著改變,如韓第所說,今後我們要經歷「好幾個非常不同的人生」,使得一個人將面臨更多的選擇。
在這種多變和徬徨的情境中,如果一個人能對自己有更多認識,一定有助於選擇和安排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這也牽繫到「什麼是成功?」的問題。在書中,當作者接受越洋訪問,被問到什麼是當前世界的最大趨勢時,他就直接指出,「人們開始質疑什麼才是成功」這回事;畢竟什麼是成功,是建立在個人如何認識自己這一前提上。
「自我」是怎樣來的?
針對這些問題,本書作者嘗試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第一手的感受,現身說法。他說:「我寫這本回憶錄,想好了要說出真相。」而且他承諾要「公開而誠實地面對自己,不要裝作一個不是自己的人。」從這本書中,我們不但看到了作者不斷轉換的工作和生活真實的一面,更重要的,在於分享了他對於自我的追尋和認識的歷程。
要探索「自我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它是來自遺傳或是後天?如果是來自後天,其中有多少成分可歸之於個人有意識的選擇和努力,又有多少只是隨波逐流的結果—因為在客觀環境的限制下,一個人往往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做出某種妥協或讓步。
首先,大環境對於一個人往往產生深刻的影響,譬如他講到初次到美國的一段經歷。他深切感受到,在英國,人們過的是一種組織化的生活,從未脫離某種形式的保護或引導;然而在美國,人們相對地享有較寬廣的自主;尤其對於富人,不但有極大的容忍甚至是欽佩,和英國社會有顯著差異。
其次,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或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也會身不由己。譬如,本書作者在大學讀的是希臘文和拉丁文,畢業後卻被石油公司派往新加坡擔任公司東南亞業務的主管,開始時可說是一竅不通;其後他在倫敦商業學院教授倫理學課程,學生向他表示,國際金融恐怕是更重要的課,使他不得不向市場壓力讓步。這些不過表示人在現實環境中感到無奈的幾件事。
第三,在許多具體的環境中,一個人要尋找自我,經常會面臨許多考驗和抉擇,以作者在書中所親身經歷的,就有:
◆ 為目的不擇手段嗎?
◆ 隨波逐流?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
◆ 寧可冒犯他人,以及對自己帶來不利的後果而仍說真話嗎?
◆ 顧客永遠是對的嗎? 因為他看到的真相是:「這個世界或許佩服說真話的人,但沒有幾個人會僱用他。」
追求自我的道路是不好走的
在書中,我們發現,韓第曾為找到真正的自我而幾番做出重大決定,其中十分戲劇化的一次,就是他決心離開曾經參與創辦的倫敦商學院,為的是他太太對他說,他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在商學院學生身上,「只是幫助那些被寵壞了的有錢人小孩變得更有錢」,為此他接下一個教堂內部的學監工作—薪水還不到原來的10%。然而,等到他接下這個職位時,卻發現,這是一個瀕臨破產的組織,更令他失望的,還是在這工作上,他仍然要身陷在種種不屬於自我的俗務中。何況,在這家教堂中,「滿布人類榮耀的表徵,似乎看不見上帝的蹤跡」。
當然故事並沒有到此為止,以他再度離開那一學監工作而言,距今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作者目前雖已高齡七十五歲,但是在他的觀念中,人生儘管可以有「多段式工作」,也有他所稱「組合式生活」,但是基本上,工作和生活是分不開的,自然也沒有退休這回事。在他的工作生涯中,大部分是在某種組織中—也就是他所說「一個接著一個的舒適監牢裡」的地方。可是當他努力掙脫這些監牢,恢復自由之身時,他發現,日子也不如他原先想像的那麼美好。
「獨立思考」的能力
總而言之,這本書告訴我們的,並不是什麼理想的人生。所謂真正的自我,代表一個不斷追求、思索和選擇的過程;這本書所記錄的,就是作者尋找他自己完整身分的部分過程,也就是在不同人生旅程不同階段中的他,以及他在路上學到的東西。在這過程中,他發現對他最有幫助的,不是早年在牛津所學到知識的內容,而是那種「獨立思考」的能力。
誠如已辭世的杜拉克教授生前所持的一個基本觀點,管理來自於實務;所謂「實務」,意指有效的管理必須發生於──也適合於──某一個特定的組織,以及這一組織所運作的環境;換句話說,並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俟之百世而不惑」的管理做法。理論來自於實務,然後又必須應用於實務中,才能發現它是否有效。
近年來,人們已跳脫教條式的管理,而聚集於所謂的「管理創新」,但是在現實中,管理創新所面臨的,一如哈默爾在所著《管理大未來》書中所指出,一方面企業為因應新環境、新潮流所帶來的管理挑戰,必須採取一種與前此迥然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然而,在另一方面,人們囿於多年來的傳統舊習,尤其是產業結構的包袱,要想跳脫既有窠臼,不但困難,而且還會面臨許多不確定的風險,使人擔心變革所可能帶來眼前的損害。
基本上,本書中所討論的管理著作,幾乎都環繞在同樣的課題上;代表了人類跨入一個以創新為主軸的世界所必須面臨和克服的問題。更直接地說,創新的難題不在創新作為本身,而在於如何改變原有的思維和行為方式,世界如此,華人企業更是如此,本書所收輯的這些管理好書給予我們的,應該就是在這方面的啟發。
這是個人「為你讀管理好書」系列的第四本,居然打破了一般所說的「事不過三」的魔咒,感到一種無名的興奮。回憶自2001年8月出版第一冊至今,已經歷七個年頭,當初之所以會出版第一冊是源自高希均教授的鼓勵,至於其後會再接再厲持續這一工作,除了出於個人希望藉此獲得新知的動機外,還是得要感謝高教授以及天下文化朋友們的好意。如今這第四冊得以問世,在此必須要對於以上各位表示衷心感謝,特別是林宜諄和鄒恆月兩位在編務上協助,以及元智大學孟儒長時間幫忙整理稿件所顯示的細心和耐勞,都必須在此再說聲「謝謝」。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