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該如何面對資本主義崩壞,尋找全新出路?
企業領袖該如何領導組織再造,創造終極財富?
你我又應該如何充實心靈財富,變身企業騎士?
在後金融海嘯時代,追求經濟復甦以及永續成長已成為普世的共識,
肩負社會以及永續責任的企業經營更是資本主義唯一的生存之道。
看《心靈資本學》如何引領我們轉危為安,再造資本主義美麗新社會。
人類有足夠的能力與智慧過著美好的生活,但是我們卻任憑自己被負面動機所控制。為什麼今日企業經營理念落得如此低下——自私自利、追求極大利潤、強調股東價值、思想孤立等等——而非人類最根本的價值以及最深層的目的呢?我們的資本主義社會和其中的商業活動已陷入危機,逐漸成為一頭「吞食自己的怪獸」。沒有永續性的資本主義與商業活動,將讓人類文明與未來全面受限。
本書作者提出,在「物質資本」,以及「社會資本」之外,我們還必須發展、建立「心靈資本」,從深層意涵、深層價值、根本目標,以及高層次的動機出發,在尋求獲利當下,同時充實心靈財富,同時改變企業文化,讓資本主義永續不輟。
而想要建立心靈資本,首先得培養「心靈智能」。作者揉合量子物理學以及管理學兩大領域,並援用大量企業或個人案例,深入剖析心靈智能的存在證據、人類動機的正反兩面、動機轉變的十二特性,以及改變企業文化的主要議題。作者參考馬斯洛的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發展出全新的「動機量表」。當今企業,一如作者所言,營運動機大多落在「好勝」、「憤怒」、「貪求」以及「恐懼」四項負面動機中而不自覺。隨著動機量表的建立,你我能夠自我檢視,在量表上找到動機定位,並依此尋求向上超越的能量,做一個「時代的創造者」而非「受難者」。
書末作者除了鼓勵你我從自身做起,更企盼「新聖殿騎士」(服務型領導者)的出現,能帶領企業或組織改變,為資本主義尋找新的出路,含括心靈資本豐沛的意義、價值、目標,與高層次動機,如此一來才能藉著獲致的財富,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美滿。
企業心靈改造大師丹娜.左哈大學時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學以及哲學,研究所則在哈佛大學修習哲學、宗教以及心理學。左哈致力於以量子物理學的觀點解析人類意識、心理學,以及社會組織,近年來,她揉合物理學以及管理學,提出自成一家、切中時代需要的「量子管理」(quantum management)概念,並逐漸在國際管理領域引起注意。《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稱讚她為「世上最了不起的管理學大師之一」。左哈曾於克蘭菲爾德管理學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以及澳洲雪梨麥格理大學管理學院(Maquarie University School of Management)擔任訪問學者,也曾在牛津布魯克斯大學(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教授企業領導相關課程。她目前活躍於管理教育,並擔任管理顧問工作,曾受僱於富豪汽車(Volvo)、殼牌石油(Shell)、英國電信(British Telecom)、摩托羅拉(Motorola)、飛利浦(Philips)、BMW、可口可樂、麥肯錫企管顧問公司(McKinsey)等多家跨國企業。丹娜.左哈目前與夫婿伊恩.馬歇爾,以及兩個孩子定居於英國牛津。
伊恩.馬歇爾於牛津大學主修哲學與心理學,接著進入倫敦大學攻讀醫學,是名榮格學派心理學家以及心理治療師。他和妻子丹娜.左哈曾合著《心靈智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量子社會》(Quantum Society),以及《誰怕薛丁格的貓?》(Who’s Afraid of Schrödinger’s Cat?)。他與妻子丹娜在世界各地都有設立工作坊。
旅居美國愛達荷,擁有十餘年主流媒體經驗,採訪足跡遍及歐美甚至中東。負責美國地區採訪,譯作甚豐,近期譯作包括《巨頭的詛咒》、《解構顧客價值鏈》等。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
推薦序 建立企業「心」能量,開鑿資本主義「心」道路
自序
導言 讓世界跟你一起改變
第1章 怪獸,你最終的獵物是自己
第2章 如何成就更美好的資本主義?
第3章 一切的根源都來自於動機
第4章 動機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
第5章 改變世界,從培養心靈智能做起
第6章 十二個心靈智能轉變特性
第7章 深入了解轉變特性,讓改變成為可能
第8章 改變發生的契機與媒介
第9章 用企業文化的改變來提升資本主義
第10章 一位企業騎士的誕生
第11章 那還算是資本主義嗎?
如何成就更美好的資本主義?
「心靈資本」是個全新的「典範」(paradigm)。它有賴我們徹底改變自身對企業哲學與企業實踐的心態。它不是反資本主義或非資本主義,而是含括道德與社會層面的資本主義。心靈資本本質上並非金錢的財富,但它主張當企業本著更深刻的意義與價值觀做生意時,可能創造更高的利潤。心靈資本創造的利潤增加我們的心靈財富,同時增進人類福祉。
在第一章中,我談到資本主義的黑暗面,而大部分的論點其實已有前人提及。社會學家、共產黨員、環保人士與一些社會主義者都有類似的觀察與批評,但他們提出的替代方案也不成功。馬克斯主義就是一例。
根據馬克斯的說法,資本主義訴諸人類的自私動機,於是弱者被強者剝削,最終導致流血衝突與社會不安。馬克斯認為整體問題在於支撐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如果我們能脫離這個社會結構,人類的高層次動機就得以發揮,我們內在的社會精神便得以釋放,也因此我們會擁有同胞之愛。共產主義宣言主張,只要「各盡所能,按需分配」,財富就能快樂分配,人人都能安居樂業。
然而,我們知道共產主義不管在什麼社會實行,都無一成功。社會主義也不如資本主義,獲得經濟面的成功。我認為馬克斯的思想有兩大盲點。第一,他不了解大多數人(不論是不是資本主義者)大半的行動是出於自私的動機,我們不是馬克斯以為的「純利他主義者」。實行共產主義的結果是,國家由大批官僚、監督人,與執法機構來管理,但這些機構卻收受賄賂,充斥腐化與奴役。
第二,他不了解高層次動機的本質,以及如何將人類的低層次動機轉為高層次動機。馬克斯跟資本主義者一樣,將所有事物僅視為物質需求。他將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學說中的「心靈」換成金錢,完全忽略了高層次動機其實建立在深刻的心靈基礎上。
對資本主義不滿,共產主義又失敗,一些思想家於是提倡「第三條路」。事實上,英國社會理論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與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推動的歐洲社會民主制,就是源自於此。可惜的是,第三條路並沒有引起太多共鳴,也沒有改變人類的動機,因為它缺乏堅實的哲學、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基礎。整體來說,它就像個立意良善的大雜燴,混雜各式自由市場與中央計畫的想法。在「第三條路」中,公部門(如健保)必須與私部門合作,然而資本主義的心態卻宰制、扭曲了公部門服務的目標。實際上,「第三條路」並未提供轉變人類動機的方法和力量。
「心靈資本」則試圖為新典範描繪出輪廓。要解釋新典範為何,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案例說明。今日並非所有的企業都陷入厄像律西特般的困境,而率先採行新經營方式的企業,則可減少追隨者的憂慮。想知道如何擴大資本、財富與企業角色的定義,可以參考一家獲得超越物質利潤的企業:默克藥廠(Merck & Co., Inc.)。
默克藥廠的創辦人有個願景,希望將「藥品帶給那些需要的病人」。經營事業讓他和他的繼承人賺取大筆財富,但他們所做的並不僅止於此。
默克藥廠的故事
一九九五年,默克是全美最大的製藥公司,年營業額達一百六十七億美元,淨利三十三億美元。一九九○年代,默克被《財星雜誌》選為「最受尊崇的企業」,《商業週刊》曾以默克做為封面故事,給它「奇蹟公司」的封號,力讚它的研究與管理作風,以及創新的實驗成果。一九九○年代中期,默克用十五億美元的研發預算,發明了革命性的藥品,如降膽固醇藥Mevacor、抗高血壓藥Vasotec、新型哮喘藥,以及全球首創的水痘疫苗。這些發明不但造就默克的成功故事,也改善了人類的健康。
正如大部分的製藥公司,默克將全力放在研發先進國家所需,且能大量獲利的藥品上。然而,機會卻出現在既定的商業模式外:默克研發出一項藥品,能夠治癒第三國家最易致殘的傳染病。這機會讓默克必須重新思考資本主義的優先順序。
在非洲、中東與南美洲部分區域,約有三十四萬人因為被帶有寄生蟲的小黑蚊叮咬而導致完全失明,上百萬人由於同樣原因導致部分失明,一千八百萬人受到寄生蟲感染,高達八千五百萬人面臨威脅。這種寄生蟲導致蟠尾線蟲病,也就是所謂的「河盲症」。
一九七○年代末期,默克科學家開發出獲利性高、且能有效防制類似寄生蟲的獸藥後,發現另一種相關化合物可以防制河盲症,而且這項名為Mectizan的藥物,一年只需吃一碇即可。默克這家「奇蹟公司」可說是再度創造奇蹟。但問題是,雖然獸藥每年為默克帶入十億美元營收,但Mectizan的使用者卻是無力支付醫藥費的第三世界人民。沒有國家願意資助默克進行研發與藥物測試,更不用說協助配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因為這些人通常住在非常偏僻的地區。
雖然無法獲利,而且還要自行支付所有研發與臨床測試費用,默克還是毅然決定生產Mectizan。由於第三世界人民買不起藥物,默克決定完全跳脫商業模式,免費發送總價值達兩億五千萬美元的Mectizan,給任何需要的人。一九九○年代中期前,在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第三世界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協助下,Mectizan被送到了十六個國家、一千五百萬人民的手上。
默克雖然沒有因為Mectizan賺到一分錢,但卻賺到了商譽、成就感,以及旗下科學家高昂的士氣,可說是十分值得。此外,在二次大戰結束時,默克也免費發送鏈黴素給日本,幫助日本解決嚴重的肺結核問題。默克還曾傳授製造B型肝炎疫苗的技術,幫助中國防治肝癌。在默克其他產品的加持下,這些善行最終有了豐厚的股利回收。默克的例子告訴我們,當企業把眼光放遠,不以物質利潤做為唯一目的時,長期來看還是會增加物質利潤。
我把默克藥廠在河盲症事件中贏得的資本,稱做「心靈資本」。本著深刻意義、深刻目標,與人類根本價值行動,才能獲得心靈資本。心靈資本不是以五元、十元,而是以成就感、團隊士氣、他人感恩、以及人類生活品質的提升來衡量。從過去的例子來看,貴格派教友的事業,如克拉克(Clarke)鞋店與朗特里(Rowntree)巧克力店,賺取的也都是心靈資本,因為他們把大部分收益花在改善員工工作環境,以及為社區建立學校與醫院上。不收貸款利息,而是收取部分貨物所有權或企業股權,藉以與債務人分擔風險的伊斯蘭銀行家,賺得也是心靈資本。當可口可樂免費出借卡車給印度政府,運送小兒麻痺疫苗給偏遠地區的窮人,或是當它以「和平計畫」,在中國各地農村與東南亞建立健康診所時,賺取的也是心靈資本。更多例子請見「獲得心靈資本的企業案例」。
獲得心靈資本的企業案例
.阿牧(Amul)銷售印度古吉拉特省(Gujarat)一萬家牛奶合作社的產品。不論其種姓階級,農民每天只要銷售一桶牛奶,就可以賺到支持生活的二十盧比,不遜於大型酪農的收入。阿牧不但成功實踐甘地的社會經濟原則,每年營收還高達五億一千六百萬美元。
.溫市信貸儲蓄(Vancity)是溫哥華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專門貸款給被主流銀行排拒的顧客與事業,比方內城發展公司(inner-city development,編注:加拿大溫尼伯市一家專門提供給低收入者工作的機構)、高風險的新事業、環保專案、殘障婦女,以及開發中國家的投資基金。發揚企業社會責任的溫市信貸儲蓄生意興隆,每年營業額達六十四億美元,獲利三千九百萬美元。
.可口可樂運用該公司在印度的配銷網絡,協助當地政府配送小兒麻痺症疫苗至偏遠鄉下地區。可口可樂在非洲也有協助配送愛滋病藥物的類似專案。它的「和平計畫」則是在中國和東南亞廣建健康診所。
.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採用(並認真實踐)一個新的口號:「超越石油」。這讓英國石油從石油公司,進階為能源公司。它大幅投資、發展氫能與其他替代能源科技,藉以降低對危害環境且日益稀少之化石燃料的倚賴,同時為「後石油時代」做準備。英國石油藉由降低環境危害,保持豐厚利潤。
.星巴克把對咖啡農、社區與環境的責任,融入公司的願景與行動中。星巴克以二點四倍的價格向咖啡農購買咖啡豆,同時在咖啡農的社區增建醫療診所、學校與信用合作社,並投資、發展生物多樣性方案。
擴大對資本的概念
如果我們探究資本主義的主要動機是否為利潤極大化,大部分企業人士會不可置信的說:「不然呢?做生意就是這樣。商業的唯一目的就是營利。」然而事實上,我們所知的「商業慣例」其實只有兩百年的歷史,而沒有商業的人類歷史卻長達四萬年之久。今日的資本主義,是由啟蒙時期一小群受牛頓物理學啟發的英國哲學家所創,比方亞當斯密(Adam Smith)與彌爾(John Stuart Mill)。這些人崇拜牛頓思想,並且促成泰勒(Frederick Taylor)的科學管理理論。他們把企業視為大經濟機器的一部分,而金錢就是這台經濟機器的引擎。他們對資本的概念,完全聚焦在可以由金錢衡量的物質資本上。
但是「資本」其實有更廣泛的含意。根據牛津字典,資本的定義是:賦予財富、利益、優勢或權力之物。但資本主義這項企業立基的經濟信條,卻給予這些名詞非常狹隘的定義。財富被視為金錢的同義字,所以帶領世界轉動的財富是物質財富,利益是物質利益,優勢則是由金錢或權力衡量,用來操縱他人或環境,藉以將利益(通常以金錢為基礎)極大化的物質優勢。
這樣的定義將導致類似厄律西特的故事重演:企業自我毀滅,同時毀滅所有人類珍視的價值。想避免悲劇發生,我們必須擴大對財富的定義。這個對財富的新概念可以裨益而非耗損人類心靈,激勵人們盡己所能創造財富。想要避開資本主義的黑暗面,我們需要一個對財富的新見解:這見解來自對貧窮國家與人民的同理心與責任感,以及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決心。資本主義由於忽略這些層面,導致美國西雅圖與瑞士達沃斯(Davos)街頭出現對抗資本主義的暴力行動,反資本主義與反西方社會的恐怖主義也隨之而生。即使是企業人士,也需要一個足以反映個人與工作價值(及成就感)的財富新見解。
近來,有些人試著要擴大資本的意義,我們可以聽到企業界把「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和「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掛在嘴上,然而這些名詞只是把物質價值的概念放在人與想法上。他們把員工的創意與技能標上價格,完全沒有為「資本」一詞加入新的概念。
過去幾年,一些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以「社會資本」一詞,為這領域帶來新見解。「社會資本」的意思是,當一個社會擁有低犯罪率、低離婚率、低訴訟率、高識字率與高信任感時,物質財富與社會福利都會隨之增加。這也是福山新書《信任》(Trust)的主軸。相較於西方社會,亞洲因為社會安定,一般被認定擁有較高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不只著眼於物質價值,還可衡量出一個社會的生活品質是否提升。
在企業界,社會資本常被特別定義為組織內部關係,如人際溝通、組織互信、團隊精神、情緒管理、有效合作等產生的財富,其重點在於維持企業內部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建立起的社會資本,由團體共有且需要時時維繫。這也是企業內部文化的特色。擁有大量物質財富的組織,往往也擁有顯著的社會資本。內部擁有優質人際關係的企業,往往能對外賺取更多利潤。
惠普(HP)就是一家擁有高社會資本的企業。該公司的員工敬業、以工作為榮,並且互相信任。惠普的作法確保團隊有效運作,讓各單位層級都了解公司的基本願景。它的「單一狀況」(single status)政策確保每位員工工作愉快,且得到合理報酬。倫敦商學院副教授葛芮頓(Lynda Gratton)表示:「敬業、自豪與信任對於惠普的持續變革至關重要,資深經理人相信,這些是惠普保持彈性,以及在沒有大幅增員下,每年營業額與獲利率仍舊成長20%的主因。」在千禧年之初,美國經濟走下坡之際,惠普卻是少數能維持高度成長的企業。
雖然社會資本忽略了借貸穩定性對社會的影響,且企業界也著墨不多,但高社會資本的確能嘉惠員工、顧客與股東。我認為,當企業欠缺深刻心靈願景的基礎時,很難達成大範圍的影響。我們必須了解人生與「人的企業」(human enterprise)為何,以及如何加以改善。
「心靈資本」把資本以及相關的財富、優勢、利潤與權力的定義,做了進一步的擴大。心靈資本超越了一般資本概念的總和。當組織或個人從宏觀的角度追尋更寬廣的意義、創造更激勵人心的願景,並發揚根本的人類價值與深刻目標時,就是在投資心靈資本。心靈資本就是意義共享、目標共享、對生命重大事物的願景共享,同時將這些目標實踐在我們的生活與行動中。當我們運用心靈的資源,心靈資本就會隨之增加。
簡言之,當「心靈」意味「意義、價值、與根本目的」時,心靈資本就是個人與文化可運用的心靈知識與專業。
社會資本與心靈資本都著眼於日益重要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意即企業是社會的一份子,必須擔負起應有的責任。心靈資本同樣把這個概念,做了進一步的深究。就我的定義,心靈資本是一項讓人類未來永續發展的財富,它滋養並維繫人類心靈,並反映在社群或組織的終極信仰、存在意義、追求目標,以及責任擔負上。唯有當這些心靈面向被滋養、運用,我們才得以建立維持生活所需的社會財富與物質財富。
我深信,心靈資本是組織與社會的基石。藉由滋養、維繫企業的核心目的,心靈資本像膠水一樣將我們緊緊黏在一起。它提供我們一個關於道德與動機的思考架構、一股社會思潮與一種精神鼓舞。它維繫、支持並充實物質資本與社會資本。我們也要明白,心靈資本可以是組織內的改變動力。擁有大量心靈資本的企業,不只能維持長久,還會自我進化。藉由累積心靈資本的過程,組織從裡到外都會產生改變。組織自擁有生命、開始行動後,將擁有更深刻的目標與方向。用複雜的科學術語來解釋,就是成為一個「構造複雜、適應性強,且能自我組織的系統」。心靈資本提振了組織的內部活力、運作效能,並對大環境做出貢獻。這些都源自於我所定義的「心靈」。
我對心靈的定義
「心靈資本」或建立心靈資本需要的「心靈智能」,並不涉及宗教或信仰系統。企業變得更重視心靈,並不意味著要在大門擺放神龕,或是要求員工禱告。心靈(spirit)一詞源自於拉丁文spiritus,意思是「給予系統生命與活力」,它是增進世界活力的力量,而非僧侶超脫世俗的概念。對人類而言,當我們賦予企業更寬廣的意義與目標,社會的活力與獨特價值也會增進。人類因為有靈性,所以會問自己要做什麼?為何而做?這讓我們得以用更好的方式行動,也讓我們希望自己與企業能為社會帶來改變。
.重視累積心靈資本的企業,懂得重塑觀念,把企業的目標與策略放在宏觀的意義與價值下思考。它們時時檢視企業的目標以及對外界造成的影響。
.富有心靈資本的企業,是會自我體悟的企業。它們知道自己的信仰、自己帶來的影響,以及自己想達成的目標。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是由願景和價值領導的企業。它們的核心願景不但清楚,同時也為企業行動賦予意義。企業願景是深刻的願景,心靈資本的價值是深層的人類價值:拯救生命、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健康、教育與溝通、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維持環境生態、追求卓越,以及獻身服務等諸如此類。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思考具整體性。他們把企業視為廣泛的「人的企業」,以及全球商業的一部分。這些企業視自己為社區、地球,以及生活的一份子,必須對它們負起責任。心靈資本讓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一切,與企業文化的展現(理性決策、對情緒與心理議題的處理、對第三世界需求的忽略,或對回教國家的恐懼憎恨)最終都將反映在營收數字上。
.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是有同理心的企業。它們在意所有自己影響或可能影響的人、事、物。當它們在自己的影響範疇內看到需求或苦難,會負起責任,著手改善。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擁抱多元觀點。它們知道每種看法都有其必要性,也有其重要性。它們知道多樣背景與多元傳統的激盪,將帶來更活潑的企業氛圍。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是場地獨立(field-independent)的企業。它們敢與眾不同,更不隨流俗。如果需要,即使不受歡迎也不畏懼。這是它們扛起的領導角色。它們不追隨潮流,而是自己開創潮流。它們的價值感與自尊感,來自對企業價值與願景的忠誠,而非來自外在的評價。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總是會問「為什麼?」它們不會讓自己沉溺在特定目標中。相反的,它們會思考為何選擇這個目標、其他目標是否會更好,以及這些決定將帶來的後果等問題並找出答案。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擁有自發性。它們不侷限於傳統規範、尋常假設或既定公式。它們不畏內部守舊派的雜音。它們時時審視,也願意推翻自己的假設。它們對促成企業價值、目標、行動與決策的思維十分在意,但必要時它們也願意改變思維。面對大環境,這些企業會回應而非對抗。
.建立心靈資本的企業,會以積極態度面對逆境。它們視生意下滑、市場變動、顧客需求改變,或內部失誤與錯估為發揮創意的機會。大規模的全球事件,如九一一恐怖攻擊、大洪水、傳染病,以及社會危機,對它們而言,都是重新考量價值與優先順序、設定新目標與更新舊目標的機會。
.富有心靈資本的企業,行事謙遜。它們從不妄尊自大、沉湎過去,或自以為是。心靈資本來自「做對的事」的心態,所以它們從不尋求表揚或不應得的報償。
.富有心靈資本的企業,具有一種使命感。它們自覺應該分享財富,以滿足社會與人類的廣大需求。它們願意為全人類的福祉貢獻財富。它們不視任何事為理所當然。
我相信擁有這些特質的企業(意即富有心靈資本的企業),同時也是在商場上享有高度競爭優勢的企業。它們是實踐心靈智能的企業。以上所列建立心靈資本的特性,其實就是第五章中決定心靈智能的特性。任何個人、社群、文化或組織都能將這些特性轉化成心靈資本。
為什麼行善對企業有益?
本書的一大重點在於說明,心靈資本可以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畢竟,企業必須藉由商業成功創造財富。商業是社會創造財富的機制,所以任何透過商業建立心靈資本的論述,必須立基在「行善可以增加利潤」上。我相信證據已十分充分,那些本著深刻意義、願景、責任感、與根本價值行動的組織,可以比只顧自身利益的組織,享有更長久的競爭優勢。對於社會、人類、地球與其他外在組織有益的行動,可以增加發起人或倡議團體的物質財富,更可以提升它們拓展財富與權力的能力。
惠普明確表彰,且廣受員工認同的願景引領公司邁向全面成功。默克藥廠創辦人「把藥帶給所有需要的病人」的願景,驅動了企業的卓越研發,並建立了企業的社會資本(員工士氣、團隊精神、自豪感等)。
在星巴克,經理人發現該公司善盡諸多企業社會責任(高價收購咖啡豆,在產地建立學校、診所等等),是員工願意久待的重要原因。每位員工任期延長百分之一,每年就能為星巴克增加十萬美元的營業額。在英國,合作銀行(Co-operative Bank)估計,過去十年,道德投資政策讓客戶的存款增加十倍,占每年稅前營收的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十八。
在《基業長青》(Build to Last)一書中,柯林斯(James Collins)與薄樂斯(Jerry Porras)稱像惠普、默克、星巴克、與合作銀行這樣的企業為「願景企業」。他們在書中比較了在一般企業和在願景企業投資一美元所產生的差別,經過六十四年(1926-1990)後,變得非常驚人。在這段期間,投資於一般企業的一美元,會成長為九百五十五美元,而投資願景企業的一美元,卻成長為六千三百五十六美元,足足增加百分之六百六十五。星巴克負責企業社會責任的經理表示:「『做得好』與『做好事』是伙伴而非敵人。」正如我在書中所言,行善對企業絕對有益。
企業社會責任的三個層級
在關於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討論中,一般咸認道德政策可以吸引顧客,而造成公關災難的不道德政策,則會讓顧客轉身離去。殼牌公司(Shell)就在布蘭特史帕爾(Brent-Spar)鑽井平台事件中,得到後者的教訓。在政客抨擊耐吉(Nike)位於開發中國家工廠的低薪與糟糕的工作環境後,耐吉吃到營收狂跌的苦果。但所有企業社會責任方案都能建立心靈資本嗎?我不認為。
企業社會責任政策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最低一層的CSR,其實只是企業的幌子,是用以粉飾太平的公共關係策略。上奇廣告(Saatchi & Saatchi)為班尼頓(Benetton)想出的善因行銷(Cause-related Marketing)案就是一例。班尼頓用一群牢房裡的死囚圖片,廣告其生產的衣服。班尼頓的企業政策以及產品,與「反死刑」完全無關。這項宣傳活動只是要大眾把班尼頓和煽動情緒的企業善行聯想在一起。我不認為這麼做能產生任何心靈資本。此外,這樣的幌子很可能加深消費者對企業善行的質疑。
比較深刻的第二層次,把CSR當作企業的防禦策略。企業失誤導致的公關災難,會嚇走顧客、股東和員工。耐吉對其亞洲血汗工廠的工作環境與濫用童工所招致的批評與後續回應,就是一例。糟糕的工作環境與企業形象導致耐吉慘澹的營收,企業更被迫對此加以說明。他們的善行並非源自深刻的內部願景,因此可能出現反作用力。根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houseCoopers)最近的一項CSR政策研究指出,大部分公司執行CSR政策,只是為了避免壞名聲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企業的工作環境和環保政策通常會因這些防衛措施而改善(如耐吉的工廠),但其動機卻無法累積心靈資本。防衛措施猶如企業的權宜之計,是經過精心計算,「利人以護己」的策略。這種防衛性的善行,同樣會因為消費者的不信任而造成反效果。
CSR的最高層次,則是來自企業基本願景中渴望行善的心願。默克希望把藥帶給需要的病人;星巴克願意用高價收購咖啡豆,並在咖啡農社區建立診所與教育機構;惠普希望用社區專案,提供社區一個優良可靠且價格合理的通訊系統;諾基亞(Nokia)擁有許多實踐價值觀的企業政策與社區政策;可口可樂在中國農村廣建健康診所。這些都是屬於最高層次的CSR。這些企業一開始就把獲利以行善的概念,融入基本願景中。因此,這個等級的CSR可以建立豐富的心靈資本。
發展自我以建立財富
我在前面描述心靈資本是維繫企業永續性的財富,這種財富建立、維繫並進一步拓展人的企業之核心目的。心靈資本的定義比社會資本要廣泛,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以及讓人生更為寬廣豐富的作法。當它為社會創造改變時,我們的人生可以變得更有意義、價值,同時擁有更高的成就感。如果我們是企業人士,則可以經由經營企業帶來改變。但不論是於公或於私,我們都可以藉由發展自我來建立心靈資本。
但,到底什麼是「發展自我」?發展自我意味主動反省,同時參與讓自己思考深刻人性的活動。它意味著每天至少花一時片刻,讓自己遠離喧囂,與內在對話。「發展自我」意味著從事可以提升自我覺知、同情心、服務心、慈悲心與感恩心的事。它意味著接觸一些「深刻事物」,如本書一開頭引用憤世嫉俗的經理人所說的話:「我不認為有效經營公司,需要想得那麼深刻。」
古往今來的精神領袖常稱「發展自我」是一個建立處事態度的過程,而非特定的行為。我們無法藉著學習新技術、讀「十個簡單步驟,有效提升自覺」之類的書,或參加週末研討會,來建立處事態度;我們更無法藉著引人注目的譏嘲論調,建立新的生活態度。這些行為通常很快就會被看穿。想要擁有更深刻、美好的心靈智能,我們必須敏銳的感受生命的深刻意義,也就是柏拉圖著名的三元價值:真、善、美。我們必須讓生命成為天賦使命、為深刻價值服務,並且從高層次動機出發做事。這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需要堅持與投入。本書主要內容,就在於檢視所有的人類動機,並提供由高層次動機行動的方法。因為提升個人生命動機,對於改善整體文化至關重要。
之後我將開始討論人類動機,以及人類動機的範疇。下面幾章會揭示用高層次動機轉變個人與行為的方法。
摘自《心靈資本學》第2章
讓世界跟你一起改變
最近我去尼泊爾時做了個夢,夢的內容很適合做為這本書的開頭。在夢中,我去看了一場三幕劇。演出的環形劇場觀眾席與舞台十分靠近,觀眾就像演出的一部分,非常有參與感。第一幕中,一群西藏喇嘛一邊誦經,一邊進行禮佛儀式。整個場景井然有序、優美平靜,讓人心情愉快。演出本來一切都很順利,但突然間,木頭天花板開始崩落,落下的樑柱壓死了許多喇嘛。我當時迅速逃離舞台,以免遭殃。
第二幕中,喇嘛再度進行禮佛儀式,但這次他們變成一群滿腔怨氣、憤世嫉俗的老人。他們把禮佛儀式當成例行公事,對新進的年輕喇嘛頤指氣使、不留情面。這一幕死氣沉沉,甚至充滿負面能量,讓我想逃出劇場。
第三幕中,一群非常年輕的新進喇嘛正準備啟程去旅行。其中一些人步行,其他人則騎犛牛。這群喇嘛初出茅廬、懵然無知。他們不確定目的地在哪裡,只知道自己必須遠行,為僧團尋找新的儀式。就像美夢的典型結尾,這群喇嘛迎著朝陽,充滿希望與勇氣,展開新的旅程。
這個夢境,不可思議的呈現出人類文明的演進。第一幕中,平靜的喇嘛進行完善的儀式,代表古時「上帝在天眷顧,世間一片祥和」的信仰。那是個充滿信仰與價值的年代,人們知道人生目標何在。第二幕中,憤世嫉俗的喇嘛代表被物質主義與冷酷牛頓理論主宰的現代社會。他們(我們)的世界充滿失望、痛苦、自私,甚至墮落。人們經歷的事物失去意義,沒有人懷抱希望。而第三幕的年輕喇嘛就像今日的我們,正準備啟程尋找可行的新儀式(哲學思維或實踐方式),讓人類能走向更充滿意義、長久的未來。
我希望許多人能像第三幕的年輕喇嘛一樣,為資本主義社會與商業文化找尋更寬廣的新基礎,同時在生產獲利機制以及更完善的人類活動中開發更多潛能。我期許有一些人會從本書的內容中得到啟發。
本書預設的立場是,我們的資本主義文化與其中的商業活動正陷入危機。我形容當今全球化企業是「吞食自己的怪獸」,因為資本主義與許多衍生商業活動的基本假設,是無法維持長久的。若資本主義與商業沒有長遠未來,人類文明的未來將全面受限。
本書的中心主旨是,只要有足夠多的人從更高層次動機出發,就能促成社會的整體改變。本書目標是向現在與未來的領導者揭示,如何運用他們的「心靈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為廣大的組織文化創造「心靈資本」(Spiritual Capital),最終達成一個可以長久運作的資本主義社會,也讓我們生活富有、不虞匱乏,文明永續不輟。
這裡的關鍵字是「富有」。我對富有的定義是,「人們可以用它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常談到富有天分、富有個性,或富有好運。富有(wealth)這個字來自古英文welth,意思是「過得好」。但今日字典對富有的定義(即「大量的財富」),卻反映出字典編撰者身處的物質文化。人們通常接著定義「資本」是我們擁有的金錢或物資。於是,資本主義對我們而言,就是與金錢和有形財富相關的事物。
但是,心靈資本才是我們賴以維生的財富,也是豐富我們內在的財富。從深層意涵、深層價值、根本目標,與高層次動機出發,並將這些行動融入生活與工作,我們才能獲致心靈資本。
從人類社會與整體世界的大架構下看,心靈資本是組織與文明永續的願景與模範。唯有藉著在企業哲學與企業經營中實踐人文精神、幫助地球永續生存,才能累積心靈資本。心靈資本反映了我們的共同價值、共同願景,以及人生的根本目標。它也反映在組織的基本信仰、存在使命、成長目標,以及所擔負的責任上。
我在書中使用的「心靈」一詞,與宗教或其他信仰體系無關。宗教組織與以宗教為基礎的文化,無疑建立了一些純正的心靈資本。但這些心靈資本被侷限在信仰系統內,排拒了有其他宗教信仰,或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今日多元化與全球化的社會裡,組織、社會,與文化所需的心靈資本,必須源自更深層、無涉宗派,且所有人皆珍視的意義、價值、目標與動機。
同理,心靈智能是我們用以得到深層意義、價值、目標與高層次動機的智能。它是我們做決策,以及判斷什麼事值得做時所使用的思考體系。這些決策包含了我們如何製造、分配自己的物質財富。
心靈智能是我們的道德智能,賦予我們分辨善惡的本能。它是我們人生中發揮真、善、美與同理心時的智能。只要我們把靈魂視為傳輸管道,把想像力與心靈的深刻豐富,帶進我們的日常生活、家庭、組織與機構中,心靈智能也可以是靈魂的智能。
想要了解本書,必須理解心靈智能、心靈資本與永續性間的重要關連。這項連結是串起本書的主軸。我可以這樣說明:我們需要意義、價值與根本目標(心靈智能)以獲致財富(心靈資本)。唯有在資本主義的想法中,含括心靈資本豐沛的意義、價值、目標與高層次動機,我們才能擁有永續的資本主義與社會。
一個系統可以自主運作,並且發展未來,才算是永續系統。自然界中,永續系統是一個所有元素能相互合作、彼此滋養的平衡環境。它擁有整體性(各元素在內部互動)、自我管理,且相互探索。地球生態就是一例:植物製造動物所需的氧氣,動物製造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各種動、植物藉由合作與競爭達到平衡,水則藉由蒸發與降雨的過程循環運用。整個生態系統運用自身的多樣性達成演化(基因突變)。
擁有心靈資本的人類、組織,與文化較能維持長久,因為他們擁有成熟的特質,包括以價值為基礎的寬廣願景、對總體環境的關懷與同情、長程思考、自發性(與彈性)、由核心信念出發的能力、擁抱多元,以及向逆境學習、化阻力為助力的能力。
我在書中將討論三種資本:物質資本(Material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與心靈資本。這三種資本的建立,與人類三大智能,即理性智能IQ,情緒智能EQ,與心靈智能SQ息息相關,如下表所示。
資本 智能 作用
物質資本 IQ:理性智能 我所想
社會資本 EQ:情緒智能 我所感
心靈資本 SQ:心靈智能 我所是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我們最熟悉物質資本。它代表金錢與金錢可以購買的東西,如花費的錢、投資的錢,以及能獲取物質優勢、權力與影響力的錢。如資本主義創造者所言:我們運用理性智能來追求物質資本。理性智能是我們思考的智能。
社會資本是協助社會與組織為公共利益順利運作的財富。社會學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把社會資本定義為:人們為了公共利益在團體或組織內合作的能力。他表示,這種能力來自於信任與共同的倫理價值。社會資本反映出我們在家庭、社區,與組織內建立的關係上。當我們越信任彼此,我們越會盡到對他人或組織的責任,越會藉由共同努力,改善大眾健康與教育水準,也越能讓犯罪遠離。
社會資本的累積,主要取決於我們經營人際關係的情緒智能。情緒智能是我們了解與感受他人的能力,也是解讀他人情緒與社會情勢,並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情緒智能是我們感受的智能。
心靈資本擴大了我們的共同價值、意義與終極目標。它代表了我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與最終目標的關切。我深信,真正的社會資本必須包括這些心靈層面。它是我們共同關切的重要事物,並將社會緊緊連在一起。藉由運用心靈智能,我們得以建立心靈資本。心靈智能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智能。
如果我們希望擁有一個永續的資本主義社會,我們必須運用自己的物質智能、社會智能與心靈智能,來建立相應的三種資本。我在本書強調的是心靈資本,因為如果缺乏心靈資本做為基礎,沒有一種資本能真正運作。我們的動機,以及由低層次轉為高層次動機後的行為改變,是本書的另一大重點。唯有當我們了解怎樣的潛在動機會導致負面行為與自我毀滅,高層次的動機才會開始驅使我們。心靈智能的十二個特性,賦予我們改變行為的動力。我的重點是,當足夠多的人運用他們的心靈智能,本著高層次動機行動時,家庭、社會、組織與全球資本主義文化的主流特質就能夠改變。
如果我們想建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個人與社會各層面文化的動機轉變便至關緊要。藉由閱讀本書,在教育、心理、政治、商業與專業領域生活工作的人,都能從累積的心靈資本中獲益。我了解把所有領域納入討論十分重要,但我仍以商業領域為重點,本書所舉的例子與觀察主要也來自此領域。我這麼做有兩項理由。第一,商業是個重要工具,藉由商業,資本主義價值得以充塞我們的社會。如果我們想擴大資本主義的價值,就必須藉由擴大商業的價值來達成。第二,今日唯有商業擁有足夠的金錢與權力,能藉由創造各種財富,裨益個人與社會,進而帶來顯著改變。
雖然商業可以顯著改變,但商業文化必須先經歷大幅轉變。唯有當資深的企業領導人開始改變自己,這樣的轉變才會發生。本書預期,未來將有更多企業領導人,本著高層次動機做事。我稱這群人為「騎士」(knight)。正如我夢境中的西藏喇嘛,這群未來的領袖將擁有創意與動機去發明、實踐新的作法與企業哲學,並帶領我們迎向充滿意義且永續不輟的未來。
本書對於資本主義與一般商業有諸多批評。第一章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問題與錯誤總覽。許多資深讀者可能對於其中許多議題已經很熟悉。但本書並非反資本主義或反商業活動。反資本主義的錯誤在於排斥一種可以獲致物質財富的經濟機制,而這些物質財富遠多於人們想像。真正的重點在於改變資本主義,而非全盤否定,因為我看到商業及其他領域具備雄厚潛力,得以在大架構下產出更多可用於公共利益與人文領域的財富及價值。
總論後接著是分論。這部分同時談到個人層面、社會層面與文化層面。各層面彼此反映,但都依循相同的原則運作。
本書發展、環繞的主題是:當有足夠的人行事基於高層次動機時,這個世界就會改變。第一章與第二章說明資本主義在商業世界中,兩種不同的發展狀態。第一種狀態反映資本主義無關道德(通常是不道德)的文化:自私自利、追求極大利潤、強調股東價值、思想孤立、恣意浪費而不顧長期後果。這是一種對於人性與動機的狹隘假設。第二種則是心靈資本。它呈現以價值為基礎的資本主義與企業文化。其中,累積財富是為了創造合理利潤,藉以提升公共利益。心靈資本更強調「利害關係人價值」(stakeholder value),其中的關係人包括現在與未來的全人類,以及地球本身。心靈資本滋養並維繫人類心靈,同時能夠維持商業的永續運作。
本書其他篇章,則是探討我們如何從今日的狀態,轉變為心靈資本的狀態。想要改變文化、企業,或其他任何事物,我們必須先了解促成此文化的動機,以及其中的態度與情緒。第三與第四章提供一套系統化新方法,用以檢視當今文化的動機與情緒狀態。這是一套對應並延伸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新動機量表。我們必須培養、運用情緒智能,特別是發展情緒自覺的部分,才能夠善用此章節。
第五章到第八章介紹了心靈智能的新概念,定義心靈智能轉變的十二特性,並解釋如何運用這十二個特性將個人與社會的行事,由低層次動機(恐懼、貪求、憤怒、好勝)轉變為高層次動機(探索、合作、內在能量、專精、服務精神)。
第九章描述這些轉變如何在現實中發生,以及如何在組織文化中偵測到這些轉變。本章深入探討八個主導企業文化的議題,以及這些議題如何受到心靈智能轉變的進程所影響。第十章探討那些可以引發、實現文化轉變的領導菁英。這裡我將介紹兩種重要領導類型:「騎士」與「師匠」。其中騎士能夠創造新文化,而師匠則在組織中融入新文化。最末的第十一章,強調心靈資本是資本主義中有效且可行的形式,並以我們如何促使它發生做為總結。
讀者將在書中看到一些科學理論。近年來神經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對理解心靈智能如何在大腦運作十分重要,尤以近期關於「神點」(God Spot)的發現為最。神點是大腦顳葉一塊神經組織,它讓人產生神聖感,並渴望生命中的深刻事物。
渾沌理論(chaos theory)同樣也在本書佔有一席之地。渾沌理論(以及相關的複雜學)是二十世紀的一項「新科學」。它解釋秩序與非秩序,穩定與不穩定間的非線性關係與自我組織系統。蟻塚、蜂窩、天氣、股市,與人類的免疫系統,都屬於這項系統。我深信任何有創造力,且能在今日動盪世界中維持長久的組織、社會,都擁有混沌與複雜理論所稱「複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整體性、多元性、自發、自我組織、自我成長,以及與系統與環境間的合作進化。
所有的生命系統,包括我們自己,都是複雜適應系統,而人們的意識能力即呈現了這類複雜的特徵。第六章中,我將探討複雜適應性系統如何衍生讓心靈智能與眾不同的特質。
還有許多次主題與次軸線貫穿本書,在骨幹上添加了血肉。雖然我希望此章提供的架構,可以讓讀者感覺本書是一整體,但本書並非只有單一主題。最後一點,心靈資本並非單一概念,而是一套衍生出許多豐富且複雜的新價值典範(paradigm)。
摘自《心靈資本學》導言
立命先於立業的心靈資本家
華爾街那群金融金頭腦(Whiz Kids)(有不少還是物理學、數學博士),運用他們的「高深」數理模型,設計出神秘莫測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連動債,坑殺全球許多不甚瞭解的投資人。新加坡、香港、台灣更是重災區,這是一個典型高知識份子欺負平常百姓,專家欺負凡民的惡劣例子。
世界許多著名商學院裡面,也開設所謂「財務工程」、「金融商品創新」課程。其中當然也有真正有助理財與金融效能,提昇社會福祉的部分。但像美國華爾街弄出來的那種「財務工程」、「金融創新」,可真是玷污了「工程」與「創新」之名。「工程」旨在天工開物,利用厚生;「創新」當然是運用科技與文化,增進人民福祉。「知識」如果不是運用來提昇萬民福祉,反而被用來剝削常民百姓,這樣的「知識」有何尊嚴?要來何用?
讀丹娜.左哈的《心靈資本學》,當她在談「-3貪求vs.+3內在力量」、「-6冷漠vs.+6服務精神」、「-7羞恥與內疚vs.+7世界靈魂」、「-8人格解體vs.+8啟蒙」,我們讀來內心深處是很感慨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對全球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商管學院而言,這是外星人的語言吧?
基督教的七原罪或是佛教的貪嗔癡,都明白點出貪求是苦難的根源。Oliver Stone當年的名作《華爾街》,Gekko在他企圖購併的造船公司股東大會上雄辯的演說卻說:「貪婪是好的(Greed is good.)... ...」
丹娜.左哈提到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寫過一個源自希臘神話的故事:個性貪婪無比的木材商人(勘天主義者的隱喻,想想魔戒中森林的復仇... ...)厄律西特受到憤怒天神的詛咒,陷入永不飽足的強烈飢餓。他吃光所有存糧,還把所有錢財換成食物。由於還是無法饜足,厄律西特竟然吃掉自己的妻子兒女。最後一無所有的他,開始啃食自己的肉。他,變成吞食自己肉身與靈魂的怪獸。
厄律西特當然是左哈對資本主義嚴厲批判的隱喻。
其實當代社會裡所謂的「資本家/創業家」,是存在有兩種迥不相同的典型。有一種創建事業的人,具有構思商業模式的「發想力」,以及實現抱負的「熱情」。他們會「親自」鑑定有將來發展性的事業領域,並將其託付給工作同仁,讓同仁對未來充滿期待,提高公司內部同仁的開創動力與突破動力。像SONY創辦人井深大就切身地體會到這是提高公司內部原創動力的基本方法,他在手書的事業創立宗旨,開宗明義就提到:
「建設可以令認真的技術者將工藝技能發揮到極度,並擁有自由濶達的氛圍、可愉悅工作的理想工場。」
說到資本家/創業家,大家腦海裡可能會立刻浮現另一種種住在高級「豪宅」,出入乘坐高級進口轎車的「青年實業家」。2006年一月因違反證券交易法而被逮捕的日本活力門(Livedoor)社長堀江貴文,正是上述華麗創業家的象徵。他曾一再發出「賺錢優先」、「世上沒有錢買不到的東西」等豪語,主張凡事以「金錢優先」為本的經營理念。
相反的,像井深大這型的深度工藝藝匠型創業者,卻是以「創立事業以將自己所知曉的技術貢獻給全世界」的志向為本。井深這種事業經營者,認為實現這個志向就是達到自我理想的實現。
因此,資本主義其實有兩種:「金錢資本主義」與「志向資本主義」。前者認為「追求利潤是企業最大目的」;後者則指出利潤固然重要,但最終的目的還是在實現志向,進而貢獻整個社會。後者以「造物以利用厚生」為基礎來思考企業經營。從這點看,井深與堀江是活在兩種極端不同世界的經營者。
依照左哈《心靈資本學》經營論,像堀江貴文這樣的經營者是不入流的。而《心靈資本學》經營論,與我們此處所說的「志向資本主義」其實是相通的概念。左哈的思維,與對經營者厚積心靈資本的期許,事實上與東方佛家的核心思想與基本命題相通,也許可以用六個字概括:「立命先於立業」。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全盤思考地球事物的生命,要能夠發揮個人優美的善意識波動,起心動念,「發一隅之光」,助成造就自身周遭的人。這個善意識波動與宇宙造物主的「大愛」意識波動一致,能夠心存善念,修己治人,共生立命,必成大善果。
造業(Karma)是因,果報必顯現於將來。
遠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提示眾生:
.為人類盡一份心,為世界盡一己之力的「佈施」(+6服務精神);
.克制自我,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持戒」(+3內在力量);
.在世事無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諸事忍耐的「忍辱」(+5開創);
.全心全力勞動、服務貢獻的「精進」(+4專精)。
控制自身的慾望(「持戒」),鍛鍊自我的心智(「精進」),「立命先於立業」,是事業有成者終身奉行的金科玉律。他們都將此生視為是提昇自己靈魂與心智到更高境界的一段中間期,對他們生而為人而言,此生形同一個修練的道場。
摘自《心靈資本學》推薦序
「所有試著在本世紀科學革命中找出道德標準的人裡,丹娜‧左哈無疑是當中視野最寬廣,才智最出色的一位。」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英國小說家
「卓越!傑出!令人驚嘆!這是我看完本書後所能想到的字眼。左哈與馬歇爾是如此簡鍊的指出當前我們所遭遇的挑戰以及機會。」
——麥可‧瑞尼Michael Rennie/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McKinsey & Co. 總監
「左哈有這麼多擁護者,道理很簡單。她的願景充滿了如價值與創新等迷人概念,不但鼓舞人心,影響更是深遠。她對量子物理更有精闢入裡的解析。」
——《獨立報週日版》(Independent on Sunday)
「《心靈資本學》帶來了全新且重要的觀點,它同時給予智能新的定義,以及我們怎麼該如何用它來重新建構組織。它帶領我們往前跨出一大步。」
——麥特‧雷德豪森Mats Lederhausen/麥當勞行銷策略副總裁
「在社會以及宇宙的脈絡底下,丹娜‧左哈將我們的意識以及個體性與現代物理學說成功的整合在一起。」
——大衛‧包姆David Bohm/量子物理學家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