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的巔峰管理對話,融合了中西式管理思想的精華,堪稱一部中西結合式管理實用寶典。十九位訪談嘉賓,毫無保留地將他們爐火純青的管理大法全盤托出,我不僅僅將這本書推薦給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同時我也相信,這本書將會出現在西方企業管理者的書桌上。
──新浪網總裁兼執行長曹國偉 誠摯推薦
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短短三十年,在國際舞台上快速崛起。不僅安然度過全球金融海嘯的洗禮,還逆勢成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北京奧運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更將新中國的面貌亮麗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而中國企業家努力運用智慧,結合西方現代化管理思維和「以人為本」的中國管理哲學,融合成新一代中國式管理的精髓,成功地開創了現代企業的新局面。
正當中國走入世界經濟舞台的中心,越來越多人開始傾聽中國的聲音:為何中國式管理能夠成功?競爭力的祕訣又在哪裡?
作者陳丕宏在台灣出生長大,在美國工作、求學,又在中國經商多年,為一成功的國際企業創業家和經營者。他以不同的視野和高度,透過與十九位頂尖華人企業家的深度對話,剖析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產業競爭、品牌經營、人力資源管理和創新等等議題,帶你深入了解新中國。
選書緣起
2010年5月,簡體版《全球企業管理高端訪談:與丕宏面對面》在大陸正式上市,為了幫助台灣讀者認識新中國和進一步認識中國現代企業家的競爭真實力,特別重新包裝並濃縮出精華,以繁體版在台正式發行。
推薦序一
中國管理先行者,必有我師 曹國偉
推薦序二
見證中國企業的軟實力 王力行
自序
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見證
第一部 環保競爭力
1環境是未來人類更大的挑戰
與大自然保護協會北亞區總幹事長張醒生對話
2節能環保是住宅產業的必要思維
與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對話
第二部 視野競爭力
3用熱情打造世界級品牌
與俏江南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蘭對話
4中國企業要走出去
與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對話
5從民族品牌邁向國際品牌
與華旗資訊公司總裁馮軍對話
6金融危機蘊含中國企業的發展良機
與漢能投資集團董事長陳宏對話
7從設計到品牌,站上國際服裝舞台
與諾帝卡品牌創始人朱欽騏對話
第三部 創新競爭力
8成功企業要有不斷創新的DNA
與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對話
9經營企業要具備不斷更新的能力
與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對話
10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是競爭關鍵
與中星微電子公司創始人鄧中翰對話
第四部 管理文化競爭力
11與分眾傳媒CEO譚智對話
激勵人心是最好的管理工具
12與諾華中國區總裁李振福對話
從提升歸屬感凝聚企業文化
13與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創始人王璞對話
企業要先練好管理內功,不可盲目擴張
14與信中利國際控股總裁汪潮涌對話
成功創業要符合6P法則
第五部 人才競爭力
15用關鍵能力指標培養複合型人才
與新一佳連鎖超市總裁何經華對話
16提升軟實力走出人才困局
與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對話
17尋找未來世界級中國企業家
與北極光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峰對話
18培養不間斷學習的能力
與陽獅銳奇集團大中華區主席李亦非對話
19外包是產業轉型中的必然趨勢
與軟通動力董事長兼CEO劉天文對話
節能環保是住宅產業的必要思維
——與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對話
陳丕宏:今天節目請到萬科集團的創辦人、董事長,非常傳奇的人物王石先生,請您先自我介紹一下。
王石:我以5秒鐘來說明萬科──中國城市住宅開發企業,上市藍籌,5秒鐘都沒有用完。主要給大家一個訊息:除了在中國的城市開發,沒有其他業務,就是一個住宅,因為中國還有8億人民在農村,所以我們沒有開發他們的住宅。第二個是說明它的性質和地位,上市藍籌股,那說明它是一個上市公司,而且是權重股,是基金一定要配置的,它是行業裡很重要的一個企業。第三個就是說它當前的每一路,這麼五、六年來,在中國的主流財經媒體,不論在中國企業的前5名、前10名、前20名也好,都有萬科。
環保節能是任重道遠
陳丕宏:在居住的環境裡,您能不能跟我們解釋一下,中國和世界的趨勢有什麼重要的方向,或者異同?
王石:因為現在是全球變暖,石油價格上升種種綜合因素,關心環保住宅、節能住宅,成為大家目前的一個話題。中國現在又是世界最大的一個住宅的工地,顯然談到環保、節能,大家沒法忽略它。能源的總消耗當中30%是由建築行業和建築行業產生的住宅所形成的,這就是兩個行業,一是建築過程當中消耗的能源,再一個是提供的產品,比如說產品30年、40年、50年,這50年當中用電、取暖、冷氣使用等等這些消耗,占了社會總量的30%。
如何在建築過程當中節能,如何提供環保住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從國際角度來看,北歐國家這些方面做得相當超前的,零能耗、低能耗,甚至有可能還是負能耗。換句話說,在消耗當中不但能夠把它消化,而且產生一些能源回饋,這在北歐國家,像瑞典、丹麥,西歐的德國這些國家做得是很好的。在亞洲來講,像日本做得非常超前的,這個國家的能源非常非常稀缺,幾乎是90%以上都靠海外來的能源,所以他們在環保、節能這方面,效率是非常非常高的。但北歐國家和日本相比,還是有差別,北歐國家很多是高科技的技術,而日本的做法很多都是既有高科技的成分,還有和平時生產生活習慣結合起來,按我們的觀察是低技術的,但是做得都很好。
就中國現在情況來看,在節能環保方面,政府制定了很多這樣的法規,比如說2003年節省能源法,和最新推廣的如何環保法,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關部門也規定了節能的三步,就是你提供的住宅如何減少消耗,比如說50%、60%、65%,三步規定。當然按照工業發達國家來講,這樣的標準還只是一個過渡的標準,實際上中國目前的住宅建設的質量,能夠達到三步已經是相當相當不容易的,但是按照環保的要求是遠遠達不到的。
我們萬科現在在研究的住宅樓超過15%,達到了80%。別看提高15%,需要很大的努力,必須要改變現在的施工工藝和住宅產業管理方法。按照萬科預計,我們5年之後,2012年就完成用住宅產業化的方法來進行生產,即使這個標準和現在日本、北歐國家達到的水準,還有一個差距,但環保節能對於中國來說,是任重而道遠的。
綠色、環保、生態是競爭力
陳丕宏:有些人覺得從事綠色革命,環保是我們世界公民的天職,尤其是企業的天職,有人覺得這要額外的成本,但是如果有比較好的戰略指導原則的話,好像跟企業本身的營利目標,也是可以配合的。您的看法如何?
王石: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實際上就萬科來講,本身出發點並沒有從環保、生態、節能這個角度考慮,甚至完全沒有考慮。但是考慮的是什麼呢?考慮的是萬科開發規模這麼大,按照傳統生活方法質量很難去保證,如何保證質量要用住宅產業化的方法。第二個是,你的產品的差異性,你和其他的開發商差異在什麼地方,大家都用傳統生活的方法,你怎麼能說你的質量比別人好?要做住宅的產業化,就是質量要保證,在生活週期快,從品牌的建設上,企業的差異經營上這樣考慮建設差異化,但是突然發現說現在環保節能要求,你住宅產業化的結果和節能環保非常相一致,你的目的是為了差異經營、提高質量,但是後來你會發現,結果不僅僅是形成了差異經營,不僅質量提高了,而且大量大量減少能源的消耗。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你要住宅產業化,你要提高質量,就要改變用那種木模的生產方法,現場施工,說在工廠裡用這種批量生產用鋼的,這個鋼的和木的差別在什麼地方呢?木模在現場施工最多7次就報廢耗損了,而鋼模可以用400次、500次、600次,而且鋼模精度不夠的時候,還可以回爐、可再生.還可以再生能源。我們算了一下,5年之後,假定萬科那時候市場占有率4%,再假定有6%的是跟著萬科搞出來的產業化,有10%的住宅產業化,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光節約木材一項就相當於9千平方公里森林。這個數字對於環保也好、政府官員也好、消費者一聽都很開心,因為我們現在講生態,一個就是少排放二氧化碳,再一個就是減少木材的運用,這樣森林本身吸收二氧化碳,減少了森林的砍伐,就降低向地球外面排放二氧化碳,它就是這樣的邏輯關係。
這樣的例子,像水,就相當於減少污水排放,相當於10個西湖水;減少用電就相當於葛洲壩一個月的發電量。舉了這幾個數字,後來才發現,你搞住宅產業化、強調綠色,你才發現,綠色、環保、生態成為萬科現在企業的一個競爭力,不是你的負擔而是你的競爭力。
以高科技應付對能源材料的需求
陳丕宏:現在中國崛起、印度崛起了,消費者對能源有很多的需求,不只是能源而已,還有所有的材料,要求得標準也變得比較高。IT產業有個有趣的現象,當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比較有機會不用再去做比較舊的這種技術,直接就跨越到最新的技術來,你看在能源或是使用材料這一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一個現象?
王石:一定會的,我覺得有幾個理由,第一,實際上就是中國這麼多能源的需求是沒法滿足的,如果按傳統的運用是沒法滿足的,比如說鋼筋混凝土,當然現在好在煉鋼這種矽酸鹽在中國都有,但是即使都有的東西,再發展下去,這個需求量非常非常的可怕,按照傳統的鋼筋這麼粗,樑柱這麼肥,按照這樣建設起來,光消耗量就受不了,更不要說我們大量的鐵礦石還要靠進口,石油消耗靠進口。簡單計算一下,20年之後你根本不夠,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恰好就不能說明,就光看到被動一面,好像我們在發展,我們需要能源的抱怨,我覺得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恰好就是這樣,你有這種需要的增長,它會醞釀著突破、醞釀著革命,你回憶起來很有意思,在上個世紀,一八幾幾年的時候,歐美燒的油燈是用鯨魚油,當時美國有科學家預計,7年之後美國將是一片黑,因為鯨魚提煉這個油已經沒有了。你會發現,新的東西把它取代了,所以我相信,這樣一個能源的高度消耗之後,一定有高科技,比如說現在高強度的鋼、高強度的水泥,可以源源不斷,當然用了一些添加劑,鋼筋可以比原來用的少得多,然後你的鋼筋混凝土要比原來少很多。現在高科技的引進,比如說高強度鋼,高標號的水泥,再一個奈米技術,實際這些應用起來,我覺得是革命性的。因為中國現在是最大的建築住宅市場,它是這樣的一個規模,一定帶動高科技的發展。
亞洲地狹人稠不適合美國汽車文化
陳丕宏:比如說美國人愛開車,因為是比較屬於這種郊區的文化,不是這種城市的文化,所以大家統統都得開車,今天要是說要省一半的耗油,大家不要再開車了,那基本上徹底改革大家的生活方式和型態,有些人覺得不可能,有些人覺得應該重新再教育,大家就不要再這樣做了。您有什麼看法?
王石:我是這樣看的,美國因為他就是汽車文化,要改變很難,中國這幾年形成的現代化已經是騎自行車文化、公共交通文化,現在顯然是國家鼓勵做汽車工業,國家的政策是鼓勵的,私人汽車現在普及率非常非常高,而你是從這種騎自行車走向開小汽車,經濟收入能允許的話,這是一種趨勢。
從生活習慣來講,因為我們不是開小汽車的這樣一個文化過來的,我們是不是更多鼓勵公共交通,不是說要改變,不是說不允許,說你不要那麼快,不要鼓勵大家都去做,更多的是公共交通,這樣顯然對能源的消耗很好,對習慣也沒有什麼根本的改變。
當然這牽涉到國家的GDP,為什麼鼓勵小汽車工業發展,那是它創造GDP很主要的一種方式,如果不鼓勵生產小汽車,那GDP的增長不會那麼快。
在中國要提倡少開小汽車,比在美國容易得多,而且中國人口那麼多,這個小汽車再上去以後,鋼材、消耗各方面都是不可想像的。我個人的看法來講,實際上中國、美國很多走過的路,有的我們必須要沿著往前走,有的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說美國人喜歡大汽車、大房子,我們就沒有必要。美國就是一個郊區化,它的土地非常非常多,但是土地郊區化之後的風景也很美,那我們看亞洲型的,我們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土地本身就不是很多,在日本是這樣,在亞洲基本都是這樣,土地不是很多,人口又密集,怎麼辦?所以更多的居住在一塊,沒必要開車很遠到郊區去,這樣來講空間效率很高,時間效率很高,所以亞洲競爭力會處在一直是比較好的競爭力,像新加坡、台灣、香港、大陸,都是這樣。
我覺得最好就是發展公共交通,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我覺得城市公共交通,最有效率的是地鐵,在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地鐵是香港,不是倫敦、不是巴黎、不是東京,是香港,效率最高,也是盈利的。
陳丕宏:對,然後現在當然就是高速鐵路。
王石:那當然。
喜好登山探險活動
陳丕宏:您近幾年來在探險方面做了非常精采的成就,能不能先談一下這個背景到底是什麼?
王石:應該是和我的家庭背景有點關係,因為我們家族當中以母親這邊比較強勢,母親是少數民族錫伯族,那是我的姥姥家,在遼寧山區,我小學、中學的時候每年暑假或寒假都回到山區,對山區那邊的生活是比較了解的,喜歡的。城市小孩到農村和農村小孩在一塊玩得來,上樹掏,去瓜地偷西瓜,河裡打撈魚,那種回憶是相當幸福的,比較喜好戶外探險活動。
還有一個契機是,1997年去了一趟西藏,遊蕩了一個月,回來之後就開始訓練登山,1998年登第一座雪山,一直第二座、第三座,當時覺得登雪山,原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登了之後,一山望著一山高,又再登一次山。
之所以選擇登山,是當時長期地離開公司,主要基於兩點原因,一點在於我1995年發現腰椎四、五段有血管瘤,醫生判斷我可能要癱瘓,那是自己對於命運的抗爭,說不服輸,下肢癱瘓坐輪椅,做董事長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羅斯福小兒麻痺還當總統呢,這個倒沒有什麼恐懼,因為不是腦癱,是下肢癱瘓。但就是感覺到,去西藏很不方便,你坐著輪椅去西藏,去珠峰大本營很不方便;第二個呢,正好九幾年我辭去總經理職務,實際上自己要有一個適應期,辭去總經理職務,覺得對一個公司的團隊培養,制度培養,更要減少東方的個人影響主義的這種領袖式的影響。
現代企業制度源於西方基督教,基督教文化是講一種契約,講一種合同,講一種制度、講透明、講誠信。當然中國人也講誠信,但是誠信不是契約上的誠信,講的是一種血緣、家族這種關係,那麼更多講是領袖的魅力,那我力圖要擺脫這種東方的色彩,所以在48歲的時候就辭去總經理職務,但辭去之後你在公司無所適從,因為你辭去之後就不應該再干涉行政的事,因為你不當總經理了,但情不自禁很想干涉。
怎麼辦,就是要離開公司,和公司疏離,那幹什麼去,得找點事折騰自己,那你到大自然去登山,來挑戰自己,再加上本身血液裡有這樣一種野性。
比如說我們七、八歲的時候,我母親把我們帶到火車站,交給列車員說,他們回老家,請你們關照一下。大人不陪著我們,很遠的坐火車,1000多公里這樣子,到老家到山區再走十幾里的山路回去,這是家族的一個影響。再一個,我辭去總經理職務了,怎麼樣讓他們不受干擾地正常地運轉,所以就離開它。實際上有兩層含意,一層是滿足我自己個人的好奇、探險的愛好,再一個是和公司主動疏離,這樣就一直到了現在,實際上至少每年三分之一是和探險活動有關係。
登山差點遇難的教訓
陳丕宏:能不能談談這幾年來,您有些特別的經驗或者說對人生的看法有比較大的衝擊嗎?
王石:實際上對我衝擊比較大的,是1999年到現在,這麼多年唯一一座沒有登頂的一座山峰,這是一個衝擊,是我登的第三座山峰,是新疆的博格達,那次是跟台灣的吳健雄,他組織一個台灣大學生隊登博格達,約我去,我晚到了一個禮拜,到那之後他們衝頂不成功撤下來說不登了,那我說,你們不登,我不能不登,我就一個人進去了。當然我也沒有登頂,但是下撤的時候,就差點沒能回來,整個安全繩被飛石砸斷了,如果我沒有安全繩過那個冰地很容易滑墜下去,下面就是大冰縫,掉下去就不能生還,那次幾乎沒能回來。
實際上那次對我的衝擊是非常非常大,實際上你已經面臨著感覺到你可能回不去的恐懼,恐懼之後你沒有辦法,你還得面對怎麼回去,當然是回去了,但是回去了對我的教訓就非常非常深刻。教訓第一,因為我那是第一年登雪山,雖然是第三座,但是第一年,我那時成功創業萬科的董事長,雖然辭去總經理職務了,但還是一個非常非常成功的、剛愎自用的傢伙,我覺得自己了不起,創業能成功,登山也沒問題,結果呢?差點沒能回來。第一個明白了,你在大自然面前非常的微小,就是你這種盲目的自傲,釀成你很可能就是失去生命,這是我的教訓之一。
教訓之二就是說,你根本不具備這樣一個單獨登雪山的能力,你一個人進去了,你不依靠團隊,結果是你差一點不能回來。這兩點對於我,可以說到現在都受益無窮,我知道了無論是誰,在大自然面前你都要很謙卑,因為你不謙卑要付出的代價將會是生命,在大自然面前你太渺小、太無能為力了,那個時候的無奈,那個時候感到死前對生命的欲望,都體會到了。
最大不代表最強
王石: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萬科創立差不多也走了24個年頭,但是作為一個現代企業,作為有影響力的,它真正的高速增長,明天才開始,有質量的高速增長你還沒開始呢,你怎麼就成功了呢?有質量的高速增長之後,比如說住宅產業化,我們2002年才完成,但是你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改革開放千載難逢的一個機會,帶來這樣一個發展的願景,實際上作為一個企業來講,離成功還遠著呢,你不能說現在企業已經搞得很大,是中國第一,三十年之後,你的成功第一要下去其實很容易,但以成功來講,我覺得願景要看得遠一些。
我之所以到戶外運動,遠離公司,這是為了這個公司的制度化、團隊化,我脫離它絕對不是認為我已經成功了,可以離開它了,我扮演的是一個董事長的角色,實際上從公司來講,今年才是開始。包括已經設想到在千載難逢的城市化國家當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住宅開發市場,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公司應該在中國,這是地區上決定的,在中國未必是你萬科。
現在按照統計來講,2007年的數據統計,萬科已經在國際上排名是最大的住宅開發公司,但這又怎麼樣?因為你在中國是最大的,最大的住宅市場中你是最大的,那你是不是很強呢,是不是最強呢?高科技的應用,像高科技的鋼、高精度的混凝土,新興的材料、奈米技術,這樣的運用在中國僅僅是開始,這對你萬科,都是非常非常新的課題,如果在這方面,你不能扮演一個領導角色,那麼就會被淘汰掉,這個數量的多,是過眼煙雲,所以說成功標準來講,我認為沒有成功,而且我認為成功可能不是一代人、兩代人所能完成的,一定要有這樣思想,才能培養第二代、第三代這麼往前走。
正是因為你有這樣的一個願景目標,當然你一定會充滿著激情,更多的你還要想著這個實驗,你實驗的這種能力,當然也要成為一種責任,這是你的目標,你才充滿著激情。
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的見證
2009年,台灣正式開放大陸同胞到台觀光,讓海峽兩岸的交流邁入一個新的境界。這一年也是彼岸建國60年,回顧過去這一甲子,快速成長、不斷擴張的中國企業和中國市場向全世界呼應,並印證著那個古老的預言──「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中國人,無論是身處海峽兩岸的那一邊,已經成為國際舞台上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角色,也引發越來越多人對漢民族和中國文化的好奇與想要了解的需求。
從我個人來說,我在台灣出生長大,在美國工作生活了二十餘年,又在中國經商多年,這些跨文化和跨語言的背景,使我一方面對中國文化有本質上的理解與認同,但也能用較客觀的角度來看許多中國的問題與發展。擔任新浪網董事多年,我和新浪網總裁兼執行長曹國偉先生經常有機會針對企業管理交換意見。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建議我何不在新浪上開闢一個網上論壇,內容是每次由我與一位中國頂尖的企業領導人或學者,就企業全球化、跨國界管理、企業創造力與競爭力之DNA,及其它國際及中國獨特企業管理的各個角度進行對談,一方面將中國企業的發展過程以及思維介紹給更多的人,同時也為中國自改革開放走向世界大國這段歷史留下見證。
的確,中國這幾年快速崛起,2008年北京奧運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將新中國亮麗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幾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許多先進國家經濟步履維艱,只有中國不斷逆勢成長,動力驚人。但仔細想想,中國改革開放至今不過三十年出頭的光景,真正要在全球市場上打下一片江山、成為國際間的領航者,不可諱言地,中國企業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有不少先進知識要學習、更有眾多管理理念要實踐。
在世界舞台上,從工業革命以降,企業管理的理論都是以注重效率見長,「以人為本」 的中國式管理沒有受到一定的重視。但隨著世界越來越平坦,人才的交流越來越沒有國界;「人」 已經成為企業興亡,乃至國家興亡的中心。以人為本的中國式管理終於有機會走上舞台,成為令人矚目的要角。
「全球企業管理高端訪談—與丕宏面對面」節目,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和歷史背景下的產物。這個網上論壇是我和曹國偉先生一個共同理念的實現。希望藉由高端管理者之間的對談,激發各種觀念的相互碰撞,從而為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化提供思路與建言。
我知道中國已有很多談話性節目和優秀的主持人,實在不缺我一個,但支持我「不務正業」來主持這個節目的主要動力,是我希望透過「CEO vs. CEO」這樣的高度,以及兩位每天在實際層面上落實企業管理者的思維,將「企業管理」從理論帶到實踐層面,提供觀者不一樣的視野。
過去幾年間國際情勢的轉變在全世界引發「中國熱」,無論是「大國崛起」思維或是「中國危險論」觀點,總之,中國是許多外國人好奇、關心或想要了解的對象,這個節目在這時候扮演了一個十分獨特的角色,它成了一窺新一代中國企業家內心世界和思維想法的一個管道。
這個節目開播兩年餘,至今訪問了二十餘位中國頂尖的企業家(因為篇幅和時間的關係,這本書只能收錄其中19位的訪談)。討論的議題從一開始就設定要以「高端企業管理」知識之分享以及「提供EMBA課堂上學不到的實戰經驗」為基礎,根據來賓的背景與專長,結合當前的經濟情況和國際局勢,做深入的探討與交流,因此許多內容都極具參考價值。
值此全球企業向「企業2.0」管理過渡之際,我也希望在未來的節目中能就這方面做更多的探討,一方面將視野推展到國際上,邀請更多具有真知灼見的嘉賓來提供關於企業2.0的經驗與建言;也邀請海內外知名企業的高階執行者,立足企業管理執行實踐的角度,融合當下興起的企業2.0管理思維與企業級社區網路新模式等,帶給網友與讀者全新的體驗。
2009年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將這個節目的訪談集結成冊,在中國發行簡體版。中央編譯社的和龑社長對我說,他未來還希望這本書能出英文版,希望「我們中國可以不只輸出鞋子、帽子,更重要的是輸出中國人的思想與智慧,讓當代中國企業家的多樣面貌可以更具體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非常感謝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王力行發行人的支持,還有天下遠見出版社的同仁,使這本書的繁體版這麼快得以問世,裨益更多華語世界的繁體字閱讀人口。
2009年,也是我人生的一個分水嶺。這是我大學畢業的第30個年頭。從台灣到美國,從一個公務員家庭長大的窮困留學生,到在矽谷創立多家公司並小有成就;從一個學理工出身的工程師,到成為美國上市公司的管理者。這段旅程,回頭看看,很多路雖然不在自己原先的規畫中,但這些「叉路」卻總能給自己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春」的驚喜和意想不到的收穫!
《中國式管理的競爭力──19位頂尖企業家帶你透視新中國》也可以算是這些「叉路」中的一個吧!
中國管理先行者,必有我師
曹國偉 新浪網總裁兼執行長
我與丕宏相識有年,在美國矽谷,他是一位成功的創業家、企業家,是無數人崇拜的創業偶像,更是當年海外中國留學生努力學習的榜樣。對我來講,丕宏是良師也是益友,他是新浪資深董事,新浪快速的發展,他功不可沒;每次與他見面,我們都會坐下聊一會,他在企業管理方面的諸多見解,給我很深的觸動和啟發。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談起中國企業管理話題,探討應該多一些管道,將優秀的管理思想,尤其是一些優秀企業家的管理精髓傳播出去。作為一個媒體人,我也一直在思考,中國的企業家留給世界的印象,除了在時代機會背景下創造財富之外,還有什麼?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每每談起中國的企業家,彷彿更願意用結果肯定其價值,如成功的收購了某國際知名企業、如填補了國內某項技術空白、再如成為那斯達克最為追捧的中國元素,結果固然重要,但不能忽略在取得這一結果的過程中,我們的中國企業家充滿智慧的企業管理思想所發散出的神奇力量。
何不開設一檔高端管理訪談節目,以談話的形式探討管理話題,將企業家的管理精髓保留並傳播?新浪與丕宏一拍即合,2008年6月,這檔《全球企業管理高端訪談——與丕宏面對面》節目便與新浪網友見面了。丕宏是一位國際級企業家,他關注中西企業管理思想,由他主持非常合適,而他豐富的管理經驗,更能激發嘉賓探討的慾望,將節目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丕宏是個十足的空中飛人,每年他四次到訪中國,每次停留少於一周,我們兩人也曾擔心這一節目會因為忙碌而擱淺。但令我佩服的是,無論多繁忙,他定會安排時間錄製節目,有時開完會匆匆趕去錄製間,有時要錄到很晚。有一次在新浪開董事會的間隙,我看到丕宏正利用休息時間埋頭研究訪談嘉賓的資料,他的堅持讓我感動,正是他的堅持,讓我們有機會讀到這本書,從字裏行間中體會學習中國企業家自成體系的管理思想。
最棒的企業管理哲學,也不是萬能的,我們可以崇拜彼得·德魯克(編注: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可以學習傑克·韋爾奇(編注:前奇異總裁傑克‧威爾許),但徹底貫徹彼得·德魯克與韋爾奇,不見得在中國玩得轉,所以常常可以看到很多跨國企業在中國水土不服,管理是其中不可迴避的因素。中國的管理思想,早在夏、商、周時期,便開始萌芽,經歷歷代管理思想大家的千錘百煉,早有一套體系的管理之道,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中國的管理思想在一些方面,散發著陳舊的味道,與整個企業發展時代背景有些格格不入。
將中西管理精髓融合是最好的解決之道,這也是我讀完本書,最大的感受。中國人很擅長拿來主義,「有選擇的拿,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我看到很多訪談嘉賓擁有資深的海外管理背景,他們大多在學生時代漂洋過海,但他們既可以暢談正統西式的目標管理與戰略規畫云云、也可以跟丕宏聊上一段儒家之道與人治主義;而我也更欣喜的看到,一些土生土長的中國企業家,將融合式的管理做得天衣無縫,令人拍案叫絕。
在我看來,這本書中收錄的巔峰管理對話,融合了中西式管理思想的精華,堪稱一部中西結合式管理實用寶典。十九位訪談嘉賓,毫無保留,將他們爐火純青的管理大法全盤托出,我不僅僅將這本書推薦給中國的企業管理者,在這十九位中國最頂尖的企業家中,相信總有一位的管理思想對你的口味。同時我也相信,這本書將會出現在西方企業管理者的書桌上。我記得,資深外交家吳建民在接受白岩松專訪時說:「中國已經走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心,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傾聽中國的聲音。」隨著中國經濟大國地位的奠定,中國的企業家會越來越受到關注,而他們的管理哲學也會隨之成為別人研讀和崇拜的管理財富。這本書便是一個證明,一個開端。
丕宏邀我為本書作序,甚為榮幸,略談感悟,是為序。
見證中國企業的軟實力
王力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CEO
1988年,台灣開放兩岸探親;相隔四十年後,讓我們終有親睹大陸各方面發展的機會。
身為媒體人,機會就更頻繁而貼近。記得八○年代,大陸經濟最火紅的是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和溫州模式的個體戶。當時我們還採訪了廣東的第一位民營千萬元戶簡廣,描寫他的傳奇故事和經營理念神似台灣的王永慶。
在北京,中關村出現了一批科技公司,被喻為「電子一條街」,其中最有名的是「四通電子」。
九二年鄧小平南巡,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外資企業、跨國公司開始進入中國,大批的國外訂單下給中國,從輕紡到小家電,從玩具到燈飾。中國的民營企業開始萌芽,成為驅促經濟動力之一。
2000年後,海歸派回流、民營企業壯大、金融體系改革、外資加碼……;加上進入WTO後,中國與世界接軌,熊熊的經濟之火燃燒。今年中國整體經濟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
在三十年改革中,步伐始終是向前的,速度也很驚人。國際間始終不明白,為什麼中國經濟能跳躍式的成長。有人說,是拜科技之賜,尤其2000年後,全球科技完全顛覆了人類生活,使得中國有後發先至的機會;有人說,是政治相對權威下的貫徹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曾為文希望美國「做一天的中國」,意思是有些「對」的政策應無阻力的推動。
在讀完本書後,我們或可為這個疑問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也算是一種軟實力——中國企業個別的成功,匯集成集體的經濟力道。
《中國式管理的競爭力:十九位頂尖企業家帶你透視新中國》是陳丕宏先生與十九位現代中國企業家的對談。
陳先生是一位傑出華裔企業家,為美國宏道資訊公司的創始人和董事長。本身具有加州柏克萊大學電腦博士專業,又經創業與經營的歷練,深諳企業經營之道。因此在訪談中,能循循引導被訪的CEO們,道出他們的經驗、理念和心得。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作者訪談了本地企業家,如萬科的王石、華旗資訊的馮軍、分眾傳媒的譚智、新東方教育的俞敏洪和俏江南集團的張蘭;還有海歸派諾華的李振福、微軟的張亞勤和漢能投資的陳宏,以及陽獅銳奇的李亦非;更有學界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大自然保護協會的張醒生和北大管理諮詢的王璞等。行業遍及高科技、創投、製藥、傳媒、教育、餐飲和零售連鎖業等等。
這些成功企業家談到在中國經營企業的幾點體認,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理解中國社會環境是一個重人情的社會,管理人不能直率地套西方模式。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必須激發人的成就感、自豪感,才能產生創意,導入正向循環。
——相信中國人的輪迴思想,對天、地、人存感恩及敬意,中國人之間彼此鼓勵、互相支持。整合人和企業就順理成章。
——不斷學習與反省。即使是傳統產業,如建築業全球第一大的萬科,王石董事長仍要自問:萬科是世界最強的嗎?對前沿的建築發展理解嗎?有什麼新科技材料、技術是中國缺乏的?環境和人類的關係到底如何?再如俏江南餐飲集團深知要更重視食品安全,要學習符合國際標準的管理流程、財務公正,甚至成立實驗室研發新產品。
——重視人才訓練、培養國際氣度,社會責任是企業的天職。例如諾華製藥一年送二、三千人上不同的管理、市場行銷、財務、戰略課程。北極光創始人鄧峰在清華大學培養年輕人領導力,和學生共度暑假,去過最貧困的雲南、西藏、青海,也到美國耶魯大學和台灣見習;另外每年選100個學生出國參加國際會議,已連續六年。
這本書於今年(2010年)5月已在中國大陸出版,現在以繁體字和台灣讀者見面。相信讀者可以從書中訪談,進一步認識中國現代企業家的競爭真實力。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