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的張亞勤,
十二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二十三歲拿到博士,
三十一歲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百年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如今他不但是通訊和軟體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
也是領導微軟開拓PC之外市場的核心領軍人物。
亞勤是少年班的神童,科學界的英才,商業界的領袖。他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們成長時最好的榜樣。相信讀者會從亞勤身上得到很多啟發。
──創新工場創辦人 李開復
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的張亞勤,十二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生,二十三歲拿到博士,三十一歲成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百年史上最年輕的院士。如今他不但是通訊和軟體領域的世界級科學家,也是領導微軟開拓PC之外市場的核心領軍人物。
然而張亞勤的成功其實來自他的為人,並非天賦異稟。他早在「神童營」時就明白,有些人比你更聰明、更傑出,但這不是因為他們得天獨厚,而是面對問題時的一念之差。「更加自信、更有勇氣」,僅僅這一點,就決定了事情的成敗,以及不同的成長之路。張亞勤面對問題時,總是回歸到最「純粹」的想法:
˙做喜歡的事,做簡單的人。
˙很多人不能成功並不是因為能力不夠、智商不夠,而是敗給對失敗的恐懼。
˙人生就像玩遊戲一樣,不確定性和攻克每個問題的過程是最快樂的。
˙管理其實很簡單,權術之類的東西愈少愈好。簡單一點,開心一點,和同事客戶和睦一點。
˙不管是帶中國人,還是美國人,都要以理服人。
張亞勤的科學貢獻,被譽為「全世界的財富」,他在學習、工作與人生路途上所積累的內斂智慧,無價。
現任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微軟(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負責微軟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整體布局。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擁有3000多名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是跨國公司在華規模最大的綜合研發機構,也是微軟在美國之外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研發基地。
張亞勤是通訊和軟體領域世界級的科學家。他於1999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首席科學家、在2000-2004年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2004年晉升微軟公司資深副總裁,回到微軟總部掌管微軟全球行動及嵌入式產品Windows Mobile以及Windows CE平台。他是領導微軟進入PC之外市場的核心領軍人物。
1997年,年僅31歲的張亞勤博士被授予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協會院士(Fellow of IEEE)稱號,成為該協會100年歷史上獲得這一份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他擁有60項美國專利,發表了500多篇學術論文和著作。張亞勤博士是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參與過多種國際技術標準的制定,是全球20所大學的校董或名譽教授。他是美國傑出華人組織「百人會」的成員(Committee of 100),積極推動中美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張亞勤領會了勤奮和承諾的真正意義。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
張亞勤帶領的微軟中國研發團隊所做的工作令人驚奇。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和亞勤相處一個星期,就會感到他非常特殊,他是世界的財富。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比克赫爾茲
第一章 初露鋒芒
「我可以說是提前經歷了人生種種可能的困境。」
第二章 探索未知世界
「一部電影裡機器人控制了世界,我看了覺得相當有趣。我就想,要實現自動控制只能靠電腦,但這個領域充滿了未知。一九七九年時的學校沒幾台電腦,這個科系將來要做什麼我也沒概念,但它就是吸引我。」
第三章 從科學家到管理者
「過去我先考慮的是技術有沒有意義,做出來後對科學、產業有多大影響,很少思考它會產少多少利益,這是典型的技術導向思維模式。但對方是從企業的角度談判,先看市場,然後至訂策略,最後才看技術,作研究。」
第四章 回國創業
「開復,我願意回國去看一看。」
第五章 在聰明人的世界裡工作
「七年來,我可以說微軟亞洲研究院已經成為世界一流的基礎研究機構,但在產品研發上還不是。而這正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第六章 與在地共贏
「如果把微軟比做種子,那麼中國就是讓她生根發芽的土壤。微軟中國要成功一定要雙贏。要為在地培養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只有在地整體的科研實力上升了,微軟中國研發集團才可能走得更遠。」
第七章 做人的智慧
「做人就應該簡簡單單,晚上睡個好覺,早上起來,高高興興來工作。生命短暫,別把時間浪費在耍心機上。」
第八章 簡單的生活
「你做的哪些事可以大聲說這件事是我做的?你在你的生活圈子,又有哪些正面影響?家庭、朋友、同事、城市、國家等,是否因你而有了變化?」
天外有天
一九七八年九月,張亞勤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次遠行到來了。
和往常獨自出門一樣,這次離家上大學,轉移糧食和戶口關係、買火車票、托運行李等許多事情都是張亞勤自己去辦的。雖然有母親陪著,但她從不出面,只是在一旁提醒不要把證件丟了。托運行李的時候,工作人員說:「叫大人來辦,小孩不能辦。」坐在遠處看管行李的母親這才上來說:「他可以的,讓他自己辦好了,我不會寫字。」工作人員沒辦法,只能讓小孩辦。當張亞勤填完各種表格交給工作人員時,工作人員一看是去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上學,都驚奇地圍著這個「小孩」問長問短,櫃檯前一下子湧來了一堆人。在一片讚揚聲中,張亞勤和母親頗費了一番力氣才離開現場。
兒子即將遠行,母親當時的心情張亞勤無法完全猜度,但有一點,兩個人都十分清楚,從離開的那一刻起,張亞勤就要完全獨立生活了。火車站送行的那刻,母親只是笑著說:「你可以的!」
這是張亞勤人生的又一次跋涉,他將從這裡開始他生命中的黃金旅程,開始他的大學時光。
中國科技大學直屬中國科學院,是理工科學生首選的一流名校,在那個年代甚至比清華和北大還吸引人。當張亞勤拖著行李站在學校門口,仰望中國科技大學幾個大字時,他終於舒了一口氣。
無巧不成書,當時來接新生張亞勤報到的老生,就是被他奉為榜樣的寧鉑。
然而,開學上課後張亞勤才知道,被譽為神童的他,在少年班一大批明星學生中並不是最優秀的,他突然有一種被淹沒的感覺。
按照張亞勤的話說:「去了之後才發現別人都比我強。一個宿舍裡七個人,一問別人的分數,滿分五百,上舖的同學是四百三,對面的同學是四百五,而那一年我們山西省的狀元也才不過四百一。走出來了,你才會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這種挫敗感,讓在學習方面一直順順當當的張亞勤一下子就懵了,但這似乎並沒有對他的心理造成太長時間的影響。畢竟,十二歲的張亞勤還是個不折不扣的孩子,在長久的艱苦奮鬥之後,第一次完全進入自由狀態、痛痛快快做自己想做的事,是無法抗拒的快樂。他後來回憶說:「我那時候平時早上睡懶覺,中午起來就吃飯,回來睡個午覺。下午又去踢球,晚飯後七八點鐘才開始念書。」
張亞勤從小的興趣愛好就十分廣泛,上了大學,自主的空間更大,下棋、看電影、踢球、聽音樂會……大學裡的開放環境讓張亞勤感覺似乎是提前進入了自由王國。有一次他和一個同學去逛動物園,一路玩玩鬧鬧,看到有意思的就停下來指指畫畫一番。正好動物園裡舉行雜技演出,兩個還是孩子的小大學生一下子就被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表演吸引住了。演出結束,已是暮色深沉,等他們走出動物園大門的時候,最後一班公車早已經開走,他們只好一路走回學校。當兩人又累又餓地回到學校,已經是深夜十一點半,校門早就關了,宿舍也已經熄燈,玩瘋了一天的兩人實在不敢去叫看門老大爺來開門,只好摸黑翻牆。圍牆是用紅磚加水泥砌的,又高又滑,出於安全考慮,牆頭上還拉了一圈鐵絲網。好在兩人年紀小,身體靈活,沒費多大力氣就翻過去了。不過,站在圍牆內的張亞勤剛鬆了一口氣,就發現褲子上被刮了一大破洞。大學期間諸如此類的頑皮故事,多得不勝枚舉。
就在張亞勤將時間慷慨地揮霍在音樂會和運動場上時,第一次期末考試一下子讓他傻眼了:成績一落千丈,數學只考了六十一分,語文七十一分,其他科目也差不多是這種分數。成功從來就不是理所當然。來合肥之前,母親就告誡他,名聲,還有報紙上那些褒揚他的話,都沒有什麼了不起。一個孩子,還不能說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
老師找張亞勤談話,並寫信將這一情況告訴了他的母親。張亞勤一下子從勤奮的好孩子變成了問題學生。母親接到信後非常失望。假期張亞勤回家時,母親嚴厲地批評了他,她說:「如果說你努力了沒有學好,那我不怪你,你說你睡覺,不努力,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就是那麼一瞬間,你會突然發現一切玩的東西都沒那麼有趣了。」張亞勤重新開始尋求更有味道的東西。他開始看書鑽研自己不了解的知識。鑽研問題、解決問題才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一個接一個的難題,是永遠不會重複的樂趣!直到一次通宵達旦的唸書後,他居然感到內心異常充實。就這樣,從第二個學期開始,張亞勤的成績開始穩步上升,到唸書畢業考研究生時,他的考試成績已經名列前茅。
「成功」由自己定義
誰也沒想到,開始時在少年班裡默默無聞的張亞勤,後來的經歷如此令人矚目。二○○五年為第一屆少年班同學聚會而篆刻的石碑上,張亞勤的名字被排在了最前面,名字下方詳盡地描述他這些年來取得的令母校驕傲的成績。而寧鉑則本科畢業後在中國科技大學當了二十五年老師,在一段不幸的婚姻後,於二○○二年遁入空門,皈依佛教。
後來,有人在分析寧鉑的際遇時認為,人們加在他身上的榮耀和期望過於沉重,他再早慧也畢竟只是個孩子,無法負荷成人世界裡那麼複雜的東西。在鋪天蓋地的讚譽面前,寧鉑開始懷疑自己能否達到別人的期望,他開始害怕失敗,喪失了神童身上最重要的東西—自信和無畏。
大學畢業之後,寧鉑強烈地希望報考研究生。第一次是在報名之後,他放棄了;第二次是在體檢之後,他又放棄了;第三次,他甚至領取了准考證,但是在走進考場的前一刻,他又放棄了。
張亞勤並不認為遁入空門的寧鉑就比那些功成名就的同學差多少,在寧鉑的世界裡,他追求的未嘗不是真正令他心情平復、獲得快樂的境界,但對於寧鉑數次放棄,張亞勤則異常惋惜:「他如果向前邁一步,走進考場,一定能通過考試的,因為他的智商比所有人都高。可惜他沒有進考場。這不是一個聰明不聰明的問題,而是你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
耐人尋味的是,在當時對寧鉑的大量報導中,有一篇報告文學這樣寫道:「他顯得比同齡孩子沉靜、坐得住,自制力強,學習更能自動自發。」也就是說,寧鉑之所以成為神童,並非僅因智商高,他當時的情商也是出類拔萃,也許正是神童巨大的光環,讓他變得裹足不前。沒有人能夠還原寧鉑當時承受的光榮之下的重壓。他必須無數次與「分數不理想」的現實搏鬥,他確實聰明過人,但他的分數一旦與神話不符,有些人就會說「寧鉑已經不行了」。
相比之下,「默默無聞」的張亞勤則幸福得多了。以「後段生」的身分奮起直追,沒有壓力,反而一步一個腳印追了上來。後來他深有體會地說:「有時候我們回過頭去看看,對比周圍形形色色的人就會發現:有些人比你更聰明、更傑出,那不是因為他們得天獨厚,事實上你和他們一樣好。如果你今天的處境與他們不一樣,只是因為你的精神狀態和他們不一樣。在同樣一件事情面前,你的想法和反應和他們不一樣。他們比你更加自信,更有勇氣。僅僅是這一點,就決定了事情的成敗,以及完全不同的成長之路。」然而,當有些人提及當年處於焦點位置的寧鉑,和張亞勤進行比較時,張亞勤卻一再表示:「同學中比我厲害的人有很多,成績比我好的人也很多。」
而且他認為放棄俗世價值觀的寧鉑絕不是失敗者—「他只是用另一種方式追尋人生的意義。」就像《莊子.秋水篇》所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張亞勤引用林肯的一句話,說出了他這些年來對名聲的理解:「品格如同樹木,名聲如同樹蔭。我們常常考慮的是樹蔭,卻不知樹木才是根本。」
序
張亞勤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
我很幸運,生逢一個國家走向歷史性轉折的時刻,我們這一代人才有可能踏著因時代脈動而來的鏗鏘鼓點而前行和改變。
我很幸運,在過去十年,兩度選擇回到充滿無窮可能性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被徹底地易筋洗髓,展現出重振、復興的繁榮——儘管仍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與解決,但我相信只要繼續前進,我們終能實現「中國智造慧及全球」的夢想。
我很幸運,加入了一個偉大的公司,與包括比爾.蓋茲在內的眾多優秀的人共事。我在微軟學到的東西很多。今後,我期待著與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的同仁和業界夥伴們繼續努力,在新一輪技術升級、產業博弈中引領科技創新。
在我看來,二十一世紀有兩個最重要的變化,一是資訊化浪潮席捲全球。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方式;改變了商業的模式與運營;二是中國的崛起,在世界經濟舞臺上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我很幸運佇立在這兩大變化的交匯點上,相信未來我們還會見證和參與更多激勵人心的事業。
如果我的人生選擇和成長故事,我的一些經歷和體會,能給大家帶來某些幫助,那將令我鼓舞;哪怕一百位讀者中只有一個人感到有所收穫,我也覺得欣慰。
推薦文
柳傳志 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
以我的觀察和體會,一個優秀的技術專家如果能成長為一個好的企業管理者,對科技企業非常重要,然而,這種轉化並不容易。張亞勤先生是一個成功的代表。他原本是一個科學家,在技術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但他更是一個出色的技術管理者,在他的統領下,微軟公司在華研究機構不斷發展,躋身世界一流。這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一個好的機制也非常重要。
因為環境不同、企業的性質不同等等,微軟和我們走過的道路大不相同。比爾.蓋茲創辦微軟,以高科技起家,打下了一片天地。而在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由於起步晚,底子薄,路要曲折得多,很多規律都還在探索和發展的過程中,觀念、機制和人才等問題都還不時困擾我們,需要中國的高科技企業進一步努力。
難能可貴的是,張亞勤先生在成功領導公司研發工作的同時,還花了很多精力,為中國的科技產業化進程助力,如深入高校的教學科研,建立聯合實驗室,開辦創新論壇,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智慧。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與世界融合的步伐愈來愈快,一大批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精英們回到國內,「在中國做事」,更「為中國做事」,我想,這對他們所服務的機構,對中國,都是非常好的事情。無論對於莘莘學子還是商界人士,張亞勤先生的故事都值得一讀。
推薦文
凌志軍 知名記者與財經作家
幾年來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關於亞勤的書。我相信他的故事一定有一些特別的魅力。這不是因為他現在所擁有的一大堆頭銜和讚譽。他的做事的確引人入勝,但是真正讓我回味無窮的卻是他的做人。
我們正經歷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成功者就像不斷湧上沙灘的海浪一樣,拍打著這個每天都在變化著的國家。文人為他們立傳,商家為他們包裝,官方機構也來為他們錦上添花。整個社會都把眼光投在他們身上。年輕一代渴望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可惜的是,人們過於關注成功者做事的訣竅,卻鮮少瞭解他們做人的道理,因此仍被下面問題所惑: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為什麼會有患得患失?為什麼會有茫然無措?為什麼會有懷才不遇?為什麼會有怨天尤人?為什麼會有鉤心鬥角?為什麼會有曇花一現?為什麼我既不笨又不懶卻總是到處碰壁?又為什麼我即使成功了卻還是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反而被成功所累?
現在,我手上這本書稿正是關於亞勤的。這是一個傑出人物的足跡,很好看,也值得回味。就像柯林頓在美國總統任上寫給亞勤的信中說的,「一個靈感的啟發」。而它給予我的最具啟示意義的靈感就是: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種種做事的機巧當然能夠幫助你贏得優勢,但是,只有你做人的素質方能決定你究竟能夠走多遠。
名人推薦
亞勤是我的好朋友。在技術趨勢、產業未來等很多話題上,我們有驚人相似的觀點。這本書對他走過的路和心得有精彩的記錄。我將它鄭重推薦給台灣的讀者朋友。」
——林百里 廣達創辦人
在我認識亞勤之前就聽說他在大陸是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既是『神童』、又是『技術天才』。後來我跟亞勤在HTC與微軟的行動通訊領域合作過程中,看見他在研究開發和技術管理中卓越的表現,尤其是他親力親為的工作態度與全心投入的熱忱更讓我感到印象深刻。在先天的聰明才智外,後天的勤勞不懈更是亞勤成功的秘訣。 我認為亞勤的職場經驗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這本書將帶給大家在工作時重要的啟發。
——王雪紅 宏達電創辦人兼董事長
亞勤是少年班的神童,科學界的英才,商業界的領袖。他是我的朋友,也是我們成長時最好的榜樣。相信讀者會從亞勤身上得到很多啟發。
——李開復 創新工場創辦人
聰明人可以把簡單的東西演繹得很複雜,智慧的人則善於把複雜的東西凝鍊為簡單。這本書告訴我們怎樣的聰明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值得每一個有抱負、有夢想的人參考。
——李彥宏 百度董事長與執行長
亞勤是我的學長也是好朋友。在我眼中,他不僅僅是世界級的頂級科學家,也是出類拔萃的管理者。這本書追溯了亞勤之所以如此優秀的根源,還探討了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管理者的空間、操守和本分。我敬佩亞勤,他把敬業和報國做到如此完美的統一。
——楊元慶 聯想集團執行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