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亞洲大學講座教授)、胡勝正(中央研究院院士)專文推薦
★吳中書(中華經濟研究院長)、黃孫權(破報總編輯)、詹宏志(PChome Online董事長)、
管理學大師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強力推薦!
★一出版即位居美國商管書及非文學兩大書類暢銷書榜
★CNN、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專訪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出版人週刊》、《科克斯評論》、《高速企業》等專文
推薦介紹
台灣、日本、南韓、義大利及西班牙,目前是全世界最老的國家群。
預測到了二0五0年,六十歲以上的中國老人若自行組成一個國家,則將成為世界第三大國,僅次於印度和中國本身。
面對即將而來的老人海嘯,你,做好準備了嗎?
當過少的年輕人必須供養眾多的老年人時,那會是什麼樣的景象?當家庭人口逐漸減少,家中的老年人將何去何從?
國家需要數百萬名年輕工人,但在國內遍尋不著時,該如何處理?企業如何爭取年輕員工加入?公司為什麼要捨棄那些老年員工?
人口變遷將如何創造或消滅整個產業?社區與國家要如何調整以因應老年公民的不斷增加?誰將受害?誰將獲利?
你也許知道,世界上的人口正在老化,但你可能不知道有多快。到了二○三○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達到十億人。這是人類歷史上頭一遭,五十歲以上人口的數量超過了十七歲以下人口。
台灣目前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在面對小孩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的必然趨勢下,不僅個人、企業、社會與國家,都應好好正視老化世界的來臨,並做好萬全的準備!
《當世界又老又窮》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尤其是你:
☆你的子女是否比你的兄弟姊妹還少?
☆你是否一直希望自己的外表看起來年輕漂亮?你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
☆你知不知道有些人原本計畫退休,但現在卻無法退休?
☆你現在需要照顧年邁的父母嗎?
☆你的公司是否在國外僱用年輕勞工,卻強迫國內的老年勞工退休?
☆你之所以投資海外市場,是不是因為這些市場像極了「幾十年前的台灣」?
☆你的成年子女是不是搬回家裡跟你同住?你了不了解老年化世界對他們有何影響?
☆你的公司是不是有兩種薪資等級,一種供老年員工使用,另一種供年輕員工使用?
☆你對七十五歲到一百歲的人有何期待?如果你是這個歲數,你希望自己能做什麼?
泰德‧費雪曼為著名新聞工作者,他生動而機智地報導了世界各地的老年化現象,同時也詳實訪談許多家庭、僱主、員工、經濟學家、老人病學家、政府官員、醫療專業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與小企業主。在這本及時、精采而且重要的作品中,作者揭露了全球老化令人震驚而彼此連鎖的影響,也解釋了國家、文化與重要的人際關係何以因此有了變化。
普林斯頓大學畢業,著名新聞工作者,著有《紐約時報》暢銷書《中國企業無限公司》(China, Inc.)。他的文章與報導刊登於許多世界知名的報章雜誌上,包括《紐約時報雜誌》、《今日美國報》、《錢雜誌》、《國家地理雜誌》、《星期日泰晤士報》與《芝加哥雜誌》等等。他經常參與重要的廣播節目,而且在美國國際公共廣播電臺(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的「市場」(Marketplace)與「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節目擔任評論員。費雪曼擔任史丹佛大學長壽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同時也是達特茅斯大學塔克商學院(Dartmouth’s Tuck School of Business)的全球管理人才計畫主任兼講師。他也是一名演說家,聽眾廣布世界各地。費雪曼曾經在日本和印尼工作與生活,現居芝加哥。
1974年生。專職譯者,譯有《耶路撒冷三千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金錢與權力》《如何改變世界》與《最純潔的種族:北韓人眼中的北韓人》。
台灣現況│正視世代的不公義 楊志良
推薦序│我願意活著 胡勝正
威廉老爹,你老啦
導論│老年化的新世界
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能發現老年化的跡象俯拾皆是。孩子越來越少,老人越來越多,世界各地幾乎都是如此。人口老化是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我們必須以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角度進行調適。
第一章│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問候,上帝的等待室
美國各州就像一個被眾神賦予永恆生命卻未能永保青春的人。佛州之所以能預示未來,其中一項原因是,它擁有的老年人口是五十州中最多的。
第二章│長壽簡史
沒有別的辦法比生對時代、生對地方能讓人活得更久。教育、公共衛生、都市生活與人權的進步,以及傳染病的消除,給予人類長壽的喜樂與悲傷。
第三章│老年失憶症:在西班牙發現老化
西班牙是歐盟最長壽的國家。西班牙人典型一天五到七餐的習慣,使人們維持很好的能量補充與社會關係。老化影響了全西班牙,民眾的老化已成為固定不變的公共議題。
第四章│我們如何持續老化?
人的能力開始急速衰退是從五十歲左右開始。衡量老化的方式之一,是對壓力的回應,以及回復原狀的能力。
第五章│日本,太陽消失的國度
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日本人是最晚婚的。日本與義大利、西班牙、南韓及台灣構成世界上最老的國家群。
第六章│欺騙死神
壽命延長的趨勢實際上還會持續多久?各種意見層出不窮,內容之多反映了預測的困難。針對老化的長期未來爭論不休的人士,倒是對一些明確事實具有共識:老年人與極老年人的數量不斷攀升,我們必須努力思索,這些變遷將在未來數十年對個人與全體造成什麼影響。
第七章│螺絲之都的曲折命運:伊利諾州洛克福德
在今日的洛克福德,重新找份新工作通常意謂著要學習醫療照護的技能。當製造業工作在已開發國家中消失時,推動民眾成為中產階級的力量也隨之減弱。
第八章│脆弱、備受呵護、虛弱、仁慈、煩人、甜蜜、昂貴、睿智、孤獨與格格不入:我們如何看待老人?
抱怨社會忽視老人,這種說法很快會成為一種荒謬,因為往後社會絕大多數人將會是老人。然而,年齡歧視發生在每天的社會環境、商業與工作場合中。籠罩在刻板印象下的老人,往往容易產生刻板印象的特質。
第九章│中國:還沒來得及富有就垂垂老矣?
如果這些超過六十歲的中國老人自己組成一個國家,則將成為世界第三大國,僅次於印度與中國本身。當數億中國老人構成的巨浪來臨之時,世代之間的關係將決定中國的命運。
第十章│數代同桌
當你閱讀本書時,你長壽的機會也在增加。世界的老化速度,將會比世界各國政府與國際組織做出的最大膽預測來得更快。老年化的世界裡,教育已經取代大家庭,成為老年的最佳保險。
謝辭
註釋
我們有許多人認識一些健康、積極、有活力的老人,他們與一般對老人抱持的負面觀點形成強烈的對比。然而,這些老人爭取尊嚴的對象不僅限於年輕人,也包括他們自己。一些研究顯示,籠罩在刻板印象下的老人,往往容易產生刻板印象的特質。一旦說服他們相信,老人的記憶力就是比較差或是無法像以前一樣做數字運算,則他們的記憶力與算術表現真的會變得比較差。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湯瑪斯.赫斯(Thomas Hess)找來一群六十歲到七十歲的老人,將他們分成兩組,測試他們的記憶力。第一組在接受測試之前,赫斯先告訴他們,因為他們的年紀比較大,因此他們的表現通常會比較差。他的實驗目的是要讓這群老人感覺到舉辦測試的人對年老的受試者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的表現會不好。赫斯表示:「這種狀況應該是老人每天生活經驗的一部分,他們會在意別人對他們的工作表現的負面看法―而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感受也加強了這種負面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實驗者卻盡量不讓第二組感覺自己受到輕視。結果,不僅第一組表現得比第二組差,而且表現落差最大的是那些教育程度最高的老人。赫斯表示:「〔這場實驗的〕正面意義在於,那些未受到輕視的老人,或者是那些身處於對老化抱持正面觀點的環境的老人,他們較為活躍,而且在記憶力的表現上相當傑出……這項實驗傳遞很清楚的訊息,負面的社會因素對於老人的記憶表現有負面影響。」
耶魯大學心理學家貝卡.雷維(Becca Levy)與她的同事針對七十歲到九十六歲的美國人進行了三年的研究,有了驚人的發現:老年人對於老化的刻板印象會對他們自身的感官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這些老人因此有很好的藉口抱怨自己的聽力喪失;聽力喪失是最常見的老化症狀之一。但是,耶魯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這三十六個月以來,對於老化的看法最負面的老人,聽力喪失也最嚴重。雷維觀察其他文化後發現,老人如果生活在較不受輕視且較受尊崇的國家,聽力的喪失較不嚴重。
因此,老人的刻板印象是積極的、中立的與消極的態度的複雜混合。一味認為老人是溫情的與體貼的,或認為他們是毫無用處的與無能力的,這些看法其實與最粗魯的侮辱一樣,都是以偏概全。雖然每個文化對老人的刻板印象略有不同,但混合起來的觀點似乎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哈佛大學的艾美.卡迪(Amy Cuddy)與其他研究者進行的研究,觀察大約二十四個不同的美國社會團體對老人抱持的態度:亞裔美國人、殘障人士、街友等等。不只一個團體形容「老人」是極具溫情的,但欠缺能力。唯一兩個得到類似形容的團體是殘障人士與「智能遲緩」人士。其他的研究則顯示,與年齡有關的刻板印象要比性別的刻板印象更為根深柢固。年老的男性與女性都被形容成較不具野心、較不具責任感與「較女性化而較不男性化」,無論與年輕的男性或女性相比都是一樣。
在一項針對比利時、哥斯大黎加、以色列(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日本、香港與南韓大學生的態度進行的跨國研究發現,每個地方的大學生都認為老人具有溫情、缺乏野心而能力不足。每個地方的年輕人也認為老人的地位較低。一項以香港為主要對象的研究顯示,年輕人對老人的態度尤其帶有貶抑的味道。卡迪說:「老年歧視是跨文化的。」
卡迪與她的同事表示,現代性或許是老年歧視的禍首。當社會從農村走向城市,工業化從各方面降低了老人的地位。工業化延長了老人的壽命,增加了老人的數量。工業化也訂定退休制度,認為老人不再是具生產力的參與者。現代化使人們在年紀增長的同時,技術也跟不上時代,老人因此在新領域中毫無容身之地,成了僱主急欲擺脫的麻煩。現代化也讓年輕人處於流動狀態,它創造了一個變化無常的階級,切斷了年輕人與年老親戚的連繫,使其無法得到老人實際與情感上的援助。與這些變遷息息相關的,是老人以往身為智者的角色遭到剝奪。書籍、報紙、電子媒體與同儕都能讓年輕人知道最新資訊,反觀老人的記憶及其口述傳統,已不再具有知識的價值。
卡迪的分析清楚說明世界人口老化的背景態度,而實際上這種現象即將到來。
印第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心理學家,同時也是退休教授的吉姆.薛曼(Jim Sherman)表示:「我們知道刻板印象根深柢固,即使有許多反面證據,人們也依然奉行不悖……而且就算我們年老,我們也仍然認為老年尚未降臨到自己身上。」薛曼一臉白鬍子,滿頭白髮,他在一九六○年代初大學畢業,然後執教四十多年。「我的朋友談到老人時通常指的是八十幾歲的人,但是,嘿,醒醒吧,我們已經是老人了。」
薛曼與幾名學術界人士曾在歐巴馬(Barack Obama)競選總統期間為其出謀劃策,他們致力於改變保守派美國人對民主黨、城市居民與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如果種族和性別歧視與老人的刻板印象是類似的,那麼社會的年輕人與老人長期以來便一直處於負面的態度與日常實踐之中。
同樣地,只要觀察一下亞利桑那州的圖森―美國退休人士的首選之地―就可以發現老人越集中,對老人的負面刻板印象也就跟著放大。當地人強烈而嚴厲地抨擊老人造成交通打結,他們也「鄙視」老人左右了當地的政治辯論,例如要求減稅與削減教育經費。
羅伯特.巴特勒(Robert Butler)是一名領導先驅的老年醫學家,他於二○一○年去世,享壽八十三歲。從一九六○年代末以來,巴特勒撰寫了大量有關老年的作品,並且提出了「老年歧視」(ageism)這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他也是國際長壽中心(International Longevity Center)的創立者、主任與執行長,這座中心是世界知名的老年問題研究與提倡機構。巴特勒於二○○六年寫道,對老人的苛待「源自於人類對晚年無法逃脫的脆弱而產生的深刻關切與恐懼」,而這些情感「轉變成輕蔑與忽視」。他認為,在我們歸類與貶抑老人的時候,也透露出「人性固有的」原始事物。如果巴特勒這位受過訓練的精神科醫師是對的,那麼苛待老人就如同嫌惡痲瘋病患一樣。我們害怕如果自己太過靠近或伸出援手,我們就會變得跟他們一樣。然而,就痲瘋病的例子而言,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光是經過痲瘋病患身旁並不會染上痲瘋病。以老人的例子而言,則不可避免是真實的。因此,老年歧視無所不在。
巴特勒汲取了「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的宗旨,這是心理學的一個流派,源自於人類學家恩斯特.貝克(Ernest Becker)於一九六○與七○年代發表的作品。簡單地說,這個理論主張人類畢生都在追求生存、克服死亡所帶來的恐懼與避免想到自己的死亡。對於這個理論的支持者來說,為了避免死亡的恐怖,因而產生了宗教(人通常年紀越大越有宗教熱忱)、團體組織,並且把老人看成跟自己毫無瓜葛的事物。
巴特勒認為,老年歧視表現在用來形容老人的日常語言上,例如「髒老頭」與「貪心鬼」,他說這些詞如果用來形容別的團體,絕不可能被接受。事實上,「髒老頭」與「貪心鬼」(我還是頭一次聽到這個詞)這兩個嘲弄的詞彙絕對不構成重大的種族歧視,但巴特勒大概是基於禮貌,所以才沒有在書上提出更不堪入目的詞彙。不過同樣地,在講究禮節的圈子裡,有時候比較溫和的詞彙反而更傷人。
總之,社會與個人對老人的苛待是相當普遍的,這點毋庸質疑。此外,本書的一項主要論點是這種廣大而不間斷的歧視老人形式,乃是推動今日世界運轉的關鍵力量。然而,描述老年歧視的文獻與公共倡導卻充滿各種指控,這些指控往往彼此針鋒相對或甚至彼此抵銷。為老人提出的各種訴求經常充滿怨言,因此反而加強了他們排斥的刻板印象,亦即老人說話顛三倒四、脾氣古怪而且貪求無饜。
舉例來說,我們聽到慷慨激昂的抱怨,認為老人遭到社會排擠、遭到邊緣化、未受到公平對待而且也未因以往做出的貢獻而受到珍視。老人應該盡可能被賦予獨立的生活,老人應能充分參與與自身的住居、財務及醫療(包括在臨終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有關的事務。這一切全是複雜的議題。
然而,另外也有人從反面提出同樣激昂的立論,他們認為老人出於自尊或對他人的恐懼而過於堅持獨立生活,這樣的老人最終可能陷於孤立,或出現需求遭到忽視以及受傷時周遭無人幫忙的危險。還有人關切有些老人因心智與身體力量的喪失,以及社會地位及必要財務力量的減少,而出現特殊的需求。
反老年歧視的作品指出,這些怨言來自於日常生活,它表現在每天對話裡所隱含的令人無可忍受的侮辱。老年歧視表現在人們總是概括地認為老人聽不清楚或無法快速消化資訊,因此便大聲而簡略地跟老人說話。加拿大預防老人受虐網絡(Canadian Network for the Prevention of Elder Abuse)的資料指出:「老年歧視可能藉由社會談論老人的方式而持續存在下去。我們可以在醫學、法律與社會科學上面普遍看見老年歧視的語言,例如使用the elderly與the aged來指稱老人。這兩個詞會產生一種印象,讓人以為絕大多數的老人在心智與身體上是虛弱的。衛生期刊有時會把五十幾歲的人稱為elderly。」不過,我們也聽到另一種角度的怨言:老人的聽力喪失,而且越來越無法掌握新而複雜的資訊或任務,但人們卻很少根據這一點來調整自己的訊息。
同樣地,有人針對僱主與退休金政策提出抗議,認為現行的政策強迫人們在五十幾歲、六十幾歲或七十幾歲時退休。同時,他們也抨擊退休金的安排迫使老人繼續工作,因為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的退休金都無法讓老人順利退休。老人的支持者認為,老人成了今日政府赤字(為了提供老人的所得援助、醫療與其他服務而支出大筆費用)的代罪羔羊,而這些赤字未來只會越滾越多。事實上,經濟菁英正「陰謀」對付老人。但支持者也擔心,面對未來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口,政府會大量減少對這些老年人口的補助。
我們要如何解決我們(無論老少)看待老人時產生的矛盾?
這些矛盾的看法都是真實的。因為老人就跟一般人一樣,是個具有多樣性的群體。
人類擅長於辨識真實年齡,而我們在知覺上也有一種慷慨,允許我們在為朋友、自己與其他人喝采時,能以一種年輕的眼光來注視這一切。在舞臺上,我的妻子莎拉看起來只有十八歲。她這麼對我說,而我從遠處的劇院座位看著她,儘管我們是如此熟悉,但這種感受並不牽強。「你知道嗎,每個人都對我說,他們覺得舞臺上的我像個少女,」莎拉說道,她在最近表演的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當中飾演女學生。「他們說,我充滿活力而且相當妖豔。看來染髮應該挺適合我的。」莎拉白天是一名行銷經理,晚上卻是一名歌手,一名歌喉溫暖但中氣十足的女中音。她參與歌劇、輕歌劇與大小音樂劇的演出,通常扮演在一旁竊笑的侍女或年輕母親。莎拉最近在一場年度諷刺喜劇中獲得一個為她量身訂做的角色,這場表演將在當地大學的俱樂部上演,老教授們宛如捧新角似的,四處張羅幫她打扮。在最後一幕,她飾演一名性感的法國哲學系學生。戴著貝雷帽、穿著緊身紅禮服與網襪的她,舒展蛾眉,用法國腔吟詠著沙特(Sartre)與笛卡兒(Descartes),底下的觀眾怪叫聲不斷,許多高喊著「喔拉拉」。
對於許多觀眾來說,我相信莎拉確實看起來只有十八歲。這些前來觀賞歌劇、輕歌劇與大學俱樂部諷刺喜劇的觀眾,對他們來說,中年的純真少女確實是夠年輕了。這些觀眾的聽力與視力可以容許錯誤,而他們的想像力充滿彈性。但即使是觀眾年齡較輕的音樂劇,年齡還是有自由延伸的空間。在最近重新演出的《歡樂音樂妙無窮》(The Music Man)中,市長夫人,同時也是一名愛荷華州(Iowa)少女的母親,是由八十幾歲的婦人飾演。這齣劇的導演是一名快六十歲但身形維持得非常好的舞者,不過他恐怕已經搞不清楚市長夫人這個角色應該是幾歲。在劇本中,市長夫人是個身體虛弱又難以取悅的老婦人,所以找個八十幾歲的人來演也很自然,不是嗎?或許當我們把跟我們同年齡或年紀更大的朋友套入更年輕的角色,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真實人生時,我們也把自己變年輕了。這可能讓旁觀者感到困惑,然而,年齡與社會角色現在似乎經常混淆在一起,而且似乎不是什麼壞事。
我們也許已經搞不清楚什麼年齡該扮演什麼社會角色,我們也許對於半世紀前典型的母親該是什麼樣子毫無概念。難道會是一些勾引嫩男的熟女?觀眾當中,一名五十五歲的男子身旁坐著十歲的小女孩,這名男子可能是她的父親、她的祖父,也可能是她的堂哥。導演或許因為沒有子女的關係,已經不知道傳統家庭長什麼樣子,於是鶴髮雞皮、老得足以當曾祖母的人居然能飾演孩子的母親。想想,現在有多少祖母讓你看不出她的年紀。在現實世界裡,真正的祖母很可能比舞臺上這位飾演母親的老婦人皺紋還少。許多祖母跟她們的孫子一樣,人手一臺iPod,她們帶著這些東西上健身房,甚至一邊聽音樂一邊長跑。
從舞臺遠處看著觀眾席,有些爺爺奶奶看起來只有四十五歲(即使不到十八歲這麼誇張的地步)。其中應該動了什麼手腳。他們運用了臺上演員也會使用的各種戲法來改變自己的容貌:昂貴高級的化妝品、染髮、假髮、假睫毛、讓膚色呈古銅色的塗料、紅潤的臉頰、亮白的牙齒,另外還使用了去除、填充與注射的手法。在此同時,舞臺上的演員通常是以穠纖合度而優雅的體態來模擬年輕人的樣子。對他們來說,屈服於普遍流行的肥胖等於扼殺自己的事業。即使是八十歲的演員,最好還是能保持柔軟度,而且應該要能跳舞。
儘管我的太太使用了各種化妝品與輔助工具,而且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但她看起來還是沒有十八歲那麼年輕。我們倆已年過半百。我們的人生也已過了一半,但我認為,如果仔細觀察,我們倆看起來年紀相仿,都是三十五。
摘自《當世界又老又窮》
泰德.費雪曼
一本蒐羅了各種故事的作品
我並未如讀者所預期的,寫下嚴格命令形式的、放之四海皆準而供個人遵守的「解決方案」。為什麼?因為本書的目的是,了解個人並將其連結到我們充滿變遷的動態世界之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了解─這也是我們最需要知道的─如何才能善用這個終將老化的世界。我希望我能捕捉人們每天在關切自己、子女與父母時所帶有的喜愛與厭惡、勇氣與恐懼、創意與絕望─換言之,我希望大家能從這些篇章中看到自己。人口老化是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所以我們必須以個人的、在地的與全球的角度來進行調適。當我們思索的範圍從子宮到墳墓乃至於遍及全球時,腦子裡將浮現一些主題:
.全球老化是人類最大的成就,我們不可能做出任何交換來反轉這段過程。
.這項成就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在通往老化世界的路上趨吉避凶。
.這點也許令人驚訝,但個人老化也屬於全球事務。
.積極、健康與進取的老人,其活動層面將大為擴展。儘管如此,市場中的僱主與顧客仍將無情地認定,這些經濟上極有價值的老人是無用之人。
.老化的世界是一個越來越依賴的世界。它將導致人口中有越來越高的比例投入於越來越多需要照顧的人的事務上。
.全球老化劇烈轉變了男女關係,反之亦然。
.年齡歧視將付出代價,這個世界總是想盡辦法邊緣化與歧視老人。
.老化的世界使人群在全球移動,而人群的移動造成了全球老化。
.今日的年輕人將生活在明日的老化世界裡,無論結果如何,現在就該做好準備。
美國作家卡絲琳.湯普森.諾里斯(Kathleen Thompson Norris)曾說:「儘管活著的成本很高,但大家還是願意活著。」在老化的世界裡,人們更是願意活著。讓我們拭目以待。
摘自《當世界又老又窮》導論
楊志良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不婚、不生、不育的社會
為何不結婚?過去十幾年來,從李登輝前總統到現在,我們每年經濟都有正成長,但大家的薪資卻沒有跟著成長,大學畢業生的薪資反倒較以往還少。錢到哪兒去了?代表我們的財富分配明顯不公。我們勞動(亦即所有就業的人)的所得沒有增加,就業的勞動價值沒有了,都讓投機客給賺走了。房地產、股票之所以會漲價,都是由於勞動者的努力,才讓這些人得以賺取大把鈔票,因此,所有的經濟成長,起碼要有一半需歸功於勞動者。
我們的財稅政策有很大的問題。比方說,政府為了讓電子產業興盛、將產品外銷到國外,因此參加了WTO、採取關稅減讓,不讓人抽我們的稅。但是反過來,國外賣給我們傳統產業、農產品,我們也不能給人家抽稅,如此一來,傳統產業必定吃虧。電子產業賺那麼多錢,是因為傳統產業放棄了關稅。照理說,多賺到的錢,理應補償傳統產業缺失的部分。但我們卻沒有這樣做。因此社會上普遍覺得,打拚了半天,還是看不到前景,所以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如此一來,我們的未來會變成什麼?
「拚經濟」應該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目的應是每個人的健康快樂。如果只為了拚經濟而不重視目的,結果會造成財富的不公、生態的破壞、環境的污染、社會的不安。現有財稅政策的錯誤在於,大家努力經濟成長的果實,沒有合理地分配,這是最大的不公義。
摘自《當世界又老又窮》台灣現況
胡勝正 中央研究院院士
經濟安全與長期照護問題
台灣的長期照護正在起步,又要壓低成本,乃至淪為外傭的市場,使有志照護服務者卻步。因此,日本照護服務專業化的作為,甚有值得學習之處。在重男輕女的中國大陸〔第九章〕,因「一胎化政策」而「未富先老」,發現女兒還是比較好,比較願意提供父母金錢與情感上的支持。
一般有關老年經濟安全的政策重點都放在社會保險。二○○八年金融海嘯,很多個人投資者因為購買雷曼兄弟及相關結構型金融商品,損失慘重,甚至危及退休生活。這使得各國政府體認到,社會保險還不足以確保老年經濟安全,必須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對金融商品銷售及理專行為嚴加監理,才能保障個人儲蓄。實際上,亨利與派爾兩位先生〔第八章〕的例子顯示,老人難免有心智缺陷或判斷力脆弱的時刻,他們的財富便成為利慾薰心之徒(包括親友在內)的覬覦。除了對理專進行規範,如何避免鯊魚群逼近、合法地詐騙老人,將是政府另一個更大的挑戰。
第八章很精采,大家(年輕人)這樣看待老人:脆弱、煩人、孤獨與格格不入……,做為被如此看待的一份子,我可有話要說!
無論如何,儘管世界可能又老又窮,活著還是比較好!而且窮是可以避免的,重要的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摘自《當世界又老又窮》推薦序
【各界關注】
「人類歷史上從未有一個社會,沒有戰爭、沒有重大飢荒、沒有重大傳染病、沒有經濟上的大崩盤,但卻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結婚、不生育。這是台灣今天面臨的最嚴重問題,卻少有人注意。」
──楊志良,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本書蒐集了許多活生生的個案、有血有淚的故事,來描寫人口老化對世界衝擊及其因應策略的多元和複雜性,給讀者上了一堂不但有感、而且震撼的課。」
──胡勝正,中央研究院院士
「想知道最新最即時的大趨勢?讀《當世界又老又窮》就對了!」
──湯姆.畢德士(Tom Peters),管理學大師
「誰會想到美國的老年人口促成了全球化?泰德‧費雪曼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實際上是一連串故事)讓人心神不寧,尤其當我知道世界人口逐漸老化之後,世界可能變成什麼模樣時,心中更是難以平靜。《當世界又老又窮》所做的觀察不僅具有啟示性,而且極為深刻。」
──艾力克斯.寇特羅茲(Alex Kotlowitz),
《這裡沒有小孩》(There Are No Children Here)作者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