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人》、《彭博商業週刊》、《富比士》、《天下雜誌》、《商業周刊》、《今周刊》等
國內外媒體熱烈探討「自造者」風潮。
★ 《紫牛》、《你的桶子有多滿》、《創意黏力學》、《精實創業》、《誰說人是理性的!》
全球重量級作家一致盛讚!
★ Amazon分類排行:電子商務#1、工業製造及營運系統#3、創業#7
「自造者運動」是一場桌上型製造革命。
網路開放式社群風潮成功擴散人才的長尾效應。無數同好上網分享點子、衍生設計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並集資讓夢幻逸品得以生產,將成果送達全球愛好者手上。3D印刷技術進一步推動物品的長尾效應。開模成本大幅降低,使得生產工具大眾化,拜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之賜,「全民製造、量身客製」已成現實。
不只個人,大型企業也開始利用3D技術製作小量多樣的高級技術零件。電影「鋼鐵人」主人翁的原型、Tesla創辦人Elon Musk,他的汽車工廠活脫脫就像電影場景,生產的每一個零件都可重新設定,從車門內飾板顏色到電池模組放幾顆電池,都依要求生產,甚至在室內試車,發生問題能立即解決。
華頓商學院教授Jeremy Rifkin形容這場位元與原子虛實整合的運動:「重要性有如從農業社會轉移到早期工業社會,甚至將改變未來全球製造版圖。」《經濟學人》認為,3D印刷等技術將承繼19世紀蒸汽機動力、20世紀流水線生產,帶動21世紀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只要有想法,就能夠以製造為業;有了網路,便能將成品銷售到全世界。未來產業會出現一個特色:「萬人小市場」(數量夠多,有生意可做;數量也夠少,能維持專營路線,避開激烈競爭)。這是量產型產業的缺口;是整體市場的混沌地帶;也是小巧型公司的機會所在。
自造者世代應用網路創新模式推動下一波經濟成長,人人製造的新工業革命已然來臨!
在網路新經濟這個領域,安德森被譽為是論據最充分且觀察最犀利的作者。他的一系列觀點超越時代的文章及著作,不只定義了新經濟裡的數種關鍵趨勢,也描繪出這些趨勢所代表的新商業模式與商機。2007年獲《時代》(Time)雜誌選為「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位人士」之一。
安德森自2001年起擔任《連線》(Wired)雜誌總編輯,在他的帶領之下,《連線》五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提名,並曾獲卓越雜誌首獎(General Excellence)。安德森也曾獲《廣告年代》(Advertising Age)封為「年度總編輯」(editor of the year)。
2012年底,安德森宣布離開《連線》雜誌,擔任3D Robotics執行長,「對我來說這是追逐創業夢想的機會。」安德森在2009年底與人共同成立了3D Robotics,主要生產、販售DIY無人機的零件,並經營由DIY社群成立的網站DIY Drones。他們沒有融資、但是第一天就產生收入,目前已經成為一家營業額數百萬美元的公司。
安德森曾服務於《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等雜誌,也曾在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擔任研究員。出版《長尾理論》、《免費!》,發表他對網路商機的最新觀察與研究成果。目前和妻子與五個兒女住在北加州。
安德森的網址為:www.makers-revolution.com。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業,曾任東吳大學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秋翻譯評審獎,譯有《第一眼就看出問題》、《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自造者時代》、《蘋果設計的靈魂》、《因為堅持,所以贏》、《超成功對話術》等書。
序一 重新發明每一樣東西 林之晨
序二 迎接台灣的自造維新運動 徐紹中
Part 1 革命The Revolution
第1章:發明革命席捲而來
自造者其來有自/小雜誌,獨立音樂,網民大串連
第2章:新工業革命
自造者大集合/有製造斯有國/製造自己來/灑水器新樣貌/灑水器行,其他東西也就行
第3章:知古、鑑今、看未來
革命的力量/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曼徹斯特的昨日與明天
第4章:你我都是設計家
「桌上型」將改變一切/設計自己來
第5章:物品長尾效應
就是要顛覆!/工業級工匠/快樂經濟學/實體產品數位資訊化/實體世界吹起混搭風/小量生產
Part 2 未來The Future
第6章:製造轉型新工具
三軸齊下,一次搞定/家釀印刷俱樂部/愛不釋手,渾然忘我/實境捕捉
第7章:開放式硬體
我的第一個家庭手工業/營運一飛沖天/獲利,其實有道/開放式設計的優點/社群營造術/無牆城堡/「海盜」改邪歸正
第8章:製造業龍頭大變身
廿世紀發明家有苦難言/靈光再現/競賽拉出人才長尾效應/這不是沙灘車!/底特律大西部精神再現
第9章:開放式企業
最不像執行長的執行長/喬伊定律勝出:開放式製造模式/開放式供應鏈/自造者能製造出工作嗎?/地理微積分/超現代化工廠
第10章:自造者時代籌資法
地下創投經濟/自造者對上跨國企業/籌資的未來何去何從?/社會資本/無心插柳柳成蔭/投票定勝負/手工產品工業化
第11章:自造者企業
嗜好玩出雄心萬丈/樂高的長尾/原子與位元的虛實整合
第12章:雲端工廠
救命火箭/芝麻開門/DIY工廠
第13章:DIY生物學
可編程物質/DNA自造
結語:工業世界的新樣貌
附錄:新世紀工場
CAD新手上路/3D印刷新手上路/3D掃瞄新手上路/雷射切割新手上路/數控工具機(CNC)新手上路/電子零件新手上路
致謝
國際貿易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爆發以來蓬勃發展,若套用勞動力套利的論點,製造業勢必會流向低成本國家。但現在我們應該以自動化的觀點來看,會發現:低廉勞力的優勢正在消失,而其他因素如貼近消費者、運輸成本(包括未來可能實施的二氧化碳稅)、彈性、品質,以及可靠性,卻愈來愈重要。
同時,利基型製造商把重點放在靠近客戶的所在地設廠,提供客製化或高週轉率的產品,因為客戶願意支付溢價。產品有的是特製家具(需要與客戶密切聯繫)、有的是高檔床墊(接單後生產的模式可降低成本),有的則是高級訂製服。在地經營的企業一直以來都有,但現在這類企業不只在地而已,如果具備創新思維,透過網路亦能銷售到全世界。
我的用意不是說,企業以後不會再委外給中國等低成本國家生產。對許多產業而言,廣州的人力相對低廉,又有供應商群聚,兩個優勢相結合,非美國國內所能比。美國不生產手機,中國是全球的玩具龍頭,原因在此。
但可確定的是,委外中國並非唯一選擇。營運達到某種規模時,由中國工廠代工,日後或許仍舊是上上策,但在某種規模時,在地製造自有其優勢,且出貨延宕的問題可降至最低,營運彈性可增至最大,反而是更好的選擇。同時,隨著自動化程度提升,中國製造與美國製造的成本差距逐漸縮小。
在這樣的世界裡,美國絕對有競爭力。中國也有競爭力,而德國、墨西哥、波蘭也都有。數位製造讓大家在全球市場有了相同的起跑點,每個國家都能從事製造活動,唯一的問題是,什麼產品做得比別人好。
用心看,就能發現例子俯拾即是。
以Sparkfun為例。2003年,納森‧希多(Nathan Siedle)就讀於卡羅拉多大學工程系,他手頭有些工程需要特殊的電子零件,幾經折騰後,最後才在網路上找到一些供應商。東西到手,他大可把作業完成就好,但他跟本書介紹的自造者一樣,選擇將自己的發現跟大家分享。他設置小規模的網站店面,專門銷售採購不易的零組件,過程中為了備貨,還把身上幾張信用卡給刷爆。網站定名為Sparkfun。他收到州立免徵收銷售稅通知那天──證明他的公司真的存在──他心情大好,騎上摩托車飆車回家,結果還被開超速罰單,需要出庭認罪。
希多畢業時,Sparkfun已經成長成貨真價實的企業。他不另外找工作,決定繼續經營Sparkfun闖一闖。加上他喜歡波爾德市的環境,所以找到當地商業區一棟辦公大樓,在一樓租了一部分空間,正式成立店面。
現在的Sparkfun,員工人數逾120人,年營業額達3千萬美元左右,每年成長率50%。在棒球場大的廠房裡,自動化設備生產線佔據了大部分空間,全天候運作。公司的銷售網站每日更新貼文,也有使用教學,因此發展成高人氣社群,每天瀏覽人次超過5萬人。
波爾德市的物價水準高,房價在美國排名前段班。而且Sparkfun又是電子企業,電子零件市場看在很多人眼中,早就是中國的天下。對手的生產成本這麼低,Sparkfun有何競爭優勢?答案是:自動化生產;貼近客戶的心,知道他們的需求(由於公司因熱血而成立,所以更受宅男宅女的信賴);員工每天貼出教學資訊與文章,衍生出社群(員工在自造者世界裡現在也小有名氣)。製造商要經營成功,未必一定要找到最低廉的人力,Sparkfun就是明證。
問人對美國製造業現況的看法,大家常會舉出同一個無奈的現象:美國身為科技大國,卻只能製造位元(產品概念與軟體),無法製造原子(手機實體)。「加州設計,中國製造」,標示寫得一點也不假。
蘋果iPhone與許多大眾市場的3C產品都由富士康製造。富士康旗下約有100萬名員工,廠址有如一座小城,工作環境(還有自殺事件)也登上報紙頭條過。富士康不走研發,只做代工,但相對地,毛利微薄。大多數生產iPhone零組件的亞洲廠,也是同樣情形。產品獲利大多歸負責研發的蘋果。各位想要在哪一邊工作?
Sparkfun又不同,多數產品的設計與製造都由公司一手包辦,營運模式如先前所述,過程採開放式創新,社群就是客戶。Sparkfun的產品為開放源碼硬體,設計圖稿公開分享,也能任人修改。許多產品其實都是由客戶設計,Sparkfun的工程人員只負責檢查,適時加以改良,讓設計更容易製造。
典型的社群導向企業正是如此。
這是21世紀美國自造者的成功典範。它不畏亞洲同業的競爭,依舊發光發熱;它成長快速,創造工作機會;它的獲利能力極佳。另外一點也很重要:它有龐大的加乘效應。
成功的自造者公司做得到這點。它們擁有涓滴效應(trickle- down effect),其滲透的力道,並非以員工家人常去的乾洗店或披薩連鎖店來衡量,而顯現在它們所銷售的工具設備,能夠讓其他公司更上一層樓。換句話說,它們不只是創造新工作而已,還衍生出創造更多工作的新企業。身為超現代工廠的Sparkfun,正是產業共有財的軸心。問題剩下一個:自造者運動所累積的共有財,能拓展到何種程度?
摘自《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第九章
你我都是自造者(Maker)。看小孩子對畫畫、積木、樂高或勞作這麼著迷就知道,我們是天生的自造者,許多人長大後還維持自己動手做的熱誠,當成興趣。自造的範圍不只侷限在工作室、車庫,或男人的個人空間而已。如果你喜歡下廚,你就是廚藝自造者,爐子成了工作台。如果你熱愛養花蒔草,你就是園藝自造者。編織、畫圖、串珠子、十字鏽……無一不是自造。
這些個人活動的背後,代表著有幾百萬人在實踐構想、在追求夢想與嗜好。但進入網路年代,我們的生活方式出現重大轉變,其中一個就是:自然而然習慣上網分享。做了什麼事,可以拍下來,拍完後上傳發佈,跟朋友宣傳。別人可能受到啟發,因此萌生雙方合作的機會。個體戶自造者走上網路,促進全球大串連,掀起一場運動,以前喜歡自己動手做的人習慣唱獨角戲,如今開始攜手合作。「公開自造」(making in public)的小動作,也能成為創新的火車頭,分享出去就如星火燎原。
如今,同樣的浪潮襲向實體世界。雖然說電腦教人沈迷,但我們畢竟活在現實世界,吃的食物、住的房屋、穿的衣服、開的汽車、住的城市、工作的辦公室、家中的庭院,凡此種種都非位元,而是由原子所組成。位元與原子,簡單來說就是軟體與硬體之分;非資訊科技,便屬於其他萬事萬物。這兩者的分野如今日益模糊,日常生活中的電子產品愈來愈多,彼此連線,編織出所謂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改變製造業,亦即我們所謂的全球經濟引擎。
一言以蔽之,「工廠」的定義正在改寫。當初,網路將個人創意位元化,得以跟眾人分享;同理,在3D印表機與雷射切割機等「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新技術之下,個人創意如今出現原子化,成為實體而與眾人分享。各位以為過去20年的科技演變很神奇嗎?
好戲還在後頭!
摘自《自造者時代: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現在往後的數十年,自造終將會重新發明每一個東西,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所以,從這本書開始了解它,試著成為社群的一員。」
──appWorks 之初創投合夥人 林之晨
「在量產市場中如何大量『智造』與在利基市場中如何善用『自造』,是我們可以思考的兩造新方向。」
──工業研究院南分院執行長 徐紹中
「安德森深知『誰握有生產工具,誰就能決定生產何物』的硬道理。現在各位都有了生產工具,你就是老大!無論有沒有讀這本書,你的生活都會被書中闡述的趨勢所改變,各位要先讀為快!」
──《紫牛》暢銷作家Seth Godin
「安德森立論精闢,讓我們看到親身實做的未來,『想像得出來,就製作得出來』!」
──《創意黏力學》作者Dan Heath
「發人深省又引人入勝。安德森勾勒出一幅扎實的未來藍圖,在自造者領軍下,美國有機會站上製造業的領導地位。」
──Tesla Motors共同創辦人兼SpaceX執行長Elon Musk
「看到軟體顛覆一個又一個產業,大家應該都曾驚嘆不已。現在請再度繃緊神經,因為同樣的趨勢正要席捲大家最切身的產業。本書講述科技將會如何徹底衝擊美國的製造業,論點精采,是一本不能錯過的重要大作。」
──《精實創業》作者Eric Ries
「這本書深入探討一股正在醞釀的改變力量,未來將為發明帶來新風貌。必讀!」
──《誰說人是理性的!》與《不理性的力量》作者Dan Ariely
「本書真知灼見,讓人一窺新工業革命的堂奧。預見未來,請從本書開始。」
——《你的桶子有多滿?》作者Tom Rath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