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伯斯曾說:「我們絕不做市場調查!」
這位曠世奇才憑著個人創意,為蘋果打造5項史上空前成功的暢銷產品,卻也因為不願聆聽市場的聲音,讓蘋果推出12項損失慘重的失敗產品。
5勝12負的紀錄,代表著創新與暢銷的差距。而本書介紹的BASES與LIN Model,正是從創新到暢銷、化創意為獲利的必備利器!
新產品得到消費者青睞,企業就能攻城掠地,成長飛快。
消費者對新產品不買單,就算是市場龍頭,能承擔幾次失敗?
新產品上市的成功率,決定了企業的市占率,進而創造營收,影響股價,削弱或增強品牌形象。跨國企業每年推出為數可觀的新產品,每個新產品都要花費鉅額的研發與行銷費用,因此如何降低新產品上市失敗的比例,就成為企業守住獲利的重要關卡。反過來說,當新產品抓住了消費者的口味,在市場上瘋狂熱賣的時候,企業的營收就會突飛猛進,獲利隨之源源而來。
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也許極複雜,但是決勝點卻很單純;誰能先創造出熱賣的新產品,誰就是贏家。新產品開發是一個跨領域、跨專業的整合工程,本書所介紹的BASES與LIN Model是超過八成的大型跨國企業使用多年、並且至今仍在使用的新產品開發模式,包括寶僑、聯合利華、嬌生、可口可樂、通用汽車、美國運通、微軟、三星、康師傅等企業所推出的新產品,在放上貨架之前,都經歷過這類模式的檢驗。
從企業實驗室到商店貨架,從商店貨架到消費者家裡,
每個新產品都是一場資金和人力的華麗豪賭。
全美一年有一萬八千個新產品想要擠進通路,但是能在市場中倖存的,通常不到三成,至於能夠鯉躍龍門成為暢銷經典的,更有如鳳毛麟角。本書作者是許多知名熱銷產品的幕後策士,他以其投注44年、橫跨67個國家、參與10萬項新產品上市前測試的豐富資歷,帶領行銷人員解開暢銷的密碼,找到創新的依據,並在殘酷的市場競爭裡,避開陷阱,打造下一個明星商品。
自序 暢銷是基業長青的活水源頭 林英祥
推薦序 結合創見與實務的大師之作 何德華
推薦序 從創新到暢銷,一路洞燭機先 黃鯤雄
第1章 產品銷售的金三角
第2章 新產品開發流程
第3章 新產品失敗的十個原因
第4章 概念測試與產品測試
第5章 問卷調查與問卷設計
第6章 消費者調查:誇大效果
第7章 消費者調查:訂價
第8章 行銷計畫
第9章 銷暢的六大關鍵條件
第10章 上市後追蹤
第11章 創新產品的銷售預估
精選個案
個案1 童研膠原蛋白
個案2 Miracle Beauty膠原蛋白
個案3 優渥100吋高畫質電視
個案4 上海迪士尼樂園
個案5 JoyPAD平板電腦
個案6 茶灣
名詞對照
暢銷是大家所追求的目標,但是當我們捫心自問,除了經驗與直覺之外,你是否有科學化的工具,可以客觀的掌握消費者喜好?我想大部分人心裡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一項產品要銷售出去,有三個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分別是採取購買行為的消費者(Consumer, C)、負責製造與行銷的企業(Marketer, M),以及透過舖貨與促銷,讓消費者與產品相遇的零售商(Distributor/Retailer, D)。
從事新產品開發研究四十餘年,從與無數全球大企業合作的經驗裡,我發現不管是零售商或製造商,對於產品暢銷的成因皆存在盲點,因此我的研究就是透過統計學的專業,將這些盲點解開,讓企業看到正確的方向,找到產品暢銷的密碼。
企業(M)的三個盲點
產品為什麼不會暢銷?簡單來說,如果你把新產品開發流程一步一步拆解,你就會發現其中存在一些盲點,這些盲點不解決,企業就很難明白為什麼別人店門口都在漏夜排隊,我的產品打了八折還是沒人買?
盲點在哪裡?暢銷的祕訣又是什麼?我提出三個企業界普遍存在的盲點,以及如何找到正確方向的思考基準點,供讀者參考。
重要的不只是產品品質,更重要的是產品概念!
對於一個前所未見的新產品,能夠打動消費者花錢購買的因素,究竟是產品的概念?還是產品的品質?大部分企業忽略了產品概念是一件多重要的事,他們把全副精神放在如何讓產品品質更好,或是以更低的價格提供給消費者。例如,對於企業來說,將本求利,搭載愈多軟體,就能收到愈多授權費,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當他決定要買一台電腦,重要的不是硬體規格(產品品質),而是使用體驗是否切合他的需要(產品概念)。如果太多的內建軟體讓開機速度有如牛步,那麼消費者對這個產品的印象如何?他會購買一個開機以後要等三分鐘才能使用的超薄型筆電?還是手指一觸就能用的平板電腦?
再舉一個例子,每個人都不喜歡掃地,但每個人也都不喜歡家裡地板髒兮兮,所以不管怎麼說,家庭主婦是不能沒有掃把的。但是,做掃把的技術門檻很低,消費者有很多選擇,企業要如何維持獲利前景?如果跳過產品概念的思考,只顧慮產品品質與低價,大部分台灣老闆會選擇採取規模經濟,大量生產,壓低成本,別人賣28塊一支,我只賣18塊一支,而且加量不加價,刷毛更濃密1.5倍,好品質再加薄利多銷:這就是台灣人的傳統思維。
價格很重要,但是價值比價格更重要!
如何更方便的把家裡打掃乾淨?如果從產品概念開始思考,能否找出一種承載靜電、吸附毛髮的細絨毛,把打掃工作變得更簡單?寶僑家品(Procter & Gamble, P&G)在2000年想出一種全新的打掃概念,成品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除塵紙拖把。另一個工程師想出了更厲害的概念:掃地這種事,不如交給機器人去做。2002年,有企業做出這個機器人,也就是iRobot。
明明掃把這麼便宜,除塵紙拖把和iRobot的售價都遠遠高於掃把,為什麼還有這麼多消費者去買這些產品?準確一點說,在消費者心裡,價格固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價格/價值比。除塵紙拖把與iRobot提供了掃把沒有的「價值」,因此消費者願意支付企業訂定的「價格」,購買該項產品。
P&G光是靠除塵紙拖把,就建立了一個市值五億美金的跨國品牌。iRobot在2002年正式推出,2004年銷售達一百萬個,2005年在NASDAQ上市,目前全球已經銷售超過八百萬個。發明一個iRobot能賺多少錢?團購網站上的台製白牌掃地機,分期零利率而且三千元有找;但你上網查iRobot的任何型號,幾乎都是台幣一萬元起跳。
重要的不是你怎麼想,而是消費者怎麼想!
你問任何一個資深經理人,產品熱賣的祕訣是什麼?他會依憑著自己的經驗,分析歸納出產品暢銷之道。但是,當我們理性客觀的深入檢視,一項產品暢銷,表示經理人真切明白消費者心中在意什麼嗎?代表行銷人員已經百分之百掌握消費者喜好嗎?表示企業未來開發新產品、進入新市場都能旗開得勝嗎?消費者的心態是流動的,是微妙的,是時時在位移與變化的;不管過去擁有多少成功經驗,企業都不能確保下一個新產品上市時一定暢銷。
台灣人口有限,企業必須全球化,著眼於美國、歐洲、東協、中東、印度、非洲,才能持續增長。這意指著我們必須進入一個又一個陌生市場,在不熟悉的風土人情裡把產品銷售出去;每一次行銷策略錯誤,都會造成資源虛擲,付出慘痛的代價。如何才能縮短「交學費」的過程,快速在全球市場取得銷售佳績?最有效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瞭解消費者怎麼想。
要瞭解消費者怎麼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消費者調查。消費者是否喜歡這個新產品的概念?概念測試可以讓我們精準掌握消費者的想法。確認產品概念足以打動消費者之後,要知道消費者會不會購買第二次、第三次,成為長期購買者,而產品測試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消費者對產品品質是否滿意。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佐以理性客觀的消費者調查,在新產品上市前就已得知消費者是否滿意,新產品上市會不會成功,第一年能賣出多少個,哪一種價位能為企業帶來最大獲利……。這些關鍵資訊,都可以在新產品上市前,透過BASES或LIN Model的計算,精準預估出銷售元素。因此,這兩種模式在過去二十年間,被名列《財富》(Fortune )500大的全球企業普遍採用,做為開發新產品的依據。
要知道新產品會不會暢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瞭解消費者會不會買。這裡所指的消費者並非你我身邊的一兩個朋友,而是透過模式與統計學的精準估算,所得知的整體消費者的喜好與需求。本書要與讀者分享的,就是這個以消費者調查為基礎的新產品開發流程。
唯有精準掌握消費者的意願與行為,經理人才能避開直覺陷阱,突破經營盲點,創造出消費者滿意、零售商獲利、企業能夠開創前景的明星產品。
摘自《從創新到暢銷》第1章
暢銷是基業長青的活水源頭
林英祥
台灣企業正站在一個成長與衰退的關鍵點上,唯一的一條活路就是成為一個全球化的企業。綜觀寶僑(P&G)、聯合利華(Unilever)、奇異電器(GE)、美國通用汽車(GM)、福特(Ford)、豐田汽車(TOYOTA)、三星(Samsung)、可口可樂、百事可樂、3M、康師傅等企業,要從這些成功的全球企業身上取經,它們共同的成功因素是什麼?
從我的角度看來,企業要成功,只有一個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暢銷」。當新產品能夠在國內市場暢銷,這個企業就能夠成為國內的領導品牌;而若產品能在全球熱賣,企業就能夠跨入國際,成為全球性的領導品牌。上述全球企業的成功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他們的產品能在全球市場暢銷,為企業帶進可觀的獲利,延續並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關鍵只有一個,就是新產品能否暢銷。
創新有據,才能暢銷
新產品開發管理(NPDM,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就是這些全球企業的祕密武器,透過消費者調查,他們在產品上市前就能知道產品的概念(concept)能否獲得消費者青睞,品質是否能讓消費者滿意而再次購買,哪種價位最能符合消費者的期待⋯⋯。鉅細靡遺的掌握了這些關鍵訊息,當新產品上市時,成功的機率當然就提高許多。
四十餘年來,我到過六十七個國家,為十萬個新產品做過消費者調查。我所開發的BASES與LIN Model,是全球市占率最高(80%)的新產品發展管理模式,上述的這些全球企業都使用過我所開發的模式進行新產品調查。長期與這些頂尖的全球企業合作,就不難明白他們在全球市場中戰無不勝的原因。新產品會不會暢銷?上市之前CEO就已經知道了。因此,在消費者調查中不能符合「成功基準」的新產品,就撤回產品研發部門修改調整,改頭換面之後再進行消費者調查,直到確定消費者對於新產品的概念、品質、價格都很滿意,企業就可以放心的投入行銷資源,讓新產品擁有更好的知名度與舖貨率,打一場勝券在握的光榮戰役。當暢銷的新產品一個接一個推出,也為企業的全球化之路,奠定了獲利滿滿的一條坦途。
緣起與感謝
談到這本書的緣起,可以追溯到2006年,我受何德華教授之邀,開始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與哥倫比亞大學合開的高階經理人班(Executive MBA Programs)上課,帶學生一窺全球企業在新產品開發管理方面的真實面貌;2011年,我又在柏克萊的Haas商學院(EW MBA)教授同門課程。將四十多年來的模式與實證經驗化做講章之後,就有美國頂尖的商學院與我接洽,希望我能著書出版。
幾經思索,這本書還是以中文撰寫完成,在台灣率先出版。我會做這個決定,受一個人的影響甚深,這個人就是我的大學同學—高希均教授。這本書能夠問世,多虧他的盛情邀約與不斷敦促,也因此他要放在我感謝名單的第一位。在這本書裡,「行銷計畫」與「問卷設計」兩個章節十分重要,因此我要特別感謝我公司的副總裁郭嘉,她不僅在這兩章的貢獻很大,在課堂上她也指導學生做計畫、做習題,對這本書她有卓越的貢獻。
希望能將自己所學帶回來,對台灣企業有所助益。從2008年開始,我每年都會回台灣,在政大與中興大學教授此門課程。因此要特別感謝政大IMBA陳春龍執行長,以及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的萬鍾汶教授,他們兩位圓了我的夢想,也創造了我每年回台灣的理由與期待。當然,這本書能夠出版,還要感謝天下文化的主編黃安妮、編輯周宜芳,以及負責撰稿整理的熊明德,他來到政大IMBA的課堂全程參與,花了近兩年的時間完成本書。沒有他們的參與,這本書就不會呈現在你我眼前。
摘自《從創新到暢銷》自序
各界推薦(依姓氏筆畫數排列)
王雅鈴(王德傳茶莊/王德興茶業總經理)
何德華(柏克萊哈斯商學院行銷學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陸大榮(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陳春龍(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
萬鍾汶(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黃炳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黃鯤雄(永豐餘集團中華紙漿公司執行長兼董事長)
蘇崇銘(統一國際開發總經理)
「林英祥博士是以其深厚的統計學養及實務經驗,在美國產業界發展出了LIN Model──預測新產品能否暢銷的模式,獲得了國際產業界一致的肯定,公認為是業界奇才。在台灣要加速進入世界市場,發展自有品牌的此刻,這本書可以做出關鍵性的貢獻。」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林博士以四十多年的時間,累積無數國際企業行銷顧問的經驗,以令人讚嘆的精準度,準確記載新產品成功上市的流程,以及對應的關鍵點,甚而提醒如何判讀該關鍵點,藉以擬定策略及行動計畫,造就了新產品的成功。它是一本難得的教科書,也是一本行銷學的工具寶典,值得企業的高階及行銷主管用心研讀。」
──王雅鈴(王德傳茶莊/王德興茶業總經理)
「BASES和LIN Model是協助企業預測未來銷售量、界定銷售關鍵驅動因素、在產品上市前提升銷量和獲利潛力的最佳利器。本書結合了先進的模型與深厚的實務智慧,是當前新產品預測領域的頂尖之作。」
──何德華(柏克萊哈斯商學院行銷學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校長)
「林教授以淺顯易懂的文句,將其發展出來並被市場調查機構廣泛使用之BASES與LIN Model,在本書中做詳細之介紹,輔以他實際執行過的案例解說,使讀者可更清晰地瞭解如何應用BASES與LIN Model,是我國企業開發新產品或進行市場調查成功的利器。」
──陸大榮(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
「創新是企業獲利的根本,暢銷則是企業獲利的泉源。新產品的開發能否暢銷?有賴嚴謹的消費者調查!其學理概念、細節流程及經驗研判,林英祥教授以其多年在世界各國的實證,娓娓道來,揭開暢銷的密碼。」
──黃炳文(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
「從創新到暢銷是一連串的團隊作戰,有起點而沒有終點,勝敗在於執行力和解讀商情數據的功力。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新產品開發教戰守則,相信讀者將能獲益良多。」
──黃鯤雄(永豐餘集團中華紙漿公司執行長兼董事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