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納曼的《快思慢想》讓你驚嘆連連,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會更加令你大開眼界!
幼稚園園長祭出遲到罰款,希望能約束家長準時接小孩放學,結果家長遲到的情況不減反增,這是怎麼一回事?鄰居原本熱心環保,常主動做資源回收,但自從實施空瓶罐可以兌換現金後,鄰居反而變得意興闌珊,這是為什麼?童子軍年度募款活動開始了,今年增加了分組競賽獎勵辦法,募款愈多的組別,能按募款金額拿到一定比例的高額獎金,結果總募款金額竟不如往年,問題又是出在哪裡?
這類種瓜得豆的烏龍事件,生活中層出不窮。你在哭笑不得之餘,是否也百思不得其解呢?
其實,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
誘因是人類行為最強的驅動力量,但也最是千折百轉,如果沒有先參透因果關係,誘因反而可能成為最大的破壞力量,讓事情荒腔走板,脫軌演出。因果關係並不容易駕御,偏偏人都習慣憑直覺、甚至想像,從事物的表相論斷真相,一腳踩到誘因謬誤的地雷。
人類行為一直是經濟學家感興趣的主題,行為的誘因也向來是耐人尋味的研究領域。經濟學家為了確定因果關係,不斷在研究方法上推陳出新,而本書兩位作者的現場實驗,正是行為經濟學的重大創新。他們有時深入街頭巷口,有時飛到地球的另一端翻山越嶺,為的是運用現場實驗,在真實世界裡尋找關於歧視、競爭、性別差異、慈善行為的真實答案,他們的研究不但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里程碑,研究的結論對於個人選擇、家庭教育、企業策略乃至公共政策,更有重要寓意。
跟著兩位行為經濟學家的腳步,探索大數據不說、但有效決策不能不懂的關鍵。就算不能讓全世界都聽你的,至少做事不瞎忙、生活不吃虧!想要了解人類行為背後的真實動機,精準掌握誘因設計,本書是絕對不容錯過的精采佳作!
專文導讀
林明仁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生長於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街頭初識賽局理論的奧妙。現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經濟學教授。
葛尼奇(Uri GNEEZY)和李斯特(John A. LIST)在實驗室研究之外另闢蹊徑,以現場實驗觀察人在自然環境下的真實行為反應。
生長於威斯康辛的藍領階層家庭。從棒球卡交易開啟他的經濟學現場實驗研究之路。現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
葛尼奇(Uri GNEEZY)和李斯特(John A. LIST)在實驗室研究之外另闢蹊徑,以現場實驗觀察人在自然環境下的真實行為反應。現場實驗為行為經濟學打開全新視野,諾貝爾經濟學家貝克(Gary Becker)曾點名李斯特為他極看好的未來諾貝爾獎得主。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校區新聞碩士。
譯作包括《第二曲線》、《未來產業》、《情緒靈敏力》、《第二次機器時代》、《驅動大未來》、《數位革命》、《目標》、《第五項修練II實踐篇》、《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從A到A+》、《真希望我20歲就懂的事》等。
導讀 人生無處不相關,隨機實驗定因果/林明仁
推薦序 整個世界都是經濟學家的實驗室/王道一
序言 現場實驗:經濟學研究的開拓與創新/史帝文‧李維特
前言 放下預設鏡片看世界─探究行為的表相與真相
第1章 什麼能使鬼推磨?─誘因為何有效或失靈?
第2章 男女為什麼同工不能同酬?─分類廣告、迷宮和投球遊戲透露的事
第3章 誰說女性天生不愛競爭?─母系社會的啟示
第4章 落寞的第二名和歡欣的第三名─用得失框架激勵學習,消弭成就落差
第5章 為貧窮創造平等的教育起跑線─一個大型的幼齡教育現場實驗計畫
第6章 終結現代歧視的關鍵句─我不是真的討厭你,只是想多賺點錢!
第7章 小心選擇,你可能會自食其果!-尋找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
第8章 自己的苦難自己救!-掌握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資訊
第9章 人為何會慷慨解囊?─做善事是因為菩薩心?還是虛榮心?
第10章 滿懷熱情也要冷靜分析─慈善事業突破傳統思維
第11章 誰還在憑想像做企業決策?─善用實驗擬定策略
結語 人生好比實驗室
謝辭
附註
如果你希望別人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情,誘因非常有用。小時候,假如媽媽答應你,只要把房間打掃乾淨,就能得到玩具,那麼你可能會乖乖打掃房間。萬一你下個禮拜沒有打掃房間,媽媽會把玩具拿走,直到你打掃完畢,才把玩具還你。從牙牙學語的時候一直到現在,我們學到的一切,大半都仰賴這種獎懲並用的方式。我們用處罰或罰款等負面誘因,遏止別人去做我們不樂見的事。正面誘因(通常是金錢)則可能促使人們克服萬難,改過自新,做「對」的事。
但誘因其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誘因是複雜的工具,不見得總是能如你想像發揮效用。在採取任何誘因之前,應該先了解誘因如何發揮效用,然後利用誘因來了解人們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一旦我們了解人們重視什麼,以及為何如此,就可以開發出有效的誘因,並運用誘因,來改變孩子的行為,激勵員工,吸引顧客,甚至說服自己做某些事情。現場實驗是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幫助我們了解如何使用誘因,以及誘因為何有效。
在某些情況下,誘因可能適得其反,促使人們展現你不樂見的行為。
幾年前,葛尼奇和太太阿雅蕾特太晚去幼兒園接小孩,結果得到慘痛的教訓。阿雅蕾特和葛尼奇那天在特拉維夫的海灘度過美好的一天,享受了美味的午餐,聊得很開心,以至於忘了時間。等到他們倏然想起,已經快四點鐘了,距離接女兒的時間只剩下15分鐘,但是從海灘到幼兒園,還有半小時的車程。當他們終於抵達幼兒園時,女兒興高采烈地跟他們打招呼,這時候,他們看到蕾貝卡的表情。
蕾貝卡是個慈愛溫暖的女人,身兼幼兒園的老闆、園長和大家長。她一直辛勤工作,努力存錢,多年後,終於存夠了錢,在距離特拉維夫20分鐘車程一棟美麗的郊區老房子裡,創辦了自己的幼兒園。幼兒園的每個房間都色彩繽紛,燈光明亮,孩子們快樂地在院子裡玩耍尖叫。蕾貝卡聘請的幼教老師組成一支夢幻團隊,幼兒園很快就遠近馳名,被譽為當地最好的幼兒園之一。蕾貝卡很以自己的幼兒園為榮,而且她的確應該感到自豪。
但是當她看到葛尼奇和阿雅蕾特時,卻嘟著嘴。
「真抱歉,我們來晚了。」葛尼奇鼓起勇氣解釋:「交通狀況⋯⋯」
蕾貝卡點點頭,注視著葛尼奇夫婦抱起孩子,什麼也沒說。她當時腦子裡究竟在想什麼?葛尼奇夫婦知道,蕾貝卡一定很不高興,但是到底有多不高興呢?實在很難判斷,因為蕾貝卡一向待人和善。葛尼奇和阿雅蕾特因為遲到而覺得很難過,不知道蕾貝卡會不會因為他們晚到,從此對他們的孩子沒那麼好。
幾個星期以後,葛尼奇夫婦終於大致曉得蕾貝卡究竟有多不開心了,因為蕾貝卡宣布,從今以後,家長來接小孩時,只要遲到10分鐘以上,幼兒園就要加收3美元的罰款。她宣布這項新規定時,明白訂出遲到要付出的代價:3美元。
那麼,蕾貝卡提出的誘因,成效如何呢?
效果不太好。既然晚接小孩的代價只有3美元,葛尼奇和阿雅蕾特覺得多花一點點錢,就能獲得額外的托兒照顧,還滿划算的。所以下一次,當他們工作忙不過來,或在海灘享受難得的假期,知道一定會遲到時,他們不再像從前那樣拚命趕路,恨不得盡快抵達幼兒園。畢竟如今他們不必再看蕾貝卡的臉色。既然她已經訂出3美元的遲到費,他們很樂於繼續把手頭的事情做完,而不必再忐忑不安或充滿愧疚,因為到時候只要乖乖繳清罰款就好了。
從蕾貝卡的遲到費得到靈感,我們決定和阿爾多.魯斯提契尼(Aldo Rustichini)合作,針對以色列10個幼兒園進行20週的研究,衡量幼兒園要晚接小孩的父母付一小筆罰款,究竟能達到什麼效果。我們首先評估完全沒有罰款的情況,然後,在其中六個幼兒園,實施新規定:家長遲到10分鐘以上,就罰款3美元。各位或許已經猜到了,結果晚接小孩的家長數目急遽升高。即使幼兒園後來取消罰款制度,但曾經實施這項制度的幼兒園,仍然有較多家長晚接小孩。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一旦蕾貝卡實施罰款制度,等於改變了晚接小孩的意義。從前沒有罰款的時候,家長和幼兒園之間有一種簡單的默契,準時接小孩是「對的事情」,不但對孩子好,對蕾貝卡及其他老師也好。
但家長與蕾貝卡之間的契約並不完整,只提到家長應該在下午四點鐘之前把孩子接走,卻沒有說明家長遲到時該怎麼辦。蕾貝卡和老師們願意一直陪著孩子,直到所有家長都把孩子接走嗎?還是蕾貝卡和其他老師會因此覺得很不開心,結果把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我們不曉得。
不過,蕾貝卡一旦採行罰款制度,家長和老師之間的協議就有了不同的意義。家長明白,他們不需要再為準時接小孩,而不顧一切地在車陣中衝刺。而且蕾貝卡還為遲到罰款訂出明確價碼—雖然數目很小,家長仍然要付出代價。因此,遲到不再關乎違反彼此的默契。幼兒園老師加班的時間,變成一項可以花錢購買的商品,和停車位或巧克力棒沒有兩樣。加上市場誘因後,原本的合約變得更完整了:現在每個人都很清楚遲到要付出的代價。如果你是蕾貝卡的話,你很快就會發現,實施罰款制度比單純的罪惡感效果更差。
以這樣的方式改變意義,影響重大。假設你的孩子正值青春期。你和孩子討論嗑藥的問題,希望說服她嗑藥是很要不得的行為。幸運的話,孩子會乖乖聽你話。但如果你還有疑慮,可能會要求她去做藥檢。像這樣的要求會如何改變你和青春期子女的關係呢?如此一來,你不再是純粹的父親或母親,轉而扮演警察的角色。你們家的青少年現在可能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在藥檢中作弊,而不是質疑一般的嗑藥問題。
像幼兒園罰款或藥檢這類負面誘因會改變意義,但是當然,獎勵也會改變意義。我們都假定,提供金錢獎勵能驅使別人做我們希望他們做的事情。但假設你下班後走進酒吧,碰到一個迷人女孩,你覺得她對你也有好感。你們一起喝酒聊天,談得很愉快。不久之後,你說:「嘿,我真的很喜歡你!要不要到我家坐坐?」誰曉得呢?也許你運氣不錯!但如果你又加一句:「我甚至願意付你100美金!」這時,會出現什麼情況呢?你完全改變了雙方互動的意義,而且狠狠羞辱了對方,因為你把她變成一名妓女。由於你在雙方互動中加入金錢價值,基本上就摧毀了一段可能的好姻緣。
摘自《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第1章
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Levitt)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他的名字是約翰‧李斯特(John List)。李斯特和我及其他著名經濟學家很不一樣,事後看來,他開創的研究方式顯然十分合情合理:在現實世界中操作隨機的經濟學實驗。但不知怎麼的,當時幾乎沒有人和他採取同樣的做法。受經濟學界的傳統及前輩經濟學家樹立的榜樣所影響,我們從來不曾想過可以在實際的經濟環境中,以真人為隨機實驗的對象,而且這些人完全不曉得自己是實驗的一部分。而這位卡車司機的兒子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不妨以偏見為例。如果一個人對待別人的方式十分偏頗,大家會假定他是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同性戀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人像李斯特和尤瑞‧葛尼奇(Uri Gneezy)這樣,剖析表面上似乎基於不喜歡、討厭或純粹出於憎恨而展現出來的行為,並找出行為背後的潛在動機。他們的實驗(將在本書的第六章與第七章中討論)顯示,其實歧視背後隱藏的動機不見得是憎恨,有時候只不過是為了多賺點錢罷了。
在我看來,真正的天才總是獨具慧眼,能看出明明顯而易見、但大家都視而不見的事實。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李斯特和葛尼奇是真正的天才,也是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的貢獻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創新成就之一。本書是他們的故事,讓我們看到深思熟慮又富於創意的學者如何透過上述實驗方法,解析日光之下的任何問題。
摘自《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序言
王道一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因此,當經濟學引入實驗方法,面對「實驗結果能否推廣」這個問題時,實驗經濟學家的做法是,根據所有經濟學家都認可的經濟理論來設計經濟學實驗,使得人們對實驗室裡、研究者所賦與的誘因(induced value)有反應。這種做法上承實驗經濟學的鼻祖、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臥龍‧史密斯(Vernon Smith),要求所有的經濟學實驗都必須有「真實的後果」、提供真實的誘因(比如說發真錢),讓人們對這些誘因有所反應。也因此自八十年代以降,經濟學實驗嚴格要求所有研究者都不能欺騙來參與實驗的受試者,必須「徙木立信」,藉以確保受試者相信誘因的真實性。這也讓經濟學實驗與「允許欺騙(隱瞞性研究)、只要事後告知」的心理學實驗分道揚鑣,因為「事前欺騙、事後告知」無法保證受試者相信誘因的真實性,畢竟,如果研究者在某些方面可能欺騙受試者,難保人們會懷疑研究者其他方面的誠信。
然而,正如物理學家不滿足於觀察實驗室真空中的物理現象,轉而透過觀測天體運行,驗證物理學定律的普遍性,實驗經濟學家也不滿足於只在抽象的經濟學實驗中檢驗經濟理論。因為如果經濟理論確實放諸四海皆準,應該就會出現在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實驗經濟學家也仿效經濟學其他的實證研究,從不同經濟問題發生的「現場」蒐集資料、分析結果,只是所蒐集的資料有研究者主動進行的隨機分組,據以得到「隨機試驗」的結果,這就是本書主要所要介紹的經濟學「現場」實驗。
想要見識現場實驗的威力嗎?就來看看李斯特和葛尼奇如何解開經濟誘因的秘密吧!
摘自《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推薦序
「李斯特的現場實驗研究具革命性意義。」
──蓋瑞‧貝克,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葛尼奇是先鋒開拓者,他的研究推倒了實驗室和真實世界的高牆。」
──艾爾文‧羅斯,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真正的天才總是獨具慧眼,李斯特和葛尼奇是真正的天才,也是真正的開拓者,他們的貢獻可說是過去五十年來最偉大的經濟學創新成就之一。」
──史帝文‧李維特,《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行為經濟學的創新,幾乎都有葛尼奇和李斯特的身影,尤其是他們在敏感而隱晦的經濟學領域裡的探索。」
──丹‧艾瑞利,《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
「關於歧視、性別差異是先天或後天、如何消弭學業成就差異以及其他重大問題,想要尋求解答,本書都是豐富的參考資源。」
──泰勒‧柯文,《中午吃什麼?》作者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