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過程的真實紀錄!
莫言,一個說自己的故事、說土地的故事的作家,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這是繼2000年高行健獲獎之後,華人創作再一次受到肯定。
《盛典:諾貝爾文學獎之旅》一書,記錄的是莫言至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獎時,沿途的所見所聞。莫言以輕鬆、詼諧的筆法,娓娓道出「諾貝爾週」背後的點點滴滴,包括領獎時的致詞、文學獎得主的演講稿、記者會訪談,以及當時的心情旅記。這是最貼近莫言內心的真實紀錄,也在在流露出莫言與土地分不開的那份「真性情」。
本書收錄的演講內容與照片,許多都是第一次曝光的珍貴資料,讀者除了可以藉此了解諾貝爾獎儀式的流程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與莫言一起分享,屬於華人的諾獎光榮,一同回顧這場世紀「盛典」。
*2013/8/29(四)旺報 全版報導
序言
出版者的話 看見文學中國——王力行
序 盛典——星雲大師
台灣版自序
寫在星雲大師序後——莫言
盛典前後——莫言
序曲 飛雪迎賓,快閃傳情
第一天 心如巨石,風吹不動
瑞典學院記者招待會答記者問
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採訪
第二天 中國故事,世界知音
在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的講話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演講:〈講故事的人〉
第三天 鄉情如酒,不飲自醉
莫言在華人工商聯歡迎午宴上的講話
第四天 心存善意,與狼共舞
在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演講
一堂特別的中國課
第五天 金牌輝煌,盛宴難忘
瑞典學院院士維斯特拜里耶在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的致辭
諾貝爾獎晚宴致辭(現場演講)
諾貝爾獎晚宴致辭(原稿)
第六天 王宮晚宴,思我故鄉
莫言與夏谷的對談
瑞典筆會演講
瑞典筆會現場問答
第七天 異鄉知己,相見恨晚
瑞典皇家劇院與觀眾的交流
尾聲 天使登門,慰我衷腸
閣樓長談——莫言接受瑞典電視台採訪
莫言所獲重要獎項
盛宴已散,我心依舊
莫言自序:寫在星雲大師序後
關於這本《盛典》,我本不想再寫什麼,因為該寫的都寫了,但想不到星雲大師降尊作序,這令我誠惶誠恐,不為這本書,為這件事,也該寫幾句,表表我的心態。
1998年我隨大陸作家代表團第一次去台灣觀光訪問,就是應佛光山所屬南華管理學院的邀請。邀請名單裡本沒有我。邀請方誤以為我還在軍隊服役,手續難辦,但其實我年頭已脫離軍隊到報社工作。得到消息後,我立即與邀請方聯繫,終於讓他們把我補了進去。
此次台灣之行,讓我眼界大開,除了飽覽自然風光之美,也讓我領略了地方風俗之淳。尊孔讀經,子曰詩云。中華文化,傳承不輟。更使我感慨的,是佛光山在台灣民眾中的巨大感召力。當然這可以認為是佛教的感召力,但佛教的發揚光大,離不開如星雲大師這樣的開山弘道者。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在佛教的傳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他使佛教與時俱進,他使台灣的佛教徒成為社會生活的積極參加者,成為善的實踐者,自然也是受惠者。
對星雲大師,我早是「雖不能見,心嚮往之」。今年春天,終於得到拜見的機會,在大師下榻的飯店大堂,與大師促膝相談,說的都是家常話,但如坐春風,心中霧霾,隨風消散。在之後的交往中,我親切感受到了大師的護持與提拔,感受到一位仁慈的長者對後學的怠惰的寬容與等待。大師為我書寫的「莫言說盡」,蘊含禪機,令我回味再三,若有所悟。此生雖不能落髮為僧,但多讀佛典,多結佛緣,應是今後身體力行的功課。
我想起我奶奶講過的一個故事:有一位貴婦人,吃齋念佛,施捨放生,善行多多。某日夢到神人指示,將有天梯下垂廟前,引渡有善行者成仙。便召喚丫環,急忙往廟前趕。遙見一架天梯從空中垂下,在風中搖曳,且有緩緩上升之勢。因腳下行動不便,急呼丫環上前扯住天梯。丫環應命上前。等貴婦人趕至梯下,丫環已隨天梯升起。貴婦人捶胸頓足,抱怨天道不公:我吃齋修行,多做善事,反而難成正果,想不到一個不吃齋不念佛的粗使丫環,反而得道成仙。自然沒有人來回答她的質疑。奶奶也沒對我說為什麼苦苦修行的夫人沒能成仙,反而一個幹粗活的丫環成了仙。至今我也想不明白這故事的含義。
前不久去青島看根據拙作《紅高粱》改編的舞劇,途中,朋友讓我看從網上下載的1971年版芭蕾舞劇「白毛女」。其中那個手捻佛珠的地主婆,用針刺了打瞌睡的丫環之後,又繼續手捻佛珠,口宣佛號做她的修行功課。看到此猶然想起我奶奶講過的故事。如果那個沒能攀天梯升仙的貴婦人平時不能善待丫環,那故事的答案就是十分明確的。但如果那貴婦人待下人如子女,答案還是沒有。
佛教勸人忍讓,教人看破,讓人相信善惡有報,但生活在複雜社會中的芸芸眾生,面臨著種種苦厄和考驗,要達到佛教的境界,的確是比登天還難。學佛修道,如同在懸空鋼絲上行走,稍有偏移,即墜深淵。但常人若能克己向善,不傷天害理,保持大體的正直,不墮下道,也還是可以實現的目標。
今年九月,應星雲大師的邀請,我與家人將去佛光山參拜。儘管我距離信徒的境界還十分遙遠,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一絲善念,便可祛除一片黑暗;一孔正見,也能帶來一線光明。
藉此書在台灣出版之機,寫下這些話,表達我對善知識的崇敬和對台灣讀者的感謝!
2013年7月25日
盛典 星雲大師
身為中國人的榮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我與他曾有過一面之緣。
莫言先生讓我有種極為熟悉的親切感,或許是因為我們雖然出生在不同年代,但同樣經歷過貧窮、飢餓的考驗,彼此都在困苦的環境中成長,對於他所遭受過的苦難歷練,近乎感同身受。
然而苦難終究會過去,那些曾有的經歷豐富了他的文學作品。除了行雲流水的文字外,實際上,他也非常能說善道,不是言過其實的好說,而是歡喜講述真實之語。
短暫倉促的會面中,他的謙沖自牧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他不喜張揚,行事低調,與他得獎後緊隨而來的莫大榮耀形成強烈的對比。他說過,儘管獲獎後褒貶不一,承受許多的眼光與評斷,但自己似乎從一個當事人逐漸跳脫成為一個旁觀者,盡可能回歸原本的生活,繼續寫作的初衷。這樣的一位謙謙君子,言談中,不時顯現的詼諧,增添了他虛懷若谷的氣度,不矜不伐,與之相談,如沐春風。
此外,他也自謙表示,自己雖然沒有信仰,但對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深有感觸,其中更有受其影響而命名的創作,如《生死疲勞》一書。他認為佛教的思考層面接近真正的宇宙意識,從佛教的角度探視,讓現實世界的許多紛爭顯得毫無意義;佛教超然的思考模式,昇華了人類的心理層面。由此想來,莫言先生也算是一位佛教的有緣人了。
會面當時,我受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之託,邀約他出席今年九月在佛陀紀念館舉辦的人文世界論壇,他欣然答應。為了感謝他的慨然允諾,我則當個不請之友,寫下一筆字「莫言說盡」,輾轉託人相贈,略表寸心致意。
對於每年牽動全球的諾貝爾獎盛會,我們雖然沒有機會恭逢;如今,藉由莫言先生的《盛典》這本書,彷彿讓我們與他一同身歷其境,參與了頒獎過程,真正成為名符其實、難遭難遇的「盛典」。
謹以為序。
二○一三年七月於佛光山開山寮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