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醫學的智慧結晶
從這些幽默流暢的短文,
不僅可以瞭解醫學演進的過程,
未來我們面臨疾病的考驗時,更能有所啟迪。
現今,「醫療」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江漢聲醫師從醫學診斷、外科醫學、藥學及傳染病的角度,切入醫學世界。每篇文章都是你我常會遇到的主題,例如我們每天服用的維生素,家庭必備的體溫計,健康檢查用到的醫學影像技術,頭痛吃的止痛藥,手術要做的麻醉,還有讓我們聞之色變的SARS。
江醫師以古今中外的醫學家和醫藥發明的故事,輕鬆的文筆,帶領我們走進醫學的時光隧道。讓我們瞭解這些醫藥科技或防治傳染病的背後,是許多幕後功臣的智慧結晶。
也能感受到真正的醫生,應該是醫「人」,而非只是醫「病」。
序 醫學的心靈享受 賴其萬
序 打開醫學的藏寶圖 許重義
作者序 為醫學寫歷史 江漢聲
第一部 打開醫學診斷的世界
從病人身上的資訊來診斷疾病
猜猜歷史上誰最先替病人導尿?
在實驗室解開疾病的祕密
顯微鏡裡乾坤世界,帶動醫學無遠弗屆
誰發明了體溫計?
望、問、觸、聽,探索身體的祕密
生物體帶電,因此器官會說話
鏡花水月,從小管子窺透人體
揭開人體奧祕的X光線
用心研究心臟的奧祕
磁振造影,影像檢查的新境界
進入微小分子世界,揭開生命訊息
綜論 診斷,終究是為了醫人
第二部 開膛破肚、改造人體的外科醫療之旅
解剖是醫學發展的原動力
無菌和消毒開啟外科的新紀元
麻醉醫學史──誰讓開刀的病人睡著了?
瞭解血型,輸血傳遞人間溫暖
以電為刀,從此開刀更便利
從歇斯底里到子宮頸癌,都是子宮惹的禍?
雄風再造,外科販售「軍火」?
實驗室進行生殖,試管做出嬰兒
手術取精,將精卵送作堆
從化石草到碎石機,醫學「石」戰史
移花接木,器官移植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外科新蛻變,機器人為人開刀
綜論 跨領域結合、邁向不開刀的外科醫療
第三部 幸運和努力,結晶出仙丹解藥
為了止痛,尋他千百年的妙方
維生素發現之旅
小便如蜜、人生消渴的糖尿病傳奇
從蒙娜麗莎看甲狀腺
千錘百鍊,使染料變成化學藥物
以毒攻毒,開發疫苗治療狂犬病
從一粒灰塵發現抗生素的世界
酸甜苦辣,談人類保「胃」戰
癌症還要橫行到幾時?
醫學昌明,精神病人不再是妖魔鬼怪
從吃毒蛇到分離毒蛇,台灣醫藥奇蹟
藥物進入人體,方式五花八門
綜論 用藥於無形,治癒在根本
第四部 人與傳染病原的存亡之戰
提防結核,避免白色瘟疫的死灰復燃
瘧疾肆虐,人類歷史的天敵
花間柳下,梅毒滄桑史
運用種痘免疫,人類終於消滅天花
消滅人類、改變歷史,別小看鼠患!
上吐下瀉,古來可怕的傳染病
禽流感到底是什麼「鳥病」?
治療「無卵頭家」的熱帶醫學之父
猴病和猴子在醫學上有什麼貢獻?
瘋羊狂牛,人類飲食新恐慌
愛滋風雲,看性病的過去和未來
SARS——人與病原的新戰役
綜論 人與病原,終無寧日
中國古代,一位士兵在戰場上中箭了,跑到外科診所要求治療。
診所的大夫拿起剪刀,把皮表外面的箭給剪掉了,再幫他上瘡藥。這時病人喊道:「箭頭還在肉裡面呢!」
大夫抬起頭來看看他,說:「我看的是外科呢,裡面這一段你要去找內科的大夫。」
不管內科或外科醫生,如果不明身體的構造或沒有看過器官的位置去瞭解它們的功能,那麼只能靠假說或想像來診療病人。如同中國清代的醫學家王清任(1768-1831)所說:「著書不明臟腑,豈不癡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於盲子夜行。」王清任在古代醫學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提倡解剖來實際瞭解人體和醫學,這在保守的傳統思想中是離經叛道的。
中國古來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所以一直沒有解剖屍體的風氣。歷史上關於解剖屍體比較有名的記載是新朝的王莽(西元前45-西元23),他在敉平政變的時候,將政敵王孫慶的屍體肢解,交由太醫做成人體的各種標本,尤其是血管、筋脈的標本,於是這殘酷的刑罰也成了醫學上的貢獻。中國古代的醫學根據有限的參考資料和一些推論,對人體五臟六府的位置和功能所做的描述,其實有很大的偏差。
王清任決心要把過去的錯誤做大刀闊斧的修正,因此身體力行去尋找屍體,觀察人體的內臟。正好當時流行的迷信認為,小孩的屍體不能掩埋,所以他在荒郊野外察看了被野狗啃剩的屍體內臟,做了許多描繪;他也經常去檢視接受處決的犯人屍體,並且訪問一些行刑官,來確定自己對人體臟器的描繪。
王清任在一八三○年完成《醫林改錯》這本中國古學上最具震撼的解剖醫書。可惜的是,這遲來的正義並沒有延續下去,傳統的醫生還是靠他們的陰陽五行做診療。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西洋的醫學史中。西方古代的文明,要比中國開放了很多,被稱為解剖學之父的羅馬帝國御醫加倫(Claudius Galen, 129-約216),傳說中曾解剖過猿猴和兩具人類的屍體;所以他對人體結構和功能的敘述,在往後的一千年都是西方醫學的經典。
直到一五四○年,比利時的維薩留斯醫生(Andreas Vesalius, 1514-1564)才對加倫的學說產生懷疑,並以實際的行動做革命性的挑戰。在此之前,中世紀歐洲的許多文藝大師已把一部分的解剖學說運用到藝術上,例如達文西就曾以人體解剖完成一千五百幅素描,米開朗基羅也將人體肌肉、骨骼的力與美,在雕塑上表現得維妙維肖。
對於加倫流傳以久的人體解剖生理,維薩留斯覺得不夠精確。為了做更多的實證,維薩留斯經常半夜到巴黎附近的公墓,偷取屍體來做解剖;也和朋友去絞刑場偷取死刑犯的骨頭做為標本,對照自己描繪的人體結構。維薩留斯以畢生的苦心,完成了解剖學的巨著,不僅推翻加倫的許多原始想法,更因此帶動西方醫學的革命性進展,包括促使組織學、胚胎學於不久之後建立,也使得循環系統的種種生理功能,更加明瞭。
三百年之間,王清任與維薩留斯在東西方有著同樣的故事,卻有不同的結果。然而他們學習從解剖來瞭解人體構造的方式卻是一樣的,都是暗地裡從無名屍或死刑犯的遺體來研究,不過也讓人在這幾百年來,一直覺得解剖是那麼的陰森可怕。時至今日,我們除了以多媒體教學來教授解剖課程之外,也對實地操作的解剖實習做現代化的改良,更重要的是,有許多人捐贈遺體,讓醫學生進行大體解剖。對這些把遺體奉獻於醫學的恩人,我們稱之為「大體老師」。而且會舉行相當隆重的追思和感恩儀式,讓醫學生知道習醫和傳承的第一課,是來自於這些無語良師,從對他們的感恩來學習對生命的尊重,也才能期盼未來的醫學可以兼具人倫和科技。
禽流感到底是什麼「鳥病」?
記得有一次演講,主持人是一位婦產科醫生,他向聽眾們介紹我說:「江醫師是泌尿科權威,你們知道泌尿科是看什麼病嗎?我們都開他玩笑說,他是『鳥醫生看鳥病』。」
曾幾何時,不是鳥醫生看的「鳥病」——禽流感,卻造成現代人的大恐慌,禽流感到底又是什麼「鳥病」呢?
醫學史的記載中,從十四世紀開始就有流行性感冒的發生,西方人把它取名叫 influenza,相傳每當看到哈雷彗星這掃把星的尾巴,會有一場感冒的流行,這「流動」的尾巴造成廣大的影響,這就是流行性感冒的命名源起。醫學發達以後,確定這是一種病毒感染,病毒學家曾對上百萬種的鳥類和哺乳類的病毒樣本做研究,發現鴨類是流感病毒的原始宿主,尤其是候鳥、野雁等等。
病毒在這些鳥類的腸內繁殖之後,隨著糞便進入水中,由於人類把家畜、家禽混雜飼養,所以像豬與雞都很容易受到感染,病毒在豬或雞身上產生變異之後,變得可以侵犯人類。而人類本來沒有對付這種病毒的抵抗力,所以引發相當快速的傳染,歷史上的幾次大流行就是這樣開始的。
近百年間有四次流感的大流行,分別發生在一八八九年、一九一八年、一九五七年及一九六八年。最令人膽戰心驚、餘悸猶存的是一九一八年稱為「西班牙流感」或「豬型流感」(H1N1型)的那一次流行,造成全球四千萬人的死亡,比剛結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八百七十萬軍民死亡更悽慘;美國有三分之一人感染,六十七萬人死亡,比美國歷史上任何一次戰役要來得可怕,台灣那時正值日據時代,有八十萬人感染,二萬五千人死亡。
因為這種病毒進到人體,會在很快的時間內產生病毒性肺炎,不管身體多強壯,短期內可能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而且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之間的傳染、發病到死亡的速度之快,令人措手不及。所以最近有人說,萬一再有類似的大流行,準備棺材可能都來不及,這說法並非空穴來風。後來的研究發現,一九一八年的流感是由豬傳染給人的,結果也發展出疫苗。但最近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報告指出,從一九一八年流感死者身上留下的標本來看,這病毒還是先從禽鳥傳給豬隻的,所以基本上還是一種「鳥病」。
真正有「禽流感」這個病名,是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香港發現來自於雞隻的流行性感冒,病毒直接由一隻寵物雞傳染給一位小朋友,爆發出新流行,共有十八人受到感染,六人死亡。因為雞隻感染的病毒進入人體,與人身上的流感病毒混種,產生了新種的病毒;這病毒核內有八條RNA,外殼有五百到七百個突出物,分為抗原HA與NA兩種,簡稱H與N。
外殼帶有不同型的H與N的病毒,對人的感染強度也不同,就如同香港的H5N1禽流感病毒,傳給人會致命;而台灣的禽流感是H5N2,不會傳給人,也就不那麼可怕。醫學界擔心的是H5N1病毒還可能會不斷的演變,尤其是如果它進入豬體內,因為豬身上可能同時擁有雞隻與人類的病毒受體,成了自然的培育箱,病毒或許會在那兒混種,發展出能夠由人傳給人的特性。這麼一來,如同一九一八年的大災難很可能會歷史重演了。
目前為止,感染人類的禽流感還停留在東南亞幾國的一些案例,但也不可不防和人類流感的結合,演變成歷史上的一次大疫。所以飼養家禽、家畜的衛生、撲殺感染流感的禽畜、接種流感疫苗都是必要的防疫措施,至於人們因擔心吃雞肉遭到傳染,因而影響到社會經濟,也只能說是對現代傳染病恐慌的一種後遺症了。
為醫學寫歷史
記得我在初、高中的時候,最喜歡的課是歷史,不但成績考得好,也以背那些年代、數字的精準為榮。可惜的是,在讀醫學院的時候,卻沒有上過醫學史,近兩年在醫學院開了一些和醫學史相關的課,翻遍坊間有關的圖書或教材,才發現我們社會並沒有我理想中的一本「醫學史」——我期盼的是一本雅俗共賞、生動有趣、貫穿古今、承先啟後的醫學史教科用書,這也是我開始寫這本《醫者的智慧——漫漫醫學路》的動機。
對一般人而言,讀歷史是很沉悶的,可是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看章回小說;同樣的,對社會大眾來說,醫學是艱澀的,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看醫療相關的連續劇。所以當我決定開始炒「醫學史」這盤菜的時候,的確也煞費周章。
在《中國時報》的醫藥版,每週一次開始寫醫學史相關短文時,就以我一貫為文的方式,先寫個大家容易記得的小故事做為起頭,再以相關的歷史背景或醫學貢獻做概括的描述,最後對未來發展的前瞻、以及可能改變人類的醫療做預測;我個人覺得,其中故事的生動和教育的啟示,既可以做為我們醫學生的參考書,也可當作科學普及教育的醫學史範本。
我把醫學史分成四個單元,包括醫學診斷、外科手術、藥物開發和傳染病,在每一個單元的最後有一篇綜論,來做歷史全程的貫穿,這也是我覺得寫歷史的人必須要有的學養,能融合古今中外給讀者一個完整的歷史輪廓。
為了達到通古知今、綜論中西,這段時間我讀了近百本醫學史圖書和相關名人傳記,希望能以更宏觀的方式來探究醫學上的智慧並彰顯古人的成就;尤其著眼在中國古代先賢的創意,和台灣近年醫學進展的腳步,為的是使讀者和我們的醫學生能有繼往開來的使命感。
在讀過這些書中最令我個人感動的是,已故的陳勝崑醫師在中國醫學史上的用心,是我們這一代醫生的楷模,也是激發我在「醫學史」讀書寫作上的一個動力。我也要感謝和信醫院的賴其萬教授與台北醫學大學的許重義校長為這本書寫序,使這本書更有分量;在我多重角色的繁忙工作之餘,能持續完成寫作的心願,要歸功輔仁大學醫學院的祕書同仁們幫忙;而天下文化出版社非常認真細心的編輯工作,才使這本書保持相當高的水準,在這裡也表達我由衷的謝意。
有些人在功成名就的時候,會很欣慰的說「我們在寫歷史」,如果回顧歷史洪流,大部分都會湮滅;今天,我很高興的為醫學寫了歷史,串連漫漫醫學路上醫者的智慧,使它們不致湮滅;也希望這本書廣為流傳之後,成了台灣喜愛醫學史的人,開始有好書讀的一個新歷史。
二○○四年十月於輔仁大學醫學院
用輕鬆的口吻介紹許多劃時代的醫學發展里程碑,使讀者能夠學到許多醫學史的軼事趣聞。作者涉獵古今中外,融會貫通……為了提升國內醫學人文教育以及社會大眾對醫療的認識,我在此鄭重推薦這本好書。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張醫學的藏寶圖,裡面有前人走過的足跡,我們可以從中得知,醫療方法如何隨著人類的智慧演進……藉助這些重要的發現,在醫學之路披荊斬棘的騎士們,將醫學之路愈走愈開闊。
——許重義(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