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基 臺大學術副校長、臺大MOOC總主持人
大數據讓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觀點,看到究竟什麼有用、什麼沒用。
作者舉出「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可汗學院、Duolingo語文學習網站等案例,
告訴我們,教育不只是「我講你聽」、考試打成績、或是選修科目更多而已;
透過大數據,我們可以看到:
歷史上第一次,我們終於擁有了強大、具實證效果的工具,
能夠瞭解「怎樣教學」與「如何學習」。
以前不可能觀察到的種種學習阻礙,現在已有辦法逐一化解,大幅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效。
課程可以依據學生個人的需求做調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師的工作不會被教學網路和影片取代,而會變得更有效益、也更有趣。
學校領導者和政府決策官員,也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教育機會,
這些正是減少社會貧富差距、讓社經階層流動的重要因素。
今天的教育主管機關和學校,其實有著像過去君主和教會的壟斷地位,
但這種壟斷,即將因為大數據的介入教育,而遭打破。
有了大數據之後,社會大眾終於能夠知道「學習」應當是怎麼一回事,
從而讓教育的本質和體制徹底翻轉。
大數據時代正是不斷學習的時代、翻轉教育的時代!
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並擔任微軟、世界經濟論壇等大公司和組織的顧問,是大數據(巨量資料)領域公認的權威,寫過上百篇專論、以及九本書,其中《大數據:隱私篇》一書獲得2010年 Marshall McLuhan 傑出著作獎、以及 Don K. Price 科技政策最佳書獎。
《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經濟學人》每週科技播客Babbage主持人,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副研究員,《大數據》作者之一。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
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大科學》等書。
中文版序
期許臺灣以大數據協助教育改造與經濟轉型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
第1章 薄暮
顛覆傳統教學模式,不只是「我講你聽」
第2章 改變
三大核心概念:回饋、個人化、可能性預測
第3章 平臺
背後不斷運作的資料分析,正是可汗學院的大腦
第4章 後果
不要讓老資料綑綁,否定我們改過向善的能力
第5章 黎明
巨量資料時代,會是不斷學習的時代
資料來源
附錄 《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首度訪台論壇紀實
薄暮
老師傅 vs. 新教授
達瓦(Dawa)全神貫注,在筆尖蘸了一點顏料,小心翼翼的畫出一條細細的黑線;然後又蘸了一點顏料,再畫出另一條細細的線。時間慢慢流逝,一幅擁有迷人幾何細節的唐卡(一種絲質的佛教卷軸畫)也漸漸成形。
屋外,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峰圍繞著不丹王國的首都廷布(Thimphu),山峰在夕陽映照下,閃閃發光。屋內,達瓦和他的同學都大概只有二十多歲,穿著相同的藍色長袍,專心致力於手頭上的精細工作,歲數中年的師傅則在一旁仔細監督。
唐卡藝術家的訓練還是遵循古老傳統,達瓦和他的同學來到這裡的目的,不是接受教育、開拓心靈,而是要從學徒制,學到紀律。這裡的學習方式不是詢問,而是模仿。早從數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定下無數的規矩,規定只准在什麼地方、以什麼方式、畫出什麼東西來。
達瓦的師傅就是要確保這些年輕藝術家,完完全全遵照指示,重複做著之前世世代代唐卡繪畫家所做的事。如果膽敢稍稍偏離、或是不符過去的規定,可不只是下次小心一點就好,而會被視為大逆不道。在這裡,所謂最好的畫家,就是要能夠完美複製師傅的作品。師傅會不斷指出各個不完美的地方。雖然學員能夠即時得到師傅的意見回饋,但這種學習方式仍然算是缺少資料和數據的回饋。
相對的,世界上還有一種可說是天差地別的教學方式,譬如史丹佛大學資訊工程教授吳恩達(Andrew Ng),就是在網路上開設「機器學習課程」(machine learning,這是資訊工程的一個分支)。
吳恩達是線上授課公司Coursera的共同創始人,他的這種教學方式,也正是巨量資料(俗稱大數據)即將讓教育徹底改變的前兆。
吳恩達會蒐集一切跟學習活動相關的資料,涵蓋學生的各項作為。這樣一來,他就能知道哪些課程安排的效果最好;而且系統經過仔細設計,能夠自動將結果導回課程中,據以改善教學、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表現,也能依據每一位學生的個別需求調整教學。
舉例來說,吳恩達會追蹤學生觀看教學影片時的動作,像是他們會不會按暫停、快轉,甚至是提前切掉影片(這等於是一種數位蹺課的行為吧?)。
吳恩達能夠知道:學生是不是同一部影片觀看了很多次,又或是他們會不會回頭觀看某一部先前的教學影片來複習。此外,他也會在教學影片課程之間,放進小考;但這可不是為了測試學生專不專心,課堂秩序這種老掉牙的事完全不在他的考量之中。吳恩達之所以要小考,是真的想知道學生是不是都懂了,而且他還能針對任何一位學生,看看學生是不是在某個地方卡住了、想不通。
吳恩達可以追蹤任何一臺電腦或平板電腦的課後作業和考試結果,所以他能夠判斷某一位學生是否在某個特定課題,需要加強協助。而只要分析全班的所有資料,他也能看出學生整體的學習情形,據以調整課程。甚至,他還可以將今年的學生資料與前幾年、或是其他班級的資料做比較,就知道哪一種教學方式最有效。
摘自《大數據:教育篇: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第1章 薄暮
期許臺灣以大數據 協助教育改造與經濟轉型
麥爾荀伯格、庫基耶
推動兩項教育變革
第一項變革在於學生學習的「內容」。有了巨量資料,亞洲有大好的機會重新活化經濟,與西方抗衡。想要出類拔萃,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領域就是數學。根據2013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研究報告指出,在標準化的國際評量中,臺灣年輕學子的數學能力高居全球第四。所以從技能的角度來看,亞洲、特別是臺灣,確實是領先的一群。
然而,第二項變革是在於教育的「方法」。很遺憾,目前並沒有任何國家或文化,真能在此面向表現突出。本書提到,許多教育最傳統的層面都從未經過實證研究證實。學校裡似乎什麼都要測驗、考試,卻漏了問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教學的方式,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
下一個目標:培養創新思維的文化
最後,巨量資料及教育努力的下一個目標,在於文化領域:要讓人有「巨量資料思維」,也就是要能透過教育,培養出具備巨量資料的創新思維,像是蒐集資料的新方法、創新的資料使用方式,以及能運用巨量資料打造出新型業務。臺灣必須培育關於巨量資料創業、實驗及風險承擔這些方面的文化。希望臺灣企業領袖能夠挺身面對這些挑戰,激勵能應用巨量資料的年輕一代,讓他們在企業內部逐步晉升,發揮更高層次的影響力。
好消息是,巨量資料是個小經濟、小企業也能發揮大作用的領域。雖然擁有大量資料很重要,但光擁有資料還不夠,想要真正得到實用、能夠運作的概念和想法,就還必須掌握分析資料的能力。因此,隨著亞洲逐漸發展讓「分析」也成為精密打造的高科技產品,臺灣就能將自己定位在高端、高利潤的分析服務供應商。
走向知識產業經濟、資料導向經濟
臺灣若能擔綱「巨量資料時代策略顧問」這樣的角色,就能夠幫助自己從過去的亞洲四小龍,走向二十一世紀知識產業經濟、資料導向經濟之列。而一切的出發點,就是要用巨量資料的概念,將教育重新思考、改造。
期待在未來,我們能夠看到臺灣在巨量資料世界的成功,甚至為此下筆著述。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