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只是一本談名畫的書,
而是透過蔣勳老師的敏感善述,
莫內的美學是光的信仰 也是生命的信仰
我和眾人一樣可以如此深愛莫內 覺得幸福 ──蔣勳
要在西洋近代美術史上選一個大眾最熟悉的畫家,可能一定是莫內吧。
莫內的一張畫誕生了一個畫派,成為歷史上一個最重要的畫派命名,現在收藏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的「日出印象」,是劃時代的標誌,印象派的開啟。
莫內的時代也剛好是一個風和日麗、雲淡風輕、自由解放、沒有太大憂傷痛苦的時代,他對於光的追尋的美學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把現代人從歷史暗鬱嚴肅的魔咒中解脫出來。
為了寫這本書,蔣勳在花蓮東華大學美崙校區住了兩個月。清晨六點在鳥的叫聲裡醒來,看太魯閣大山雄峙天空,雲來雲去,千變萬化。下午工作到六點,他到四八高地散步,俯瞰遼闊的七星潭海灣,落日餘暉的反光在無限延長的海面閃爍變幻。「每一天都像是莫內的畫,每一片光都像是莫內畫裡的渴望。覺得莫內近在身邊,覺得莫內彷彿就在身體裡面。」
這不只是一本談名畫的書,而是透過蔣勳的敏感善述,活生生重現一個偉大且迷人的藝術生命。
出版緣起 井水與汪洋——企業界與文化界的匯流 陳怡蓁
序 印象派的命名者——莫內 蔣勳
第一部 蔣勳現場 Scenes
聖拉札火車站
乾草堆
垂柳
睡蓮
四季睡蓮.垂柳
第二部 莫內 Claude Monet
莫內童年
莫內與漫畫
莫內與布丹
莫內走向巴黎
聖亞德斯的庭院
最初的巴黎——馬奈的影響
草地野餐
卡蜜兒——莫內的第一個女性
一八七○,莫內在倫敦與荷蘭
莫內與巴其爾
一八七二,「日出印象」
一八七五,哈佛港與阿讓特港
光的跳躍
光與卡蜜兒
一八七七,聖拉札火車站
卡蜜兒之死
一八七八,莫內與世界博覽會
愛麗絲——莫內第二個女性
一八七九,維特伊雪景
莫內與吉凡尼
乾草堆——系列畫作
胡昂教堂
二十世紀——倫敦國會大廈
威尼斯——一次失敗的旅程
一次世界大戰
白內障與戰爭
垂柳——垂淚之樹
莫內花園
最後的睡蓮
附錄
重要作品列表
蔣勳現場1
垂柳 1918–1919 140×150 cm 私人收藏
我特別喜愛莫內在接近八十歲高齡時創作的「垂柳」系列(也常常被稱為「水仙」系列(Nymphaea)或「睡蓮」(waterlilies))。
在好幾個美術館面對原作,濃厚的顏料油彩,流動隨性的筆觸線條,看來抽象率性的色彩,看久了畫面會出現極為微妙複雜的光。
高明度的黃色是眼科醫學上認為莫內白內障以後出現的「病變」色彩。但是,有一件「垂柳」裡的明黃色,讓我看了很久,像是看到莫內淚光閃爍的剎那。
那夾在絲絲垂柳之間的明黃色塊,那浮動在蔭綠水波上的一片一片的金黃,是一剎那就會消逝的光,是瞬間的神蹟,是陽光突然破雲而出,是夕陽餘暉剎那的反照,我們常常被這樣的光驚動,在迂迴的山路上,在黃昏的海邊,被驚動了,一回首那光就逝去了,什麼也沒有留下。
只有一生尋找光的畫家,到了老年,會領悟一切的尋找,都只是徒然。
驀然回首,在放棄沮喪的邊緣,那光瞬間出現,還來不及驚叫,頃刻就不見了。
莫內畫出了這樣的光。
畫中的明黃色比花朵更鮮明,比垂柳更鮮明,比藍色池水更鮮明,那一片一片的金黃,稍縱即逝,那是歲月之光,是時間,是生命本身。
印象派的命名者──莫內
莫內是華麗的,他的作品一生追求燦爛華美的光。他的畫裡很少黯淡的顏色,很少用黑,很少用灰,很少用深重的顏色。
莫內常常帶領我們的視覺走在風和日麗的天空下,經歷微風吹拂,經歷陽光在皮膚上的溫暖,經歷一種空氣裡的芳香。
在莫內的世界裡,沒有單純的顏色,他的顏色都是一種光。
因為光,所有的色彩都浮泛著一種瞬息萬變的明度。我們稱做為「色溫」──是色彩的溫度。
然而,色彩真的有溫度嗎。
創立印象派的莫內相信色彩是有溫度的,因為光緊緊依附著顏色,光滲透在顏色裡,光成為色彩的肉體,光成為色彩的血液,光成為色彩的呼吸,因此色彩有了溫度,色彩也才有了魂魄。
光是色彩的魂魄。
一八七二年,在破曉前,莫內把畫架立在河岸邊,他等待著黎明,等待第一線日出的光,像一隻黃金的箭,一霎那間,在河面上拉出一條長長的光。
光這麼閃爍,這麼不確定,這麼短暫,一瞬間就消失幻滅,莫內凝視著光,畫出歷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日出印象」。
一八七四年「日出印象」參加法國官方沙龍的競賽,保守的學院評審看不懂這張畫,學院評審長期在昏暗的、閉鎖的、狹窄的畫室裡,他們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光如此華麗燦爛,如此瞬息萬變。
莫內的「日出印象」落選了。那一年莫內三十四歲,他從十五歲左右就愛上繪畫,從漫畫開始,到十六歲認識了畫戶外海洋天空風景的布丹(E.BOUDIN),開始走向自然,走向光,走向無邊無際遼闊豐富的光的世界。
莫內會為一次比賽的「落選」失去對光的信仰嗎?
當然不會,莫內自己跟幾個一起落選的朋友舉辦了「落選展」,陳列出他們的作品,希望巴黎的大眾可以來看,可以比較「落選」與「入選」的作品。
「入選」的作品都是古代的回憶懷舊,一個假想出來的不真實的世界。然而,「落選」的作品充滿了當時巴黎現實的生活。火車通車已經有四十年,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個城市的面貌,市民階層乘坐火車到郊外度假,看著一片一片的陽光從車窗外閃爍而過,他們的視覺經歷著前所未有的亢奮,速度、節奏都在改變,視覺也在改變。
莫內的「日出印象」是工業革命對光、對速度、對瞬間之美最早的禮讚。
「日出印象」展出,大眾看懂了,知道這是他們時代的頌歌。然而媒體記者看不懂,自大與偏見使他們活在過去狹窄的框框裡,無法自由思考。
一名自大的媒體記者大篇幅嘲諷莫內,故意引用他畫的名字中「印象」兩個字,批評莫內只會畫「印象」。
惡意的嘲諷竟然變成大眾爭相討論的話題,支持莫內,和莫內站在同一陣線的藝術家們因此大聲宣稱:是的,我們就是「印象派」!
莫內的一張畫誕生了一個畫派,莫內的一張畫為歷史上一個最重要的畫派命名,現在收藏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的「日出印象」是歷史上劃時代的標誌,莫內是歷史的命名者。
因為莫內的「日出印象」,印象派一八七四年誕生了。印象派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畫派,印象派之前,歐洲的繪畫流派大部分侷限在歐美的影響範圍。印象派很快成為世界性的畫派,十九世紀末的台灣,就已經透過日本的引介,接觸到印象派,台灣早期活躍於日據時代的畫家也多半從印象派入手,追求光,追求戶外寫生,追求在不同季節、不同晨昏,對同一處風景的長期觀察。
印象派不只影響畫家創作,甚至也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乘坐火車,到河口海濱度假,與家人朋友三三兩兩在風和日麗的季節在公園野餐,享受周休假日的悠閒,這些最早在莫內畫裡看到的現代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已經具體透過政治開明、經濟富裕的結果,成為全世界性的生活現實,成為人們對生活美好的共同嚮往。
因此大眾喜愛莫內,因為那畫中的生活正是他們的生活,貼近他們的嚮往,貼近他們對生活的理解與盼望。
富裕、悠閒、自由、輕鬆,莫內的畫擺脫了傳統歐洲學院傳統的沉重與壓力,傳統的繪畫總是在誇張生命的激情,重複訴說歷史或社會悲劇,而莫內希望把現代人從歷史暗鬱嚴肅的魔咒中解脫出來。
風和日麗,雲淡風輕,春暖花開,一個自由解放的時代,一個沒有恐懼,沒有太大憂傷痛苦的時代,一個放下現實焦慮的時代。莫內帶領他的觀眾走向自然,感覺陽光,感覺風,感覺雲的漂浮,感覺水波盪漾,感覺光在教堂上一點一點的移動,感覺愛人身上的光,感覺田野中麥草的光,感覺每一朵綻放的睡蓮花瓣上的光;感覺無所不在的光,原來,光就是生命本身,光一但消逝,就沒有色彩,也沒有了生命。
莫內的美學是光的信仰,也是生命的信仰。
寫著莫內,寫到一八七九年九月二日,他站在病床前凝視著臨終的妻子卡蜜兒,這個十八歲跟她生活在一起的女子,他在一八六五年以後的畫裡畫的都是卡蜜兒,坐著、站著、沉思著,或行動著的卡蜜兒,倘佯在陽光裡的卡蜜兒,在窗邊幽微光線裡為孩子縫補衣物的卡蜜兒,知道罹患絕症的卡蜜兒,撐著洋傘,站在亮麗的陽光裡,一身素白,衣裙紗巾都被風飛起,像要一霎那在風裡光裡消逝幻滅而去的卡蜜兒,如今,她的肉體受苦,消瘦萎縮,在一層一層床單包裹下,卡蜜兒臉上的光在改變,紅粉的光轉變成暗淡紫色,轉變成青綠,轉變稱灰藍,光越來越弱,莫內凝視著那光,他拿出畫筆,快速紀錄著,像迫不及待想挽留什麼,然而,什麼也留不住,卡蜜兒臉上的光完全消失了,完全靜止了,不再流動,只有莫內手中的那張畫,懸掛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的牆上,告訴我們莫內最想留住的光。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金剛經的偈語說的也許正是莫內一生的領悟,夢、幻、泡、影、露、電,都只是瞬間逝去的光吧。
莫內長壽,在二十世紀,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他自己因為白內障視覺受傷的痛苦,在完全看不見色彩的狀況裡,依稀有光,有一點點糢糊朦朧的光,莫內在八十歲高齡繼續創作出長達兩百公尺的巨幅「睡蓮」,含苞的、綻放的、凋零枯萎的,都是睡蓮,都是華麗的光。
一九二六年莫內逝世,他留下的光繼續照亮這個世界。
數十年看莫內的畫,二〇一〇年的夏天終於有機緣動筆寫下我對他的致敬。
七月與八月,六十天時間,完全閉關,我在花蓮,書寫莫內,累了,到七星潭海邊看夕陽的光,看沙卡噹溪谷樹隙的光,看大山山頭漂浮的雲的光,看水面上粼粼波光,看一瞬間飛起的山雀羽毛上的光,看雨後天空的彩虹之光,看盛放薑花一瓣一瓣打開的溫潤如玉色的光,一切都在逝去,但一切也都如此美麗。
我和眾人一樣可以如此深愛莫內,覺得幸福。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中秋前夕蔣勳結稿於淡水八里鄉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