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宜的教養是需要學習的,
經典的兒童發展理論、親子雙向的思考與學習,
是父母陪伴孩子生活與學習的最佳助力。
皮亞傑、艾瑞克森、福祿貝爾、佛洛伊德等
10位大師理論,8個深入淺出的教養守則,
打破「理論知易行難」的迷思,讓父母有根有據、輕輕鬆鬆教孩子。
從第一個孩子呱呱落地,我們才慢慢摸索如何做父母;從教養老大的經驗,我們或多或少調整對下一個孩子的教養方式。眨眼間,孩子就長大離家了,有些父母到老才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教養方式,為親子關係留下許多遺憾。
合宜的教養是需要學習的,經典的兒童發展理論,不僅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孩子,也同樣能反省並了解自己的成長歷程。藉由雙向的思考與學習的過程,必會讓父母成為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助力。
歷久不衰的經典理論與幼教研究,絕對是教導孩子的生活寶典,跟著大師教孩子,就對了!
啟發孩子的學習智慧,究竟該依學校老師這樣教,還是照親友說的那樣做?東也想聽一點、西也想學一些,
請看「理論」怎麼說:
● 一個人的身高、長相、智商,會受到先天遺傳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更受先天遺傳影響極大!
● 父母不只需要了解並接納孩子的先天性格、因材施教,也應該透過量表,知道自己的性格與教養風格,並尋求必要改變,達到「親子契合」的理想目標!
● 佛洛伊德說:「人的基本個性在六歲左右即已建立,爾後一生改變不大。」因此,幼兒時期是後天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 「玩」是幼兒最自然、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 孩子不合邏輯的言行想法和遊戲方式,是學習成長的必要過程,父母不用急於糾錯!
● 孩子的某個問題行為,可能是一個非自願的生活變動所引發的,父母做任何改變前,務必小心謹慎!
● 真正的「管教」不是處罰指責,而是「愛」與「引導」!
皮亞傑、艾瑞克森、福祿貝爾、佛洛伊德等
10位大師理論,8個深入淺出的教養守則,
打破「理論知易行難」的迷思,讓父母有根有據、輕輕鬆鬆教孩子。
曾經,孫立葳也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理論沒有什麼實質的用處,
但在從事幼兒教育三十年、也自己生養兩個孩子之後,
她才發覺自己竟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理論活用在教學與生活裡。
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將從幾位大師觀點以及豐富的幼教研究,
整理出幾個重要的兒童發展領域與階段,來幫助父母充分了解孩子;
除了可以了解幼兒的共同特質,也能找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提供合宜的引導。
同時,父母也應該充分了解自己,
才能精準找出因為天生性格不合而產生的親子衝突所在,朝著「親子契合」的目標共同努力,
進而協助孩子順利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快樂、自信且成熟的個體。
自序 「人的發展」是每個人的必修課程
前言 理論有大用
第1章 你了解孩子的天生性格嗎?
理論這麼說:孩子天生本質大不同
跟著大師這樣做:了解並接納孩子就是這樣的人,因材施教
◎「天生本質量表」使用說明
◎父母想一想
第2章 把握孩子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理論這麼說:幼兒時期是後天個性建立的關鍵期
跟著大師這樣做:了解幼兒每一個社會情緒發展階段的需要,給予支持與教導
◎父母想一想
第3章 如何激發大腦的潛能?
理論這麼說:刺激過多或過少,都不利大腦發展
跟著大師這樣做:配合幼兒的周遭環境,給予大腦適度且適量的刺激
◎父母想一想
第4章 「玩」與「學」之間,大有學問
理論這麼說:「玩」是幼兒最自然有效的學習方式
跟著大師這樣做:為孩子營造「從做中學」的生活環境
◎父母想一想
第5章 你從什麼樣的角度看孩子的智能?
理論這麼說:每個人都有八種基本智能,且各有程度上的差異
跟著大師這樣做:鼓勵孩子發揮強項智能,進一步連接發展弱項智能
◎多元智能量表
◎父母想一想
第6章 你清楚自己的教養風格嗎?
理論這麼說:民主型教養最有可能協助孩子達成目標
跟著大師這樣做:先認清自己的教養風格,再進一步調整
◎教養風格量表
◎父母想一想
第7章 孩子生活中的蝴蝶效應
理論這麼說:生活中的任何決定或改變,都是環環相扣的
跟著大師這樣做:養成檢視孩子生態環境系統的習慣
◎父母想一想
第8章 如何管教孩子的問題行為
理論這麼說:找出每個問題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
跟著大師這樣做: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孩子學會「自制」
◎ 父母想一想
每次談到「幼兒行為引導」的主題,我一定會問學生們:「什麼是管教(discipline)?」「提到管教,在你的心中出現怎樣的一幅畫面?」接著我會請學生們畫下來。
畫出來的結果,多年來都沒有太大的改變。
百分之八、 九十學生的畫都與「處罰」有關,包括一條皮帶、一個哭泣的孩子被關在監牢裡,或是跪在地上的孩子身側,站著一個面目猙獰的成人,手裡還拿著一根大棍子。只會有極少數的學生畫出類似愛心,或大手牽小手的畫面。
當提及「管教」,有些人會聯想到「處罰」,有些人則會聯想到「引導」。這個原始的聯想也表達了些許我們對管教的觀念,也絕對的影響我們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模式。
因為不同原因而犯下的錯,會有非常不一樣的引導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發現幼兒不當行為的同時,不該只求如何處理,而該從各個角度分析並了解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原因。
常有家長問我:「孩子愛打人怎麼辦?」「孩子不收拾怎麼辦?」「孩子屢勸不聽怎麼辦?」「孩子拖拖拉拉怎麼辦?」父母多半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問題行為上,絞盡腦汁要求立即制止,而不去思考問題行為為什麼一再出現。
父母用心觀察和探討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找不到孩子不斷犯錯的原因,問題行為也多半無法徹底改變。例如,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可能是對做這件事沒有信心,怕做不好;也可能是對做這件事完全不感興趣,不認同做這件事的必要性;也可能認為事情總有人替他做,所以不用著急。
父母要明白引發孩子問題行為的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因為不同的原因會有非常不一樣的引導方式。
如果幼兒「拖拖拉拉」是因為對事情沒有信心,不知從何做起,父母就應該多參與過程、觀察孩子做事的狀況,一步一步耐心示範或教導孩子正確做法,再加上大大的鼓勵。例如,玩具太多太亂,孩子不知從何收起,父母便可以先清楚規劃所有玩具的收納位置,每一樣或每一類都有固定擺放的地方及收納盒,盒子也要標示清楚。接著,父母可以示範如何收拾,帶著幼兒一起收,再訓練幼兒獨自完成,只要孩子有主動收拾的表現,都要大力稱讚。
如果是因為孩子沒有興趣而拖拖拉拉,父母可以考慮,是否用另外的事情來代替孩子沒有興趣的事。例如,許多孩子平日都有各種學習活動,而這些活動大多需要時間練習,像是學樂器、心算、圍棋等等。如果這些活動都是出於父母的安排,孩子並非真正有興趣,練習時就容易出現拖拖拉拉的現象。在所有的活動中做一些取捨,根據孩子的興趣,也許換一個音樂活動、減少一個數學活動、增加一個體能活動。如果是孩子不喜歡但又必須要做的事,父母需要先引導孩子認清事情的必要性,認真向孩子說明,和孩子討論並決定規條。例如,先洗手,再吃點心;把玩完的玩具收好,才能再拿另一個玩具;把牙刷好,才能去拿一本喜歡的書,請媽媽讀睡前故事。
如果孩子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拖拖拉拉,是因為最後總有人替他完成。例如,許多孩子都有早上拖拖拉拉、急急忙忙準備上學的狀況,很多父母都是一邊罵、一邊又替孩子準備。
其實大部分孩子是不願意遲到的,但大多懷抱著父母總會準時帶他們到學校,而沒有「真的會遲到」的警覺性。如果這個問題很困擾你,「自然結果」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和孩子討論清楚上學前的流程,如果總是拖拖拉拉,就讓他「遲到」一次又何妨。大部分的孩子只要警覺到父母不是開玩笑的,如果不快一點真的會遲到,相信早上拖拖拉拉的狀況會獲得不小的改善……
跟著大師這樣做: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幫助孩子學會「自制」
孩子的問題行為五花八門,再加上各個孩子的性格、家庭背景和生活經驗也有很大的差異,所以針對哪個行為問題要用哪種引導技巧,並沒有絕對的答案。例如,孩子打人可能是為了發洩憤怒,或是引起注意;也可能是模仿其他人的行為。不一樣的原因就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但是引導幼兒行為的過程確實有一些重要原則,父母應該確實把握:
協助孩子做到「自制」是最終目標
帶領孩子藉由「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自制」
教導孩子「自制」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讓孩子主動參與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把握機會分析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反省自己的行為、釐清行為背後真正的原因,再進一步與孩子討論更好的行為模式,最後並要求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亂發脾氣就一個禮拜不能拿兜兜睡覺」的規條,是孩子自己設下的,不像「亂發脾氣就一個禮拜不准你看電視」這類規條,是由父母設下的,這也代表這個行為的後果是經過親子雙方充分討論過的,孩子自己清楚知道。也因為這個規條是孩子自己定下的,當她再想發脾氣的時候,意識到可能隨之而來的後果,會有更強的自制力去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也要把持住原則,才能起立竿見影之效。
「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有循序漸進的步驟,如果幼兒從小在父母的協助下,學會運用這些步驟來面對與他人的衝突或自己的不當行為,將有助於孩子「自制」。
摘自《跟著大師教孩子:8個理論、10位大師觀點,啟發孩子的學習智慧》
所謂成功的教養,不僅是協助孩子發展並激發他的潛能,達到極致,更不忘順著孩子的興趣,幫助他做喜歡的事,成就他的夢想。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將從幾個重要的兒童發展領域與階段,來幫助父母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除了可以了解幼兒的共同特質,也能找出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書中也會建議父母,如何根據幼兒的共同特質及自己孩子的個別特質,提供合宜的引導。
雖說沒有任何一種教養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孩子,不過多年來,豐富的幼教研究已經明確指出了教養幼兒的一些基本原則,父母只要把握這些重要原則,用心帶領孩子學習,就會逐步看到效果。
這些重要的原則是什麼呢?答案就在歷久不衰的幼教理論中。
人們常開玩笑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話中隱含著「照書養不易」、而且也未必有效的「理論無用說」,認為照著專家學者書中所說的理論來教養孩子,不但麻煩,而且很多時候不知如何靈活應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好像沒有什麼成效。父母們用心用力,卻得不到太大的成果,日子一久,自然氣餒,教養的態度就真的隨意起來了。
許多人將「理論」視為學術研究的成果,是束之高閣、考試才用得到的東西,完全不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理論」會有什麼實質的幫助。我曾經也這樣認為,然而從事幼兒教育三十年、也生養了兩個孩子以後,我愈來愈發現,每天在課堂中講述的、和學生討論的、對我而言老掉牙的「理論」,居然早在不知不覺中,被我應用在與幼兒的互動、對幼教老師及幼兒園的輔導、與家長的溝通,以及教導自己的孩子之上。
這些歷久不衰的幼教「理論」,真的是教導幼兒的生活寶典。我懷著感恩與急切的心情分享,希望能將對我個人和我接觸過的父母、老師們最有幫助的幾個理論,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應用的方法,整理爬梳成若干重要的原理原則。
本書分享的「八方面理論」,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經過專家們對兒童長時間縝密的觀察與研究,而得到的結果,也就是由實際經驗推論而出的教養原則。為了打破大家總以為理論知易行難的迷思,本書盡可能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輔以我碰過的實際例子來說明如何應用理論。
摘自《跟著大師教孩子:8個理論、10位大師觀點,啟發孩子的學習智慧》前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