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三年,透過兩位教養專家第一線的實務觀察
精選27個最被需要的教養問與答
協助父母和老師敢於擇善固執,走對孩子好的路
決定孩子行為好壞的因素,不是管教的鬆與嚴,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
父母要有信心,敢擇善固執地去走對孩子好的路,
孩子是上天的福賜,請接受你的孩子,
他的一切來自你,你的態度會塑造成最後的他,請珍惜上天給你的這份禮物。
教育是一項絕不能虛耗時間、情感與金錢的工作,
所有的教養結果終將由社會一起承受。
讓我們腳踏實地慢慢往前,一如農人期待更好的收成一樣的自然、用心,
做對的事,採取正確的行動,幫助孩子以快樂的過程完成獨立,
教育的園圃之樂將因此得以代代相傳。
★博客來親子教養1月暢銷榜 | TOP | 6 |
★博客來親子教養週暢銷榜 | TOP | 17 |
2015/1/26~2/8 |
天下文化會員/讀書俱樂部會員獨享
洪蘭 + 蔡穎卿 雙作者親筆簽名版限量200冊,選完即止!
洪蘭 與 蔡穎卿 溫柔而智慧的教養對話
這本書,是為了想要有更好的教育收成而提的耕耘之問,也是洪蘭、蔡穎卿期待與所有親師共勉「做個好大人」的實務體現。
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像這個世代的父母一樣,如此操心孩子的教育,投注大量的資源,對回收卻全然沒有把握。儘管各種教養理論和學習方法積極發展、廣泛討論,我們看到很多孩子仍然充滿依賴卻不夠快樂,父母師長也始終抱持著憂思與疑惑。
教育因人、因地各有不同的條件,只求以典範來理想化或單一、粗淺地套用某種理念或方針,不但無法成功,還可能忽略原本可做的改善、影響固有的根基。
所以,不論是父母或老師,教育者都應該和農人一樣,估量自己土地的條件、權衡可以試作的方法,使自己的行動和周遭的環境合力作用,藉此前瞻合宜的目標,才能帶來收成的美果。
洪蘭與蔡穎卿以提問與回應的對話形式,探討二十七個親師共同關注的教育議題,但願在教養方法的去存與修正上,提供父母和師長可以寬心、但同時盡力的方向,重新省思我們身為成人的教養責任和目標,將憂慮轉為希望、把口號化成實踐,不要浪費任何可以給孩子的時間與能為孩子善盡的力量。讓我們一起協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把孩子都扶正。
台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返台,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合系統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台灣大大小小一千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系列十本(遠流出版),《靜下來,才知道人生要什麼》《從大腦看人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出版)等。
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系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實作與大家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天下文化);《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 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時報出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50歲的書桌》(遠流出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出版);《我想做個好父母》(親子天下)。
自序
擇善固執,走對孩子好的路——洪蘭
腳踏實地,讓教育的收成更美好——Bubu蔡穎卿
l 不要因為愛孩子,就讓世界繞著他們轉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l 「你有什麼,他就有什麼」,並不是真正的公平
——如何處理手足之間的「公平」問題?
l 有人在卻沒有人帶,就不算盡到照顧的責任
——如何把時間留給孩子,給予需要的陪伴?
l 正當合理的處罰,孩子才會坦然接受
——什麼樣的處罰,能讓孩子理解並修正錯誤?
l 「照書養」之前,先從常識和經驗中找答案
——專家和權威的教養意見,應該如何看待?
l 在第一時間,照顧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發現、安撫孩子的恐懼和擔憂?
l 學習的期望和目標,都要配合孩子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免除被評價的緊張?
l 以愛為名所行的欺騙,或許是更大的殘忍
——父母可以出於善意而欺瞞孩子嗎?
l 起居有時,養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l 在學校裡,也要讓孩子好好吃飯
——如何讓孩子在飲食中學習生活教育?
l 家庭,是禮貌最好的啟蒙地與養成所
——孩子的禮貌,只是適用於外人的應對之道?
l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從他的角度看出去
——如何和孩子用語言好好溝通?
l 用優良正確的語言,做孩子的溝通榜樣
——如何讓孩子學習說話的禮貌與美感?
l 培養愛他人的能力,從家庭服務做起
——如何建立孩子的服務精神和工作技能?
l 愛與照顧,是幼稚園最該提供的教育品質
——如何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幼稚園?
l 一定要超前或慢學的極端主張,都不夠自然
——如何正確理解孩子所需的功課量和文字程度?
l 以主動的身教與言教,讓孩子理解親近的界限
——如何掌握師生相處的分寸與距離?
l 善用教師的影響力,引導父母一起成長
——教師應該如何和家長溝通孩子的問題?
l 關於孩子的錯與罰,親師應該好好協談
——如何因應孩子之間發生的霸凌與衝突?
l 勿以善意之名,教孩子學會取巧與功利
——為了考試停擺生活、包裝成績,對孩子有何影響?
l 不需用卻還用的浪費,要有更妥善的分配
——如何慎用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一起受到照顧?
l 創意的背後,更要有扎實的學習與練習
——只要孩子跳脫規則、與眾不同,就是有創意嗎?
l 在確定「沒有興趣」之前,先幫助孩子「學會」
——能不能做得好,是判斷有沒有興趣的唯一標準嗎?
l 在「及早」栽培之前,先讓孩子「正常」發展
——對於孩子早發的興趣和天分,要如何看待與培養?
l 孩子的閱讀,也需要做好時間管理
——只要孩子想閱讀,就應該隨時隨地滿足他嗎?
l 閱讀的時數與本數,並不完全等於知識的累積
——在數量之外,如何進一步提升孩子的閱讀品質?
l 背誦,是為了擁有「攜帶於心」的方便性
──如何區別「死記」和「背誦」在學習中的意義?
Bubu老師
父母對於「公平」的想法,
往往只是單純地顧及物質上的均有、或讚美是否一樣多,
卻沒有想過,如果用不對的方法處理,
孩子小的時候所計較的小物件、小經歷,
很快就會隨著成長而變成其他挾愛的要脅,
偏差行為的規模也將大到讓父母極為傷神痛苦。
洪蘭老師
一旦孩子覺得父母偏心,你做什麼他都有另外的解釋,
這時倒不如把孩子叫過來,
利用這個機會教育他們分享的觀念。
父母也可以盡量讓大的孩子去照顧小的孩子,
讓他們能夠相扶相持,培養親密的感情,
而不是用表面的物資平等來分化手足的關係。
【請問洪蘭老師】
家庭資源的共享觀念,要早一點為孩子建立
洪蘭老師雖然只生養一個孩子,但您成長的家庭中有好多姐妹,關於父母對待孩子的心情、或處理物質的方式,一定能給家長建議。現代父母耗費許多精力在處理手足的「公平」問題,也因為公平的想法浪費了許多家庭資源。
我的原生家庭有四個孩子,我是老么,從小母親就說,她不擔心我們手足相爭,只擔心我們的感情太好,一起瞞著他們調皮搗蛋。記得小時候兩個哥哥也會爭吵打架,但我們無論怎麼爭吵,每天在父母親回家前一定會和好,不像現在的孩子總把跟父母相處的時間用來投訴手足的爭執、或是抱怨父母不公平。
童年的經驗使我在養育兩個女兒時,也從不以「宣示公平」做為對待她們的原則。我很清楚自己愛她們的心情絕對是公平的,但這種公平卻無法以「妳有什麼,她就有什麼」來表達。一個家庭的資源都是共有的,全家人都要學習為整個家庭著想,所以絕不可能讓孩子以物質分配做為標準,來檢查父母公不公平。
我的小女兒一直都很樂意穿姐姐的舊衣服,大女兒也為了要讓妹妹接手而小心愛護自己的衣物;到了倆人都不能穿時,我們就再把小心穿戴而狀況依然很好的衣物轉給不嫌棄的親友或鄰居,我用這些小事教導她們惜物愛人的意義。記得高中那年,妹妹已經長得比姐姐高了,穿起姐姐的褲子是有點短,但妹妹說沒關係,剪掉一截就變成七分褲,還是很好看。
家人共享物質、彼此體諒,雖是很自然的事,但現在每有機會與讀者分享教養經驗,我卻最常被問到有關「公平」的問題,比如說:
「昨天我帶兩個孩子去文具店,他們同時看上一樣東西,但店裡只有一個,兩兄弟卻不肯相讓。面對這種問題,我很心煩,卻不知該怎麼處理。」
我要這位母親先問自己兩個問題:
家裡有需要這個東西嗎?如果需要,需要兩個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處理的方式就是不用買或只買一個,絕對不必為了表面的公平而買兩個。
不要因為價錢不高的小東西或玩具、零食,就覺得非要表現公平不可。孩子從小對公平有不正確的認識,一定會延伸成更重大的問題。我也聽過有位母親同時購買兩套二十幾萬的教材給上幼稚園的女兒,並交代老師不可以讓姐姐去碰妹妹那一套,那位母親覺得自己非常公平,沒有虧待哪一個孩子。
洪蘭
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像這個世代的父母一樣,這麼操心孩子的教育;也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在投資了這麼多的金錢和精神到孩子身上後,對回收卻全然沒有把握。
我有好幾個朋友,自己本身是作育英才的教授,卻不敢生孩子,問起來都說:不會教,所以不敢生。他們甚至開玩笑說,在課堂上,對不聽話的學生了不起忍受兩堂課,下課鐘一響,各散西東;但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那可是一輩子的苦惱,他們這樣一想,就不敢生了。難怪台灣的出生率是全球國家第二低。
其實,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父母不用怕,它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有一天,在一個座談會中,我和Bubu老師發現我們都沒有送孩子去補習、學才藝,也沒有給他們零用錢,但是他們都平順度過青春叛逆期,成為社會上有用之人,而且非常貼心。天下文化的許耀雲總編輯聽到了,便希望我們倆人來合寫一本書。
Bubu老師的觀察力敏銳,她有很多第一線與家長接觸的實務經驗,每次問的問題都非常中肯,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我則有很多實驗的經驗,在大腦上看到發展與學習的關係。
許總編輯希望我們一問一答,給父母一些新的觀念,並且加強父母對教養孩子的信心,敢擇善固執地去走對孩子好的路。
父母的信心很重要。很多時候,人很難抵抗社會壓力,古語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別人都送孩子去補習,你不送時,你要有勇氣去抵擋那些閒言閒語。
若是這股壓力來自家中的長輩時,更是為難,許多父母為了家庭的和諧,往往會屈服。但是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是祖父母的。父母要對孩子負責,因為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有保護他的責任,更有養成他好習慣的責任。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後在事業上的發展。
摘自《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自序
蔡穎卿
認識洪蘭老師轉眼過了八年,這八年中,我的兩個女兒也分別結束學業開始就業。孩子們以成人的姿態進入社會的過程與其中的苦樂,更印證了我先前對教育的了解:父母的責任不是幫助進入某一所名牌大學,文憑上的校名戳記也無法代表知識;一個孩子算不算真正獨立,終將要用自己的行為來證明,他的快樂也一樣要從自己經營的生活中去收集。
獨立與快樂都是金錢買不到的禮物,但我認為,有心的父母與師長都可以幫助孩子用比較快樂的心情完成獨立,這本書就是醞釀於這樣的希望並慢慢化為文字的。但在此之前,洪蘭老師已經在台灣這塊土地與南洋一帶華人的教育園地辛苦耕耘了好久、好久,用演講與專欄文字到處播撒希望的種子。
記得美國《芝麻街》那些可愛布偶的創造者吉姆‧韓森(Jim Henson)曾說:「孩子面對這個世界的感覺就是脆弱感與驚奇感。」我想,用適當的教導使孩子克服脆弱感以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障礙,就是幫助他們獨立的方法;而允許孩子保留住對這個世界的驚奇感,就是快樂的贈與。可惜的是,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充滿依賴卻不夠快樂。所以,身為親師的我們,的確還有很多工作等待著進行。
我觀察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有幾種情緒,例如:傷心、憤怒、失望、慚愧和憂慮。因為自己是過來人,當然了解這些情緒的出現是多麼正常;不過,也因為是過來人,更知道其中有很多是過度的反應。
真希望所有年輕的朋友能借鏡於我們曾有的過失,千萬不要浪費任何可以給孩子的時間、能為孩子善盡的力量。
摘自《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自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