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媽媽是一個學習謙卑的漫長歷程,建立充滿愛的家庭,雖無速成之道,
只要掌握祕訣,身體力行,你也可以成為最有活力的媽媽、有智慧的妻子,做最真實的自己。
曾經,瑪莉娜.史雷頓以為自己會喜歡當媽媽這件事,就和鴨子喜歡水一樣理所當然,所以當為人母的挑戰接二連三出現時,她感到不小的震撼。她以為做媽媽無非就是烤烤餅乾、讀讀書、去郊遊野餐、旅行等,做這些她喜歡與心中所愛的人一起做的事,但事實上,為人母現實生活遇到的大小考驗,才是做一個母親真實的經歷與感受。
瑪莉娜自認不是一個完美的媽媽,完美對她而言難以掌握,愛則不然。她從小由心理帶有許多傷痕的母親撫養長大,所幸沒讓自己也成為一個滿心是傷的媽媽。一如她認識的許多母親一樣,從過去殘缺的家庭關係中學習成長,來處理周遭和自己的心理問題;她也是如此運用智慧、勇氣與愛,從殘缺中學習做一個心靈健康的母親,並把這樣的能力傳承給下一代。
這本書的目的,正是幫助媽媽們增長智慧、教養子女,應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尤其許多人都對自己為人母的「表現」缺乏安全感,家長憂心忡忡的結果,便是造成下一代也充滿焦慮。父母的求好心切及害怕達不到社會難以企及的高標準,更助長了這份焦慮感。有些媽媽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想達成世俗的成就重於一切,而這正是一般社會「確認」我們是「好」媽媽的方法。然而事實卻是,為人母應展現真實的自己,應著重在以此為出發點表現在外的卓越,而非世俗認定的成就,如此一來,我們傳承給下一代的,才會是真實的愛與智慧,讓孩子擁有各自處理人生苦難與混亂的自主能力,也是母親留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瑪莉娜.史雷頓畢業於安默斯特學院,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雙碩士學位。她在成為母親之前,曾在大學任教,在新英格蘭擔任成人掃盲計畫總監,並由麻州州長杜卡基斯任命參加麻州薪貧族專案小組。她也是暢銷書《四世紀的友誼:一六○九到二○○九年美國與百慕達關係》的主編。
(www.FourCenturiesOfFriendship.com)
作家、商界人士、外交官、教授。出生於俄亥俄州,目前為史雷頓創投公司(Slayton Capital)總經理,偶爾在達特茅斯學院、哈佛、史丹福大學授課,也是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商學院領導能力研究的傑出客座教授。他是暢銷書《四世紀的友誼:一六○九到二○○九年美國與百慕達關係》的作者之一,亦著有《我是好爸爸:10個工具,讓妻子、孩子更愛你》(天下文化出版)。
英文系畢業,現專事翻譯。被哈利波特激起看翻譯童書的興趣,同時兩個女兒又喜愛閱謮,因此興起譯童書的念頭。每譯完一篇,必讓姊妹倆先「聽」為快。譯著包括《大洪水》、《吃火的人》、《鯨怪步兵團》、《我們班的心事》、《棉花糖女孩》等(小天下)。
推薦序 無條件的愛,就是媽媽給子女最珍貴的禮物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李開復
推薦序 所有的媽媽都需要幫助,才能成為好媽媽
美國眾議員凱西.麥可莫里斯.羅傑斯(Cathy McMorris Rodgers)
自序 完美難以掌握,愛則不然
祕訣一 邁向好媽媽之路,從「愛」出發
祕訣二 建立團結的家庭,從「歸屬感」著手
祕訣三 共同打造清楚的「崇高家庭願景」
祕訣四 讓原生家庭的累代創傷,就此癒合
祕訣五 如何幫媽媽打分數?好消息,沒有這個必要!
祕訣六 上哈佛等於上天堂?讓孩子天賦自由、心靈永不匱乏吧!
祕訣七 性、毒品和搖滾文化:學習正面迎戰孩子面對的尖銳問題
祕訣八 鼓勵是一種管教
祕訣九 妥善運用人際溝通、集體智慧與社群網絡的力量
祕訣十 在忙碌的時代教養子女:時間是我們的盟友
祕訣十一 單親媽媽:學習寬恕一切、尋求支援的智慧
祕訣十二 上班族媽媽:追求卓越,而非盲目追求外在成就
祕訣十三 成為活力滿點的媽媽
祕訣六 上哈佛等於上天堂?讓孩子天賦自由、心靈永不匱乏吧!
為人母初期的工作嚴重勞心勞力,但勞務會隨著孩子長大慢慢減少,然而教養子女花費的心思,卻不減反增,這是因為比起孩子小時候,青少年其實更需要媽媽的陪伴。
太多的媽媽決定留在家裡帶小寶寶,但是等到孩子稍微大一點,便急著重返職場;我的經驗是,青少年在建立認同感的時期並不好受,更需要媽媽的愛與引導。這一章便把重點放在自我認同感的培養,以及如何教養出快樂又身心健全的孩子。
當媽媽的很容易懷有希望孩子得到一切的想法,但是難就難在該如何教養他們成為有信念和有品德的全人。成就、金錢、外表等等,多半會與神要孩子擁有屬靈的天命相互牴觸,但太多人都誤以為並非如此。
人們會為自己和家人設想未來,並重視與之密切相關的一切。許多媽媽為孩子準備一系列的才藝課程,以為這是做家長的責任與價值所在。在追求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媽媽之際,很容易勉力推著孩子達到世俗的期望,不論這些期望適不適切,更誤以為孩子學有所成,就意謂自己是個成功的媽媽。
我也偶有希冀孩子達到高成就的欲望,但這與神要他們貼近聖靈的希望是相矛盾的。假使媽媽輕易屈服並崇拜世俗的標準,孩子就容易受到傷害。孩子一旦向世俗的成就屈服後,還可能飛得多高多遠呢?我可以援引許多故事說明,以下便是其中之一。
一件地方醜聞的啟示
二○○九年,新罕布夏州漢諾威發生了一件轟動全國的新聞,事關當地高中學生的集體作弊事件。因為《紐約時報》、《時人雜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福斯(Fox)新聞台連續數週的關切報導,使我們居住的這個城鎮成為熱門景點。
這件醜聞揭開了美國人把孩子送往一流大學的執念。漢諾威是一個富裕的常春藤聯盟學校城鎮,非常重視學術成績,對學生表現出色、進入明星大學寄予厚望,只因名校學歷一向是最吃香的地位象徵。
這件醜聞涉及一群學生在期末考前闖入學校,竊取考卷。學校管理人員進行內部調查之後報警,指控一名學生是領頭羊。然而這名學生的家長知道後,揚言控告警方和學校,結果這名學生的罪名大幅減輕,而許多參與作弊但沒有帶頭的學生,罪名反而比他嚴重得多。這一家人如今在當地社區難以立足,因為許多人認為他們被成就與野心矇蔽了雙眼,對應負起的責任選擇視而不見。家長聽命於野心,不願誠實面對應有後果的態度,也一手葬送了孩子品格發展的良機。
在教養孩子時,必須讓他們知道不論表現出色與否,他們都會受到應有的重視。主耶穌給我們無條件的愛,而我們疼愛孩子,也不是因為他們為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孩子。
青少年身處對他們寄予厚望的世界,往往被要求保持亮麗的外表、強健的體魄、良好的成績等等,為此非常缺乏安全感。一旦沒有安全感,愛與感覺被愛,就成了一個複雜的問題。而錯誤的期望會使孩子更加匱乏,往其他有害的地方追尋愛和肯定。如果孩子認定外在成就決定自己的價值,便會不斷貶低自己,而且情況只會隨著年齡增長日益惡化。
父母在孩子身上該下的努力,應該是隨著時間慢慢發現他們真正的天賦所在,而不是希望他們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此才能長成一個有安全感和成熟的成人,而這正是孩子未來建立健康平衡的生活,所需要的東西。
我們在三年半中生了三個孩子,天生各有特色,在明知有此殊異的情況之下,為三個孩子設定同樣的目標,絕對是不智之舉,所以葛雷格瑞和我盡量用適合他們個性和年齡的方法,把重心放在人格的培養之上。這做法耗時費力,而且常因不能立即收效,而令人失望,可是只要努力不懈,自然會收到巨大的成果。我們必須記住的是,小孩子就是年紀還小,他們需要足夠的時間去得智慧。
你我都不希望把孩子教養成永遠長不大的大小孩。長不大的青少年是現代社會痛苦的來源,全世界皆然。經歷中年危機的男男女女,在許多方面都是青少年時期焦慮的延伸。五十歲婦女穿著有如二十歲的女孩,這是當代一個令人氣餒的現象;男人離開結褵三十年的妻子,投入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女子懷抱,這種事天天都在發生,想來實在悲哀。我們的文化對青春的崇拜,已經到了再年長也無法阻止幼稚行為出現的地步,而解決的辦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成熟度,並且隨著年齡增加,汲取更多的智慧。
我們必須容許孩子長大。為成年的孩子掩蓋殘酷的現實,並不是在幫他們。例如,讓成年的孩子不付房租、住在家裡,其實對誰都沒有好處,對孩子更是如此。同樣的原則,對年紀小一點的孩子來說也一樣適用。
我們必須容許他們了解自己的行為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些代價不論好壞,都必須學會承擔,才能產生效果。為孩子擋下而引起的負面後果,只會讓他們更有可能重蹈覆轍而不自知。從今天起就狠下心來,畢竟,總不會有父母希望看到孩子永遠長不大吧!
以愛陪伴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我最近接到一位久未聯絡的朋友芭芭拉打來的電話,問候我的健康。她在掛電話之前談到她的兒子,聲音聽起來十分疲憊。
史提夫是一個非常乖的孩子,芭芭拉與先生傾注全力栽培他,但是事與願違,一切都不如預期。雖然他們送史提夫去唸一所學費昂貴的貴族學校,但他的成績卻不太好,從一所教學不算嚴謹的大學畢業,工作也不太順利。她最後說一句:「我現在得問,這一切犧牲值得嗎?」對芭芭拉來說,他們所花的時間、努力、金錢,現在看來似乎都是不必要的,因為結果不如預期。為了教養兒子,芭芭拉把工作量減半,結果她的事業同樣不符期待。他們的犧牲,以及傾注於兒子身上的時間,現在都讓夫婦倆覺得毫無意義。
寄予錯誤期望的後果,就是失望。我們對孩子抱持的希望與夢想,是教出聰明善良的下一代,而不是讓他們進入哈佛之類的名牌大學。在我的觀念中,付出的愛永遠不會白費,也永遠不會是個錯誤。我相信芭芭拉傾注全力在兒子和家庭身上,絕不是錯誤,她早晚會明白,那些年給兒子的愛,已使他成為一個善良和懂得關懷別人的人。人們太常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視為理所當然,才會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沒有的。
父母有時錯用世俗的標準來衡量,並驗證兒女及自己的教養是否成功。主耶穌把孩子塑造成他們現在這個樣子,並沒有對錯。他們的「受造奇妙可畏」(〈詩篇〉139篇14節)。媽媽們不會被神評斷、被神認為有所欠缺,孩子同樣不用受世俗的標準論斷。為人母的目標應該超脫世俗追求名利的野心,因為這些都不是永恆的。期望過高通常是引起情緒起伏和失望的原因,但問題其實最有可能出在一開始就為子女選錯方向了。
上主比我們更愛我們的孩子,你只要明白了這一點,觀點就會永遠改變。不用質疑主對孩子的愛,以及為他們規畫的人生道路,了解這一點後,便會給予我們力量,跟著神一同展開對孩子們的計畫。
我反對莎夏從達特茅斯大學畢業後加入美國陸軍,但是葛雷格瑞並不反對。她已經成年,而我也了解自己必須尊重她的選擇,支持已經是大人的女兒。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為她禱告,且應她的要求提供建議。孩子終會離巢,追尋他們的人生,而非一生都在焦慮的擔心該如何取悅父母。而我們的工作只是教養他們順利長大,並成為一個有自信、懂得為自己決定負責的人而已。這肯定是所有的媽媽希望子女擁有的。
葛雷格瑞和我當然希望孩子們工作努力,表現出色。在灌輸孩子生活技能的同時,也要確保子女知道自己是無條件被愛著的,但父母難免愛之深、責之切,就像我也曾一直對孩子散發錯亂的訊息:「認真一點,別逼我要你回到電腦前把功課做好一點。」這句話在孩子聽來可能是:「你最好拿到優等,否則我會對你感到很失望。」學習把工作做得好,就是最重要的生活技能,這點當然無庸置疑,只是跟孩子溝通時必須巧妙表達,別讓他們感覺受到譴責,特別是他們年齡漸長、智慧漸開後,父母愈要謹言慎行。
孩子是生來教父母的
外子和我試著做孩子的學生。花時間學習了解孩子很重要,孩子的品格、夢想、弱點,才有機會在我們面前展露,我們也才有機會調整教養的方式,滿足他們的需求。只有密切觀察,才能幫助孩子發現他們被賜予的特殊天賦。
最近我們家大兒子因為要做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飽受心理煎熬。坦白說,孩子心裡已經夠亂了,葛雷格瑞和我還給了他截然不同的建議。這種情形有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對夫婦身上,但對葛雷格瑞和我來說,重要的不是父母口徑一致,或明確指出一條路要孩子照著走,而是在意見不同時尊重彼此,也讓孩子有聽取不同意見和選擇的機會。生活錯綜複雜,前方的路有時神祕難辨,甚至令人提心吊膽。老實說,儘管兒子決定聽從我的建議去做,但我根本不確定他選擇的是否就是最好的路。而事後證明兒子跟隨上帝而行,心情平靜,而我們也必須信賴主耶穌的指引。
唯有明辨孩子的優勢和好惡,家長才能全力幫助孩子設定合理的目標。葛雷格瑞和我不認為讓孩子唸名校,就表示我們是好父母,因為多的是糟糕的父母把孩子送進一流學府。許多父母強調孩子的學術成就,學歷儼然成為高社經地位的同義字。然而就算讀的是頂尖名校,這看似優勢的一點,對於無法信賴、沒有愛心、表現無理的人而言,並無加分效果。從長遠來看,性格決定命運,家長不得不正視這個事實。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可多了,可能是成為職業運動選手,或是專業音樂人、表演者,可是這些追求到了某一個程度,可能就無法超越。當然,運動或音樂的學習與訓練都不會白費,只是家長若一味不切實際,期望自己所想的,與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必有關連的話,孩子只會感到痛苦。
孩子受造不是為了實現父母的夢想。我的母親試圖透過我獲得生命的意義,但結果卻是,我真的無法信任她會把我的利益放在她心上。葛雷格瑞和我認為,只要能找出上帝創造孩子是要讓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能盡全力協助,並不希望孩子為了滿足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而過著讓自己大失所望的日子。如果孩子的恩賜是當牧師,但我們希望孩子成為商人,或是當他們有成為傑出教師的特質或渴望時,我們卻希望他們當醫師,那只會害了他們。
人很容易受身邊的人(比如一句「鄰居的小孩上耶魯,他還沒有我們家兒子聰明呢」)或是家族傳統(「我們家族都是當律師/牧師/老師」),或自己對未來的恐懼(「如果孩子沒有唸甲校或乙校,就找不到好工作」等等)過多的影響。拿孩子去跟別人比較,永遠是不智之舉,拿他們去和爺爺或任何人比較,也好不到哪裡去。我們可能無法完全杜絕外在因素的影響,但決定孩子未來最重要的關鍵,應是他是什麼樣的人。
孩子對待生活的方式各有不同,我們可以在自己家裡密切觀察。當孩子和父母有高度的相似之處,顯然是受到遺傳的關係,但也僅限於此,他們終究會發展成很不一樣的個體。因此,每一個孩子從很小開始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對待。
摘自《我是好媽媽:13個祕訣,共組充滿愛與願景的幸福家庭》
一個家庭中,能有一個堅強的好媽媽,可說是前所未有的重要。
這個時代有很多的缺憾,而文化的多元與瞬變,更起了火上澆油、加劇混亂的作用,令許多媽媽和孩子感到迷惘。常聽人們想使生活富有意義與目的、想要家庭充滿愛,我從中汲取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希望和大家分享如何教養出聰明善良的孩子,而非意志消沉和焦慮不安的孩子。
到底要如何教養孩子,在面臨當今世代重重的困難時,不致於被打倒?我們做媽媽的,又要如何以愉悅的心懷抱希望,平心靜氣面對挑戰?二十五年來,我一直在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
媽媽的角色可說是至關重要,一言一行都將長留兒女心中;媽媽的付出,是留給子女最大的遺產,所以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家以信仰、智慧、慈愛為堅實的基礎,建立家庭。
做一個好媽媽無法取巧,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一套標準,可供所有家庭一體適用,因此媽媽們更應該提出對的問題,並尋找有意義的答案,才能處理生活遇上的特殊狀況。我會探討媽媽們當前面臨最迫切的問題,幫助大家如何在殘破的世界裡好好養兒育女。
這些問題我們躲不開、逃不掉,正如同這個世界遇上困境總會正面迎戰、不會迴避。我在各章最後設計了一些問題,希望藉由幾個提問,助你了解並處理自身的特殊情況,擁有智慧與恩典,就可以教養出健康善良的孩子,同時活出希望與喜樂。
摘自《我是好媽媽:13個祕訣,共組充滿愛與願景的幸福家庭》自序
真心推薦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李開復
愛可落實品牌創辦人 & 幸福來敲門主持人 何戎、Kelly夫妻
幸福主播夫妻檔 岑永康、張珮珊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顧問 周慧婷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柯志恩
親職專欄作家 陳安儀
所有的媽媽都需要幫助,才能成為好媽媽
凱西.麥可莫里斯.羅傑斯(Cathy McMorris Rodgers)
所有的媽媽都需要幫助,才能成為好媽媽。瑪莉娜.史雷頓及夫婿葛雷格瑞攜手創作的《我是好媽媽》,是一本對全世界媽媽都有所幫助且非常實用的作品。多年研究加上教養四個優秀子女二十五年以上的經驗,激發他們寫作的靈感。媽媽們讀了這本書後,面臨挑戰時便可應付自如。
瑪莉娜在沒有母親的幫助之下,學習如何當一個好媽媽;這對許多同樣是在沒有榜樣的情況下,學習當好媽媽的人而言,是個正面的例子。而這本勵志且無私分享個人經驗的作品,絕對是媽媽們幫助深陷生活風暴的家人時,絕佳的參考書籍。外在的世界把性、毒品、社會期待等問題推向我們的同時,我們的內在還要和不安全感,甚至自己對子女的期望奮戰。瑪莉娜便以清清楚楚、按部就班的方式,談論母親的種種課題。
我們可以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就是歸屬感,在家裡擁有一席之地,然後以此為出發點,進一步在這個世界擁有一席之地。如何在滿是殘缺的世界,建構圓滿的家庭與生活,瑪莉娜和葛雷格瑞提供了清晰的觀點,他們的四個孩子也被教養得不被周遭的挑戰輕易壓垮。這本書將幫助所有的媽媽,用智慧、喜樂、愛心教養孩子。我感謝我的友人
葛雷格瑞和瑪莉娜寫下這本書,也希望這本書對你和你的孩子而言是真正的賜福,一如對我們家。
摘自《我是好媽媽:13個祕訣,共組充滿愛與願景的幸福家庭》推薦序
無條件的愛,就是媽媽給子女最珍貴的禮物
李開復
史雷頓教授是我的多年好友,他在創業、投資、外交、教育等領域,多有成就,然而與他相識的歲月裡,幾乎每次見到他,他更樂於分享關於孩子成長的故事,並寫下《我是好爸爸》,與全天下父親分享研究多年的為父心得與實踐之道;在他心目中,一切世俗的成就,都無法和「成為一個好父親」相比。
如今,他與太太瑪莉娜進一步攜手寫下《我是好媽媽》,我才知道,原來他們夫妻倆,都是在欠缺模範、親情匱乏的情況下長大,而他們不但沒讓原生家庭的累代創傷繼續影響自己和下一代,還能共組擁有四名子女的幸福家庭,成為一對充滿愛與堅實責任感的父母,這一切絕非偶然。
沒有父母健全的心靈與身教言傳,孩子不可能奇蹟般的自已成熟長大。瑪莉娜也與天下的母親分享,當個「好媽媽」並不是要你做個「完美無缺的媽媽」,因為「完美」難以掌握,但「愛」則不然。只要意識到你自己是重要價值觀的傳承者,是孩子學習的榜樣,關注他們的智慧與心靈的發展,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就是媽媽能給子女最珍貴的禮物。
摘自《我是好媽媽:13個祕訣,共組充滿愛與願景的幸福家庭》推薦序
親職專欄作家 陳安儀
「好媽媽」不必是完美的媽媽,不必是一百分的媽媽,也不一定是模範媽媽。用愛與關懷,陪伴與諒解,「好媽媽」推薦給所有的好媽媽!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