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是來自於學習,想種活藝術的種子,要修行。
以「太極」、「人間」等雕塑作品享譽國際的藝術大師朱銘認為:
「創作的出現,就如一顆蛋的誕生,完全不假思索,自然得根本無法拒絕。」
在這些辭彙簡單、比喻生動的觀念背後,
是朱銘幾十年來一心一念、一刀一刻,從事創作所累積的心血與經驗,
而這也正是本書所要闡述的精華所在。
對於朱銘來說,他要藉由此書釐清藝術的真正原貌;
對於讀者來說,本書不僅能開展藝術心眼,其中的獨特觀點更是難得的生命體驗與人生哲學。
以「太極」、「人間」等雕塑作品享譽國際的藝術大師朱銘這次以獨特的美學觀和大家見面。他說:「創作的出現,就如一顆蛋的誕生,完全不假思索,自然得根本無從拒絕。」又說:「丟與忘,才是最重要的課程,學得太久了,很多東西必須忘掉,忘掉了,自己才回得來。」
在這些比喻生動的觀念背後,是他幾十年來從事創作所累積的心血與經驗。他喜歡從大自然中累積創作能量,強調每一位藝術創作者的心中,都有一個種子般的自我,那是創造的發源地,更是一種內在的精神。一旦尋回這個發源地,靈感便會源源湧生。
書中傳遞了悠遠曠達的生命情懷及關於「美」的獨特思考,句句動人而深刻,讀來彷彿置身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朱銘在本書中將開啟讀者的心眼,也讓我們明白:人生處處需修行,生活處處皆美學。
序 藝術種子散播人間 朱銘
圖文集 朱銘曰,他的觀念與作品
緣起 藝術即修行
第一章 內在轉移工程
第二章 修行十項章法
第三章 渾然忘我
第四章 參悟大自然
第五章 體驗人世間
第六章 美在心靈修為中
第七章 無界的藝術養成
第八章 他們眼中的朱銘美學
大師之路
朱銘影像
採訪後記 返回創造的祕境 潘 火宣
附錄 朱銘展覽年表
或許沒有太多人思索過,內在為何需要轉移?如何轉移?又要從哪裡移向哪裡?然而這卻是朱銘藝術生命的總體結晶,他認為自己最大的生命成就,並不在於馳名國際,而是悟通了內在的轉移,讓藝術貫通生活,徹達於生命全體,因而這位藝術大師堅定深信,創作的心靈如果希望達於精純、永保蓬勃活力,必定得經過這樣的轉移──從學習移向修行,從模仿移向原創,從外來移向內發,從別人移向自己。自己,才是一切創造的本源。
古時有一位學生,長期受教於老師門下,十多個年頭過去了,他一直覺得並未受到老師的指點,所以在心性上沒有什麼進展,於是想要揮別師門,到他處去進修。
老師聽了,心中大為驚痛,「你怎麼可以這樣冤枉我呢?自從你來到這裡,每天,你倒茶來,我為你喝;你端飯來,我為你吃;你作揖我就微笑;你行禮我就低頭。我哪裡沒有給你開導、給你指引?你怎麼可以昧著良心,睜眼說瞎話?」
倒茶、端飯、打恭作揖,生活間流動著種種薰陶,但如果內在的心眼不開,別人再如何使力,給予再多的提示,自己也醒不過來。
從佛教修行的精神上,朱銘看到了與藝術修行的會通之處,他喜歡這樣比喻:「出家人之所以斷捨一切世俗,就是要時時刻刻融入佛法裡,從穿衣、吃飯、睡覺,身心的每一個角落,都完全浸透,目的就是要洗去外塵、喚回自性,因此沒有任何一部分的生活可以除外。想想看,我們有可能看到師父也炒股票、也去卡拉OK,時間到了才上大殿早晚課、誦經唸佛嗎?佛法的修行,不能這樣,藝術的修行,同理。凡是修行,就是一輩子的全心全意。」
一輩子的大工程,為的是「轉移」的這個大動作,朱銘強調創作生命絕對需要痛下這樣的大手筆,因為創作是全然內發的,就像一池水,如果不是從最深的泉眼處發引出它的湧動,光是往水面投下幾顆石頭,是無法激盪它川流不息的。藝術,就是必須發自自我本源。
但許多人並不從這個本源出發,朱銘說:「我經常聽到這樣的詢問:『為什麼我總是很難迸發新穎的創意?為什麼我一直開拓不出自己的風格?』對於創作者,這樣的疑惑是非常大的困頓,其實癥結只有一個,就是看不到自己。」
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朱銘回歸到最根本上去分析,即是因為在我們的本然自性上,已經有了一層覆蓋,這層覆蓋的形成,就是來自於「學習」。
■換個角度看「學習」
要認知「修行」,必須先透視「學習」。
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是怎麼樣的呢?朱銘說:「學久了,學多了,大家的標準都同化了,換個角度來看,這樣的共通性,正好壓抑了個人特性。」
我們一直慣於學習,而且根深柢固。這個學習的歷史,朱銘將之回溯到每一個人的出生,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無盡的學習就開始了。在媽媽的懷裡學習;在家庭的教育中學習;上了學校,系統性的知識長期建立;進入社會,多元化的訊息更是四面八方被接收到內心,如此一來,長久的吸納,我們的本然特質就慢慢被覆蓋,並且逐漸固著在一種群體共性的模式裡,譬如,流行風潮的帶動,就是學習的面貌之一。
就像現今,染髮之風颳起以後,一時間,街頭上的時髦男女,全都頂著一頭炫人眼目的髮色,褐的、紅的、金的、黃的,千奇百怪,天然的黑髮已經被流行遮蓋,退隱到染料的顏色底下。
這樣的群性模式,在在出現於生活的各種層面,朱銘說:「因為習慣,變成自然,自然而然,我們不知不覺就丟失了從共性中回頭去『探索自我、發現自己』的能力。轉移的工程,就是要重新尋回這個力量。」
朱銘提出一個想像,假使有個孩子,從小到大不曾接受過社會模式的灌輸,他絕對會像原野草木一樣,伸展出獨特的模樣,在陽光下招展自己的色彩、自己的姿態。但是在人類的社會進展下不可能如此,人們為了提升知識與生活技能,讓自己與群體共同前進,學習瀰天蓋地充滿在日常空間裡,「活到老,學到老」的諺語,彷彿與人們同步成長,那是終身的惕勵。
學習當然是人類進步的動力,然而在藝術範疇,該怎麼學習?如何拿捏妥當的分寸?絕對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朱銘的憂心在於,背誦的、推理的、設計的這種學習的慣性,多麼容易順勢就滑進了創造的領域,但問題就在,這領域根本全然不同於其他科別可以經由理性思維來提升增進。
藝術是靈性的培養,發於中而形於外,因此,當面對創作,勢必得換個角度,重新透視學習的本質,「桃接李」的比喻朱銘說得鮮明有力:「只要是學習,就是一種移接,桃子的形狀有李子的味道,不是原生原創,不盡理想。所以,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是來自學習。」
朱銘舉了古今中外的偉大人物為例:「佛陀的悟道成佛是向別人學來的嗎?愛因斯坦的科學發現是他老師教給他的嗎?孔夫子的思想系統是誰為他建立的?恐怕連他的老師都無法企及。由此可見,每一種新的開創,都是從學習過渡到修行之後,自己去參透、領悟出來的。」
藝術當然同理可證。
■過度學習,漸失本心
朱銘再一次釐清這個學習的觀念:「學習等於是一種模仿,模仿前人或者擁抱大師,就像一株小樹寄生在大樹身上一樣,在它龐大的覆蔭下吸收養分,依靠這個支持把自己撐起來,遠看也彷彿是一棵大樹,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假象,仔細一探究竟,那永遠是兩個生命。
以藝術而言,你再怎麼學習大師的畫法、如何模仿他的構圖用色,你和大師永遠是兩個個體,他是他,你是你。如果只在外相上媲美大師,永遠不可能與大師一樣高大。唯有離開學習,離開攀附,走出覆蔭之外,曬到陽光,飲到露水,抬起頭看見自己的天空,你才能茁壯長大,有了自己站立的力量,在一大片森林中,才能讓人指得出,那是一棵大樹。」
斬釘截鐵的立論,萃取自朱銘數十年的藝術歷程,因為他清楚看到,任何學習都必有外在藍本,知識、觀念、形式、技巧,但這些畢竟都是他人的經驗、風格,全屬外物。學得太投入,記得太徹底,沈進心裡會形成淤積,尤其是我們特別被吸引、被觸動之處,更加容易不知不覺深潛入心,我們以為將它學到心坎上了,殊不知,那只是一種紀錄,既然記住了,表示那不曾消融於無形,它凝固在心的底層,朱銘形容其嚴重性:「占據本性的空間,局限自性的發展,就譬如嬰兒剛出生時,他自性圓滿就像一個水滿的容器,那些沒有整理、不經消化的學習,就是外物的投入,投入愈多,容器就塞得愈擠,自性漸漸失去本有的空間,當然就無法靈動泉湧了。」
學習之於藝術,是如此帶有潛隱的危機,稍一不慎,年久日深了,心性中原本活水湧流的湛藍海洋,便成為容易擱淺的泥灘,創造力在這裡泥足深陷,陷於膠著。要脫出泥沼,朱銘說:「只有修行,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修行與學習,朱銘還有一個生趣盎然的比喻。修行就像母親十月懷胎,一點一滴在自己的肚腹中,孕育血脈相連的小生命,產期一到,嬰兒自然呱呱落地,「而學習,等於是領養。領養來的小孩,可能也很聰明,也很可愛,你很疼他,他也很聽話,幾乎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但是別忘了,他再怎麼好,總不是自己親生的骨肉,你只是憑空而得,自己肚子空空的,抱的是別人的孩子。」
只有修行,創作者與作品之間才能真正的「母子連心」。
那麼,就完全離棄學習了嗎?卻也千萬不可。
摘自《種活藝術的種子》
藝術與科學深談
李遠哲
朱銘先生與我年紀相仿,他念小學一年級時為躲避美軍轟炸,停學到山上,光復之後被直升為三年級,這背景和我是一樣的。他自十多歲拜師學藝開始,就以非凡的毅力,展開藝術人生的自我定位與追尋,讓我想起高一那年,我曾經臥病一個月,就在那一段日子,我深刻思索了此後的人生方向,「要當自己生命的主人」這個觀念,就在青少歲月開始明確地建立。
■創造,藝術與科學的共通點
從本書中,看到朱先生的許多想法,很能引起我的共鳴,我想這也是我們多年以前,初次相見即感覺十分接近的原因。當時談到關於研究、創造等等話題,朱先生所講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的藝術是修來的,不是學來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學來的嗎?絕對不是的。」
我當時一聽覺得非常鮮明,他的說法是有其道理的。以科學領域而言,老師教導學生的階段,不過是人類累積知識的傳授而已,唯有超越了學習,當學生能夠對老師說「我經過實驗,經過研究,發現你的那套理論有錯誤」時,這個剎那也就是科學進步的時刻,人類對事物的一個新的把握,才又有了凌駕前人的發現。
我的父親也是一位畫家,我自小看他作畫,長大後成了科學家。許多人以為,藝術與科學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我覺得,其實這兩者有一個共通的核心點,那就是「創造」。科學家通過人類已知的路,走到知識的最前緣,在繼續邁向未知世界之時,所憑靠的就是無盡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這與藝術家的創作完全一樣。
朱先生的藝術成就之所以舉世聞名,那就是因為他的雕塑創造了新的表現形式,而獲得極高的推崇;我的科學研究之所以著名,也是因為探索到前所未有的解答,邁入了無人行經的新領域。藝術與科學,是在於處理的界面不同,但就其從已知走向未知的創造性而言,基本上是一致的。
■走出一條無人走過之路
先前我已講過,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一個人對事物的鑽研是主動或被動,其結果差別甚大。就像朱先生,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即已立定前進的路向,主動地四處探索,主動地面對許多挑戰,一路走來,其實是非常辛苦的。一個人不同流合污,一個人背叛傳統,難免會被投以奇異的眼光,被認為太傻、不夠世故,但朱先生不曾在短淺的識見中媚俗,他的作品不論是太極系列或是人間系列,皆是在開天闢地中走過一程又一程創新的路,他的勇敢、他的堅持、他所樹立起來的典型,讓我對他非常尊敬。
朱先生是一位走出一條「無人走過之路」的人,如果從這個觀點來讀他的美學觀,我想,不論是科學,是文學,即使是作生意的人,皆具有精神上的共通性。希望做無人做到的事,希望解決尚未解決的問題,朱先生的生命歷程極富啟發性。許多人沒有太多自己的思想,外界如何要求,自己就如何去符合,如此過盡一生的人的確不少;這部美學觀正是一種提醒,它是生命的啟示,但不是步驟的定式操作,因為,每一個人的路,都是靠自己走出來的。
序 藝術種子散播人間
朱銘
該向社會交卷的時候了,這本《種活藝術的種子-朱銘美學觀》是我這幾十年來對藝術的認識和體悟。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和潘?小姐一點一滴的深入討論,挖掘,總算有滿意的結論呈現給大家。
人家說,藝術益於言表,這次我是徹底地體會到了。很幸運的是,找到了潘小姐相助,在訪談中難以表達之處,她都能為我補充表達的不足,並將我的原意很清楚的用文字代言。
她寫的讓我非常滿意,當我看到初稿時,不禁叫好,而讚美我自己,自己實在太有眼光了,竟發現了這樣一位寫作者,而使得這本書的工程能夠順利完成。
天下文化願意出版本書,是我的榮幸,也等於肯定了這本書的價值。期望這本書的種子,能夠散播到人間各角落,更祈願能到處開花結果。
感謝所有參與本書工程的先生小姐們。謝謝!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