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懷南,著名旅美專欄作家,以旁觀者自喻。
本書是他第一本抒寫個人生命歷程的感性之作,
從長河流過的大陸,到青山圍繞的海島,
二十五歲那年又隨著留學潮奔赴美國,從此成了異鄉人;
信懷南談他的年少記憶、旅美生活、親子關係及兩岸見聞,
甚至不諱言曾經面臨中年失業的危機。
信懷南的筆調在冷靜的理性中多有溫暖的感性,
書中諸多對人生的深沈思考也映照出你我的本相,值得一讀。
「我自己選擇孤單,因此從定義上來說,我不算寂寞。」(I choose to be alone, and thus by definition I am not lonely.)
這是旁觀者的獨白,在自由意志的選擇下,走上了人生的旅程。然而,踽踽獨行的旅人,冷靜卻不冷漠,在看盡沿途風景、人事變幻之後,積累出對生命的豁達與感動。
信懷南,著名旅美專欄作家,以旁觀者自喻。本書是他第一本抒寫個人生命歷程的感性之作,從長河流過的大陸,到青山圍繞的海島,二十五歲那年又隨著留學潮奔赴美國,從此成了異鄉人;信懷南談他的年少記憶、旅美生活、親子關係及兩岸見聞,甚至不諱言曾經面臨中年失業的危機。信懷南的筆調在冷靜的理性中多有溫暖的感性,書中諸多對人生的深沈思考也映照出你我的本相,值得一讀。
作者序 從長河到天下 信懷南
楔子 旁觀者的旅程
卷一 異鄉人
回首向來蕭瑟處
離散的蒲公英
獨留紅莓向黃昏
無言獨上西樓的日子
風吹葉滿天
三句話伴我行
老爺車的懷想
你在哪裡?
妹妹你真行
此「袍」可待成追憶
未見功名已白頭
可真是要命的專案管理
卷二 抒情紀事
永遠不想知道的答案
似此星辰非昨夜
天才老爸煮鞋記
「瘋貓」往矣!
「信步」而行!
給兒子的第一封信
那年夏天
也是秋天
青苔上的腳印
一等就是十年多
三大疑案
我們那夥人
卷三 雲遊的驛站
小和尚下山
台北來去
家山萬里夢依稀
還掩故園扉
台北的星期天
再見西門町,再見!
繼續保持呼吸
滾滾長江東逝水
驀然回首
未完之旅
後記 今宵別夢寒
楔子 旁觀者的旅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騰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不知道是多少歲。但從他六十歲就去世的事實去推斷,他所謂的中歲,用現代人的標準去看,還年輕得很哩。一個頗為年輕的人,就已經把世事看穿,隱居南山,想來和他一生做官不太得意有關。其實,王維早年的作品沈雄慷慨、意氣飛揚,和他晚年寄情山水、清幽恬淡,判若兩人。基本上,我相信王維是一個寂寞的人,是一個旁觀者,這是我欣賞他的地方。
我書桌面對的是後院,後院裡有些桃樹、李子樹。春天的時候,桃紅李白,常看到一些蜜蜂和蝴蝶在花枝間飛來飛去。這些果樹,是我們剛搬來時種的。那時候,我們的小孩才進初中一年級;一晃,小孩都大學畢業了。夏天果子成熟的時候,很多不同的鳥會來「檢驗成品」;其中有蜂鳥,小小的身體,兩個翅膀不停地上下擺動,好像忙得很的樣子,從來沒見牠停下來休息過。來的最多的是藍顏色的知更鳥。有一次來了一隻紅頭的啄木鳥。我對啄木鳥的印象,全來自卡通片中那個淘氣又狡猾的傢伙;但真正的啄木鳥,紅頂長喙,神氣得很。
除了這些每年不請自來,並且非常會挑最大最甜的果子先嚐為快的雀子外,松鼠也是常客。我從窗口望出去,看到那些身手矯健的小傢伙在輕柔的樹枝間表現各種特技,我常想:這些蹦蹦跳跳的小傢伙會不會老呢?為什麼從沒見過老態龍鍾的松鼠呢?這也許就是人鼠之間的最大區別。你、我的一生,年日是七十來歲,運氣好的活到八九十歲,但終其一生,值得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對很多人來說,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死的過程。比起來,小松鼠們要幸福多了。
後院的遠方是一片小山,山上灌木扶疏,終年常綠。我常常在早晚時分呆望著從山坡上湧下來的雲霧,數算一年又過去了的日子。試著去思考三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從哪裡來?我來做什麼?我到哪裡去? 我從哪裡來?我不知道,也不覺得有必要知道。比較起來,我得承認我很高興有機會來到這個世界。我來做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深信一定有它的原因。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什麼「城市鄉巴佬」之類的。三個城裡人約好去野地過牛仔的生活,他們遇到一個飽經風霜的嚮導。
有天,這位老牛仔和其中一位城市客並鞍而行的時候說:「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值得追求。」這位好奇的城市客問:「是哪件事呢?」牛仔用手指著天說:「那要你自己去發現了。」電影是多年前看的,詳細的對話不記得了,大致的情形也許差不了太遠。我活在世上究竟是為了什麼?我想每個人都不同,有人從一開始就找到答案,有的窮其一生還鄉尋找,這就要看各人的造化了。
「到哪裡去?」我的答案是「哪裡都不去」。基本上,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個「專案」。專案有一個起點,也有一個終點,在專案不同的階段做該做的事情,到了專案該算總帳的時候,回頭再看一眼,遺憾不能說沒有,但總的來說,也沒什麼好抱怨的。酒店打烊,我就走,這就是我的基本信仰。從或然率來看,「到哪裡去」和「哪裡都不去」是一樣的。
王維同年出生的另一位詩人是孟浩然。比起王維來,孟浩然是一個性格比較矛盾的人,他一方面自命清高、有點孤芳自賞;另一方面他卻很想做官。清高的性格,表現在他<留別王維>那首詩中。他寫道: 寂寞竟何時,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在這詩中,孟浩然只應守寂寞好像是一個孤獨者(Loner)的樣子。但在另一首<望洞庭贈張丞相>的詩中,前四句藉洞庭湖的壯觀來拍張丞相的馬尼,而後四句則赤裸裸表明想靠張大官人提拔的願望。這四句是這樣寫的: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孟浩然一生做官也不順利,只活了五十一歲就去世了。和他們比起來,我們活得恐怕會長一點,看的世界要大一點,經歷的事情要多一點,坐看雲起時的機會也少一點。這是現代人的幸與不幸。
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管理理論家。他在一九七八年出版(一九九八年再版)的自傳《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中,提到他一生扮演的角色是歷史的記錄者和典範轉移的推手。他說:「我不是學者,更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管理顧問,有名的學校,像哈佛之類在我垂垂老矣的時候,才開始肯定有我這號人物……我會是一個很差勁的經理人,因為就管理別人來說,實在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我一直是個言行不合時宜的人(politically incorrect);大圈圈裡沒我,遑論什麼小圈圈了……不錯,我是個外人,我是個孤獨者,我自己幹自己的。」
嚴格說起來,孤獨者和旁觀者還是有點不一樣。孤獨者通常獨來獨往,與世隔絕;而旁觀者往往在人眾中走來走去,只不過永遠保持一種「鳥入雲無際,魚行水自流」的淡然罷了。旁觀者通常與人無爭,但孤獨者弄不好,就會跑出一個憤世嫉俗,認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怪胎。有時一氣之下,寄你一顆獨家土製的炸彈嚐嚐。Unabomber就是這類走火入魔的孤獨者代表,他事到如今,還要怪大義滅親的自家兄弟是「猶大」,這種人真是壞了其他孤芳自賞派孤獨者的名聲。 另外一類的孤獨者,則以彼得.波爾(Petre Bird)為代表。波爾是何方神聖呢?一九九二年,這位「大鳥」先生從舊金山出發,一個人划一條小船要橫渡太平洋,兩百九十四天之後,在澳洲海岸線外,他因船壞了被澳洲海軍救起。雖然金氏世界紀錄承認他是世界上第一位用槳划過太平洋的人,但彼得.波爾並不滿意,於是他再次試著一個人划著小船去橫渡太平洋。一九九六年六月四日,他的船船底朝天在距離日本東海岸一千一百浬的海面被人發現,彼得‧波爾的屍體永遠沒找到。
波爾為什麼要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去橫渡太平洋?什麼方法不好用,偏要用一個人去划船的方法,真正的原因何在?恐怕永遠沒有人知道。但波爾生前講的一句話,我想我是能了解的。他說:「我自己選擇孤單,因此,在定義上來講,我不算寂寞。」(I choose to be alone, and thus by definition I am not lonely.)彼得.波爾是少數真正了解孤單並不一定寂寞的人。旁觀者應該是一個「千山獨行白日暮,有時空望孤雲高」的漢子。
我本來是一個很講求生活情趣、文人氣質很重的人,但偏偏學的是系統分析,大半輩子靠專案管理為生。二十多歲來美國,頭望著天上,腳踏在雲裡;標榜的是笑傲江湖的豪氣,生活根本沒有固定的目的,追求的只是興趣,生命中只有自己。為了看一眼密西西比是什麼樣子和領會一下坐愛楓林晚的味道,來回開一百里路的事稀鬆得緊。結婚後開始學做人,做了父親後開始知道什麼是責任。我一生中換了十二個工作,一路走下來,絕對不會像外人看的那樣平順。我們常常認識很多人,但不一定每個都是朋友。我們常說:I Know how you fell,那其實是天下最善意的謊言之一……。四年前我開始坐在這個窗前寫文章,不敢說有中歲頗好道的修養,但行到水窮處的經歷總是有一些。
我見、我聞、我想、我思,每個人一生的旅程都很特殊,只是大多數的人太忙,常常失掉了坐看雲起時的心情。
摘自《旁觀者的旅程》
從長河到天下
信懷南
這本書裡蒐集的,是我在北美《世界日報周刊》專欄「坐看雲起時」中,個人色彩比較濃厚的散文,能由天下文化來出版,多少有些「因禍得福」的運氣。
二○○一年的春天,舊金山灣區中國工程師協會在矽谷召開年會,我被請去為那些整天生活在壓力鍋中的工程師們講些輕鬆的話題。那天真正的主講人是高希均教授。在吃飯的時候,我有機會認識天下文化的發行人王力行女士,我當時心想,《旁觀者的旅程》這本書如果能由天下出版其實也很好,只是那時候我這本書的約已經簽給另外一家出版公司了。
後來,和我簽約的公司人事改組,新上任的經理為出版方向重新定調,我這本書在一夕之間就變成了「戒急用忍」的對象了,這樣一來,正好給了我一個「再世為人」的機會,這就是我所謂「因禍得福」的來龍去脈。
五年前,我的第一本書《老美看招》,是由長河出版社出版的,當時我做夢也沒想到看完招後,居然又連出了三本性質不同的書,其中包括批評瞎拚豈會贏的《不確定年代的專案管理》,跳出框框的管理思考模式《打開潘金蓮的紅盒子》,和以旁觀者的良心與選擇為出發點的書生論政《觀點》。
《旁觀者的旅程》和我以往的書比起來,不但是「異類」,並且好像是在對我過去的三十年的人生旅程,來一個「驀然回首」的總結。用「從長河到天下」來為這趟人生旅程下一個注腳,倒也相當具有象徵性。
我出生在有長河流過的大陸,但卻成長於青山圍繞的海島上。二十五歲那年,隨著留學潮去了美國。從此,長河日遠,青山不再,東門子弟江湖老,便成了明朝袁凱筆下「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的異鄉人。
我們那代的留學生,書讀完了後基本上面臨三條路:回中國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回台灣當官或搞革命,但絕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當官脾氣不夠好,搞革命膽子不夠大,於是選擇留在美國。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回頭來看,不管選擇走哪條路,都是自己的決定。有時午夜夢迴,尤其面對「昔日同窗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時候,難免會自己問自己當年選擇的生涯規畫是對還是不對?
老實說,如果重頭來起,我還是會選擇當年我選擇走的路。為什麼?因為有人認為人生行旅的目的是一定要到哪裡去,但有人卻認為人生行旅是儘量欣賞沿途的風景;有人認為活著最大的悲哀是有太多的後悔,但有人卻認為人活著最大的悲哀是有太少的回憶。
我們來,我們看,我們都會過去。這本書裡的故事不單是屬於「我」的,它們是「我們那一代」的故事。
二○○一年夏天 美國加州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