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才體認,自己實在太天真了。
當整個社會心態仍脫離不了對於分數、排名、學歷的追逐,
你其實很難螳臂擋車。
事實上,後來連我自己都淪陷了……
當邦邦準備邁入最辛苦、課業壓力最大的國三時,
我們一家人就像是在火山口的邊緣,
永遠不知道下一次冒出的熊熊烈燄,會不會將我們吞噬……
我無力和整個教育怪獸對抗,但不能讓它吃掉我的孩子,
我唯一能做的,是耗盡全力救他出去,
我們要給他一個改變的機會,
也給我們為人父母者,一個可以不後悔的機會……
國中那段時光,我的生活既單調又刻板,
早上七點去上課,下午回家念書,
晚上三不五時跟老媽吵架,日復一日。
我對學校開始害怕,我怕考試、怕發成績單、
怕父母看到不高興、怕考不上好學校讓他們失望,
好幾次都想逃開,但又怕父母傷心;
但我也害怕,去美國念書後,我就能不再怕了嗎?
那時候我心裡真的好掙扎,
如果可以脫離讀書的「地獄」,又可以留在台灣,
真不知道該有多好。
我這一生,做過兩個重要決定:
一、決定嫁李濤;
二、決定把我唯一的孩子送出國念書。
這兩個決定如果有任何一個錯誤,都會讓我悔恨一輩子。
送邦邦出國的賭注更甚於婚姻,
我可能讓他脫胎換骨,也可能扼殺他的一生。
送孩子出國的父母,有千百種理由,
我們的理由很簡單──找回原來的邦邦。
因此這本書,不會是其他父母們的教育寶典,因為每個孩子和家庭都是獨特的;
它也不是成功典範,因為未來的路還很長;
它只是記錄了我們這個家最驚心動魄的改變,和一個十四歲孩子的異國奮戰。
當然,我們還要談談台灣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因為,只要有一點點希望,邦邦有多一點點的快樂,我們都不會讓他遠走異域。
那美國教育又有多優?還不是問題一堆?
的確,美國教育並不完美,但是他們教育的精神及內涵明確而感人。
他山之石,我們提筆寫下,
希望我們的觀察,帶給家長、孩子、學校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思考的空間。
三年間,我們看到邦邦的轉變,
他成熟而負責任,自信而不驕狂,懂得自我計畫,並且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
我永遠記得他前些日子跟我說的話:「我念得很高興,因為我在為自己念。」
──李艷秋
輔大大傳系畢業。 現任TVBS執行董事、「新聞夜總會」節目主持人,新聞資歷27年。著作有《親愛關係I 》、《親愛關係II 》、《新聞背後真相之前》、《驚艷記》。 先生李濤,電視新聞節目「2100全民開講」主持人。
17歲。14歲赴美,2008年即將成為大學新鮮人,身高已突破父母基因限制,繼續攀升中。
【自序】一生中的兩個重要決定 李艷秋
【楔子】快樂的孩子終會回來的 李濤
行前.艱難不捨的決定
三十秒後,決定放飛
台灣教育把我兒子逼走了
尋找能喚回孩子自信的學校
出發前夕的掙扎
放飛
看見原來的邦邦
小燕姐的夜半電話
用淚水換未來的笑容
久違的母子親情
回首.身為父母的心情
沒有經過篩選的人生──給孩子的人格教育
只想讓孩子快樂學習
家長是教育的推手,還是夢魘?
人生是場馬拉松──我和李濤的成長經驗
蛻變.親子共同的成長
站在火山口的邊緣
教育是送給孩子的禮物
教孩子和自己競爭──美國的課程設計
教育,應該超越利益
影響孩子一生的禮物──「品格教育」和「生活教育」
運動和念書一樣重要
對孩子的用心、認真、關懷──美國學校的家長週
慘綠少年蛻變成陽光男孩
運氣、勇氣和愛──出國前的停看聽
【尾聲】一個小小的心願 李艷秋
【附錄】給三年十班家長的一封信
當邦邦準備邁入最辛苦、課業壓力最大的國三時,
我們一家人就像是在火山口的邊緣,
永遠不知道下一次冒出的熊熊烈燄,會不會將我們吞噬……
升上國中,是邦邦生命中的分水嶺。
首先,課業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即使三年後才考學力基測,老師已經宣告正式進入「備戰時期」,上學再也不是件輕鬆愉快的事。
其次,上了國中後,師生關係也變得和以前不同。
在國小,教學是採導師制度,由導師包辦所有科目,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長,不只是課業的表現,連孩子的個性、優缺點,老師也都清清楚楚。但是到了國中,每一科都有不同的科任老師,班導師和學生的相處時間變得很少,感情也比較疏遠。邦邦一向和老師的關係很親,師生關係的改變,讓他很不容易適應。
另一個改變,就是老媽。
以前那位老媽,滿腦子教育改革的理念,會對學校寄送排名成績單不以為然,寫信給所有家長,請大家還給孩子一個健全的成長環境。但是,到了國中,老媽也義正辭嚴不起來了。現在不只是段考才排名,而是每天、每星期的考試成績都有排名,當基測的壓力已如影隨形,我不可能再寫信要求學校不要排名、不要給學生壓力了,這麼做恐怕會慘遭家長們的圍剿吧!
而且,我承認,其實我也愛面子,難免會認為別人會用「李濤和李艷秋的小孩」來檢視邦邦,如果邦邦表現不夠優秀,我實在沒辦法理直氣壯的說:「我孩子就是不出色,怎樣?」只要老師對孩子的表現稍微流露一絲一毫的質疑,我就立刻察覺,然後告訴自己:「回去一定好好督促他。」
這一督促,就沒有好下場。
當邦邦的學業表現並不特別亮眼,老媽開始憂心忡忡:如果連班上都不能名列前茅,面對全校、全台北市,甚至是全台灣的競爭,他豈不完全被比下去了?這樣一想,就覺得長路漫漫,前途無光,於是,我忍不住開始嘀咕:「邦邦,你到底盡力了沒有?」
念頭一起,我就開始觀察他的學習狀況。憑良心說,邦邦回家後,的確是在房間裡看書、溫習功課,可是,成績還是不理想,我開始懷疑,一定是他不夠專心,沒把內容念進去。邦邦一聽到老媽的質疑,就很生氣:「我很努力耶!我每天晚上都看到十一、二點了,已經很辛苦了!」
「好吧!可能你真的很努力,但是成績還是不夠好,那就是你讀書沒方法。我就來幫你找讀書方法!」結果,方法沒找到,親子關係先毀了。
邦邦說,他很用心準備,但是老師的考題常會出到他沒準備的內容。所以,我就從「技術層面」出發,教他如何考出好成績。
第一,要求他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才會事半功倍(懷疑他上課不夠專心,一傷)。
第二,打聽他平時和哪些同學為伍,趕緊查詢他們的成績和排行,確認他們的讀書態度是否影響邦邦(對他的朋友打問號,又是一傷)。
第三、鼓勵他去結交功課較好的同學,讓他「向上看齊」(干涉他的交友狀況,再一傷)。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幫助他提升學業成績。結果,成績依然沒有起色,母子關係已經傷痕累累。
就因為老媽愈管愈多,邦邦就更不願意告知他的學業表現,因為只要我知道了,就有臉色,就一定會檢討他──數學考不好就算了,但是,為什麼連歷史都考不好?為什麼只考八十分?再多考個十分有這麼難嗎……?
當你陷進分數的漩渦中,就真的很難跳出來。
每當我說一句話,我都知道自己在傷害他,我應該趕緊讓自己閉嘴,但就是會不由自主的一直說下去。就像一種好可怕的傳染病,只要我能停下來,立刻就不藥而癒,但是我無法停止。我覺得,如果我現在不督促他,以後就會變得更無法挽救。
當然,邦邦就不高興了,什麼話都不說了。以前那個「囉嗦小弟」,你不用問,他就會主動向你報告在學校一天所發生的事,上了國中的他,變得異常沉默,不管我怎麼問,他就是一聲不響,最多就是回答:「很好!」「就這樣!」「沒事!」三言兩語交待一切。
「囉唆小弟」變成了「省話小弟」。
摘自《走一條快樂學習的路-李艷秋母子的教育手記》
李濤
「爸!在美國上學,不適應,就回家好嗎?」一向歡樂的海灘上,夕陽映在孩子不安、焦慮的臉上。
讓邦兒未滿十四歲離鄉背井,是我跟艷秋的椎心之痛,這個從娘胎超音波照片我就愛上的孩子,除了他上學、我上班外,邦兒的玩耍、成長幾乎沒離開過我的視線。沒想到,最反對孩子離開身邊的我,竟然親手把孩子帶到遠在千里外的學校,丟下他,自己回頭就走!
孩子還沒上幼稚園,艷秋就跟我約定,未來邦兒的學習一定要快樂、自在,絕不接受扭曲的環境、成績的壓力;這個期待,在邦兒上了國中後,就幻滅了!
邦兒的稚真笑容,在國一消失了。愁眉、疏冷取代了昔日搞笑小弟。他媽媽常常紅著眼眶問我:「快樂的邦邦不見了?」
邦兒國中歲月,一早出門、晚上補習,我深夜下班,孩子不再像往常般在門口笑臉迎接,打開他的房門,頂多只見他半轉個頭,疲累的望我一眼,又埋首功課中。邦兒跟父母的陌生、距離,如野蔓滋長,濃又厚,快得讓我們驚又痛。
讓不滿十四歲的邦兒隻身到異地上學,對父母是個可怕的折磨,奶奶過世前,絕不會放人;奶奶過世後,爺爺也再三囑咐,不可讓孩子隻身在外。艷秋跟我也想過、閃過,卻從不敢面對。
直到一天,母子為了學習態度、成績,從教訓、爭執,到孩子失控嘶吼,媽媽的淚珠還沒掉落,邦兒就緊抱母親嚎啕大哭:「我好怕!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艷秋跟我知道,咬牙下決心的時刻到了!
送孩子出去讀書,真的不只為他的成績、他的未來,而是,找回邦兒臉上的笑容!
摘自《走一條快樂學習的路-李艷秋母子的教育手記》楔子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