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看待歷史,務實開創未來 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兩岸關係,從相互敵對,進而陷入冰點,凝結成四十年的巨大冰山,橫亙其中。這巨大冰山在最近二十年開始解凍、溶冰,我們身處其中,身歷六十年來歷史轉捩的重要時刻,對此又了解多少? 百年民國之際,回顧兩岸過往,起伏跌宕之中,希冀和平之路永存。
本書記錄自一九九一年海基會、海協會成立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重要事件。作者李建榮以第一現場的親身經歷以及直接參與其事的觀察,導引讀者回到歷史現場,重溫那段政策上搖擺不定、過程中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 全書分為〈聽見溶冰的聲音〉、〈重返冰河期〉、〈半世紀後首度破冰〉、〈兩岸春回〉等四部,書末附錄〈兩岸互動大事紀〉。從兩岸兩會成立內幕、九二共識、辜汪會,到二○○五年連胡會的破冰,以至現在進行式的江陳會,李建榮或以資深記者的旁觀身分,或以黨務主管的參與者身分,娓娓重現兩岸之間交往及角力情形。
出版者的話 台灣有了新航程 高希均 推薦序 兩岸關係的連續劇 蘇起 推薦序 秉持專業精神,見證歷史發展 黃肇松 自序 兩岸兩會二十年 親身所見所聞 第一部 聽見溶冰的聲音 第一章 大變動的時代 首次進入大陸採訪 第二章 海基會、海基會成立 兩岸關係展開新頁 第三章 一中各表 九二年兩岸形成共識 第四章 隔離四十四年首度會面 辜汪會取得四項協議 第二部 重返冰河期 第五章 李登輝主政後期撕毀互信 兩國論中斷兩會會談 第六章 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反覆 兩岸無互信兩會未復談 第三部 半世紀後首度破冰 第七章 吳伯雄副主席首訪大陸 國共高層第一次公開互動 第八章 江丙坤緬懷與經貿之旅 為連戰訪陸鋪路 第九章 連戰和平之旅 兩岸走向雙贏 第十章 蕭萬長出席海南博鰲 胡錦濤親自與會 第十一章 吳伯雄胡錦濤對談 兩岸雨過天青 第四部 兩岸春回 第十二章 海基會海協會恢復協商 兩岸關係迅速增溫 第十三章 二十年來國際行 以務實走出活路 第十四章 從北京奧運到上海世博 國際盛會共創雙贏 結語 陸委會海基會跨過雙十年華 兩岸關係發展邁向另一台階 附錄 兩岸互動大事紀
第九章 連戰和平之旅 兩岸走向雙贏 二○○五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之邀約,率領中國國民黨三位副主席吳伯雄、林澄枝、江丙坤等六十五人,組成「和平之旅」訪問團,赴中國大陸的南京、北京、西安及上海四個城市,進行八天七夜訪問。此行不僅翻開國共兩黨互動的新頁,也為僵持對立已久的兩岸關係開啟了「機會之窗」,並打開了「希望之門」,深受中外媒體及國際政要的肯定。 等待了五十九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終於將自己的腳印重新印在他的出生地西安。這一刻的等待超過了半世紀,連戰終於邁出的這一步,歷史意義深遠無比。他的這一步,代表一個對立的時代應該結束,一個和解的時代應該開展。他與中共中央領導人胡錦濤握手、晤面、會談,不僅是國共兩黨之間的歷史性重大事件,更為兩岸交流樹立新的里程碑。 行前報備內幕 連戰出發赴大陸的前一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向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報備。此事的由來,是總統府祕書長游錫堃和國民黨祕書長林豐正通電話,表達連戰此行到大陸,事關重大,應該要尊重陳總統。 即使連戰當時已經定調訪問大陸不需陳水扁政府授權或事先核准,但這畢竟是兩岸間的大事,陳水扁傳話要連戰尊重他起碼是個總統。連戰與徐立德、林豐正、蔡勳雄等人商議後,傾向接受向陳報備。 隨後,林豐正帶著他的辦公室主任黃福田在台北賓館與游錫堃會談,會談的重點包括連戰與陳水扁如何互動、連戰出發前在中正機場的安全維護。連戰具有卸任副總統身分,仍屬特勤中心保護對象,其隨扈能否同行(帶槍)至大陸等,皆有待討論。 但連戰並不認同陳水扁,甚至不承認他總統的正當性。三一九槍擊案,凶手、槍枝迄今未明。總統大選後的抗爭僵持很久,政局動盪,民心不安。綠營中有人要連戰的大學老師彭明敏透過關係調停,連戰怒氣未消,私下與我說「我就是瞧不起陳水扁」。 當林豐正與游錫堃保持熱線電話時,林豐正最後關頭轉達了連戰的意見,行前婉拒見面,但可以和陳水扁通電話,但是連戰不可能稱呼他為總統,可能的稱呼是「陳先生」或「水扁兄」。游錫堃說陳水扁不會介意。林豐正與游錫堃最後的商談有了結論,連戰同意在出發前一天下午和陳水扁總統通電話,報備要到大陸訪問,以示對他的尊重。 《兩岸關係條例》是國民黨執政時期所制定的,他行前與陳水扁通電話,清楚地「報他一備」時,就要陳水扁放心,他大陸行的言行,正如同國民黨過去的大陸政策主張,不增也不減。行前陳水扁政權不斷以司法恐嚇,甚至想法辦替連戰投石問路的江丙坤副主席,但最後陳水扁審時度勢,也不敢對抗民意,態度作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改稱祝福,聲稱連戰、宋楚瑜的大陸行可以定位為「投石問路」,甚至在馬紹爾群島訪問途中,肯定連戰信守承諾。 六十年後重回南京 二○○五年,連戰拋除戴紅帽的顧忌,看到的是歷史的潮流與民意的驅動。他若參選黨主席,連任機會很大,但是他決定不再參選,不考慮連任,堅持走世代交替的路線,交棒新血。所謂「無欲則剛」,他選擇大陸破冰之旅,掛念的是兩岸的發展,顧慮的是民族的未來,期盼的是子孫的幸福,「和平之旅」因此得到舉世的讚揚。連戰順勢而為,為自己的政治生涯譜下了最難忘的篇章,也給這一代政治人物上了一課寶貴的正面教材。 由於民進黨與台聯刻意發動抗議人潮,到中正機場「送行」,訪問團團員特地分兩團出發,並避開抗議人群。 四月二十六日一早,連戰從家門出發,眾多媒體已經守候在家門前。連戰以杜甫的詩句「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來形容自己出發前的心情。 登機前,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特別趕到機艙門前送行,相互為先後的大陸行祝福與勉勵。 四月二十六日下午四時四十分,東方航空公司M U五○○二客機,載著連戰所率領的中國國民黨訪問團一行六十五人,抵達南京祿口機場。當飛機降落緩緩滑向停機坪,連戰透過機艙上的小窗口,凝視歡迎的人群與眾多攝影機。連戰夫婦挽手一起下機時,中共中央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任彥申和江蘇各地台商協會代表群集,熱情歡迎。 「台北與南京的距離可以說不算很遠,但距離上次到南京來,整整間隔了有六十年」,「實在有相見恨晚的感覺」,這是連戰抵達南京所說的第一句內心感觸。即使再晚,畢竟還是邁開了步伐!從機場到南京市區,連戰不時隔著車窗往外瞧南京的街景,目睹、體會到南京市民夾道歡迎的熱情。 南京曾經是國民政府首都所在地,也是國民黨創黨總理孫中山靈寢所在地,有很多國民黨的舊屬。連戰首航來到大陸的南京,該說些什麼話最為得體?連戰想到「對中國國民黨而言,南京是具有歷史聯結與感情聯結的地方」,他代表國民黨,對廣大的南京市民同胞說幾句話,「國民黨很想念大家,也很關心大家」。就這麼兩句話,道盡了國民黨對大陸同胞分隔半世紀的思念與關懷! 有南京的中共官員坦然說,南京的街道規劃、路旁的法國梧桐樹⋯⋯,這些當然與國民黨有歷史的情感淵源!連戰簡短的問候辭,拉近了南京市民的情感。 連戰「和平之旅」第一站選擇南京,考慮的就是拜謁中山先生陵寢。國民黨退居台灣之後,二次再野,喪失執政權,心頭之沉重、屈辱無與倫比。這是不可少的政治儀式,也是國民黨員發自內心,對一位無私無我的革命先行者、政治家的崇敬。身為現任的國民黨領導人,能親臨中山陵,向孫總理虔誠致敬,這是連戰本人,以及此行全團團員莫大的心願。致敬後,連戰還應邀題下「中山美陵」四字,以為紀念。 在博愛廣場上,連戰特別發表演說,這一年是有歷史意義的一年,不只是國民黨創黨總理孫中山逝世八十週年,也是抗戰勝利六十週年紀念日。國民黨「和平之旅」訪問團抵達南京,具有無比的歷史意義。 連戰知道孫中山也是中國大陸所推崇的革命先行者,紀念孫中山,共同實現孫中山的革命理想,是兩岸人民能夠共同接受的語言,連戰在中山陵的講話,便著墨於此。 此時此刻,連戰念茲在茲是孫中山彌留前夕所提的「和平、奮鬥、救中國」。和平奮鬥是中山先生的理想,連戰寄語兩岸的執政當局,應當以中山先生為師,共同打造兩岸和平穩定、互助合作雙贏的理想。他一方面期待台灣繼續努力,再造經濟奇蹟,向均富社會前進,也期許大陸方面快速成長,早日達成小康社會。這是充滿善意,各方都能接受的政治談話。 連戰呼籲兩岸共同追隨中山先生革命先行者的腳步,發憤圖強,讓中華民族揚眉吐氣,這是百年以來中國人期望民族昌盛的共同心聲,連戰毫不保留地說出炎黃子孫心中的夢想。 身為國民黨的現任領導人,親眼目睹中山陵的林園管理單位這麼費心地整理、維護孫中山的紀念墓園,連戰有感而發地表示感謝。畢竟共產黨維護的是國民黨的創黨總理,即使出於統戰需要,他還是發自至誠地感謝。 連戰推崇孫中山的肺腑之言,讓日後會晤胡錦濤時,有了共同、共通的話題。
出版者的話
台灣有了新航程
一個時代的歷史,是由一些英雄與無數的無名英雄,甚至悲劇性的人物,以血、淚、汗所共同塑造的。其中有國家命運的顛簸起伏,有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建,有經濟的停滯與飛騰,有文化的踐踏與再生,更有人間的悲歡與離合。
近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正就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中,毀滅與重生之中,失敗與成功之中,改寫與被改寫之中。
沒有歷史,哪有家國?只有失敗的歷史,何來家國? 歷史是一本舊帳。但讀史的積極動機,不是在算舊帳;而是在擷取教訓,避免悲劇的重演。
歷史更可以是一本希望之帳,記錄這一代中國人半世紀來在台灣的奮鬥與成就,鼓舞下一代,以民族自尊與驕傲,在二十一世紀開拓一個中國人的天下!
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的「天下文化」,二十多年來,先後出版了實際參與台灣發展重要人士的相關著作。這些人士都是廣義的英雄與功臣,他們或有英雄的抱負,或有英雄的志業,或有英雄的功績,或有英雄的悲壯。在發表的文集、傳記、回憶錄中,這些黨國元老、軍事將領、政治人物、企業家、專家學者都坦率而又系統地,以歷史見證人的視野,第一手地細述他們的經歷軌跡與成敗得失。
就他們所撰述的,我們尊重;但不一定表示認同。我們的態度是:以專業水準出版他們的著述,不以自己的價值判斷來評論對錯。
在翻騰的歷史長河中,蓋棺也已無法論定,誰也難以掌握最後的真理。我們所希望的是,請每一位人物或自己執筆、或親自口述、或經由第三者的觀察與敘述,寫下他們的歷練與感受,為歷史留下珍貴的紀錄。
※ ※ ※
李建榮先生所撰寫的這本書,是兩岸二十年來互動的重要紀實。作者才思敏捷,觀察入微。他以第一現場的親身經歷以及直接參與其事的觀察,導引讀者回到歷史現場。
重溫那段政策上搖擺不定、過程中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我們真要慶幸雙方終於選擇了「務實的活路」。二○○五年四月,連戰「和平之旅」在北大演講時,所強調的「堅持和平,走向雙贏」,終於在兩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迴響。
馬英九於二○○八年執政後,正在逐步落實近年國共二黨所共同發表的聲明。這使得六十年來兩岸的緊張情勢與相互對抗得以改善。我們看到了兩岸直航、陸客來台、簽訂E C F A、外交休兵等等互利的政策,和平紅利漸漸發酵,台灣海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風平浪靜,國際友邦不再把台灣看成「麻煩製造者」。
從國際政治來看,「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最符合當前台、中、美的共同利益,這也是馬英九執政以來,獲得台灣過半數人民認同的政策。去年十二月的《遠見》民調已顯示:五成五的民眾認為,民進黨與大陸愈交流,愈能爭取台灣利益;五成四認為,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應該更開放。
當兩岸共同慶祝「中華百年」,以及兩岸交往二十年之際,兩個現象已經出現:一是兩岸合作交流的大氣候在逐漸形成,二是台灣全球化布局正在逐漸成形。
台灣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嶼。它有四百年的悲情歲月與六十年來的奮起(經濟)、突破(民主)、徬徨(統獨)與熱情(民間生命力)。面對「存異求同,兩岸雙贏」的大方向,台灣有了再出發的新旅程。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