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蔣介石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是歷史的關鍵註解
.是大陸的風雲變色
.是台灣的起死回生
解讀蔣介石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是歷史的關鍵註解
.是大陸的風雲變色
.是台灣的起死回生
蔣介石日記(1917~1972)自2006年開始,已於美國胡佛研究院陸續公開,全球學者專家紛往審閱、研讀,掀起一波波蔣介石研究的熱潮。而1945年到1949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翻天覆地巨變的五年,這段期間的日記,更受矚目。 親歷這五年巨變的郝柏村,1949年後,歷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國防部長。並曾於1965年到1971年間,擔任總統府侍衛長,親炙蔣介石多年。
近年來,幾個問題常在他心中盤旋:為何國民政府要接受雅爾達密約?馬歇爾調停國共紛爭為什麼會失敗?為什麼堅持動員戡亂?為什麼國軍在軍事戰略上,始終犯同樣的錯誤而不知調整? 向歷史提問後的反饋,以及對公開日記史料的深掘,促成郝柏村以四年的時間,寫下近二十萬字「解讀」蔣介石日記的外交與軍事紀錄,將中華民國在大陸最後五年的軍事與談判失敗過程,對比當年的沙場經歷,以及與日記所及人物的互動、軍事外交的見解等,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在硝煙彈雨中,重建兩岸分野的關鍵時點。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蔣介石總統歷史照片
【出版者的話】本書出版的一些波折 編輯策畫小組
【總序】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 郝柏村
【第一部】代價高昂的勝利:一九四五年
解讀一九四五
一九四五當年時勢
【一月憂慮】邊疆動亂添煩愁
【二月密約】美英俄出賣中國
【三月困境】中南半島角力戰
【四月風雲】兩強之間難為弱
【五月豐收】六全大會開新局
【六月協定】中俄協定難互助
【七月暗流】外蒙獨立淪附庸
【八月凱歌】日本無條件投降
【九月變局】受降之際動亂起
【十月和談】蔣毛重慶高峰會
【十一月交鋒】國共間沉默內戰
【十二月紛亂】馬歇爾來華調停
【第二部】民主世界的失敗:一九四六年
解讀一九四六
一九四六當年時勢
【一月停戰】壓力重重逼停戰
【二月動盪】政經不穩生亂象
【三月協商】國共角力爭制憲
【四月通膨】借款不成物價漲
【五月還都】別後十年還舊都
【六月復員】三十萬軍齊解甲
【七月凶案】李聞遇刺驚中外
【八月再戰】國共華北戰事起
【九月逼和】馬歇爾強力調停
【十月巡台】忙中偷閒避談判
【十一月制憲】制憲國大終召開
【十二月決裂】調停失敗硝煙濃
【第三部】全面內戰的變局:一九四七年
解讀一九四七
一九四七當年時勢
【一月新局】美馬離華和談斷
【二月危情】軍事經濟皆慘澹
【三月攻勢】剿共清鄉興內戰
【四月失利】北方各地戰況急
【五月激變】戰事不利陷膠著
【六月均勢】共軍壯大勢均分
【七月游擊】共軍離巢四流竄
【八月國辱】美使驕橫辱中華
【九月混戰】共軍飄忽亂目標
【十月再戰】共軍全面起攻勢
【十一月危境】國軍失據陷被動
【十二月詭變】美俄互爭中國利
【第四部】國民黨節節敗退:一九四八年
解讀一九四八
一九四八當年時勢
【一月冬寒】敗戰連連東北危
【二月度歲】殘年急景人心亂
【三月擾攘】國大代表亂殿堂
【四月選戰】總統大選意外多
【五月內鬥】內閣改組糾紛起
【六月失算】豫東會戰風雨來
【七月馳援】共軍機動難捉摸
【八月改革】米珠薪桂物價高
【九月打虎】上海經管揭黑幕
【十月苦戰】瀋錦會戰失先機
【十一月慘敗】軍事經濟兩潰敗
【十二月倒蔣】桂系奪權逼下野
【第五部】大陸的全面赤化:一九四九年
解讀一九四九
一九四九當年時勢
【一月下野】內外交逼決離職
【二月求和】桂系赴平求和談
【三月改組】立院倒閣孫科辭
【四月離析】和談不成李赴桂
【五月來台】蔣公渡海圖復興
【六月奠基】全力穩定根據地
【七月邦援】中菲聯盟發聲明
【八月圖存】共軍南下如破竹
【九月邊危】西北西南皆危殆
【十月赤化】中共建政東南陷
【十一月殘局】李宗仁棄職逃亡
【十二月遷台】政府移台別神州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總結
解讀後語
重要人物字號表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年三月三十日
「九一八」事變至西安事變五年期間,日本侵略中國,於一九三五年,日本外相廣田弘義發表對中國關係三原則。當時我雖年輕,都知所謂廣田三原則。其內容:一、中日親善,中國應取消一切抗日行為。二、經濟合作,「工業日本」、「農業中國」。三、中日滿共同防共,日軍得駐屯中國境內。
我記得國民政府為緩和日本侵略,爭取抗日準備時間,曾呼應廣田三原則,發布睦鄰令。
蔣公雖反共,但堅拒承認滿洲國與日本合作反共。蔣公一直以民族大義置於其反共主張之上,但日本曾引誘漢奸殷汝耕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區,汪精衛偽南京政府雖仍僭用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但附上「和平反共建國」六個字,可知日本向以共同反共為侵略中國,豢養漢奸的誘餌。
然全面抗戰爆發後,日本並未以共軍為主要殲滅對象,而全力進攻國軍,使國軍陷於苦戰,犧牲慘重,但在淪陷區則任令共軍發展壯大。蔣公所感,日共相依,共謀國軍,固屬成見,但日軍全面侵華,顯然非為防共。
易言之,如蔣公為個人權位私利,接受廣田三原則,勾結日軍,剿滅共軍,則不會有西安事變。蔣公可保有淮河以南大半壁江山,則二次大戰如何爆發,如何發展,中國必然以日本附屬介入大戰,豈有今日之國際地位?故蔣公堅持民族大義,內戰雖敗,他仍是中華民族人格尊嚴的代表。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年七月六日
五、六兩日日記已說明,蔣公終於接受外蒙獨立的條件。歷史證明此項讓步未獲真正效益,史大林背信了。其實,外蒙早已是蘇俄附庸,並未真正獨立;而要求獨立,非出於外蒙本身的能力,而由蘇俄出面,完成在法理上脫離中國的宗主權,而實仍為蘇俄附庸,根本沒有成為獨立國家之能力也。
蔣公當年設想,可換得東北與新疆及全國之統一,即蘇俄不再助中共。戰後以公民投票解決外蒙獨立,僅為一個顧全面子的手續而已。
原定待中國完全統一後,亦即順利收復東北與新疆,並解決了中共問題後,由政府自動提出外蒙獨立方案,是正確的。但最後竟在東北未完成接收、中共問題未解決前,完成外蒙獨立手續,是失策的。蔣公在以後日記中,表示後悔。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二日
關於抗戰勝利以後定都問題,蔣公曾出巡西安漢中,一度認為宜作首都。
國父任臨時大總統時定都於南京。其後讓大總統職與袁世凱,袁不肯到南京就職,以其北洋軍的實力全在華北,並假造事故,拒絕南下,而在北京就任大總統,中經洪憲稱帝八十三日而逝。其後,北洋軍閥竊國,亦以北京為首都,以迄北伐成功。
北伐成功後,定都南京。未及十年,抗戰西遷重慶。抗戰勝利後,還都南京。國大制憲草案,原有定都南京一條,以南北代表互爭,北方代表主定都北京,南方代表主定都南京,相持不下,最後取消定都一條,不明定首都於憲法。
在歷史上,從三國時的吳、魏晉南北朝的東晉,與南朝宋、齊、梁、陳,及唐宋間五代梁、唐、晉、漢、周,至南宋臨安(杭州),至明太祖,以至國民政府,都證明南京是一個偏安分裂的短命政權,真是歷史宿命。
抗戰勝利還都後,放棄在陝西建都的想法(便於控制西北),而主張建都北京。
如勝利,收復平津後,即定都北京,亦即靠近存亡威脅的蘇俄與中共,及早警覺危機,至少可保有大半壁江山,不致侷處台灣一隅也。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六年五月.戰略與時機
任何一個戰略問題,時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亦即任何戰略必須決定於有利時機。召開國民大會是國民黨很重要的政治戰略,一九三六年制定五五憲草時,共黨已侷處於延安,對政治影響力式微,而國民黨的聲勢正處於北伐後的巔峰時期。雖然訓政時期有名無實,但國家建設成為戰前的黃金十年,亦為民國以來中央力量最強勢時期,足以懾服割據勢力。故於憲草頒布,即選出制憲國大代表一千二百人,預計於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因六月兩廣事變及十二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改延至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召開,但日本迫不及待,於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爆發全面抗日戰爭,國大不得不再延期召開。
抗戰勝利,一九四六年五月五日還都南京次日,蔣公日記痛感抗戰期間未解決國大問題,痛失良機。抗戰期間以國家至上、民族至上、軍事第一、勝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為全民口號,而誤了召開國大的良好時機,而戰略的良機稍縱即逝。
從歷史證明,珍珠港事變後,一九四二年取消百年不平等條約。一九四三年冬開羅會議,中國位列四強之一。故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為召開國大最有利時機。此際,共黨勢力尚未豐滿,其他黨派亦力量微弱。在國內阻力最小時機,制定民主憲法,還政於民,實際仍為蔣公及國民黨執政。戰略有利時機,一去就不復返了。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日
陳辭修為蔣公極為親信倚重的將領,亦如何應欽、顧祝同等對蔣公之忠誠服從。但以敬公與墨公的修養忍耐工夫,從未對蔣公之不悅或指責,有任何違逆的表示,辭公則不然。自從接任參謀總長後,尤其對共軍的清剿、對蔣公直接指揮戰區,曾有書面辭職之表現。今因蔣公對其參謀次長人選,未見徵詢其意見而不滿(其實徵詢意見如蔣公堅持,辭公仍會服從),拒於蔣公指定之時間與馬歇爾會談,實為藉故鬧情緒,使蔣公極為傷心悲痛。其實部屬有個性、持己見,並非壞事,而唯唯諾諾者則大多庸才。蔣公時嘆人才難覓,其實與他用人風格亦有關也,楊杰(耿光)即為一例。
蔣公雖主動停戰,但馬歇爾與司徒大使仍無力促使共黨參加國大。司徒大使勸蔣公再延期,蔣公拒絕。
國大召集令下達後,實已政治談判攤牌,故第三方面要求延期,政策上不可能,但為求和諧,仍行主動(實際是片面)停戰,仍以部分代表未及報到,可作短期延期考慮,迫使提出各黨派代表名單為先決條件。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七年二月八日
蔣公追悔未先毀滅共軍,其實只有西安事變以前一個時機,但蔣公冒險親往西安,被劫持而妥協,則抗戰開始,一心抗日,難以同時剿共,亦為民心所不許。唯在淪陷區,國民黨原居優勢,而被中共逐出,實國民黨在敵後地區鬥不過共產黨,乃致命傷也。何以如此?政府迄未檢討原因。
馬歇爾離華後,和既無望,戰亦無果,共軍氣焰益高,而經濟崩潰,絕難支持內戰。宋子文任行政院長,專長於財金,而對經濟建設並無計畫,財政赤字日增,美元貸款絕望,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印發鈔票以虛應一時,其實非宋子文一人所能力挽。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七年二月十四日
抗戰勝利後,蔣公似先以軍事解決中共,然後再談經濟建設。其實,美鈔暴漲、黃金搶購、物資囤積、物價飛漲、通貨膨脹等經濟問題,不可能用政治方法解決。物價是供需問題,供需平衡自不會漲,政府收支平衡則通貨不會膨脹,物價亦無從漲。故穩定物價,唯依增加生產力,幣值穩定(必須政府收支平衡),故物價非用政治或行政力量所能管制。馬歇爾回美後,貸款無望,外匯短乏,美鈔與黃金跟著漲。商人敏銳,不投機是不可能的,非僅上海也,舉世皆然。故經濟金融管制政策,必然失敗。
而一九四七年開春後,軍事進剿不如預期。魯南主攻進展滯鈍,冀南、豫北、魯西之劉伯承部飄忽牽制,圍剿無著。而經濟金融之危機,其動搖國本之嚴重性,更甚於軍事問題。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一日由瀋陽回南京
蔣公此次赴瀋陽,主要似為胃病所困的陳誠回京,將東北行轅改組為東北剿共總司令部,並決定衛立煌為總司令。
此際,全國各戰區均感兵力不足,蔣公寄望傅作義抽調三個師增援東北,傅當然不願意。以客觀情勢論,此際東北戰局的根本問題,並非從關內調兵增援,而是東北戰場縮短戰線、集中兵力的問題。尤其是孤懸長春的鄭洞國,所屬二個軍六個師,應放棄長春南撤,保存戰力,遠比由華北戰區抽調三個師為重要。惜蔣公始終未重視白崇禧去年所提,主動放棄吉林及長春的建議。
新五軍在公主屯被殲的檢討會中,蔣公未採納追究廖耀湘赴援不力的檢討,實乃蔣公對廖有偏愛,因廖在駐印軍新二十二師師長任內,反攻緬甸有功。
公主屯失敗後,廖耀湘的作戰參謀石聲璧,是我陸大二十期同班,和我談及,今後東北的仗很難打了。衛立煌就職後,在瀋陽召集中校以上軍官參加開會,我亦在場,是第一次見到衛立煌。其後,廖耀湘也講話,他說對東北戰局很樂觀。我當時心中想:不知他樂觀的理由何在?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七日
收編偽軍在受降初期,阻止共軍接收日偽武器,有極大幫助,但其後隨剿共軍事失利,偽軍顯現其為見風轉舵的投機軍閥。
營口為遼南重要補給線的港口,派投機偽軍守重要補給基地,兵力部署即為失策。營口應為保有東北基地之重要港口,應再攻克收回,以利縮短戰線,確保補給基地。
敵軍的戰略思想,是首要的戰略情報。毛澤東於一九三六年十二月,發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有系統地檢討在江西及五次圍剿的成敗得失,而訂定了武裝鬥爭的戰略思想。國軍應早已蒐集到是項文件,為何遲至一九四八年初,蔣公始看到此文件,則不解,豈情報單位只當作一本書而歸檔了?
綜觀抗戰勝利後,毛澤東的作戰指導,完全根據其發表的戰略思想,貫徹執行,而國軍著著失敗。
綜合毛澤東的戰略思想,在以劣勢兵力如何逐次殲滅優勢敵人,不外:
一、不打無把握的仗:即在不利態勢下避免決戰,保存實力。
二、傷十指不如斷一指:即徹底集中優勢兵力,逐次殲滅敵人。
三、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即專以有生力量為殲滅目標,不以城市得失為目標。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九年上月反省錄
馬歇爾曾於一九四八年春,邀蔣夫人訪美,判為告知蔣總統軍事無法消滅共軍。而當年國共軍力已成平衡,共軍已採攻勢,但國軍以同等軍力,尚可為和談本錢。如由美或由美俄共同提議調解,一面可能是美俄共同的協議,亦即各在中國維持其影響力;一為俄可能同意制毛,使國共和談,共存分治。可能蔣公當時所圖與共軍決戰,無意和談。今日觀之,自為外交失策。蔣公自省,亦明言「等到兵敗乞援,自受冷落」。因此際中共及俄國氣焰高漲,美亦無能為力。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九年上星期反省(三月十九日之後)
重慶艦原為英國輕巡洋艦M.S.AURORA號,排水量五千三百噸,裝備六英吋主砲(六英吋為一五公分五,而陽字驅逐艦主砲為五吋)三座六門、四英吋砲四座八門、四○公釐高砲四座八門、水雷發射管一座三聯裝,艦尾有深水炸彈。二次大戰期間戰功卓著,曾擊沉德巡洋艦伯力克號,及德、義驅逐艦十艘。於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九日,在英國樸茨茅斯港移贈中國,改為重慶號,於同年八月十三日抵上海。十月,蔣公曾以座艦穿梭於葫蘆島及塘沽間,策定瀋錦(遼西)會戰計畫。一九四九年二月二十五日,由吳淞口北駛叛逃,迄三月十九日,空軍以八架B—二十四轟炸該艦,沉於葫蘆島港。
.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九年上星期反省錄(三月二十六日之後)
蔣公已定台灣為最後反共基地,如失去制海,則一切落空。而海軍自北洋建軍以來,即由福建將領掌控,故陳紹寬去職後,海軍將領幾無可信賴者接任總司令,不得已由陸軍桂永清接任,期爭取時間,培養下一代忠貞海軍將領,故一九四九年海軍最為不穩。頭號戰艦叛逃,其艦長鄧兆祥即受陳之影響。故炸沉重慶號,穩定海軍,鞏固海權,亦即鞏固台灣,意義重大。
摘自《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
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
郝柏村
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翻天覆地巨變的五年,其間我親見親聞親歷這一巨變。當然,此時我還年輕,雖近權力核心,但不夠資格參與決策。
大陸變色,無論外交與軍事,都從東北開始失敗。我在一九四六年冬天至一九四七年夏天,駐於鄭州與徐州,一九四七年夏秋至一九四八年夏天,駐於東北一年,所以關內和關外的主戰場,我都親歷過。直到一九四九年夏初赴重慶,最後到成都,隨蔣公同日離開大陸,都有大陸失敗過程中切身的感受。
來到台灣後,常在我心頭縈迴的幾個問題是:一、抗戰末期,我們為什麼接受雅爾達密約?二、馬歇爾調停為什麼失敗?三、為什麼堅持動員戡亂?四、為什麼在軍事戰略上,始終犯同樣的錯誤而不知調整?現在,從日記中得到正確的答案。
六十年過去了,當時負責的人都作古了,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的真相,就勝利一方的共產黨而言,早有成果的檢討,但由於政治的立場鮮明,是否完全可信,仍值得商榷。其對於八年抗戰歷史真相的隱瞞和歪曲,就是一個顯例。
至於國民黨方面,老一代的當事人並未完全說出真相,年輕一代更是無從查起。六十年前的事,對現在六十歲以下的人而言,亦如我對於英法聯軍或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的歷史,同樣認為是很久遠的事。
歷史的脈絡和因果關係必然存在,不會因時間久遠而失去傳承或改變痕跡。無疑的,蔣公的親筆日記,是追尋這段期間真相最重要的依據,而且是最正確的真相。
本書出版的一些波折
——從「摘註」到「解讀」蔣介石日記
編輯策畫小組
在長達五十七年(一九一五~一九七二)的蔣介石總統日記中,台灣讀者最關心的,當然是那生死存亡的關鍵五年(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經此五年,對岸大陸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視中華民國已經消失,但中華民國在台灣經歷了風雨飄搖,又繼續存在發展,且創造了世人稱讚的「台灣奇蹟」。因此對這五年的探究,誠如胡佛教授所言:「當然是歷史上的重中之重,而能夠開啟這一歷史之門的鑰匙則是《蔣介石日記》。」日記是逐日所記,最能反映蔣總統對各種人物、事件、政策及情勢變化的評估與決斷。
極為難得的是,郝柏村先生以四年有餘的時間,逐日摘記有關軍事與外交的部分,並加以註釋,寫成《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共五冊,一年一冊),計六十餘萬字,析論蔣總統「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這實在是中華民國從大陸到台灣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段歷史。
郝先生不僅是大轉折的親歷者,並且擔任過蔣總統侍衛長六年(一九六五~一九七一),後更出任參謀總長、國防部長及行政院長,為陳誠先生之後,第二位「出將入相」者。這些經歷使他的摘註,增添了廣度、深度及歷史現場感。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