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二十年《聯合報》社論,
他的思維,足以牽動台灣的政治社會論述走向,
他的文字,常能主導台灣的國際兩岸觀點解讀,
他的文章深具影響力,他是聯合報總主筆黃年。
長期觀察兩岸的情勢發展,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自江澤民、胡錦濤到習近平,
黃年統合二十年來《聯合報》的針砭思維,
精挑眾多篇社論裡的兩岸觀察文章,
以超過數百萬字的筆耕力道,
為兩岸開出解決對立六十年的藥方:「大屋頂下的中國」
這位得過台灣所有重要新聞評論獎的作者,二十年來一直自勉要做憲政改革的守門人、黑金政治的批評者、兩岸關係的尋岸人。在所發表的社論及七本著作中,他已經遠遠超過一位公共知識份子能盡的言責。
──遠見.天下文化創辦人 高希均
本書提出了解決方案:「在大屋頂中國」下,簽訂《兩岸和平協議》,或營造「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
「屋頂理論」源自分裂的德國,指東德與西德互視為「不是外國的國家」,在二者之上有一「完整的德國」;如同在兩間對等並立的房間上面,有一共同的屋頂。
「大屋頂中國」是指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對等並立的「互視為非外國的國家」之上,有一「第三概念」或「上位概念」的「中國」,謂「大屋頂中國」:
在大屋頂中國下,
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社會主義中國;
二者皆是一部分的中國,
同屬「一個(大屋頂)中國」。
──黃年
序:建構兩岸和平合情合理的框架 高希均
導言:大屋頂下的中國 黃年
第一部 回首 後蔣時代的台陸美思維(1988~1999)
1.康乃爾之旅的可能與不可能
2.大選解讀:「分裂的政策」造成的「分裂的支持」
3.筷子理論:台灣是海陸介面與東西橋樑
4.一個中國,兩個實體,五不支持,和平演變
5.重建大陸政策:統一公投與台灣機能國際化
6.錯過的麥株: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第二部 曲折 兩岸的難題(2000~2009)
7.解讀就職演說:中華民國包容力與負載力的試煉
8.總統的困境:贏了選舉,輸了路線
9.屋頂理論:錢其琛的「新三句話」
10.陸委會應重兵固守中華民國防線
11.失敗的革命豈僅辛亥革命而已?
12.以偽立國:台獨未成,邦家已毀!
13.維持現狀‧就是一中;不獨不武‧共生雙贏
14.李登輝的「漏斗型」人生
15.刻舟求劍的台獨思維
16.回應王毅的回應
17.六四是不是「反革命」?
18.當胡錦濤面對孫中山
第三部 思考 由目的論到過程論(2009~2011)
19.中華民國主論述:辛亥革命或二二八
20.兩岸關係:「合理的過程」與「改良之目的」
21.許三個願:一中各表、亞太平台、可敬的民主
22.民進黨能在民國一百年告別台獨嗎?
23.一中各表‧杯子理論‧屋頂理論
24.百年輪迴:兩岸共同回歸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的起始點
25.「一中各表」等於台獨偏安?
26.「一部分的中國」與「中國的一部分」
27.騙養套殺 裝吃閃活
28.「連結論」是兩岸的下台階與青雲路
29.兩岸關係的未來由中華民國憲法程序決定
30.一中新解:一個分治而不分裂的第三概念中國
第四部 超越 把黑桃叫做黑桃(2011~2012)
31.和平協議就是中程方案
32.和平協議不是統一 而是轉移統一議題
33.中華民國是包括孫中山的中華民國
34.ON?OFF?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總開關
35.經濟選民的勝利,九二共識的定樁
36.兩岸新試探:從互不否認到相互承認
37.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38.兩岸能否議簽CBFA
39.「王統一」與「霸統一」
40.否棄台獨,是民進黨智慧的開端
41.把黑桃叫做黑桃 把憲法叫做憲法
42.馬政府要有「為憲法辯護的能力」
43.憲法就是中華民國的駕駛手冊
第五部 架構 民主中國與社會主義中國(2012)
44.台灣的出路:從ECFA到TPP
45.解嚴廿五周年:民主憲政與兩岸關係的交纏
46.美國棄台論:TPP比軍售重要
47.兩岸新論:主權互不否認 治權相互承認
48.天皇玉音繞樑未去,年年都有八月十五日
49.釣魚台的中國結
50.奇怪耶 這樣的國安系統!
51.大屋頂中國:民主中國與社會主義中國
52.門是從裡面鎖死的:籲蘇蔡謝共赴民進黨轉型工程
53.連戰vs.李登輝:御龍者與屠龍者
54.謝長廷赴北京調酒
55.謝長廷渡海祭祖:撕裂的中華民國,應當縫合了
56.台獨的終局:外擊型及內殺型
57.謝長廷歸來:黃粱一夢或化夢成真
第六部 憧憬 文明典範/大屋頂中國(2012~2013)
58.中華民國是民主中國
59.從「自由中國」到「民主中國」
60.大屋頂中國是兩岸最大公約數
61.胡習交接:和平發展需要民主驗證
62.胡六點的發明與遺憾
63.和平協議:用大屋頂中國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64.二○一六年的關鍵仍在九二共識
65.全面裸退:胡錦濤歷史定位的抉擇
66.煮酒論英雄:歷史縱軸與時代橫軸
67.謝長廷重大挫敗 民進黨轉型困境
68.深思慎擇:台灣也有自己的「再平衡」
69.習近平的兩岸課題:九二共識的升級版
70.二○一二年:北京的九點水
71.將大屋頂中國納入一個中國原則
72.兩岸主權相互含蘊並共同合成的一個中國
73.在大屋頂中國下營造兩岸政經關係
74.新年祝願:鞏固憲政 經營國際
75.兩岸辦事處應當脫掉白手套
76.超越國共內戰,兩岸共創人類文明典範
本書是一部嘗試性的兩岸政策說帖,帖名:大屋頂中國。
兩岸卡在「統一」議題上。北京想統,統不成;台灣不想統。
於是,「統一」成了「分裂」的同義詞;不能「統一」,就只能視為「分裂」。
統一是否兩岸唯一的目的? 在統一前,能不能另有一個目的? 有無可能「既未統一/又不分裂」? 統一是否最好的目的? 有沒有比統一更好的目的?
應當擺脫條條框框,想一想這些問題。兩岸關係是人類歷史上僅見的奇特、複雜、精細又重大無比的政經工程,它值得爭取到一個充滿智慧與感情的答案。
本書是在嘗試提出一個可能的答案,但更重要的是在激發任何人的想像力,共同為兩岸問題尋找一個足可在人類歷史文明上輝煌不朽的解答。
那麼,也許就會有人作出更好的答案。在此我想嘗試提出的方案是:大屋頂中國。
黃年
二○一二年的四場政權遞嬗
現在的時間是二○一三年二月,我擔任《聯合報》總主筆正好滿二十年。這本社論自選集,是欲就我二十年來對台灣海峽兩岸情勢的觀察心得作一整理,重點則置於二○一二年。同時,容我嘗試對兩岸未來提出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大屋頂中國。
可從二○一二年的四場政權選舉談起。二○一二年一月十四日,中華民國舉行第五次總統直選,馬英九勝選連任;十一月六日,美國舉行第四十四任總統大選,歐巴馬當選連任;十一月八日中共十八大,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及中央軍委主席,並於二○一三年三月接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十二月十六日,日本舉行國會改選,民主黨下野,自民黨的安倍晉三回任首相。
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是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三個國家,竟與中華民國在同年發生政權選舉,真是奇妙的巧合;而這四場政權選舉,除了皆攸關各自國內外政經情勢的重大變遷,也交織出台海兩岸的新局面,牽動了兩岸關係的未來發展,可以窺豹一斑地作一檢視。
從兩岸關係的角度看馬英九二○一二的勝選連任,有三個重點:
一、勝選主因在於「和平發展」的兩岸路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架構,及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等十六項兩岸協議的簽訂(馬當選後,又簽成二項),受到多數選民支持。
二、原本在政策議程上的《兩岸和平協議》,經馬英九在大選中提出,引爆爭議,又倉卒收回,並對之附加「一個架構/兩個前提/三個原則/四個確保」的所謂「十大保證」,且強調將以「公民投票」方式處理《和平協議》,遂使兩岸關係的進展出現瓶頸。
三、馬英九當選連任的第一年,由於經濟低迷,及治理技能不佳,台灣政經情勢急劇惡化,其民意支持度一度降至十三%;相對地,於二○一二年以不到八十萬票敗於馬英九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迅速擺出欲在二○一六年捲土重來的態勢,而民進黨內謝長廷等人又在嘗試對兩岸路線作出轉型突破。因此,國民黨會否在二○一六年下野,儼然已是兩岸皆在估算之事;而民進黨若重新執政,兩岸現狀恐生變化。
在美國,「中國事務」仍是二○一二大選的民粹話題,焦點在如何修補受到中國影響的美國經濟,與在整個世界局勢上迎對中國的挑戰而不致喪失美國的主導地位。歐巴馬總統標舉「重返亞洲」、「再平衡」的旗幟,難免具有「新圍堵」的暗示;但畢竟不可能重啟冷戰,因而將其亞太政策的主架構置於TPP(Trans-Pacific Strategic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這是一個寓有政治目的之經濟組織,以與中國居於樞紐地位的「東協加六」及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抗衡。
這幅圖畫顯示,美中兩強的競合關係將以經濟競合為主軸;此一走勢給台灣的課題是,自己要不要及別人准不准台灣參與TPP或RCEP,如果不參與,在國際經濟上及國際政治上,台灣皆將遭邊緣化。
摘自《大屋頂下的中國》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