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邦說:「方公是個會找到解法、不忍讓人為難的人。」
施振榮說:「方公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一直在學習新的事物。」
苗豐強說:「方公是謙遜的,但他的謙遜並不刻意,而是來他的自信。」
胡定華說:「方公外圓內方,極有主見卻和氣待人。」
楊世緘說:「孫運璿有權,李國鼎有望,方公就是實際執行的人。」
呂學錦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方公就是如此。」
一輩子沒有做過大官,但他是最專業的幕僚;一輩子都在成就大事,他是最好的政策執行者。他的人生,有一甲子的時間投入公職,畢生都在為台灣產業奮鬥。
方賢齊,他為台灣建立話務設計與管理制度、開啟國際電信網路,協助孫運璿、李國鼎建立工研院、資策會,以至於科學園區的誕生。他,是推動台灣電信、電子、半導體產業成長的幕後推手。
1912年出生於福州書香人家的方賢齊,成長在革命動盪的新時代;1932年自上海交大畢業後,開始投入電信事業發展;八年抗戰期間,在漫天峰火下搶修各地通訊網路,維持前線、後方聯繫不墜;1947年來到台灣,收拾戰後破敗殘局,不到三十年間,就讓台灣電話機突破百萬具,當時全世界僅有三十二個國家辦到。同時,他還參與台灣產業升級轉型,從加工出口區的勞力密集產業,變成科學園區式的技術密集產業。他,是推動科技發展的力量。
2015年4月6日,這位最專業的政策智囊、最無私的政策執行者,以103歲高齡辭世,但他一生為公忘私的風範,不僅贏得諸多產業界大老的敬重,更在台灣經濟躍升的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文字工作者。資深新聞工作者。著有《打造全球第一品牌:D-Link年年獲利的傳奇》(商周出版)、《方賢齊傳:電信之父、科技推手》(天下文化)、《翻轉賽局:贏占全球資通訊紅利》(天下文化)。
世新大學畢業,2002年起擔任科技財經產業記者,主跑電信、網通設備、有線電視產業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等路線。
主跑電信以來,雖不曾見過電信教父方賢齊「方公」,但採訪過程中卻常常聽到方公的為人及對台灣電信及科技產業的貢獻,此次有幸參與本書採訪與撰寫,獲益匪淺,更希望透過此書向方公致敬。
[序]
對的時間,對的事,對的人──毛治國
這次,又是父親為我排憂解難──方怡鴻
[楔子]
生於革命,長於動盪,立於建設
第1章|漫天烽火不改其志的電信人
孕育七十年志業
第2章|懷抱理想的挑戰者
收拾戰後破敗殘局
第3章|困中思變的創新者
培植台灣電信技術
第4章|引領時代的掌舵者
為未來培養人才
第5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開創者
讓世界聽見台灣
第6章|樂做分外事的實踐家
胸懷大愛,以家國為己任
第7章|百年樹人的教育家
積極推動交大復校
第8章|擇善固執的技術官僚
台灣電子產業濫觴
第9章|運籌帷幄的領導者
積體電路大放光芒
第10章|開展全新營運模式的創制者
啟動半導體盛世
第11章|孫運璿政策最好的執行者
做事不做官,打造科技島
[結語]
改變台灣的時代隱者
[附錄]
方賢齊年表
參考資料
二○一五年四月六日,初春時節,美國紐約陰雨綿綿,剛過完復活節假期,家人親友團聚的節日記憶依舊溫熱,陪著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們,回到各自的日常生活。
這一天,看似一切如常,但這一天,台灣失去了一位眾人景仰尊敬的長者—方賢齊。
帶領台灣電信、資訊電子、高科技產業從無到有,並用七十年公務劬勞歲月,為台灣奠下堅實基礎的方賢齊,這一天,在紐約郊區家中安詳辭世,享年一○三歲。
二○一五年七月底,台北的天空豔陽高照,在攝氏三十六度高溫下,多位政界、學界、電信產業、高科技產業人士齊聚,只為追思他們心目中最尊敬的長者,每個人口中的「方公」。
相片裡的方賢齊,白髮如銀、精神矍鑠,那一抹熟悉的笑容,讓人想起過去數十年的歲月,那些與他共同為台灣奮鬥的時日。
想起他,每個人心底或有不同畫面,但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君子之風,卻是所有人對方賢齊的共同回憶;想起當年,恍若昨日,許多人紅了眼眶,卻仍帶著笑意,因為,那最美好的一仗,已經一起打過。
這些人裡,有當時的行政院院長毛治國、總統府資政劉兆玄、總統府資政徐立德、前政務委員楊世緘、前國防部部長孫震、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蔡清彥、中華電信董事長蔡力行、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資訊工業策進會董事長張進福、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聯華電子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中華電信退休同人協進會理事長周志剛⋯⋯。
誕生在新時代的開端
方賢齊,一九一二年農曆五月三日出生於福州。那一年,武昌起義成功,革命黨人終於推翻滿清政府,中華民國誕生。
「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那是一個信仰的時代,也是一個懷疑的時代。在黑暗與希望之間,智慧與愚蠢如影隨形,在看似擁有一切的未來中,卻也有對未來一無所有的茫然。」
一八五九年由英國作家狄更斯所著的《雙城記》,這樣形容法國大革命當時的時代命運。
在看似無奈當中,所有人的命運,彷彿都受到時代擺布,卻也都有改變時代的可能。而在改朝換代、革命動盪中誕生的方賢齊,就來自一個新、舊世代基因融合的大家族。
福州世家,書香盈門
方家世居福州,祖居九彩園為福州當地名園,家道殷實、人丁興旺;方賢齊的祖父方家澍,不但曾高中進士,更進一步入殿考試獲得第一名(朝考朝元)。
這樣的一個書香門第、官宦世家,照理說應該是保守封建的家庭,但方家卻並非如此。
在方賢齊胞姊方佩璋所寫的方家《家史》中就提到:「祖父受『康、梁』影響,思想開通,他命全家婦女放足,幼女不再纏足,所有女兒、媳婦都必須讀書,那時政府送出第一批青年放洋留學,祖父就送父親,他的長子,自費赴英國求學。」
除了方賢齊的父親方聲龢曾經遠赴英國求學,那一代的方家人,多半自小讀書,更有不少人出國留學,而且是男女平等、一視同仁。
開明家風,革命血脈
在清朝末年,以方家澍一個身為清朝知縣的傳統中國讀書人,因為深受康有為、梁啟超變法維新思想影響,為方家眾多後輩開啟了完全不同的可能,甚至是冒著殺頭抄家的危險,投身革命運動。
方君瑛與方聲洞,是方賢齊的堂姑母與堂叔父,這兩位都曾獻身革命。
當時才二十六歲的方君瑛,曾擔任同盟會的暗殺部部長,而方聲洞則是在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廣州起義時不幸赴難,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不僅如此,在方家家族中,後來在民國政府時代擔任福建省省長的方聲濤、甚至是方家媳婦曾醒,也都曾參與革命行動。
維新開放的家風,讓方家眾多後輩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而這正是在清朝末年悶滯的社會氣氛中,最需要也最難得的。
自小聽的就是叔伯姑嬸革命事蹟,放洋留學的長輩又帶回不同的見聞視野,就這樣,在潛移默化的家風身教中,為方賢齊最早的人格個性奠下基礎。
備受疼寵卻早熟獨立
外人看方賢齊大門大戶的出身背景,或許認為方賢齊必定是個備受寵愛的少爺。根據方家《家史》記載,方賢齊出生時的確備受疼愛,因為他不但是父親方聲龢的長子,更是方家澍一系的 長子嫡孫。
方賢齊上有長姊方佩璋,下有幼弟方立。方佩璋曾為方家寫下《家史》和《家史續篇》,其中這樣寫著:「我比齊弟大四歲,齊弟又比立弟大十歲,但我們不像一般年齡接近的兄弟姊妹經常爭吵,而是相親相讓。」
對於方賢齊,母親鄭秀環可以算是「嬌養」,即使自己因丈夫方聲龢納妾而備受冷落,但對於兒女,特別是方賢齊,她卻依然堅持,每天要給他一份醬油酒蒸雞肫肝。
方佩璋曾提到方賢齊小時候的生活趣事,例如:方賢齊當時連上廁所都有他自己專用的小盆子。
她還記得,當父親擔任縣長時,某一回的廟會,鄭秀環讓衙門差役帶著姊弟倆出門遊玩,正玩得高興時,年紀還小的方賢齊忽然肚子疼,不論差役怎麼哄都不願意在外面解決,差役只得背起方賢齊飛奔回家,讓方賢齊在他專屬的小盆子裡上廁所。
然而,從小的嬌養疼寵,並沒有慣壞方賢齊,反倒是因為父親的瀟灑不羈,母親大部分時間獨力照顧方家姊弟三人,讓方賢齊從小就懂事體貼,也因為很早就懂得母親、長姊的辛苦,無論生活、讀書,他都沒讓長輩操心。
意外的「轉學」
對於自己的未來,方賢齊很早就有清楚規劃。考慮到必須照顧母親、長姊、幼弟,十六歲的他,決定將來要學工程、當工程師,因為,在當時亟需建設的中國社會,工程師一定可以找到工作,也是一定能夠賺錢養家的出路。
對於這樣的選擇,方賢齊有些遺憾。他曾提到:「在清華轉學時,很多教授勸我留下來讀物理或醫預科,可惜我那時對電機工程十分熱衷,失去學醫的機會,其實我天性近於學醫,今生已誤,只好待來世了。」
原來,當年方賢齊雖然考上北京清華大學工程系,卻遇上校方因為配合政府政策,與交大分工,各自專注文史與理工科系,因此安排工程科學生轉學到上海交通大學。
也就是因為如此,方賢齊只在北京清華大學唸完大一,就轉學到上海交通大學就讀電機工程科。
從北京到上海,從清大到交大,看似意外的轉折,卻更像是冥冥中的定數。
一生家國
那時的方賢齊沒有想到,在上海交大求學的過程,會讓他結識在數十年後共同為國家產業發展努力的夥伴,像是費驊與潘文淵;他更沒有想到,數十年後,他會一手推動交大在台灣復校。方賢齊與交大的緣分,不但來得巧,而且走得遠。
方賢齊曾說,自己是速讀強記不求甚解,但能考上北京清華大學,更多的動力還是來自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感。日後,這份責任感持續延伸放大,從家庭到國家、從少年到白頭。
生長在革命建國之後的動亂年代,一九三二年,方賢齊二十歲,自上海交大電機工程系畢業,當他走出校園、投入工作,迎接他的卻是一個建設的年代。
當時的中國,經歷將近二十年的建國初期動盪混亂,在一九二八年之後,全中國大部分地區歸於一統,納入國民政府統治。
隨著政治趨於穩定,也開始進入社會經濟建設的發展階段,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七年,這十年累積出多項建設成果,被稱為黃金十年。
在這段期間,國民政府針對立法和刑法系統著手進行現代化,並穩定物價、分期償還負債、改革銀行和貨幣體系;在公共建設部分,則是投入建設公路和鐵路、改善公共衛生設施。
此外,還立法禁止毒品買賣、擴大工業與農業生產,並逐步大量布建通訊設施,也進一步讓整個國家趨於統一完整。
一九二七年,國民政府交通部正式設立郵電總局,管理全國郵政事務,郵務與電信事務均涵蓋在內。其中,在電信通訊建設部分,在一九三二年當年度,
長途電話線路布建擴充一三四七公里,全中國電話線路總長度由一九三三年的一億四千八百萬公里,增加到一九三六年的四億八千萬公里。
同樣是在一九三二年,那個夏天,方賢齊進入浙江電話局工作,自此開啟長達半世紀的電信事業生涯。
摘自《方賢齊傳》楔子
毛治國
「不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不為終生之計、而有後世之慮」是傳統知識份子用來自我期許、品評人物的一種標準。方公賢齊以大公無私的胸懷、高瞻遠矚的眼界,一生奉獻國家社會的行誼,這兩句話正好可用來做為最貼切的寫照。
一個人對國家社會可做出什麼樣的貢獻,決定於三項因素:當事人的企圖心與使命感、他的能力與智慧,以及大環境提供給他的機緣。從這三項因素的角度看,方公賢齊是個有福氣的幸運者。
另外,看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就要看他為當時的社會解決了什麼問題?造就了什麼改變?對任何人來說,這其實都是兩個很高的要求標準。
方公賢齊在同輩分的長者當中,頭銜不算顯赫:電信總局局長、交通部次長、工研院院長……,但他一直都位居當時最關鍵的做事位置──也就是說,他始終都是在對的時間,要做對的事情的時候,所出現的那個對的人。說方公是那個對的人,是因為他當時在對的位置上,確確實實地成就了那些對的事,改變了台灣後來的經濟發展軌跡。
(本文作者為前行政院院長)
摘自《方賢齊傳》序
方怡鴻
父親、母親由台赴美與我和文寧同住,度過了溫馨的十五年。
四年前,母親過世,剩下我與父親相依;沒想到,父親在他一○三歲生日前不久的一個清晨,在他的房間臥榻上,沒有病痛,安詳平靜地走了。
父親的一生,行止自然,從來不麻煩別人,連離開都是那麼平靜從容,似乎事先都安排好了一般。
福壽雙全,親朋好友都說這是父親修來的福氣;但對於生者的我們,仍然是無限的眷戀、悲傷不捨,而我不但失去了慈父、良師,更失去了生命中的一大支柱。一瞬間,孤伶之感油然生起,想多陪陪父母雙親的機會,再也沒有了。
正在我心裡徘徊於惜別眷惻之際,前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史欽泰及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提出並啟動為父親寫傳記的浩繁工程,並由呂董事長主導此計畫的籌備及實施,由天下文化承擔撰寫及出版工作。
我由衷感激他們二位對父親多年來情深義重,也感謝中華電信、工研院、資訊工業策進會、交通大學、聯華電子等機構及許多人士的懷舊、贊助及參與。
(本文作者為方賢齊獨生女)
摘自《方賢齊傳》序
如果沒有方公,台灣不會有後來的經濟發展機會,但他卻始終非常低調。
──王伯元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方公就是如此。
──呂學錦
方公是一個願意聆聽的人。
──宣明智
方公是一個與時俱進的人,一直在學習新的事物。
──施振榮
方公外圓內方,極有主見卻和氣待人。
──胡定華
方公是謙遜的,但他的謙遜並不刻意,而是來自他的自信。
──苗豐強
方公是個會找到解法、不忍讓人為難的人。
──張佑邦
在寬厚中不忘使命,在合作中不居其功,事成之後不謀其利,沒有太多人能超越方公的風範!
──曹興誠
孫運璿有權,李國鼎有望,方公就是實際執行的人。
──楊世緘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