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遠見》發行人王力行的精選文集,也是35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全書收錄101篇文章,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總編輯的話」是作者在20世紀末擔任13年總編輯期間的採訪紀實和重要觀察記錄,涵蓋台灣在轉型年代裡如何面對蔣經國離世、解除戒嚴、天安門事件、政黨輪替、兩岸啟動文化與商業交流、教育改革和地方縣市施政等重大議題。第二部「字裡行間的尋思」則收錄21世紀初在專欄發表的反思回響,內容包括全球重要政治與經濟趨勢、教育文化、精采人物和個人成長等議題。
透過這101篇文章,帶讀者快速鳥瞰從20世紀末到21世紀所發生過的全球大事和重要思潮,也讓大家看見,唯有透過長期、不間斷的閱讀與學習,才能打開視野,讓自己與社會一同繼續前進。
第一部 總編輯的話(1986-1999)
一|四十年破冰,兩岸交流——中國的希望在台灣
二|掌握國際趨勢,深入現場——從以色列看小國屹立之道
三|轉型年代的挑戰——尋找新台灣人的生命力
四|城市崛起——施政滿意度就是成績單
五|進步的原點,從教育扎根——多元入學與大學評鑑
六|時勢造英雄——從需求看見高度
七|世紀轉彎處——知識份子與媒體人的觀察與責任
第二部 字裡行間的省思(1999-2021)
一|趨勢
二|教育
三|人物
四|成長
24年前的4月,侯友宜銜命到南非武官家捉捕「白曉燕案」逃犯陳進興。意外的一陣槍雨攻擊後,不但傷及屋內的武官家人,也讓逃犯起了疑心,要求侯不帶槍入內談判。這個時候的侯友宜,是進還是不進?他是神槍手,到底要帶槍進去,還是不帶槍進去?。
蘇聯解體後,自由民主價值成為普世共識。然而中國迅速崛起,經濟繁榮,人權民主卻不為西方世界接受。當美國與中國公然交惡、衝突中,歐盟與東協等國家面臨在維持經濟繼續繁榮、降低開戰風險,與強烈捍衛自由價值間,到底要傾向美國還是與中國站在一邊?
回想90年代末期,許多大企業早意識到科技帶來的大衝擊,唱片公司被數位音樂顛覆,電信業者在科技巨人和靈活的App服務業夾縫中掙扎,實體商店受電子商務的威脅。
他們該在別人淘汰自己之前,先砍掉重練嗎?明知新事業獲利無望也要取代已成熟的舊事業嗎?
如何做正確決策,避免逃犯傷及無辜,避免國家捲入戰爭,避免企業淪為棄業(被拋棄的行業),是負責人最要承擔的重任。剛出版的《不當決策》(You’re About to Make a Terrible Mistake! How Biases Distort Decision-Making-and What You Can Do to Fight Them)一書,為讀者找出了決策的迷思和陷阱,也提出改善決策的流程和文化。
2012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出版《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後,心理學中的「錨定效應」、「現狀偏誤」、「確認偏誤」等術語,就常出現在企業管理和人們經濟行為中。
《不當決策》作者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是法裔學者,牛津大學副研究員,專研決策流程設計和策略思惟,曾任麥肯錫顧問公司歐洲資深合夥人二十五年。
他在參與實務與理論研究中,整理出企業決策的九大陷阱,尤其是負責人的思惟陷阱:
—— 說故事陷阱:我只想聽我想要相信的故事。
—— 模仿陷阱:我可以和天才賈伯斯一樣。
—— 直覺陷阱:忽略直覺是要長期練習、快速回饋,在同樣的環境下產生同樣結果的。
—— 過度自信陷阱:做就對了,還要考慮什麼?
—— 慣性陷阱:何必破壞現狀?
—— 風險認知陷阱:我希望你勇於冒險。
—— 時間範圍陷阱:長期太遠了。
—— 群體迷思陷阱:每個人都在做,我為什麼不做?
—— 利益衝突陷阱:我相信自己絕對公正。
書中作者舉了不少實例,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學習。
例如「光環效應」,我們在《追求卓越》和《基業長青》書中,讀到分析成功企業的成功祕訣。1980年代著名的GE奇異公司實施「強制分級制度」,規定考績頂尖占20%,中等占70%,表現墊底的10%,如果連續兩年墊底就要淘汰。執行長傑克‧威爾許以此自豪,其他企業紛紛仿效。
但2009年,半數企業都放棄了這個制度,因為它「對團隊士氣、激勵員工有負面影響」而且「助長政治操弄和偏坦徇私風氣」。
再如「慣性陷阱」,1996年拍立得相機發明者寶麗來公司,執行長蓋瑞‧迪卡米洛十分清楚科技性革命會顛覆他們,做為公司負責人,他早訂下「數位轉型是公司最重要策略」。
可惜「大船轉向太難」,出乎意外的關鍵因素是:預算資源分配。每年一次的馬拉松式預算會議,開完結果是,分配資源和前一年一模一樣。這種分配,如何把資源放到未來策略上?沒有資源,如何轉移公司方向?
麥肯錫顧問公司研究1600家多角經營公司的年報,發現他們的資源分配,和前一年數字相同的占92%,有1/3企業甚至是99%雷同。
這個事實反映,無論決策者多麼堅定改革,始終會撞上一道「慣性的牆」。
不當決策陷阱的最核心問題是:你真的看得到自己的偏誤嗎?《聖經》故事裡說:別人的小錯,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但自己的大錯,我們卻看不到。
如何改善,減低錯誤決策?作者提出關鍵方法,要合作+流程。
1978年,美國聯合航空173班機準備降落波特蘭市,機長發現起落架故障。30分鐘空中盤旋,機長只把心思放在起落架上,沒注意燃油耗盡,以致墜機。
其實副機師和飛機技師一再警示燃油偏低,但掌控權在機長;部屬不敢更堅定提醒長官,釀成大禍。這次意外催生了美國航空業「駕駛艙資源管理」規則,強調合作和流程,讓機組人員共同擁有處理意外的工具。
升斗小民每天要面臨生活上的抉擇,買房還是租房?企業界要在變化神速的科技競爭中,決定購併還是自行研發?在風雲詭譎的國際環境中,國家領導人要面臨合縱連橫,還是保持中立角色?
時時刻刻的選擇,都有無處不在的陷阱。你意識到自己的偏誤了嗎?你選擇了正確的決定嗎?
發表於2021年5月《遠見》雜誌
上個世紀,趨勢家分析,21世紀將是一個「城市時代」,城市的力量早超越國家。
奧運早就用城市做代表,不論在雅典、北京、漢城、東京……。
1994年,台灣通過「地方自治組織法」,把中央權下放至地方,包括後來的財務權。
地方全面民選後,城市正式崛起。
1995年《遠見》雜誌開始的「23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更成為地方首長每年交出的成績單。
舉凡五星級縣市長,連任必達標,五都的市長更成為總統的培養班,像陳水扁、馬英九……。
「人生是一場掙扎,是一個迷惑,」一九九一年出版「非理性的時代」一書的韓第。(Charles Handy),準確地預測人們工作方式的改變,會帶來嶄新的生活。四年後,他寫「覺醒的年代」卻坦陳:沒有料到在時代巨輪轉動下,時時顯混亂,處處見弔詭;人們有了自我實現的機會,卻面臨始料未及的困頓。
環顧周遭的事物,韓第的分析,一針見血:太多的善良動機,導致不良的後果;太多的成功處方,帶來諷刺的結局;人們知道越多,反而越迷惑;技術能力越高,反而越無力。
台灣的社會,似乎也陷入這片掙扎與迷惑的網中。
國民所得越增,公共意外越多;醫生分秒必爭搶救一個垂危病人,管理些許疏忽卻送掉一群健康人命;民智越開、教育越高,越期待英雄救世主……
小老百姓的迷惘,反映在居家生活上。民間物價上漲至少三成,政府公布的數字卻微乎其微。「上菜場買菜的人最清楚行情,」一位水果販言之鑿鑿:「共產黨飛彈打走了兩千億台幣,這些錢要是用在台灣,我們的經濟不會是這樣啦!」
中小企業的困頓,反彈在出走他鄉、另尋生路上。芙蓉國際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毓麟投書民意論壇指出,中小企業若無法站立,光靠大企業,決不足以帶動台灣經濟繁榮。他更明言,總統需要知道這點,大企業也需要知道這點,「葉子部枯了,大樹亦無法獨活。」
「葉子都枯了,大樹亦無法獨活」,正足以描繪當前台灣地方自治與中央權限間出現的弔詭。
1994年7月,地方自治組織法規才通過,蜜月期短,中央與地方無情的爭權戰已然啟動。
老百姓還未嘗到自治的美果,就見到衛爾康大火、登革熱蔓延、農會和信用合作社擠兌等一連串公共意外中,中央與地方首長互推責任、互相諉過。
「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承擔,」監察院長陳履安辭官參選總統,正是對政府無能的另一種抗議。
如果把鏡頭放到地方,更發現政府與人民的掙扎;國民所得很高的地區,生活品質很低;天然資源越豐富的地方,政府財政資源越貧弱;地方首長口口聲聲要追求人文,做出來的卻是開設賭城、開發土地。
如果把地方縣市比做葉子,台灣23片葉子更是榮枯互見。
策劃了近四個月,遠見推出「1995台灣民情報告——23縣市總體檢」,就是針對反映地方生活品質的9個社會指標,做全面的統計調查與深入報導。
5位編輯。3位攝影完成的75頁專輯,勾勒出台灣生活素質的完整藍圖。
為什麼台中市、桃園縣在各項指標中領先,大量人口湧入、稅收增加。成為「躍升城市」?
為什麼農漁立縣的雲林和嘉義,始終無法擺脫貧窮落後、人口外移的陰影,成為「衰落城市」?
為什麼命運共生的台中縣治安是全省最好。而台中市刑案最多?
為什麼縣市一體的嘉義市醫生很多,而嘉義縣醫療設施敬陪末座?
為什麼台東的古蹟遺址、天然資源豐富而政府財務資源窮弱?
在「1995台灣民情報告——23縣市總體檢」解答了這些弔詭,找出了地方的掙扎。
發表於1995年12月《遠見》雜誌
「三十五」這個數字對我個人而言,是一個奇幻數字。
35歲,創業成了股東之一;從記者走向經營者。35歲以前,只要把「採訪寫作」這門課做好;35歲以後,業務、財務、管理……樣樣都要及格才行。
今年,恰好是《遠見》雜誌三十五歲。從1986年到2021年,更是一趟奇幻之旅。
1986年,台灣尚未解除戒嚴,報禁仍在。每天三大張報紙,國際版永遠敬陪末座;當廣告過量時,國際版就自動消失讓位。缺乏且漠視國際資訊,對一個毫無天然資源、可耕地只有1/3、經濟靠出口的小島,無疑是茫霧大海中行船。
記得《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紀思道(Nicholas D. Kristof)曾在他的專欄中公開徵選一名新聞系學生,跟他到非洲採訪十天。兩個月後,評選揭曉,一位來自密西西比州、正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念碩士的黑人女孩凱西,擊敗近四千位對手,成為幸運兒。
他提供實習獎項給學生,是希望年輕人有更寬廣的視野,在專欄中他提到:「美國人不瞭解美國以外的世界,也不能站在其他種族人的立場看事務,所以在越南、在伊拉克,我們都惹上麻煩。」
做為一個傑出的新聞人,紀思道希望年輕記者有的國際觀,是透過觀察世界不同的人事物,更能重視人文、人本。
《遠見》雜誌的創刊,就在打開視野,推動社會前進。
35年前「從世界舞台看中華民國」專文採訪的主編溫曼英,在訪問過25人,查詢十個機構資料後,「仍然不容易找到能談整體、看未來的人」,也找不到國際比較資料,因為我們退出了聯合國。
從1986年到跨越世紀的2000年,是全世界大翻騰的年代。國際上,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共產黨人面向資本主義社會。國內則是蔣經國離世、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政黨輪替、兩岸啟動文化、商業交流。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書寫的《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The Lexus and Olive Tree)、《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最能反映全球化浪潮席捲各地。它不僅是全球企業商業模式的改變,更是科技驅動下的顛覆與創新。
在台灣,新竹科學園區成立,台積電、聯電創辦;統一、巨大等傳產企業開始布局大陸。
2000年後的世界,科技顛覆、破壞與創新並立。全球經濟體,中國取代日本,直逼美國第一。高科技創新為主的亞馬遜、谷歌、臉書,取代了IBM、GE、3M,成為世界市值最高企業。
近年來,氣候變遷,大地反撲,瘟疫蔓延,更是人類要面對的課題。
這本文集分成兩部分:「總編輯的話」和「字裡行間專欄」;前一半是我當13年總編輯的採訪紀實,發生在20世紀末。後一半專欄文字,是21世紀初的反思回響。
這本《一生帶著走的能力》是世紀跨越與轉換中的記錄,也是35年來《遠見》推動世界觀和社會進步的一些記錄。做為記者,我在聽,我在讀,我在看,我在想。
2021年11月於台北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