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出生,在江南度過童年的高希均教授,一九四九年隨父母來台。在艱困的環境中,一九五九年獲得獎學金赴美讀書,從此跨出了再學習的第一步,即本書的寫作原點。本書是高教授多年來提倡閱讀、傳播進步觀念,以及自述學習、為人、做事的文章結集,也兼及他對親人、師友的憶念,對年輕一代殷殷的叮嚀。
七十篇短文概分為:卷一投入閱讀;卷二親近典範;卷三深耕大愛。處處可見一位具有遠見的知識份子,兼具了溫暖的心、冷靜的腦,和無比的熱情。他主張: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會,必然是一個愛閱讀的社會。在新世紀人類越趨激烈的競爭中,有持久的能力學習得更快、更徹底,就是「閱讀救自己」的根本。
序 閱讀救自己
卷前
留學:從不歸路到返鄉路
兩種美國,兩種心情
人生的時鐘正向東移
從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到建一流社會
卷一 投入閱讀
做一個讀書人
抖落一身庸俗
挑好書讀
造一座知識不夜城──讀書不打烊
讀書不能打折扣,買書呢?
有一點錢的時候
遠離知識就是走近無知
做一個貪婪的購買者──把「賽伊法則」用在知識市場上
不做守財奴
「聽君一席言」不如「手中一本書」
愛書如命──passion for Books
「學習」比「休閒」更引人入勝──對年輕朋友的叮嚀
絲路歸來──做一位終身學習者
新讀書主義
熟讀偉人傳記培養格局──格局決定結局
在「學習的年代」不做「現代文盲」
值得尊敬的人
為歷史留下紀錄──天下文化出版傳記、回憶錄的用心
看書、選書、出書──心情總是一片蔚藍
閱讀,終身的承諾
文化產品的豐富,才是現代社會的驕傲
傳播知識為己任
寬容與公正──金鐘獎的入圍與出局
疑中留情──引申美國的一句片語
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自求多福
把人做對──反「冷漠」的根本
軟實力比腦袋,硬實力比口袋
卷二 親近典範
李資政的囑咐:要再努力—─追記母親節那天的午餐
做什麼「不」像什麼──擴散中的台灣社會病態
改寫中國懦弱歷史的人──讀《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
教訓要記取,仇恨要淡忘──張純如寫《被遺忘的大屠殺》
走在百元電腦前面的溫世仁
專業、奉獻、親情──陳長文的「完美平衡」
懷念傅利曼教授的去世
耶魯最會賺錢的「志工企業家」──史文遜投資長的故事
做一位出色的知識人──在台灣大學畢業典禮致詞
如果田長霖出任北大校長──中國需要教育改革的先驅
台灣最缺的不是人才,是人品─—提議設立「國家人品獎」
卷三 深耕大愛
八張機票
吻別母親
婚禮上的賀詞
鄉關何處
「新」台灣人改寫台灣生命力的新劇本
虛心的自問自答
內行與外行
年輕一代
多重視價值,少計較價格
追求「簡單」:「減」比「加」更重要
讓台灣減少「開方現象」
不可取的「大愛」
「白吃午餐」三十年—─台灣唯有靠「V型選擇」反敗為勝
讀《樂在工作》──「樂在工作」與「優質人生」
讀《注意力經濟》──用「注意力」做焦距
每枝槍都是對飢餓者的偷竊
最迫切需要的實力
聽克魯曼演講看產官學整合
與北大師生分享現代觀念
教育創出路、和平造活路—─與兩岸產官學分享一些看法
見好收,見壞更要收
八個觀念改善台灣
超越利潤大山 攀登另一座責任大山
台灣企業與世界標準接軌
台灣的出路──以「軟性實力」立足世界
禮義之邦,快樂之島
看不見的新柏林牆
財富不需要留給子女──一位韓國留學生的回饋
台灣不垮,有你!
附錄 高希均著作表
新讀書主義
不再為應付考試而讀書;不再為應付就業而讀書。
傳統上,讀書人有他們清高的情操,但是「讀書」的動機,卻蘊涵濃厚的功利色彩。
在今天升學主義與考試主義主宰一個人早年的命運時,讀書、考試、就業,就變成了一個痛苦的三級跳。
當「讀書」淪落到如此的工具化與世俗化時,怎麼還可能有「讀書樂」?從幼稚園到大學,在二十年的讀書壓力下,誰會不厭惡讀書?
這正是今天台灣讀書風氣低落的一個根本原因。
「新讀書主義」,所要提倡的不是消極地從「苦」讀書中得到「新」樂趣,而是全面改變對讀書的心態。不論自己已經就業或者還在求學,首先必須下定決心告訴自己: 不再為應付考試而讀書; 不再為應付就業而讀書。
減少了讀書的強迫性,就增加了讀書的寬廣性。
進入社會,再用功的學生也會立刻發現:在本科學業上,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其他知識上,書到用時更恨狹。
我們的大學教育中最欠缺的就是通識教育。因此一般大學生對本科以外的知識,從科學到人文,從藝術到宗教,都幾乎是「功能性的文盲」。
「新讀書主義」者,所追求的就是透過全方位的讀書,使自己,使家人,使同事,使朋友成為一個全方位的現代人。
這是一個現代知識分子對自己,也是對自己所關懷的人的新要求。
讀書是無法由他人代勞的。讀書是要自己投入的。一旦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能自己體會到「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的哲理。
愛讀書的人,一定讀過不少專業以外的閒書,一定讀過不少看來沒有實用價值的書。那些曾經拿過博士學位的首長,常見他們在高爾夫球場上揮桿、在宴會席上乾杯、在公眾場合上高歌,就是看不到他們在談書。
讓「新讀書主義」者,來共同提倡,也更要身體力行:
自己再忙也要讀書;
收入再少也要買書;
住處再擠也要藏書;
交情再淺也要送書。
我們也要告訴社會各界:
最庸俗的人是不讀書的人;
最吝嗇的人是不買書的人;
最可憐的人是與書無緣的人。
財富不需要留給子女
──一位韓國學生的回饋
四月間回到河城,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校友會的負責人比爾‧羅斯特正急著找我。電話中就興奮地說:「你記得三十年前教過的一位韓國研究生S.H.(名字的簡稱)嗎?」我告訴他:「當然記得。」腦海中立刻出現了他的身影。比爾接著說:「他要捐一些錢給學校,指定是用來表達對你的敬意。他現住在矽谷,只等待你的答覆。」
次日在校友會的辦公室中,我們三人有個「電話會議」。三十年沒有聽過他的聲音,S.H.講的英語還是很熟悉。他一口氣告訴了他奮鬥的故事:一九七五年拿了學位後,就到了矽谷來做房地產的開發。正是選對了時機,矽谷三十年來的空前發展,使我的經營房地產獲得了極大的成長與利潤。剛剛三天前我結束了所有的投資,付清了所存的銀行貸款,繳完了應繳的稅,我現在已經六十五歲,決定過退休的生活;但有一件事還沒有做,就是要感謝高教授對我求學時代的鼓勵與照顧。我與內人要飛來河城,捐贈一些錢,當面表示謝意。」
人生大夢,勇敢承擔
那是一九七四年的秋季,一位已是中年的父親,帶了三個子女及妻子來攻讀應用經濟碩士。從他並不流利的英語中,我有些擔心;但從他堅定的表情,我想經過一學期適應,可以修完學位。當時我擔任系主任,就決定自己擔任他的指導教授,並且分配了一間研究室讓他專心研讀。他曾修過我兩門經濟理論的課,有些辛苦,但都通過。
我自己常在晚間及週末到系中工作。每次經過他的研究室,他總是在那裡埋首苦讀。有時與他短談,就更了解他的奮鬥與志氣。他在二次戰爭中長大(日本佔領與韓戰),來美前是一位中學老師,覺得只要出國進修,才有發展。帶來了幾萬美金的積蓄,沒有退路。住在一個狹小的「流動屋」(trailer)中,買了一架舊鋼琴,二個女兒喜歡彈。為幫助家用,妻子常常一天工作十餘個小時,做裁縫修補工作。威州的冬天冰天雪地,三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冒著寒風,獨立地來回學校,參加活動,照顧自己。記得有一次在感恩節的假期中,他在我的研究室中談到這些家常;他又談到畢業後打算去西部冒險創業。三十多年的教書,學生中有成就的不少,但一位外國學生,身無分文,自己創業而累積到億萬財富的,S.H.大概是第一位。
「做事嚴謹,做人謙和」
很湊巧的是,家人、與多年老同事們正準備為我開一個「生日派對」,時間是七月二十九日中午,地點在明城密西西比湖的一艘遊艇上。S.H.夫婦決定那天也飛來參加。七月二十九日,盛暑中難得天氣涼爽。十二點正遊艇準時啟航,八十餘位親友及老同事們敘舊談天,好不熱鬧。岸邊的建築與花草相映成趣,密西西比河在藍天白雲下格外地嫵媚。
既然是「生日派對」,一定有來賓對壽星講一些好話。從前校長、前院長到老友盧偉民兄等都輪番稱讚。剛上任的威斯康辛大學的新校長貝茲博士(Don Betz)也起來道賀:「……我此刻要介紹一位高教授的學生,他與夫人專程從矽谷飛來……。」
三十年不見的S.H.,除了多些白髮,一切都沒變,臉上還是充滿著堅毅的表情。船上頓時鴉雀無聲,他開始說:「沒有高教授的教誨,就不會有今天一些成績。我時時記得高教授教課時的嚴謹,以及下課後的謙和。這變成了我的規範:做事嚴謹,做人謙和;是這個觀念幫助了我的事業。現在我把這張支票交給校長,做為捐獻的開始,以後還會繼續,來表達我與內人對高教授的尊敬,明年春天我們希望能邀請高教授與夫人一起去韓國渡假一週,我們全程招待…」船上響起熱烈的掌聲。這張支票是六位數字,校長說這是上任以來收到最大的一筆捐贈。
奉獻,而且無憂
這正是意想不到的生日禮物。三十年前播的一顆種子,在矽谷開花結果。做為一個外國教授,遇到一位刻苦努力的外國學生,是偏愛,更是博愛。
更令我驚喜的是,S.H.三個子女的傑出成就,分別在哈佛、史丹佛及加州理工學院畢業。小女兒(Susan)十六歲進哈佛,十九歲就修畢經濟學士。二位女兒分別在加州全州的比賽中分別獲得鋼琴與小提琴首獎。今天三位都有很好的工作與極高的收入。
三年前S.H.捐了三百萬美元在新幾內亞島建了一所孤兒院。南亞海嘯時也捐了巨款。在我家中小聚時,他說:「三個孩子都告訴我們:『你們的財富,不需要留給子女,應當要用來幫助別人。』」「現在我們已經在慢慢地開始。」夫婦倆出現了誠懇的微笑。
(2005年9月)
閱讀救自己
五十年前秋天去美國讀書,正是尼克森與甘迺迪競選美國總統前夕。他們在一年多的競選中,讓我親身經歷了第一次的民主洗禮;尤其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的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使來自一個落後地區的年輕人看得興高采烈。選舉結果是四十四歲的甘迺迪變成了美國最年輕的總統。在就職演說中,他的二句話打動了無數人心:「不要問政府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政府做什麼。」甘迺迪的號召使在冷戰中太空計劃已居劣勢的的美國年輕一代警覺:我們真有本領能為國家做出貢獻嗎?
生長在抗日戰亂中的大陸,成長在經濟落後的台灣,二十三歲去到優勝劣敗的美國,當時就立刻加深了自己強烈的危機意識:要救自己的國家,先要救自己。救自己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有用的人。靠天生的體力、靠中國人性格中的打拚是不夠的,也無法持久的。西方社會顯示:必須要靠現代方法,才能把每個人化平庸為出色。
用經濟的術語說,現代方法就是要把人提昇成具有競爭力、具有生產力、具有高附加價值的人。這個方法就是靠教育。這個橋樑就是靠認真讀書,靠大量閱讀。
世界上沒有一個現代國家,教育落後而經濟進步的;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社會,必然是一個愛閱讀的社會:自己閱讀,家庭閱讀,社區閱讀,國會議員也閱讀,媒體人也閱讀,有錢人也閱讀,每個人都是終身閱讀者。
因為終身閱讀在西方社會是那麼地普遍,我在那裡相識的朋友幾乎都是我所嚮往的「專業內內行,專業外不外行」。「內行」靠專業精讀,「不外行」靠大量閱讀。自己只做到一半,因此在台灣,我利用所有的場合,特別是對大學生,都強調:大量閱讀對現代人的重要。
與年輕朋友交談,我常向他們提醒:不要羨慕那些大官、巨商、新貴;而是要學習那些專業以外也不外行的人!學習他們在專業中,可以沉醉其中;學習他們在專業外,也享有人文情趣。
當代管理學者都強調:企業生存最大的關鍵,已不是資源、資金、技術,甚至還不全是人才與創新,而是要有持久的能力比對手學習得更快、更徹底。企業是如此,政府部門也是如此,個人更是如此。這就是閱讀救自己的根本。
要判斷企業領袖或政治人物的成敗,只要認真觀察他們自身及重要幕僚,是否擁有較高的學習意願、較強的反省能力、較大的包容態度、較深厚的專業知識,以及持久的閱讀習慣。尼克森就說過:「一個了不起的領袖必定是一個了不起的閱讀者。」
今天對台灣社會做出貢獻的那些友人,都是在極度艱困的生活及成長環境中,靠自己不斷的用功與大量的閱讀脫穎而出。他們救了自己,也救了社會:如于宗先、孫震、張作錦、蕭萬長、鄭崇華、賴英照、曾志朗、吳清基、黃春明。
他們提供了讀書、為人、做事的良性示範。
因此我要告訴年輕一代:在所有的選擇中,閱讀最重要。
我深信:讀書不輸;讀書一定強。
這本小書收集了七十餘篇短文,寫作的時間涵蓋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文章的核心思維是提倡閱讀,傳播進步觀念。感謝我們二位優秀同事項秋萍與余宜芳的細心編輯及師大中文系黃昱樹同學的參與,能在極短的時間中編印出來,紀念五十年來自己學習的腳印。
(2009年10月10日台北)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會運用中文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舉筆為文時,總會引人入勝。有人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感情,而我認為高教授筆鋒不僅常帶感情,而且也富理性。
每一篇短文就像一杯醇酒,慢慢品嚐,會使人心曠神怡,對明天會充滿希望。
── 于宗先.中研院院士
「高教授是經濟觀念普及化的大功臣」。
── 孫震.前台灣大學校長
高希均教授是現代書生報國最好的榜樣,他有科技腦、人文心和中華情。他寫過:「走在趨勢前面是遠見,與趨勢同步是定見,與趨勢反向是偏見。」我們不能再做溫水中煮的青蛙了,所有的知識分子要站出來,憑著他的良知與良心,共挽狂瀾,使我們的下一代能有尊嚴地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高教授既有遠見,也有遠憂。「遠見」是理性的、「遠憂」是感性的。理性加感性,文章才能動人。
這些年來,讀書風氣如果稍見普及,高教授的貢獻應該受到肯定。
── 張作錦.前《聯合報》總編輯
我十分佩服高教授能夠深入淺出地剖析現今政治、經濟、兩岸關係與文化問題,讓我們能在如此生動活潑的方式下掌握未來,走向世界。如果說學習是快樂的泉源,那一定是高希均的書,他真正是能讓我們在快樂心情中學習的人。書生報國,力量真是無與倫比!
── 台中市市長.胡志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