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29週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你是否為了孩子上課不專心、課文記不住或人緣不佳傷透腦筋呢?
其實,答案都藏在孩子的大腦中。
唯有當你了解孩子大腦發出的密碼訊息才能幫助他發揮長處、改善弱點。
因材施教不是新鮮觀念,但是你了解孩子這塊「材」到底適合雕琢成什麼樣子嗎?
有三十年小兒科臨床經驗、專門幫學童找出並解決學習問題的李文教授,用清楚的架構及無數案例說明大腦的八種神經發展系統,讓父母與老師能據此觀察並理解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所顯現的各項心智功能,然後配合他們的學習需求,強化其天生優勢,並帶動其弱點的改善,讓孩子更有自信,更能快樂學習。
畢業於哈佛醫學院,為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兼發展與學習研究中心主任,曾得到羅德學者(Rhodes scholar)殊榮。
李文醫師同時也是非營利組織「各種心智」(All Kinds of Minds)機構的創辦人、主持人之一。這個機構的主要工作是藉由各種教材與計畫,訓練各級學校的老師明瞭並懂得處理孩童在學習過程中所顯現的各式困難與差異。同時也與家長、臨床醫療人員,以及孩童本身密切合作,致力保障兒童生來各異的獨特心智,都能受到正確的引導與肯定。
聖塔克拉拉大學諮商心理碩士;加州婚姻、家庭心理治療師。譯作包括《魅力,其實很簡單》、《破解工作苦》、《其實你真的聰明》、《親愛的,為什麼我不懂你?》、《新中年主張》、《嬰兒的感官世界》(以上均為天下文化出版)、《創造生命的奇蹟》(遠流出版)、《滋潤的愛》、《催眠之聲伴隨你》、《決策力的啟蒙──啟發式的親子溝通》、《媽媽劇場》等。
序 孩子本來就是獨特的 洪蘭
譯者序 依循心智地圖前進 蕭德蘭
第一章 導言──變化多端的心智
第二章 學習的途徑
第三章 指揮心智團隊──我們的注意力掌控系統
第四章 能記才能學,記憶需要學──我們的記憶系統
第五章 文字的使用──我們的語言系統
第六章 安排配置──我們的空間系統與順序系統
第七章 肌肉心智──我們的動作系統
第八章 偷窺心智高峰──我們的高層次思考系統
第九章 關於「關係」──我們的社交思考系統
第十章 當心智落於人後
第十一章 重整(而非重新設計)心智功能
第十二章 提升腦力──各類心智的理想歸宿
第十三章 有權與眾不同──各類心智的理想學府
第一章 變化多端的心智
地球上居住著擁有不同心智的各類人士,每個人的大腦都與眾不同。某些心智擁有創作交響樂曲和文學作品的天賦;某些心智適合建橋鋪路、組裝電腦,或是設計飛機、規劃交通系統;某些心智可能精於駕車,或尋求乳癌和高血壓的治療之道。
人類社會是否得以成長、世界能否持續進步,全仰賴為人父母者能否以身作則,並教導子女如何與南轅北轍的各類心智和平共處、相互尊重。我們若是能夠了解並致力培育子女的獨特心智,除了可以欣見成果,也將同時體會到肩上所負的責任重大。
若是我們曲解、甚至誤用孩子的獨特心智時,悲慘的結局則在所難免。可歎的是,這類情事往往層出不窮。
我是一個有使命感的小兒科醫生,希望能幫助所有的孩子獲得成功。這些年來,我曾在各類型的機構中工作,眼見一群群絕望的孩子掙扎向上,卻一路跌跌撞撞。這些孩子不但讓師長、家人失望,個人的自信心也蕩然無存。
成為眾人眼中扶不起的阿斗當然苦不堪言,於是我深切體認到,協助這些孩子走上成功之路,應該像治療氣喘和中耳炎一樣,同樣隸屬於小兒科的醫療範圍。
那些看似無法操控內在心智以符合外界期待的孩子,會對自己全無信心;而父母在面對子女的閱讀障礙、缺乏社交能力,或是上課無法專心等難題時,更是手足無措、夜不成眠。至於為人師表者,在眼見學生不明就裡地退步時,則難免會感到憤怒,卻又深覺無能為力。
許多孩子就是這樣無辜受難,為個人與生俱來的獨特心智冤枉付出許多代價。他們的大腦生來無法應付周遭各式期待,對於諸如拼字正確、筆跡清楚、閱讀迅速、工作有效率,以及心算乘法之類的要求,完全無法配合。
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後,通常都有機會充分展現大腦的專長;偏偏在幼年時期卻被要求面面俱到。我實在不忍看到這些幼童在生命初期就飽嘗失敗之苦,於是下定決心,全力協助這些孩子與他們的父母、老師。這些用心良苦的人,也是被孩子特殊大腦神經線路困住的無辜受害者。 無數個夜晚,聽完許多孩子在現行教育體系中備感屈辱的悲哀故事後,我身心俱疲地開車返家,整個人像被掏空了似的,充滿沮喪無奈。
他們當中有的人被強行貼上諸如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或學習障礙(Learning Disability, LD)等標籤,從此淪為脫軌或適應不良的問題兒童;有些人則在毫無選擇的情況下,被施以藥物治療,企圖藉用藥物安定、鎮靜或撫平其與眾不同的大腦活動。
在痛苦掙扎的成長過程中,許多人更進一步在以各類考試掛帥的現行社會中深受重創。對於他們的智能,完全用各種考試成績來認定,而這些主宰他們未來命運的測驗分數並不能呈顯其真正的優勢、弱點和教育需求。
面對這群自尊受盡踐踏的孩子,我不願意袖手旁觀。孩子被誤解、簡化、橫遭欺凌,或是被不當指責已經很糟了;更令人憂心的是他們對自己的貶抑。
有個孩子曾經寫了封信告訴我:「我什麼事都坐(做)不好,媽媽和老師總是罵我。我覺得我是班上最本(笨)的學生,我這倍(輩)子都沒希望了。」沒有人應該在成長過程中如此自暴自棄,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人類大腦的學習管道生來就各不相同,人們大可不必再有這樣難堪的感受。
然而,諸如此類的情節在日常生活中可說俯拾即是。即使並非所有兒童都會因其大腦的運作與所處環境需求無法配合而深受創傷,我們卻或多或少都有機會遭遇無法符合外界期待的窘境,因而感到沮喪與恐慌。這樣的遭遇無人得以倖免,相信你我都不難回憶起生命中的某些時刻,曾經不只一次自認不如別人或一文不值。
值得慶幸的是,絕大多數人遲早會揮別往日的自卑陰影而重獲信心;然而,某些人卻一生一世無法跳脫失敗的魔咒。 大家不妨仔細想想,這類悲劇到底是如何形成的?那些伴隨著「我們知道你一定能表現得更好」、「只要他下定決心好好表現,就一定可以出人頭地」或是「他的學習態度有問題」之類評語長大的孩子,心中到底做何感想?
這類評斷似乎暗指這些孩子的苦難根本是咎由自取的,完全因為怠惰以致荒廢課業。平心而論,這些孩子的確有能力表現得更好,只不過,他們得在周遭成人的了解與引導之下,才有可能走向成功。父母與師長能對這樣的孩子提供許多幫助,他們全都蘊藏著無限的潛能等待開發。
在我全心投入研究適應不良兒童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支持我堅持不懈的最大動力,也正是這些孩子有待開發的豐富潛能。只要我們明辨每個孩子獨特的心智長處,以及阻礙其走向成功的絆腳石,就能進一步提供他們有效的幫助。
本書預備完成多項目標。在著手描述那些遍嘗敗績的孩子經歷各式掙扎與挫折的過程中,我將闡明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經年累月必須面對的大腦挑戰。
除此之外,這本書也企圖替父母與老師指點迷津,讓他們能具體觀察孩子在求學時代的成長過程中所顯現的各項心智功能,這些功能正是主宰孩子學業成就表現(或未來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
如此看來,這本書對於一心一意渴望儘早探知孩子學習障礙和內在潛能的父母與教育者而言,實在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
若是時光倒流數十年,這樣的書根本不可能出現在市面上。最近幾年,基於無數針對學習型態、腦部功能和教育失敗的實證研究,我們才有機會發展出各種了解兒童心智的途徑。
我也希望藉著這本書拋磚引玉,使為人父母者、教育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體認到,許多不同的年輕心智正等著我們理解與配合他們的學習需求,以及強化其天生優勢。唯有如此,才能保全孩子的未來。 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我決定大量援用個人過去三十年來,以小兒科醫生的身分在臨床機構和各類學校(從幼稚園到高中,偶爾也涉足大專院校)內工作的實務經驗。
在這三十年中,我針對各類案例蒐集了無數資料,也翔實記錄案情,並直接引用當事人的話語,描述真實故事和相關人士痛苦掙扎的過程。對我而言,這些孩子就像一本本關於學習與心智發展的教科書,認識孩子本身,遠比透過由電腦分析產生的測驗分數,更有助於了解他們。
事實上,每當我評量某個孩子時,總是能發現一些前所未見的大腦功能模式。在本書中,我將與大家分享自己這些年來從許多學生、家長和老師身上學到的重要資訊。雖然,我以往發表論文都是依據專業研究,但在寫作這本書時,我認為應該以客觀的臨床觀察作為基礎,所以大量採用了當事孩子與其家人、師長口述的內容(當然,為保護當事人隱私,他們的姓名和可供辨認的背景資料都已做適度修改)。
為使大家及早進入情況,在進一步探討之前,我先提出幾則臨床案例以供參考。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善盡職責的好父母,他們在絕望之餘,轉而向我與同事求助。我就先說柯樂伯的故事。 家住波士頓近郊的柯樂伯快滿四歲時進了幼稚園。
老師叮矚柯樂伯要跟小朋友和善相處、要合群,無論上課或做什麼事都要遵守校規。柯樂伯的父母認為這些規定都很合理,看到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覺得很欣慰也很驕傲。為了達成學前教育的目標,柯樂伯在念幼稚園的兩年中必須學會很多事情,例如熟練使用剪刀、正確拼出英文單字、會數珠子的數目,聽得懂冒險故事的內容,並且能依照老師的口頭指令行事。
柯樂伯對於體能課可以適應,不過不太懂得遵守指令;此外,他對老師說的故事毫無興趣。漸漸的,他的父母開始有些擔心,因為柯樂伯三番兩次表示討厭學校,並且常以肚子痛為由,不肯上學。父母雖然憂心,卻弄不清楚孩子問題出在哪裡。
到了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柯樂伯理應學會一些基本的數學技巧,這方面顯然難不倒他。此外,他還必須充分理解語音系統,這樣才能分辨語音相近的字(例如「bowl」與「ball」的分別)。他也要學習如何將讀音與字母連結──這正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礎。某一天,柯樂伯突然在晚餐時爆發:「我恨死學校了!我受不了了!上學最無聊,我是全班最笨的小孩!」說完這些,他頭也不回地哭著直奔房間。由於柯樂伯的大腦結構在語言方面所展現的弱勢(尤其難以判斷合成單字的語音),他開始挫折連連。
他環顧四周,發現同班同學個個都能快速破解語言密碼,輕輕鬆鬆進入閱讀領域,唯獨他如墜入五里霧中,難免既恐慌又害怕。他的父母則考慮是否該讓他接受學習能力測驗或個別指導,但柯樂伯的小兒科醫生卻表示柯樂伯十分聰明,慢慢長大後就可突破難關。
沒想到,升上三、四年級後,語言課的要求更重了,一定要快速累積字彙,弄懂艱澀的文法,才能跟得上進度。柯樂伯落後更多了。 柯樂伯的成績一落千丈,尤其當他必須思索語言結構,寫下句子時,往往立即產生類似自閉的退縮反應(即使他可以很工整地寫下字句,卻還是沒有信心)。眼見柯樂伯的表現,他的父母焦慮不已,帶他到北卡羅來納來找我診斷。
當他們得知,柯樂伯這些年始終受困於幾項關鍵性的語言弱點時,便替他安排了密集的補救措施。同時,柯樂伯的數學能力和絕佳的藝術天分倒是日漸嶄露頭角;另外,他還開始學習吹喇叭,展現音樂方面的才華;至於在運動方面,柯樂伯雖然有能力與同伴們一較長短,卻看不出有過人之處。他的父母每年固定回來見我一次,平時則利用電子郵件或傳真與我保持聯絡。
當柯樂伯一路奮鬥至障礙重重的中學課程時,他的閱讀能力終於開始跟上進度。透過持續不斷的個別輔導,八年級念到一半時,他的閱讀能力已具有同年齡的水準,並且開始大量寫作。他的數學成績當然全是甲,科學方面的表現也相當優異。只不過,由於長久以來無法消弭的語言弱勢,社會研究與科學課中許多抽象的專業術語,仍不時讓柯樂伯頭痛。
另一方面,柯樂伯對於中學階段強大的同儕壓力適應得相當不錯。此外,中學時期很多東西都是要仰仗記憶力的,例如科學事實與數據、歷史事件日期、數學公式與定律,以及地理上的重要地標與城市等等,柯樂伯也應付裕如。同時他相當自動自發,無論是課業或其他交付任務,他都處理得井井有條,準時完成。他的父母非常欣慰,長久以來的心頭重擔終於放下,他們深信柯樂伯已經走出困境。
可惜好景不常,到了九年級時,柯樂伯的學業成績突然間又跌到了谷底。他對學校的一切再也提不起任何興趣,整個人陷入無比的絕望之中,似乎認定自己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顯然,此時的柯樂伯在那所有兩千八百名學生的高中校園中,已然徹底沒頂。
他那些工作超量、薪資微薄的老師,愛莫能助,充其量只能設法記住每個學生的姓名,實無餘力對學生的特殊需求有深入了解。原本就不太熱中閱讀的柯樂伯,如今更覺得閱讀的重擔簡直難以忍受,就連他一向出色的數學成績都連帶直線下滑。
整個九年級的學業就此荒廢,柯樂伯雖然還是有求好的心,卻決定放棄。他的父母陷入極度恐慌,急著打電話徵詢我的意見。我幾次在電話中與柯樂伯討論他的現況,並安排他去見一位波士頓兒童醫院的心理醫生。柯樂伯卻否認自己有任何問題,也拒絕一切協助。
「只要你們大家別再來煩我,停止對我批評指教就夠了。老實說,我不喜歡學校裡任何一個老師,我的朋友也沒有人喜歡過他們的老師。」十年來,柯樂伯的父母簡直像在坐雲霄飛車,心情隨著柯樂伯的表現起起伏伏。柯樂伯的母親表示:「他實在是個好孩子,又乖又懂事。他一心求好,非常希望我們看重他,可是又認為自己不值得我們為他付出這麼多。
現在他整天垂頭喪氣,我們知道他覺得灰心,我們又何嘗不是。我們實在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為什麼這個學校會把柯樂伯打敗,讓他投降。」 當我再度與柯樂伯會面時,他一付劍拔弩張的樣子。跟他談話實在很無趣。他拒絕與我做任何眼神接觸,並一再強調自己「愚蠢」又「懶惰」,不需要勞動李文醫師多費唇舌。
我們的評量小組隨即針對柯樂伯重新施測,出乎預料之外,他非常合作。可見這男孩的內心深處多麼渴望獲得救援。根據測驗結果,我們證實柯樂伯依舊深受一些重大的語言障礙所困。因此,當中學教育對語言的要求急速竄升時,柯樂伯的大腦功能便有如大卡車爬不上陡坡一般,進退維谷。
我藉此機會提醒柯樂伯他在語言方面遭受的困境,以及這些障礙如何與他多年求學生涯中的苦難息息相關。當我向他保證,他絕對不「笨」,只是在語言學習方面有特殊的困難時,他好像突然從纏身多年的魔咒中脫困,前後態度判若兩人。柯樂伯的父母看來同樣鬆了口氣。我們隨即討論各種可有效協助柯樂伯運用語言的方案,並建議從他最感興趣的領域著手。
由於柯樂伯對汽車十分著迷,特別是賽車,因此,我們鼓勵他儘量與人談論有關汽車的話題,寫一些有關汽車資訊的文章,以及大量閱讀汽車雜誌。一般說來,有類似困擾者,多半需要在自己熱中的嗜好或專業領域內,逐步提升語言能力。 升上十年級後,柯樂伯遇到了貴人。
皮特斯是柯樂伯的幾何老師,也是學校樂團的指導老師。他對柯樂伯極為關心,師生二人逐漸發展出深厚的情誼;柯樂伯的幾何成績與樂團表現自然也就漸入佳境。皮特斯先生亦師亦友的態度,對柯樂伯影響深遠。他與妻子曾不只一次帶領柯樂伯與其他朋友一同去健行,柯樂伯從中發現不少樂趣,等放了暑假,他就去做了一次長程的登山旅行。柯樂伯發現了自己。
他的課業逐漸步上軌道;到了高二、高三的時候,他已經能體會學習之樂。高中畢業後,柯樂伯順利進入州立大學就讀,主修工程。他的父母對這一切感到無比驕傲,由衷期待幸運之神自此一路眷顧。 如今,柯樂伯已是一位成功的音響工程師。他與友人共同創立了一家公司,專為北美地區各個音樂廳、劇院和教堂等場所設計音響裝置。柯樂伯顯然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最近一封來信中,他表示:「我每天早上準備上班時都非常的迫不及待,巴不得能馬上衝到公司。我愛極了我的工作。」柯樂伯的父母對兒子的成就欣慰有加。他的母親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將這段話原封不動地寫入柯樂伯的個案紀錄中。她是這麼說的:「看他今日如此得意,足以想見當年他有多麼痛苦。」 類似柯樂伯這樣的孩子,帶著他們特有的心智結構進入學校系統,他們的大腦神經線路隨著學習過程不斷調整。
每當我遇到這類適應不良的孩子時,實在無法不歸結出以下的結論:不同類型的兒童心智結構,注定導向不同類型的成人生活。求學生涯中,各類心智都在尋求(也必須找到)能充分運作的最佳方式;在這個階段中,大腦也會不斷放出微小的訊號,向眾人顯示它的特殊性和目標。
然而,有沒有人在注意聽這些訊號呢? 柯樂伯的真實故事足以讓我們領悟到:只要持續用心觀察與聆聽孩子年復一年的求學表現,我們將不難了解年輕心智逐漸成形的過程及其風貌。除此之外,我們還能進一步對其心智運作過程造成戲劇化的正面影響(如同皮特斯老師對柯樂伯所做的一切),讓心智在轉化為成人模式的路途上,得到一分助力。
摘自《心智地圖》第一章
孩子本來就是獨特的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在台灣,有關神經發展方面的資訊很缺乏,當孩子行為跟別人不一樣時,父母不知道是自己管教上出了問題還是孩子大腦出了問題,那種求救無門的驚慌常讓人看了很心酸,這本書的出現可以說是及時雨,解開父母很多疑惑。
作者是小兒科醫生,將他行醫多年來所看到的問題,以個案的方式詳細呈現,讓父母可以去按圖索驥,了解自己孩子行為偏差的原因,他同時附上治療的方法,使父母可以DIY;最主要的是,他給父母一個正確的信念:孩子本來就是獨特的,沒有任何一個心智必須藉由乞討去爭取原本就屬於他的獨特地位,父母必須懂得欣賞、尊重、肯定他孩子的心智。
父母師長的心態未改變
在台灣,因為對神經發展的功能與差異不了解,大人常把孩子功課和行為上的偏差歸因到懶惰、不上進、壞種(這是我所聽到最傷人的話),而隨意把孩子叫起來當眾羞辱他。「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我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人沒有被當眾羞辱的經驗,尤其是所謂後段班學生,更是可憐,天天挨罵過日子。台灣的多元智慧提倡了這麼多年,父母師長的心態仍是一元——智育而已。
我們一直無法打造出一個理想的教育環境讓孩子適性發展,也沒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方針啟發孩子的智慧。而且知識是一直在更新的,孩子在學校學到的,將來出社會後可能都過時而用不到了,現在逼他背那些死書是不必要的,如果他因此而對學習絕望,不再有興趣,那麼這個孩子就等於報廢了,一個沒有學習熱忱的孩子是不會主動去追求新知的。如果我們不改變教育觀念與執行方針,以後我們的孩子會沒有競爭力。
這本書的作者透過個案,點出很多他對教育的理念。我很喜歡他的一個比喻:他說學校好像是個飛機場,學生猶如乘客,來自四面八方,有著各式各樣不同的背景,學生進學校的目的就像乘客去搭飛機,欲啟程往他人生的目的地。每個人的旅程不相同,因此他們的飛行計畫也不同。有人頻頻轉機,繞了一圈才到終點,有人搭的是直飛的班機,直接到達終點,這是個人的選擇,當然也跟他的財力有關,直飛的班機通常比較貴,但是有時及早訂位,也可買到便宜票。
如果能從這個觀點來看孩子的一生,我們就不會對他苛求,因為機場只負責提供安全的飛機,不能強迫客人登機。乘客還是有主控權,我們不需打罵、強迫他登機,心不甘、情不願上的飛機,旅途也不愉快;但是老師父母可以描繪終點的景色,使孩子嚮往,鼓勵他朝那個方向走去。學校是一個提供孩子將來就業必備技能與品德的訓練所,飛機越新穎,設備越好,孩子的旅途越平穩,越愉快。我們若能啟動孩子的好奇心、向學心,那麼這一路上,他會努力看窗外的奇山異水,欣賞到很多人間美景,使他不虛此行;如果我們失敗了,那麼他可能一登機就睡覺,一路睡到終點,渾渾噩噩的過一生。
學校應提供長期的生根計畫
我們若能認請教育的目的,我們就會同意學校應該是提供多重教育管道的地方,它應該提供長期的生根計畫,而不是急就章的科學競賽,以「為校爭光」的大帽子,增加「好學生」-「壞學生」之間的差距。學校應該以孩子個人的步調來設定學習目標,不公開批評學生學習進度,將孩子分類,打入放牛班,最主要是學校要能提供老師和父母最新的神經發展的知識,因此而改變並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例如,過去我們要求孩子國、英、數樣樣都得好,現在從神經發展上已看到每個人大腦的功能特長是不一樣的,孩子做不到樣樣好,因此,現在的教育理念是鼓勵孩子去發展他的長處,再帶動短處的改善。
這本書有很多新觀念,很值得父母老師好好的讀,仔細的想,尤其第九章,如何幫孩子在學校中人緣好,受到同學的喜愛。對一天花八小時,在同一環境中、跟同一批人生活的孩子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想讓同學喜歡,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的自尊與自愛。
父母很早就得教孩子「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這個道理,不可以金錢去買友誼;其實他在學校中所學的人際關係技巧,以後進入社會都用的到。這本書,不但大人該看,甚至可以就個案中的情形跟孩子一起討論,讓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他的人生技巧。
《心智地圖》中以各種方式全面探索每個孩子獨特的心智功能,並歸納出許多發展心智功能的建議,既能切中要點,而且非常實用。
──嘉納(Howard Gardner)博士
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
李文醫師畢生致力於協助兒童找到成功之道,尤其是那些未能被大人肯定和讚許的孩子。《心智地圖》一書正是這種偉大精神的延續。這位才華洋溢、勇氣十足的小兒科醫師,促成了醫學教科書的改寫及教育制度的改革。
──侯樂威(Edward Hallowell)醫師
哈佛醫學院講師
李文醫師的論點非常出色且易於理解,他的解說清晰而精準,而且建議的方法和技巧實用度高,易於實踐。
──莫理斯(Carl Mores)博士
麻州卡亭學校董事長
「我簡直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您蒞臨本校演講那天引起了多大的衝擊……,我們從未見過如此正面的回應……,您給教師的啟發,必定會讓我們的學生獲益良多。」
──杜席克(Rona Dosick)
加州帕克學校校長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