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以料理與餐桌佈置榮獲日本「帝國飯店賞」
2007年以《媽媽是最初的老師》連續數月登上暢銷書排行榜
蔡穎卿從「家庭愛」找到力量,串起榮耀
《廚房之歌》是《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作者蔡穎卿的第二本著作。
當《媽媽是最初的老師》的口碑漸漸傳開、長期落座在暢銷書榜時,許多身處沉重競爭壓力的父母紛紛向蔡穎卿探詢教育捷徑。然而她始終堅信,教育是一天天積累而成的力量與影響,她不是「教養專家」,也無法歸納出明確的方法,但她願意再次分享那從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力量。
廚事,是蔡穎卿從小的迷戀,尼采說:「成熟就是重新培養兒時嬉戲的認真態度。」1999年,38歲的蔡穎卿參加日本《家庭畫報》主辦的餐桌統籌設計比賽,得到唯一的「帝國飯店賞」,足證她磨練了二、三十年的廚事技藝已臻成熟。
在《廚房之歌》裡,蔡穎卿以一道道自成一派的料理,與許多圍繞著料理的小故事,編織出她所珍愛的生活面貌,也傳達出她所信仰的家庭愛。
細細品味,自能從中看出「方法」,得到「力量」。
序: 藏在鍋底的功課 -鄧美玲 自序: 愛的合聲 帝國飯店與我 廚房之歌 奶奶的大餐盤 飛來的種子會開花-我與食譜 餐桌的故事 馬鈴薯,愛跳舞 我的餐具 洗碗樂 料理的感性與理性 廚房裡的耶誕味 從吃飯到開餐廳 市場見聞錄 東方飯店 壽司與我 香甜酸辣話「宋丹」 果園裡的家宴 異國的「家鄉廚房」 記一場兒童餐會 寶寶蛤蜊粥 生病了更要好好吃飯 孩子與食物 走過「味自慢」 胡椒米 說牛舌 旭蟹 Polenta 超級侍者 韓國泡菜的故事 永遠開張的親子廚房 台東龍蝦 後記
自序──愛的合聲 「媽媽書」出版一段時間後,有些朋友問起我第二本親子書什麼時候會出版?八個月來,我的想法與答案都是:不會再有第二本我與女兒的親子教養書了。今年四月我建立了部落格,陸續貼出了許多舊文章,也許是因為這樣,大家相信書中其實還有許多沒說完的故事。 當然,以一個家庭教養孩子二十年的過程看來,瑣碎的故事不會少,但是,當「天下文化」從二十年來的札記中,編選出《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時,我覺得我們家的教養故事已經做了最好的呈現,沒有必要再以續集來補足書中沒有盡訴的片斷。 我很高興「媽媽書」的出版,使我有機會回顧生命中的許多珍貴片刻。但是,我同時也因而感到了一些小小的煩惱。比如說,有些讀者誤以為我是個教養專家,問了許多我不會回答的問題,那些急切大多是「怎麼讓孩子自動自發?」、「如何讓孩子中英文都好?」或「幾歲該做哪些事、學哪些才藝」……一類的諮詢。這些問題把我陷在不答不是,答也答不好的困境中。我真害怕自己因為出了一本書而外行裝起內行,說話有失誠懇,所以,回答問題時總是戰戰兢兢。 教養女兒的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與她們一起生活的過程。我是一個平凡的母親,除了用心於與生活緊緊連結的話語與腳步之外,完全沒有想過該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與準則。生活對我來說質地太細密,父母親給我四十七年的愛與養育,代表的是一萬七千多個實質的日子;而我們與女兒相處的二十年是七千五百個愛的朝夕。那些交織得如此緊密的生活肌理與情感細紋,絕對不是我的文字程度所能給予分析或條理化的,我只能片片斷斷地在故事當中,試圖捕捉並留下當中的愛與溫度。
藏在鍋底的功課
鄧美玲
我很年輕就成家,但三十六歲那年,我的家被一場空難毀了;而我「生平無大志,只想作賢妻良母」的心願,也隨即粉碎。不過,在短暫的十一年婚姻生活裡,我還算是盡心盡力,讓一場人間夫妻的緣份無所遺憾。原以為我這一生必修的「在家」功課,就此算是通過了,沒想到天網恢恢,我離過關還遠著呢!所以,我在喪偶之後的工作幾乎都跟家庭生活、親子教育有關。本來近幾年準備漸漸離得更遠些,但最近糊里糊塗地又被蔡穎卿(Bubu)拉著重新回到家事修習的功課裡。
也不知道是什麼因緣,或者是在這門功課上,究竟還有哪一項需要重修?有一天,讀到Bubu的一篇文章,內容是什麼我忘了,只記得文章附的一張照片,露出了一只閃著亮光的不鏽鋼鍋底。剎那間,我就完全明白了。於是,2007年暑假,我暫時離開工作,到小妹家「上班」,一方面成為品萱、品蓁兩位小外甥女的專任家教兼保姆;一方面循著Bubu家「鍋底」給我指出的一個方向,跟孩子們一起在家事裡重新學習。
有一回,品萱、品蓁小姐妹倆在分擔飯後的清理工作時,妹妹品蓁自告奮勇認養了爐檯和炒菜鍋。她在姊姊洗過碗之後才進入狹小的廚房,我們左等右等,好久不見她回到書房,才發現她埋在悶熱的廚房裡,把爐檯和炒菜鍋刷得亮晶晶。後來媽媽封她為「刷刷達人」。過兩天,品蓁指著又蒙上薄薄一層油漬的鍋蓋跟我說:「我覺得應該每次用完馬上洗一遍,不然到後來要刷得很用力。」我說:「可是有時會想偷懶,怎麼辦?」她想了想說:「也對啦!可是如果養成習慣,就不會偷懶了!」
我在心中暗暗鼓掌叫好,我想她已經在這件工作中探觸到某一種東西,雖然還很淺,但後勢可觀。後來,我在跟她們聊天的時候,把Bubu阿姨的「鍋底」說給她們聽。她們一向尊敬Bubu阿姨,聽到Bubu阿姨連鍋底都刷得晶亮,品蓁就露出了一點「有為者亦若是」的神色。幾天後她到我在北投的家,就趁洗澡時把我被硫磺氣鏽成黑色的浴室水龍頭刷得亮晶晶,還沒忘了叮嚀我說:「當它蒙上一層水氣的時候,就要趕快擦一擦。」
我想,不必我明白指出什麼,她已經有了自己的領悟。
至於我自己的領悟,我發現要連鍋底都刷得乾乾淨淨,在保持習慣的後面,其實更重要的是穩定的情緒。這幾年讀Bubu的文章,我發現她之所以能將繁瑣的家事與教養工作提升到一個藝術的層次,因為她完全不受情緒的干擾。Bubu從母親得到的教誨是這種能力,她給孩子的也是這種能力;而這種能力,都是從家事鍛鍊與親子互動之中綿綿密密地融進心裡,最後形成一種平和穩定的性情。所以她不論怎麼出手都恰到好處。我覺得這種性情是一種核心能力,只要能掌握這個能力,其他的能力也自然會跟著提升上來。如果要選擇一種值得世代相傳的傳家之寶,也許這個能力並不輸給萬貫家財。
Bubu在自序中說:「我一直不願意放棄親自照顧孩子的機會,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心中小小的夢想。我沒有把時間用來為兩者之間的選擇做掙扎,只是努力思量該如何善用每一分時間。我常常工作回家之後還要繼續許多家務,雖然體魄並不是特別強健,卻很少感到累乏。家與工作是不同的愛,我試著從母親這個角色所培養出來的能力與耐力,來兼顧自己不同的夢想。」孩子就在眼前,隨時牽動著你、也映照著你,讓你無法迴避;而很多時候你會忙到沒時間理會自己的情緒,孩子餓了等吃飯,你就得不顧一切、快手快腳趕緊進廚房。如果你善用這樣的機會,你慢慢會發現,唯有投入行動,才不會被沒來由的情緒陰霾絆住;而在保持行動的習慣裡,你也慢慢變得越來越穩定。
至少,這是我和兩個孩子最近幾個月的主要學習內容。
有一次,品萱不知道為什麼心情煩悶,我就邀她挑菜、洗菜,然後從旁指導她全程做完當天晚餐的義大利麵料理。起鍋之前,她試了試味道,覺得還差一點,她建議混入馬鈴薯濃湯的湯底,我同意,結果做出全家一致認同排行第一的口味,她很開心,原先的煩惱早已煙消雲散。我順勢提醒她要學習「不要被感覺拖下去,趕快去找一件事做,把自己拉出來。」我們都知道不容易,但我恭喜她這個年紀就可以開始往這個方向學習,不像我繞了大半生。
讀者當中一定也有跟我一樣,對Bubu好像「天生就會」的各種能力嘆為觀止,而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追趕不上。我想,Bubu是從母親、甚至外祖母給她的教養就開始的,為了早早給孩子累積這種無形的資產,我們就不要瞻前顧後、自怨自艾了,趕快從自己的廚房開始去做吧。
摘自《廚房之歌》序
自序──愛的合聲
蔡穎卿
「媽媽書」出版一段時間後,有些朋友問起我第二本親子書什麼時候會出版?八個月來,我的想法與答案都是:不會再有第二本我與女兒的親子教養書了。今年四月我建立了部落格,陸續貼出了許多舊文章,也許是因為這樣,大家相信書中其實還有許多沒說完的故事。
當然,以一個家庭教養孩子二十年的過程看來,瑣碎的故事不會少,但是,當「天下文化」從二十年來的札記中,編選出《媽媽是最初的老師》時,我覺得我們家的教養故事已經做了最好的呈現,沒有必要再以續集來補足書中沒有盡訴的片斷。
我很高興「媽媽書」的出版,使我有機會回顧生命中的許多珍貴片刻。但是,我同時也因而感到了一些小小的煩惱。比如說,有些讀者誤以為我是個教養專家,問了許多我不會回答的問題,那些急切大多是「怎麼讓孩子自動自發?」、「如何讓孩子中英文都好?」或「幾歲該做哪些事、學哪些才藝」……一類的諮詢。這些問題把我陷在不答不是,答也答不好的困境中。我真害怕自己因為出了一本書而外行裝起內行,說話有失誠懇,所以,回答問題時總是戰戰兢兢。
教養女兒的工作對我來說就是與她們一起生活的過程。我是一個平凡的母親,除了用心於與生活緊緊連結的話語與腳步之外,完全沒有想過該去尋找更有效的方法與準則。生活對我來說質地太細密,父母親給我四十七年的愛與養育,代表的是一萬七千多個實質的日子;而我們與女兒相處的二十年是七千五百個愛的朝夕。那些交織得如此緊密的生活肌理與情感細紋,絕對不是我的文字程度所能給予分析或條理化的,我只能片片斷斷地在故事當中,試圖捕捉並留下當中的愛與溫度。
再平凡的母親也會有一套照顧孩子的生活哲學,讓她們吃飽穿暖、讓她們的生活充滿小小的愉快與穩定,似乎就是我唯一會做、也自信做得很不錯的工作。當苦讀的孩子把埋在書中的頭抬起,撒嬌地問道:「媽咪!今天晚餐吃什麼?」的時候,我雖然自嘆無法為她們讀點書、分擔課業的壓力,卻因為這個充滿期待的問題,而覺得自己與她們有革命情感、同在奮鬥的戰線上。
在身邊被我呵護照顧的孩子終於離家去求學。當遠在美東的費城傳來電子信,緊急求救說:「親愛的媽咪:我買了通心粉和乳酪醬,請教我怎麼用電鍋煮?」看完信,我立刻在電腦中打出一堆字串與叮囑,彷彿那個提問的孩子就在跟前,聆聽著我從廚房發出的耳提面命。這些生活場景,常常使我失去時間與空間距離的體會,忘記孩子與我相隔千里的事實;它們讓我想起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母親,也讓我相信自己永遠都會是她們的生活導師。
當了母親這二十年,我一直不願意放棄親自照顧孩子的機會,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心中小小的夢想。我沒有把時間用來為兩者之間的選擇做掙扎,只是努力思量該如何善用每一分時間。我常常工作回家之後還要繼續許多家務,雖然體魄並不是特別強健,卻很少感到累乏。家與工作是不同的愛,我試著從母親這個角色所培養出來的能力與耐力,來兼顧自己不同的夢想。書中的某些篇章,記錄的就是這二十年來,我從家裡的廚房走入工作廚房的故事與尋夢的腳步。
幾個月來,擬定的食譜改了又改,準備的文章也一再更換,它不像「媽媽書」的進行,只用敘述來分享親子之間的生活與心靈互動。如今這本書是要以不同的元素,具體呈現出我所珍愛的生活面貌──用一道道菜與自己的許多小故事來傳達我所信仰的家庭愛。我但願自己能夠把它做好。
資料要寄給鄭主編之前,我把所有已經拍完的照片瀏覽一次,心裡訝異著它們是如此地不成系統。我的書架上有許多食譜,無論中外出版的書,編輯多半會把食物定在某一種調性上。而我這三十幾則食譜非但無國籍,也不連結物產或季節;又因為照片不是在棚內拍出,所以也顯得場景非常不一。
我端坐桌前,帶著幾許不安,又把書稿、照片與做法全部從檔案中找出,仔細閱讀,並回想這幾個月來斷續的整理與記錄。突然之間,我覺得寬心了,因為這些不成系統的食譜與不夠完美的照片,才是我們家飲食生活的真面貌。
我們到處為家,總在新環境中奮鬥。生活中努力的目標,就是讓家非常像家、讓家裡的餐桌無論豐儉都是心靈真正的享受。無國籍的料理與就地取材的烹調,是我們適應生活的實況。照片有些在新加坡家、有些在台南家拍成,它的無法一致或不夠專業,也正是陸續成章的必然結果。這不是為出書而寫的食譜雜記,而是重整生活記錄的呈現。那些或許雜亂但真實的紋路,無法,也不應該被唯美地抹去。
我原本最苦惱的部分是食譜做法的書寫。雖然我做菜的方法很科學,但調味卻很自由。要一筆筆寫下這些份量與步驟,比不上在爐前灶下真正動手來得有趣。但是,就在我真正開始寫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心裡有一種熱情,我的眼前似乎出現了一群朋友,他們認真地等我說清楚那些並不難,只是對他們來說或許不熟悉的工作。我忽然很想很想把它說好、說清楚,不要辜負了那些期許的眼睛。這種溫柔的感動在下筆時一直陪伴著我,彷彿這廚房之歌也有了愉快知心的唱和。
這本書的三十則小故事,有大約一半是母親贈我的生活之歌。我似乎總是與她一起在廚房工作時領受最多的教誨。那些叮嚀因為都是在廚房裡邊做邊說,所以特別容易接受,這也許就是我至今還牢牢深記的理由。那些幸福的叮嚀在建立起小家庭後,很自然地就在繫上圍裙、走入廚房時,喃喃以自己的嗓音低吟在丈夫與女兒們的生活之際了。
每一個家都有一個廚房,每一個廚房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愛我的廚房,期待分享過這些故事之後,你也會發現自己的廚房中有許多可愛之處。
摘自《廚房之歌》作者序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