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2014)正式啟動,是台灣能否升級已開發國家的關鍵。
台灣從1990年代開始推動教改,一元化的聯考制度轉變成多元化的入學方案。教改二十年,除了教育體制及人員的轉變,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教育的思維,也必須改變。
這是一本揭示『當考試不再主導「學習」方向,我們要如何重新找回「學習」的價值?』的書。本書透過觀念的分享與提問,給高中生、大學生及家長們一些思索未來的建議。
他是每個父母都渴望養成的好孩子,
是所有老師、所有學校都希望教出的優等生。
他從小到大以念書、考試為己任,以得高分為目標;
他是主流教育體制最典型的示範,是唯有讀書高的代言人。
而當他取得高學歷,投身公職,
理當以自身所學,從此一路平步青雲,他卻開始思考:
我所接受的教育之路,真的是我自己要的嗎?
父母、師長、學校,他們給的,都是對的嗎?
現行教育體制所安排的,真的都是最好的嗎?
這本書是一個主流教育模範生的反思,
也是對所有現行教育概念與教育體制最強烈的發問,
更是對所有在學學生們最直接的提醒: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推薦序] 「探索和選擇」是最值得更多心思和力氣的事_朱平
[推薦序] 要觀察世界的改變,更要負責地評估自我_嚴長壽
問卷 你該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了嗎?
前言 是時候,該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了
自序 一個主流教育模範生的反思
●關於升學,我有疑問
01 考不上高中,才讀高職?
02 為何執著讀X中?
03 大家搶的一定好?
04 選擇大學科系前,你有做功課嗎?
05 你選的是你要的嗎?
06 百大、頂尖好在哪?
●關於學習,我有疑問
01 生涯規劃有用嗎?
02 有什麼輔助工具或方法?
03 「學以致用」只是神話?
04 文憑是一切的保證?
●關於自我,我有疑問
01 我怎麼可能掌握自己的學習?
02 念書就好,為什麼要有一技之長?
03 去哪裡提升實務經驗?
04 幹嘛還要學英文?
●關於幕僚,我有疑問
01 爸媽該提供什麼幫助?
02 學校應該做什麼?
03 只靠輔導老師可以嗎?
04 十二年國教,到底會怎樣?
結語 自己走出的學習之路最紮實
無疑地,父母都希望子女進好學校,每個學生也都希望讀到好學校。
這當然不只是學費的問題。高中職三年、大學四年,是人生的菁華學習歲月,若學到了紮實的知識與能力,一輩子受用不盡。相反地,若是這幾年在學校根本學不到東西,或是所學與自己特質不合,甚至無法實用,損失實在太大。
過去,判斷「好學校」的方式好像很單純。明星學校一直是那幾間,熱門科系也是有榜可查。現在,還是這樣嗎?
社會快速變遷,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沒有變化嗎?教育環境與過去不同,明星學校和熱門科系不會變化嗎?每個學生的特質與才能不同,你和你的同學,目標科系和小強應該一樣嗎?
答案很簡單也很明確:不。
挑選好學校,不再能只看它傳統的明星地位,更要看它現在的教學品質、教學內容。認定什麼是目標,更要看自己的特質與長才,才不會葬送了自己。
在你的心中,高中只有好壞的分別嗎?你認為高中可以被畫在一條數線上,右邊指向「好高中」,左邊指向「爛高中」,而各高中可以座落在這個數線上,輕易地比較排序嗎?
事實上,各所高中之間,有許多不能比較高下的「不同」,而且在十二年國教推行之後,日後還會愈來愈不同。在看高中的時候,我們愈來愈不該問「優劣」,應該要問「合適度」。
高中最粗略的分類,就是一般高中和綜合高中。全台灣約有一百零七所綜合高中,綜合高中是指同一個學校之中同時有教知識學科的高中部,又有包含部分技術課程的高職部。通常綜合高中的運作,是高一實施不分科教學,在高二開始,依高一的學習情況再判斷,適合讀高中或是讀高職。綜合高中的好處在於,讓學生多一年探索自己的特質,再決定走技職或是高中。在國中畢業時,對本身才能還不肯定的學生,綜合高中也許相對是個好選擇。
綜合高中彼此之間性質差距也頗大。某些綜合高中的技職部,專攻商業、資訊、應用等比較「軟性」的科別,例如明道中學;某些綜合高中,設有電機、機械科等技術門檻較高的科別,例如泰山高中或二信高中。此外,熟悉技職體系的人多半建議:若在國中畢業時已經確定要走技職,最好直接進高職;因為高職的師資、課程深度和完整性都比較強,綜合高中實習課也比較少,對技術的磨練不如高職紮實。
而相對於綜合高中的一般高中,也不宜用過去的「入學分數」、「升學比例」粗糙武斷地認定孰優孰劣。第一個因素就是資優班的設立。從一九八四年起,台灣的高中開始設置資優班,起先只有北一女中、師大附中、建國中學,與所謂的「明星學校」高度重疊。此後,其他學校漸漸也開始設置資優班,而且不限於傳統的「明星學校」,例如南湖、成淵、西松、明倫等學校;資優班的性質也由數理,增加了語文、人文社會。曾有西松英文資優班學生的家長和我談起,因為她的孩子對語文特別喜好,進入語文資優班後,受益於充實的資源與優秀的師資,在英文上進步得比一般高中生快得多。
近年來「明星高中」效應不斷減弱的另一因素,乃是「特色高中」設立。舉例而言,位於桃園的大園國際高中,是全台第一所教育部指定的外語特色高中,有德、日、法、西語教學。新生入學之後,除了英語是共同必修科目外,還要從德、日、法、西語之中,選擇一門當必修,每週五節課。師資包括七位專任第二外語教師,從零開始教導學生新的語言。其畢業生的平均水準,幾乎同等於主修該語言的大二學生。為營造外語環境,大園高中積極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在大園高中的本地學生,只要邀請外國同學出去玩,還可獲得學校贊助,回來要寫報告,記錄與外國朋友對話的心得。根據二○一二年統計,大園高中全校超過一千名學生取得日語檢定、歐語檢定A1以上之證照,無疑十分驚豔。
另一所經營成效廣受肯定的特色高中是台北市麗山高中。麗山高中以「發展科學教育」為首要任務,在實驗課程投入極大心力,從儀器到教學細緻度,幾乎可媲美部分大學基礎科學課程。麗山高中的學生,從升高一的暑假到高二,必修「專題研究」課,由實際案例,學習如何從發崛問題,到蒐集資料、規劃實驗、分析結果。更有甚者,專題研究不只適用在教室裡,麗山高中的所有課程,教師都訓練學生將研究的能力,運用在解答生活中的問題。舉例而言,麗山高中的老師,會鼓勵學生運用線性代數計算手機費率,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案,或是將家中不用的電器拆卸觀察。
麗山與大園這兩所學校的例子,都證明特色經營的高中,比起升學率高的明星高中,也許能帶給學生更深、更長遠的益處。
今日,高中已經呈現多樣風貌,不能輕易以「優劣」比較,而這個趨勢,會在十二年國教推行之後更加明顯。十二年國教政策下,各高中將有更大的自由空間,設計有特色的課程與制度;許多高中也藉這個機會,引入大學或是實務機構的資源,讓這學校更顯得與眾不同。
目前有數所高中積極推動學校特色。例如延平高中與國泰綜合醫院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規劃合作教學,除了醫師可能到高中指導生命科學相關的專題實驗,醫院的研究人員也可能到延平高中指導學生實驗技巧。大安高工將引入台大、台科大、北科大、企業界實務人士的經驗,一同教學。光啟高中則將設計課程,深入探討國際志工、國際文化、國際生態環境及全球公民等議題,讓學生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觀。台南一中則計畫用實驗和報告取代月考。
確實,目前「特色」課程,規劃最勤的,仍是傳統的明星高中。例如台南一中、建國高中、北一女中、師大附中。但是,正如前文所說的,「特色」不代表「優良」,有特色課程設計,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如英文諺語所說:你的牛肉對別人而言可能是毒藥。適合人文與社會的學生,若進入自然科學為特色的學校,可能對於課程適應不良,而且可能因為在同學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受盡挫折與喪失自信,也可能錯失展自身長才的珍貴時機。
除了考量適才適性,目前各校在十二年國教下,一窩蜂規劃特色教學,到底是否務實有益,誰也不能十分肯定。北一女計畫設計領導、寰宇、創意思考的特色課程,會不會陳意過高?建國中學宣稱其特色課程的重點是群體生活能力,情緒管理、開發軟實力,會不會又流於虛浮?這些明星學校,為了維持六成至八成的「特色招生」比例,大量設立特色課程,未來五、六年都將會是「實驗階段」。實驗成功了,是創新,若沒有成功,就是拿學生當白老鼠,流於虛有其表,浪費資源與時間。明星高中勇於實驗的精神,值得感佩,但學生在選取學校時,也許更該多了解一下,那些傳統明星高中以外的其他學校──也許它們更適合你。
謝宇程
在書店裡,「升學教育」類的書架上,各類琳瑯滿目的書籍,教導讀者如何在學校考試中名列前茅、如何在升學中佔盡優勢、如何進入明星高中與大學,甚至如何進入歐美名校。我不禁疑問,此時此刻,面對未來,升學,還是唯一的成功之路嗎?在這條路上直線前行,就一定能通向個人幸福、出人頭地、貢獻長才的康莊大道嗎?不是走在升學這條路上的人,他們的人生就比較不完整嗎,他們就離「有價值的人生」比較遠嗎?
我們都很怕輸在起跑點,雖然我們都不知道哪裡是終點。
從小到大,我都是教育主流思維的信徒。我相信讀書、考試,相信分數、相信名次、相信明星學校。我從沒有想過這是可以懷疑的,也不曾想過自己可以有,或應該要有「第二選項」。我相信若我努力地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這些努力日後會等量地轉換成我的成就。
我一直以為,考到高分可以讓我愛選什麼就選什麼。但我從沒想過,當我「隨波逐流」地獲得高分,我其實只能「理所當然」地去選擇那些主流認知我「應該」選的項目──除非我清楚自己要什麼、且堅持自己所要的;如果我要的和主流認知不同,我還得經過一番抗爭。我以為高分可以讓我擁有更多選擇,讓我擁有表達自我意志的機會,殊不知,在沒有認真替自己思考的狀況下,高分只是一條早已鋪好的窄路。甚至,分數愈高,選擇愈少。
高中要選類組時,我認為自己似乎適合接觸一類組的文科與社會,但父母希望我讀三類組,日後成為醫生;最後我卻選擇二類組,原因說來有點荒謬,大略是「相加除以二」的意思。
我努力地讀物理、化學、數學,聯考時的分數也很高,但是為了取得高分而反覆練習做題目的經驗讓我極為厭倦。我從來沒想過要成為工程師,所以不進工程類科;我擅長解題,但對自然本身卻沒發展出太大好奇心,自然類科也不是我的選擇。在考完聯考一直到交志願卡的短短時間中,我左思右想,想到張忠謀這樣的企業家對社會很有貢獻,於是我選擇工商管理系的工業管理組。
及至進入工商管理系,我慢慢地發現,這個科系教給學生的,似乎不是「如何當對社會有益的企業家」;張忠謀和郭台銘成為成功的大企業家,也並不是靠熟知管理知識。但畢竟讀書考試是我的強項,對於系上的課程,我仍然努力學習,也取得了對應的高分。但我仍然疑惑:商業或管理是我合適的走向嗎?讀這些書,就能讓我當個成功的商管人才嗎?
在大學即將畢業的時候,我發現社會、政府,仍然是自己最關心的領域;我也打從心裡覺得,需要有人投入改善它,希望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力量。於是我又改了主修的方向,並且在芝加哥大學研究所讀了碩士,回想起來,這其實更接近我中學時代本來就關心、愛好的領域。學成回國後,我選擇在政策相關領域工作四年,做政策分析和研究報告給決策者參考──如果他們有參考。
在工作的四年當中,我常回想起之前看似順遂,但實則感覺漫長的學習生涯。我認為自己付出許多努力,也得到不少主流社會最愛的肯定──我很聽老師的話、我很用功讀書、我讀的都是大家眼中最好的學校。但我常常疑惑,在這些努力和曲折之後,我得到我所想要的嗎?有時候,我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看著我正在寫的、不見得有人讀的報告書,想著:這就是我過去一張張風光的考卷、獎狀、學歷所換來的嗎?我知道自己做這一切,不是為了向誰炫耀,也不是要得到什麼肯定,而是希望獲得一個為世界付出的機會。但如今,我幫助了誰,我造成了什麼,為什麼我沒有做得更好?從小許多人讓我相信「好好讀書,以後做大事」,我也做到了「好好讀書」,然後呢?
在我高中決定放棄社會領域前,我是否應該多思考一下?在我選工管系之前,我為什麼不先了解它到底在學什麼?在我選擇雙主修植物系之前,我是否應該查一查資料,了解一下這個領域的走向?在我學習管理和政策時,僅僅在教室聽課、閱讀國內外書籍,是否就足夠讓我成為「更能做事」的人?
我不會說自己在高中階段寫的物理、化學習題都白寫了;我也不認為工商管理系和植物系的學習對我都是浪費。但我也很清楚,這一路的摸索和跌撞,並不是很有效率的方式。也許,我花太多時間和心力,只為了取得分數、排名、學歷,而沒有用最正確、最完整的方式,進行我的學習。如果我在埋頭讀書和考試之外,多花些時間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各科系的所學內容,應該可以減少一些迷惘,減少一些學習後又放棄的挫折。
於是我決定試著寫下這本書,但我的本意並不是要鼓勵家長和學生與老師唱反調,也不是要大家無視或敵視教育制度。不可否認地,我是主流學習成果養出、享受既得利益的模範生,然我卻是一個回頭疑惑自己養成過程的模範生。我希望藉著自己的經驗,來討論如何及早認識世界與自己,如何在學習之路上做出更好的判斷。在一切以分數為前提的教育體系中,我們花了多少資源,只為了讓學生答對一題考卷上的題目?但我們又花了多少力氣,鞭策自己或教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回答人生更長遠、更重大的題目?
我們會說「走過的路都不白費」,那是因為我們已經學會了用成熟的態度去看待、去安慰自己走過的曲折。然事實上,很多人就此陷入無盡的摸索,到老方感嘆沒有做過真正屬於自己的選擇,一生徒勞。我相信自己絕對不是唯一走過冤枉路的人。在教育體系之中,可以走的路有很多,學習的方式與心態也有很多,社會的主流思維不足以指導每一個人,自己人生的嚮導,最終還是得由自己來當。我們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教育部長。
(摘錄自序文,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
認識宇程是最近一年的事。
最初是在Red Room(紅房,www.redroom.com.tw)的幾次聚會中,發現到他對寫中英文詩的天份,以及那真情畢露並帶點感性的聲音。而每次在Red Room上看到宇程,我都感到很開心,因為這代表有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開始參加Red Room,並發現他們原來也有其他選擇。只要每個月來一次Red Room,就能讓自己再一次喚醒那可以被熱情所感染的赤子之心。
有一天,我問宇程:「你最想做的是什麼?」他提到,在「親身體驗」台灣的教育制度後,他有很深的感觸也想做一點事,於是決定開始寫一本有關台灣教育的書,這的確讓我很驚訝。
「若你不滿意所看見的現狀,開始行動讓新的事情發生。」
(If you don't like what you see, go and make something happen.–Seth Godin)
已經有許多學者專家對台灣的教育(尤其技職教育及大學改制)提出許多的建言;沒有人不知道台灣的教育問題在哪兒,也知道該如何改,卻只是因為政治意志(political will)及選舉文化,沒有任何人可以作改變。我有一位尊敬的好友--嚴長壽先生,是台灣的真正英雄,雖然我對台灣的教育制度並不了解,但他寫的書《教育應該不一樣》絕對是台灣教育改革最重要的經典之一。嚴先生在台東均一小學的努力,也讓我們這些只講不做的人汗顏慚愧。我介紹宇程給嚴長壽先生,他也非常高興看到年輕人能開始自發性檢視台灣的教育,並提出自己的看法與主張;宇程由他自己經歷過「受教育」的心路歷程,再一次提醒大家明白一件事:「每個人是不同的」,因此,「探索和選擇」是最值得學生花更多心思和力氣的事。
我最高興的是看到宇程用心介紹Coursera,並且不怕談老調地再次強調英文或第二外文的重要。
正如泰格爾的名詩,宇程說:「世界最遠的距離,不是你進不了哈佛,而是把哈佛老師搬到你面前講課,你卻不懂英文。」
宇程希望他這本書能成為學生學習、探索與選擇的助力。
我則認為最該看這本書的是父母親,讓您的孩子決定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主動地決定並想到自己的「學習政策」。在現代的網路生活裡,沒有任何的教育體制能阻攔真正想學習的人!
建議現在做父母親的朋友看完《做自己的教育部長》後,就放手讓您的孩子自己學習承擔自己的選擇,是時候讓孩子自己學習自己的教訓。聰明的學生,不妨將這本書放在家中,讓父母親意外閱讀到,說不定你就可以當上自己的教育部長。
生意人.悅日人.漣漪人
紅房Red Room共同創辦人 朱平
回顧過去因為教育政策過度鬆綁,導致無特色、無競爭力的大學虛設林立,加上為了因應評鑑制度的要求,就在短短數年間,台灣原本各有專精的專科學校紛紛加入升級行例,從專科變成學院,再由學院搖身一變成為大學,以致主題特色盡失,更因此在短期內創造了假想的教職巿場需求,造就國內外許多為謀教職所形成的「速成博士」。而今,技職學校為求多元入學而加入大量學術課程,導致專業技職教育體系幾乎完全瓦解及師資斷層等現象。我們一方面可從就業市場明顯發現「高學低就」及薪資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卻也看到專業及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的窘境。因此,我觀察到眼前的整個台灣,不論從老師、家長及學子,就像宇程書上所描述的,是一群被關在籠子裡的白老鼠,奮力向前的結果,卻發覺轉了半天仍在原地踏步,走不出已然扭曲變形的教育牢籠。
經多年觀察後,我忍不住在二○一一年寫了一本《教育應該不一樣》,引起各界廣大的迴響與探討。如今謝宇程則是先代表家長對台灣的教育現況,做了一趟廣泛的探索之旅。這本書雖然以非常勁爆的「做自己的教育部長」為題,但我相信他所要傳達的,並非要家長或學生自己真的取代教育部長的角色,而是任何的改革都要經過長期的討論規劃、訓練執行及行政程序等過程。
以上所提出的問題,都不是一天所造成的;當然,現任的教育部長,也無法在短期之內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孩子的教育無法等待,更沒有任何一代的孩子應該被犧牲,我們當然也不能只是空等教育政策的改變。對於目前在現有體制下受教的學子及家長而言,套一句最簡單易懂的名詞來形容,就是必須在政府「穿著衣服改衣服」的過程中,在改革走向穩定之前的關鍵時刻,面對這樣的現實與調適期的無奈,由自身做起,觀察世界就業發展環境的改變,先一步自我負責地審慎評估、了解自己,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
此外,從政策面,我也想藉由宇程這本書的出版,對決策者做以下的呼籲:
第一,政府必須把過去以保障老師工作的導向,轉變為以學生生涯發展及國家永續競爭力為目的的方向。我們的教育已經過度保障老師的權益,甚至到了良莠不分、淘汰不易的地步,卻忽略隨著時代的挪移與教學工具、環境的改變,未能有效提出與時俱進的學習內容,延宕不決的結果,最終將會犧牲掉孩子與國家的未來發展。
第二,過去許多科技大學之所以快速的學術化,其實大多源自當時的評鑑制度,而政府目前仍握有兩大主宰方向盤的利器,一為評鑑,二為補助,只要政府掌握住正確的方向,重新思考修正評鑑制度及補助方法與對象,則必能收風吹草偃之效。
由於這本書大多是針對家庭正常且對未來有所選擇的對象而寫,因此,我想同時從偏鄉的角度來向政府及社會呼籲,在K12決定沒有排富條款的同時,卻沒有訂立任何對偏鄉弱勢的濟弱條款,如此一來,單憑考試成績,不論專業能力、品格操守及工作積極熱忱與否的公職高普考評選制度,幾乎已經被有補習能力、有經濟耐力的家庭所壟斷,而目前偏鄉技職學校普遍缺乏與在地文化連結,加以專業技師難聘,以致專業教學內容也顯然不足,在這樣表面式的公平化下,無疑扼殺了弱勢偏鄉學子的就業管道,使之永無翻身之地。在此沉重地呼籲政府,必須讓偏鄉弱勢的技職學校能夠針對在地特殊的文化背景,提出可發揮在地優勢的教學內容,為偏鄉學子創造新的生存之道。
教育問題是國家未來競爭的命脈,也是青年品格、視野開展的關鍵要事,衷心地盼望隨著《做自己的教育部長》出版,以及更多討論的延伸,最後能將台灣青年人的未來,指向一條具有永續未來的康莊大道!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嚴長壽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