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黃達夫,病人有福了
1999年,黃達夫的《用心聆聽》引起醫學界的熱烈迴響;
兩年後,他再次振筆疾呼,
開出「正確的醫療才是最經濟的醫療」這張處方箋,強調醫療品質的重要性,
黃達夫院長希望透過本書,能將正確的醫療觀念往外傳播,
讓國內的醫療環境更加健康,國人的健康也能獲得更大的保障。
因為黃達夫,病人有福了
1999年,黃達夫的《用心聆聽》引起醫學界的熱烈迴響;兩年後,他再次振筆疾呼,開出「正確的醫療才是最經濟的醫療」這張處方箋,強調醫療品質的重要性,黃達夫院長希望透過本書,能將正確的醫療觀念往外傳播,讓國內的醫療環境更加健康,國人的健康也能獲得更大的保障。
序 愛心、熱誠與貢獻 宋瑞樓
自 序 讓和信成為台灣醫界的「對照組」 黃達夫
前 言 細雪
第一篇
第一章 做個好醫師
醫療專業,專業醫療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醫師
主動做事的精神
追根究柢、據理力爭的精神
耐心聽病人的心聲
臨床教育的內涵
醫學的藝術
滿頭大汗的醫師
愉快的合作的關係
第二篇
第二章 追求醫療好品質
台灣醫界的信條,是什麼
醫療e化後,病人更有福
病歷品質反映醫療品質
人非聖賢,故須戒慎
轉診的精神
以病人的福祉為優先考量
談李前總統赴日就醫
第三篇
第三章 改變國內的醫療制度
九○%的病人不必看醫師
天下哪有白看的病
三分鐘的門診是全民期待的醫療嗎?
門診行為反映生命尊重的程度
健全健保,保障醫療品質
醫院評鑑的標準
醫院規模和醫療品質
從健保資料分析數據,讓資訊更透明
合理門診量
向善提升,需要全民的參與
興利而非除弊的制度
第四篇
第四章 釐清觀念
積非成是,阻礙進步
醫病關係是相互的體諒
體悟知難行易的哲理
誰在決定台灣人的價值
花錢買希望,值不值得?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後 記 最美好的禮物
附錄一 做一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醫師
健保制度下醫院經營者如何保障醫療品質
附錄二 對照組 黃崑巖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醫師
最近有一項針對醫學院學生的調查,引起不少討論。這些醫學生對於未來工作的期待,是每天只要工作五到八小時,但每個月可以有二十萬元的收入。
在一般人看起來,這樣的要求是有點「付出太少,要求太多」,這和當今社會上普遍對於醫師的評價,或許也是相去不遠。但我要說,如果醫學生真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進入醫師這一行,可能會大失所望。或者,我可以斷言,有這個想法的人絕對不可能成為一位好醫師。
當醫師的基本條件 當然,我們要承認醫師這個行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首先,他必須要有一定的聰明才智,才可能進入醫學院,而醫學院的課程也相當繁重,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精力才可能完成。
另外,醫師必須有妥善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病人如果生你的氣,或不接受你的治療,你不能掉頭就走,還是要耐心的解釋,尤其是當這個治療會影響病人的生命時,更要設法說服他。這個溝通能力也適用在與其他醫事人員的合作上,你必須要有協調團隊、促進合作的能力,才能使病人得到最好的照顧。
所以,醫師本來就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他的IQ和EQ都要有相當高的水準,而且,修養要好,處處要為病人設想,要給病人方便。但這麼一來,要把自己及家人的地位擺在那裡,這就是個人要處理的一個很大的挑戰了,要靠自己去調適。 當醫師該有的心理準備 醫師所面對的,又常常是一個人最重大的生命問題,這個特性,使得醫師的工作必須時時都很謹慎,一點都不能鬆懈。
因此,醫師不能像藝術家或作家一樣,有時候,可以停下脚步來,尋找靈感。當你有醫師職務在身時,就一定要設法達成這個職務所交付予你的責任。當病人需要你時,你就要出現,即使是三更半夜。銀行家不會在半夜被存款人叫醒,要求緊急提領五百萬元現金,但醫師卻必須隨時準備處理病人突發的狀況。所以,身為醫師,本來就有一些職業上特殊的限制,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
「錢多事少離家近」是近來很多人愛說的話,也是他們對工作條件的要求。在收入方面,基本上醫師不會是太有錢的人,永遠比不上企業界、電子業界的主管或是不久前的網路新貴,但要維持一家衣食無憂的生活,應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衡量醫師每天的工作時間,必須處理的事,必須承擔的責任和風險,醫師有較一般職業高的收入是合理的。至於離家近不近,事實上,為了工作方便,最好是把家搬到離醫院近一點的地方。
所以,你的住家,你的生活方式都必須隨著工作的特性來做調整,甚至,你的家人也要跟著你一同適應,你的結婚對象一定要瞭解這個行業的一些限制,例如,醫師無法在固定時間上下班,有時候,自己做主人請客時,卻無法離開醫院,變成缺了一半主人的宴會,會是件很掃興的事情。你的另一半都要事先瞭解這些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後才不會有怨言。
所以,在進入醫師這一行業之前,都要有這些心理準備,才能走得下去。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要有興趣、有熱情,否則,這個全年無休,收入又不是頂好,限制又那麼多的工作,很難讓你無怨無悔的做下去。 台灣的醫學生普遍沒有足夠的認知 台灣的醫學系招收的是高中畢業生,和美國以大學畢業生為招收對象足足早了四年,我想,高中生,尤其是台灣這個教育環境的產物,很難在這個階段就瞭解自己的興趣和志向,但卻必須做下足以影響他們一生的決定。目前的醫學生大多只是因為成績達到了進醫學院的要求,所以就理所當然的,帶著父母、社會的期待,進入醫學系就讀,至於,是否志趣相投,則很少仔細思考過。 高中畢業就進醫學院,確實是不夠成熟的年紀,澳洲本來也是這樣的學制,但最近他們已決定全面改成大學畢業後,再選讀醫學院了。
台灣一定有不少醫學生進入醫學院後,才發現不適合,但因為家人、社會的壓力,真正中途退出的人少之又少,也有不少人可能看在「高收入」的面子上繼續讀下去,他的目的就只為了領到執照。這些人在未來的執業生涯中,就很不容易把照顧好病人做為人生的目標。 最近在醫學院的評鑑工作中,我就碰到不少醫學生抱怨,醫學生的日子很苦,認為再這麼辛苦下去的話,就不想做醫師了。但真正有勇氣退出的人畢竟不多,結果這個社會才會有這麼多不很賣力、又不很快樂的醫師。這是當前國內相當嚴重的社會現象,所以,如何在進入醫學院前能讓他們看清楚自己,是很重要的。而對醫學院和整個社會而言,如果能選到合適的人進醫學院,當然可以避免不少社會資源的浪費和社會成本的損失。
我對醫學院招生的建議 未來醫學院在招生時,都要加上面談這一項,面談不是口試,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聽說現在已有補習班在教人如何應付口試,但面談的目的是希望發現這個人的性向是否合適擔任醫師。譬如,從閒聊中問他,平常都做些什麼事?
有技巧的面談主持人應該能分辨一個人是被逼著去做或自動自發的去參與一些社會服務的工作。或者,問他,如果你在公車上讓座,對方卻破口大罵時,你怎麼處理?你會怎麼想?這時,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有沒有幽默感,是不是凡事往好的一面看,而不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所以,醫學院的面談就是要發掘一個人是否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做人是否真誠,人格是否健全,是非判斷能力好不好,價值觀如何等。
我覺得有一些事是目前可以做的,好讓多一些合適的人選擇醫療這個志業。
第一,在選擇醫學系前,多讓他們瞭解未來工作的真相。這份工作並不是高收入、工作輕鬆愉快的,很可能是和他們的期待完全相反的情形。
第二,當今醫學界要嚴格自律,把是非分明白,才能讓年輕醫師認清楚誰才是值得學習的典範,並且醫學院和教學醫院要加強醫學教育的內涵,更加强調醫療的基本精神是照顧病人。
第三,是往制度的改革著手,延後醫學院的入學年齡,像澳洲一樣,全部改為學士後申請。當人格較為成熟時,再決定是不是要以醫師為終生志業。
如此,國內才會有更多稱職、負責任、有愛心,且是樂在工作的醫師。
摘自《用心,在對的地方》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