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恆常上演著各種悲喜劇,
投身醫學這一行的醫界人士, 看盡了醫學世界的人生百態,
觸動了隱藏在冷靜、嚴謹的外表之下,那一顆細膩、柔軟的心,
於是,在筆鋒注入了人性關懷,寫下對生命最深刻的感動。
《醫學這一行》選錄三十一位醫界人士的三十九篇文章,作者群從菜鳥醫生到資深教授,分布各年齡層,各有專攻的領域,加上服務醫院的樣態大不相同,他們從醫學生涯中擷取的片段自然也風貌殊異,或有趣、或感人、或嚴肅、或開闊……,包括「行醫這條路」、「診間的哲思」、「醫病浮世繪」、「心靈處方箋」、「醫療的藝術」、「白袍的省思」等六輯。
藉由醫界人士從字裡行間流露的對病人的關懷、對醫學的省思,乃至對人生百態的觀察,引領後進探索醫學的深遂與使命,也讓一般讀者得窺向來披著神秘面紗的醫學這一行,進而體會醫者之所以令人尊敬,並非是高社經地位,而是長期的投入、深刻地反省與不斷地精進,贏得患者的信賴與託付。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客座與兼任教授,目前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並擔任《科學人》編譯委員。已出版著作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及《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三本,譯著有《人體生理學》、《潘朵拉的種子》、《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等二十餘本。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台灣大學管理學院EMBA生物科技組肄業。現任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曾任署立台北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
花蓮慈濟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日本千葉大學醫學博士。現任韓內科小兒科診所負責人、台大醫院內科部、成大醫院急診部兼任主治醫師、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學術發展基金會董事、國立成功大學諮議委員、台南市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董事長。曾任哈佛大學老人醫學教育中心教育訓練結業、台灣基督教青年會(YMCA)全國協會理事長。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一科主治醫師、曾任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
加拿大威斯康辛州協和(Concordia)大學比較倫理學(生命、社會、生態)博士。現任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社會醫學科主任、醫學人文及倫理學教授。曾任加拿大莎省大學教授。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福樂神學院宣教學碩士、台福神學院道學碩士、三一國際大學文化間研究博士。現任東安台福基督教會主任牧師,曾任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恆春基督教醫院院長、路加傳道會總幹事。
德國波昂大學醫學院及神學院。現任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曾任天主教會傳教士、花蓮門諾醫院及台東聖母醫院主治醫師。
台灣大學護理系畢業、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碩士(主修腫瘤護理)及博士(主修臨終照顧)。現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教授。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得主。
二十八年前開始推動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著有《一個護士的碎記》,譯有《活出意義來》、《幽谷伴行》(皆由光啟出版社出版)。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台北捐血中心負責醫師、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兼任講師。曾任國泰綜合醫院內科主任、血液腫瘤科主任。
1939年南投草屯出生,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醫療政策與管理碩士。他是享譽美國的腦神經外科權威,也曾是雷根總統隨行的指定醫師,有「Doctor's Doctor」雅稱。
1993年,受門諾醫院創院院長薄柔纜醫師的感召,毅然放棄在美國的一切, 返台接任門諾醫院院長,承接照顧花蓮民眾的責任。
1996年,設立門諾社會福利基金會,為獨居長者、身心障礙者提供完善的居家與社區照護;並帶領門諾醫院籌建壽豐老人長期照顧社區,陸續推展失智與失能長者的照護。2012年獲頒厚生基金會「第二十二屆醫療奉獻獎」。
22年來,他不單傳遞與實踐「為弱小的弟兄服務」的精神,更身體力行參與「醫療倫理」的教育工作。現繼續從事慈善及宣道工作。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博士。現任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美國海軍醫學研究院研究員、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醫科大學榮譽教授、台大醫學院客座教授、成功大學醫學院創院院長及教授、美國霍普基金會顧問。 著有《莫札特與凱子外交》(中華日報出版)、《外星人與井底蛙》(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出版)、《醫眼看人間》(天下雜誌出版)、《醫師不是天使》(健行文化出版)、《SARS的生聚教訓》。 他非常關心國內醫學及一般教育的人文內涵,今年2月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曾以「何謂教養?」問題引起大家省思。
台灣大學藥學系畢業。現任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曾任台大醫院藥品諮詢中心藥師。著有《基層醫療保健藥品手冊》(衛生署出版)、《藥師說藥》(健康世界雜誌社出版)、《家庭用藥小百科》(允晨文化出版)、《對抗癌症系列》共六冊(康健雜誌社出版)、《神啊!為什麼不給我一個孩子?陳昭姿挑戰不孕命運》(原水出版)
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馬拉威姆祖祖中央醫院骨科醫師。曾任台北榮總骨科部住院醫師、總醫師;屏東基督教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碩士。現任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曾任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醫師、台北醫學院精神科主任、台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著有《醫學的愛》、《台灣醫界人物誌》(以上皆望春風出版社出版)、《台灣醫療發展史》(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出版)、《柏克萊沉思》、《台灣之愛》、《診斷台灣》(以上皆自立晚報出版)、《拯救台灣人的心靈》(前衛)、《醫療、人權、社會》《醫學、生命、愛》(以上皆新地出版)、《飛入杜鵑窩》、《醫師的話》(以上皆作者自行出版)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醫療人類學碩士。現任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應用人類學博士班學生。曾任花蓮慈濟醫院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秘書長。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現任成功大學醫學系教授、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骨科主任。曾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學務副院長 、中華民國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現任西園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曾任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神經精神科住院醫師、美國麻州波士頓哈佛醫學院附屬布列根及婦女醫院神經疾病中心研究醫師、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內科主治醫師。著有《啊!頸背酸痛完全搞定》(原水出版)、《原來我該看神經科》(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出版)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台中榮民總醫院榮譽顧問,曾任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台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文學台灣雜誌社副社長。著有《那天,我輕輕觸著了妳的傷口》(笠詩社出版)、《故鄉的太陽》(台中縣文化中心出版)、《從聽診器的那端》(書林出版)、《那一支受傷的歌》、《漂泊──在醫學與人文之間》(以上皆春暉出版社出版)、《實用胸腔X光診斷學》(力大圖書出版)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台東縣長濱鄉基層醫療工作。曾任蘭嶼島衛生所醫師、高雄縣三民鄉及桃源鄉衛生所醫師。著有《蘭嶼行醫記》、《最後的獵人》、《情人與妓女》(以上皆晨星出版社出版)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現任美國南加大(UCLA)小兒科主治醫師及醫療研究學者、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公共政策研究學者。曾任美國舊金山小兒科住院醫師、美國麥肯錫公司管理顧問、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體檢小組計劃經理。著有《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哈佛醫師報到》(以上皆健行文化出版)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野鵝出版社社長,曾任《健康世界雜誌》總編輯 、健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等各報專欄作家。著有《實習醫師手記》、《失去的暴龍與青蛙》、《賽琪小姐體內的魔鬼》、《蟲洞書簡》、《古典今看》、《漢民族的幽闇心靈系列》、《說女人》、《性.文明與荒謬》等三十餘種。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醫學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及臺北醫學大學兼任教授。不僅是傑出的臨床泌尿科醫師與卓越的研究工作者,同時更是醫學人文通識的專才,致力於推展醫學普及的社會教育,經常受邀在各大學校院演講。並且是知名的專欄作家,最近的寫作興趣偏向於醫學史相關的趣味文章,頗受讀者歡迎。 除了醫學上有百餘篇研究論文發表於國內外期刊之外,也有通俗叢書五十餘種著作,範圍涵蓋了健康、兩性關係、音樂與文學,內容寓教於樂,雅俗共賞。其中《醫者的智慧》(天下文化出版)榮獲「2005年金鼎獎」最佳科學類圖書獎。 化解醫學的嚴肅與奧祕,讓社會大眾親近醫學、增強健康,是他一貫的寫作理念。
高雄縣鳳山市人,台大醫學院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神經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生理系博士。現任長庚紀念醫院榮譽副院長,曾任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神經科副教授、長庚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及教授。 著有《認識腦,保護腦,開發腦》、《醫病更醫心》(以上皆健行文化出版)《走出 頭痛的陰影》(聯經出版)、《巴金森病──認識與面對》(健康世界出版)、《前塵 往事腦醫學──拓荒人與受難人》(遠流出版)
台灣嘉義縣人,台大醫學博士,目前專職寫作。
●侯文詠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houwenyongpage
●侯文詠官方網站:author.crown.com.tw/wenyong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科主任。曾任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醫學院研究員;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院研究員、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住院醫師、科主任。著有《當父母變老》、《多動腦不會老》〈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神經線上的奏鳴(藝軒出版)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現任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著有《心蓮心語:安寧療護與生死學》〈慈濟文化出版〉、《在心蓮病房的故事《一個安寧醫生的手札:在心蓮病房的故事2》《我還活著:在心蓮病房的故事3》、《蓮心安在》〈以上皆海鴿文化出版〉
一九六O年生於南投,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曾任台大醫院、和信醫院及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著有《與自己和好》、《台灣查甫人》、《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以上皆聯合文學)、《創造卓越的EQ──情緒管理與調適》、《憂鬱的醫生,想飛》(以上皆張老師文化)、《臺灣少年記事》(幼獅文化)、《海岸浮現》(平安文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九歌)等。
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現任恩主公醫院名譽院長。曾任台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神經生理學科教授;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理事長、中華慧炬佛學會理事長、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台灣腦中風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顧問、台大醫院神經科主任、台大醫院副院長、恩主公醫院創院院長、《台灣神經學學會雜誌》創刊總編輯、《健康世界雜誌》社社長、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監事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序 讓我們出一本中文的《On Doctoring》 賴其萬
輯一 行醫這條路
1. 當我成為醫師的那一天 羅彥宇
2. 海外醫療服務 張燕娣
3. 滴滴眼淚滴滴金 劉秀枝
4. 當病人變成醫生 謝向堯
5. 意外的人生 黃勝雄
6. 我的菩提道 黃錫信
7. 脫下白袍穿黑袍 蔡茂堂
8. 田園將蕪胡不歸 賴其萬
9. 有福行醫四十年 韓良誠
輯二 診間的哲思
1.殘臂斷指 柯紹華
2.無法遺忘的沉重 王浩威
3.老年病人的悲歌 江自得
4.去去去,去檢查 朱迺欣
5.天堂與地獄:一個精神科醫師兩難的抉擇 陳永興
輯三 醫病浮世繪
1.肉瘤上的玉蘭花 王溢嘉
2.杜鵑窩山莊週記 王智弘
3.畸形兒的陰影 田雅各
4.誤食惡靈的婦人 田雅各
5.我和我的骨癌病人 陳厚全
6.三個爸爸 樂俊仁
7.人子 侯文詠
8.最後一片秋楓 柯紹華
輯四 心靈處方箋
1.聽巴哈,用音樂治療苦難 江漢聲
2.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許禮安
3.給藍院長的一封信 陳昭姿
4.自費處方 樂俊仁
5.一個小兒骨科醫師的生命領悟 林啟禎
輯五 醫療的藝術
1.醫師的四張臉:談醫病關係 李詩應
2.醫學的藝術 黃達夫
3.冥思.病痛的哲學 王溢嘉
4.醫療照護的科學面與藝術面 戴正德
5.疾病治療的美學 江自得
6.身心靈醫治:醫師於安寧緩和醫療靈性關懷扮演的角色 陳榮基
輯六 白袍的省思
1.醫生迷思 潘震澤
2.從SARS醫護人員之落跑看醫學人文教育 趙可式
3.新紀元醫療倫理 蔡茂堂
4.社會學在醫業? 黃崑巖
5.耐心聽病人心聲 黃達夫
6.對人類受苦的敏感度 賴其萬
肉瘤上的玉蘭花
中午,同寢室的幾位實習醫師在宿舍內休息。
這段時間是我們彼此交換在各病房見聞的機會,我們談論的話題經常有著濃厚的嘲諷意味,幾個年輕、健康的人,天天以那些為病痛所苦的人作為話題,本身就具有十足的嘲諷意味。
在悶熱的午後,一短串乾燥的笑聲從寢室的窗口爆出,穿過凝滯的大氣和門廊,在不遠處的太平間迴響,給人一種鬱悶和難過的感覺。
今天中午,林肇華醫師談起他剛到耳鼻喉科病房時,照例對自己的病人先做一番認識。他走進一間三等病室,發現一張病房上居然掛著蚊帳。在病房掛蚊帳本就離奇,更何況是大熱天?蚊帳內躺著一個模糊的人影,他不解地走過去,把蚊帳掀開。
根據他的形容,掀開蚊帳後,他「和病人做瞬間驚惶的瞠視」!出於本能的反應,他急急放下蚊帳,但他馬上覺得後悔,因為慢一步出現的「超我」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原來躺在蚊帳內的,是一個在上頜骨部位長癌瘤的病人,癌瘤巳蔓延到整個臉部,他的臉上全是隨意孳長的癌瘤,有些部位的癌瘤巳經爛掉,露出濕黏、猩紅的肉芽。這幅恐怖的景象,隨著令人撲鼻作嘔的異味,和病人夾在癌瘤中間深陷、難解的眼光一起映現在林肇華醫師的視網膜上,在他的大腦內成形。
這是多麼恐怖的「視覺經驗」,因為事先沒有任何預感,所以在驚惶中,他急急放下蚊帳。但他馬上覺得後悔,一個醫師若對病人的「病痛」怯於正視,對病人將是何等的打擊!
病人大熱天掛蚊帳,一方面是為了減少癌瘤散發出來的異臭四溢,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逐臭的蒼蠅,在他爆裂開來的肉瘤上飛爬,可說是用心良苦。
林肇華所遭遇到的故事,及這個故事引出來的問題,於我心有戚戚焉。前一陣子,我在外科急診處也遇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病人是一位三十歲已婚女性,因左腋附近的惡性肉瘤在開刀後復發,從南部轉送到台大醫院來。她左腋下的復發肉瘤已蔓延到左胸壁及左上臂,好像在左腋下夾著一個橄欖球。主治醫師看過後,判定無法再開刀,只得留在急診處做支持療法。
由於她的肉瘤已潰爛流漬,需經常換藥。而換藥正好是我的職責,記得在第一次為她換藥前,護士建議我戴上口罩,因那惡性肉瘤即使在覆滿層層紗布時,仍可聞到一股撲鼻的腥臭。
我覺得戴口罩對病人是一種侮辱,所以拒絕了護士的好意。
在我用鑷子夾開覆在病人肉瘤上,被血水、惡漬滲透的層層紗布時,那股難以形容的腥臭隨著蔓延開來,我屏息強行忍住,但它仍不斷刺激我鼻孔的黏膜,在把紗布全部揭開,露出那猙獰的肉瘤時,我的意志終於敵不住生理的反應,別過頭去乾嘔了兩聲。
這是非常失禮的動作,但我已盡了我最大的克制力。
我再度轉過頭來,注視眼前這塊無法相信會在人間發生的恐怖肉瘤,在濕潤的肉芽面上,我發現兩隻在其上細細蠕動的白色小蛆。
這個時候,我的腦海裡一片空白,腥臭已不像原先那麼難忍,我一面謹慎地呼吸著那股異味,一面用紗布拂去小蛆,用消毒藥水清洗,然後再覆上層層的紗布。
隨後幾天,都是我為她換藥。第三天,病人的推床已因旁邊病人的抗議,被移到最陰暗的角落位置,且用一個遮架遮起來。
那天,病人小便解不出來,我在為她導尿後,順便看看她的肉瘤是否需要換藥(不知為什麼,我有一種喜歡經常為她換藥的衝動)。
她用右手幫著我解開肉瘤上的層層紗布,紗布解開後,我赫然發現在肉瘤潰爛凹陷的地方,有兩朵玉蘭花,玉蘭花的花瓣已被血水浸透,早已失去芳香,我呼吸到的仍是陣陣的腥臭。
人間之至香(玉蘭花)與人間之至臭(肉瘤)血水交融在一起,這實在是一種奇怪的組合,我默默地看著它們,然後看看病人,她也正用一種我能即刻了解的眼光看著我。
她身上長著人間至醜的肉瘤,但她試圖以人間至美的方式去化解它。
剎那間,我彷彿了解到我為什麼會有喜歡為她換藥的莫名衝動,我必須正視人間之「至醜」,然後才懂得去接納和珍惜那人間的「至美」!
摘自《醫學這一行》輯三
讓我們出版一本中文的《On Doctoring》
賴其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前第一次看了雷諾(Richard Reynolds)和史東(John Stone)兩位醫生主編的《On Doctoring》時,我三年深受感動。這是一本美國醫學院學生幾乎人人必讀的好書,大部分的醫學院在醫學生新生入學時,校方都會贈送每個人這本書。它收集了許多與生老病死有關的散文、短篇小說以及詩歌。作者大部分是醫生,但也有一些是非醫生的作家,譬如馬克吐溫、海明威等。
細閱這本書所選的文章,很明顯的可以感受到這些作者對生命的敏感度。很多在別人看來或許是例行公事,但在這些有心的醫者或文人筆下,過去沒有被注意到的生命點點滴滴,讀來卻令人深受感動。
文章中很多是從病人的立場所看到的生老病死,以及在病人與醫生共處中所感受到的真情;也有些文章很坦白地披露醫生自己犯了錯之後的感觸;有些文章敘述醫生因為行醫而體驗出,他們對病人及家屬鮮為外人所知的那份歉疚心情,因而領悟到醫者需有更謙虛的風度;有些醫生作家描述對周遭環境的感觸,譬如說對學習解剖學,接觸遺體的感受、在開刀房裡的經驗;在在都使我讀來心有戚戚焉。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個衝動是想請人將它翻譯成中文,推介給國內更多的讀者。但後來一想,與其要翻譯這些與我們國情不盡相同的佳作,又擔心翻譯不易兼顧「信、雅、達」,倒不如讓我們把國內一些醫療界的有心人,將他們對人對事的細膩觀察,以及有關傷、殘、生、老、病、死的種種感觸,所發表過的好文章編輯成書。
記得當時為《當代醫學》「每月一書」的專欄撰寫《On Doctoring》這本書的介紹時,我忍不住最後寫了幾句話,「希望不久的將來,一本台灣本土版的中文《On Doctoring》可以問世。個人深信這樣的一本書,可以使年輕的醫學生及醫生們增加他們對自己的將來有一份更正向的看法,同時也能夠幫忙一些對醫學有興趣的高中、國中優秀學生早一點了解醫生的生涯,而能體會『作醫生仍然是一個很有福氣的好職業』,而能加入醫療的行列,共同為台灣的『人性化的醫療』奮鬥。」
這三年來我有幸讀到一些國內醫界人士感人的作品,也陸陸續續認識了不少醫界的有心人,在我的力邀下,他們把自己過去寫過的佳作寄給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本書裡除了臨床醫師以外,我們也邀請到致力於醫學教育的黃崑巖教授、基礎醫學教育的潘震澤教授、臨終關懷與護理教育的趙可式教授、醫學倫理的戴正德教授、為代理孕母立法奔波的陳昭姿藥師、脫下白袍專心寫作的王溢嘉先生與侯文詠先生,以及披上黑袍的蔡茂堂牧師,而使這本醫界人士的創作文集更有人生的宏觀。
同時我們也有幸能在這本書裡邀請到兩位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iACT)的發起人──目前在非洲馬拉威服務的陳厚全醫師,以及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的張燕娣醫師,寫出他們在非洲與泰緬邊界服務的心得,他們的努力可以使台灣產生更多像歐巴尼(Carlo Urbani)醫生這種「穿著白袍的外交使節」,使台灣的醫界提升到更有國際觀的人道醫療。(歐巴尼醫生於二○○三年二月在越南以其專業的判斷,即時向世界衛生組織發出警訊,斷然採取防範措施,而本身卻不幸染上SARS而犧牲。)
全書一共收集三十一位作者的三十九篇作品,分為「行醫這條路」、「診間的哲思」、「醫病浮世繪」、「心靈處方箋」、「醫療的藝術」、「白袍的省思」等六部分。毫無疑問的,這本書不可能收集台灣醫療界人士的所有佳作,遺珠之憾只是代表本人長年滯留國外,對國內人士見識不廣,而缺乏伯樂識馬的慧眼。就如同《On Doctoring》 從一九九一年出第一版以後,一九九五年出第二版,而二○○一年又出了第三版,而三次的版本在內容上皆有長足的增加,我衷心地希望,因為這本書的問世而激發讀者的指導引薦,在將來的第二版可以收集到更多更好的文章。
二○○四年十月三日寫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