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料想不到且客觀的傳記,不僅是一部現代的醫學史,同時也是充滿祕辛的生命故事。
──《巴爾地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本書敘述外科奇才霍斯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醫師傳奇的一生。
霍斯德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了全美第一所外科學院,並研究出治療疝氣、乳腺癌、甲狀腺腫、動脈瘤、腸道及膽囊疾病的新手術方法。霍斯德更積極提倡無菌手術,獨具慧眼設計出薄橡皮手套施行手術;他主張在外科手術中對活組織要手法輕柔,對割斷組織要準確地重新縫合;他建立了住院醫師制度,嚴格遵守的工作規範及教學方法對全世界的外科醫學影響深遠。
如此傑出成就的背後,卻隱藏著陰暗的事實:為了試驗古柯鹼做為局部麻醉劑的成效,霍斯德從此染上毒癮,無法戒除,終其一生遊走在光明與黑暗之間。雖然霍斯德深受毒品藥物所苦,但其對外科醫學教育的貢獻不容抹煞。
外科醫師養成之路漫長且孤獨,霍斯德的經歷可以做為借鏡。想要成為外科醫師者,本書可以讓你知道,身為外科醫師應該具備的思維與作為;已經是外科醫師者,本書會引發你的共鳴: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從本書瞭解醫學專業的演進是許多優秀人才投入心血的努力而成,絕非一蹴可幾。
著名整型外科醫師及美容手術權威,在曼哈頓開業。目前是紐約長老教會醫院主治醫師及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外科助理臨床教授。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外科講座教授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顧問。
曾任長庚大學外科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兒童醫院外科臨床研究員、美國紐約史隆凱特癌症紀念醫院小兒外科腫瘤研究員、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長庚醫院副院長、署立桃園醫院(現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院長、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亞洲小兒外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導讀 蓋棺猶難論定的天才醫師霍斯德 林哲男
序幕
第一章 紛亂的年代
第二章 架設舞台
第三章 內外科醫師學院
第四章 成為外科醫師
第五章 紐約
第六章 古柯鹼
第七章 追夢者
第八章 最佳人選
第九章 巴爾地摩
第十章 山嶺上的醫院
第十一章 尋路
第十二章 威廉.奧斯勒
第十三章 手術室
第十四章 乳癌的根治治療
第十五章 巴爾地摩的生活
第十六章 四巨頭
第十七章 腹股溝疝氣
第十八章 建立常規
第十九章 鄉村仕紳
第二十章 第一所偉大醫學院
第二十一章 沒有教學的教學
第二十二章 住院醫師
第二十三章 改變
第二十四章 邁入二十世紀
第二十五章 哈維.庫興
第二十六章 門前無戰事
第二十七章 後庫興時代
第二十八章 新視野
第二十九章 毒癮
第三十章 血管外科
第三十一章 科學家
第三十二章 新典範
第三十三章 新時代
第三十四章 世界正在改變
第三十五章 「我親愛的小貝西」
第三十六章 最後的疾病
第三十七章 後事
結語
古柯鹼
一八八四年四月,維也納一位貧窮的年輕醫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寫信給德國達姆斯塔(Darmstadt)的默克藥廠,要求購買一公克剛上市的古柯鹼(Cocain)。他很震驚價格高達三個舊金幣(Gulden),或三十三個克羅依冊(Kreuzer),高於他的預期十倍(當時約一.二七美元),但是他還是買了,因為佛洛依德知道該藥物的試驗潛力。至於付出的錢該如何歸還,以後再想辦法。他看了很多文章,描述此藥物的興奮作用,甚至可以讓德軍不必睡覺,打仗的能力像超人一樣。這些人有時整天不吃東西,也不覺得飢餓。服用者會有輕度陶醉感及自我感覺良好。本來是南美洲印地安人使用在宗教慶典上的這種物質,最近由默克藥廠化學家從古可葉子提煉出來,並在市場上販售。
佛洛依德剛開業不久,急需成名。他與戀人瑪莎.伯納斯(Martha Bernays)已訂婚,正愁賺的錢不夠養家。剛開張的神經科門診還不忙,而實驗工作雖重要,但少有成就。身為實驗科學研究者,他發展出以黃金染出神經纖維的方法,對將來的神經病理學發展極具重要性。這時,佛洛依德在心理及現實面患有憂鬱症。 古柯鹼因為能溶於酒精而容易操作。佛洛依德仔細衡量劑量,觀察在動物或人類的,最主要是他自己的反應。他對使用該藥物後立即出現的興奮感非常震驚,而他在寫給伯納斯的信中讚揚這種作用,在與同事的交談中稱之為「奇藥」。當他感到低潮時,一點點劑量就讓他感到陶醉與興奮,而且沒有其他副作用,也不會上癮。
他介紹這個新藥給朋友,其中之一是福萊西爾醫師,他因神經痛而染上嗎啡癮。佛洛依德的原意是利用古柯鹼代替嗎啡,來斷絕嗎啡癮。但福萊西爾的古柯鹼用量愈來愈大,甚至高達每天一公克。對佛洛依德而言,這是大量;他自己只偶爾注射五十毫克,也就是一公克的二十分之一。福萊西爾古柯鹼成癮,讓佛洛依德更加失望的是,他演變成古柯鹼精神病:他認為自己「身上爬滿白蛇」,充滿幻想、迷惑而與現實完全脫離。
這是佛洛依德在早期所觀察到的唯一不良反應。其他服用少量者發現這個藥物能治療感冒、減低鼻塞、提振精神、減低神經衰弱,讓反應敏銳。古柯鹼變成一種令人愉快的休閒工具。
佛洛依德同時注意到口服時,嘴唇與舌頭有一種麻痺感。他雖然自己注射,試圖觀察局部麻醉效應,但因不熟悉解剖構造實驗並沒有結果。他放棄了這項實驗,但仍然深信古柯鹼具有麻醉的可能。佛洛依德曾經向一位眼科醫師朋友柯尼史坦(Leopold Königstein)提起,並鼓勵他以古柯鹼來減少砂眼患者的疼痛。砂眼是因衛生環境不佳所引起,有時會導致瞎眼的流行性發炎眼疾。柯尼史坦發現古柯鹼可以控制沙眼症及其他一些眼疾的疼痛,他認為這項實驗極為成功。 佛洛依德與一位眼科實習醫師共同實驗,以決定古柯鹼使體力增強是主觀或客觀的作用。這位實習醫師柯勒(Carl Koller)與其他人一樣,觀察到此藥引起黏膜麻木現象。當佛洛依德與柯尼史坦正在研究此藥物的各種療效時,柯勒則在眼部手術時嘗試以古柯鹼做局部麻醉。雖然他不是唯一知道此藥物可能功能者,但他確實是唯一試驗、應用,以及描述這種功能的人。
一八八四年七月,佛洛依德發表一篇匆促書寫完成的探討古柯鹼歷史及藥性的文章。在最後一段他說:「高濃度古柯鹼及其鹽類溶液與皮膚及黏膜接觸時具有強烈的麻醉效果;這種效果可偶爾當做局部麻醉劑。」
到了九月,柯勒先在動物,然後在人的眼部手術中,測試這種麻醉療效。試驗成功。九月十五日,柯勒把摘要送到海德堡的眼科學會大會,十月十七日在維也納宣讀他的發現。佛洛依德隨即在眼科手術做類似的古柯鹼局部麻醉實驗,但為時已晚。柯勒很有風度地把他對古柯鹼的研究興趣歸功於佛洛依德,但他享有這個偉大發現及隨之而來的國際聲譽。讓人驚訝的是,佛洛依德對整個事件不僅不以為意,還責備自己見樹不見林,及缺乏追根究底的懶惰習性。
十月十一日參在海德堡舉行的學會的諾耶斯(Henry Noyes)醫師,在《紐約醫學紀錄雜誌》發表了柯勒的研究報告。霍斯德讀了這篇文章後,認為古柯鹼可應用於外科手術上的局部麻醉。
霍斯德一如往常,每天早上參加羅斯福醫院的「戶外門診」,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門診部。當他與第一助手哈特利(Frank Hartley)、曾與他一起在維也納研究的第二助手霍爾(Richard J. Hall),以及第三助手布魯爾(George Brewer)閒聊時,他建議一起做實驗。古柯葉的抽取物已被廣泛應用為提神劑,甚至做成可口可樂飲料。在美國,派克.戴維斯藥廠(Parke, Davis and Company)已製造出抽取物,並已上市,而古柯葉菸、精油、噴鼻液與注射劑也已有販售。古柯鹼粉已用在鼻菸,或做成溶液當作提神劑。大西洋兩岸都在談論超人能力。有個廣為流傳的傳說敘述一群南方黑人與警察衝突,這些暴民因服用古柯鹼變得異常強壯,以致警方制式點三二口徑的子彈都無法制服他們。全國警力因此不實謠言而改成點三八口徑手槍以增強火力。
雖有些成癮的報告,但是霍斯德在一八八四年十月下旬那個早上開始的古柯鹼實驗的決定,並不算草率,而且有相當高的成功機會。
人類的神經系統由兩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與脊柱,周邊神經系統包括感覺與運動神經。運動神經接收中樞神經系統的訊息,傳導到肌肉,啟發動作。感覺神經把皮膚、牙齒或關節等身體各部分的疼痛、熱或冷等感覺送到大腦來解讀。你搔一下臉頰,就要靠感覺末端神經把這種感覺傳到神經幹,穿過臉頰骨,最後到達大腦,在那裡解讀。那只是個搔養,所以無傷大雅。但如果是醫師以刀切開你臉頰上相同的皮膚,感覺神經把訊息傳至大腦,那理解讀出的就是疼痛。
摘自《手術刀下的奇才:現代外科之父霍斯德的傳奇生涯》第六章
蓋棺猶難論定的天才醫師霍斯德
中國醫藥大學外科講座教授 林哲男
吉拉德‧茵伯是在曼哈頓開業的一位整形外科醫師。他在紐約長老教會醫院(New York Presbyterian Hospital)工作,也在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執教。他在工作中聽到不少霍斯德從前在這些醫院從事外科工作的許多傳奇故事。這些故事啟發他寫這本書,並把它定名為Genius on the Edge——The Bizarre Double Life of Dr. William Stewart Halsted,此書於二○一○年出版。
霍斯德醫師一八五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出生於紐約市,大學畢業於耶魯大學(一八七○至一八七四),醫學院畢業於附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內外科醫師學院(一八七四至一八七七)。畢業後他前往歐洲留學,與魏爾契、奧斯勒等當時流行的留學風氣相同,都是向德法取經。霍斯德在紐約地區從事外科非常成功。他在紐約與魏爾契合辦了一個非常成功的醫學補習班(注:當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招收了五百名醫學生,很多醫學生為了得到更好的指導而得以通過執照考試,自費參加補習班。)霍斯德在補習班裡徵求約二十五個醫學生,志願做以百分之四古柯鹼溶液做局部麻醉的試驗。不少學生及霍斯德本人後來因此成為古柯鹼的成癮者。
霍斯德的藥物成癮(後來又加上嗎啡成癮)讓他無法立足紐約。此時好友魏爾契前往新成立的瓊斯霍布金斯醫學院主持病理科,並協助醫學院的設立。魏爾契介紹霍斯德前往巴爾地摩主持外科。霍斯德獨自一人在瓊斯霍布金斯醫學院設立外科部。由於他對無菌手術的堅持,對手術中止血及對組織溫柔的對待,對解剖學及病理學的重視,疝氣手術、乳癌手術、膽囊及膽道手術、甲狀腺及內分泌腺手術,甚至血管手術都漸漸變成常規,因而建立了一個科學化、安全而解剖正確的外科學派。
更重要的是,他提倡一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計畫,除了依年資漸增而責任漸重的親自手術外,他要求住院醫師接受外科病理及實驗外科的訓練。他認為整個訓練必須長達八年。在這種嚴格的訓練計畫下,他一生共訓練出十七位總住院醫師。這些總住院醫師後來都成為全美重要醫學院及醫院的領導人物。這個所謂霍斯德外科學派的理念,因此發揚光大,影響不僅美國,也是全世界的外科界,幾達數十年之久。他的總住院醫師包括庫興(神經外科),楊格(泌尿外科),及第二代的布拉洛克(心臟外科)與薩比史東(杜克大學外科主任,Sabiston Texbook of Surgery的主編)。有人甚至說現在美國的外科領導人物如果往上追溯,或多或少都與霍斯德有關。
作者茵伯醫師會以「困擾的天才」及「奇異的兩極生涯」來形容霍斯德傳奇的一生,是因為霍斯德確實令人難以完全理解及論斷。霍斯德早年染上古柯鹼與嗎啡的藥癮,可能是他每年幾乎長達半年不在瓊斯霍布金斯的原因。有人甚至認為他讓總住院醫師負擔絕大部分的手術,並非為了訓練,而是他無法長時間在開刀房工作。而他有時近乎刻薄的性格與言語,與同事間的難以相處,其實也是藥癮改變了他的性格。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當他在醫院工作時相當勤奮,而他在實驗室的外科研究及其成果的發表極有效率與富創造性。他無疑是個天才。
本書的中譯本是由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的鼓勵及推薦,並經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支助及天下文化的協助才能順利出版。在此表達我衷心的感謝。
摘自《手術刀下的奇才:現代外科之父霍斯德的傳奇生涯》導讀
這本新傳記是數十年來霍斯德故事的首次重述。作者專業及令人深思的描述,讓霍斯德奇特的外科生涯成為扣人心弦的故事。
──阿比蓋爾.祖格(Abigail Zuger),《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科技組
一本料想不到且客觀的傳記,不僅是一部現代的醫學史,同時也是充滿祕辛的生命故事。
──《巴爾地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這本動人的傳記,引起我們對過去一百五十年來令人震驚的醫學進展的關注。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提起霍斯德一些生動的故事:他把兩隻德國獵犬分別叫做「尼布」及「塔特」。他的大學生活漠然到「沒有從耶魯圖書舘借出一本書的紀錄」,卻在四年級時為《克雷解剖學》所傾倒。這本解剖學讓他決定學醫。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醫學史與詳盡傳記的迷人綜合體。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作者生動地描繪了許多「大人物」,包括魏爾契、奧斯勒、凱利、庫興及丹帝的性格。他的描述強而有力,用字遣詞讓偉大事務不表自明。本書是住院醫師必讀之書。廿一世紀住院醫師由廿世紀演化而來,而霍斯德的影響將長存。
──《麻醉學》雜誌(Anesthesiology)
書中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早期外科的野蠻及孕育它的充滿馬糞的街道。如同達可托羅(E. L. Doctorow)的《爵士年華》(RAGTIME),作者不只勾勒出歷史的本質,也提供讀者當時時代的特色。令人注目。
──瑪莉.卡爾(Mary Karr),《大說謊家俱樂部》(The Liars'Club)作者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