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營養學會四十週年之際,爬梳著營養學家們一路走來的歷史,也藉機盤點,深刻營養我們生活與健康的飲食、營養科學,是如何走到如今,還有值得我們深究之處。
不過與其說這是一本營養教科書,倒不妨說是一本故事書,每一篇章的故事,訴說著營養這回事,還有每個人都想探究的,到底怎麼吃更健康?
一個國家的全民都吃得好,醫療、健保花費就減少。面對醫療、健康保險費用高漲及食品安全等各項難題,也許,回過頭來檢視根本,是我們該如何吃得營養、吃得正確!
無論是保健食品、健康食品,或直接稱之為功能食品、機能食品,其實都只是預防疾病、提升免疫力或體能的補充品,不能取代日常的飲食和生活保健。
從增加自家食物的來源到如何善用食材,到現在教導人們如何從充裕的食物中,慎選飲食、預防疾病,營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營養推廣教育,也勢必得隨社會脈動,日新益新、持續不輟。
本書藉由台灣營養學會過去四十年來歷史的記錄,讓大家了解營養專業領域的前輩們如何努力奮鬥,為台灣社會營養健康做了哪些貢獻,同時也連結對應當時社會上發生的食品、營養、健康相關議題,相信不僅對於營養專業人員會有很大的啟發,更能做為大眾營養教育的參考資料。
本書共三部,第一部「我們吃什麼?怎麼吃?」,內含「食物營養成分分析」、「食品營養標示制度」、「飲食指標與指南」及「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將食物與營養素做了連結,並告訴國人如何吃出健康,還有非常精彩的「蛋白質的人體實驗」,將本土研究躍上國際。
第二部「現代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包括「揭開特殊營養食品、健康食品的真相」、「重量級」問題、「當母乳遇上配方奶粉」、「全穀食品領風潮」等主題。
第三部「不能小看的國家營養大計」,包括「學校營養午餐」、「一粒鹽的健康大戰」、「一人一年吃掉一百公斤黃豆的祕密」、「台灣營養學會創立」、「從此,營養師成為一種專業」及「難產三十年的《國民營養法》」篇篇精彩。
序 承先啟後的神聖志業 王果行
前言 營養這回事
Part1 我們吃什麼?怎麼吃?
台灣人到底吃些什麼?─國民營養調查告訴你
喝蘋果汁不等於吃蘋果─食物營養成分分析的重要
蛋白質吃多少?─躍上國際的本土研究
跟著飲食指南吃,就對了
吃多吃少,大有關係─掌握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Part2 現代生活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
是補充品還是必需品?─揭開特殊營養食品、健康食品的真相
世界共通的「重量級」問題
當母乳遇上配方奶粉
健康飲食新概念,全穀食品領風潮
Part3 不能小看的國家營養大計
學校午餐的營養革命
一粒鹽的健康大戰─加碘鹽打敗甲狀腺腫
一年吃掉一○○公斤黃豆的祕密─營養推廣教育威力大
國家營養大計,一一發動─台灣營養學會創立
從此,營養師成為一種專業─《營養師法》通過
邁向先進國家,還有一關─難產三十年的《國民營養法》
營養聖戰大事紀
致謝
想健康卻不懂得如何健康
從國民營養健康調查,不僅可了解國人實際的營養健康狀況,也可看到一路的健康變遷。
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六年的營養調查已顯見,經濟起飛的台灣,餐桌上的食物不僅多樣,也營養了許多。人們熱量的來源不僅以米飯、穀物或根莖類為主,甚至有不少比例來自點心零食、油脂類。肉品等蛋白質明顯增加,當時專家認為國人肉魚蛋豆類吃太多。因為加工食品、豬肉製品大舉入侵日常飲食,其中總脂肪攝取量超過當時衛生署建議量,而主食類、水果、奶製品卻攝取不足。
這期間,城鄉差距仍然很明顯。相對而言,都市化地區的居民、青少年,攝取較多蛋白質及奶類,不過無論城鄉,愈來愈多人偏愛油炸食品,愈來愈多人選擇西式早餐,更令人憂心的是,青少年幾乎一週要喝三至五次的汽水、可樂、沙士等高糖飲料,熱量、糖分皆超標。
大約十年後,二○○五年至二○○八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發現,人們雖然試著吃得更健康,卻沒有真正懂得更健康的飲食方式。
一方面,我們愈來愈不吃米食,成長迅速的是蛋糕、糕餅、速食麵及麵包等麥類加工食品,澱粉類的攝取都來自這些熱量不低的加工食品。
另一方面,青壯、中年的含糖食品攝取量,特別是來自含糖飲料、冰品或果汁,比十年前調查的高出一○○%,這個現象非常驚人。直到如今,大街小巷都可見飲品、冰品或便利商店,人手一杯含糖飲料配糕餅下午茶,營養學者憂心,台灣人要不胖也難。最新二○一三年的數據顯示,病態肥胖在一百個人裡會出現三到四個,而且多半是年輕人。
食安把關也靠它
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的結果,除了有助全國飲食營養、健康促進或疾病預防等政策的制定,同時也是台灣食品汙染、安全相關調查的重要依據。例如:進口牛肉是否有狂牛症的風險,美耐皿包裝汙染牛奶、漂白劑汙染食物等問題是否構成威脅的檢驗。
因為是全國大規模的調查,資料鉅細靡遺,連個人喝什麼廠牌的牛奶都記錄在案,可提供不同性別、年齡層各種食物的平均攝食量。這個極富系統的資料庫,可做為總膳食研究(Total Diet Study, TDS)的重要依據,了解我們飲食的益處及風險。
從總膳食研究中,學者廣泛食物取樣,量測出精確的膳食汙染物暴露數據,例如:某些特定食物的重金屬、毒素或農藥汙染含量,再從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庫找到國人的攝食量,將汙染物資料套入,便可以評估不同族群一天平均暴露在汙染物的風險。近年來食品安全風波不斷,更顯出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全民都吃得好,醫療、健保花費就減少」,多年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提供更多的證據。面對醫療、健康保險費用高漲及食品安全等各項難題,也許,回過頭來檢視根本,是我們該如何吃得營養、吃得正確!
摘自《營養聖戰40年:台灣營養學會四十週年紀念專書》
「那些軍人喔,因為夜盲症,晚上飛彈都亂打!」
營養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系教授陳懋良多年前的一句玩笑話,間接透露了一九五○年代前後的台灣,連軍人都因嚴重缺維生素A,而多是夜盲症患者,夜間視力極差。在經濟困頓的戰後,即便科學界已知夜盲症、腳氣病、甲狀腺疾病、循環出現的口角炎、皮膚龜裂等,都是營養缺乏症,老百姓及軍人們仍不知該如何改善。畢竟,那是一個圖頓溫飽就心滿意足的年代,孰不知,吃飽不一定等於營養充足。
了解飲食才能影響健康
了解國人實際攝食的內容,我們更知道人們的飲食如何影響健康、城鄉之間的差距有多少、台灣人的腰圍胖了幾吋。除了了解問題,營養學家也不忘提出解方,以愈新愈完整的調查為基,推出更實用於國人健康需求的飲食指南與指標、食物營養成分分析、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才能成為重要的健康飲食參考。從營養午餐、加碘鹽政策、營養師的培育、營養推廣與教育行動等,種種飲食、營養重大政策,影響著台灣營養知能與健康。
在台灣營養學會四十週年之際,爬梳著營養學家們一路走來的歷史,也藉機盤點,深刻營養我們生活與健康的飲食、營養科學,是如何走到如今,還有值得我們深究之處。不過與其說這是一本營養教科書,倒不妨說是一本故事書,每一篇章的故事,訴說著營養這回事,還有每個人都想探究的,到底怎麼吃更健康?
因此,這本書也適合困惑於似是而非營養概念的人們,無論是保健食品、特殊營養食品、肥胖及嬰幼兒營養到最新健康飲食趨勢,唯有掌握了知識及辨別力,我們才更懂得營養健康是怎麼一回事,也許你會發現,健康吃沒有這麼容易,但也沒這麼困難。
摘自《營養聖戰40年:台灣營養學會四十週年紀念專書》前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