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然的相信醫師或過度心存疑慮,都不是聰明的做法,
生病時,你最需要的是客觀的分析、諮詢,和適當的治療。
本書理性剖析時下許多似是而非、模糊不清的主張,
以最簡明易懂的方式,解說深奧難解的學理,
讓你可以更有自信的對抗疾病、面對醫療。
✚ 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根本就不是癌症?
✚ 對大部分的癌症來說,手術都沒用?
✚ 抗癌藥物無法治療癌症,也無法延長生命?
✚ 癌症帶來的痛苦多半是因為治療?
✚ 面對癌症,置之不理是最好的方法?
✚ 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的數值高一點無所謂?
百家爭鳴的醫學見解,是否讓你更加猶豫不安,不知該如何抉擇。本書作者針對48個醫療議題提出精確分析,帶領讀者重新建立正確觀念。要如何與疾病共處?是否進行治療?要採取哪種方式治療?決定關鍵都在你手中。
醫藥雖非萬能,若能善用,絕對是保命關鍵。在了解醫療真相之前,一味的予以否定,只會讓自己錯過重拾健康的機會。
醫療並非為醫師存在,而是為了患者,我們醫師的任務就是,尊重並支持患者的意願。我衷心期盼能夠好好陪伴各位實現自己所願的「尊嚴生」,直到最後一刻。
──長尾和宏
醫學博士。醫療法人裕和會理事長,長尾診所院長。 1958年出生於日本香川縣。1984年東京醫科大學畢業後,進入大阪大學第二內科。1995年於兵庫縣尼崎開業,從事全年無休的門診與365天24小時制的居家醫療。
曾任日本慢性期醫療協會理事、日本臨終關懷居家醫療研究會理事、日本尊嚴死協會副理事長.關西分部長、日本消化器病學會專門醫、日本消化器內視鏡學會專門 醫、日本內科學會認定醫、日本居家醫學會專門醫、日本禁菸學會專門醫、日本病態營養學會評議員、勞動衛生顧問、關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東京醫科大學客座教。
著有《善終,最美的祝福:預約圓滿終點的10個條件》、《孝道:讓父母善終》、《是否該進行胃造口手術》、《癌症的瀟灑落幕》。
台灣新竹縣人,北海道大學國際廣報媒體研究科碩士。
譯有《勇氣教養法》《可愛力量大》《單身的這樣那樣》《女人要有型:穿得對,一生會改變》《放膽去闖:大前研一和柳井正給你走到哪都能生存的大能力》《最後一件大事:安寧度過臨終,尊嚴走向生命終點》(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現為專職譯者。
推薦序 日本人為何否定癌症醫療
前言
第1章 你應該了解的日本醫療基礎知識
真相1 日本的醫療制度,無疑是世界第一
真相2 真正缺的不是「醫師」,而是「全科醫師」
真相3 「喜歡吃藥、喜歡檢查」反映了日本的民族性
真相4 找好醫師,就好比找好對象
真相5 「適合所有人的醫院、醫師」根本就不存在
真相6 高血壓、高膽固醇,只有高齡者可以放寬基準值
第2章 接受篩檢?不接受篩檢?
真相7 「癌症」與「疑似癌」之間有灰色地帶
真相8 兩人中有一人會罹患癌症,三人中有一人會死於癌症
真相9 接受癌症篩檢的權利,不接受癌症篩檢的自由
真相10 就算沒有集體利益,也有個人利益
真相11 最輕鬆的方法就是「順便看一下」
真相12 預防醫學的成立與否,取決於個人的生活方式
第3章 患者,要更聰明點啊!
真相13 「早期發現」畢竟還是幸運!
真相14 「疑似癌理論」是馬後炮
真相15 癌症不管治療與否,會痛的時候就是會痛
真相16 「癌症基準因國家而異」是理所當然的現象
真相17 有些癌症要加以「監視」,不能只是「擱置」
真相18 從「是否對抗疾病」到「如何與疾病相處」
真相19 應該追求的是提高勝算的「相處方式」
真相20 第一次治療就會決定命運
真相21 邁向「癌症幹細胞療法」的時代
真相22 癌症患者不一定會死於癌症
真相23 放射線治療也是選項之一
真相24 「免疫療法」是未知數
真相25 有時也會被「守衛」背叛
第4章 抗癌藥物的真相
真相26 以毒攻毒
真相27 在不遠的將來,分子標靶藥物將成為主角
真相28 抗癌藥物可發揮效用與束手無策的癌症
真相29 一切從安寧療護開始
真相30 雖說是「量身訂做」,但預測終究是預測
真相31 不用因為腫瘤指標的短暫變化而高興或悲傷
真相32 猶豫不決時,暫時休息一下也無妨
真相33 比起「要做或不做」,更重要的是「何時停止」
第5章 今天開始就能改善的生活習慣
真相34 生活習慣病並非老化現象
真相35 只要有生活習慣病,就更容易罹患癌症或失智症
真相36 「喜歡油膩食物」果然危險——脂肪成癮會引發糖尿病與癌症
真相37 適度飲酒、適度刺激更能長壽
真相38 現代人沒有「空腹」的時段——週末斷食、微斷食的建議
真相39 飲水,適量就好
真相40 不可能有「驟然而逝」
第6章 保有「生命尊嚴」的祕訣
真相41 不到最後就不知道「餘命」有多久
真相42 比起「末期」的定義,溝通對話更為重要
真相43 也可以選擇「在家臨終」
真相44 單身者,或家人同為老人或失智者,都可進行居家療護
真相45 醫療全是維生治療
真相46 「生前預囑」是生命的遺言
真相47 所謂平穩善終就是「等待」
真相48 死亡不是別人的事,死亡近在眼前
結語
只要有生活習慣病,就更容易罹患癌症或失智症
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是一般的三、四倍
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是一般的兩倍
前文中已經提過,日本每兩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癌症。
另外,也有意見指出,每兩人中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的時代即將來臨。
上述兩者有一個共同基礎|生活習慣病,所以,失智症患者罹患癌症也絕不罕見。尤其,有糖尿病的人,更容易罹患癌症或失智症。
據說,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三、四倍。此外,罹患癌症的風險也高。尤其,罹患胰臟癌的機率,更高出一般人的兩倍左右。
然而,最近有些患者因為讀了醫療否定書籍,深信無論是高血壓、糖尿病或高血脂,都不該治療。他們在診間裡扯開嗓門堅決主張,這些疾病都源於老化,就算治療也毫無意義。
不過,就預防癌症、失智症這層意義來說,包括糖尿病在內的生活習慣病的預防、治療,無疑是最重要的關鍵。這就是醫療的基礎,不容否定。
糖尿病是一種在不知不覺間就罹患、然後惡化的疾病。換言之,就算已經惡化到相當嚴重的程度,也幾乎沒有自覺症狀。如果要說會出現什麼症狀,那就是口渴、吃多、尿多。
最近受到矚目的是飯後的高血糖。
說到抽血,各位是不是都覺得應該在空腹時抽?
的確,過去都是在空腹時進行。不,就連現在的健康檢查,也都規定在空腹時抽血。但是,有些人空腹時血糖值明明很正常,但飯後一小時或兩小時之後就高達三百以上,上升的程度非常驚人。
換句話說,就算空腹時血糖同為一百,但飯後血糖有人是一百二十,也有人高達三百。前者很正常,但後者就無疑是糖尿病了。
空腹時血糖值正常,一吃東西血糖就突然飆升,這樣的狀態才正是糖尿病的開端。而且,光是這樣的狀態,就足以引起動脈硬化。
飯後血液檢查可以發現隱性疾病
為了抑制飯後血糖飆升,飲食內容當然很重要,但飲食的方式也很重要。就如同一直以來都說要細嚼慢嚥,即便吃同樣的東西,充分細嚼慢嚥、花時間慢慢吃時,血糖和中性脂肪上升的速度就會變得比較緩慢。
吃太快是生活習慣病的根源。可能的話,吃一口東西請咀嚼三十次以上再吞下去。據說,江戶時代至少都會咀嚼這麼多下,有些現代人吃東西狼吞虎嚥,這也是製造出生活習慣病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性脂肪的飯後檢查也同樣重要。中性脂肪的基準值是150mg / dl以下,和血糖值一樣,就算空腹時的中性脂肪同為100mg / dl,有些人飯後只會上升到130,但有些人卻輕易的就飆破1000。
換句話說,若光靠空腹時檢查,並無法做到疾病的早期發現。
有些人就算偶然在飯後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糖值或中性脂肪數值偏高,卻仍置之不理,只覺得「因為是飯後沒關係啦!」、「反正平常都是正常的」
但其實真的有關係,而且,如雲霄飛車一樣高低起伏過大本身就不是好事。
所以,我建議在好好吃過一餐飯的兩小時後,偶爾抽個血檢查一下。這個動作看似簡單,有時卻能從中獲得平常容易忽略的資訊。
摘自《48個真相,幫你找回醫療自主權:30則你一定要知道的保健新知》真相35
近來,由醫師撰寫的「否定醫療」的書籍相當暢銷。
由於是醫師本人直指醫療的問題點與無力之處,讓人感覺很新鮮,再加上這類書籍的確提及了過去極少被討論的議題,就這一層意義來說,這些書也是有其價值。此外,正因為一般大眾對醫療有著根深柢固的不信任感與不滿,這類書籍才會獲得支持。
然而,對大部分讀者來說,他們或許仍然會懷疑「這些書裡寫的都是真的嗎?」在否定醫療的書籍裡,出現了如下的說法。
癌症沒有所謂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根本就不是癌症
對大部分癌症來說,手術都沒用
抗癌藥物無法治療癌症,也無法延長性命
癌症帶來的痛苦多半是因為治療
面對癌症,置之不理是最好的方法
血糖、血壓和膽固醇的數值高一點無所謂
如何?相信各位對這些新穎的論點都感到十分驚訝。
這些論點中,雖然有一部分道出了真相,但也有很多主張,明顯與事實背道而馳。許多醫師雖然發現了這個狀況,卻刻意不加反駁。
但我真切的希望患者知道正確資訊。因為,有些堪稱此類書籍「副作用」的弊端,已經開始出現在我每天的診療工作中了。
拒絕治療的患者們
前幾天,我碰到一位透過胃鏡檢查,發現早期胃癌的患者。他的癌症還不算嚴重,只要以手術切除癌細胞,就能確實治癒。然而,這位患者卻拒絕接受手術,他的理由是「因為書上說,不要動手術比較好」。
此外,我也遇過一位四十幾歲的患者,他在動過大腸癌手術後,發現癌細胞轉移到肝臟。開始進行抗癌藥物治療後,因為讀了這類書,決定放棄標準治療,轉而接受一次高達一百萬日圓的免疫治療。主治醫師好不容易想出對他而言最佳的治療方式,並循序漸進的執行療程,在此時硬生生的中斷了,這樣的行為究竟意義何在?這位患者為了尋求第二意見,想知道其他醫師對他的選擇有什麼看法,來到我的診所。我只能告訴他:「我認為你最好馬上回去找你的主治醫師,重新開始治療。」
就算是生活習慣病也一樣。有人明明血壓已經高到二五○mm Hg,也出現頭暈的症狀,卻還是拒絕使用降壓藥,他的理由是「我在書上讀到,不能降低血壓」。也有人明明膽固醇指數異常偏高,在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中,明顯觀察到血管已經堵塞,換句話說,動脈硬化的狀況正在惡化,卻還是拒絕用藥。甚至,名為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HbA1c)的血糖值指標已經超過一二%(正常不會超過五.六%),也還是有人拒絕用藥。
迷途的患者
這些人無疑是自己剝奪了治療疾病的機會。
當然,依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有時不治療也是一種選擇。對於高齡者臨終期的維生治療,我本來就是持反對意見。然而,看到明明還算年輕(就算是六、七十歲,若以平均壽命來看,還有很長的時間可活)、有機會痊癒的患者,因為錯誤資訊而拒絕治療時,不禁覺得他們「真的很可憐」。
而且,如果他們真心滿意這個選擇那倒也罷,但會來到我的診所,就代表他們仍舊心懷不安。錯誤的資訊製造出許多迷途的患者,就算他們因為看了書,命運就此改變,或是繞了遠路,作者也不會擔負任何責任。
再者,這對每天認真看診的第一線醫師而言,其實也造成了負面影響。在有限的診療時間內,明明有很多重要的話要說,但患者卻不斷詢問從書中獲得的資訊,讓醫師不得不擠出時間說明,實在非常可惜。
不管是癌症,或其他疾病,我都希望患者能夠有智慧的和它們相處。
在這種時候,並沒有一個「如果得了癌症,就應該這樣做」的萬能解答。答案隨時會因為患者的年齡、疾病狀態,或本人的想法而有所改變。
正因為如此,我才由衷希望身為患者的你,要變得更聰明。
若本書能助各位一臂之力,我將備感榮幸。
日本人為何否定癌症醫療?
黃達夫(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我認為,正確的癌症醫療必須是團隊醫療,並依據不同癌症、不同期別,巧妙的將手術、化學治療以及放射線治療等三種治療方法做最恰當的組合,才可能為病人爭取到最高的治癒機會。順序不對、時機不當、照護不周,都會影響治療結果。此外,長尾醫師也在書中提到,「放射治療所占比例,在美國是六○%,在日本只有二五%」,而且,根據作者提出的數據,日本的化療藥物濫用情形非常嚴重,「日本人口的數量不到全世界的二%,抗癌藥物的使用量卻占全世界的二五%」。可見,日本癌症醫療至今尚未真正上軌道。
根據上述,我們不難想像,在日本,多數癌症病人必定沒有獲得正確的癌症療護,尤其是抗癌藥物的超量使用,不但會給病人帶來痛苦的副作用,更容易造成病人免疫力降低,因感染而導致敗血症。當這樣的案例一再發生時,自然而然就會給社會大眾一種癌症治療只會帶來痛苦和死亡的不良印象,也才會有人出書告誡病人,得了癌症不要接受癌症醫療,不要被醫師害死。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只要發現的時機不要太晚,在優良癌症醫療團隊的照護下,多數癌症的治癒機率都可達七、八成以上。因此,得了癌症卻不加以治療,絶對是不智的選擇。重點是,如何找到專業又細心的癌症醫療團隊,一個專業的醫療團隊必須有能力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方位,且身心靈兼顧的癌症療護。他們不但會設法為每位病人爭取最高的治癒機會,當病人的病程走到無法逆轉的時間點,也能用心陪伴,讓病人有尊嚴的、不痛苦的、無憾的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而不是不顧一切,一味治療到最後一天。因為癌症醫療的整個過程是協助病人面對癌症,而不是向癌症宣戰。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