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才是食品安全的關鍵,以下是我們可以做的事:
●放棄對美味不合理的期待,理解超高CP值背後的風險。
●了解食物生產過程,真心感謝與尊重生產者。
●購買有完整產銷履歷,生產資訊清楚透明的食物。
● 要求政府清楚訂出食品安全標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及能力選擇。
還有什麼事比「吃飯」更重要?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臺灣的消費者失去了「安心吃飯」的基本權利?
臺灣的食安問題很複雜,環環相扣,除了各種政策、制度不健全,產銷結構失衡之外,消費者對食材生產和來源的知識缺乏,導致消費型態扭曲,也是重要因素。
每一個環節共好,消費者才會有安心的好食物,這包括了:
對動物好。
降低飼養動物的密度,用優質營養品餵養,讓動物快樂生長,我們才可以得到無藥物殘留、對人體無毒害、品質良好、口味佳的肉奶蛋。
對土地好。
做好廢物汙水處理,才不會讓環境荷爾蒙、重金屬、汙染土壤和水源,再透過食物循環鏈,又吃進人的肚子裡。
對農民好。
肯定農民的專業技術和經驗,真心感謝和讚賞他們的付出,才會有新血願意投入、創新。
產銷結構好。
縮短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資訊透明公開,消費者可以掌握食物的來源與生產履歷,生產者可以得到合理的回饋,才會產生好的循環。
從產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都與食物的安全、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身為消費者,並不是無辜的受害者,而是能決定每一口吃下肚的食物品質的關鍵力量。只要你願意用你的味蕾、你的消費、你的行動,經由能提供透明清楚食物資訊、給予生產者尊嚴及合理報酬的交易平臺,支持對土地友善、利於永續發展的農產品和畜產品,就能讓生產好食物成為臺灣農業的普世價值,讓自己和後代子孫,永遠安心吃飯。
本書不是從消費端出發,教消費者如何找到好食材的書;也不是從生產端出發,介紹堅持自然農法、生產有機食材的小農故事,而是站在極高的視角,進行全面性「食物教育」的書。
祥圃實業董事,「良食究好」執行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及國際關係雙學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企管碩士。從農業的門外漢,一步一步深入農業現場,發現臺灣的食物安全,是政府政策、生產加工方式、產銷系統結構,到消費認知與教育的全面性問題。
於是投入產地到餐桌的整合,從建構完整農產品供應鏈開始,讓消費者能買到好食物,而生產者能得到合理回饋,並重新定位農漁畜牧的社經價值,提升臺灣飲食文化。更期許臺灣農業得以永續經營,把食物的選擇權留給自己。
一九九六年台灣大學畢業。工作經歷大多和文字、企畫、溝通相關,曾任職《遠見》雜誌編輯部。
序一 期待一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葉雲龍
序二 讓傳統農產業迎向新局 ─王政騰
序三 建立了一條模範食物鏈 ─廖震元
序四 欣見青年入農,喜迎食安尖兵 ─許秀嬌
自序 食品安全,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第一章 弟弟美女圍繞,我與豬為伍
性格迥異的兩兄弟
為了適性發展而移民
承接起老大的家庭責任
以前滿腦子想當醫生,結果…….
興趣不符,毅然決定轉系
猶豫是否該進入父親的事業
赴日唸管理碩士,奠定日後基礎
婉拒雷曼兄弟,就此踏上農業之路
2008年,弟弟名揚時尚界的一年
2008年,我的農業探索元年
第二章 動物吃什麼,人就吃什麼
我家的DNA:勇於改變現況
下鄉體驗職場震撼教育
吃飯喝酒,摸索臺式人情世故
逐漸融入農業現場
做畜牧業必須對動物有愛心
對動物好,其實就是對我們好
看見客戶眼中深深的鬱悶
第三章 為什麼吃不到好食物?
養和賣,無法互相支援
健美豬不等於健康豬
「我也不知道自己養的雞賣到哪裡去了」
環境成本一直被輕忽
新血不進來,農業無法改
要吃良食,不改不行
第四章 農產品也可以有潮牌
農業生產價值觀,決定餐桌上的食物
臺灣最需要「食品安全分級制度」
三個品牌經典,臺灣的路在裡面
挪威好鮭魚,上下游要同心
養豬王國丹麥,挫敗淬煉出嚴謹專業
行銷團隊,讓全世界認識Zespri
讓業者自發動起來,讓消費者決定產業走向
第五章 我有一個夢:安心吃飯
首要之務:政府訂定食品安全標準
三部曲,本土農業順利轉型
農民重新找回尊嚴
消費者意識:每一個選擇都是關鍵
食育農育,從小做起
第六章 捲起袖子開始做
預拌劑工廠,考驗格局與眼光
做食物的人,一定要有良心
豬肉是夢想的載體
市集與餐廳,了解消費者的平臺
通路數據,看看我們吃了什麼
改變,來自態度
消費者意識:每一個選擇都是關鍵
臺灣這幾年流行小清新、小確幸。小確幸來自對生活小事珍惜的心意,知足常樂的態度,但是,如果只是活在自己的小宇宙,諸事不關心,這種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就應該要導正。尤其當整個結構已經崩壞掉,我們哪還有什麼確幸可言,怎會有真正的幸福?
我們吳家成員都很愛吃,弟弟是設計師,他喜歡菜餚排盤賞心悅目,增加食慾。我則是實際的人,如果食物擺設漂亮,可是食材不安全不新鮮,我會非常介意。食材的藥物殘留、細菌汙染,無法憑著肉眼或熟悉的人際關係(比如傳統市場的主顧關係)來做判斷,好吃、能吃不表示食物是安全衛生。
周圍朋友經常苦惱於孩子的過敏和氣喘問題,疲於求診,卻找不到病源和改善方法。這樣的經驗並不獨特,健保局公布的健保醫療統計年報指出,2011 年臺灣地區氣喘疾病就診人數高達 89.2 萬之多,每年消耗醫療費約 27 億元。
國家衛生院研究指出,臺灣的病毒感染與過敏疾病日漸增加,氣喘與過敏已是兒童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無法掌握氣喘與過敏性疾病發生率增加的原因,但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應與環境污染物有相當關聯。特別是近二十年來罹病人口快速增加,推測可能來自工業化、都市化及環境變遷所伴隨的環境污染。
當前這些工業化農業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普遍使用的農藥、殺菌劑、除草劑,殘留物會形成環境荷爾蒙,隨著空氣、水、土壤、食物進入生物體,干擾本身內分泌系統,影響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恆定和生殖,甚至影響後代健康。
解決農業 2.0 造成的環境汙染課題,不可能是回到農業 1.0 的純樸年代,而是要翻轉成為農業3.0,為自己和子孫留下活路。事事難料,風險永遠存在,這個年代,消費者看待食品安全要有個基本認知,沒有絕對的安全,只有相對的風險,而消費者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我風險管理。我們不能一昧把責任推給他人,這是大環境裡的自我保護。
消費者還要接受一個觀念,任何選擇都隱藏著成本與風險,CP 值高,背後有何玄機?馬兒又好又不吃草,可能嗎?如果要粉圓 Q 彈又久煮久放不爛,當然只有修飾澱粉做得到。記住,當你要求不合理的美味,一定會吃到不健康的添加物。「便宜」常是靠著快速有效的取巧方式,但你可曾深思,未來可能的相對付出。
就像有人認為,核能發電是便宜有效率的發電方式,官方的算法是石化能源發電成本一度 2.89元,核能發電成本一度只要 0.95 元,然而,廢核料廠需要極高處理成本,且一旦核能外洩或爆炸,就是一場無可挽回的浩劫,即便發生的機率小。相對來說,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則是效率不佳、不穩定的發電方式,發電成本高,好處是造成無可挽回災難的風險較低。
你願意接受電價便宜,大方豪氣使用各種現代化設施,可是要擔心核爆浩劫的風險;還是願意承受高電價、限制用電,環境可以永續,不必提心吊膽末日來臨呢?這是兩難的選擇,也是我們的現實,享受「俗又大碗」的利多,往往是因為我們對於環境成本和未來危機視而不見。
回到食品安全、無毒的食物,也是一樣的邏輯。
有位朋友中年大病一場後,選擇轉業,販售天然素材的饅頭。他使用一半麵粉和一半芋頭做的芋頭饅頭,常被第一次光顧的消費者懷疑質問:「沒什麼芋頭味,怎麼這麼貴呢?」
他嘆了一口氣說:「真材實料比不過兩滴芋頭香精。」事實上,市面上各式口味的饅頭,不少都是色素與香精的效果。臺灣消費者的食安意識很高,但行動力很低,一發生食安問題就哇哇叫,都怪生產者黑心無良,卻沒有體認到一個銅板不會響,消費者的選擇也同時影響生產者的行為。
站在產業的立場,經營總是在支出與收入間拉扯,訴諸唯心的道德太不切實際,消費者要物美,總不能要求生產者賠本以廉價迎合,給予合理利潤支持,雙方才能共好。大家願意理解這個現實,願意調整消費行為,逐步往好的方向發展,這就不只是小確幸,而是可以改變臺灣農業體質的大力量。
有人問道,臺灣的食物不安全,那我選擇進口食物總可以了吧?可是當你做了這樣的選擇,就是把所有選擇權都拱手讓人,你的食物權掌握在進口國手裡,有一天,他們不出口糧食給我們,或是賣爛東西給臺灣的時候,我們只能無可奈何接受。選擇安全的食物,與其討論進口食品是否比較好,我想邀請大家慎重行使你的食物選擇權。
食物是生活必需品,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全球天候變遷,糧食產量愈來愈不穩定,病毒細菌的演化愈來愈快,可耕種面積因為開發只會變少,食物價格只會愈來愈高。我們現在沒有感受到食物短缺,是因為我們的富裕程度可以提供多元的選擇。
聯合國糧食計畫署(UN Food Program)所發布的糧食生產報告指出,2010-2012 年糧食平均價格上漲達到 83%,全球米價平均上漲 75%、小麥價格上揚 120%,廉價糧食的時代已經結束。在 10年內,食物價格一定會重新修正,產量下降,價格提高。當我們的食物供給不夠時,才想增加農業生產,已經來不及了,因為任何工作都需要訓練、投資、人力,如果沒有人要當農業生產者,土地被汙染破壞,沒有良田可以種植,等到需要的時候,就只剩下三聲無奈。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第五章 我有一個夢:安心吃飯
食品安全,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我入行以前,和大多數的消費者一樣,對於食物的態度懵懵懂懂,吃東西的時候並不會想到食物的源頭,也不認為採買食物和農業生產有關係。入行後,接觸農業現場,才發現農業生產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為食物品質影響我們身體健康極大,但是農業從業者卻沒有得到相對應的尊重與報酬回饋。
我揣測未來會有兩種結果:
一,農業無法永續經營,從業人員愈來愈少,大家覺得這個行業不值得投入,缺乏新血加入。
二,在極端氣候、大環境惡化、原物料供應不穩定的狀況下,生產成本不斷攀升,這個行業沒有合理的利潤回饋,怎能期待有好的產品?
因此,我興起農業品牌化的目標。當初起心動念認為,農業沒有利潤和贏得尊重,很難永續經營,農業又身負「民以食為天」的重大責任,這種情況下,食品安全堪憂。
2012年11月,我們嘗試經營「良食究好市集餐廳」,期許建立一個與消費者溝通的平臺,第二年,問題油品風暴引爆,連品牌廠商都淪陷。人家說:「你眼光真精準,已經知道會爆發食安問題。」我必須承認,當初只是推論,沒想到這件事情會發生得這麼快,牽涉範圍這麼廣,因此深切體認到,從產地到餐桌的產業結構中有許多問題。本身熱血又雞婆的個性,讓我不吝分享觀念給周圍朋友,只要有時間,演講邀約來者不拒,希望更多人了解臺灣農業的問題。
接觸愈多,我發現農業相關政策的不連貫、農民處境的兩難、消費者資訊有限……整個產業鏈環環相扣。與其靠著我傳教士般的傳遞觀念,不如有一本書做為政策者、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對話基礎。在這三方中,消費者尤其是關鍵,消費者不買單,一切的生產都是無用的廢物。消費者要有看法,你的看法不一定要與我相同,有看法,就會做出選擇,選擇符合價值觀的食物。出這本書是希望讓大家思考對食物的態度,消費者表態就會影響生產者,守住食品安全的防線。
消費者要有態度,生產者也要有意識,臺灣農業生產者碰到的問題不單是臺灣的問題,全世界都面臨相同問題。澳洲豬農抵制外國豬肉進口,他們問:「我要怎樣才能讓消費者願意買我的豬肉?」法國雞農遇到巴西大量廉價的雞肉進口,被打得落花流水,才發展品牌農業。全世界農業都是在數量和品質上競爭,要看清楚自己的農業體質,要走量大低價或精品高價路線?有什麼強項和國外進口產品競爭?找到正確的定位來決勝負。
我曾在澳洲參加農業研討會,澳洲豬農叫苦連天,因為澳洲內需市場的豬肉需求不大,澳洲豬肉又不像澳洲牛肉、羊肉外銷國際。於是豬農就找第三方公正團體辦公聽會,邀請生產者、代表市場的通路商和政府代表與會,消費者可以旁聽。現場人聲嘈雜,氣氛火爆。
豬農問:「我的豬要怎麼賣,消費者才會買單?」
市場通路商說:「根據市調,澳洲消費者願意花比較高的價錢買人道飼養生產的豬肉。」如果是一般豬肉,消費者會選擇廉價的進口豬肉。
豬農不爽:「我連利潤都沒有了,還要做人道飼養!」
政府代表免不了被雙方攻訐,充分聆聽雙方意見,以民意為依歸,以政策引導消費者願意買單的生產方式。
政府代表最後說:「各位豬農,你要豬肉賣好價錢,消費者願意買人道飼養的豬肉。所以,政府可以推動大家信任的認證標章,流程由政府監督。豬農自行決定要不要採用政府認證標章,如果採用就要符合生產品質…」
人道飼養不是自動自發的,所有的生產模式都是奠基於政策方向和消費者需求,如果消費者不要求,政府不會有政策規定,生產者不會遵守。
我參與那場公聽會整個過程,雖然氣氛是嘈雜對立的,可是結論是好的,這就是雅量。臺灣的農業政策制定者、生產者、消費者,大家要多溝通、建設性對話,現在多是攻防戰,不容易有共識和結論。食品安全需要持續關心,不能把問題丟給別人,絕對不是政府或生產者決定方式,把結論給消費者,問題就結束了。不要怕溝通,也不要避重就輕,一定要政策制定者、生產者、消費者三方溝通達成共識,農業生產才會不斷進步,食品安全方能獲得解決。
我真心感謝本書主編希如,若非她當初邀請我寫這本書,並在過程中不斷協助釐清方向,這本書不會誕生。感謝宛澍協助文字整理,梳理我的想法,過程雖然曲折,但現在出書的時間點剛好,藉著這本書提醒消費者持續關心食安問題。感謝父母親給我正確觀念和適當機會,讓我從事這份很有熱忱的工作。也感謝我弟弟的一席話,讓我回到臺灣,與豬為伍。
最後,感謝太太的體貼支持,即使我為了工作常常出差,她都沒有微詞,讓我沒有後顧之憂,繼續走新農業這條路。一歲半的兒子是我忙碌工作之餘的療癒小物,這本書最終是為了我兒子,為了我親愛的家人可以安心吃飯。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自序 食品安全,我們都不能置身事外
期待一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葉雲龍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
我們也知道,追求獲利及降低成本是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像公司是營利事業,是為謀求股東或出資者最大的利益;又如過去亞當史密斯、李嘉圖等傳統經濟學者的觀點,是從生產要素的比較利益法則,闡述企業的競爭力。但現在看來,顯然都已改變,因此,企業必須再考慮獲利及成本要素以外的其他元素,如節能環保食安、社區弱勢關懷、員工照顧等,均屬企業的社會責任(CSR),都是企業在全球地球村理念下應盡的本分。
其次,政府則應在法制環境的調適、鼓勵愛心企業的發展,社會大眾意識覺醒的教育推廣等去努力。當然,消費者更應在消費習性、心態或價值觀的正向思考積極調整,比如說願意多付或以較高價格,去購買符合食安或節能環保的產品或服務。如此,在這樣一個相互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中,我們的企業才能創造出最佳的生產力及競爭力,我們的社會才能激盪出正向的價值與和諧的文明。
臺灣的創新思維,是需要社會大眾普遍的覺醒。本書作者吳季衡先生,從一個初習醫者到轉習學商、學管理者的角度,細數親身理念與心路歷程,並從臺灣農業整體構面,提出食物教育的重要,希望「促使政府、生產者、消費者共同努力,全面翻轉臺灣的農業現況,讓每個人都能安心吃飯」,內容淺顯易懂,也極富故事性,可讀性超高的,謹此推薦並為序,以資鼓勵。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序一 期待一個良性互動的生態系統
讓傳統農產業迎向新局
王政騰 中央畜產會董事長
緣起
本書作者──吳季衡,親友、職場夥伴口中的Kevin;生長於良善家庭,其雙親胼手砥足以動物營養專業經營事業有成,且為通情達理、具現代觀、有理念、重視子女教育的人士。Kevin之胞弟吳季剛乃國際知名的時尚設計師。
Kevin於青少期即赴美加接受教育,就讀名校原訂習醫,後斷然因適性考量改修國際關係與經濟,完成後轉赴東瀛攻讀經營管理碩士學位。對Kevin而言,這些成長背景與其後投身經濟動物產業乃至農發產業發展,似乎是冥冥中早有定數,但深入瞭解之後卻認為這一切因果脈絡清晰、合理可循並非偶然;不過,Kevin的慧根與福報又似先天!
動念
Kevin的父親吳昆民先生事業軌跡,沿途順利,穩健拓展,但曾經歷1997年口蹄疫重創臺灣養豬產業;2002年臺灣加入WTO,合作之荷商帝斯曼(DSM)評估臺灣畜產業勢難敵貿易自由化衝擊,決定停止臺灣工廠的產製;2008年國際原油飆漲三倍,牽動全球飼料原料大幅波動。
此三波劇變對吳家事業經營當然有重大影響必須調適因應,另方面,眼看這些變動對本地畜禽生產客戶造成的挑戰更是嚴峻,不論於公司事業經營或臺灣畜牧產業發展計,昆民兄斷然挺身而出,將原外商品牌代理權、本地產製權一概承接,如此一來,與原外商間的關係成為更進一步的合作聯盟,產製部分更需投入龐大資金、經營管理壓力劇昇。
逢此事業版圖及經營屬性、層級及規模大幅擴充之際,學業有成、正尋求職場與事業走向的Kevin,看到父親公司事業開展的契機和挑戰,有必要也值得投入參與轉型,遂毅然加入經營團隊。
用心
Kevin自幼有良好庭訓、父母諄諄善誘致有極佳合群性格;在國外接受學院教育期間,在父親安排下常有參加研討會、事業交流及產業活動機會,對動物營養、飼料添加物及畜禽產業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熟悉親和,而其所受之學院訓練,無論生物學、國際關係與經濟學以迄MBA,都對投入父親事業經營有用。
難得的,Kevin擔任董事長特助之後,並無恃寵而驕、含金湯匙氣息,能以謙和誠懇的心態放下身段,以同理心、利人利己方式與上、下游工作、事業關係人互動,並善加運用管理科學手法,冷靜觀察、體認,俟瞭解清楚、理好頭緒後再按步就班、循序漸進,無驕縱、不急躁,對待年長養畜農長輩都能親切、耐心以對,還經常在世代間扮起潤滑、調和角色,巧妙化解代溝、意見不合。
由於務實、入境隨俗、有專業又有條理,Kevin快速接了產業地氣,紮實的從產業職場領悟事業精髓,這些精髓包括畜產經營的訣竅、第一線生產者的心思,甚至由鄉土宴食中感受到農產食材的好,也深切聽到許多產業經營受挫、基層生產者求助無門的怨嘆心聲;Kevin創新求變的專業知能在有同理心的人格特質驅動下,對產業、事業夥伴的關心及動物的愛護油然而生,決心要傾力、有效開創一條讓傳統農產業掙脫枷鎖的路。
摘自《我想安心吃飯:消費決定生產,良食從餐桌開始》序二 讓傳統農產業迎向新局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