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萬兩千六百公里 台灣援外醫療無國界
邁入新史懷哲年代 再定義醫者價值
人生,因挑戰而精采
援外醫療從來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布吉納法索,一個地處西非、醫療資源匱乏的國家,許多對台灣人來說難以想像的事情,都在當地真實發生。高明的醫師、先進的醫療器材,在當地都很可能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
獻身非洲三十餘年的義大利援外專家西羅利(Ernesto Sirolli)直言,全球的援外計畫,許多都是以失敗收場,因為許多援外計畫未曾事先聆聽當地需求、不去深入問題緣由,便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方式扮演「救世主」。
援助者很容易以「家長」或「恩人」的身分自居,完全忘了自己應該先設身處地,去體會、明白對方的處境,才能找到真正有益於解決當地問題的方法。
在全球最貧窮的國家,醫藥費對當地民眾來說,可能是沉重的負擔,因此,醫師在開藥前,必須多思索幾回:這家人會不會為了支付醫藥費,而得犧牲孩子的學費,或賤賣家中牲口?會不會病醫好了,家卻散了?
更無奈的是,最需要醫療照護的重症病患,必須到幾百公里外的首都大醫院,才能深入檢查、獲得治療,可是他們卻似乎沒有能力負交通與醫療費用。
醫師的熱情,難敵現實貧困。但,該做的事仍然要做。
為了搶救更多性命、建立起當地醫療水準,本書主角王馨儀在布吉納法索的古都古醫院嘗試一項從無到有的創舉:打造重症加護病房(ICU)。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若沒有加護病房的後援、續命照護,即便真有「神醫」成功完成手術,病人的性命仍難以保全。
看見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似乎十分理所當然。然而,援外醫療的特殊性質,讓這件事依舊存有疑慮:這時興建加護病房,是時候嗎?布吉納法索人民能負擔這樣的醫療費用嗎?
諸如此類的考量,在在告訴我們,援外醫療不能只是想像,需要深入瞭解當地需求。人生因挑戰而精采,本書透過王馨儀的親身經歷,一窺援外醫療真實面貌,看見援助國與被援助國的不足。
記者/編劇/撰稿人。曾任《遠見》雜誌資深記者。以文字紀錄時代,主要作品有《上海世博深度遊》、《勇敢做唯一的自己:台大教授郭瑞祥的人生管理學》、《教育應該不一樣》(合著)、《她們,好厲害:台灣之光‧18位女科學家改變世界》、《醫路向西非》、《醫願:永齡明日醫療首部曲 台大癌醫》、《人生第二曲線》。
於劇本創作,主要作品有《蘭陵王》、《千金女賊》、《狼殿下》。曾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微博電視劇大賞人氣劇集第一名」等獎項。
個人電子郵件:taiwanpress@gmail.com
臺大醫學系畢業,於臺大醫院完成住院醫師訓練,現職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於2017年參與「臺布醫療合作計畫」,擔任駐地醫療長。喜歡一邊工作,一邊體驗人生。
父母是弓,孩子是箭
黃瑞仁・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二○一六年八月一日,我奉派接任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交班事項中,有一項是雲林分院在二○一六年三月首度申請醫學中心評鑑,評鑑將於二○一七年進行。
醫學中心評鑑,除了醫院管理、醫療照護品質及教學品質之外,比較特別的是,五大任務指標的實證資料及口頭詢答,其中一個任務的子項目就是國際醫療。既然方向已定,尚未有國際醫療經驗的雲林分院,便開始著手國際醫療的規劃。
這一段過程非常戲劇化,我們用文字、照片記錄下來,和讀者們分享。
二○一六年十月,我們拜訪衛生福利部國際合作組,並請總院國際醫療中心協助,積極探詢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合會)國際醫療人道援助相關計畫。很快,我們得到衛生福利部的計畫補助,參與總院的印尼雅加達國際醫療業務。
然而,我們與雅加達的醫院聯繫,有些不順利。於是,另外透過熟識的醫師,與東爪哇泗水的Brawijaya大學醫學院取得聯繫,開展雙邊醫療講座及人員訓練計畫。
援外計畫執行不易
外交部國合會的計畫申請更是充滿戲劇性,我們在網路上看到徵詢西非邦交國布吉納法索的人道援助計畫,立即提出申請;同時,我們也打聽到,此計畫執行上的困難,就是國合會希望人選是接任台灣醫療團的團長,任期一年。
國合會徵詢了國內許多醫學中心,都無法派出人選,甚至北部一家醫學中心幾乎談定了,卻又突然變卦。
眼看計畫生變,國合會相當著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爭取到這個人道援助計畫,隨後,執行細節立即緊鑼密鼓地展開。
不管是印尼或布吉納法索,都讓我們體會到:設定目標,努力向前,機會總是在的。
海選尋找醫療長
要如何尋找醫療長?負責國際醫療專案的馬惠明副院長和我討論,我們先鎖定五十歲以上,孩子都比較大的資深主治醫師;或者四十歲以下年輕的主治醫師。但是,以由上而下的方式鎖定的幾位人選,都因臨床業務、研究工作或家庭因素,無法前往。
這時,馬惠明副院長提出了「海選人才」的做法:一、在院務會議,請所有醫療科部主管轉知所有主治醫師;二、透過全體主治醫師電子郵件等方式,告知大家,醫院的國際醫療有這樣的一個機會。
出乎意料,在短短幾天內,便有兩、三位主治醫師主動報名,表達有意願。經過相關背景考量,醫院以王馨儀醫師為第一人選;當馬副院長以電話徵詢王醫師時,如同各位讀者在書中看到的,王醫師很快就答應了。
經過國合會的正式甄選程序,王馨儀醫師成為我國人道醫療援助計畫第一位女性醫療團團長,同時也是最年輕的醫療團團長。這個過程讓我了解到,年輕世代充滿活力與嘗試各種可能的勇氣,令人激賞,更值得信任、託付以重任!
一切都不簡單
王醫師的不簡單,在於她處理事情的態度及執行力──初到布國時,酷熱天氣造成的中暑及拉肚子,沒有嚇倒她;看診人數不理想,王醫師能夠放空自己、放下主治醫師的身段,融入當地的診療模式,重新學習看病方式;實地觀察,不斷思考什麼是切合布國需要的協助。
和國合會及雲林分院多次討論後,王醫師提出了設置四床加護病房的計畫,並獲得同意。從加護病房空間規劃、設備及儀器採購、人員訓練等,幾乎在短短幾個月內全數完成。
服務期間,王醫師曾受邀到美國大使館進行急救訓練課程,獲得極大讚賞。而我們更有興趣的是,王醫師父母的教育方式。王醫師的父母分別在大學和中學服務,他們給孩子非常大的空間,全力支持孩子的決定,而不去設限,正如同書中所說的: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的責任是把弓張得滿滿的,成為疾飛的箭的最大後盾。
很多人在討論台灣的教育,其實最大的問題就出在父母。
十多年前,我的一位醫學系導生,念到醫學系四年級時想要轉系,結果父母給醫學系系主任及導師的唯一選項,就是一定要把孩子留下來,念完醫學系、考上醫師執照後,要做什麼都隨便他。這位學生説的一段話,到現在我仍然無法忘記。
他的父母都是臺大醫學系畢業的,他如果轉系,父母就會在同學間抬不起頭:「他們從來不考慮到我的痛苦,他們只考慮到自己的面子!」
王醫師的父母,不容易也就在此,尤其女兒是正在臨床醫學研究所就讀博士班的年輕主治醫師,放下眼前的路,跑到距離台灣一萬多公里遠的布吉納法索,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值得嗎?恐怕大部分的父母都無法「承受」來自子女的這種挑戰。
積極認真的學習態度
台布醫療合作計畫的任務,包括訓練布國的醫護人員。二○一七年的六月至八月,三個月期間,布國三位醫師及一位麻醉護理師來到雲林分院接受急重症醫學訓練。課程安排得比較緊湊,布國學員也都認真學習。
後來,二○一八年年初,有機會到布國參訪時,才知道布國因為天氣太熱,中午十二點到三點是他們的休息時間,此時回想起二○一七年年中我們安排的課程,對布國醫䕶人員而言,真的是有點累,但是他們的學習態度都非常認真。
交流參訪建立友誼
在這三個月中,每逢週末假日,祕書室的同事主動安排各項「接地氣」的行程,如:古坑華山咖啡、故宮南院、雲林景點參觀;醫院的活動,如:雲林分院配合總院週年慶活動的林內鄕健康篩檢、臺大實驗林溪頭員工日,也都邀請布國醫護參加。
中間有一段插曲,就是布國友台國會議員到我國參訪時,特別指定要到雲林探視正在受訓的布國學員,當雲林分院同仁第一次看到外交部禮賓車,掛著兩國國旗,大家都非常興奮,紛紛和禮賓車拍照。
經由台布醫療合作這個國際醫療平台,雲林分院全院同仁上下一心,盡心盡力接待布國醫護人員,展現雲林分院好客、溫馨的大家庭特質。衷心感謝所有參與國際醫療的同事們,以及默默支持、加油、打氣的雲林分院一千七百多位同仁,這是參與國際醫療的意外收穫。
台布醫療合作計畫進行得非常順利,二○一八年二月底,馬惠明副院長、楊豐榮醫務祕書和我,特地前往布吉納法索,探視即將任滿醫療長一年的王馨儀醫師,以及來台受訓的四位布國醫護人員,參訪古都古醫院並了解即將完成的加護病房進度、和古都古醫院院長討論雙方合作計畫等。回國後,立即安排接待第二批準備來台灣受訓的布國醫護人員。
傾盡全力,不留遺憾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四日,外交部突然發布和布吉納法索斷交的新聞,我們和國合會通話,確認所有醫療合作立即終止。
斷交消息傳來,全院同仁深感震驚、遺憾和不捨。靜下心來思考,這是人生非常難得的經驗:當我們盡全力做一件事,卻因外在環境改變,迫使我們不得不中斷。我在金山分院服務的時候,和法鼓山果東法師多次交談,法師提點之一:「境隨心轉」,不正適用於此嗎?
當機會來臨,我們把握時機展現實力,不僅拓展雲林分院的版圖,也全心接待布國醫護人員。縱然外在環境逆轉,無法持續進行下一階段計畫,但是回顧過去一年,我們很欣慰沒有蹉跎耽誤任何一次機會。
摘自《醫路向西非:臺大醫院海外醫療之路》前言
放下小我,守護生命
楊泮池・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前校長
聽聞王馨儀醫師將前往布吉納法索長駐當地一年,擔任援外人道醫療團醫療長,帶領著台灣醫療團隊和布國醫師擕手合作,守護百萬人囗的健康,讓我感到相當的敬佩與驕傲。
記憶中的王醫師,外表文靜就像個鄰家女孩,在臺大醫院擔任胸腔內科Fellow期間,已是個醫術純熟、視病如親的好醫師;於雲林分院擔任主治醫師時,病人對她的信賴更是大家有目共睹。
不過,此次王醫師前往的是全球最貧窮、醫療資源最貧乏,又遠在非洲的布吉納法索,可預想到在當地必將面臨的苦惱與挫折,更令我佩服她堅毅的決心,也使我憶起多年前,曾隨中沙醫療團派赴沙烏地阿拉伯兩年的歲月。
走出了有許多重量級教授坐鎮的臺大醫院、沒有了師長及學長姐的指導與後援、也沒有完善的醫療設備做為堅強後盾,我們只能盡快讓自己成長,學習如何獨當一面。
工作量因身兼多職而嚴重超載、語言的隔閡、文化背景的落差、醫療器材設備落後或藥物不足,導致無法挽救生命的失落等等,有時這樣的挫折與失落感會令人失去當初救援的熱情,但每次遇見長途跋涉來看病的患者,看見他們忘卻病痛的笑容,我們所付出的辛勞與疲憊也都獲得療癒,為異鄉貢獻一己之力的熱忱又再度油然而生!
王馨儀醫師巾幗不讓鬚眉的堅毅,勇赴一萬兩千六百公里之外的布吉納法索,擔任我國援外人道醫療團最年輕、又是第一位女性醫療長,相信王醫師這段親身實踐史懷哲行醫周濟的日子,不僅為個人的人生閱歷增添色彩繽紛的一頁,也為有意投入國際醫療援助之團體及個人,提供寶貴的經驗!
重新觸動醫者初心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在台灣醫界正愁年輕醫師不願意進入內、外、婦、兒、急五大科別的當下,看到這本由王馨儀醫師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夥伴們聯合撰寫的《醫路向西非》,特別感覺意義重大。
這本書固然是以王馨儀醫師為主角,描述她如何從原本工作的舒適圈踏入一個超出預期挑戰的新環境,先從適應自我身體開始,到一切得靠自己的情況下,在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環境中探索重建的感人故事。
書中除了充分描述在前方的王醫師外,還包括臺大醫院雲林分院的黃瑞仁院長、馬惠明副院長及所有夥伴參與的軌跡,充分反映一個後援支持專業團隊的重要性,從中我們看見這群醫師重新回到做為醫者的初心,所有的行動令人讚嘆與佩服。
唯一令人遺憾的是,這類醫療行動往往間接與我國外交邦交國發生關係,因此每當一些朋友正準備用更大的資源去支援一個非洲的工作站時,會因為我國邦交關係突然生變,而無法繼續這份愛的使命;甚至在緊急時,必須立刻放下手上的病人,像逃難似地離開該工作站,我相信對所有參與的醫者,「必須放下眼前的病人」是多麼糾結的一件事。
反觀在我目前工作的花東,見證了許多來自於義大利、瑞士、美國、法國、挪威等各地的早期教會醫院團體對於偏鄉弱勢的義助,他們從來都是走在政府前面,不受任何政治干擾,去該去的地方、做該做的事情!過去數十年來,我從旁觀察I ACT醫療行動聯盟、馬背上的醫生、愛盲協會,以及台灣一些民間或宗教背景的醫療公益組職,都是在台灣走出貧窮以後,就開始自發關懷世界。
值此台灣為外交問題隨時受挫的當下,與其讓外交部的外圍組織,如:國合會,因為邦交國的減少,致使預算萎縮、編制減少,何不用更寬闊的胸襟,轉換自己的角色,從主導者變成幕後支持者,以世界公民的角色,把原來要花費卻無法使用的經費,主客易位,讓台灣的民間愛心及醫療團體走在前面,到世界每一個能夠進去、也真正需要被幫助的國家,執行真正的人道支援。
書中有一段話,深深打動著我:「在貧窮的布國,看見台灣的貧窮!」
是的,對台灣的年輕人來說,去體驗、去生活、去深入參與像布吉納法索這類環境改變工程,某種情況下,正是台灣許多年輕人有待被重新觸動的「醫者初心」。
這種愛的初心,不但貧窮的國家需要,相對富裕的台灣,更加需要!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