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創造力,是企業永續生存的關鍵要素。
然而,企業要創新,是否只能苦等那神來的一筆?
創造力是不可捉摸的神祕力量嗎?
閱讀本書,您將發現創新與創造力是可以管理的。
企業經理人可以在書中學到:
.如何激發創意與辨識機會
.如何將創新打入市場
.破除創造力的迷思
.提升創造力的各種訣竅
.營造出創新的文化
《如何做好創新管理》是天下文化即將推出、哈佛商學院出版的哈佛商業必讀系列中的第三本。創新在現代企業的經營上佔有多重要的地位,已不言而喻。台灣企業當前更要靠創新,才能尋獲生路。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在本系列的第一波就推出此書的原因。本書循序漸進地告訴讀者如何創新。
首先,本書先分析創新的類型,你的企業該採取哪一類的創新?包括產品、流程、服務上的創新。
接著,本書點出創新的點子源自何處。有四個主要來源:新知、顧客、領先用戶、「共鳴設計」。然後作者又為讀者釐清何者為真正具有商業價值的創新,並衡量創意對企業的價值。一旦創意經確認為商機,就必須移向市場。
你將在本書獲知頂尖企業所用的工具,了解他們如何決定放棄哪些創意、在哪些創意上下賭注,並進而商業化,而從中獲利。這些工具包括:開發與審核系統、資產組合分析、市場分析,以及運用現金流量折算分析法做財務評估。
最後,本書說明確認創新的價值後,如何藉由與產品或服務平台的整合,得以廣泛地將創新沿用於市場。本書也提到主管應怎樣孕育創新的文化,以讓更多點子出現。
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企管碩士,是位傑出專業的商業書寫作者,過去他曾撰寫及編著超過三十本書籍,被刊載過廣及各類主題的多篇商業文章。本書所屬的「哈佛商業必讀系列」叢書中,亦有數本即是由他執筆或編撰,包括《創新管理》、《專案就是要這樣管理》、《如何吞下一頭大象:高績效團體創新突圍的&34960;訣》等(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作曾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89年與92年度金書獎。翻譯作品包括《漫步中國股市》、《沒有對手的競爭》、《改造企業》、《跨組織再造》、《創新管理》、《即興創意》、《日不落行銷》、《病菌與人類的戰爭》、《玻璃、紙、咖啡豆》等數十本書。
序
1創新的種類:許多層面的幾個種類
漸進與激進創新
有利漸進創新的因素
流程創新
服務創新
摘要
2曲線概念與教訓
闡釋S曲線
三個教訓
你在S曲線上的位置
這些教訓的限制
摘要
3激發創意:打開精靈的瓶子
新知
利用顧客的意見
向領先用戶學習
共鳴設計
創新工廠與祕密計畫
公開市場創新 心理準備的角色
管理階層如何能增進創意
激發創意的兩個技巧
摘要
4認清機會,別錯失良機
認清機會的方法
初步的商業評估
摘要
5將創新轉入市場
有用嗎?
創意漏斗
階段閘系統
有關漏斗與階段閘系統的提醒
財務問題透過平台擴大創新
摘要
6創意與創意小組:創新兩關鍵
創意的迷思
個人創意三要素
創意小組的特性
處理小組內的衝突
時間壓力與創意
增進個人創意的六個步驟
摘要
7增進創意,豐富組織與職場
豐富組織
豐富職場環境
摘要
8領導人必做事項
改變
培養歡迎創新的文化
建立策略方針
參與創新
保持開放但懷疑的態度
改善創意商業化的流程
應用投資組合思維
適才適所
建立左右逢源的組織
摘要
附錄A:貨幣的時間價值
附錄B:實用的執行工具
第1章 創新的種類:許多層面的幾個種類
本章涵蓋的關鍵主題
漸進與激進創新
有利漸進創新的因素
流程與服務創新
「創新」(innovation)的含意從它的拉丁語源nova,也就是「新」便可見端倪。一般都了解,這是在介紹新事物或新方法。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艾德.羅伯茲(Ed Roberts)曾將創新定義為「發明」加「開發」。
以下則是較詳細的定義:創新是將知識體現、結合或綜合於獨創、相關、重要的新產品、流程或服務中。無論你如何定義,創新會透過一些形式展現。本章將一一讓各位了解,並協助你看清它們能如何協助或考驗貴企業。
漸進與激進創新
創新學者通常會指出漸進、激進兩種不同的創新。一般所知,漸進創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在於開發既有的形式或技術。它不是改善既存的事物,就是修改既有的形式或技術,以達成其他目的。按這意義來說,它是最低限度的創新。例如,英特爾的奔騰(Pentium)IV電腦晶片所代表的,便是奔騰III的漸進創新,因為兩者所根據的基本技術相同。奔騰IV只是整合了設計改善,以提升晶片的性能。同樣的,在許多豪華轎車上都能發現,根據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技術製造的導航設備,也不過是將既有的GPS技術應用在新用途上,創新性較少。
相對的,激進創新(radical innovation)則是世上前所未有的事物,與現有的技術或方法截然不同。「突破性創新」(breakthrough innovation)、「不連續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等術語,往往用來作為激進創新的同義詞。最近哈佛教授柯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運用了顛覆性技術(disruptive technology)這個術語,來形容有潛力顛覆組織,或業界既有經營模式的技術創新。幾乎在所有的狀況下,這些創新都是激進的。顛覆性技術取代了行之有年的技術,並使經營模式以老技術為本的企業每況愈下。在許多狀況下,顛覆性技術創造出新市場。那些市場最初雖小,但有時會成長壯大。
貝爾實驗室(Bell Labs)所開發的電晶體技術,便代表顛覆電子產業霸主的激進創新,當時業界佼佼者都專注於真空管技術。同樣的,在一九四○年代,噴射推進技術也是如此,當時活塞動力引擎主宰了航空界。又如,一九九○年代末,IBM開發出矽鍺(SiGe)晶片技術,也代表激進的創新。矽鍺晶片的交換力為傳統矽晶片的四倍、操作也遠比後者省電,使它們能理想地應用在新一代手機、筆記型電腦、手持數位設備,以及其他小型可攜式裝置上。1同樣的,如今應用在消費與專業相機上的數位影像技術,也代表激進的創新,這與一個多世紀前,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賴以建立伊士曼柯達公司(Eastman Kodak Corporation)的化學膠卷技術截然不同。
壬色列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研究團隊更具體地界定了激進創新,認為它是至少具有以下一項特性的創新:
.具有嶄新的性能特點
.較已知的性能特點至少改善了五倍
.至少降低三成的成本
你可以根據李.塞吉(Lee A. Sage),以及汽車供應商傑出貢獻獎(PACE Awards)創新計畫所提出的一項特性,再將它加入這清單內:
.變革是競爭之本
在業界中,漸進與激進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創新過程的特性通常在於:在長期的漸進創新中,偶爾會出現激進的創新。以電子業為例,我們看到電晶體取代真空管,接著半導體又大量取代電晶體。每一項重大的轉變都代表大躍進,但隨之而來的,則是逐步提升性能、降低成本、縮小尺寸的穩定、漸進改善期。圖1-1所呈現的,是出現漸進與激進改善的理論時程。請注意在這簡化的圖說中,激進的創新出現前,進步是如何藉由漸進的小改善達成的。接著進步突然出現大躍進,繼而再由漸進創新承續下去。
無論是在研發實驗室,或是科學家、企業家的腦海裏,激進的創意總會在某處運作。它們通常需要長期醞釀與發展,但多數始終無法進入市場。它們在市場的出現不僅罕見,往往也無法預知。漸進與激進創新密不可分,通常要歷經麥可.塔許曼(Michael Tushman)與查爾斯.歐瑞里(Charles O’Reilly)所謂的「技術發酵期」:
在這發酵期,競爭的技術百花爭鳴,各有不同的操作原理,競相爭取市場接受。既有技術與新技術彼此較勁,例如,鐘錶業的轉動指針、石英、傾斜震動等,而不同的新科技間也互相競爭。
對製造商與顧客而言,這些發酵期既令人困惑,又充滿不確定性。由於缺乏技術標準,製造商不知該遵循哪個新方針。例如,VHS或BetaMax錄影帶規格、麥金塔(Mac)作業系統或DOS/視窗(Windows)。顧客不知該選擇繼續用舊技術、改用新技術,或是等塵埃落定。我們注意到現今也是如此,消費者會自問,「我該現在買數位相機,還是等技術改良、影響儲存標準確定以後再買?」或是「我該買台新的大螢幕電視,還是等數位電視改良?」一旦塵埃確實落定後,主宰的技術規格便會出現,隨之而來的便是漸進與激進創新。
這時你或許會發現,思索貴產業的創新方針是很有用的。回顧約十年前,你能看出真正改變競爭基礎的創新嗎?你是否能說出哪些創新是激進的,哪些又顯然是漸進的?請注意看看現狀:
.你是否注意到任何會影響貴產業的激進創新?
.那些創新是否與何時會進入市場,它們會如何影響競爭?
.這些創新可能如何影響貴公司的銷售與獲利?
有利漸進創新的因素
激進創新可能改變競爭基礎,以利創新者。例如,IBM推出電子打字機,便顯示在辦公用品市場中,所有手動打字機廠商的時代已然結束,也賦予它未來數十年在該市場的主宰地位。同樣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在汽車設計與裝配上的創新,不僅改變了新興汽車業的本質,也讓公司超過十五年來,始終穩佔龍頭地位。
儘管激進創新有優點,但仍為公司帶來幾項重大的挑戰。致力激進創新的方案不僅冒險、昂貴,而縱使有任何成效,往往也需要好些年才能顯現具體成果。李察.拉佛(Richard Leifer)與同僚針對十一個激進創新研發案所做的研究顯示,想顯現具體成果,至少需要十年。5企業為了成功,就必須要有耐心與預算來支援這些長期計畫。這些問題涉及風險、費用、長期的投入,以致多數老牌企業都追求漸進創新。它較安全、較廉價,並較可能在合理的時間內顯現成果。
有系統的漸進創新能穩定提供企業成長、保持競爭力所需的嶄新、改良、多樣化產品源源不絕地出現。然而,漸進創新者必須注意兩件事:
1.避免「錦上添花」症候群。在每隔幾年,行銷商便要求推出新版本的壓力下,縱使少有顧客需要,但產品開發商總會增加新特性。這種做法不僅惹惱多數用戶,也為真能製造更簡便、更精良產品的創新者營造了未來市場。例如,如今每種新版辦公應用程式套裝軟體與前版相較,都更龐大、更昂貴,也更難以上手,但對多數顧客而言,卻鮮少有具體的好處。顧客雖抱怨,但卻別無選擇。總有一天,創新者可能提供較省記憶體、功能強大、較低廉,並較容易上手的選擇。我們或許能在日益成功的Linux上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對許多人來說,它已成為除了較大、較複雜視窗作業系統外的另一選擇。
2.別對漸進創新孤注一擲。沒錯,漸進創新風險較小,顯現成果較快,但卻無法在目前和未來的技術間建立橋樑。此外,它們也無法扭轉競爭遊戲,使你享有優勢,唯有激進創新才能做到這點。因此,請在追求漸進與激進創新間尋找平衡點。當能扭轉大局的創新終於出現時,你會希望那是自有的創新之一。
流程創新
大家都習慣性地認為,創新是諸如電腦晶片、平面顯示器、燃料電池、夜視裝備等實質、可製造的物品。事實上,在企業與產業的競爭生涯中,流程與服務創新同樣重要。想想在肯.艾佛森(Ken Iverson)的領導下,紐可公司(Nucor Corporation)率先開發的「小鋼廠」(mini-mill)。當時煉鋼業已然成熟,需要龐大的資本資產與遠溯及採礦、製煤作業的供應鏈。而鋼板的製造流程,則在於投入大片白口鐵,接著透過漫長、昂貴的輾壓機與重複加熱作業,逐漸縮小鋼板的厚度。
而紐可的創新處在於,它特許了當時未經驗證的德國技術,得以不斷鑄造薄鋼板。藉由這種技術生產鋼板,僅需極少量的輾壓或重複加熱。此外,它也選擇以電爐融廢鋼作為原料,省除了對昂貴鼓風爐的需求。近乎一個世紀來,不斷鑄造始終是鋼鐵製造商的目標,但在紐可的突破性進展出現前,沒有人能將它落實在商業量產層面。紐可的流程創新不僅管用,最後更將煉鋼成本降低了逾兩成,並改變了產業的競爭架構。
此外,流程創新在玻璃製造業、煉油、化學製造、釀酒,以及其他許多產業中,都扮演了改變競爭規則的角色。在許多狀況下,流程創新旨在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猶如適才所說的煉鋼實例,往往藉由減少不連貫的流程步驟,來達到這個目的。(請參見「藉減少步驟以降低成本」〔Lowering Costs Through Step Reductions〕)。
藉減少步驟以降低成本
詹姆斯.厄特貝克(James M. Utterback)在玻璃板製造業的研究中,便提供了發人深思的例子,以說明當創新者發現減少不連貫流程步驟的方式,如何能降低成本。
傳統上,製造玻璃板要透過一連串獨立的步驟:在熔爐中攪拌、融化原料;在模型中鑄造玻璃板;在特殊的窯中加熱韌化玻璃板;最後,再連續以較細的研磨劑加以拋光。這流程不僅緩慢、費工,並十分昂貴。歷經多年,玻璃業的創新者發現整合,或機械化各步驟的方式,這才提高了產量,並降低單位成本。如厄特貝克所闡述的,玻璃製造的最大創新,便是一九六○年代由英國皮金頓玻璃(Pilkington Glass)所推出的「平板玻璃」(float glass)流程。那流程整合了所有的玻璃製造作業,使它們成為單一自動化步驟。原料倒入一端的熔爐後,便成為一整條熔化的玻璃帶,而在通過加熱韌化窯後,從另一端出來的就是成品。至於昂貴的拋光步驟則徹底省略了。
由於皮金頓的創新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平板玻璃流程便迅速取代其他所有的方式,使該公司享有顯著的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詹姆斯.厄特貝克(James M. Utterback),《掌握創新動力》(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波士頓〔Boston〕,哈佛商學院出版社〔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年發行,106-116頁)。
產品與流程的關連
製造創新的新產品是一回事,但創造流程,以目標市場能接受的價格來製造這產品,卻又是另外一回事。因此,產品與流程的創新是密不可分的:某些創新產品在上市前,必須等待流程革新。
如今無所不在的拋棄式嬰兒紙尿褲,便清楚說明了產品與流程的關連。這類產品首先於一九五○年代中,也就是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現在北美,當時這產品的市場十分龐大。然而,它們卻無法獲得超過百分之一的市場佔有率。如研究最後所判斷的,其中的原因有兩方面:性能差與價格高。
當辛辛那提(Cincinnati)的寶僑家品(Procter & Gamble)涉足業界後,旗下的研發人員便利用較適合的材質與新設計,火速解決了性能問題。那部份很簡單,事實證明,為生產新紙尿褲發展符合成本效益的製造流程,則是遠比這更大的挑戰,也是導致產品上市時間較預期長的原因。有位工程師說,寶僑家品尋求有效的紙尿褲製造流程,是它有史以來所面臨最複雜的作業。6許多年後,當它嘗試開發品客(Pringles)洋芋片時,也面臨了相同的問題。同樣的,產品創意相對簡單,並直截了當,但發展製造流程卻是真正的挑戰。
服務創新
服務是創新扮演關鍵角色的另一領域,當大家重新省思,如何最能服務顧客時,便會產生美好的結果。有時服務創新能孕育致勝的經營模式,以下只是一些知名的例子:
.戴爾電腦公司(Dell Computer Corporation)。戴爾的個人電腦很好,但與對手提供的電腦擁有相同的技術。最初使它脫穎而出,並享有競爭優勢的,就是跳過中間商,直接向買方銷售客製化個人電腦的創新策略。而後來在供應鏈管理上的創新,不僅使這策略變得迅速而有效率,更使戴爾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個人電腦製造商。
.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賀伯.凱勒赫(Herb Kelleher)與夥伴藉由提供顧客低票價、常客服務、充滿樂趣的創新價值提案,建立了這個廣受歡迎,並獲利豐厚的企業。最初凱勒赫會發展出這個服務概念,是為了要與德州地方市場的汽車與巴士運輸競爭。而它不僅成功,並擴及全美各地,使西南航空成為美國獲利最豐的航空公司。
.Zipcar。這家新興企業針對市區居民,在美國幾個城市提供了買車外的另一項選擇。它的任務在於以合理的價格,提供會員二十四小時的私用車服務,以供短期往返使用。當會員偶爾為了到郊區,或是每星期採購雜貨而需要車時,便可以上網訂車,在Zipcar的眾多據點中選擇一處取車,以Zipcar卡開鎖接著將車開走,並根據時間與里程數付費。
因此,實質產品公司並非唯一的創新者。許多以服務為導向的企業都擁有悠久、傑出的創新歷史。不過,並非每個服務創新者都能成功。想想Streamline這家波士頓公司的命運,它的經營模式旨在提供符合成本效益、高品質的雜貨、乾洗衣物、現成可烹調餐點、修好的鞋,還有其他許多家用品送貨到府服務。這概念很棒,發明人也以網路連結、貨車隊,還有最先進的配銷中心加以支援。儘管提供這一切動人的訴求,但Streamline仍破產了。同樣的,運用類似經營模式,並更富野心的WebVan也是如此。在這兩個案例中,產品概念固然吸引人,但將價值提供給顧客的流程不是失敗,就是費用太高昂。
因此,你若已發展出創新服務,別以為就大功告成。你要在支援流程上投入相同,甚至更多的注意力。細想生產與提供服務的每一個步驟,接著試著想想,每個步驟如何能逐漸改善、整合,或激進而徹底地以更好、更快、更低廉的方式加以取代。
摘要
本章一開始便賦予創新作業定義,也就是獨創、相關、重要新產品、流程或服務知識的體現、結合或綜合。接著它闡述了兩種主要的創新:漸進與激進。
漸進創新利用既有的形式或技術,不是改善現有的事物,使它「煥然一新或更上一層樓」,就是調整現有的形式或技術,以達到其他目的。出現在許多豪華轎車上的GPS定位器,便是將現有技術應用在不同目的上的實例。
激進創新則是世上前所未有的事物。許多激進創新都可能取代固有的技術,如最初在真空管界推出電晶體;或是創造嶄新的市場,也或許兩者皆然。
漸進與激進創新相較,費時較少、風險也較少,這說明了為何它獲得經理人的青睞。然而,光靠漸進創新無法確保企業未來的競爭力。
漸進與激進創新往往密不可分,因此在成功推出激進創新後,接踵而來的,通常便是一連串的漸進創新,以改善它的性能,或擴大它的用途。
本章強調了流程創新的重要性,而這往往遭到忽略。流程創新一般旨在大幅降低生產,或提供服務的單位成本。在許多狀況下,這都靠整合或去除獨立的流程步驟來達成。
此外,產品與流程創新也密不可分。如拋棄式嬰兒紙尿褲的例子所驗證的,在低成本,並能製造品質尚可產物的流程出現前,突破性產品往往無法獲得市場接受。最後所檢視的,則是如戴爾電腦、西南航空、Zipcar所例證的服務創新。服務創新者如產品創新者般,都需要仔細考慮支援生產與提供服務的流程。
摘自《如何做好創新管理》
理察.盧克
早在一九二○年代時,有位名叫狄克.德魯(Dick Drew)的年輕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3M)工程師,造訪了明尼蘇達聖保羅(St. Paul, Minnesota)的一家汽車維修廠。3M製造並銷售砂紙,德魯到這家店內測試新產品。當他一進門,便看到一群工人圍著一輛車,大聲咒罵一條藍色橫紋。問題在於麻煩的補漆工作,為了對付這當時流行的兩噸重大車,汽車維修工得一次上一種顏色,並藉由以厚膠帶固定的牛皮紙,將其他部分遮蓋起來。在這種狀況下(顯然在其他許多狀況下也是如此),撕下膠帶時,也免不了撕掉部分新上的漆,使修補工作十分棘手,並需要花很多時間重複同樣的工作。
德魯原本大可以說,「那太糟了」,接著便自顧自測試新產品。但相反的,他觀察到顧客的問題,並體認到有對低黏性膠帶的需求,這種膠帶既要能固定牛皮紙,撕下時又不至於連漆帶下。3M雖是砂紙製造商,擁有一些膠帶製作技術,但能如他所願,製做出理想的膠帶嗎?公司會感興趣嗎?
德魯回到3M實驗室後,就花很長的時間搜尋原料與製作流程,以解決他所察覺的剝漆與其他類似問題。然而,這進展很緩慢。有一次當時的總裁威廉.麥克奈特(William McKnight)告訴德魯,要他回頭致力於首要任務:改進砂紙。不過,德魯堅持私下從研究砂紙中撥出時間、經費。最後麥克奈特雖發覺,手下的研究員並未服從命令,但卻始終未把他叫去責罵。由於德魯的創新即將使3M揚名立萬,這對公司來說實在是運氣。
歷經兩年實驗不同的紙質與黏著配方後,德魯百折不撓的努力催生出成功的新產品:美紋紙膠帶(masking tape)。七十多年來,那產品使3M財源廣進。更重要的是,它所孕育的3M膠帶事業,如今為醫療、電子、家庭、工業應用生產七百多種專業產品。德魯在3M成了不折不扣的英雄,為後繼的經理人、技師、研究人員提供了榜樣與典範。
此外,由於德魯所開的先例,也令老闆麥克奈特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促使他進一步發展管理策略,以鼓勵員工的創新行為,並確保德魯的美紋紙膠帶突破性成就,以及後來的玻璃膠帶,都不至於成為單一事件,而是德魯與其他員工都能一再做到的。麥克奈特的目標在於營造能自然,並不斷創新的氣氛,而他在多數方面都獲得成功。到二○○一年時,3M已成長為全球性企業,不僅年收益超過一百六十億美元,在各式市場也都佔有領先地位。而在許多方面的創新,更促進了數十年的成長。
無論你或貴組織員工,都應該要有如麥克奈特般的目標。你該營造鼓勵、促進、獎勵創新的氣氛與架構。而本書所提供的,正是你如何能成功達成那任務的點子。它不會使你成為專家,但卻能提供必要的資訊,以使你更有效地在貴組織激發創新與創意,並從中獲利。
創新在企業中的角色
長久以來,市場所重視的創新早已公認是企業的創造者、保持者。每回英特爾(Intel)工程師製造出新一代電腦晶片,並獲得顧客重視時,財富便倍增。諸如戴爾(Dell)、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東芝(Toshiba),以及其他身為直接顧客的個人電腦製造商,都競相搶購新晶片,藉以提供顧客更快、功能更強大的電腦。
不過,創新也會導致破壞。半個多世紀前,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闡述創新的經濟、社會與組織影響力,以及它「創造性破壞的潮流」(winds of creative destruction)。這些潮流不僅掃除了做事的舊方法,也淘汰了死守它們的企業與機構。十九世紀時,大量製造的創新注定了地方製鞋、裁縫,以及其他許多手工藝業者的沒落。如今我們一再看到,隨著諸如家居倉庫(Home Depot)、邊界(Borders)書店、斯特普(Staples)辦公用品等大型商場興起,分別將各式小型地方五金行、獨立書店、辦公用品零售商打得落花流水。同樣的,電子、製藥,以及包括服務業在內的其他行業創新,都不斷蠶食鯨吞老牌的產品與服務。而跟不上這些創新的企業,很快便會從業界淘汰。
創新流程
許多經理人、技術專家與學者都認為,創新流程便如圖I-1所示。那流程是由激發創意、認清機會(opportunity recognition)這兩個創造行動展開。在第一項行動中,人會對某些新事物產生洞見。有時激發創意雖具技術洞見,但卻無法明顯地運用在商業上。然而,在多數狀況下,問題或機會得以啟發洞見。例如,德魯察覺的差勁上漆工夫便促使他思考,最後催生出美紋紙膠帶。而較近期,在矽半導體性能限制的傳統思維激發下,IBM研究員伯納德.麥爾森(Bernard Meyerson)著手實驗矽鍺合金半導體。也正由於他這麼做,得以突破理論的運算速度障礙,並製造出遠比以往更優良的產品。
當有人說,「我們所發明的這材料對顧客可能有價值」、「我們若能解決這問題,便得以為顧客與股東創造價值」,或「這也許能創造龐大的成本優勢」時,便是在認清機會。
一旦認清機會,就必須將創意具體化到某個程度,好讓決策者能加以評估,而決策者需要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
.這點子管用嗎?
.公司擁有技術知識使它發揮功能嗎?
.那創意對顧客是否有價值?
.那創意與公司的策略相符嗎?
.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它是否合理?
能提供肯定答案,並獲得組織支持的創意,則會進入某種形式的發展階段,並邁向漫長、崎嶇的商業化之路。有些企業抵達那條道路的終點,但多數則不然。商業化是這些創意的最後測驗,在這兒,顧客會做最終的評估。
創意在創新流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並會激發初步的點子。此外,它也有助於在前進時改善點子。
前情提要
「哈佛MBA」系列:《如何做好創新管理》檢視了早期的創新流程,以及能促進這流程的創意。它的目標是在最重要的創新面上,使你與貴組織更富創意,也更有效率。儘管本書有一章闡述如何透過產品平台(product platform),來利用創新的概念,但主要探討的並非開發新產品,或相關主題。
第一章在為創新下操作定義,並探討其中不同的種類:漸進與激進;產品、流程、服務創新。下一章則在闡述S曲線(S-Curve),也就是技術專家與學者援用,以說明技術生命週期的概念。一般來說,S曲線的特性在於,績效改善或∕與成本降低不僅頻繁,而且戲劇化。隨著時間過去與技術成熟,它們也變得較不頻繁。對技術專家與經理人來說,S曲線包含了一些教訓,稍後將以實例詳細說明。第三章檢視創新流程的第一個階段:激發創意。好點子源自何處?本章點出了四個來源:新知、顧客、領先用戶,以及「共鳴設計」(empathetic design)。此外,讀者也將了解祕密計畫的角色,還有管理如何能促進創意的激發。本章的資訊自然導入第四章的主題,也就是認清機會。本章將協助你進入創新的第二階段:認清具有商業價值的創意。同時它也提供了「初步」策略,以衡量創意對企業的價值。
一旦創意經確認為商機,就必須移向市場,而這正是第五章的主題。你將在這兒獲知頂尖企業所用的工具,了解他們如何決定放棄哪些創意、在哪些創意上下賭注,並透過開發與商業化加以支援。這些工具包括開發與審核階段閘系統、資產組合分析、市場分析,以及運用現金流量折算(discounted cash flow,簡稱DCF)分析法的財務評估。最後,它說明創新在確認價值後,如何藉由與產品或服務平台整合,而得以更廣泛地延用於市場上。
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創新所源自的創意,或是經理人能怎麼做,以促進個人與團隊的創意,都著墨不多。我們將在第六章轉而探討這些主題,以檢視對創意普遍的迷思、發揮創意的關鍵,還有創意小組的特性。第七章將進一步探討創意議題,其中提出管理階層能做的六件事,以豐富組織環境,使它更能傳達富創意的思想與行動。此外,本章也檢討了職場環境,指出集中專案小組、改善溝通、重新設計工作場所特色,如何能激發創意。
聰明、富創意的人能想出創新的點子,但由於缺乏強而有力,並富思想的領導階層,而白白浪費了他們的才幹。第八章所指出的,便是領導人必須做些什麼,以促進並徹底利用組織內的創見。如本章明確指出的,他們必須為職場文化負責。他們的任務就是培養歡迎創意、創新的文化,責無旁貸。此外,他們必須為組織,以及新點子該發展的範疇建立策略方針。同時領導人也該參與創新流程,尤其是在初期,當他們對創新案的設計、方向得以擁有最大影響力的時候。這需要高級經理人出面,充當富希望創意的辨識者與支持者。
我們以兩篇附錄來補充這些章節。第五章介紹了現金流量折算分析法,這種財務工具是以貨幣的時間價值概念為基礎,也是許多企業用以評估漸進創新案的工具。附錄A提供了較多有關現金流量折算分析法,以及它如何能直接計算的資訊。此外,它也介紹了幾個相關概念,如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要求報酬率(hurdle rate)、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等,在評估創新或新產品的經濟價值時,全都很有幫助。你若還不熟悉這些概念,在這兒可以獲得介紹。
附錄B有三個表格,你在策劃、鼓勵創新時,或許會覺得很有用。它們全取材自哈佛管理良師(Harvard ManageMentor)這為訂戶提供的線上協助來源。若要這些工作表的互動版,請上http://www.elearning.hbsp.org/businesstools。這些工具包括:
1.工作場所評估表。你們的工作場所有多支持創意與創新?這便利的檢核表將協助你評估。
2.評估心理環境。你可以利用這檢核表評估目前的獎勵架構、團體規範與態度,以及管理風格如何支援創意等。
3.為創新策劃。創新是創意過程的結果,其中涉及認清並執行新點子。運用這工具協助策劃要如何推行創意,並確認讓大家接受它所需的關鍵要素。
你將在本書最後發現另外兩個附錄,首先是術語表,每門學科都有專用詞彙,創意與創新也不例外。當你看到文中有斜體字時,那就表示術語表內為它下了定義。第二附錄,也就是進階閱讀,則針對本書所涵蓋的主題,列出更多相關的書籍與文章。你若想知道更多資訊,這些刊物將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書的內容大多是根據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的一些書籍、文章與線上出版物所撰寫,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文章,以及哈佛管理良師線上服務中的「管理創意」模組。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